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精选11篇)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1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邓 润平

太原聋人学校

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是当前生物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聋校生物教学中有效的将二者进行整合,进而促进聋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整合的内涵、整合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生物教学

课程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与课程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而易见,现代信息技术也必将对新一轮的中学生物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学生物来说,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或者是没有条件接触的,这就使得这方面的教学艰难而枯燥,传统的生物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中对知识观察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感性的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获取的内容比较完整、深刻。特别是对于聋生,视觉是其接受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应用信息技术将一些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物体和微观结构展示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二者的整合,既可以有效减轻生物学知识的抽象性,同时也可以对聋生听觉缺陷进行弥补。本人在聋校教学的几年中,对聋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生物教学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

中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标,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应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在生物教学中机械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等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直接参与、主动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生物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生物教学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1、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生物学知识实现大与小、快与慢、虚与实、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且很好地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染色体和DNA的关系”这一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微观物质,肉眼无法观察到,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需设计一个动画,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细胞,将细胞核取出放大,再将核内的染色体拉出放大,学生便可以看到一个螺旋化的染色体。将这一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截取一段放大,学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多媒体技术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中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横截面,学生很容易概括出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进而引出管壁弹性大小以及管内压力大小。再结合血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液循环图引导学生观看红色血管(代表动脉血管)循环过程,概括出动脉血管的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同样方法概括静脉血管的功能。最后将毛细血管局部放大,利用FLASH展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很容易概括出它的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由无形变有形,形象直观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重点、难点突出,节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腾出的这些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生态系统的种类是本节的重点,但因涉及教学内容较多,同时讲述内容比较枯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森林、农田、淡水、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片,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很容易概括出各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多媒体在聋生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不能为了省事将一些课堂动手实验用多媒体代替。因为只有亲手做了以后才能深切体会到实验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也无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容易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2、课件制作应注重简洁、鲜明、合理。由于聋生的视觉学习是其主要的途径,所以在课件设计中色彩应鲜明、亮丽,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应考虑简洁合理,不要让一些修饰的部分吸引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还要注意节奏,对一些重点讲解和补充的地方设计好速度,便于手语的跟进。

3、不要把自己变成课件讲解员,更不能把学生当成电影的观众,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4、需要注意与其他媒体相结合,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缺陷,所以应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相互补充,不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对立起来。特别是板书的利用,不但可以突出本节重点,便于学生梳理本节内容,还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

总之,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性,调动聋生积极参与教学,我们就能够发挥多媒体在提高教学效率与培养聋生素质方面的优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势,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长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刘洋.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信息技术,2010,(5)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 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 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 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 没有享受到多少由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近几年来, 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变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更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创新思维

用什么技术来进行课程整合呢?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可从局部做起, 全方位开花, 最终将其系统化。如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 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 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行的课改, 踏踏实实地从新课标的实施入手, 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最后涓涓细流汇成河流。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 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 这样一来, 写字的过程没有了, 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 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针对这种做法, 一些教师的看法是,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 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 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 使学生了解到更生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有专家认为, 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也不应该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 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 而且不管该不该用, 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 就不是一堂好课, 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 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 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 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比如, 化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 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量含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 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 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创新性的应用, 防止技术配置和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 应当适度、适合, 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 农村有农村的优势, 不必追求一致。有些课就是用了现代化手段, 从表面上看很花哨, 也有可能搞的是机械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 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 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 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比如,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教师应当重视利用地理图像, 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当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 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 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 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这样理解如下这些基本概念的:

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 按国际上流行说法, 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 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规定:2001年底前, 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 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 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 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 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4.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 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 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 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 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准备用5—10年时间, 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 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 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没有信息技术设施,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 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 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7.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表现为课程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理想追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从而达到聚积效应, 获得更好的教育效益。它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 它应时而生, 也会随技术应用成熟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中, 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 又作为认知工具, 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整合

农村初中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并茂的多种形式使他们精神振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用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铁”这一节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教师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通过课堂上化学实验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到化学实验的数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设计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的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这些活动环节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运用信息技术超越现实的仿真实验室,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会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模拟实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無法开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化学实验仍然以学生操作为主。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高作中学)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4

