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名词解释(推荐8篇)
1.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1.2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1.3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1.4资源: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1.5信息资源: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的集合。广义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
1.6信息资源管理: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2.2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建设重点、步骤、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
2.3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以组织战略为指导,以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架构等,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幅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4信息化战略:即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制定或调整组织信息化的指导纲领。
2.5信息资源规划:(简称IRP,information resource panning)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
2.6职能域:也称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主要管理活动领域,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或组织,职能域不同。
2.7主题数据库: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
2.8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2.9信息化项目规划: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时、优质地完成。
2.10信息化组织: 是指为了达到信息化的目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对各类资源(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和活动进行统筹协调,以发挥最大效用。
2.11信息化组织机构:广义的是指整个组织机构。狭义的是指组织中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机构,也称信息部门(或IT部门)。
2.12CIO机制:是以组织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第三章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
一、政府官员:广度拓展答记者问
从应急信息发布的过程看, 应急信息解释的源头在新闻发言人, 也即政府官员, 而不是媒体:政府部门是应急信息的提供者, 掌握着大量应急信息解释的内容素材;政府官员是应急信息的发布者, 既可主动设问, 也可选择一家或多家媒体解答。在答记者问前, 政府官员要对可能涉及的敏感话题做好充分准备, 不但不能回避, 而且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对相关内容的表达, 要在基于翔实的解释素材基础上, 准确描述、生动说明, 以不至于枯燥乏味。具体说来, 可从内容和方式两方面着手。
1. 内容上的解释
就信息解释的内容而言, 政府官员一方面可说明突发事件的暴发背景与现实状况, 应对工作的现有条件与面临困难等, 并呈现相关部门的支撑材料或佐证资料加以说明, 如数字、图表、图片乃至视频资料等, 以加强沟通, 使媒体及其受众能够客观、全面地理解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可拓展到应急处置的具体目标和应急救援的落实情况, 以及应急管理的未来打算和责任追究的政策安排等问题, 并尽可能给出相关事例、比较数字和调查情况等数据, 在双向互动基础上, 明确表明对公众的诉求与期待, 以加强正面引导。
2. 方式上的把握
就信息解释的表达方式而言, 政府官员必须从不同利益群体的实际生活出发, 在广泛掌控应急信息的基础上, 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解读政府应急工作, 将严肃的内容和报告式的语句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解说和通俗、鲜活的“故事”, 从而增强应急信息沟通与引导的可接受性。这样做, 既不是为了迎合媒体的新闻口味, 也不是为了迁就公众的眼球旨趣, 而是要在优化媒体环境、强化社会责任的同时, 将政府应急诉求与公众接受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有助于公众准确理解政府应急信息所表达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政府官员对应急信息的解读能力与表达水平, 既是其自身发展的标尺, 也是其政府形象的标杆。
二、学术专家:深度剖析说明问题
应急信息解释不是一厢情愿的信息解读过程, 更不是强加给公众的政府行为。要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应急工作的顾虑或疑惑, 纠正公众对政府应急信息的误读与偏见, 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政府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对引导公众支持政府工作的态度和行动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专家在某一方面大都有着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其判断和认知比较有价值, 且与政府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能够以比较客观的立场解读政府应急信息, 因而具有沟通公众的天然优势。邀请专家解释, 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 对象的选择
约请专家对政府应急信息进行分析, 既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邀请, 也可由主流媒体通过直接采访来实现。不同的专家学者由于研究领域不同, 个人阅历差异与身处环境有别, 其各自的价值取向也有明显差异, 因此, 对专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具体事务中, 政府或媒体一方面要尽可能选择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出场, 以增强信息解释的深广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解释内容, 尽可能约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全面系统地解读, 特别是对具有综合性的应急工作, 更应如此, 以深度沟通, 有效引导。此外, 切忌不能跨领域邀请专家进行解释, 否则, 如果专家仅根据个人生活判断, 说出诸如地方政府的某种做法或行为有违人权或有背法律规定之类的话, 某事往往就会被公众固化定调, 将很难扭转, 从而导致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处于被动。
2. 观点的把握
一般说来, 邀请专家解读问题, 应事先将需要解释的相关内容提供给专家进行预读和研判, 必要时还应请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调研, 如灾害原因分析、事故现场调查等。在具体解释中, 应通过恰当的比较来进行系统地解释和说明, 如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来说明历史过程对现实工作的实际影响;通过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来说明地区间的差异成因;通过危害程度上的深浅比较、应对成败上的是非比较、公众群体的差异比较以及处置目标的高低比较等, 来帮助公众逐步确立科学的参照系, 充分解读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使政府应急工作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此外, 在专家解释中值得注意的是, 既要避免工作术语、抽象概念等对解释效果的衰减, 也要防止将信息解释化作不切实际的理论探讨;同时, 对专家之间的解释分歧要作出预设并给出恰当的说明, 以通过公平沟通获得适度引导。
