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1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2

怎样读

在考纲中, 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

案例:

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

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

授课流程:

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

1.关注形象 (讲了3个问题: (1) 什么是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语言

3.表达技巧 (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

4.思想观点态度

二、练习

1.教师读题 (附: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3) 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

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 (1) 折残堤上柳,

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1) 分:料, 料想。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 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

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 语言质朴无华, 意蕴丰富, 感人至深。

(2) 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 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 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3) 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 两处写景, 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 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 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 (或引起诗人共鸣) 。

(3) 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 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教师疏通诗意 (逐句分析, 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3.讲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 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

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或技巧) 往往仅仅是方法, 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

1.从题目入手:

“闻邻船吹笛”, 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

2.从形象入手:

讲清楚三个问题: (1) 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3.从表达技巧入手:

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情节结构, 抒情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 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 (正因为环境的安静, 才有了笛声的清晰) 。

修辞手法:比喻

情节结构:卒章显志 (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前两句写景或叙事, 后两句抒情)

怎样备考

诗歌鉴赏的备考, 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 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 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 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 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的例证, 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

1.修辞手法:比喻 (如霜的月光,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夸张 (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 就是侧面写、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 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 从自己的角度想, 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 而从对方入手下笔, 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 后两句直抒胸臆。

(1)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

(2) 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 末句直抒胸臆, 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 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3) 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

(4) 虚实结合

培养规范答题

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 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 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 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浅析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3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相关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生活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显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第一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第二步,

标准。⑤不会在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轨道上迷失。

学生完成填空以后,对于分论点、举例论证、归纳论证等概念就会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学生就能明白论证段首先要有分论点,然后用一两句话阐释分论点,再举两到三个事例证明分论点,接着对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照应分论点。由于所留空格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在填②③两空时必须仿照第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例写出来,从而避免了学生由于无话可说,一个事例写几百字导致文体不明的情况。

以上选择的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法论证的段落。同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法论证的段落让学生填空。段落的“完形填空”训练到位以后,就可以进行全篇的“完形填空”了,这样学生在“填空”中就能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比单纯地拿一篇范文给学生,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好得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合理安排结构”,同时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完形填空”作文法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结构”,让学生在考场上拿到高于起评分的分数,但对于学生“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完形填空”作文法比较适合在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使用。一旦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4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10.(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形容品格的词语

1、品行高洁 冰清玉洁 高风亮节 正气凛然

2、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3、坚定顽强 不屈不挠

4、清高孤傲 孤高正直

5、孤芳自赏 超凡脱俗

6、粗犷豪放 傲岸不羁 豪放洒脱

形容情感的词语

1、哀怨、哀伤、惆怅、失落、寂寞、悲愤、沉痛、

2、孤独、孤独无依忧愁烦闷无可奈何

3、 惋惜愉悦、欢快、激动、仰慕、渴望

4、惜别依恋 缠绵悱恻

5、闲适恬淡 自得其乐 百无聊赖

6、 意气风发 春风得意忘乎所以

7、 慷慨悲凉慷慨激昂 愤世嫉俗

8、 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愤慨

9、 世态炎凉的感慨;胜景不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形容人生追求、态度的词语

1、积极向上、乐观旷达、消极颓废

2、坚守节操、洁身自好、不同流俗、坚贞不屈

3、淡泊名利、不慕权贵

4、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及时行乐

6、随遇而安、淡然处世

7、宠辱不惊、宠辱皆忘

形容自然景物特点的词语

1、清净、虚幻、渺茫 奇异

2、开阔、悠远、旷远、雄奇、壮丽

3、清幽 素雅澄净静谧、幽静

4、清新、明丽、绚丽、秀美

5、萧条(萧索)、苍凉、荒凉、凄清、阴冷、冷落、衰败肃杀

6、万木争荣 生机勃勃 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

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

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

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

诗歌意境

(一)

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

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

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如李清照《声声慢》。

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3、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构思精巧、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

4、结构层次方面:脉络分明,层次井然 、层层深入、浑然天成

5、描写表现方面:细致入微、穷形尽相、惟妙惟肖

注意动词、形容词、特殊词的作用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一般表示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2、语言风格

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顿挫、行云流水、形神兼备

3、语言结构

节奏、对仗、押韵、领字、叠词、倒装(句序) 意象名词罗列(列锦)

4、语言特色

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生动活泼、机智辛辣、长短结合、舒卷自如、奔放流畅、词采瑰丽、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简洁幽默、用语警策、用语精妙、一呼一应、自然天成、语丽情悲、言近旨远、含蓄蕴藉、音节响亮、通俗易懂、明白如画、朴素自然、通俗精练、古拙淳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5、语言技巧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比兴、用典(用事、用言)、双关、反复、对比、衬托(正反、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景、以哀景衬乐景)、互文

6、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时光流逝;古迹—怀古伤今;梅花—凌雪傲霜、傲视、坚强 ;折梅—别离,赠送寄思;小草—平常或弱不禁风征蓬、归雁—思乡、游子思念(故乡);南冠—囚犯 ;松竹梅—高尚情操;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白衣(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双鲤—书信;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隐居生活;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折桂—科举及第;怀桔—孝顺双亲;红豆—相思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春日—喜庆、希望、美好;夏日—青春、热烈、舒畅;秋日—凄清、悲苦、乡思;冬日—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元日—喜庆;重阳—登高怀乡;斜阳—凄惨;残月—不圆满,孤独忧愁;寒蝉—冷凄、萧索;短笛—送别、思乡、寄寓思念;落叶—悲秋、悲苦;西风—凄清;忧愁秋风—萧条;冷落牡丹—高贵、大方;荷花—清雅高洁;兰草—高洁、友谊

思想内容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痛苦

(3)同情人民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忧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6)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 7)怀念故国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念故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4、离情别绪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

(1)山水之情、归隐田园、隐逸之趣(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

(2)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英雄多悲

(3)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4)盛衰无常、昔盛今衰、今非昔比、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5)告慰平生的喜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5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

烘托(衬托)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夸张

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

铺垫(伏笔)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6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

1、提问方法:

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解答分析:

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4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6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7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8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9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0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分析法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第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第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第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第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第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第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第五、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1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2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3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4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格式 篇7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 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 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 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 :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 :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 :抒发物是人非, 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 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深层含义 (比喻义、引申义)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 (深层含义) 以沙鸥自喻, 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 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片云”“孤月”, 孤单的云和月, 意境凄凉, (深层含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 品味关键词: (含义) +描述+表达作用。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示例: (1) (含义) +描述:“绕”字好,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 表达作用生动形象, 具有动态美。

(2) “晓”字好, 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 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 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倚东风。笙歌吹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 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含义) +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 杨花飘飞, 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 即写出了笙歌消歇, 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 鉴赏重要诗句:表象 (解释、描述诗句) +深层含义+ (手法、作用)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1) ,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2) , 余响入霜钟 (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 (1) 绿绮:古代名琴。 (2)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 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 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 运用某手法, 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 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 主张改革, 被削藉为民, 于苏州修建沧浪亭, 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 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 展现的是清幽之境, 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 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 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 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 但诗人没有牢骚, 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 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 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 “夏意”“之意”, 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 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 (手法) +为什么 (描摹) +怎么样 (作用)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什么手法)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为什么有手法) 。

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篇8

一、古典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區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二、古典诗歌阅读的答题技巧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锤炼字词类题时,注意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心中要有语言风格的术语,如: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解答表达技巧类题时,注意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解答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类题时,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上一篇:关于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的报告下一篇:买新衣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