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篇1

为了巩固全国环境优美乡乡创建成果,进一步展示我乡新农村良好形象,特制定我乡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第一条:保洁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不怕脏、不怕累,辛苦自己、清洁全乡的崇高思想。

第二条:保洁人员要坚持每周两次以上打扫村内道路、绿化带及冲刷公共厕所,保证道路及绿化带干净、卫生,无杂物;公共厕所地面清洁,无纸片、烟头,无积灰;墙身无蛛网;洗手盆、便槽干净,无异味。并做好这些场所的日常保洁。定期对村域内的所有河道障碍物、漂浮物进行清理工作。

第三条: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参观考察来访日前,保洁员要对村庄进行全面清扫清理,保证道路、厕所、绿化带整洁卫生,使全村环境在重大节日期间和客人参观期间保持整洁优美。

第四条:保洁人员要及时将村内各垃圾收集箱的垃圾清运到中转站,生活垃圾每周至少清运两次,清运时间要在每天上午7:00(冬季7:30)之前,要保证垃圾箱内垃圾不外露,做到“车过垃圾清,人去垃圾净”。并严禁在道路上抛洒垃圾和将垃圾清运到未指定地点。

第五条:对各村保洁人员除固定工资外,另实行基础奖励和考核奖励,基础奖励400元/村/年,考核奖励800元/村/年。若一个村中有多个保洁员并有明确分工的,清扫路面保洁员,基础奖励200元/年,考核奖励400元/年;清扫公共厕所保洁员和清运垃圾保洁员,基础奖励均为100元/年,考核奖励均为200元/年。若一个村中有多个保洁员,分片负责的,奖励数额按平均分摊。基础奖励根据平时表现计发,考核奖励根据年终考核计发。

第六条:人口在800人以下的村,奖励系数为1;人口在800人—1500人的村,奖励系数为1.8;人口在1500以上的村,奖励系数为2.4。

第七条:保洁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予以扣罚奖励:

1、一次清扫或保洁不彻底,扣罚20元;在一个月内出现两次或或两次以上清扫或保洁不彻底,每次扣罚30元。

2、清运垃圾,出现一处不彻底,或不认真者,扣罚20元,在一个月内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清运垃圾不彻底的,每次扣罚30元。

3、连续二个月清扫或保洁不彻底,或群众反映举报3次以上,经查情况属实的,扣罚全年考核奖励。

4、连续四个月清扫或保洁不彻底,或群众反映举报6次以上,经查情况属实的,扣罚全年考核奖励和基础奖励。

第八条:在检查中,如发现有清理不彻底的地方,责令保洁员限期清理,并相应扣减其考核奖;若保洁员拒不清理和清理不彻底,村乡建设办会同村主要干部进行诫免谈话,若三次以上,建议村“两委”对保洁员进行辞退,另行择优聘用。

第九条:保洁员自觉接受村乡建设办、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的监督,虚心接受意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十条:保洁员注意来往车辆,确保人身安全,保护好公共卫生设施及环卫工具。发现有损坏公共卫生设施者,及时制止,并报告村主要干部。

第十一条:村乡建设办对各村环境卫生情况采用“周抽查、月检查、季暗查”方式,同时做好重大节假日环境检查工作。各种检查结果都将作为保洁员考核依据。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篇2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别于过去运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其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反哺政策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和改革积累的社会资源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跨度较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反哺,更需要在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教育支援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地方院校的参与,其建设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将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参与既是其神圣的社会职责,也是完善地方院校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地方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如何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而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制度环境,高校服务社会的交换机制还未建立,因而缺乏动力。偶尔一些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还停留在非自觉意识层面。三是地方院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差别化发展十分迟缓,追求升级升层的办学惯性仍然左右着办学行为,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不少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上,却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严重滞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很弱。当然还有高教政策导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从地方院校的发展看,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所谓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立足大众、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摒弃那些向“高”看齐、向“大”看齐,搞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自我膨胀的陈旧观念。而是要把社会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改革。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要重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经济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有技术服务新农村,有志向建设好新农村的“三有”人才。在科技服务上,地方院校要注重高新技术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科学意识教育与科学技术普及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做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的助推器。其三,地方院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科研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经营指导的方式参股农户经济。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村镇建设做科技引路人、市场开拓人、致富带头人。特别要鼓励大学生勇敢去开辟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新天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创业的用武之地。

