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质量指标(精选8篇)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血细胞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细胞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准,在分析前和分析中都进行了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措施,也不等于每一次、每一批样本的检测结果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造成个别样本或一部分样本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每发一张报告之前,都应该认真观察各项指标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指标与指标之间是否相符,参考各种血液分析图像,同时还要连续关注患者的测定结果,参考以前的报告,综合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通俗的说就是结果的审核,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干扰血细胞分析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的体会。影响白细胞(WBC)分析常见的原因
1.1 难溶性红细胞(RRBC)的影响 新生儿红细胞(RBC)、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WBC计数结果假性增高,且分类结果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种情况,在CD1700 WBC直方图会有明显异常表现,呈干扰图形,在35 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时淋巴细胞分类甚至可高达80%~90%,如果结果报出去,临床上容易误认为血液病,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状况会有RRBC的警告提示,可通过选择RESISTANT RBC样本测定模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运行,样本将通过较长时间的孵育,从而使试剂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溶解RRBC的结果,其WBC计数及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在工作中,遇到胆红素较高的样本应特别注意RRBC对WBC结果的影响。
1.2 巨大血小板可计数为WBC。
1.3 冷凝集素能引起WBC计数假性增高 因为相当于WBC大小的蛋白质结晶被计数为WBC,此时应将样本置于40 ℃左右温箱或水浴箱中加热约15 min~30 min,待其加热到37 ℃后蛋白质结晶会消失,此时立即混匀重新上机测定即可。
1.4 有核RBC出现亦会影响WBC计数。Hb、RBC检测结果的审核
血细胞分析测量报告的参数之间,存在有许多内在联系,比如Hb、RBC与MCH,Hb、HCT与MCHC,RBC、HCT与MCV之间,RDW与涂片的RBC形态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审核RBC的相应测定值时,应仔细观察Hb/RBC的比值以及MCV、MCH、MCHC的测定值。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Hb的单位为“g/L”,RBC的单位为“1012/L”),MCV的值约为80 fl~100 fl、MCH的值约为27 pg~32 pg、MCHC约为325 g/L~355 g/L。一般来说,MCHC的值个体间差异小,相对较为恒定,是观察仪器可信性、样本状况较为实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出现批量明显增高或降低,则应考虑为系统误差,观察是否为仪器故障或是试剂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果单个血细胞分析结果中出现过高的MCV、MCH、MCHC,且RBC数与Hb浓度比例明显不当,出现这类检测结果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样本有溶血,使RBC结果假性减低,导致HCT↓、MCH↑、MCHC↑;二是样本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在抽取全血样本后,尽管抗凝效果很好,但在体外还是会发生RBC凝集,抗凝管内的RBC可形成细小的、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有些RBC的凝集颗粒很小,肉眼难以观察到。无论凝集颗粒是大是小,一旦形成冷凝集,就会使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出现很大偏离。一般认为所谓冷凝集现象,一定是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实不然,我们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就碰到过冷凝集样本,有些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温度范围宽,出现冷凝集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可导致Hb和RBC的比值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所以,我们收到血细胞分析样本时,应仔细观察样本,及早发现问题;在审核报告单时,除了重点审查几大主要指标外,千万不要放过MCV、MCH、MCHC。尤其是MCHC,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比较严重的错误,有冷凝集的样本,一经发现,处理比较简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甚至可增高达30 g/L;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时亦会影响RBC计数的准确性;血小板数太高时也会使Hb假性增高。[!--empirenews.page--] 3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分析
3.1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如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而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1]。卫星现象,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粘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出现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分析仪PLT的检测阈值一般为2 fl~30 fl,由于某些血小板太大超过检测阈值而未被计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血小板可逆聚集亦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患者抽血后应尽量放置一定时间(一般约为30 min)再进行测定。