三、新闻媒体: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政府的应急信息解释除了自身的说明和专家的解读之外, 更需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推动, 形成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媒体通过直观、生动的新闻内容报道, 不但可以有效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而且可以在获得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 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公众由于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解释, 不但可加强对政府应急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而且可通过专家的深入分析和媒体的持续引导, 有效地提升认识水平和调整行为方式。因此, 有效的信息解释, 对于政府、媒体和公众, 应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显然, 作为承上启下的新闻媒体, 无疑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1. 政府引导公众的桥梁
信息时代, 通过媒体这样一个中介, 政府可有效引导公众, 公众可全面了解政府, 媒体已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一方面, 政府借助媒体将有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与准备、应急预警与响应、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各种信息及时告知于公众, 满足公众知情权, 并通过信息解释, 为公众解疑释惑, 分忧解难, 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合理参与应急实践, 从而将政府意志与公众意愿有机结合, 将行政诉求与公民选择有效融通, 进而为应急管理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应急动员创造坚实的行动基础。另一方面, 媒体也将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和社会反响表达出来, 并建立起政府体察民意、民意支持政府的话语交互平台和社会舆论空间;将政府意志向公众的单向传播与政府、法人、公众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多向传播结合起来, 形成相互交流、和而不同的沟通网络, 并通过信息交换、价值相通的互动平台, 不断调整和优化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 从而切实促进应急联动工作的扎实展开。
2. 公众影响政府的纽带
当今社会, 通过媒体这样一个平台, 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 体现出无限的扩散性;经过媒体报道的突发事件, 不仅具有广泛的知晓度, 而且具有很强的放大性。因此, 基于公众的关注, 突发事件不再仅是一个关系到当事方的偶然事件, 其发展进程也不完全由地方政府所能决定, 最终往往融合公众的认知和意愿, 并通过媒体表达出来。而这种经由媒体传达的民意, 必然会影响甚至左右事件的结局;尤其是通过网络汇聚成的民意, 更是政府必须正视的, 并最终会在政府的应急决策中体现出来。2003年夏天, SARS肆虐中国, 原国家卫生部长、北京市长相继辞职;2005年底, 吉林化工厂爆炸引发松花江流域污染, 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辞职;值得深思的是, 他们引咎辞职的原因并非是对危机事故本身负直接责任, 而是在事发后对相关信息捂、盖、压, 未能及时向媒体进行发布, 导致公众恐慌, 引起民意不满, 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再如,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应急管理中, 媒体和网络上陆续有人建议设立国家哀悼日与降半旗致哀, 得到了网民们的热烈响应, 随后, 国务院决定将5月19日至21日设为全国哀悼日;许多失去孩子的家长质疑教学楼建造时偷工减料, 没有达到安全标准, 建设部立即要求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协同对学校校舍建筑质量问题开展调查。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 媒体是公众影响政府行为的纽带, 通过媒体折射出的公众意愿, 成为任何部门及其机构乃至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的心声。
综上所述, 在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的实践中, 通过政府官员、学术专家和新闻媒体对应急信息的有效解释, 就可以在确保内容客观、准确、全面的基础上, 做到形式多样的知情发布;实现公之于众的及时沟通;从而达到于我有利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莉.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应对[J].行政管理改革, 2011 (1) .
[2]袁维海.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 .
[3]陶方林.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主体的特性分析[J].情报杂志, 2011 (6) .
[4]李希光.突发事件危机与媒体的关系[J].新闻与写作, 2008 (5) .
[5]叶皓.迎接媒体事件时代的到来[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0) .
信息科技名词规范使用例析
张 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0)
针对出版的图书报刊中时常出现对信息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列举了一些常常用错的名词,并简短说明了如何规范使用科技名词。
术语,规范使用,信息技术
规范使用科技名词十分重要和必要。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于 1990年联合发文《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提出三项明确要求:1)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2)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3)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新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指出: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非常明确地提出应贯彻国家有关出版标准,学术专业名词和术语要求统一、标准、规范。
但是,在图书报刊中,时常出现对信息科技名词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英语缩略语使用不规范,甚至用错的情况。本文列举一些常常用错的名词和例句,并将它们归成五类:1)缩略语随意使用;2)忽视规范,用错名词;3)使用错别字;4)计量单位用错;5)人名译错。
1.IT
社会上常用的 IT是 infor 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词,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将 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式定名为信息技术[2]。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词典》解释为,它是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和应用科学,范例有:对数据和信息的获取、表示、处理、安全、传送、互换、表现、管理、组织、存储和检索[3]。《新华新语词典》对信息技术的解释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4]。
与汉语名词“信息技术”相比,IT只有两个字母,既容易写,又容易读。因此,无论是在专业报刊和大众媒体上,还是在人们言谈话语中,IT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使用人数也非常之多。但是,IT也是使用得最为混乱,最为随意,最为不严谨,最容易用错的。不少人常常用 IT既代表信息技术,又代表信息产业。
IT的错误用法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 IT +技术,构成“IT技术”。这个词的错误是多加了技术二字。因为 IT本身是 infor mation technology,已经内含了技术,所以 IT后边的技术二字显然是多余的。二是 IT+产业,构成“IT产业”。其实人们想要表达的常常是信息产业,即 information industry,要缩写应该是 II,而不是 IT产业。三是 IT与其他汉语名词的组合,其类型很多,常常是 IT使用不当,意思模糊,令人费解。笔者列举了一些典型例子,并辨析其正误。
(1)IT技术
第二届中国 IT技术精英年会共论 IT技术趋势(说明:语句中 IT后的“技术”二字显然是多余的,那样就成了“信息技术技术”,因此只用 IT精英就足够了。)
