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专业规范(通用8篇)
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一、统计学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学在各行各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经济、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管理、社会、工农业生产是统计学应用的主要领域。
1998年前,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中涉及统计学专业的主要有:设在数学学科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设在经济学学科下的“统计专业”。设在数学学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侧重点是学习概率统计理论,不注重概率统计的应用;而设在经济学学科的统计专业则侧重统计学在经济、社会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轻视概率统计理论。结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仅具有单方面的优势,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教育部对原有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修订,在本科中设置了一级专业学科统计学,这对促进统计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同时具备统计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年会,会上各方面的专家达成共识,为了促进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必要按授予学位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规范。目前,先分别制定授理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和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范(分别见附件一和附件二)。
二、制定理学学位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依据
1.遵守“宽口径,厚基础”原则
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拓宽统计学应用的领域,使得我们的毕业生能满足各主要应用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统计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在大学期间如果不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正确理解统计思想,就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熟练自如地运用所需要的统计方法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应该是扎实地掌握统计学的思想方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基础。
2.重视培养统计思想及统计应用和操作能力
如果统计学专业只重视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把统计学课程作为数学课程来教授,缺乏统计思想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将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然后利用统计理论和统计软件去具体分析解决。为加强统计思想的培养,我们建议设置统计学导论和统计模型课程,主要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思想与原理,使学生们对统计学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3.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国内的具体特点
欧美大学本科的统计学专业虽然设在不同的学院(如文理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但他们所开设的主要课程基本相同。这些课程有:统计学导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学、随机过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决策理论、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统计模型、程序编制和终端设备的使用以及数据分析等。
国外统计学专业是最好就业的专业之一,说明他们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原规范中,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了上面提到的课程,并且更注重其中的数学严密性,现在增加的统计学导论课程,使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规范统计学理论基础,给各校留有建设自己专业特色的空间
统计学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而要满足各领域的需求,就要在本科阶段开设各领域的课程。但是一个培养单位不可能在本科统计学专业同时开设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应用领域的课程,这样做也没有必要。统计专业必须开设某一应用领域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共性是要有坚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是对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各不相同。因此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中不应该限制所开设的应用领域的课程范围,而应使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设置特定领域的专业课程,培养有自己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这样各个培养单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统计学专业,而从大局看,则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整体需求。
5.适应宽口径招生的实际情况
国内数理统计专业大都依托数学系(学院)而设置,而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指导下,很多数学系(学院)都实行宽口径招生,学生入学后两年左右才分专业。因此,理学类教学规范应该适应这种情况。
三、制定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依据
1.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规范,设置课程体系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规范,必须首先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校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模式的一种简明提法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的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人才。
2.既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又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国情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合格的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间的对话、竞争与合作。因此,制定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学规范,有必要十分注意与国际的接轨问题。既要在一般统计理论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也要在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该充分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但是,我们又不应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这是因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脱离本国的实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专业主干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确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保证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而且有利于加强统计教学的宏观管理与评估。我国目前开设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各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总学时的限制,统计专业主干课程不可能开很多,每门课程的课时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另外,如果必修课规定过多,对于体现各校的特色也是不利的。因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门“少而精”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实际执行中,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适当增加和调整,以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与办学自主权。这样提出的指导性方案才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
4.与时俱进,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规范不仅要确定本专业应开设的课程,而且还要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各门课程都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材,不能只是简单地向理学类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靠拢,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既适当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又适当增补经济社会统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要注意删除过时的和不适用的内容。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比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
