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精选8篇)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1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办学的物质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规定,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办法。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计价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使用年限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 800 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2、单位价值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课桌,铺架,图书等), 按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分类

固定资产按其性质和用途可能分为:、房屋建筑物:指产权属于学校的所有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土地与绿化。

房屋包括:教育用房、办公用房、仓库用房、师生宿舍用房、食堂用房、锅炉用房、门卫用房、生产经营用房等。建筑物包括:道路、运动场地、围墙、雕塑、画廊等。附属设施包括:房屋、建筑物内的电梯、通讯线路、水和气管道等。、专用设备:指各种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包括 : 教学仪器、电教电讯电器设备、体育设备、音美设备、卫生保健设备、劳技设备、幼儿园的教具玩具。

3、一般设备:指办公和日常事务工作用的通用设备。包括:行政设备、校具家具。

4、文物和陈列品:指古玩、字画、纪念品、装饰品、展品、藏品等。

5、图书:指图书馆(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包括 : 图书、电子图书、教学挂图、参考资料、音像资料及其他。、其他固定资产 : 指未能包括在上述各项内的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的计价、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等记账;、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

3、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账;

4、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证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无偿调入固定资产,不能查明原值的,按照估价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入账;、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价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用外币进口的设备等固定资产,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金额,加上国外部分的运费及其它费用(外币应折合成人民币金额), 再加上支付的关税、海关手续费等计价入账;、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

10、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实行折旧,按原值记账。

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1、统一领导。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可行的制度,采取科学的方法,把学校固定资产管好,是学校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校长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单位总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负责。负有保护国家财务安全,合理高效地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平时,校长可委托一名副校长或总务主任具体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归口管理。固定资产归口由总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总务后勤部门具体负责固定资产的添置、保管、维修、记帐等工作。

3、分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总务后勤部门应配备一至二名专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具体负责处理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清理及帐务工作。同时,在学校的图书馆(室)、仪器室、医务室,配备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保管员),具体做好设备、资料的验收、保管、清理及登记等工作。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保管员)应登记固定资产台帐或固定资产卡片。总帐、固定资产明细帐、固定资产台帐应金额一致,帐帐相符。

4、全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关系到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总务后勤部门要会同教务部门发动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有效管理监督机制和人人爱护公物的良好风尚。

三、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1、学校购置固定资产应有计划。制订计划时既要尽量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财力的可能。凡需当年添置的固定资产,必须列入学校年初编制的部门预算,待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

2、要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

3、学校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技术装备、教学用具、办公用品等采购提出具体要求,按教育局规定的时间,编制并上报各类物品的采购计划。

四、固定资产报损报废的处理

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不能修复使用,或者必须用新的、更先进的固定资产予以替换等原因造成的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固定资产报损报废,一般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后核销。价值在5000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报损报废,应当经有关部门鉴定、报批。超过5万元的固定资产报损报废,必须经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到国有资产管理局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以后才能进行处理。

五、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包括借用、调拨)

新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先做好验收工作,填写固定资产增加单。固定资产增加单一式三份,经使用部门负责人、验收人、保管人签字并交保管部门编号后,一份由使用部门留底,一份交保管部门,一份连同发票交财务处。使用部门还应将编号纸粘贴在固定资产的明显位置上,以便清查核对。

学校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要落实使用责任人。贵重财产除安排专人保管外,还要落实安全保管措施。任何财产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转借或变更使用权。

学校教工若因工作需要而借用固定资产,需经财产保管部门审核,分管校长审批,并填好财产借用单。非教学所用,原则上不能借用,确有特殊情况需借用的,要限期归还。中小学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准向外出借,特殊情况需外借的,应由学校主要负责人审批。

六、固定资产的清理检查 学校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教育局提出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但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学校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学校要利用暑假,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帐面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是否正常,各项制度的执行、奖惩措施是否落实等。清查后,清查小组出具清查报告,提出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理意见。财务会计和固定资产管理员根据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报批单》调整有关帐户。清查盘点之后,各单位还要及时总结管理经验,查漏补缺,妥善处理和解决发现的各种问题,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交接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因工作变动,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全部工作交给接替人员,按规定办理好移接交手续。

1、固定资产管理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派员会同监交。

2、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点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3、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移交清册上还需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移交清册页数、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的职务,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移交清册一式四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报教育主管部门一份。

4、接替人员应继续使用移交的帐簿,不得另立新帐,以保持记录的连续性。

5、移交人员对所移交的凭证、帐簿、报表和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八、加强领导,建立制度,强化考评

1、各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校长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2、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办法和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财产、物资的购置、保管、领用、报废、清查等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和奖惩,有条件的单位可引进计算机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3、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我局财务审计科将定期对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局将给予表彰。对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资产损害或流失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九、其它

本办法自二零一零年九月一日施行。

××县××小学固定资产

管理和使用办法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2

一、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1. 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 很多企业在新形势下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革。据相关资料显示, 企业固定资产在其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重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 固定资产的流失问题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具体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 在企业的实际改革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 改革办法不科学等问题使得部分企业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未能具体、细化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考评, 使得固定资产的评估结果不真实, 材料成本虚增。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私自转移固定资产, 使得企业职工和债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 企业债务无法偿还。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由于改组形式单一, 同时在改组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赶进度, 盲目地下指标, 制造出供大于求的固定资产买方市场, 导致固定资产贬值[1]。