Chinese IT technology forum,中国 IT技术论坛(说明:这是一个会议的背板,因为 IT已经包含了technology,所以 IT后边的 technology明显是画蛇添足。)
中国最大的 IT技术社区真诚为 IT专业人员服务(说明:第一个 IT后的技术是多余的,第二个IT可能是专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2)IT产业
《IT产业新视角丛书》,一个知名出版社将它作为一个标题刊印在这套丛书的封面上。这套丛书有很多分册,其中有《中国台湾 IT产业发展报告》《美国 IT产业发展报告》等。但是,丛书序言说明,“本书介绍中国台湾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第一章标题是“中国台湾信息产业发展综述”。若把书名的“IT产业”展开,就变成了“信息技术产业”。显然,是表里不一,自相矛盾。可见,书名“IT产业”是用错了。
再看几个例子:“计算机世界成为中国 IT产业一个响亮的号角”“人大 IT产业在职研究生招生”“论坛:IT产业发展趋势”“中关村 IT产业园区”等。这些语句中的 IT产业,从其内容分析,均是指信息产业,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产业。政府部门的文件一般不用缩略语 IT,而是直接使用“信息产业”,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 2009年 (第九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结果发布会”“入选本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的 7个项目是……”
对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解释,往往因人或单位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信息产业”对应的英语名词是“information industry”,而信息技术产业对应的英语名词则是“infor 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美国商务部对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应该由硬件业、软件业和服务业、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通讯服务业四部分内容组成。《新华新词语词典》的解释是,信息产业是指从事计算机、通信及相关电子技术的硬件、软件制作及服务的产业[4]。
(3)IT与其他名词组合
这类组合非常多,其中有用对的,有用混的,有用错的。例如:IT界、IT平台、IT服务部、IT管理、IT学院、IT资源部、社会 IT化、中国 IT化水平。这些 IT用得很随意,但给读者和听者带来了疑问,搞不清它们是指信息技术还是信息。前 4个组合,看来既可指信息技术,又可指信息,而后 4个显然是指信息,即信息学院、信息资源部、社会信息化、中国信息化水平。
有一种期刊的名称是《IT时代周刊》,将 IT翻译成汉语应该是《信息技术时代》。但刊物的简介却说,“本刊是一本解读信息时代商业变革的杂志”。显然,刊名中的“IT”是用错了。
此外,在信息科技领域,除了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不少常用的缩略语 IT,例如:IT(infor mation time)——信息时代, IT(inter working time)——互连时代 (一份报纸的专版名称),IT(Internet time)——因特网时代,IT (infor mation theory)——信息论等等。如果必须使用 IT,则在第一次出现时,应说明其含义并给出英语全称,以防误解。
2.IP
IP的全称是 Internet Protocol。过去,IP有多种译法,例如:网际协议、互联网协议、因特网协议、IP协议、互通协议,台湾定名为网际网路协定、网际协定,香港称联网协定。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把 Internet Protocol定名为网际协议。
Internet Protocol(IP)是一个与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协议大致相当的无连接通信协议。通常解释为,用于将多个包交换网络连接起来,它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报。IP的责任就是把数据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网际协议开始用于其他网络,后来被因特网采用。
IP本来是一个协议,但现在 IP用得太广泛、太随意,例如:IP网络、IP网、IP通信、IP电话、IP业务、IP电视、IP吧、IP手机、IP检测、IP领域、管理IP、独立 IP访问量、IP视频传输系统、IP客户服务中心、IP多媒体子系统等等。如果把这些 IP汉化,定成汉语名词,应该翻译成什么呢,可能有些是很难处理的。例如:IP电话被译成宽带电话、网络电话、互联网电话,IP电视 (IPTV)被译成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IP不能等同于宽带、网络、互联网,这种译法显然不妥。
3.3 G
3G是近年出现的一个热门名词,3G原本是指third-generation mobile system,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 3G代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但是,一些厂商和媒体把 3G炒得不断升温,3G满天飞,远远脱离了初衷。3G几乎无处不用,诸如:3G手机、3G终端、3G上网本、3G笔记本、3G电脑、3G业务、3G家庭、3G时代、3G面市、3G上网、3G互联网、3G市场、3G品牌大战正式打响等等。
让我们单独看看 3G的本质含义,3G应是 3rd generation的缩略语,翻译成汉语是“第三代”,绝无他意,这是毋庸置疑的。显然,上边列出的很多3G使用得不妥,甚至是错误的。
什么是 3G电脑,我曾询问过商家,给我的答复是,这是一种制式和型号,是新型计算机,我立马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早在上个世纪 60年代中期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诞生前后,3G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3G是指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当计算机进入 4G、5G以后,3G就自然退位了,3G电脑已经载入史册。何谓 3G终端,我问过几位外围设备专家,均摇头摆手,无言可答。1G、2G终端从来没有划分过,怎么忽然冒出了第三代终端。如何定义3G笔记本,有人解释为,已经内置了 TD-SCDMA无线上网卡的电脑。但是,对笔记本电脑而言,有谁能说清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笔记本的确切划分标准?另外,3G家庭、3G互联网等也是无法理解的。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生产过程遵循有害生物防控物质的选用原则、农药使用规范和无公害黄芩农药与重金属残留要求,建立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安全低毒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发展无公害黄芩生产,本着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优化协调运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配套措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无害的目的。同时应注意施药次数,黄芩土传病害如黄芩根腐病、黄芩根结线虫病施药次数太多易使病菌出现抗药性,并加重黄芩根中农药残留,影响药材品质[6]。
1.奇偶检验 (parity check)错写成奇偶校验
过去,计算机、电子、数学、电力、通信等有关学科将 check或 checking译成“校验”,例如 check bit校验位,odd-even check奇偶校验,checking code校验码,可以说是约定俗成。到现在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仍然称之为校验,有的出版物上还在使用校验。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检验码和校验码,错误数量惊人,检验码的数量居然少于校验码。
在技术概念中,odd-even check(奇偶检验)用于发现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常用的方法是在被传输的一组二进制代码的数位中,用“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的办法来进行检验。采用奇数的称为奇检验,反之,称为偶检验。通常专门设置一个奇偶检验位,用它使这组代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若用奇检验,则当接收端收到这组代码时,“1”的个数为奇数,表明代码传输正确。另外,英文 check的本义只有检验、检查和核对的意思,没有校正的意思。在汉语中校验的意思是校准并检验。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委员们认为汉语名词“检验”(检查查看;检查验证)符合 check的技术含义和英语名词的本义,所以决定把 check定为“检验”,淘汰“校验”(全国科技名词委于 2002年颁布计算机名词第二版)。后来国家相关标准在修订时,也将校验改为检验。其组合词的规范名词见表 1:
表 1 check组合词及中文名
校验对应的英语名词是 checking and correction,有检验和校正的意思,如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差错校验。
2.存储器 (memory,storage)错写成存贮器、贮存器或储存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关键部件。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品种、型号繁多,应用十分广泛,小到手表、手机、玩具,大到机电设备、自控系统、网络系统、信息系统都要用它担负关键的记忆功能,存储器名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图书报刊上常常出现错误的写法有:存贮器、贮存器或储存器。
在 1956年定名时,储 (chǔ)字是借用储蓄的意思,就像在银行按姓名可随时存入或取出款一样,在存储器中可以按地址随时存入或取出数据,所以用了“储”字,创造出“存储器”名词。当时没有使用“贮”(zhù)字。后来,可能有人觉得贮比储的笔画少,容易书写,还可能有人误认为贮是储的简写字,所以错写成存贮器,还有些出版物把存贮或存储两字对调位置,错误地印成贮存器或储存器。
3.登录、注册 (login,logon)错写成登陆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都将 login或 logon定名为登录和注册。登录的意思是用户通过链接网络地址建立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对因特网上的页面和资源进行访问。有些图书报刊甚至门户网站将登录错写成登陆。登陆对应的英文名词是 debarkation、landing,是指作战部队、台风从水域登上陆地,或者跨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4]。
常用的登录组合词有:远程登录协议 telnet,匿名登录 anonymous login等。
4.消息、报文(message)错写成信息、讯息
message是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学科的常用名词。过去message有消息、报文、信息、讯息、信报、密文等多种译名,例如:message delay信息延迟, secure message exchange安全信息交换,short message短报文,message expansion密文扩张率,database message数据库信息,message handling system信报处理系统等。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第二批名词时(2002年),根据其技术内涵并兼顾通信领域的习惯用法,把 message定为两个汉语名词:消息和报文。在计算机方面多用消息,在通信方面多用报文。后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在颁布通信科技名词时,改变了习惯用法,把 message正式定名为消息,只有个别名词继续使用报文[5]。这样,原定为报文的计算机名词就可改为消息,与通信名词取得一致了(相关名词见表 2)。
表 2 message相关名词
目前,仍有媒体使用信息、讯息、信报、密文等非规范名词。message尤其不应译成信息,因为 infor mation早已正式定名为信息,并且已经为社会公认。
5.芯片 (chip)错写成心片
芯片属于电子学的基本名词,泛指在硅片上集成多种电子元器件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在报刊中时而发现,芯片的芯字被写成心字,即心片。这是否因为芯片使用得非常广泛,经常用作微型乃至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智能玩具及其他设备的核心部件,成为它们的心脏,所以有人有意把草字头去掉了,亦或是疏忽所致。但愿不会推而广之。
1.图像 (image)错写成图象
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于 2001年联合召开专家论证会[1],对象和像做了清晰的解释: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两会联合发布了语词搭配实例:【象】现象、形象、印象、意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等。【像】人像、画像、肖像、图像、镜像等。
图像、图象一直使用较为混乱。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恰逢时机,立即把争论多年的 image定为图像,淘汰图象,并列入了 2002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
2.笔画 (stroke)错写成笔划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横、竖、撇、点、折。汉字的笔画,时常被错写笔划,使用了刻划的划。在有些重要报刊,甚至是在个别国家标准中,也出现了这类错误,例如:笔划抽取 stroke extraction,笔划分解stroke extraction等。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汉字笔画和汉字笔划,结果汉字笔划的用错数量竟多达1 124 461个,仅比汉字笔画少 1/4。按规范应写成笔画。
3.重新启动 (restart)错写成重新起动
重新启动、再启动是计算机的常用名词,时常错写成重新起动、再起动。按汉语名词的意思,启动是使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使计算机设备开始运行,自然应该使用启动。
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中,KB、kb、Kb、MB和Mb有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之分,它们表示不同的计量和单位,这在计算机界内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有人在书写时没有注意严格区分和使用,在报刊上出现用错的情况,在商家广告中大写和小写字母用混情况较为常见。
1.大写 K与小写 k
k(kilo),小写字母 k表示十进制的千单位 (即1000,103)。在社会上习惯使用十进制,2k= 2000,4k=4000。这里的 k应小写。
K(Kilo),大写字母 K表示二进制的千单位(即 1024,210)。在计算机中常用二进制单位,1K =1024(210),2K=2048(211),4K=4096(212),故K应大写。例如:寄存器容量为 8KB,即 8192个字节。如果 k小写,就等于十进制的 8000字节,少了192个字节。
2.大写B与小写 b
b,bit[二进制]位,小写 b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字长、位宽、传输等常用 bit(位)表示,而不用 byte。例如:显存位宽 64b,处理器字长 32b,传输率100Mbps(megabits per second)。
B,byte字节,大写字母通常表示 8个二进制位。存储器容量一般用 byte(字节)表示,而不用 bit (位)表示。例如:内存容量为 512MB,硬盘容量为160GB,如果把B写成 b,即写成 512Mb和 160Gb,则存储容量就减少了 7/8。本人遇到过一起冤案,商家口说计算机内存容量 xxx百万字节,而合同上写的是 xxx Mb。客户回家使用计算机时发现内存容量过小,找到商家发生争执,经裁决客户吃了亏,多花了冤枉钱。
1.冯·诺依曼 (von Neumann)常错译成冯·纽曼、冯诺曼
从汉字表面看冯·诺依曼和冯·纽曼似是两个人,或者是一人有两个名字。冯·诺依曼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常出现两个错误:一是按英语拼音译成冯·纽曼。这位是匈牙利人,在德国工作过,后移居美国。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名从主人”的规定,应该按德语发音译成冯·诺依曼,不能按英语发音译成冯·纽曼。另一个错误是,有人把V写成大写字母,即 Von,变成了 Von Neumann。von不是人的名或姓,不能大写。von在姓名前,表示这个人或其祖先是有封地的贵族。
2.汉明(Hamming)常错译成海明
以前是因人而异,有人习惯用汉明,有人习惯用海明。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经全国科技名词委人名协调委员会审查,同意将 Hamming音译成汉明,与数学、电子学的用法一致。因此,有关Hamming的词条均改为汉明,例如:Hamming code汉明码,Hamming distance汉明距离等。
本文仅列举了从书报刊和言谈话语中摘录的一些用混的信息科技名词和用错的名词,并做了简要说明。从而看出名词用错数量相当大,用错范围相当广泛,推广规范术语任重而道远,人人都应把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作为己任。
[1]刘青.科技名词规范化和科技名词规范应用[R].术语讲座,2009.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Z].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ANSI X3.172,AMER I CAN NAT IONAL STANDARD D I CT IONARYOF INFORMAT ION TECHNOLOGY(ANSD IT)[Z],2002.