必要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外部条件,而地方院校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则是其长效机制建立的组织保证。地方院校在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中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但是服务社会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是培养人才就必然是为社会服务。因为所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历史要求呼应地方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三有”人才。地方院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也即是要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络通道,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改革的重点是培养“三有”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有”人才进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地方院校因此不仅提高了就业率,更主要的是将会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在科研开发上重点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做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样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生产,同样地方院校的科研开发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成果推广。科研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回报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由此而获得科研开发的动力,从而推动地方院校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是政策倾斜。地方院校要鼓励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开发地方院校要鼓励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后要让成果持有者持股参加分红。要采用学术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对地方院校改革,对新农村建设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大学生写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和创业调查报告,为其毕业后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或主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式。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三有”人才。而要培养“三有”人才就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和复合专业。要降低专业重心,注重应用性和应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把重点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上。要改革老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重专业体系、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改革重理论、重课堂的培养传统,注重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向基层,能够下到基层,能够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且有志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情感,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其价值、找到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过程。其三,必须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要构建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绿色通道。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人才支持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等。在人才支持协议中,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既可以与地方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可以让新农村建设单位到地方院校选拔“村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签订一定的服务期限。在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院校借助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推广协议中,地方院校进行科技推广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尊重农户的选择,推实、推好。同时,地方院校要负责科技推广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推广保驾护航,确保农民生产丰产、收入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走市场化道路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思想,要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产权转让或入股分红。地方院校也可以先行自我转让再进行科技推广以取得最大利益。总之绿色通道的联系是确保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通道。绿色通道必须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其四,地方院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地方院校要与城市社区,各群众团体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如借助互联网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中心等沟通城乡信息,提供供求情报,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等引起城市反哺需要。地方院校在披露新农村建设信息的同时又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反响信息,并借助信息组织反哺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就建立起来。地方院校在其中充当了反哺动员的角色。这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董宏伟.地方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6.

农村保洁员制度(推荐) 篇3

一、保洁员的管理办法

1、保洁员管理实行以村为主、镇村两级双重管理的管理机制,由村委会确定专干专门管理。保洁工作采取分区划段作业、责任明晰、目标明确的分工负责机制。

2、村委会负责向镇里推荐选用保洁人员并负责保洁工作的常规管理。

3、按照全镇统一要求,开展保洁员业务培训,并结合实际,合理划分责任区域,监督检查保洁情况。

4、村委确定专干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日督查、月考评等工作制度,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严格奖罚兑现。

二、保洁员的职责

保洁员履行以下职责:

1、所有责任区域内(含道路、绿化带、街巷、公共场所、河堤)的卫生保洁工作。

2、环卫公共设施及公共场所、公益广告牌上的小广告的清除。

3、督促门店业主搞好“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无乱停乱靠、包无乱贴乱画、包无乱摆摊担。

三、保洁员的工作制度

1、保洁员上班时必须穿着装上岗,带好保洁工具,不得做与保洁工作无关的事情。

2、严禁当班时间闲坐闲谈、打牌观看、拾捡废品、严禁随意焚烧垃圾,发现烟花应及时扑灭,爱护保洁用具与环卫设施。

3、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

4、保洁员不得无故旷工,确因特殊情况不能上班,事先要向村专干请假,并且自己请人顶班。

5、保洁员要讲文明礼貌,不得与村民、门店业主及过路行人吵架。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篇4