2. 固定资产管理中账目与实物不符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烦琐性, 管理工作量较大, 使得固定资产在实际管理中产生诸多问题。首先, 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共享性较差, 其实际使用情况、年限、完好度及使用人的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和公开, 使得固定资产的账目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 例如已报损的实物未能及时登记产生使用受到影响;其次, 对固定资产管理时职责划分不具体。企业的各个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时与账目管理脱节, 财务、生产及销售等各部门在管理上沟通性差;此外, 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清查工作不定期, 使得繁杂的固定资产在核对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扰, 企业在对其进行管理控制时没有参考依据导致了损失的产生。

二、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创新对策

1. 充分利用ERP系统, 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先进、更科学

ERP系统, 即以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观念作为依据, 从而形成的信息高度整合化的系统。ERP系统以企业财务管理作为核心, 并在企业设备及物资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综合化管理, 并以销售利润及各板块的紧密结合形式呈现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ERP系统对企业的多方面业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计划管理、存货管理、票据检验及物资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ERP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更加科学化。

(1) 将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科化学、规范化

ERP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化地设计, 在其基本管理原则上结合企业内控管理的要求对资产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改组, 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排序和编码有效避免员工编码造成的一物多码等失误。

(2) 提高管理效率, 减轻管理人员工作负荷

ERP系统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 能够对其实际资产需求进行审核以提高管理效率。在固定资产采购费用超出时进行提示, 达到财务与资产同步进行管理的目的。在固定资产库存发生转移时自动生成财务凭证, 使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ERP系统为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各项信息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

(3) 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核算, 促进企业资金流通

固定资产在采购、运输及库存材料检测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费用, ERP系统对其各项费用留存的发票按照实际金额与计划进行比对, 生成核算表并将各项费用支出追加到固定资产的库存材料成本支出上并真实地反映出来。ERP系统对资产零库存进行管理时通过以供应商寄售货物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使得企业的资金流转更加畅通[3]。

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各项制度

(1) 通过建立固定资产购买评估制度及审批对其投资金额、经济效益等进行预测以提高购买经济性, 在采购时对不同供货方进行比对, 对其价格、支付方式、性能等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并规范其购买审批程序及相关资料。

(2) 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维护制度。对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定, 并针对其维护措施、程序及维修期等进行固定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能。

(3)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核算制度。针对固定资产数目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维修、折旧、盈亏等进行财务核算, 对固定资产的核查、清算做出规定。

(4)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责任考评制度。通过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人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对考核指标、时间、奖惩等各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使用人的责任心, 从制度上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控制和约束, 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延长并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3. 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加强控制

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具有独立性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 能够有效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及养护等环节:

其一, 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控制时, 可以根据不同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高低选择控制手段。其中, 对于信息化技术水平高的企业, 可以选择先进的ERP系统, 通过计算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在系统内还能对错报信息及各项数据进行清晰地检查, 并对固定资产的净残值进行及时调整。科学化、系统化的ERP系统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质量、名称等各项数据进行存储, 使得工作人员在查询和清理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4]。

其二, 在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时, 应由企业管理层领导生产、销售、财务等各部门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维护机构。通过将固定资产的维修、养护等管理工作单独设立, 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同时该机构还应积极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详实地记录, 并对每年的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计划并提出相应措施。

其三, 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应对其清查控制给予重视。保证每年的清查工作如期实施, 对企业生产、销售及财务等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核实, 并通过核对资产明细表做到账目与实物一致。对记录不清楚的固定资产进行排查并与账目进行核对。

三、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存在着不少弊端, 需要企业负责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使用人员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 改革创新管理使用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

摘要: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及技术性。在对其进行使用及管理时应促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达成意见一致, 管理层及销售、财务、生产各部门都需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提高自身的责任心, 同时不断推出更为科学及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策略, 促使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规范化。本文剖析了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现状, 提出了改革创新策略。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娅.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22) :265.

[2]王棣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内容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2, (1) :33-35.

[3]姚彦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3) :91-92.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它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下面就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现状及创新策略我浅谈几点笔者自身的看法。

一、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现状

1.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容易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过度追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像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处置的随意性比较大。在对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评估中,对于实际价值与预估价值中的差异等特殊事项,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機制。

2.企业固定资产资源浪费严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企业每年对资产的资金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但是日积月累下,企业难以及时地了解自身的资产拥有量及资产的使用现状。而且,在企业管理中,固定资产分属管理部门,各部门间在购置及使用资产中缺乏沟通,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在对固定资产设备的保养中,企业常以修理为主,对设备的损耗极大也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企业中相关职位的员工在离职时也可能交接工作不完整,使得资产数量不清晰,而造成资产流失,资源浪费。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企业中“重采购,轻管理”现象严重,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容易出现“重人力、财力管理,轻物力管理”,而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这些都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企业中也经常出现各部门为方便己用直接代替管理部门的现象,使得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而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重视固定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忽视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4.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突出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企业中尤其复杂的一项组织工作,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但同时巨大的管理量往往很容易造成资产管理中的账实不符。很多时候,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在登记时,由于涉及部门较多,而造成登记价值时间与申报时间相隔较远,资产在此期间已被使用或已收到磨损,从而造成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

4.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购置新资产设备时,没有提前对企业自身的资产需求进行相关分析评估,盲目购置,而造成了资产设备购置后几乎得不到利用。同时,企业采购部在采购时,经常会出现对资产设备的了解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可能购入使用年限短和报废率高的资产设备,而造成资产设备在被投入使用后的年限短。因此,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带来企业利润的降低。