[4]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通信科学技术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 Use of Ter ms in Infor 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Wei
This p ap e r lis ts som e m isused te rm s of inform a tion technology,w hich often app ea r in books and p e riod ica ls.Based on ana lys is,the author exp la ins how to use sc ientific te rm s in a s tanda rd ized w ay.
te rm s,s tanda rd use,inform a tion technology
N04;TP39
A
1673-8578(2010)06-0052-06
2010-02-20
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规律的信息反映进行思维分析,加工提炼,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情报:情报是人们以各种方式传递与交流的具有一定目的与时效的信息,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搜集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文献: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情报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判断何时、何地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文献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
检索语言:是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语言,是在文献检索领域中用来描述文献特征和表达信息检索提问的一种专用语言。
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撰写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信息。
二次文献:是对一定范围、时间或类型的大量一次文献按其特征收集整理、压缩、加工,并按一定顺序组织编排、用于检索查找利用这些文献而编制的文献。如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简介等。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充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做出的系统整理和概括的论述,并加以分析综合编写而成的概括性文献。期刊: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
特种文献:是指出版发行和获取途径都比较特殊的科技文献。检索途径:是指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得到所需文献的路径。
主题词 :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以概念组配为基本原理,并经过规范化处理,表达主题的最小概念单元,作为信息存储和检索依据的一种检索语言。
分类途径:是指按照文献资料所属学科(专业)类别进行检索的途径,它所依据的是检索工具中的分类索引。
主题索引:也称主题途径。这是按照文献的主题内容查找文献的途径。
关键词:是出现在文献题名、文摘、正文中,能够表达文献主题,具有检索意义的语词。副主题词:指明主题词所论述主题的自然范畴或者通常发生的某一方面,对主题概念起限定作用的一类词汇。
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题录:是著录信息的一种简单方式,一般将文献的题名(也称为标题、题目)、作者、来源出处等简单信息进行著录,无内容摘要。
文摘:是简明、确切地记述原文献重要内容的语义连贯的短文。查全率:是指系统在进行某一检索时,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系统文献库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它反映该系统文献库中实用的相关文献量在多大程度上被检索出来。
查准率:是指系统在进行某一检索时,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出文献总量的比率,它反映每次从该系统文献库中实际检出的全部文献中有多少是相关的。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按一定方式存储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是构成数据库的信息单元,每条记录都描述了一原始信息的外表和内容特征。
字段:是记录的下级数据单位,用来描述实体的某一属性。事实数据库:存储描述人物、机构、事物的等非文献信息源的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存储文摘、题录、目录等书目数据的一类数据库,又称为二次文献数据库。“逻辑与”(AND):A AND B—表示文献中同时包含检索词A和检索词B的文献才是命中文献。逻辑“或”(OR):A OR B—表示文献中包含检索词A或检索词B,或者同时包含检索词A和检索词B的文献。
逻辑“非”(NOT):A NOT B—表示文献中包含检索词A同时不含检索词B的文献为命中文献。
截词检索:就是用截断的词的一个局部进行的检索,并认为凡满足这个词局部中的所有字符(串)的文献,都为命中的文献。
限定检索:把年代、文献类型、研究对象、性别等在基本检索窗口可实现的常用限定条件整合到一个表单中供您选择。
扩展检索:就是拼音检索和相关检索功能,是检索的一种延申,可以根据主题词典进行扩展和相关检索,CBM: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发研制的我国生物医学文献信息检索数据库,收录我国1978年至今的期刊文献、会议文献、汇编文献的题录和摘要,是检索医学文献信息的重要数据库。《MeSH》:即《医学主题词表》,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发的,用以联系文献标引者和检索者的检索语言体系,主要由字顺表和树状结构表构成。
树状结构表:从学科分类角度对主题词进行编排而成的等级制分类表。
用代参照:揭示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同义词关系。检索时可以参考使用相关主题词,以扩大检索范围。
相关参照:用于处理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的相关关系,检索时可以参考使用相关主题词,以夸大检索范围。
PubMed:由美国国立图书馆下属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网络医学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以MEDLINE为主要收录范围,具有检索范围广、信息更新快、检索词自动转换匹配等特点。MEDLINE:即“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发的检索世界范围内医学文献信息的主要数据库,收录1966年至今,世界上4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近4000种医学期刊以及其他医学文献,其中70~80%为英文文献,80%带有文摘。
检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NL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医学图书馆,覆盖生物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涉及面广,馆藏量丰富。
CMBI:中国医学生物信息网,是由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中心和华北制药集团协作、赞助和开发的,综合性、非商业化、非盈利性医学生物信息网。
CNKI: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世界上中文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VIP:即“维普资询网”,我国检索文献信息的重要网络检索系统,拥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刊库》引文版”等多个检索数据库。
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品润滑剂。
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
(一)人员信息
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不全人员(如无身份证号码等)暂不录入,另报送说明。
部分单位,如人事劳动局,实际上是两个独立核算的单位,但编制部门对其核编时只核定了一个总编制,无法区分各自编制数。对这类单位人员,其人员经费、编制列入哪个单位的,人员相应归入哪个单位,经费、编制列入单位不一致的,按人员经费列入部门填列。