[摘 要] 在今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农村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校对现代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教师在这一项目使用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带来的更新与转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的简单方法与实施的途径。[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具备的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该教学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另外计算机网络也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这对已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和开通计算机网络的学校来说,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实践与问题的解决 现代信息教育对城市的教师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对于刚开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进入网络世界的农村教师而言,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教育资源,存在的困难并不少。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一种必然。

实例一: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进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实例二:《中国的民族》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3).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但是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以计算机网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 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齐心协力、造福于民的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肺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的教育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围绕某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和环境等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传达给学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4、整合的关键是培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学科需要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处在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多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5

鸡西大学

曲卫军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是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葫芦丝巴乌吹奏法入门与提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整合该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如文字教材、视频课、演奏曲目等;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等教学模式。成果以《葫芦丝巴乌自学天地》在线学习交流网站为整合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载体,突出强调【文字教学】、【视频教学】、【演奏法解析】、【教与学必读】、【葫友沙龙】五大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该网站为葫芦丝课程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平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可以分别使用【文字教学】或【视频教学】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或选择【葫友沙龙】进行提问、讨论式的学习。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信息技术与葫芦丝相关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葫芦丝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葫芦丝相关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把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的直观教具、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之间不是等同的。而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整合后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思想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增强就业优势和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科学构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心智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采取学中练和练中学、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结合不同学习人士的学习要求,灵活采用网上文字教学、网上视频教学、在线提问和交流等非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通过该成果的推广应用,相关课程无论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素质和网络教学、学生

信息素养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整合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该成果的应用,使相关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

(2)通过研究实践创建了4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3)形成独特实用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不同,在教学中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设计两种方法。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信息技术和初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 篇6

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知识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使用,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课堂。通过网络学习英语,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也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比如,八年下册第七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世界地理知识”,具体涉及“最高的山峰”“最大的海洋”等。第八单元中心话题是“音乐”,内容涉及“电影明星”“著名歌手”“介绍热门歌曲、乐队”等。大多数英语课本每单元的编排都是一样的,如果教师的课千篇 一律,缺乏变化,学生会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适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

二、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深刻性。它增强了学生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息技术和教材的整合

我们现行的英语教材里只有枯燥的文字和单调的图片,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学过程中整合了信息技术后,可以采取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将教材上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材中的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一课里涉及四部名著,但只给学生呈现了四部名著的图片。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画面等多方位地展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新的认识,对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2.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可以通过发送E-mail,应用PowerPoint等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下面试举两例:

(1)利用幻灯片介绍好朋友。人教版七年级Unit 1要求学生描述朋友的照片,设计版面,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好朋友。通过幻灯片的展示,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而且学生对软件PowerPoint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

(2)发送电子邮件。在英语写作方面可以使用E-mail,在E-mail辅助下,学生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表达思想,不断努力地修改内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义。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而且锻炼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三、信息技术和教师的整合

要做到信息技术和教师的整合,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结合课程的需要,做到信息技术充分地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把教学和信息技术做到真正的`整合。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因时而异,灵活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实现教师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如果每节课都用信息技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发动全体教师的合力成立电子库,制作出一套适合英语教学的课件,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四、整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电脑主体,教师主导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一直在电脑前操作,极少走到学生中,学生只是抬头看屏幕,极少关注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整整一堂课中,教师用课件贯穿始终,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机械性地完成一堂课,学生也机械性地看了一堂课,可在这堂课中,学生掌握了多少?甚至这堂课中学生到底在干什么?老师都不一定知道,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教师的教学走向了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极端。其实,我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每堂课、每节内容都要用的,应尽量做到少而精,能不用时坚决不用,让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深入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哗众取宠,画蛇添足

很多教师费尽心思将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想要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有些幻灯片的一角设置一个动画,此时,不知道莘莘学子是该看内容还是该看动画?所以,我认为在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本着有效的原则,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只要能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即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其巨大的教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广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 篇7