3.2 小RBC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以小RBC(MCV<70 fl,且RDW明显增大)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数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时极易出现,因CD1700血小板计数是采用电阻抗原理,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识别,血小板与RBC测量的信号常有交叉,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应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抗小RBC干扰的能力较强,虽然也是采用电阻法进行测定,但CD3700运用改良RBC及PLT相交曲线的准确分隔,以挡流板技术消除RBC通过小孔时涡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以拟合曲线消除碎片及小RBC的干扰,提高了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样本因素
当血细胞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首先排除样本原因,重新核对样本标签,观察样本的外观,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样本弄错或编号错误而造成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出现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特别观察样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这种情况尤以夜班或急诊患者多见,有时直接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血液颜色较淡,离心后上层血浆感觉没有粘性,颜色也不象正常样本的黄颜色,如同时抽取几管血,会发现几管血的颜色深浅明显不一致,样本明显稀释,另外,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做了之后发现PLT数较低,与临床不相符,此种情况多见于实习护士较多或新进护士时,此时应积极与临床联系,核实样本抽取情况,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并告知正确采血方法,如不是急诊患者,应尽量在清晨未用药、未输液之前采血;如为急诊,且已经在输液,应强调不能在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不同生理状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饮食和运动对检测结果亦会产生相应影响,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数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体育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可使RBC数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新生儿和小儿痛哭后毛细血管血WBC计数可显著增加[2];每日不同时间WBC总数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empirenews.page--] 6 紧密联系临床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连续性、回顾性纳入我院于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期间入院接受131I治疗的GH患者为实验组;另纳入同时段入院接受甲状腺相关检查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于2015年7月1日至7月10日期间, 电话通知实验组患者前来我院化验血常规以完成随访。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不少于6个月, 随访终点事件为GH患者是否发生不良预后转归 (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 。按照随访结果, 将实验组患者再分为健康组及不良预后组。GH的纳入原则为[4]: (1) 甲状腺毒症所致高代谢临床表现; (2) 具备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的客观依据; (3) 血清TSH含量降低且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上述三条为必备诊断依据, 在此前提下, 符合以下四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 (1) 眼球突出等浸润性眼征表现; (2) 胫前区黏液性水肿; (3) TSAb阳性; (4) 核素显像提示甲状腺摄碘功能增强。
1.1.2 排除标准
(1) 既往颈部手术且对局部解剖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2) 既往曾有131I治疗史; (3) 年龄≥70岁; (4)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心房纤颤、肺动脉高压; (5) 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6) 肝、肾功能衰竭。
1.2 资料采集
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 (实验组患者于接受131Ⅰ治疗后2周左右) , 抽取静脉血液标本 (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相关资料取术前检查结果) 测定以下指标: (1)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 、促甲状腺激素 (TSH)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甲状腺球蛋白 (TG) 、甲状腺刺激性抗体 (TSAb) 、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 (TSBAb)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 (2) 结合触诊法, 经99TCm甲状腺平面显像法计算甲状腺质量; (3) 随访时经手指取外周血2~3ml, 测定WBC、HGB、PLT, 连续采血2次, 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 (Rate) 及构成比 (CR) 表示, 本研究内设定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与结局指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使用CPMC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通过绘制相关指标的ROC曲线以评判预测值。试验研究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照组、健康组与不良预后组的组间资料比较