1.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信息的唯一标识码,按身份证号码填写。同一单位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在15或18位后加“*”。
2.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一致。
3.性别:根据身份证号码系统默认自动生成,用户核对。
4.人员类别:选择型指标,选择:“在职”或“离休”、“退休”。长休人员选择“在职”,提前退休人员、提前离岗退养人员、退职人员选择“退休”。
5.在职教职工类型:选择型指标,单位类别为学校的单位按其在职教职工主要工作类型相应选择:“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其他人员”。
6.在职人员来源:选择型指标,根据在职人员来源方式相应选择:“过渡为国家公务员”、“招考录用”、“民师转正”、“大中专毕业分配”、“部队干部转业”、“复退军人安臵”、“人员调配”、“其他”。
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实行公务员制度后按规定过渡为国家公务员的机关工作人员;
招考录用:统一组织招考录用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
民师转正:民办教师通过人事部门办理正式手续转正、录用为正式教师。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普通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应有大中专毕业生派遣主管部门签发的报到证,电视广播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自学考试、职工大学等“五大毕业生”应符合双向选择有关规定并办理了经当地人事部门鉴证的聘用合同。
大中专毕业分配后通过招考录用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对应选填“招考录用”,不填写“大中专毕业分配”。
部队干部转业:应有政府军转安臵部门报到通知;
复退军人安臵:应有民政部门报到通知;
人员调配:应有组织、人事部门调令。
7.人员身份:选择型指标,选择:公务员,参(依)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事业管理人员、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
事业单位行政、技术双肩挑人员,按其工资套改时选定的管理或技术人员相应选择“事业管理人员”或“事业专业技术人员”一项填列。
离退休人员按离退休时人员身份相应选填;在公务员制度实施前离退休的人员,属行政机关干部或参(依)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干部,其人员身份相应参照选填:“公务员”或“参(依)照公务员管理人员”。
8.职务(职称):选择型指标,对应“人员身份”指标项相应选填。“公务员”、“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事业管理人员”按其职务级别对应选填“正厅以上”、“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科员”、“办事员”、“其他”;“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按其职称对应选填“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其他”;“工人”相应选填“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学徒人员”、“普通工人”。
既有职务又有职称人员,按其工资套改时选定的职务或职称相应选填。
9.是否为少数民族:选择型指标,选择:“是”或“否”。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其他未识别的民族以及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暂纳入少数民族统计。
10.是否财政统发工资:选择型指标,根据其人员工资是否纳入财政统发,对应选择是或否。
11.学历:选择型指标,根据单位人事部门正式认定的学历对应选填“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12.隶属处(科)室:填写本人在本单位隶属的处(科)室。
13.出生日期:根据身份证号码自动生成。
14.参加工作时间:按单位人事部门正式认定的工作时间填写。填写格式:****-**-**(顺序为年-月-日)。
15.工龄:根据参加工作时间计算填报,应与本单位人事部门正式认定的职工工龄核对一致,部分参加工作时间与工龄不一致的人员,按照实际情况填报。填写时,直接填列数字,计数单位“年”省略。
16.离退休时间:根据单位人事部门发文认定的离退休时间填列。填写格式:****-**-**
(顺序为年-月-日)。
(二)人员工资信息
反映不同类型人员基本工资(基本离休费、基本退休费、基本退职费)及国家规定、地方出台的津补贴水平及实际发放水平
1.基本工资:填写按国家规定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基本工资”在行政机关中包括:机关工作人员(除工勤人员外)实行职级工资制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标准工资构成中占标准工资30%的奖金。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岗位工资和标准工资构成中占标准工资30%的奖金。
在事业单位中包括: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和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实行艺术结构工资制的艺术专业职务工资;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的体育基础津贴;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的行员等级工资;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的职员职务工资;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的技术等级工资;实行等级工资制的等级工资和事业单位职工标准工资构成中占标准工资30—40%的津贴,即课时津贴、科研课题津贴、科研辅助津贴、临床津贴、防检津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津贴、气象服务津贴、地震津贴、预防津贴、技术监督工作津贴、环境污染监控津贴、社会服务津贴、岗位津贴、表演档次津贴、责任目标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技术工人岗位津贴、普通工人作业津贴等。
中小学教师、护士在新的专业技术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的部分也列入“基本工资”项内。
笼统地说,在“基本工资”项中,包括:机关干部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机关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奖金部分”,事业单位干部的“职务等级工资、津贴(活工资部分)”,事业单位工人的“技术等级工资、津贴(活工资部分)”。
2.基本离休费:填写离休人员按国家规定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3.基本退休费:填写退休人员按国家规定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4.基本退职费:填写退职人员按国家规定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5.国家规定津补贴:填写按国家规定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津补贴,是指基本工资外,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职工的工资性收入。
6.地方出台津补贴:填写按省及省以下出台项目计算的当年12月份应发的月档案工资。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省出台的按月发放的节编奖、考核奖等奖金纳入地方津补贴统计。
7.实际执行工资:指当年12月份实际发放的月工资水平。实际发放月工资为未扣除工会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代扣代缴税费前的金额,不含补发工资及13个月奖金。计量单位:元/月,填报时直接填写数字,保留至个位,计量单位省略。
(三)人员变化信息
人员变化:对在职人员增减变化情况作出区别标示。选择型指标,新增在职人员选择:“增加”;减少在职人员根据减少原因分别选择“退休”、“分流”、“调出”、“自然减员”、“辞职离职”、“其他”。
附表一:单位类别明细表