一、绿化养护制度

1、绿化建设与管理由村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组织落实,并由专人负责。

2、新种树要经常上路检查,发现苗倒要及时扶正,培土、踏实,发现缺株要按时进行补种,遇到长期干旱要及时浇水。

3、夏、秋季要抓好除草、除虫、培土等工作,同时对部分农户在林带上种植的影响树苗生长的作物要进行清除。

4、抓好街道行道树的管护,做到经常上路查看,发现有破坏树木行为要及时教育批评,情节严重要及时上报,确保行道树完整。

5、加强植绿、爱绿、护绿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大对毁绿方面的惩治力度,提高居民群众的爱绿护绿意识。

二、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1、村活动设施是集体财产,人人都有责任爱护。

2、要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爱护公共设施活动。张贴标语,设立广告,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养成文明、守法、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管理公共人员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3、实行公共设施责任制,做好设施登记备档,分级负责、包干对村内公共设施实行专人负责,具体设施维护的责任人,不得乱涂乱画或故意破坏,节约用电。

4、实施适当的奖惩制度,对有意破坏公物的村民应负责赔偿,并且当年该人所在家庭不能被评为五好家庭,对落实维护的责任人,保护完善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5、应当逐年核定养护、维护经费,按照设施的等级数量进行养护维修,定期检修,设施丢失损坏的应当及时修复;确保设施的安全正常使用;设施在养护、维护时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6、公共设施所属单位应加强设施周围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度,保持环境整洁,水体清洁,保持该公共区域良好的活动环境。在此公共区域举办宣传、演出、咨询、展览等公共活动,内容应健康、文明,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三、垃圾清运管理规定

1、及时有效清运管理垃圾,确保村庄环境清洁卫生。

2、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绿化垃圾分类处理,管理清运。

3、生活垃圾以袋装进行日产日清,运到垃圾中转场,由垃圾清运车统一转至市政垃圾处理厂。

4、建筑垃圾堆放指定地点,由生产方清运或者付费委托清运,按要求倒填指定地方。

5、绿化垃圾及其焚烧余渣运到指定地点,处理回收当绿化用肥。

6、化粪池清理物由环卫部门车辆外运,或请人清理外运。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篇5

社会和谐离不开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随着农村经济和村民自治不断发展,农村社会进入了矛盾凸现期,各种不利因素和矛盾日益突出,公安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成效如何以及在和谐善政方面的能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构建和谐新农村进程。科学构建新时期农村公安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发展民主政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

本人认为,新时期形势下科学构建农村公安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先进性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永恒主题。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也还存在着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上滞后于党的意识形态发展,对一些党员党性意识退化、宗旨观念淡化、作用发挥弱化,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社会形象差、表率作用差等问题缺乏监管;在组织建设制度上滞后于新时期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明,部分党组织凝聚力减弱,群众路线不坚定,群众观念不强,与群众感情不深,作风不实等问题缺乏措施。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解决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同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以及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有机结合,用制度增强党的活力,激活党员的先进性,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落实制度中贴近群众、优化服务,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贯彻者、具体落实者和忠诚实践者。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 “三好六有”、“心贴近,人走近,活靠近” 等创建活动和“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及党内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大讨论和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建立“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促成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发展氛围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良好风气,使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机制,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党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指导思想需要依靠党的制度来明确和固定,党的制度需要党组织来贯彻落实,党员的思想和行为需要党组织用包括党的纪律在内的制度来教育、引导、规范和约束。

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学会用制度构建起责任边界清楚的行政运行体系,用机制来保证党的决策和行动的落实,真正实现“党要管党”和“党组织要管共产党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决定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键在领导,基础在支部,落实靠党员。要重点建立“四级责任制”的分层责任体系,即基层党组(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第二责任人,总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要健全完善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组织定期谈心制度、党组织议事规则、定期征求意见制度等。要把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之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是实现共产党先进性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统一的联系纽带,是构建“党组织凝聚力常保持”长效机制。

三、巩固党员帮教机制,树立优良党风,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人民对切实端正党风寄予殷切期待。我们常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都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党的工作的。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要把十七大的精神学习好、落实好,更要身体力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

公安基层党组织身负教育与帮助党员的职责,要有用优良的传统来教育党员,要用形势政策来教育党员,要用先进典型教育党员,既要有公安机关的先进典型,也要树立工作身边的典型,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进一步增