最终纳入96例接受131I治疗的GH患者, 其中健康组7例、不良预后组24例。另纳入37例符合要求的健康人群进入对照组。三组患者的组间资料比较显示:性别 (女性所占比) 、EPO、FT3、TSH、TG、TSAb、TSBAb, 共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P均<0.05) 。SNK检验显示, 不良预后组患者的EPO、TSH、TG、TSAb四项指标分别与其他两组相比, 存在显著差异性 (P均<0.05) 。见表1。
2.2 影响GH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预后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相关指标对于预后的影响, 以患者是否继发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为因变量, 以上述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的指标为自变量, 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强行进入法全部纳入变量, 模型检验统计量取Wald统计量。其最佳回归模型由EPO、TSH、TG、TSAb、TSBAb五项指标组成 (P均<0.05) , 说明这5项指标为影响GH患者接受131I治疗预后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相关性危险因素对不良预后事件发生几率的评判价值
绘制上述三项指标的ROC曲线:TSH、TG、TSAb的A U C分别为0.8 0 3 (9 5%C I:0.7 4 9~0.8 4 4) 、0.794 (95%CI:0.737~0.831) 、0.765 (95%CI:0.740~0.825) , 充分表明上述指标对于预后均具有较好的评判价值 (P均<0.05) 。取曲线最左上端计算不良转归的预测临界值:TSH6.577μIU/L、TG3.251ng/ml、TSAb 0.378A450, 即高于上述临界值的患者, 其发生预后不良事件的几率显著增高。
3 讨论
Geetha等[5]通过临床研究证实, 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比较, 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出现明显异常。Kawa等[6]亦通过临床试验发现:甲减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GB等指标相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均显著降低。Bashir等[7]报道提示甲减和亚临床甲减均与贫血程度密切相关, 经临床干预后贫血症状明显好转。Christ-Crain等[8]发现, 对于合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亚临床甲减患者, 使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48周, 可明显纠正白细胞计数异常。回顾上述文献, 可发现甲状腺激素缺乏不仅可直接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也可导致肠道吸收障碍[9], 引起各类造血原料吸收缺乏;亦能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导致恶性贫血的发生[10]。因此对于131I治疗GH, 一定要充分评估患者预后, 是否有发生治疗后甲减的可能性, 了解可能导致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变化对预后产生的影响, 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研究周期较短, 纳入样本数量偏少, 结果存在局限性;且为单中心研究, 未考虑不同施治者、24h131I吸收率、131I使用剂量不同对最终结论可能产生的差异性。但本研究仍然能得出以下结论: (1) GH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 EPO、TSH、TG、TSAb、TSBAb指标的变化显著影响预后转归; (2) TSH、TG、TSAb与外周血三系细胞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趋势; (3) 上述三项相关性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是否出现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4) 预测临界值分别为:TSH6.577μIU/L、TG3.251ng/ml、TSAb0.378A450, 结合CPMC分析结果, 高于该TSH临界值、低于TG及TSAb临界值的131I治疗后患者, 有更高的不良预后风险, 应及时予以临床干预。
参考文献
[1] Brent GA.Graves'disease[J].N Engl J Med, 2008;358 (24) :2594-605
[2]白耀.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44-636
[3]兰玲, 滕卫平, 施秉银, 等.Graves病药物治疗停药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9:25 (3) :47-249
[4]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131) Ⅰ治疗格雷夫斯甲亢指南 (2013版) [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29 (6) :448-459
[5] Geetha J P, Srikrishna R.Role of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 in thyroid dysfunction[J].Int J Biol Med Res, 2012;3 (2) :14761478
[6] Kawa MP, Grymula K, Paczkowska E, 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thyroid dysfunction in human haematopoiesis: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J].Eur J Endocrino1, 2010;162 (2) :295-305
[7] Bashir H, Bhat MH, Farooq R, et al.Comparison of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nd primary hypothyroidism patients[J].Med J Islam Repub Iran, 2012;26 (4) :172-178
[8] Christ-Crain M, Meier C, Huber P, et al.Effect of restoration of euthyroidism o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and erythropoietin in women with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J].Hormones (Athens) , 2003;2 (4) :237-242