二、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创新策略

1.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落到实处

企业在发展中,应在追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将固定资产管理与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归纳到同类管理级别中。在日常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领导者不仅要自身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或下发命令以引起员工对其的高度重视。企业应健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处置制度,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相关工作。同时,在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评估中,企业也应制定特殊的管理制度或机制以防止出现实际价值与预估价值相差较大等特殊情况。企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安排专业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工作,定期开管理会议来检查员工对管理的重视和执行程度,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落到实处以预防其浮于表面、行于表象、流于形式。

2.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资源的管理

企业在投入资金购买资产或投资资产后,应安排员工及时登记资产数量并同时安排评估人员评估当前企业所用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和使用情况。企业要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检查资产的使用现状,周期应根据资产的规模大小和使用率而定,规模小且使用率低下的,周期可长至一个季度或半年;而规模大使用率高的,周期可短至半个月或一个月。各部门在购置和使用资产时应加强交流联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到各部门,达到各部门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以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的出现。在对资产的保养中,应遵循“保养为主,修理为辅”原则,降低设备的损耗率。企业应成立离职审核部门,严格审核交接工作,保证员工在离职时,办理好资产的交接工作,资产数量等清晰明确。

3.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在发展中,应健全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现象。在购置固定资产后,要及时对资产设备进行相关测试和盘点,企业不得在资产设备检验不合格后仍选择继续使用,以造成自身损失和企业资金的浪费。企业在重人力、财力管理的同时要重物力管理,要定期清点资产设备,检验核对资产的账实相符,保证物力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活动中。企业各部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直接代替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为方便自己的工作。企业管理者应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其职能的正常运用,企业也要重视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弊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活动更好的进行,因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简化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将各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和职能相分离,减少管理部门的管理量,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现象。企业应制定相关政策,简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记录工作,在登记新入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要将登记记录工作划分到管理部门中去,其他部门可相互监督,防止出现错误。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都要用自己的工号录入系统,方便企业工作的检查。例如,采购部在购置信资产设备后,直接进入系统将资产设备录入系统,管理部门在后期直接进入系统检查验证即可,资产出现损耗时及时录入系统,这些都有利于简化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5.合理有效利用固定资产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在购置资产设备时,应提前根据自身的资产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做好分析评估工作,科学购置设备。企业采购部在采购中,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企业购入更好的资产设备。企业应对出现损耗的资产设备进行相关保养和修理,合理利用;对于出现报废的设备,进行合理的处置;对于使用年限短的设备,进行相关的改造工作,妥善处理,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容易流于形式、企业固定资产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企业应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解决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赵景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科学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33).

广州荔湾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荔湾区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06年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06年第36号)、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直部门及下属单位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粤财资〔2017〕3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穗财规字〔2016〕1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我市国有企业物业出租管理的指导意见》(穗府办函〔2017〕147号)有关规定等,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团体组织(以下统称行政事业单位)和区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 1 区属(含行政事业单位或街道办事处所属)集体企业,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第四条

区财政(国资)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进一步理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用、使用”的管理体制,完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财政部门综合管理职能和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职能,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对占用使用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六条 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权限申报,擅自对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事项予以审批;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违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四)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单位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八条 各单位拟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

第二章 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本部门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组织管理职责,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加强本部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事项的审核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的考核评价,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购建审批制度。资产购建,应当进行充分论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资产购建计划,需要报批的项目报主管部门和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批,列入部门预算审批后组织采购;对不需要报批的资产购建项目,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单位批准后,列入部门预算组织采购。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采购制度。购建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属于招投标范围的,还应按招投标有关规定执行。资产采购不需政府采购的,单位内部应严格建立采购与付款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到达后,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不合要求不能入库,严禁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验收直接送达使用部门。资产保管人员签字后,及时将相关凭证送达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严禁对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或人员确认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须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至少每年一次,做到账、卡、实相符。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的领用应经批准;资产出库,保管人员应及时登记,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的人员离职,所用资产应当按规定交回。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产权管理意识,在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应按实际支出转入固定资产,并及时办理相关权属证书;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应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先按照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成本后再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应由本单位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资产管理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资产管理人员、使用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建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资产管理人员调离、离任资产审计或检查制度,对审计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要定期开展资产管理自查和资产报告编制工作。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15日前将资产管理自查报告和资产报告报送区财政(国资)部门,一并报送 5 本部门(单位)所在纪检组等有关部门,建立资产齐抓共管的监管长效机制。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一条 除应付突发事件的专用设施外,对行政事业单位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区财政(国资)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本文所称调剂使用,即为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和闲置的国有资产(特指目前进行租赁经营的物业、土地及除规定配置的办公用房外的闲置资产,下同),统一归口移交,由区财政(国资)部门接收实行统一管理与运营。

(一)国有资产移交接收的范围: 1.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才能移交接收; 2.资产移出部门对该资产有全部实际控制权; 3.违法建筑物不得移交。

(二)国有资产移交接收的程序:

1.资产移出部门会同区财政(国资)部门和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专门机构,共同清点、固化移交接收时的状态,签订相关移交接收协议。如资产已有使用人的,还应加入移交协议连署方。

2.对于移交前产生的资产占用费,由资产移出部门负责收缴。

3.区财政(国资)部门负责将接收的资产,同时委托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专门机构管理与运营。

