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李镇西讲课》有感(精选11篇)

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篇1

张海丽

当我看完《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个光盘时,李镇西老师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我眼里,李老师有多重身份,比如:作为语文老师的李镇西,作为教育者的李镇西,作为知识分子的李镇西……..每一重身份,都构成了他的主要特色。作为语文老师,李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是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民主的作风与幽默和蔼的态度,使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进行的非常顺利,李老师是并不多见的敢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有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老师之一。在李老师看来,学生既然是主体,问题就应该由学生提出来。而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这样一来课堂的预设性就大大减弱了,不可预知的因素大力增加,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老师必须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教材本身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同时,还要求老师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能够发现学生对话中的思想火花,能够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这样的做法正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走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那种以老师主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交流的平台。这里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有师生共同与作者的交流。

许多语文老师容易形成比较强烈的学科意识,走向狭隘的专业化,而李老师却往往能走出这种狭隘,这使他不但成为一个语文老师,更是一名教育者。对于李老师来讲,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李老师的课堂强调生活体验,或者说语文的生活化。在他看来,比较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作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做为教育者的李老师并不满足于字里行间的教学,而是把做人教育贯穿其中。这种贯穿形式有两种:

一是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地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点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早有体现。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是语文生活化。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班级生活中的事件巧妙的引入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这样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包括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能够人为的机械的分开,这正是日常状态下的真实的教学。更令人崇敬的是:李老师还有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面。或者说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很少有人能够自觉的以知识分子来归属自己,而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不仅仅是品格高尚的人,更是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

李老师在“天下滔滔,皆如是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坚守着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于责任,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这些教育往往贯穿于语文课中,有时也以专题的形式展现,比如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关于美国大选的讨论等等,开了不少民主启蒙课。而且这些民主意识不是居高临下的教给学生的,他本来就无时不刻不在实践真正的民主理念。

正是上述三重身份,使李老师的课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学生,培养着良好的语文习惯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白态,乃是幸福之源。每个教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学艺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但切不能照搬。

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篇2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 上部为“爫”,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一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 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正直、 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冖”,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 《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学习李镇西有感 篇3

让每一朵花儿绽放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不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优生班,他的学生就比较争气,屡屡出成绩,这个老师自然也就“有名”了。但我觉得这个“名”不实,不真。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这里的“卓越成绩”不一定是取得什么什么的名次,而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后进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我想,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才是令我们心悦诚服的“名师”。因为这类教师不但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了后进生,他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只不过这些花朵的花苞包得紧一些,还没有被白云叫醒罢了,我想只要假以时日的话,肯定也会收获一片姹紫嫣红。虽然转化后进生任重而道远,的确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要让所有差生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注定要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快乐!既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既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教育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帮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学习李镇西事迹有感 篇4

开心

几天来有幸拜读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记录,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我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历史重任,同时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鉴赏观……因此,我知道自己身上担子的沉重。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一、特殊的岗位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那就是: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也更是一种责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那应该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自己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我们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

二、真挚的情感与爱

我们知道,教师工作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进行的。教师的价值是通过学生的能力而展示出来的。李老师把学生的满意当作自己工作的目标,用“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南。作为老师,我们明确,爱学生不难,但是爱差生有些不易。李老师说:“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就意味着教育者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只能沦为屡战屡挫的失败者;而在未来建设的舞台上,他们就不一定是这样的角色,也许他们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李老师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于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永远的爱的丰碑。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特定的育人理念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育人的力量来自于科学知识。初中生崇尚科学,渴求知识。我们向李老师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各种思潮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更难以控制的方式影响着学生。

四.执著的追求与奉献

王丽茜 读李镇西著作有感 篇5

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 王丽茜

近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和《做最好的班主任》,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尤其是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耐心教育,更让我望尘莫及。

李老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6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熔炉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学生,我其实更多的还是爱。但对照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躁,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了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快乐不起来。我还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学生有抵触情绪了,那怎么办?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作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看着他们,批评他们的错误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难道师生之间的感情连几分都不值吗?这种思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我出了一身冷汗。原来,长期以来我总是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们表现不好的一方面了。现在我明白对学生的教