[9]李霞, 赵芳玲, 惠小霞.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3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2:15 (1) :57-58
关键词:烤烟;评价指标;物理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典型相关
中图分类号: TS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61-04
烤烟是中式卷烟发展的基础,烟叶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其在工业中的使用价值,同时也直接影响卷烟的质量与效益。烟叶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安全性等诸多方面。各质量评价指标又由相互关联的不同单项评价指标组成,指标平衡协调程度决定了烟叶的使用价值[1-2]。因此,明确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筛选出部分能够反映烟叶品质特征的指标,可以简化烟叶质量评价流程,对合理评价烟叶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邸慧慧等[3]、王玉军等[4]对烤烟烟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魏春阳等[5]、黄清芬等[6]就烟叶的外观质量与评吸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高家合等[7]、毕淑峰[8]、常爱霞等[9]研究了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杨应明等[10]、蔡宪杰等[11]对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大多研究者只针对某2组或3組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且研究方法仅局限于简单相关法[12-13]或回归分析法[14],仅孤立地考虑单个指标间的关系,也不能反映质量指标组间的整体关系。包自超等就烟叶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仍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15]。邓小华等对湖南省烤烟主产区烟叶样品的4个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来简化质量评价指标是可行的[16]。典型相关分析能较全面地反映变量组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以我国中间香型典型产区8省(市)的143份中部烟叶为材料,通过对外观质量、评吸质量进行量化评定以及对物理特性、化学成分进行测定,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烤烟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以期为完善我国烤烟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2011年湖南省、湖北省、山东省、辽宁省、贵州省、陕西省、重庆市、吉林省8个省(市)26个县(市)的典型中间香型烤烟产区的143份C3F初烤烟样(每个县取4~7个样品),每份样品5 kg。烤烟品种为云烟87、K326。
1.2 方法
1.2.1 物理指标测定 参照包自超等的方法[15]测定单叶质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厚度、叶片密度、平衡含水率及含梗率等指标。
1.2.2 外观质量测定 参照包自超等的方法[15]测定成熟度、油分、结构、颜色、身份、色度等指标。
1.2.3 化学成分测定 参照庄亚东等的方法[17]测定绿原酸、芸香苷、莨菪亭含量。采用YC/T 160—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植物碱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总植物碱含量。采用YC/T 159—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水溶性糖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总糖、还原糖含量。采用YC/T 161—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总氮含量。采用YC/T 173—2003《烟草及烟草制品 钾的测定 火焰光度法》规定的方法测定钾离子含量。采用YC/T 162—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氯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氯离子含量。参照金永明等的方法[18]规定的方法测定有机酸(草酸、柠檬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含量。
1.2.4 感官质量评价 用《烟叶质量风格特色感官评价方法(试用稿)》规定的方法评价烤烟感官质量[19]。由湖南中烟工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全国评委打分,采用 0~5 等距标度评分法。香气状态(5分)、烟气浓度(5分)、劲头(5分)、香气质(5分)、香气量(5分)、透发性(5分)、细腻程度(5分)、柔和程度(5分)、圆润感(5分)、刺激性(5分)、干燥感(5分)、余味(5分)、杂气(青杂气、生青气、枯焦气、木质气、土腥气、松脂气、花粉气、药草气、金属气各项得分之和)
1.3 数据处理
采用SAS 9.2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根据标准化典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理性状与评吸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物理性状、评吸质量前2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413%,由此可见,烟叶评吸质量、物理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典型相关关系。从典型变量线性表达式看,第1对典型变量中单叶质量(P1)、叶长(P5)、香气质(S4)、香气量(S5)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香气质、香气量分值与单叶质量的负相关以及与叶长的正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叶长(P5)、烟气浓度(S2)、透发性(S6)、柔和程度(S8)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叶长与烟气浓度、透发性、柔和程度分值的负相关关系。