5.课程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防止低水平重复
适应未来需要的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各种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在内容上难免有所交叉。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制定教学规范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作必要的协调和适当的分工,尽可能做到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特别要防止低水平重复。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附件一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理学类)
一、业务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
统计学是关于数量资料的采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理学类统计学专业主要以统计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了解某一相关应用领域(如社会经济、生物、医学、信息管理、保险金融等)知识的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金融、保险、医学、生物、管理、工程等部门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业务培养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外语水平。
(4)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断。
(5)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一种统计软件,管理软件或其他专用软件编程,正确利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判断软件计算结果。
(6)通过专题教学(如经济、生物、医学、市场调查、管理、保险金融、工程、环境、减灾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具有创新能力。
(7)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本专业的教学条件
1.师资力量
具有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本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5人,高级职称不少于2人。
2.教材
选用教材应基本符合教学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
3.图书资料
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这些资源的工具。
4.实验室
本专业要有一定规模的、安装有统计软件的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或终端)台数不得少于该专业的年平均招收人数。
5.实习基地
努力争取有较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6.主要参考指标
(1)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2)总学分180~200学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90~100学分,专业教育90~100学分。(3)学时与学分折算办法: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每周折算1学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学时学分的折算可自行调整。
三、课程结构
1.公共基础课:按教育部统一规定。
2.数学基础必修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或者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合并3学期)。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可选择性修读。
3.专业必修课:统计学导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回归分析、应用多元分析、抽样调查等。
4.专业选修课:统计模型、统计计算与软件、时间序列分析、应用随机过程、运筹学、试验设计、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生物统计、非参数统计、测度论、质量控制、概率极限理论、应用统计专题等。理学类统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包括计算机课程)、数学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和教学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数学基础必修课的内容和数学专业基本相同,应从该模块中至少6门课程;应从专业必修课模块中至少选则5门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应该只至少选择包括“应用统计专题”在内的6门课程。
“统计学导论”是以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没有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相当于国外的统计学入门课程,起点较低,主要介绍统计学基本思想,并能把这种思想用于正确解释统计软件分析的结果,为学生建立统计学的整体印象。其他的必修课程都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传统的课程,但是课程的内容需要随着“统计学导论”课程的内容稍加调整。
对于统计学专业与数学专业实行宽口径招生的培养单位,可以把“统计学导论”和“概率论”两门课程安排在前4学期内,使得学生在选择本科专业方向时对统计学专业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对于统计学专业独立招生的培养单位,也可把“统计学导论”的内容合并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门课程中。
“应用统计专题”实际上是一组课程的通称,各个培养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几门特定领域的课程,以培养有自己特色的统计专业学生。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课堂教学与训练,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理论基础。在统计学基础与专业课中,结合课程内容,利用统计软件辅助教学,将计算机训练贯穿于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指导,给予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训练,使其能熟练编程和使用工具软件、统计软件及管理软件等。通过专题教学、社会调查、统计实习、科研训练或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主要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1.数学基础必修课:要求和数学专业基本相同。
2.专业必修课
(1)统计学导论(建议周学时3,第二学期)[1]:随机事件与概率空间简介、条件概率和独立性、抽样原理、描述性统计、极大似然思想、假设检验思想、回归分析原理、最小二乘方法等。(2)概率论(建议周学时4+1,其中1为习题课,第三学期):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条件分布函数、数字特征、母函数、特征函数、极限定理。
(3)
数理统计(建议周学时4+1,其中1为习题课,第四学期):统计基本概念、估计理论方法、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置信区间、非参数方法简介等。
(4)
应用多元分析(建议周学时3,第五学期):多元抽样分布、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案例。
(5)
应用回归分析(建议周学时3):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虚拟变量与方差分析、模型选择、回归诊断、非线性回归初步、案例。
(6)
抽样调查(建议周学时3):抽样的基本概念、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比率估计、回归估计量、等距抽样、整群和不等群抽样、区域抽样、多阶段抽样、PPS、偏差与抽样误差、调查的经济设计等、案例。
3.专业选修课
(1)统计模型(建议周学时3):以生命、医学、经济、交通等领域基本模型为主线介绍一些常见的模型和基本建模方法,以提高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能力。
(2)统计计算与软件(建议周学时3):计算方法基本知识、软件基础、常用分布的计算、伪随机数、常用统计推断方法及各种多元统计方法的计算、时间序列计算;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S-Pluse、Matlab等软件)中的基本功能(如聚类、回归、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模块的使用),以及利用这些功能实现新算法的编程。
(3)时间序列分析(建议周学时3):时间序列的时域和频域描述方法、时域和频域统计分析、ARIMA模型、预测与滤波、模型拟合、谱函数和谱密度估计方法、潜周期分析、案例。(4)应用随机过程(建议周学时3):随机游动、马尔可夫链、布朗运动、离散时间鞅、平稳过程。
(5)运筹学(建议周学时3):线性规划、网络优化、运筹学模型。
(6)试验设计(建议周学时3):试验设计基本原则、简单比较试验、单因子试验和方差分析、多因子试验、随机化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不完全区组设计、二水平和三水平的完全和部分因析设计、正交设计的最小低阶混杂准则、响应曲面法、稳健参数设计及各种设计的数据分析方法。
(7)统计预测与决策(建议周学时3):预测问题、预测方法、决策理论、案例。(8)非参数统计(建议周学时3):次序统计量及其性质、分布自由统计量、U统计量、秩统计量、L统计量、置换检验、检验功效、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估计、非参数回归与判别、置信区间等。
(9)测度论(建议周学时3):集合论初步、距离空间、集类及基本方法、测度空间与概率空间、可测函数、随机变量与L系方法、积分与数学期望、乘积空间与乘积测度、无穷维乘积概率等。
(10)质量控制(建议周学时3):计数控制图、计量控制图、多变量控制图、短链控制图、控制图的经济设计、计量标准型抽样检验、计数挑选型抽样方案、计数调整型抽样、计量一次抽样检验等。