(三)对区执法部门没收的违法用地的地上或地下建筑物,确实无法拆除或回填的,报经区政府批准,移交属地街道办事处代为管理。

第三章 对外投资资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依据市文件规定所称对外投资,是指依法取得事业法人资格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用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采取独资、入股、合资、联营等方式进行投资的经济行为,包括原始投资和追加投资。

第二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和从事经营活动。行政单位在2007年之前已经用 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有关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举办的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资产使用情况等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单项投资额(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按评估值,下同)在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单项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经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应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有关规定,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查,按规定权限报批。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加强非货币性资产(含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进行资产评估,合理 8 确定对外投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下列资产不得用作对外投资:

(一)财政拨款及财政拨款结余;

(二)上级补助收入及结余资金;

(三)保证本单位正常运作的资产。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可借助中介机构或组织有关专家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和要求。

(二)投资项目的产业、行业背景。

(三)投资项目的竞争力分析。

(四)对投资项目的内容、经营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式、收益与风险做出评价。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对外投资,应提交下列资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负责: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含利润分配方式);

(四)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五)拟合作方有效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年财务报表;

(七)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八)对外投资事业单位上一会计报表和资产报表;

(九)资产产权证明;

(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申报审批表(附表1);

(十一)由主管部门法律机构或聘请的法律中介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十二)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管理,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收益的管理,事业单位享有投资收益权利,应积极履行股东权利,对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必须按规定进行分配。因特殊情况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应向区财政(国资)部门提交报告。事业单位对 外投资单个项目所取得的投资收益,之前已进行对外投资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按20%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余下的收入按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 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负有监管责任。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监督所属事业单位及时获取国有资产收益并按规定上缴财政,投资收益和有偿使用收入上缴情况是主管部门审核新增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一)专项登记。应当对这些资产建立专门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应当建立这部分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三)健全机制。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章 出租、出借资产管理 第三十四条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严禁出租、出借办公用房,已经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到期必须收回;代政府管理的公有房产,出租出借国家、省、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属单位对外出租、出借资产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对外出租、出借资产台账,实现动态跟踪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效益。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出租出借台账制度。对外出租、出借资产的台账,要列明出租出借项目批准部门、批准时间、出租出借时间、租金、合同编号、租户名称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属于房产的(不含办公用房),同一物业建筑面积30平方米(含30平方米)以下或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内(含6个月)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本章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同一物业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至500平方米以下(含500平方米)且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批;同一物业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且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上的,由主管部门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房地产以外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价值(账面价值,下同)30万元以下(不含30万)或资产出租出借期限在6 12 个月以内(含6个月)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本章有关规定进行审批;资产价值3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且出租出借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批;资产价值500万元以上且出租出借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由主管部门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土地出租出借报区政府审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我区的区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区属(含行政事业单位或街道办事处所属)集体企业,该单位所控制的物业出租应采取公开招租方式进行,合同期满或提前终止后应重新公开招租。同一物业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且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上的,由主管部门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三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应当报经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对单位拟出租、出借事项的合法性、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并根据权限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第三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负责:

(一)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或其它合法权属证明;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申报审批表(附表2);

(五)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除提供权属证明外,还需提供房屋建筑物的坐落地点、面积、规划用途等资料;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三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实行公开招租,由招租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该评估价格作为公开招租的标底价;因特殊情况不适宜公开招租的资产,经区政府批准可直接协议出租。

我区的区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区属(含行政事业单位或街道办事处所属)集体企业,该单位所控制的物业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经区政府批准可直接协议出租。

1.涉及国计民生、公益性、文物保护等特殊要求的物业出租;

2.区属国有全资企业(含不同国资监管机构所监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之间及其下属国有全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之间的物业出租;

3.因特殊情况不适宜公开招租的物业出租。

第三十九条

物业出租采取公开招租的方式,应当通过符合资质要求的产权交易机构、拍卖机构等或单位自行组织进行公开竞争招租。招租信息应通过相关媒体或荔湾区信息网招商专栏及在待出租物业显要位置张贴招租公告的方式公开招租信息,原则上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

同一物业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出租项目原则上通过符合资质要求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公开招租,并应在区级或以上的公开媒介或产权交易机构信息平台公告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出租单位应当对竞租人的资料严格保密,防止出现串标、围标和干扰公平竞争的行为发生,公开竞价或招标。公布期满前,招租单位不得与任何单位或个人签署经营租赁性质的合同、协议或者意向书。

经公开招租只有一个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可以采取协议出租方式,但租金标准不应低于标底价,并按规定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方可实施。无报名者,可按不低于标底价的90%价格重新公开招租,依此类推但最多不超过两次再招租行为。

第四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的承租方确定后,由产权单位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期限原则不超过五年。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十二条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的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所取得的收入,每月按租金收入的10%向财政部门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扣除应缴税费后的余额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四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用于出借给非营利性组织(以区民政部门核发的证件为准)用于社会公益服务用的,经区政府批准可直接协议出借的,出借协议期限原则不超过三年。

第四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出租出借的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对其应当实行专项管理。第五章

对外担保资产管理

第四十五条 行政单位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对外担保外,其他事业单位确需对外担保的,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区财政(国资)部门复核,由区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应当向区财政(国资)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三)资产产权证明;

(四)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书;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六章

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同级或 17 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四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五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使用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第五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第五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入形成、收缴、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第五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照本办法有关行政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除本办法的特别规定外,其国有资产使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十七条 本文所称“主管部门”,是指我区编制部门预算的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包括非部门预算单位)。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5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