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师生之间的情谊绝非一两个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你别说,他还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通过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现在,读了这些书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我努力这样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生气有害健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次,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交流犯错的原因,换个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时侯的犯错经历和当时的感受。最后,在学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趁热打铁真诚、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错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稍微讲点技巧:“你今天的态度很真诚,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能让我看到实际行动,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扬你!”“以后,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才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呢?”“那我们一言为定!如果你有时忘记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篇6

杨文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师生之爱,有别于亲情之爱,有别于友情之爱。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中,仅教育“后进学生”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就有十种之多。这些还是他提练归纳出来的。还有更多具体事例中,达不到归纳写出程度的灵机之动就更多了。他不比别的教师多长个脑子,但他的这一个头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中付出的爱心促进和提升了他个人的智力智慧。我们每个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教师如果也能付出这样的爱心,必然也会激发自己的智慧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教育能力的发展。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的感触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一个快乐的人。李老师以爱心赢得爱心,以真诚赢得真诚,以民主赢得民主。李老师的生命在与学生的融合中得以灿烂。李老师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教语文。但他却一再强调:不要把我的行为看成崇高,其实纯属个人喜好,我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学生在教师节来临时送我的一张贺卡、一封短信都让我幸福无比。平时的课堂互动,课下交流使我的生活变得开心,生命因此而变得精彩!

教师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上课不能享受到快乐,那么教师的一生就不会快乐。我努力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探讨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这一个个名字尤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印在了我的心上!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在演戏,那么,教师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了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7

安庆四中丁贤友

按照学校教导处组织青年读书报告会的要求,我利用暑期阅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本来很少读书的我,尽然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还想多读几遍。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做最好的老师》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

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篇8

——读李镇西《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宋晓光

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透过这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我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生活、成长和学习的种种表现,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真正教育和对学生的切切关爱。

从学校毕业的我,走上了从教的道路。从2003年到现在,我已经从教9年多了。在这9年多的时间里,我很少看除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以外的其他书籍,也许是太忙了,也许是不想多动脑筋,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工作的繁忙而放弃了阅读这一爱好,我更喜欢聊天,听音乐,看电视剧等等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原来是李镇西老师写的。便每天挤出一点时间,读了起来。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几个月里,我读完了这本有关孩子的书籍。我被书中的许多故事感动着,吸引着。我知道在我的教育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而我的解决方法有时候做得不好,没有像书中的教师那样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改掉坏的习惯。

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快乐,也有能力让孩子悲伤,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信,也有能力让孩子无所适从,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当我们施与我们的关爱,足够关爱到读懂他们的故事,学生们就会感受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希望自己能够教育出许多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每当我面对一个个可爱而又活泼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教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我感觉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从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它们督促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关爱学生,在乎学生。你在乎学生,学生就会在乎你;你关爱学生,学生也会体会 你的关爱。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学生小刚(化名),有一段时间经常不来上课,我于是便打电话问他父亲,他父亲说:孩子去学校了呀。我说:没有来,已经两天 了。他父亲便答应中午吃饭的时候问问。下午他父亲打来电话,说孩子可能上网了,也不说。下午小刚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学校。我和小刚的父亲交谈后,我并没有训 斥他,而是用耐心开导他,用爱心关爱他,小刚也感到了老师的关爱,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在乎,于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再也不去网吧和游戏厅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多说一些鼓励学生的话,不说一句伤害孩子的语言。因为一句伤害学生的话,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 “问题学生”,及时的把他拉回来,如果我们老师不把他拉回来,那么他将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慢慢的真的成为“问题学生”了。作为教师,应该真诚地 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老师还要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多多与孩子们交流,多多倾听孩 子们的想法,读懂孩子们的故事。

我要向李镇西学习,与李镇西同行。做一个故事的整理记录者――用文字留住孩子的成长,也留下自己的成长。教师所记载的故事,决不仅仅是故事,里面蕴含着教育的情感、思考、智慧与幸福。因此,这样的写作促使教师更快地成长,迈向更高的层次。

下面是我从书中摘录的语句,它们会时时提醒我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明知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还依然锲而不舍地爱他,这才是真爱。因为这份爱超越了任何功利!人可以被别人打,也可以被别人骂,但是就是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对于学生,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永恒基石和起点!