2.2 外观质量与评吸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外观质量和评吸质量的第1对典型变量间和第2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这2对典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8.76%,可见烟叶外观质量与感官评吸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从构成典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可以看出,第1对典型变量中烟气浓度(S2)、劲头(S3)、香气量(S5)、色度(A5)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色度与烟气浓度分值的负相关、与劲头以及香气量分值的正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成熟度(A1)、色度(A6)、劲头(S3)、刺激性(S10)的载荷量较大,主要反映成熟度与刺激性得分的正相关、与劲头得分的负相关关系,色度与刺激性分值的负相关、与劲头分值的正相关关系。
2.3 外观质量与物理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烟叶物理性状与外观质量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前2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第3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3对典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3.14%。从典型变量线性表达式可以看出,第1对典型变量中油分(A3)、叶长(P5)的载荷量相对较大,反映油分与叶长间的正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身份(A4)、结构(A5)、色度(A6)、单叶质量(P1)、叶长(P5)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单叶质量与身份和色度得分的正相关、与组织结构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叶长与身份和色度的负相关、与组织结构的正相关关系;第3对典型变量中成熟度(A1)、油分(A3)、色度(A6)、叶片密度(P2)、叶宽(P6)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叶片密度与成熟度和油分分值的正相关、与色度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叶宽与成熟度和油分分值的正相关、与色度的负相关关系。
2.4 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的前2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第3对典型变量间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3对典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17%,由此可知,烟叶评吸质量和化学成分间存在着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第1对典型变量中细腻程度(S7)、刺激性(S10)、干燥感(S11)、总糖含量(C1)、总碱含量(C4)、糖碱比(C7)、硬脂酸含量(C17)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烟气细腻程度和刺激性得分与硬脂酸和总糖含量的正相关、与总碱含量和糖碱比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干燥感分值与总糖含量的负相关、与总碱含量的正相关、与糖碱比的正相关、与硬脂酸含量的负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柔和程度(S8)、还原糖含量(C2)、钾含量(C6)的载荷量相对较大,主要反映烟气柔和程度得分与钾含量的负相关、与还原糖含量的正相关关系;第3对典型变量中刺激性(S10)、糖堿比(C7)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刺激性分值与糖碱比的负相关关系。
2.5 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5可知,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前3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第4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4对典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72%,说明烟叶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第1对典型变量中含梗率(P3)和草酸含量(C11)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了含梗率与草酸含量的正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叶片密度(P2)、棕榈酸含量(C14)、油酸含量(C16)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了叶片密度与棕榈酸含量的正相关、与油酸的负相关关系;第3对典型变量中叶片密度(P2)、叶长(P5)、总糖含量(C1)、还原糖含量(C2)、棕榈酸含量(C14)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了叶片密度和叶长与总糖含量的正相关、与还原糖含量的负相关、与棕榈酸含量的负相关关系;第4对典型变量中单叶质量(P1)、叶长(P5)、总氮含量(C3)、糖碱比(C7)、莨菪亭含量(C10)、棕榈酸含量(C14)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了单叶质量与总氮含量的正相关、与糖碱比的正相关、与莨菪亭含量的负相关、与棕榈酸含量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叶长与总氮含量的负相关、与糖碱比的负相关、与莨菪亭含量的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的正相关关系。