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06年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06年第36号)有关规定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团体组织(以下统称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五条 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权限申报,擅自对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

—1— 产进行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事项予以审批;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违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四)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第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七条 各单位拟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

第二章

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购建审批制度。资产购建,应当进行充分论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资产购建计划,需要报批的项目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列入部门预算后组织采购;对不需要报批的资产购建项目,资产

—2— 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经单位批准后,列入部门预算组织采购。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采购制度。购建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资产采购不需政府采购的,单位内部应严格建立采购与付款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到达后,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不合要求不能入库,严禁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验收直接送达使用部门。资产保管人员签字后,及时将相关凭证送达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严禁对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或人员确认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须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至少每年一次,做到账、卡、实相符。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的领用应经批准;资产出库,保管人员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的人员离职,所用资产应当按规定交回。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产权管理意识,在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应按实际支出转入固定资产,并及时相关办理权属证书;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应按会

—3— 计制度的规定,先按照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成本后再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应由本单位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资产管理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资产管理人员、使用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建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资产管理人员调离、离任资产审计或检查制度,对审计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反映本单位资产使用情况和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接受单位领导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条

除应付突发事件的专用设施外,对行政事业单

—4— 位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财政部门有权调剂使用。

第三章

对外投资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和从事经营活动。行政单位在2007年之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有关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举办的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资产使用情况等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单项投资额(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按评估值,下同)在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单项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审批;单项投资额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应

—5— 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有关规定,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

主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查,按规定权限报批。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加强非货币性资产(含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对外投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下列资产不得用作对外投资:

(一)财政拨款及财政拨款结余;

(二)上级补助收入及结余资金;

(三)保证本单位正常运作的资产。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可借助中介机构或组织有关专家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和要求。

(二)投资项目的产业、行业背景。

(三)投资项目的竞争力分析。

(四)对投资项目的内容、经营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式、收益与风险做出评价。

—6—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对外投资,应提交下列资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负责: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

(四)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五)拟合作方有效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年财务报表;

(七)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八)对外投资事业单位上一会计报表和资产报表;

(九)资产产权证明;

(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申报审批表(附表1);

(十一)由主管部门法律机构或聘请的法律中介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十二)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管理,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收益的管理,事业

—7— 单位享有投资收益权利,应积极履行股东权利,对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必须按规定进行分配。因特殊情况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应向财政部门提交报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单个项目所取得的投资收益,之前已进行对外投资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按20%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余下的收入按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负有监管责任。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监督所属事业单位及时获取国有资产收益并按规定上缴财政,投资收益和有偿使用收入上缴情况是主管部门审核新增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一)专项登记。应当对这些资产建立专门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应当建立这部分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三)健全机制。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8—

第四章

出租、出借资产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严禁出租、出借办公用房,已经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到期必须收回;代政府管理的公有房产,出租出借国家、省、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属于房产的(不含办公用房),同一物业建筑面积30平方米(含30平方米)以下或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内(含6个月)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同一物业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且出租出借期限6个月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审批。房地产以外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价值(账面价值,下同)30万元以下(不含30万)或资产出租出借期限在6个月以内(含6个月)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资产价值30万元以上且出租出借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审批;土地出租出借需报财政部门专项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应当报经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对单位拟出租、出借事项的合法性、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并根据权限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

—9— 出租、出借。

第三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负责:

(一)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或其它合法权属证明;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申报审批表(附表2);

(五)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除提供权属证明外,还需提供房屋建筑物的坐落地点、面积、规划用途等资料;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三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实行公开招租,由产权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该评估价格作为公开招租的标底价;因特殊情况不适宜公开招租的资产,经市政府批准可直接协议出租。

第三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的承租方确定后,由产权单位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期限不超过五年。

第三十八条

行政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三十九条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的—10— 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所取得的收入,每月按租金收入的10%向财政部门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扣除应缴税费后的余额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四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出租出借的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对其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第五章

对外担保资产管理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对外担保外,其他事业单位确需对外担保的,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财政部门审核,由市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应当向财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三)资产产权证明;

(四)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书;

—11—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六章

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四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四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使用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第四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国有资产

—12— 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第四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入形成、收缴、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

第五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照本办法有关行政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使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各区、县级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执行,有效期五年。

—13—

附: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申报审批表》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申报审批表》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6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经济开发区,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仙北工业园,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天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四日

天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为理顺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湖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鄂政发〔2006〕60号)、《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鄂财行资发〔2006〕6号)、《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通知》(鄂财行资发〔2007〕14号)和《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鄂财行资发〔2009〕10号)的规定,制订天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行政单位(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各行政事业单位)。

第三条设立天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机构设在市国资办),隶属市财政局管理,与市国资办合署办公,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

征收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以下简称资产收益),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批准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提供担保或利用政府信誉所取得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所属企业利润收入、其他股利股息收入、其他产权转让收入及资产处置收入等。其范围包括:

(一)资产出租出借收入。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剩余的办公场所、门面、场地等资产,采取出租出借等方式,向承租人、所属企业等特定对象收取的租金、承包费、管理费等收入。

(二)经济实体上缴收入。经济实体上缴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经批准将闲置资产用来兴办宾馆、酒店、招待所、培训中心、商店等并取得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经济组织上缴的利润、承包费、管理费等收入。

(三)对外投资收入。对外投资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投资或利用单位资产与其他单位合资、投资等取得的收入。