我尽量发现他的进步,同时也创造机会让他在我的视线里有进步„„作为教师,我们既然已经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且对他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时候,不仅应该在班级或者老师之间传递,同时还要让这样的感觉传递得更广。

我不能把他捏成我想要的模样,因为他们不是我,我也不能把他们变成名人,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名人。但是作为老师,我想我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认识人和社会,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就是

那句话:教会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一个“磨”字,这个“磨”,就是持之以恒的耐心,这是爱的一种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尊重,而不是当作敌人来征服!(很多同志都如此啊,面对后进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战胜他!)

当学生的心向你敞开时,你的教育便开始走向成功。

“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语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宋晓光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令人爱 戴的 老师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一个刚从事教育事业不久的我来讲,更觉得是件难事。所以我也在不断学习,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书,最近看了一本李镇西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令我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

本书由多个发生在学生中的一些教学片段、故事组成,许多故事令我觉得似曾相识,觉得就发生在我身边,而其中老师的做法也给了我指了一条明路。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说一名学生原想背出英语值日报告,但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够充分,没有顺利完成,老师以为学生没有准备,就责备了他,导致学生一节课都情绪不振,没有办法专心听讲。课 后 老师找学生了解了情况,知道是自己冤枉了他,第二天课前特地对他说了声sorry,学生没有说话,但很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 和 老师相处地很和谐。

事情很小,却具有普遍性——老师误解了学生,因而错误地批评学生的情况是常见的。但是,当我们冤枉了学生时,怎么办呢?有的老师可能会用一些理由来辩解,以挽回自己的面子;有的老师可能会不了了之。这两种情况 都会让 老师的形象受损。而这位老师的态度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其实,老师错了给学生道歉,并不丢面子,反而能够使学生更加尊敬我们。对 于 老师的过失,学生比我们想象得要宽容得多。而且,教师知错认错并且道歉,这本身也是一种示范教育。这种教育,比单纯的讲道理更有效。

另一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讲述的是:一个老师终于鼓起勇气批评了长期不按规定用钢笔写作业的女孩。当他批评了这个孩子后换来的是女孩终于用钢笔写作业了,但是女孩也从此时时处处躲着他。老师心理无比的失落和寂寞。有一天老师发现女孩在一个角落悄悄的用她同桌男孩的破旧的钢笔写作业时,他的心里非常的震惊和感动,同桌的两个同学就这样互帮互助。可是“悲剧”再次上演了:在市里举行的学生 5000米 长跑比赛中,男孩完全可以为学校拿到这个冠军的,但是就在要冲向终点的几米时男孩放弃了冠军,当第二、第三个同学冲出终点眼睁睁的拿走了冠军和亚军时他冲出终点仅仅拿到了第三名。顿 时 老师咆哮了,愤怒了,他怒斥男孩:“为什么?为什么呀!这是代表学校荣誉的事,而你选择了第三名?”面对老师的怒斥,男孩泪流满面,怯生生地说:“因为第一名、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只有第三名的奖品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再烦恼了,就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老师批评了„„。”我想每个父母 和 老师读到此处时都会为男孩的行为感动和自豪----多么纯真的孩子,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吧!

我为这份纯真而感动,同时也为这个老师的行为而羞愧,因为像 文中 老师的行为,在我们的身上真不少。“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我们读了多少呢?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我们又去读了多少呢?”当孩子迟到了,我们问过为什么了吗?我们相信了多少?当那个学生的作业反反复复做不好我们去追究过原因了吗?当学生有困难求助我们时我们给予多少真诚的帮助?„„我觉得作为母亲 和 老师应该尝试着换种工作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让我们都去尝试着读读每个孩子的故事。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读懂孩子,就是读懂教育,让我们都去尝试着读懂每个孩子的故事,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用心才能读懂一个故事--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宋晓光

利用这个学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56个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