2.6 外观质量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6可知,外观质量与化学成分的前2对典型变量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二者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66%,可见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第1对典型变量中身份(A4)、结构(A5)、总糖含量(C1)、钾含量(C6)、糖碱比(C7)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身份分值与总糖含量的负相关、与钾含量的负相关、与糖碱比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叶片组织结构与总糖含量的正相关、与钾含量的正相关、与糖碱比的负相关关系;第2对典型变量中结构(A5)、色度(A6)、总糖含量(C1)、总碱含量(C4)、棕榈酸含量(C14)、亚油酸含量(C15)、油酸含量(C16)、硬脂酸含量(C17)的载荷量相对较高,主要反映叶片组织结构与总糖含量的负相关、与总碱含量的负相关、与棕榈酸含量的负相关、与亚油酸含量的负相关、与油酸的正相关、与硬脂酸含量的正相关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嗜好类作物,烟草的品质不同于其他作物的是其更强调各质量指标间的协调性。本研究对4组烟叶质量评价指标的43个单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质量指标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联系,共同影响着烟叶的品质。烤烟叶片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是烟叶品质的外在表现,感官评吸质量、化学成分则是烟叶内在质量的体现,但是外观质量、感官评吸质量主要靠技术人员的感官进行评判,不同人员评定的结果难免带有主观性。可以根据4组质量评价指标间显著典型变量的累计贡献率来判断其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评吸质量与其他3组质量评价指标的显著典型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看,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物理性状,表明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的关系最密切,物理性状与外观质量的关系也最为密切,这一结果与邓小华等的研究结果[19]一致。由此可见,在同一产区内及不同产区间,采用烤烟叶片的物理性状指标来反映外观质量以及采用烟叶化学成分指标来反映内在质量都是可行的。此外,各质量评价指标组中的单个指标也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烟叶的品质。烟叶物理性状中的叶片长度、单叶质量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密切,主要影响感官评吸质量指标中的烟气浓度、透发性、柔和程度、香气质、香气量。烟叶外观质量指标中的成熟度、色度与感官评吸质量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主要影响评吸质量指标中的香气量、劲头、刺激性、烟气浓度。汤若云等研究发现,烟叶的色度、成熟度与香气量的相关性较大[20]。烟叶化学成分评价指标中的总糖含量、总碱含量、糖碱比、硬脂酸含量、还原糖含量、钾含量对感官评吸质量影响较大,主要影响评吸质量指标中的刺激性、柔和程度、干燥感、细腻程度;烟叶外观质量指标中的组织结构、成熟度、油分、身份、色度与物理性状指标中的叶长、单叶质量、叶片密度关系较密切;烟叶物理性状指标中含梗率、叶片密度、叶长、单叶质量与烟叶化学成分指标中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总氮含量、糖碱比、棕榈酸含量、草酸含量、油酸含量、莨菪亭含量关系较密切;烟叶外观质量指标中的结构、身份与烟叶化学成分中的钾含量、总糖含量、糖碱比、棕榈酸含量、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含量关系较为密切。评价烟叶质量时,若全面分析所有烟叶质量组中的单项指标,势必费工费时,同时也不利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鉴定烟草品质,应当从众多的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中筛选出能反映烟叶品质特征的部分指标,本研究所采用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烤烟中部叶片各质量指标组间均存在典型相关关系,对质量指标组间相关关系贡献较大的单项指标为成熟度、叶片组织结构、色度、身份、叶长、单叶质量、叶片密度、总糖含量、糖碱比、香气量、烟气浓度、刺激性、柔和程度。
参考文献:
[1]朱尊权. 烟叶的可用性与卷烟的安全性[J]. 烟草科技,2000(8):3-6.
[2]周冀衡. 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3]邸慧慧,史宏志. 烤烟叶片性状与生物碱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85-91.
[4]王玉军,谢胜利,邢淑华,等. 烤烟叶片厚度与主要化学组成相关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1997(1):12-14.
[5]魏春阳,罗朝鹏,李 锋,等. 初烤烟叶主要外观性状与评吸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烟草科技,2010(10):48-51.
[6]黄清芬,张延军. 烟叶评吸质量与外观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89-90.
[7]高家合,秦西云,谭仲夏,等.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6):497-501.
[8]毕淑峰. 云南烤烟评吸质量与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05,7(3):61-63.
[9]常爱霞,杜咏梅,付秋娟,等.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2009,30(6):9-12.
[10]杨应明,罗华元,王 超,等. 烟叶外观质量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8):23-29.
[11]蔡宪杰,王信民,尹启生. 成熟度与烟叶质量的量化关系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2005,11(4):42-46.
[12]杜咏梅,郭承芳,张怀宝,等.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00(1):9-12.
[13]邓小华,周冀衡,陈新联,等.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2008,14(2):1-8.
[14]汪修奇,鄧小华,李晓忠,等.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 作物杂志,2010(2):32-35.
[15]包自超,宋文静,徐宜民,等. 烤烟上部叶片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13,34(5):23-27.
[16]邓小华,周清明,周冀衡,等.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烟草学报,2011,17(3):17-22.
[17]庄亚东,张 映,王 芳,等. 卷烟中多酚类物质的分析[J]. 烟草科技,2004(1):23-26.
[18]金永明,张明福,刘百战. 烟草中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分析[J]. 烟草科技,2002(4):21-24.
[19]邓小华,杨丽丽,陆中山,等. 湘西烟叶质量风格特色感官评价[J]. 中国烟草学报,2013,19(5):22-27.