例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一段。这段是诗人描绘琵琶声最精彩的一个片段。为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领会诗人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我播放了一首《云水禅心》琵琶演奏曲。在学生欣赏这段乐曲之后,再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感悟诗句的精妙:“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仿佛看到大珠、小珠交错地落在玉盘里,同时也听到了珠与盘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视频播放“鸟在花丛间婉转鸣唱跳跃”,说明“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比喻琴音,又使学生想象到琵琶声婉转的情景,感受白居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理。作者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水等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琵琶声里音乐与情感的交融。聆听缕缕清婉的琴声,似低诉着无限的心事,领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欣赏体验。课后学生写出的感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难怪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感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文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里秀丽华美的语言显示了朱自清营造意境却不见雕琢的痕迹,剪辑调整材料却天衣无缝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蝉噪和蛙鼓”,这样的意象本来是烦人的,尤其是在情绪不佳时。但朱自清却把它们调至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不仅不见其烦人,而且创造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体验品味朱自清艳羡清华园里的蝉和蛙,源于他思想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前途忧虑的爱国情结,所以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来抒发感慨,自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淡淡的哀愁。教学最后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一曲“采红菱”歌曲、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里结束,学生就能凭直觉感受到美。这样引起的美感,既能使学生倾心于文本本身,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因此,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景中,以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进而体察作者的感情,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情感陶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触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变作品“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才能使师生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欣赏苏轼的《赤壁赋》时,当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听到悠扬的箫声从水面上传来,你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感。为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赏析的要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学习《一剪梅》《虞美人》《雨霖铃》时,我播放相应的歌曲和动画,让学生在柔美的歌声中背诵;教授《滕王阁序》时,通过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味。

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带着欣赏与感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寻找心底或激昂或凝重的共鸣。一位学生在鉴赏中写道:“多媒体多方位的音画展示,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人们心底最细微的那条心弦,给人勇气和力量。动感纯美的音画,是纯洁的月光,是不屈不挠的大卫·科波菲尔,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我融入其中,在天籁之美中飘向远方,或撑一支长篙漫溯,或中流击水,或浪遏飞舟,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寻找心中美丽的伊甸园。”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8

一、图文并茂呈现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教材收录的名篇佳作里大都有细腻丰富的语言文字描写,如何将这些文本信息以图片的展示出来呢?显然,传统的教师讲解与板书的教学模式是爱莫能助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轻松地对图文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轻而易举地创设出生动具体的学习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秋天》一课时,我设计了观赏秋天风景图片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又如在教《三峡》时,我搜集了有关三峡风光的图片,并在多媒体教室中以美丽、直观、形象的画面形式丰富学生的视觉,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客观反映作者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图片、音频、视频,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和略带哀伤的音乐,在学生的眼前呈现天寒地冻的景象,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体会蓑笠翁在江上独钓的心情。学生在音乐的熏染下渐入其境,换位思考,或深或浅地体会到诗文展现的意境。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的教法、学法,让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可以说是教师、学生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找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收效甚微。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在平常写作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学的不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后,学生都沉醉于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盎然生机的春光之中,折服于朱自清先生秀雅清新、朴实隽永的文笔。借此契机我按季节播放了八张图片,让学生讨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图片的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选其中一张图片结合课堂讨论归纳的写景方法进行片断练习。这时大家兴趣高涨,有的翻课本,有的查笔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完成后,互相批改、展示。最后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基本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实现了阅读与作文的完美结合。

四、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断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

初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上网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预选项目,让学生自己上网查寻需要的内容。

如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一课时,我没有仅结合书本给学生讲月球的知识、文化,而是指导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上网浏览网页,自己动手查找相关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上查寻,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非常多的月球奥秘,如:月球起源、月相月食、人类登月……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如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关于月亮的诗歌、月亮的美称与雅号、赏月佳对……学生们通过网络,萌发了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篇9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词教学 意境 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情境优美,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便能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1.一行白鹭上青天——倚靠音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歌的语言:“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返往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融合着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情景,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课件中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深沉而清晰的节奏朗诵全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思接千载的艺术效果,而后配上《阳关三叠》,优美苍凉的旋律拨动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再指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感悟,形成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体验过程。

在课件中恰当运用音乐的特性,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声情并茂的境界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巧妙。

2.二月春风似剪刀——借助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以此为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内涵,体会古诗意境。

如教学《望洞庭》,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夜月光下照耀下平静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仔细观赏,感受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美,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美妙,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般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巧妙,但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录像的运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升”?接着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飞流而下,水珠迸溅,雾水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胜收的景象,巧妙地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便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 妙处:“升”字是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绵绵不绝;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状态中。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紫烟、挂、飞”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生”字有了深层体会。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更应是恍如眼前的现实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读者曲水流殇的唱和应答。同时由于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为学生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小蕾深藏数点红——想象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语言凝炼的诗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的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完整,也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句十分凝炼,句与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为此,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看图,边展开想象:

“春天,烟花烂漫,离别,显得那么无奈,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江边,繁花似锦,柳条轻拂,片片飞絮随风飘荡,仿佛要留住这位挚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见李白的眼眶湿润了,他轻轻拂去乱飞的花絮,怅然若失。”

“终于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泪眼婆娑中,李白拿起酒杯,重若千斤,祝老友一路顺风。”

„„

不言而喻,学生在情境的再造中“用象显情,借象悟情”,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引导他们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他们的想象便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让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是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放大与丰富,从而体会到诗人与诗中人物当时的情感波澜。

2.嫩于金色软于丝——吟诵抒发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诗词是富于情感的文字,诗词的语言美唯有通过反复品味才能领略到。吟诵是品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积累了相当量的诗词后,应让学生有宣泄的窗口,吟诵便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尝试“赏画吟诗”。让学生试着像古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即兴吟诗,如:

夕阳照在江面上,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含苞欲放的荷花,脱口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为绝妙的是看到一幅明月图时,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多媒体的介入把古诗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视觉、听觉的强烈冲击,学生自然而然能吟诗作对了。但在吟读古诗时,在美读中,要进行有的 放矢的朗读指导,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如此才能体悟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

3.桃花斜带一溪烟——图画展现美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这些“无形画”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电脑绘画。

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展现的生活景象,可以绘画下来,并借助视频展示台与其他学生共享。有的学生就画得极为传神:“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果树,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的花瓣悄悄地从枝头飘落,枝头的嫩叶还未形成绿荫。小燕子在春风中呢喃,仿佛在歌唱五彩缤纷的春光。几个刚刚放学的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着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它们„„”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手画出了明丽的色彩,画出了心中的景象,也把自己融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油然的绿叶,如果说古诗课堂是万紫千红的霞天,那么多媒体便是湛蓝深邃的蓝天,将抽象的、久远的、枯燥的诗词变得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学生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殿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篇10

【摘要】:相对于技术应用为主的研究取向,本研究旨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意义,试图展示如何从“学科立场”,即写作和写作教学需要出发思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首先,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问题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中来看。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背景和已有实践中的问题,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科语境”薄弱的现象,由此明确“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界定了“学科语境”、“学科立场”在本研究中的基本所指与意义。当然也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语境”的基本含义和地位。(第一章)接着,从“学科立场”审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第二、三、四章)。即以写作和写作教学必然会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为切入点,呈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形成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活动或产品。在这样的展示和剖析中,试图突出的不是实践活动和产品的技术形式,而是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需要着重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特定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场合关注的,或者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譬如,关于“怎么写”会涉及“写作工具”、“作品形式”、“写作方法和策略”等。二是信息技术对于特定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有何特殊意义。譬如,信息技术与写作过程间的内在关系必然异于信息技术与作品形式间的内在关系。写作教学就是要捕捉这些问题并作恰当处理。之后,论文对照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状况,归纳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基本发展空间(第五章),探讨了理论基础的作用问题(第六章)。“发展空间”主要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与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的。探讨“理论基础的作用”,是放弃对理论基础外延的简单罗列而解析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可能会涉及哪些种类的理论基础,它们各自是以怎样的基本方式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关于发展空间的勾勒还是理论基础作用方式的解析,都紧扣学科立场,以弘扬学科立场的优势和弥补学科立场的不足为基准。最后本研究勾勒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一个基本设计框架,并提供了一个设计样例(第七章)。无论是“基本设计框架”还是“设计样例”,都还是站在“学科立场”上,以切实夯实“学科立场”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地位为目标。譬如关于“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样例,着重介绍了选择“新闻写作”话题的背景、意义和设计旨趣。【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学科语境学科立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34.34 【目录】:导言12-30第一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立场的选择30-4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境状况30-36

一、案例存疑30-

32二、案例所凸现的语境隔膜32-3

3三、“整合”提出背景的语境差异33-3

4四、“整合”的语境层次及启示34-36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语境确认36-40