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

人生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定要按着什么样的剧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我的学生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所以每个人才能够演绎一生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像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从来不会多要求我班的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我觉得小学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就像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有些学生不是说你给他“传道授业解惑”他就一定能够或者愿意接受的,毕竟在他的人生故事里还会有很多的插曲:个人天赋、家庭问题、社会影响还有一些偶然的际遇,都会随时改写他的人生故事。就是说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杂志的“编辑”那样,用你的睿智去改正一些“作者”故事中的“错别字”等小错误。就像李镇西老师书里第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中那50多封给一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小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信;就像最后一篇《你的期待就是我的快乐》中徐芬老师用讲故事的办法让枯燥的复习课变的生动起来的实例,都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各种难题。他们是用心去读了一个故事,他们也是用心地读懂了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当爱已成为习惯

——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有感

宋晓光

我崇尚终身学习的理念,所以读书一直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每读过总不乏精神收获甚至情感共鸣。读霍懋征老师的课例、读霍懋征老师的作品、读霍懋征老师的事迹,从中我更是感受到平凡教师坚守岗位的赤诚之心、伟大母亲无私奉献的博爱之心。

今年暑假,我再次捧读《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霍懋征和她的学生们》这本书,深深折服于霍懋征老师的四个“从没有”:“我从没有对一个孩子发过火,我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孩子,我从没有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我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简简单单的四个“从没有”诠释了霍懋征老师博大的情怀、睿智的思想!对于霍懋征老师来说,爱已然成为习惯!因为爱已成为习惯,所以霍懋征老师轻松做到四个“从没有”。我在剖析、总结、吸纳霍懋征老师的教育精髓的同时,静心回顾自己将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发觉自己的教育思想竟然与特级大师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不禁窃喜。当爱已成为习惯,我珍惜身边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他们行为的榜样、心理的导师、成长的参谋。与学生的点滴相处中,我品味出爱包含智慧、蕴藏学问,需要技巧,讲究艺术。

一、平等的爱,尊重学生

学生在学校与老师相处,心理上渴望与老师交流,老师应该胸怀一颗平等的心去与之交流,尊重学生的感受,哪怕对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举足轻重的,学生感情稚嫩却丰富,甚至对花草虫鱼、猪猫狗羊之类都会布施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这份纯洁朴实的感情,俯身倾听孩子的呼声。

老师如果利用自身的权威性拒绝与学生的沟通,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交流谈何容易,所以老师有必要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感觉,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吐露心声,排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晨读时间,大家都在读书。一个女孩迟到了,她两眼红肿,脸颊上留有泪痕。她无心读书,架起课本逃避老师的目光。我主动走近她,得知眼睛红肿的原因却忍俊不禁,原来她家里一条叫做“来福”的狗失终了。我慎重地思考片刻,立即出谋划策:“要不我们去贴寻狗启事?”发觉老师这样重视她的感受、她的狗,女孩浅笑着恢复常态。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艰难的事,只要我们本着平等的原则去交流去倾听,就能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诤友。

二、真诚的爱,关怀学生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教师要用慈母般的心诚挚地呵护每一个学生、关怀班集体每一个成员,让他们感受温暖,体会关爱。曾经班上有个叫拓的男孩,学习成绩优异,美中不足的是他与老师间总保持着一段距离,就像隔着一层坚冰。有一次他旷课并拒绝解释。面对沉默倔强的少年,我轻轻地牵起他的手来到办公室,聊起他令人羡慕的成绩,不吝赞美之词。拓被老师的真诚打动,哭诉着自己的痛苦:父亲的头被母亲用玻璃杯砸伤了,他送父亲去医院缝针,所以旷课。原来旷课的理由涉及他巨大的痛楚,我关切地说:“你能沉着处理突发事件,足见你的智慧,好样的!父母间的事情他们也会处理,你放心!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怀、渴望呵护,老师必须如园丁精心栽培幼苗一样地培育孩子,关爱学生,对寡言少语的孩子更是如此。