(11)概率极限理论(建议周学时3):独立随机变量序列、马尔科夫过程、平稳序列等的0-1律,随机级数的强收敛性与强稳定性,无穷可分律、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一些泛函的极限问题等。
(12)统计学进展介绍(建议周学时3):统计学中新成果介绍。
(13)自然科学进展介绍(建议周学时2):自然科学的若干领域的重大成就和最新进展。(14)应用统计专题(建议6学分以上):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在经济、生物、医学、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市场调查、管理、保险金融、工程、环境、减灾、工农业生产等领域选择相应的应用统计专题课程。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附件二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社会经济与管理类)
一、业务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
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社会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其毕业生既能胜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业务,又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其中一部分,可进一步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业务培养要求如下:(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有坚实的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基础、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外语水平。
(4)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具有设计数据采集方案、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至少能熟练使用一种统计软件包。
(5)具有较强的应用经济与管理理论和有关统计方法去处理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包括进行市场调查、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咨询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本专业的教学条件
1.师资力量
具有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本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5人,高级职称不少于2人。
2.教材
选用的教材应基本符合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
3.图书资料
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这些资源的工具。
4.实验室
本专业要有一定规模的安装有统计软件的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或终端)台数不得少于该专业的年平均招收人数。
5.实习基地
努力争取有较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6.主要参考指标
(1)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2)总学分180~200学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90~100学分,专业教育90~100学分。
(3)学时与学分折算办法: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每周折算1学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学时学分的折算可自行调整。
三、课程结构
1.公共基础课:按教育部的统一规定。
2.专业基础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除此以外,在管理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等课程中由各校自选1~2门。
3.专业主干课:统计学导论、数理统计学、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除此以外,在企业经营统计学、货币与金融统计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中,由各校根据自己的特色选开1~2门,其他未列入主干课的可作为专业选修课。
4.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可分为方法与应用两大类,要求学生必须在两类课程中各修3门以上。选修课可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要求完全一致。方法类选修课主要有: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统计预测和决策、运筹学、探索性数据分析、统计计算、数据挖掘技术、SAS软件包应用、随机过程初步、统计专业英语等。应用类选修课主要有:保险精算、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人口统计专题、社会与科技统计专题、环境与资源统计专题、部门经济统计专题、市场调查和民意测验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开设统计科研和调查专题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
5.其他选修课:其他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拟研究方向去自由选修。
四、其他教学环节
其他教学环节包括军训、社会调查、统计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
五、主要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1.公共基础课:按教育部的统一规定。
2.专业基础课
(1)数学类基础课的内容按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3的要求。(2)计算机类基础课的内容按计算机一级考试和二级考试的要求。
(3)
社会经济与管理类基础课(除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外的其他经济学与工商管理核心课程)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3.专业主干课
(1)统计学导论(建议周学时3+1)[2]: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抽样分布、估计和检验、简单相关和回归分析、确定性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综合评价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统计学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和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掌握经济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能够运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的统计计算与分析。
(2)数理统计学(建议周学时3):主要内容包括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比较严密的统计学的数学表达方式,培养统计学的数理思维,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3)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建议周学时3+1):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抽样分布、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有关软件包的应用。要求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经济与管理中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软件包进行计算与分析。
(4)时间序列分析(建议周学时2+1):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平稳时间序列模型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与管理中常用的随机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软件包进行计算与分析。
(5)抽样技术与应用(建议周学时2):主要内容包括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作用、抽样调查的一般程序、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纯随机抽样、分成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抽样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与管理中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技术,了解抽样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6)计量经济学(建议周学时3+1):主要内容包括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计量分析软件包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利用有关软件包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7)国民经济统计学(建议周学时4):主要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分类、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国民帐户、价格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反映国民经济基本数量关系的指标体系,能够利用有关指标和统计方法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8)企业经营统计学(建议周学时3):主要内容包括产出统计、产品质量统计和质量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原材料、能源统计、固定资产统计、财务成本统计、经济效益统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企业经营综合统计分析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企业经营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能够利用有关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和分析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9)证券投资分析(建议周学时3):主要内容包括证券市场概述、证券价格的基础分析、图形分析、技术指标分析、证券投资策略等。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有关方法研究和分析证券价格变动的动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投资策略。(10)货币金融统计学(建议周学时3):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基本范畴和核算准则、金融公司的分类、金融交易的分类、货币、信贷与债务统计、金融统计、金融监管统计、金融规划及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综合运用。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与国民经济核算结合起来进行金融统计分析。