科室运行
(2)科室支出:________元;去年同期支出________元。
(1)消防器材完好率:________%。100%(2)抢救车管理规范率:________%。100% 设备仪器 2 管理(3)急救、生命支持类物品完好率:________%。100%(4)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执率:________%。100%(1)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________%。≥90%(2)影像报告误诊率:________%。≤3%(3)影像科每月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执行率:________%。100%(4)报告单规范率:________%。100%(5)危急值通报及时率:________%。100% 医疗质量 3(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执行率:________%。100% 管理(7)五大病种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及规范率:________%。100%(8)X线检查阳性率:________%。≥50%(9)CT检查阳性率:________%。≥70%(10)MRI检查阳性率:________%。≥70%(11)彩超检查阳性率:________%。≥70%(1)手卫生依从性:________%。100% 院感控制 4 指标(2)手卫生洗手正确率:________%。100% ≥90% 5 其他指标 临床科室人员对本科室服务满意度:________%。分析及整改措施:(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或超标指标进行分析)本月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中超标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指标均控制在核定标准内。
1、________指标分析: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2、________指标分析: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科主任(签名)____________ 质控员(签名)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备注:
1、此表自2017年6月1日开始使用。
2、数据来源有两种方式:①科室自行统计收集指标②信息中心调取数据。
(18-19榨季)
重点质量指标控制办法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一日
根据2018~2019榨季公司生产经营计划以及果汁集团在新榨季对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我公司上榨季产品质量状况在市场上的信息反馈,为了确保新榨季我公司各项质量管控工作顺利开展,特针对上榨季存在重大纰漏和控制难点的质量指标制定出如下控制办法:
一、新榨季重点控制质量指标: 为使新榨季质量管控工作得到提升,在认真分析上榨季客户投诉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必须做好以下控制。
1、提升产品色值管控水平;
2、生产过程中的富马酸、乳酸控制;
3、原料验收质量管控与掺梨问题;
4、在线耐热菌控制;
二、质量管控领导小组和职责:
1、成立质量小组,由公司副总经理牵头,质管部经理、采供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工艺员、体系管理员、化验室主任组成质量小组。
2、充分发挥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工艺员的现场监督检查职责,明确工艺员现场检查的工艺点,将工艺执行落到实处。
3、每天召开生产、质管碰头会,将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传达,将问题解决在初步阶段。
4、根据质量管理要求每周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以通报指标、通报工艺执行
情况,分析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措施,将质量管理工作认真有效的落到实处。
5、主管生产质量的领导,每天不少于2次到生产现场对生产管理情况抽样检查,对一线的管理效果或现状有最清楚的掌握。对存在的管理漏洞及时弥补纠正。
6、发挥原料收购区域、拣选区域摄像头,进行过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全程监控,并将监控视频安装在生产质管综合办公室,随时监控并对操作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7、通过采供宣传严把原料质量、严格执行验质标准、加强原料拣选和清洗管理、有效控制各段温度、做好超滤和树脂运行、确保下线后储存温度等控制,使中前期产品稳定性有效控制;同时,必须将下线后的中前期产品的定期复检、针对性配货和发货后的跟踪等工作作为监控重点。
8、对于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原因分析、落实责任人、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杜绝同一问题重复发生。
三、重点质量管控办法
1、提升产品色值管控水平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针对礼泉厂近几年产品质量控制状况,特别是色值指标在生产加工、库存和产品发运环节的实际状况,礼泉厂产品色值指标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为:(1)原料果对产品的影响