一、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37-38

二、信息技术角色的定位38-40第三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写作语境确认40-48

一、写作语境之意义40-

41二、写作语境的营建41-48第二章信息技术与“写什么”48-69第一节“整合”情境中的写作内容资源状况48-56

一、资源库中的写作素材48-50

二、“整合”产品的主题50-

53三、习题库中的写作话题53-56第二节写作情境构筑的类型与意义56-6

2一、对信息技术的期待:构建写作情境56-57

二、信息技术构筑写作情境的基本类型57-6

1三、遗留问题61-62第三节学生自发写就的写作内容新取向62-69

一、信息技术环境与写作内容取向62-6

4二、“网络作文”内容新取向解析64-66

三、写作内容新取向的教学疑义66-69第三章信息技术与“怎么写”69-96第一节基于书写工具意义维度的“整合”69-78

一、特写:遭遇电脑写作的学生69-7

1二、书写工具层面的研究与实践71-7

5三、书写工具观照的意义与空间75-78第二节基于写作形式意义维度的“整合”78-87

一、写作形式与信息技术环境78-80

二、写作形式层面的研究与实践80-8

3三、写作形式观照的意义与空间83-87第三节基于写作策略、方法意义维度的“整合”87-96

一、写作方法、策略与信息技术环境87-89

二、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类型举隅89-9

3三、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关键与空间93-96第四章信息技术与“写得怎么样”96-119第一节复调的声音:写作评价途径研究之一96-10

5一、基于网络的写作评价实践96-98

二、评价新途径所实践的评价新理念98-100

三、评价新途径所

蕴含的评价新形式100-105第二节量规里的方圓:写作评价工具研究之一105-11

2一、量规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105-106

二、写作量规内涵及其意义106-107

三、写作量规的设计107-110

四、写作量规的使用110-112第三节网络语言研究中的图景:写作评价内容研究之一112-119

一、我国语言教育视野中的“网络语言”113-11

4二、对“网络语言”性质与归属的追问114-116

三、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关系的处理层次116-119第五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发展空间119-13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发展空间的基本格局119-12

5一、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与发展119-1

21二、对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21-12

3三、新技术引发的写作教学新使命123-125第二节写作能力培养: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和发展125-13

3一、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能力培养125-126

二、“写作能力”的研究及其主要分歧126-129

三、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写作能力观129-1

32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能力观的选择和发展132-133第三节“日记”的境遇: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33-138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自由与私密性133-13

5二、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日记写作教学135-136

三、日记写作教学境遇的改善策略136-138第六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理论基础的类型及运用138-165第一节理论基础的类型及意义138-149

一、内容理论与形式理论139-1

42二、核心理论与边缘理论142-146

三、明示理论与潜在理论146-149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状况分析149-15

5一、背景: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间的关系149-1

51二、案例:信息技术

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建构主义151-1

53三、建构主义对于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特殊意义153-155第三节理论的自觉运用案例:“UDL”与写作教学155-16

5一、“CAST”及其UDL理念155-157

二、UDL视野中“写作”的“三个系统”157-159

三、以信息技术支持写作的“三个系统”159-16

3四、小结与思考163-165第七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框架与样例165-18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设计框架165-170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与“教学设计”165-167

二、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的基本环节167-170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样例170-188

一、设计话题产生的背景170-176

二、“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旨趣176-179

三、“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素描与说明179-188结语188-190参考文献190-199后记199-200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11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98-01

课改《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未必然。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构建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一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其特征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教学时空,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舞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母语教学规律的新理念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匹敌的。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时代的需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面是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编写语文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苦事”也就变成了“乐事”了。如何让“苦事” 变成 “乐事”呢?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兴影响,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再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有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通过大屏幕向同学展示。多媒体让课堂化无声为由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境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境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

二 、将远程教育引入课堂,体高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学要利用远程教育来弥补不足,这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余,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利用搜索网站进行网上观看,如在学生通过有关网页能对鲁迅的各方面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中学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语文课文中所讲到的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从未有过亲身体验,通过互联网引入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如讲《挑山工》生活在平原的孩子们很难理解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远程教育查阅相关图片,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 远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学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他所学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流,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远程教育技术于语文教学,及时迅速的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上一篇:春日古诗拼音版下一篇:防溺水教育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