4.专业选修课应当是对某些专门领域统计知识的介绍,或对主干课中已涉及的一些专题的进一步讨论,内容由各校自行决定。5.其他选修课的内容由各校自行决定。
[1]为适应宽口径招生,把统计学导论和概率论两门课也作为数学专业的必修课。也可以将统计学导论课程的内容放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门课中,从而把统计学导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合并成两门课程。
[2]前面为授课课时,后为上机课时。以下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6年10月31天的门诊普通药处方, 共计3445张。
1.2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0月31天的门诊普通药处方, 采取回顾性查阅分析法, 通过逐张审查的方式, 记录导致每张处方不规范的原因, 进行归类统计。
2 结果
在抽查的3445张处方中, 不规范处方299张, 占所抽查处方的8.68%。其中某些处方存在多处不规范。为从不同角度了解不规范处方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 特对其分别按科室, 处方使用药物种类, 及不规范原因3种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2、3。
不合理处方分析
3.1 正文内容不合理处方
3.1.1 药品名称错误由于药物新制剂的不断涌现, 一药多名, 异药
名称音同字异的现象极为多见, 有些药物名称相近, 但药理作用相去甚远, 患者用药后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源性伤害。如10%氯化钠注射液与10%氯化钾注射液;地巴唑与他巴唑;派唑嗪与桂利嗪;头孢克肟与头孢克洛, 新速效感感冒片与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
3.1.2 用药剂量错误药物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处方1, 注射用青霉素钠一日静脉滴注剂量为200~2000万单位, 分2~4次给药。而开成9600万单位, 1次/日静滴, 造成严重超量, 不仅会造成患者电解质紊乱, 而且会引起严重的青霉素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并且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处方2, 抗病毒口服液日剂量为30ml, 2~3次口服。而开成100ml, 一次口服。抗病毒口服液为一中药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石膏、生地黄等, 均为寒性药, 石膏为大寒, 超量服用势必导致机体寒热失衡, 引起治疗失当。生地黄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升高血浆皮质酮浓度;具有明显的强心和利尿的作用, 超量使用患者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对机体造成严重的药源性伤害。处方3, 注射用青霉素钠皮试用量160万单位。皮试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用药过程中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用量为25~50单位, 皮内注射。超大剂量进行皮试, 失去了皮试的意义, 若患者为高敏体质, 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3.1.3 重复用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作用相同; (2) 复方制剂; (3) 抗生素联用。处方1, 银黄含化片与复方草珊瑚含片同用, 二者同具清热解毒、消炎功效, 用于急性咽喉炎。二者同用不仅增加患者用药种类, 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处方2,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与复方酚咖伪麻胶囊, 同为治疗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药物, 且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服用两药, 轻者对凝血机制产生不良影响, 重者可导致多脏器出血而致死亡[2]。处方3, 罗红霉素片与青霉素V钾片同时口服。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青霉素V钾为增殖期杀菌剂, 前者抑制了细菌增殖, 干扰了后者的杀菌活性。再者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消化道反应, 同时服用可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1.4 用法错误药物只有在正确的给药途径下使用, 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而把外用药写成口服或其他, 把口服药写成注射;需要含服的开成口服, 静脉滴注开成静脉注射, 需要皮试的药物未标明皮试等, 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反而很可能造成药物伤害。处方1, 马应龙痔疮膏, 4次/d, 鼻饲。处方2, 复方丹参片, 3次/d, 肌内注射。处方3, 牛黄解毒片, 3次/d, 口含。处方4, 0.9%氯化钠注射液加960万单位青霉素钠, 1次/d, 静脉注射。
3.1.5 配伍不合理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 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有效治疗疾病。
不合理配伍可产生药理拮抗, 重复用药和不良反应相加。在治疗肠炎时将诺氟沙星胶囊与青霉素V钾联合使用, 不但不能增加疗效, 相反增加了消化系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还可导致菌群失调。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或无明显适应症时, 盲目使用抗生素, 既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又造成药品资源浪费。
3.2 不规范处方
正确书写处方是《处方管理办法》对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 若处方书写错误, 必定造成药品调剂困难, 或对处方理解错误, 延迟抢救患者的时间, 甚至出现差错, 给患者造成身心损害。从表3可以看出, 在299张不规范处方中, 共有376处不符合要求, 其中书写不规范为186例, 占50%。在书写不规范中无医师签名占22.3%, 无临床诊断占12.2%。造成缺项处方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医师工作态度不认真, 粗心大意, 对处方的实际意义认识不足。3.3从表2可见按药品分类统计抗生素占用药类别的28.2%, 居首位,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极为严重。大多为预防感染或治疗病毒性疾病联合用药, 而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的疗效是不确切的, 这是由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所决定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医师, 习惯于将抗生素用于病毒感染或无明显症状的疾病。抗生素的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是决定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疗效的关键性药效动力学指标, 临床使用抗生素由于考虑到医护人员工作量和患者依从性两方面的因素, 一日用药总量常一次给完, 结果血药浓度峰值随高, 但高于MIC的时间较短, 难以保证临床疗效, 结果导致用药时间延长, 增加了患者的疾病历程和消费支出。
4 杜绝不规范处方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医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不规范处方的
危害性, 提高履行岗位责任的自觉性, 对处方的书写应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避免不合理用药, 杜绝不规范处方。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 自觉进行继续教育, 准确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 不良反应、使用注意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当对药品了解不足时, 要认真查阅资料或持谦虚的态度寻求药师的帮助, 合作互助,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处方质量。
4.2 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处方书写、审核, 调剂、复核。
药学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不断提高审查处方的能力, 把好发药关, 认真做到“四查十对”。对有疑问或有不合理之处的处方, 要与医师及时沟通, 探讨解决, 并将不规范处方进行登记。4.3加强处方规范化管理建立不规范处方分析制度, 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定期对不规范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量化医师处方质量, 并纳入医院绩效管理的范畴。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报告药事管理委员会。
4.4 建立不规范处方公示制度医师可及时掌握不规范处方的种类、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内容, 从而提高处方质量和医师的合理用药技巧。
4.5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应用网络化的合理用药软件及电子处方的审查系统, 可以完成对药物基本情况及药物配伍使用情况的查询, 规范医师临床合理用药行为, 最大限度地保证处方质量, 使病人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2.14.