安全学科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1],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含义在学术界尚没有取得共识[2]。对名词含义理解的不一致,会给工作思路带来重要差别,也会给工作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讨论安全学科中的四个重要概念,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和职业安全的含义,然后指出中外安全管理思路上的差别,供业界研究安全学科的发展和安全管理实务参考。
1 安全事故的分类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3,4],但关于“事故”的说法却有很多。教科书上一般有这样的基本定义,即“事故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5]。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中人的意志的作用,事故大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事故是人为主动策划、操控出来的,如边境事故、社会治安事故等。这类事故给受害人带来损失,也即对受害人来说是事故,但却给策划者带来收获,所以对策划人来说是成功事件,而不是事故。英文可以叫做security accident。第二类事故不是人为主动策划、操控出来的,但却是人类各种业务、生活活动带来或者造成的,给人带来损失。如果人类不活动,这类事故就不会产生;人类通过妥善安排活动,这类事故就能够得以避免。英文可以叫做 safety accident。第三类事故是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其发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界运动的结果,如地震、风灾等。对于这类事故,人类虽无法控制其发生,但却能通过妥善安排而减少其损失,如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就通过各种措施避免了其师生的伤亡[6]。上述三类事故的原因解释中,分别重点使用了“主动策划、人类活动、自然运动”三个关键词。这三类原因虽然有时会交织在一起而导致事故,但如果充分尊重科学,还是基本能够把事故类型区分开来的。
2 安全学科四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前已述及,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和职业安全是安全学科中最常用名词中的四个,它们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涉及不同类别事故及其后果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下面分别讨论其含义。
2.1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这个词汇经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的含义却相当令人费解。据有限记载,1952年12月23-3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李立三部长提出“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安全生产方针”(这里面涉及的是“劳动保护”工作,但却说是“安全生产方针”,有些矛盾,似乎不太严密 — 作者注),自此,安全生产一词便沿用至今[7,8]。当时说“安全生产”实际上是指“安全”和“生产”两件事情,提出“方针”的目的是要求在工作中将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做好。和现在不同,现在日常中所说的“安全生产”基本上是“泛指涉及安全事故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指“安全”一个方面,不太涉及“生产”这个方面。
根据前面按原因中人的意志对事故进行的分类,“安全生产”主要涉及第二类事故,但也涉及第一类事故,并且也涉及第三类事故的损失控制部分,这取决于“行政规定”,“安全生产”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指定其涉及的事故类别、地理或者行政管辖范围等。所以“安全生产”是一个不太严格的“泛指性”名词,无法、也无必要追究其科学定义,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如果说它是一个概念,那最多只能说它是一个“行政”概念【注文1】,就是“怎么规定怎么办”。各个组织(“国家”也是一个组织)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规定。一旦规定了“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事故范围,那实际工作中就必须涉及这些事故。
安全生产这个概念只有我国有,所以没有准确的英文词和它相对应。
2.2 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这个名词也仅是我国使用的,也没有准确的英文词与之对应。它更是一个“行政概念”,而非“科学概念”。原因是,它是“涉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系统管理的十大类事故的统计、预防、调查、处理等业务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使用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只统计、管理这十大类事故,分别是工矿商贸、火灾事故、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事故、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特种设备事故[9],其它的事故都各有行政部门涉及。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生产安全”比“安全生产”的含义要“窄”得多,但其研究或者涉及的范围却是十分明确的,能够实际应用。
2.3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这个词汇在国际上是有的,英文对应词是public safety,它实际上是public safety and health的简称。它的定义可以是“研究或者涉及社会上一切事故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它所涉及的事故,也没有固定的类别范围、地理或行政范围,泛指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故,但人们一般的理解是,公共安全所涉及的事故范围比较大,涵盖本文开头所分的三类事故,比“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涉及的事故内容都要多。
2.4 职业安全
“职业安全”的概念,国际上是有的。虽然字面上写成“职业安全 (occupational safety)”,但实际上它是“职业安全与健康(卫生)(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OHS)”的简称。可以定义为“研究或者涉及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员伤害、健康损害(疾病)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
上述“职业安全”定义与密切的“工作相关性(work-related)”使得这个定义比较严密,可以确知,不与工作相关的伤害或者健康损害,不是职业安全的涉及范围,这从美国的O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M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BL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统计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10]。
职业安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是,如果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员伤害、人员的健康损害是人员正在工作中发生的,那么这个伤害或者损害就计入职业安全统计,如果伤害、损害不是人员正在为某组织工作中发生,则不计入职业安全统计,也不是职业安全的涉及对象。
虽然上面的定义听起来明确,但用起来也有不明确的一面,比如到底哪些伤害与工作相关、哪些与工作不相关,伤害、损害是发生在哪些人身上的等,得靠行政规定才能确定。因此,上面的定义也有一定的“行政(规定)”色彩,将其称之为“半科学概念”应该比较合适。
3 四个重要名词的管理意义