(四)广告经营收入。广告经营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广告经营所取得的扣减成本、费用、税收后的净收入。

(五)特许经营权收入。特许经营权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经批准或政府授权利用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拍卖所取得的收入。如广告位拍卖收入、交通部门客运线路、出租车经营权拍卖收入、矿产资源采矿权拍卖收入、民政部门征地用作公墓地经营净收入等其他收入。

(六)资产处置收入。资产处置收入是指各行政事业单位经批准将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资产出售收入、出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

(七)其他收入。

第五条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提供担保等行为的,必须签订由市国资办统一印制的合同或协议(合同、协议文本另发)。所取得的资产收益,要严格以签订的合同、协议等作为资产收益收款依据,做到依法应收尽收、应缴尽缴。

第六条各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资产收益,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缴入市级财政专户或国库。

第七条按照收缴分离原则,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实行执收单位代收代缴制。执收单位代收代缴制是指执收单位向承租人、所属企业等单位(个人)收取租金、承包费等直接开具专用票据收款,定期将票款缴入市级财政专户或国库。

第八条各执收单位按规定收取资产收益,必须向缴款义务人开具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资产收益专用票据。不出具资产收益专用票据的,缴款义务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九条在征收资产收益时,市国资办将按照《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3号)及其相关规定,区别不同的资产收益类型,按规定费率征收“非转经”资产占用费,缴入市级财政专户或国库。

票据管理

第十条资产收益专用票据由省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统一印制,票据名称为“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专用)”。

“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专用)”适用于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缴纳资产收益。

第十一条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向省申领专用票据,市国资办集中向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领取,并对票据实行统一保管、统一发放、使用核销、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各执收单位向市国资办领用专用票据。省垂直管理部门在我市的单位向收益征管主管部门领用专用票据,其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接受省收益征管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各执收单位要建立健全专用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票据安全。

禁止转让、出借、代开资产收益专用票据;禁止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照规定开具资产收益专用票据。

遗失资产收益专用票据的,应当及时报告市国资办,及时在相关媒体公告作废,并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四条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及资产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进市级财政专户或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由市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第十五条本着激励的原则,对于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提供担保等行为取得的收入,在按照省政府第233号令规定缴纳“非转经”资产占用费后的资产收益,其所有权、使用权不变,主要用于本单位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标准发放津补贴(由市财政局从专户上直接拨到代发工资的银行,再分拨到单位个人工资卡上。)和有关事业发展支出。市财政部门只管专户、使用、审批、复核和监督,不调剂、不平调、不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资金监管和资产收益支出项目管理。各单位使用缴入的资产收益时,由单位上报项目、资金计划、政府采购计划,送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国库从资产收益专户中拨付给项目用款单位。

第十七条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收及允许列支的有关处置费用后,缴入市级财政专户或国库,主要用于缴入单位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第十八条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的使用,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市国资办会同市

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审核,由市财政国库办理拨付手续。

各行政事业单位当年缴入的资产处置收入,原则上纳入次年单位部门预算安排使用。因特殊原因当年确需使用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市国资办会同市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审核,报市政府审批后,由预算追加支出指标,由市财政国库办理拨付手续。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资产收益与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与使用的监管,定期不定期对本部门各单位资产收益与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条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与使用的管理,合理使用资产收益,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其他主管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规定及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有隐瞒、滞留、挪用、坐支等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等行为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各单位凡不按期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时间超过3个月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

各单位及财政部门隐瞒、截留、挤占、挪用和坐收坐支国有资产收益,经查证属实的,市财政将直接抵扣财政性拨款。

附则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7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频度不高、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医院、学校、青少年活动机构有多个功能相近的室内场馆, 数千套类型相同的专用器材, 但许多资产的使用频率不高, 有的一年都用不到几次, 有的甚至在其“生命”周期内被长期闲置;有些单位的公有房产闲置多年, 被本单位职工甚至外单位人员长期占用, 大部分不收房租, 有的甚至还倒贴水电费;部分单位即使将闲置房产对外进行出租, 却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 出租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个别单位甚至直接用资产有偿使用收益抵冲单位公用支出或福利支出;一些单位的车辆平时基本不用;一些单位没有在会议或重大活动结束后, 对专项购置的计算机、传真机、通讯工具等资产进行妥善保管, 许多资产时间不长就不知去向;有些单位的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高档物品没有及时入账, 长期公私合用;有些单位只重视打报告更新重置资产, 不及时办理废旧资产报废处置手续, 许多可用资产被堆放在临时库房内, 个别单位甚至将淘汰、更换尚未销账的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照相机、家具等资产转作私用。上述种种现象表明, 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和低频度使用的资产量十分巨大。这部分资产, 整合使用的空间较大, 只要合理引导, 完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资源的共享共用。可以说,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闲置和低频度使用已经为资产的统筹使用, 奠定了一个较好的物质基础。

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资产的统筹使用构建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

交通状况的改善, 医疗、办学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的集中整合, 为现存类型相同、功能相近资产的共享共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业内人士先后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方案。但部门或单位间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的各自为政, 导致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资产的存量和需求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一直无法落实到位。近几年来, 经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部门的努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成, 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府采购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 基本做到了资产存量、增减变化和分布及使用状况地适时、全面更新, 实现了资产入口到出口环节的动态管理。对这一系统的建设,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让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调配公共资源的职能, 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共享共用现有资产, 实现存量资产的物择所需、物尽其用, 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节约财政支出的设想不再是空中楼阁。因为它解决了资产存量和需求状况不清这一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的最大瓶颈, 为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资产使用需求统筹调剂使用现存资产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操作平台。