[2]李志伟, 董化锋, 郭雅琼, 等.对快克超敏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一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4) :2797.
【关键词】档案统计管理;统计工作;水平;问题;措施
一、前言
对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部门单位来说,统计档案管理的内容已经逐渐广泛起来,传统的四个环节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存在片面性,单纯的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和整理与分析统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管理需求,这就需要统计人员重新审视当前统计档案管理的特点,立足于社会发展形式和改革形势,用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化的手段管理统计档案,这不仅是各个单位的发展要求,也是完善工作过程,替身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找到规范档案统计的有效方式,以为提升统计工作水平带来借鉴。
二、当前统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想不全面
统计过程所需要最大的要求就是严谨,对于统计档案规范管理来说更为重要,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统计人员和各个统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思想问题,管理思想是管理策略、手段的指导,带领着人员统计工作的方向,落后和片面的管理思想会导致工作范围的缩小和工作能力的减弱,尤其是针对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过于注重对环节的依赖性,很容易使得统计档案管理的过程形式化,缺乏工作效率。众所周知,统计并非向上级提交统计报告就可以的,而是由很多很复杂的过程组成的,统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却常常用片面的思想和错误的眼光看待,私自简化流程,常导致平时工作看起来万无一失,但一到检查考核时就手忙脚乱,大大限制了统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
2.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统计档案管理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统计自动不完善,这里所提到的统计制度与档案规范化管理有关,是形成各个单位数据记录,为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所监督的重要内容,需要科学细致的分类,而目前的统计档案管理过程拖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内容也不够全面高效,普遍给人以统计档案工作就是又多又乱又复杂的第一印象,对统计档案管理十分不利。不仅如此,现如今多数统计档案管理人员都将应付上级检查作为主要工作目标,日常工作松散怠惰,一到领导检查时便效率超高,将统计资料的服务性和规范性发挥到极致,非常影响领导对工作的评价考核,对统计档案管理工作十分不利。
三、提升统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1.拓展管理思路
想要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拓展管理思路,将眼光放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统计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工作,统计工作的类别分界并不明显,常常做不到完全科学的分类管理,但这些只需要管理思路的正确引导,不局限于刻板的教条之中,丰富工作经验,才能够完善思想,实现实际统计工作的效率提升。对于统计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提升工作的标准化模式,将工作标准层次性提高,规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是拓展管理思路的重要途径,只有管理思路有所拓展,才能做到统计档案的长久保存,为单位的长久发展打下良好的资料收集基础。
2.规范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统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与管理思路不同,管理制度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在科学管理思路的指导下,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才是保证统计档案管理工作高效科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方面,各个单位要多吸纳统计方面和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让专业的人才参与到统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如此,统计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并非知识储备,而是经验积累,许多年长的统计人员虽然工作思路较为刻板,但却可以为新型的管理制度提供经验借鉴。因此,要让现代化人才和经验型前辈协同配合,相互补充,提升制度的合理程度,促进统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科学化,最终达到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目的。
3.创新管理模式
规范统计档案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从过去经验可知,统计档案管理的模式刻板教条,但却无法让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因此,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与之配套的档案管理工作却长期无法取得有效进展,大大影响了统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方面,统计部门分工作人员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根据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情况,设置规范的统计档案分类,便于单位查阅检索的同时,也便于统计部门的科学管理,如,将档案分为4项内容,政策规章、责任制度、培训考核、财务统计,完善这四方面的统计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统计档案管理程度,从而提升总体工作水平。不仅如此,在对统计资料的管理中,要采用专门的设备存放,既便于统计人员记录分类与查阅,也便于对统计数据进行良好保密,对于存放时间过长,单位已不再需要的统计文件要及时销毁,若一直需要,则需要封藏永久保存。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统计档案管理是各个单位日常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统计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单位运行的效率。因此,应当从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入手,依据发展的现实情况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工作水平,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德香.浅谈档案数据统计与利用效果[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4) .
[2] 李守花.加强统计资料管理 提升统计服务水平[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6) .