强党员爱民、亲民、为民意识,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从整体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改善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使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行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一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得到解决;对公安机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特别是对窗口服务行业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上作用凸显。

四、权利保障与监督制约机制并举,确保党员作用常发挥

建立权利保障与监督制约机制长效机制,就是要广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性意识、宗旨观念强,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争一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增强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动力。要围绕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探索建立能够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坚持会课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党员发展公选公示等。建立党员监管机制,激活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自动力。要围绕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观念、理想信念,探索建立党员时时刻刻牢记党员身份、时时处处维护党员先进性的党内监管制度,并通过社会化监管,努力形成下级评议上级、群众评议党员的生动局面,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党员义务履行机制,将党员 “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适度考虑建立党员干部的考核,与公务员考核相结合、与党员干部的职级晋升相结合,列入目标考核范畴,实行“动态考核模式”。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就现状来看,中国城乡产业关联性较弱,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低,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高校有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也使得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必要。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能够全面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因而产学研合作也必须要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构建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国家区域教育产业资源和科技的高度整合,高校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生力军,有着雄厚的科教实力,理应担当起服务新农村的建设。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地方高校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全面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且,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只有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职能,才能够帮助农村基层解决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地方高校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也有着诸多优势。首先有着地域上的优势,地方高校一般位于中小城市,与农村距离较近,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需求。并且地方高校一般为该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有着人才智力集中的优势。此外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也有着成本上的优势,地方高校为基层提供服务,能够节省基层单位的时间与费用,并且可以提供后续的指导。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1.衢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中心位置。衢州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物产十分丰富,是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近年来,衢州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农村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快与农业科技研发慢的矛盾。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分散、力量不强、投入不足,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关键性重大技术的突破进展不快,集成式、配套化、相融合的技术较少。二是农民对公共服务要求高与基层推广单位服务水平低的矛盾。虽然基层“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办公条件差、服务手段简单、人员知识更新慢,难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多与实际生产应用转化少的矛盾。虽然各级加大了农业推广的投入,但总量偏少、点多面广。

2.衢州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衢州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功能配套、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的应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务地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校企融合、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长期坚持对接空气动力机械和氟硅新材料等地方特色产业,校地、校企融合,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化学工程学院与宁波化学工业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衢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上虞化工园区等工业园区关系密切。但做为地方高校,衢州学院与本地新农村的联系甚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如何发挥衢州学院作为地方最高学府,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是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三、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产学研是高校服务社会同时获取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衢州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以及企业需求作为契机,结合教育、科技,加强技术创新与社会生产要素的结合,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起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挥人才优势,推进农村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高校教学目标位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应当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衢州学院应当积极改变目前重研究、轻应用的现状,改善目前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强化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构建起同学校与农村基层的沟通平台。首先,学院需加强同农村以及地方政府的沟通,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科研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学院有必要大力推动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能够促进就业,同时也能够将新理念与知识带动农村建设中。此外,衢州学院也可实施“三农”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机制,由地方政府选取愿意扎根农村的青年到地方高校学习,订单式向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的人才。

2.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广新技术

学院应当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进入地方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衢州学院应当积极利用产学研合作,结合自身科教的优势,积极建立起科技示范基地,选取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户指导,促使其发挥基层的辐射作用;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同企业与政府的联系,构建起完善的互动平台。例如可以同地方展开科技合作,开展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创新研究,在新农村设立固定观察点,学校承担相关的研究课题,整合资源,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成果转让与推广应用,推动基层企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高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的多方共赢。

3.发挥文化优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基地,因而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也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首先,衢州学院可以农村龙头企业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结合点,组织基层农民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学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起教学培训体系,全力开展村级干部培训、村级管理经营人员学历教育等。同时高校需要引导农村基层建立起文明友爱、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宽松稳定、积极向上的环境。学院应当转变传统的封闭性、短期性以及单调性的文化下乡的特点,积极开张多样化、长期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的活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新农村长效保洁制度】推荐阅读:

上一篇:党员干部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