三、柔韧的爱,包容学生

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反复地犯错,甚至明知有错却矢口辩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柔韧地宽容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曾有两个一年级的小伙伴,一个剪了对方的头发,另一个弄坏了对方的三支水彩笔。当双方家长的见面时,俩孩子仅只投诉自己的遭遇,家长听自家孩子的一面之词,怒不可遏,大声争执。作为班主任的我冷静地教育两个孩子:“学生犯错误很正常。只要你们承认并改正错误,老师一样地爱你们。终于俩孩子都坦白错误,家长们意识到失态,诚恳道歉。我用柔韧地方式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错误、面

行为导师的角色。

四、执著的爱,激励学生

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篇9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莱阳市万第中心初级中学宫淑娴鲍庆升 wdzxgsx@126.com***3126字

我是带着饮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文化苦旅》、《教师日记》、《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感受之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我上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父亲白天上班,晚上经常打夜班,无暇顾及他。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也不见效,丧失了信心,整天以酒浇愁。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他哽咽地说:“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

么本事去闯世界呢?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到校后,我向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决定免去他全年的全部费用,并发动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学习用品费用和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特困补助金,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几天后,我又带领班干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深深地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现在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感受之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感受之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摸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建立班级督察记录本,分为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艺体、进步、创新七大项,由学习委员、副班长、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记录同学在这七方面的优劣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一周一汇总,每周由各方面主管班干部在班会上进行总结。把分数按周记录在《班级日常操行评定表》上,学期末进行总评,作为班级学生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观《李保山》有感 篇10

原创: 我回来了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去看《李保山》,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以为会是个乏味的电影,想着有机会就溜。可结果却是,连卫生间都没去一次。看完整部电影感触还是很深的,尤其几句台词,触动比较大。

“站在今天看明天。”

听过无数次类似的话,却很难做到。不是因为看不到明天,只是今天容易出现“突发事件”。许多看到的明天,只会成为日后马后炮的谈资。就像马云说的:“很多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看明天不难,每个人都喜欢假装正经地想“大事”;看准明天,也不是特别难,只要多看、多想,基本的大方向都是能看到的`;难的是敢于为看准的明天而去改变、坚持,毕竟明天有太多的可能了,失败和成功或许就在你现在的一念之间。

“一个人的脾气和他的格局有关。”

你的格局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格局大的人不一定会很成功,但至少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失了方寸。格局一方面是见识的表现,一方面也是自信的体现。因为见识足够,所以能够见怪不怪;因为有着自信,所以能够坦然面对大多数的情形。

同时,格局会对选择会产生巨大影响,格局越大,看到和想到的事物就越多,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就越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这是电影中李保山的老师对李保山说的话,他想让李保山明白有些事,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努力到最后,有些事情本就是需要接力的,每个人要做的就是跑好自己的那一棒。

人不会青春永驻,但时间总是向前流逝,也差不多是时候从父母手中接过交接棒了。可能还没准备好,也可能毫无头绪,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不接交接棒的理由。先开始跑起来,然后结果交接棒,最后把我们的这一棒跑好。

观《李司法的冬暧夏凉》电影有感 篇11

原创: 何清明

离观看《李司法的冬暧夏凉》电影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他那化着妆的样子与群众联欢的情景依旧印象深刻,特别是在群众家里发生事件后,没有御妆就前去处理事件,被误打昏醒来后还忙着调解纠纷,他的为民情怀深深的感染着我。

剧情里的主角将现实中的司法工作者的日常描述得活灵活现,以点带面的映射出全国司法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部门,人少事务多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到开展普法宣传小到每家每户的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去处理,只有把可控的矛盾在基层化解了,一寨一村的安宁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稳定才有保障。

李司法的工作同样也反映出了每一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执法结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最直接检验工作成效的方式就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重新犯罪率。管理服刑人员的工作不一朝一夕的事,和基层司法工作一样,需要一种长期打交道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处理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摆摆道理有时候就可以处理好;处理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关系涉及到执法问题,需要民警对监规纪律掌握得精准,处理结果做到心服口服。

观影所得,李司法代表了在基层一线的司法所人员,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情怀;联系监狱工作,把教育改造好服刑人员的工作同样升级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把大墙内的执法延伸为服务于国家的安全稳定,保障人民民安居乐业。

上一篇:创造宣言阅读下一篇:进一步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