工作情况汇报
嘉泽镇统计科在镇党委、政府及区统计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统计法律、法规,以常州市统计双基规范化建设为标准,以忠诚统计、求实创新、科学严谨、服务社会的工作热情,在负责组织协调和开展全镇各项统计工作、行使综合统计职责以及社会经济调查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嘉泽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嘉泽镇镇域面积为104.3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68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达85545人,户籍人口72272人。
201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1.77%,第二产业完成12.74亿元,同比增长31.96%,其中建筑业完成3.8亿元;全镇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2家;第三产业完成22.25亿元,同比增26.3%;全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万元,比同期增长21.86%;农民人均纯收入15668元,比同期增长13%。
2011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8亿元,同比增23.5%,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规模以上销售收入34.15亿元,同比增长24%,全镇实现利税1.5亿元,同比增85.5%,其中:重点企业实现利税1.1亿元。全镇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8.1%。
2011年全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工业技改投入达4.14亿元。
2011年全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同比增48.7%,全镇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亿元,同比增29.61%;各项贷款余额10.2亿元,同比增26.3%。
今年一季度,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亿元,同比增12.8%,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14.8%。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
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镇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2.8%以上。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6亿元,同比增8.7%,其中:规模以上销售收入8.1亿元,同比增6.2%,占全镇销售收入比重为83.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3.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7%。
今年1-5月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同比增36%,其中工业投入1.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入2500万元。
二、领导重视,支持到位
我镇党委、政府历来对统计工作十分重视,根据区统计局相关要求和我镇实际,逐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支持统计科独立行使职能,强化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感,根据武农委发【2012】3号文件精神,明确由农管委副主任刘毅分管统计工作;同时,根据嘉政发【2011】8号文件精神,对村、三上企业统计工作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我镇统计工作考核采取百分制,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项调查执行情况占60%,统计基础工作占30%,其它工作占10%。各村、各单位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并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年终由统计科根据平时综合考评情况评选先进个人(单位),分别给予500-2000元的奖励。
三、统计科机构设置及经费保障
根据嘉发【2010】44号文件精神,我镇独立设置镇统计科并挂牌,明确统计科科长享受中层正职待遇,镇统计科现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全民事业编制5名,局招聘人员2名,镇属事业编制1名。近几年除正常离岗(退休)外,队伍基本保持稳定,职责分工明确,统计负责人调整能征求上级统计部门意见。目前统计科有办公室3间,档案室1间,台式机7台,笔记本2台,做到了人手1台电脑还有余,以便临时抽样调查用,复印机、传真机各1台,打印机2台,档案柜6顶,平时各类大型普查镇财政拨付预算外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平时统计科人员费用按嘉政发(2012)6号文件执行,统计科与其他事业单位一样采取费用包干制。
四、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日常统计工作
自2011年3月召开常州市双基建设推进年活动以来,镇统计科认真学习常州市双基建设规范化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工作法制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机构网络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科室人员分工、强化了岗位职责,并下发了嘉政发【2011】10号、11号文件,成立了双基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就加强统计工作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布置。
在日常工作中,镇统计科努力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的发展要求,认真做好以“一套表”改革为首的四大工程建设,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业务要求,做好各类统计报表的催收、汇总、审核,建好各种进度台帐、历史台账,及时更新名录库,坚持抽时间到村、企业了解生产、销售等经营情况,每月编写统计信息、每季度至少一篇统计分析,通过业务培训会议、统计QQ群、统计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三上企业、行政村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村、企业建好统计规范化建设台账,不断提高全体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同时,镇统计科密切配合区局做好统计继续教育、统计法制教育,做好统计数据质量的监审工作。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类普查、调查任务。
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加显现,与时俱进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镇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进一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领导,创新思路,务求实效,不断夯实和探讨全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努力营造宽松的统计环境,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嘉泽镇人民政府
为了进一步加强XXX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建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度和统计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我县统计事业实现新跨越,根据《青田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113 号)和《XXX市统计局关于开展乡镇(街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试点的通知》(XXX统〔2009〕37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开展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三大青田”目标和任务要求,以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核心,切实保障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建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
1、统计行为法制化。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统计职责,自觉在统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依法统计。
2、统计方法标准化。要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标准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调查方式和工作规程采集、整理、上报数据。网上直报报表,要执行规定的操作制度。
3、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机构逐步实行网上数据录入、传输,推行企业网上直报和超级汇总制度,减少各方面和各环节的干扰,避免再生性差错,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4、统计工作制度化。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工作制度和统计员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各种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档案等管理制度,完善统计监督机制。
5、统计人员专业化。基层统计专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统计人员的录用、调配及变动情况应及时与县统计局沟通,并报县统计局备案。
三、活动内容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指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符合《统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达到统计行为法制化、统计方法标准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工作制度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内容主要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统计法制、统计档案、统计服务、统计数据的管理和公布、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6月一7月):成立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机构,配备镇村统计人员。