3 以核实资产存量信息为基础分步实施资产统筹使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 可借助存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采取分步实施、无偿划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建立“存量资产统筹使用平台”, 实现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筹使用:

(1) 组织全面清查, 核实可用资产存量。由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的资产存量信息为各单位账面反映的资产存量, 其中部分资产已不具使用价值, 有的甚至已经毁损流失。为确保资产统筹使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对各单位的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并根据清查结果, 按照规定的程序, 处置不具使用价值资产, 核销毁损流失资产, 让渡基本不用的闲置资产。建立一个资产拥有量与可用量相符、账面数与实存数相符、财务核算数与资产管理部门统计数相符的可用资产信息库, 丰富资产统筹使用的资源和渠道。

(2) 集中闲置资产, 无偿调剂使用。通过建立资产管理电子或实物“公物仓”, 集中收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可用的闲置资产, 供资产配置预算核准新购、新建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选择, 以无偿划拨的方式, 直接调剂给有需求的单位使用, 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3) 挂钩经济利益, 试行有偿共用。在结合不同部门配置和使用资产的特点, 认真分析存量资产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运营手段, 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 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有偿共用办法, 鼓励相关单位提供同类资产, 特别质优价高, 一般单位无力配置也不宜重复配置的资产, 供系统内不同单位或外系统有相同使用需求的单位有偿使用, 在减少资产重复配置的同时, 提升存量资产的使用频度。

(4) 完善使用机制, 普及资源共享。在全面落实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 不断完善资产无偿调剂、有偿共用的方式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 运用行政手段, 采取调剂、联营、租赁等方式, 推动各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资产配置和使用理念,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源共享共用的深度和广度, 加大资产统筹使用的力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摘要:近年来, 在各级各地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体制明确、制度建设、基础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基本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日常监管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闲置浪费较多, 使用效率不高依然是倍受关注的热点,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资产管理水平地提升。目前, 如何管好用好存量资产, 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已经成为众多资产管理人员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笔者在苏北某市财政资产管理处室见习时, 深感这一氛围的浓烈。现结合一个多月的资产共享共用状况调研情况,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筹使用工作进行简单探析。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篇8

摘要:固定资产相关成本作为定价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科学、合理的核定非常重要。本文以定价成本监审中普遍存在的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为切入点,对其所形成物化劳动的消耗是否应计入定价成本进行分析及探索,以期对政府确定定价成本、制定价格有所裨益。

关键词:定价成本 已提足折旧 固定资产 价值补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或调整价格、确定定价成本的主要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这些市场主体往往存在着大量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因此,这类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继续使用所涉及到的物化劳动价值的补偿是否应计入定价成本,对于提高对固定资产折旧审核的完整性、合理性,保证定价成本监审质量,制定合理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定价成本与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内涵

(一)定价成本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第42号令),定价成本是指:“全国或一定范围内经营者生产经营同种商品或者提供同种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是政府制定价格的基本依据。”

根据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政府在制定商品(服务)价格、确定定价成本时,一般应以社会(部门)平均成本为依据。社会平均成本是在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生产同一产品生产费用的平均支出。据此制定的价格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使社会(部门)平均成本得到补偿,并在此基础上保证社会、生产者的合理盈利;同时,也使各个生产者因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距不同而有不同的盈亏,可以促使生产者认真研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个别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平均成本是政府制定商品(服务)价格、确定定价成本的主要依据。

(二)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已超过折旧年限(预计使用年限)但仍然存在使用价值,可以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此,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折旧作为生产资料的消耗,是商品(服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定定价成本的重要依据。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的界定亦十分重要。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折旧,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那么,对于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物化劳动消耗,则可以看成是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在到达预计使用期后,仍具有使用价值而在新的预期收益期内继续进行系统分摊的结果,且其是否应计入定价成本也成为定价成本科学、合理与否的关键。

二、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固定资产的原因

(一)会计实务中采用加速折旧所带来的企业选择

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规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2、加速折旧法的运用,导致已提足折旧却仍具使用价值固定资产的出现

在会计实务中,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使折旧费用前移,从而加快企业收回投资的步伐,使固定资产成本尽快得到补偿。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折旧总额,还会对企业税务有效筹划、固定资产快速更新、企业技术革命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及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处理。但随之而来的,将会因采用加速折旧而出现尽管已提足折旧却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3、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大多数企业选择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却仍具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普遍运用,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已提足折旧却仍具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尽管此类固定资产已经提足折旧,但在其仍然存在使用价值的时候,很多企业仍旧会选择继续使用。继续使用这类资产,不仅能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使企业的经营成本、费用支出实现最小化,而且能使固定资产的使用达到效用最大化,这对于企业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来说都是经济的,比如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管道燃气企业的网管、供水企业的制水设备以及学校课桌椅的使用等等。

(二)经济学理论中“企业选择”的模型推导

在经济学理论中,可以通过替代效应来论证推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固定资产的原因:可以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企业是选择更换新资产还是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无差异曲线代表了企业对选择二者的主观态度,而预算约束线则表示企业有多少支付能力的客观条件,也即限定了可以选择的支出范围。将两者相结合,就得出企业的最终选择。