应该注意到,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涉及的都是事故(三者在涉及的事故类型范围、地理或者地域范围、行政管辖范围上依次增大),事故类型在各个行业中差别巨大,所以我国在事故预防、统计、调查与处理等业务中,只能按照事故类别或者行业特点来进行管理;职业安全涉及的是事故给正在为某组织工作中的人员所造成的伤害或健康损害,不是事故本身,而是事故的人身伤、损结果,而人身伤、损形态,其严重程度并无行业特点,所以事故预防、统计、调查、处理就能够、事实上也是按照组织来进行管理的。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事故次数、类型、经济损失等)与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统计指标(如致命和非致命伤害人次数、误工天数等绝对指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列,相互比较没有任何意义;我国的安全管理(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管理)和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管理思路也是不一样的,如上述,前者按照事故类型或者行业进行管理,后者按组织或者单位进行管理。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三者与职业安全只是字面表达上的差别,但实际上,在它们的管理思路上也是有重要差别的。
4 结论
本文依据事故发生过程中人的意志的作用,作者将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事故分为人为主动策划、人为非主动策划和自然运动引发三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到了安全生产、生产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安全四个安全学科重要名词的含义和所涉及的内容,并且指出了其管理思路的不同。
(1)安全生产、生产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安全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涉及不同类别事故或者其后果的一个学科、一个工作领域、一类工作内容或者一类工作活动。
(2)安全生产主要涉及第二类事故,有时也涉及第一类事故及第三类事故的损失控制部分,公共安全涉及所有三类事故,生产安全只涉及行政规定的十类事故。职业安全涉及的是与工作相关事故导致的伤害和疾病。
(3)安全生产、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由于其工作对象是事故,所以只能按照行业、事故类型来管理,职业安全涉及的人的伤害和疾病,即事故的后果,所以可以按照组织来管理。
(4)由于管理方式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安全统计指标差异很大,统计数字不具有比较意义。
参考文献
[1]傅贵,屈德君,付亮,等.论“安全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的理由[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2):85-92FU Gui,QU De-jun,FU Liang,et al.The reasons forthe listing safety discipline in class I of the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University,2006,25(2):85-92
[2]傅贵,安宇,邱海滨,等.安全管理学及其具体教学内容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12):66-69FU Gui,AN Yu,QIU Hai-bin,et al.Safety management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2,12(12):66-69
[3]傅贵,张江石,许素睿.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涵[J].中国工程科学,2004,6(8):12-16FU Gui,ZHANG Jiang-shi,XU-Surui.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afety science[J].Engineering Science,2004,6(8):12-16
[4]GCT考试网.安全工程领域简介[EB/OL].http://edu.gct-online.com/specialty/430125.html,2013-02-27/2013-02-28
[5]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5-16
[6]凤凰资讯.中学校长花40万元加固劣质教学楼致地震无伤亡[EB/OL].http://news.ifeng.com/photo/zt/wenchuan/200805/0524_3494_560073.shtml,2008-05-24/2013-02-28
[7]晓讷.新中国历史上重要安全会议(一)[J].劳动保护,2009,(10):33-36XIAO Na.Important safety conference in new Chinesehistory(1)[J].Labour Protection,2009,(10):33-36
[8]道客巴巴.安全生产培训资料[EB/OL].http://www.doc88.com/p-674130507259.html,2013-01-06/2013-02-28
[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EB/OL].http://www.chinasafety.gov.cn/files/2006-03/15/F_f68136af60a5457292782198ab247bb9_2005ddtjb.doc,2006-03-01/2013-02-28
辨析的标准是什么至关重要。可能有人会觉得,名词术语少,易于理解,就是好文章,名词术语多,非常专业,就不算好文章。恐怕不尽然。有些文章术语不多,琅琅上口,固然不错,但有些文章术语连篇,深奥难解,照样是经典。像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读起来就很费劲。这本书里的有些名词,不仔细推敲就难以把握。比如,尽管巴纳德不厌其烦地解释“能率”和“效率”(汉译本译为有效性和能率)的区别,解释“无差别区”的用意,但是对外行来说还是具有理解上的困难。这种理论著作,如果没有必要的专用名词,就很难把事情说清楚。所以,这类名词,就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在没有现成名词的情况下,为了作出学术上的准确阐释,还需要造出新词来。比如社会学家布迪厄,为了解释学习而形成的习惯,专门造了两个新词“习得”和“惯习”;还有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创造的“证伪”,库恩创造的“范式”等,都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管理学中的名词是否必要,是否合理,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名词是帮助你理解,还是阻碍你理解。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学术与巫术的分水岭。一般来说,学术是把人们不明白的东西力求说清楚,而巫术是把人们本来还明白的东西故意说神秘。按这一标准来判断名词术语,八九不离十。
现实中有一些管理学著作,在使用名词时恰恰同上述标准背道而驰。作者好像总害怕读者弄清楚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尽可能要用名词把你绕进去。似乎不夹杂几个谁也说不清的词汇,就显得没有学问。对这一点,汉迪曾经有着辛辣的讽刺。但是,管理学界依然我行我素。中国的管理学界,这种用名词唬人的现象更为常见。
凡是那种看了只觉得玄乎而更加敬畏的名词,凡是那种无助于理解且不讲道理的名词,大体都属于上述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是学术上的底气功力不够,所以要靠它来撑门面。反过来,凡是必须用来说明某种原理的名词,凡是只有使用它才能更准确地阐释道理的名词,不论难易,都在必要之列。
还有一种现象,在翻译著作中更为常见,就是使用大量缩略语。缩略语不是不可用,在美国人的著作中也很常见。但是,如果这个缩略语让内行也看不清楚,那么同样是用来蒙人的。以广告为例,如果尽可能说清产品性能,就属于正常的推销;如果迸出一堆谁也不明白的缩略字母组合,就有可能是让你上当的。外文缩略语如此,汉语缩略语同样如此。
即使缩略语不制造神秘,如果缩略不当,有可能带来误解,那也是学术著作的瑕疵。不信,你不妨试试,把“购房事务”、“人才流动”缩略为“房事”、“人流”,看看效果如何?
【信息资源管理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实验报告09-13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03-01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09-27
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分析11-07
国外教育资源信息中心01-24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浅析05-31
信息资源共享测试题10-17
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03-12
人力资源助理简历(经济信息管理)10-29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06-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