(二)实施阶段(2009年8月一10月):开展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一是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工作制度和统计员工作职责。二是全面开展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使基层统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源头数据质量。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1月一12月):通过创建、检查、验收等一系列活动,按照“镇申请、县统计局考评、XXX市统计局验收”的程序通过考核验收,通过统计规范化建设试点活动,树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典范。
五、工作要求
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度大,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健全制度,逐步推进。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青田县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意见》(青政发〔2009)50号),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统计机构建设,保证统计工作职能得到优化,人员得以稳定,力量不受削弱。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活动中要成立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明确目标,落实措施,责任到人。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要以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通过广播、横幅、培训等途径,积极宣传做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为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开展对各级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
建设自查报告
为迎接州统计局近日对我乡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检查,我乡按照《XX县统计局关于转发<红河州统计局农村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红统发„2011‟5号)文件精神。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对目前工作进展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一、统计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1.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把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定期听取和研究统计工作,根据上级统计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本乡实情,科学制定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经乡党委、政府专门研究,明确了政府统计站工作人员及职责,确定了由党政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并且每个季度听取和研究统计工作;同时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保障各项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各部门需公开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按规定由县统计局依法审核认定后公布。
2.我乡统计站是独立的统计机构,有独立的统计办公室,有独立使用的公章
3.统计站内办公设备由乡镇统计员专人专用。
4.加强统计管理,规范统计行为,政府专职统计员已按文件要求持证上岗。
二、统计报表上报情况
1、我乡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统计制度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各种统计报表,积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统计任务。
2、我乡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符合规范要求,无差错。乡统计站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经统计站人员辛勤工作和村委会人员的密切配合,积极完成农业、劳动工资、畜牧生产情况等专业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上报任务。
3、建立了统计部门联席会议活动制度,定期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论证和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严格执行《统计法》,坚持实事求是,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统计违法行为。统计站人员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依据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统计基础性数据的收集与核算工作。
4、认真收集各类详实统计资料,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劳动工资、农业,食品零售、成品油等各项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工作。并做好台帐并归类存档。同时与农经站、林业站、兽医站等相关单位做好数据联审工作,保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协同性、科学性,保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确保统计资料上报无差错。
三、统计人员设置及管理情况
1、根据统计业务工作量的需要,我乡已配备了1名专职统计员,负责本乡镇统计工作。
2、为加强统计管理,规范统计行为,政府专职统计员已按文件要求持证上岗。
四、统计图表上墙情况
统计站内做到了“三上墙五统一”。
五、统计资料管理情况
1、统计资料做到统计员专职管理。
2、建立统计资料交接、归档制度。
3、做到不丢失任何一份统计资料,对每一份统计资料保密。
六、统计网络运行及网络安全情况
1、统计网络已开通使用,智能办公平台已经正式启用
2、我乡已建立了以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为主,信息丰富、资源共享的统计网络,加强了统计站数据处理和传输的硬件设施。
3、统计员每天加强网络管理,保证统计网络的安全畅通。
XX乡统计办公室
1 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
(1) 是不断完善壮大县 (区) 、乡统计机构, 充实、培训县 (区) 乡统计人员, 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 应尽快考虑成立县 (区) 级相应的调查机构, 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 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 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 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
(2) 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 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 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
(3) 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 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 强化统计法律意识, 提高统计从业水平, 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4) 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 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 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方面下功夫
(1) 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 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
(2) 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 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 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 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
(3) 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间, 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 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4) 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 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 减少重复统计, 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 力求简洁、清晰、明了, 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