如图1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更换新资产的倾向量。在做出二者选择前,先设定预算约束线AB,该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点,E1点是企业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点。在均衡点上,对应的选择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倾向量为Y1。由于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没有任何有支出,相应的就会使更换新资产显得较以前贵了(其现有支付能力相对提高),也就使得预算约束线从AB移至AB′,均衡点从E1移至E2,而选择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倾向量从Y1增至Y2,即增加了Y1 Y2,这就是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相对支出减少)所引起的总效应。

在图1中,由于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相对支出减少),其支付水平相对提高了,新的均衡点E2不是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上而是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上。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支付水平变化的影响,使企业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上去。这里,就可以利用补偿预算线(补偿预算线可以看成是当某种选择项目支出额发生变化引起企业的实际支付水平发生变化,用来表示以假设的支付能力的增减来维持企业实际支付水平不变的—种分析工具)。也就是,在某一选择项目相对支出减少而引起企业的实际支付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其一部分支付能力,以使其实际支付能力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的情形。endprint

如图所示,作一条与预算约束线AB′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CD,这样就剔除了实际支付水平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相对倾向量发生变化,预算约束线从AB移至CD,相应的均衡点从E1移至E3,对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倾向量从Y1 增加到Y3,增加了Y1 Y3。增加的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支付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这里,由于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支付水平下降引起的倾向增加量Y1 Y3是正值,为了实现企业的效用最大化,其选择的是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

三、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物化劳动消耗计入定价成本的政策分析

(一)符合定价成本完整性要求

政府定价成本核算时关注的重点是生产政府定价商品或服务所耗费的全部资源,也就是应当调查核算经营者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当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支出,以保证定价成本的完整性。

比如,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支付而并未支付的各项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支出,在确定定价成本时,该计提的就应当计提,避免少计成本。再如核算一些服务性产品时,如果经营者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尽管其对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采取在“固定基金”中归集、不计提折旧的方式,但在定价成本中,也应当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计提折旧后纳入定价成本之中,而不能简单地根据每年的实际支出水平核算其成本。同样,对于市场主体中尚有使用价值的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为使其产品定价成本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保证其相对社会平均水平的成本支出完整性,这类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物化劳动的消耗(作为生产资料的必要消耗)也应计入定价成本。

(二)符合社会平均成本要求

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实质,就是要求政府定价所依据的成本应当反映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必要、合理的费用支出,反映资源的合理消耗。而政府定价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各种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以定价成本形式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价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对社会平均成本的影响亦日趋明显。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率为例,在1992-2011年20年间,二者平均增长幅度就分别达到了5. 00%和5. 19%。如果不考虑物价变动的情况和社会公平性,仅依据历史成本计价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并据此计入定价成本,那么所得到的累积折旧额(消耗),不仅是不完整的,达不到社会平均成本水平,也根本不能够维护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更新、技术革新,更谈不上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和扩大再生产了。因此,对于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固定资产的物化劳动消耗的正确核定并计入定价成本,不仅能综合考虑实际的物价影响,更能真实反映在社会平均水平标准上企业固定资产的必要、合理消耗,这样的成本更符合社会平均成本要求。

(三)符合定价成本平稳性要求

政府制定或调整价格时,应保持价格的相对平稳,避免价格水平大起大落。因此,在确定定价成本的过程中,也应当尽量保持年度之间(一定期间)的平稳性,减少或消除一些非必要的或非连续的成本费用支出对成本水平产生的影响。这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对于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在确定其定价成本时,若将其继续使用所形成的物化劳动消耗完全剔除来核算定价成本,势必造成年度之间(一定期间内)折旧额或者生产资料消耗相差较多,造成年度之间成本水平相差较大。这种忽略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补偿,不仅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使该定价成本不完整,也不符合社会平均水平,从而影响政府定价的合理性,也不利于保持价格水平的平稳。

同时,政府定价有一套规范的定价程序,价格的制定总会有一个过程,而且价格调整频率不宜太快,不可能根据企业成本变化而随时调整,价格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因此,在确定定价成本时,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物化劳动消耗在一定时期内应予以考虑,计入定价成本,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并保持物价稳定。

(四)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要求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对于“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只要企业切实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折旧(物化劳动消耗)将会与其实际的使用年限、其预计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相适应,而较少会出现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继续使用的情况。但现实工作中,甚少有企业每年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一一复核并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因为这不仅是一件繁琐的工作,更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由于企业不认真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规定,在出现大量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固定资产的情况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合理考虑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预计经济利益及预期实现方式,并相应地将其产生的物化劳动的消耗在核定定价成本中予以考虑。

四、结束语

在政府定价过程中确定的定价成本,实际上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定价成本规则,创设一个虚拟的竞争市场环境,将市场主体放在这个虚拟的竞争市场中来考察,分析哪些费用即使在竞争市场中也不会发生变化或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哪些费用在竞争市场中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且可能处于什么水平,由此核算出符合社会平均成本性质的成本。

因此,本文结合政府定价成本的实质,在深入分析企业会选择继续使用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原因的基础上,从符合定价成本完整性、符合社会平均成本要求、符合定价成本平稳性、以及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物化劳动消耗应合理计入定价成本的结论。通过对这类资产所形成的物化劳动消耗进行社会化,使其符合行业标准、行业平均水平与社会公允水平,并以期能对政府定价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梁影.不同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时间怎样确定[J]. 财会通讯,2011(7)

[2]孙玉甫,孙丽娟,闫羽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进研究[J]. 会计之友,2012(1)

上一篇:在建工地文明施工承诺书下一篇:诚信建设工作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