(5) 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 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 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 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 要把建立健全统计基础体系作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 是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实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目的和要求看,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 以适应统计工作新要求为标准, 从统计基础工作出发, 着眼于统计组织建设的规范化、统计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统计业务建设的规范化, 通过抓基层, 打基础, 健全制度, 规范程序, 明确职责, 加强协调, 完善网络, 实现统计工作的资料完整, 准确可靠从实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对象和范围看, 包括了区统计局、镇街乡统计办公室、综合统计部门以及村和企业, 通过层层抓落实一级带一级, 一级促一级, 实现全区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整体联动;从实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内容和措施看, 加大了统计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严格落实基层报表、统计台帐、汇总报表的三统一, 积极理顺统计渠道, 完善统计网络, 加强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审核、汇总、评估和上报工作, 强调了管理和协调的作用, 掌握统计方法, 做到原始记录齐全, 统计台帐符合要求登记及时完整, 数据衔接统一。
(2) 是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统计利用提供了前提。统计是社会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部门各单位正确决策的依据, 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形成人们的共识。统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统计的现实价值、信息价值和情报价值, 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统计的目的。所以, 正确利用统计资料, 不但是衡量统计工作开展的程度及其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更是对统计工作最实际, 最有效的宣传, 它不仅能引起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而且会在统计搜集、整理方面得到广泛的支持, 扩大统计的影响, 促进统计的良性发展。
(3) 是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建立“诚信统计”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诚信统计, 打造统计的信誉, 就必须从统计的自身上下功夫, 从统计基础规范化的建设上入手, 这是完善制度, 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事实告诉我们, 统计工作的管理十分薄弱甚至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统计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 要使其高效有序地运转, 关键在于科学严格的管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把管理当作一门严肃的科学和紧迫的任务来对待, 认真地加以研究, 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要从统计标准的设定, 调查项目的审批, 数据的生产和发布过程, 队伍建设以及法律监督等全方位加强管理, 特别是充分履行好部门统计标准审定权、统计调查项目审批权和统计数据发布管理权, 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说到底就是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问题。所以, 打造诚信统计, 就必须下力量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建设。
(4) 是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使传统统计走向科学统计。科学统计就是大力提升统计工作的科学水平, 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 来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 在技术上构造一道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防线, 使统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组织统计工作。同样, 科学统计也要求统计工作人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在统计工作内容上要增加科学发展的内容, 以适应新的形势、拿出新的数据、提供新的服务, 使统计数据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而统计基础规范化的建设正是实现科学统计的关键所在。
4 把加强统计基础作用研究作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主导任务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全部统计工作的基石, 作为统计“源头”数据的保障, 它的质量关系着全区统计工作的生命, 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常规的统计工作离不开基层统计, 全国性的大型普查离不开基层统计, 各行各业的临时性调查离不开基层统计。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既可以促进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镇街乡、村和其他有统计义务的组织统计工作上档次、刷新工作水平, 又能牢牢把好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关, 为整个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兴旺发达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加强统计基础作用研究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就是对统计采取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验收的方法进行实施。所以, 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内容多、要求高, 是制约统计工作, 提升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规范数字输入
在需要输入数字的单元格中如不进行强制性的规范,用户有时会输入汉字数字、全角数字等不正确格式的数字,或输入超过指定范围的数字,或需要整数数字时输入带小数点数字。为减少用户类似的输入错误,需要对单元格的输入格式加以限制。其操作步骤是,选择想要设置输入限制的单元格,然后点击主菜单“数据/有效性”,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设置”页标签,之后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输入限制,如只允许输入整数,数字范围介于1到100之间等。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置输入提示,提醒用户输入正确的数字;可以在进入该单元格时自动关闭中文输入法;可以设置输入错误提示,并显示自定义错误信息。以设置输入错误提示为例,其操作步骤是,切换到“错误警告”页标签,设置错误信息的标题为“无效的数据输入”,错误信息为“只能输入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的数字”,设置好了之后,如果在单元格中输入非数字字符或数字大小超出范围,就会自动弹出错误提示窗口。
二、规范文本输入
在输入文本时,如果明确只需要输入确定的文本内容,如性别、职称等,则完全可以设置成下拉列表进行选择,不需要用户键入,从而减少输入错误。其操作步骤是,选择需要进行内容限制的单元格,依次单击主菜单“数据/有效性”,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设置”页标签,在“允许”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序列”,然后在“来源”文本框中输入相应的内容,如“男,女”(中间用半角逗号隔开),同时钩选“提供下拉箭头”,最后,点击确定按钮退出。这时,将鼠标移至单元格,都会出现一个下拉箭头,点击该下拉箭头,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输入的内容即可。对于统计报表封面上的标题,由于需要跨多个单元格,可以采用绘图工具条中的文本框进行输入。其操作步骤是,依次点击主菜单“视图/工具栏/绘图”,显示“绘图”工具条,选择工具条中的“文本框”输入标题,并拖放到指定位置。
三、增加帮助提示
在统计报表中增加一些帮助和提示,能避免用户无谓的摸索,加快操作速度。其操作步骤与上述封面标题的输入方法是一致的。但为了打印时这些帮助提示语不被打印出来,必须要再另外进行一些相应的设置。其操作步骤是,选取帮助提示语,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设置文本框格式”,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属性”页标签,不钩选“打印对象”即可。此外,还可以更改需要突出显示的工作表标签的颜色,使其更加醒目。其操作步骤是,右键点击工作表标签,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工作表标签颜色”,在弹出窗口中选择红色等醒目的颜色,点击确定按钮退出。
四、设置表格保护
为杜绝有的用户随意更改表格的设计样式,必须对表格进行保护,即对普通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使得用户只能操作指定需要填写的部分,不具有修改包括表头在内的表格其它部分的权限,从而达到规范和统一表格布局和样式的目的。
首先,要对工作簿进行保护,使之不能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和复制工作表等操作。其操作步骤是,依次点击主菜单“工具/保护/保护工作簿”,在弹出窗口中设置一个易记且较复杂的密码,按确定按钮退出。由于设置了密码,普通用户就不能随意取消这种保护了。
【统计学专业规范】推荐阅读:
依靠统计制度建设,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10-24
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09-09
考研专业解读统计学10-11
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11-26
统计规范化建设汇报09-07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评价11-30
统计专业毕业自我鉴定10-22
云南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09-29
概论统计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10-23
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的统计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