原料的成熟度对产品色值稳定性的影响,是果汁色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原料成熟度的变化,产品的色值逐步稳定,特别是11初,袋装果开始收购后,色值稳定性立即会出现很大的转变。
原料的质量是影响色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比产品下线后色值的变化,发现经常出现部分9月份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和下降幅度比10月份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好,其主要原因是10月份进行苹果采摘期,原料大量下树,一些腐烂果不能存放,果农会立即将这些苹果送到果汁厂,而9月份虽说苹果不是很成熟,但是苹果的质量却好于10月份的原料果,这些事每年10月份超滤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每年生产前期,入线果的腐烂率都远远大于2%,但是为了控制果耗,有相当一部分腐烂果进入生产线,造成产品色值的不稳定。(2)回兑产品对色值的影响
回兑产品主要是榨季前期色值不稳定的产品,存放于冷储罐内,在后期加工时,和生产线的鲜榨汁进行混合。对于回兑产品,首先要减少果汁的受热次数。需要回兑的果汁,在生产加工时要尽可能的提高果汁的色值,在给冷储罐打料时不要使用第二次巴氏杀菌进行加热,这部分果汁在榨季中后期待原料果完全成熟,果汁色值稳定后,可从冷储罐直接打入成品罐,与正常生产的果汁进行混合,减少从前巴稀释后进行回兑,这样果汁从生产线在加工一次,果汁经过多次受热,色值的稳定性下降,果汁的风味也收到影响,往往会出现焦糊味。根据以往几个榨季色值稳定性分析,11月份以后的纯鲜榨产品色值稳定性好,可在11月份以后可以按照鲜榨:半成品按照4:1的比例将前期半成品直接打入成品罐,与色值稳定性好的产品进行混配,降低前期色值稳定性差的产品。(3)收购量对色值的影响
收购量对色值的影响主要在前期,还是原料入线果质量对产品色值的影响。在生产前期,出现原料供应量不足,生产线不能连续运转,出现原料果在果槽内长时间存放,外界温度高,加快了原料的腐烂速度,入线果质量的下降,造成产品色值的不稳定。合理控制果槽中原料果的存储时间,对产品色值的稳定
性很重要。
(4)酶制剂的使用对色值的影响
酶制剂是果汁加工中的重要助剂,果浆酶主要用来软化果浆,使果浆变得更容易压榨,果浆酶的使用量过大,产品的出汁率就会越高,产品的色值稳定性就越差,建议添加量控制在50-70ml/T之间为宜。
果胶酶、淀粉酶主要是分解果汁中的大分子物质,从不同季节的添加量来看,只要在合理的添加范围之内,对色值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5)榨机压榨次数、加水量对色值的影响
礼泉厂使用的是三次压榨模式(二次浸提),压榨次数越多,对色值的稳定性影响就越大,一般情况下一榨出汁率不大于92%,加水量控制在2吨左右,色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是为控制果耗,不断地提高榨机的出汁率,使得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变得很差。特别是在原料供应量不足时,生产中浸提加水量增加,产品的色值稳定性明显变差。当成本和质量发生冲突时质量控制应放在首位。(6)吸附柱对产品色值的影响
存库低色值产品我们对生产线工艺进行调查分析,吸附柱使用时间不同,吸附柱运行时间长时间生产的批次,其色值稳定性差。对下线产品跟踪验证,发现色值稳定性与所使用吸附柱内树脂新旧无关,关健在树脂吸附能力上,树脂使用时间越短,生产出的产品色值稳定性越好,时间越长色值稳定性越差,吸附柱的运行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以内,对色值的稳定性效果最好。把握好吸附柱运行时间。下线产品及时包装入库,减少产品在罐时间,产品入罐后一经确认合格,停止搅拌。减少搅拌对产品色值和产品其他卫生指标的影响。(7)通过工艺控制提高色值稳定性和色值保持的货架期
a、第一次巴杀工序操作工严格控制巴杀温度以使灭酶彻底,严格控制出料温度
50-53℃以便酶解充分;
b、酶解工序操作员严格执行工艺员下发工艺通知单操做,确保酶解彻底; c、工艺员根据酶解实验和超滤通量、化学破坏性试验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d、超滤以前工段的物料必须及时巴杀,防止停留时间过长,因为根据相关资料和经验判断,物料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后即使杀菌在后期色值稳定性较差; e、成品色值控制的要求:10月10日以前产品下线色值80%以上,10月10日下线产品色值控制在78%以上;
f、蒸发出料温度严格控制在22-25℃,灌装温度严格控制在18-20℃以下; g、下线产品入冷库储存,尤其是10月底以前生产的高酸产品。次年气温在4℃以上时尽快将产品转入冷库,在0—4℃存放。(8)产品的储运对色值的影响
产品配货工作由质管部经理负责,根据原料成熟度、产品色值稳定性、发运时间、运输周期及产品复测结果进行评估,将合适的产品发运给合适的客户,杜绝由于配货原因造成客户投诉。
近些年客户对到岸产品的色值很多都要求为大于40%,根据礼泉厂不同月份产品的色值变化,建议将礼泉厂9月、10月份的产品在春节前进行发运,因为这两个月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差,在冬季发运,外界温度低,可保证产品的指标。另外,9、10月份的产品下线后必须存放在冷库内,降低产品的储藏温度,控制色值的下降速度。
利用礼泉工厂内贸合同较多,内贸发运“短、平、快”的特点,把色值稳定差、色值偏低的产品尽快发给这些客户。
浓缩果汁的保质期为30个月,产品在库房内存放时间越长,色值下降的就越多,缩短产品的贮藏期,加快产品的发运速度对产品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2、富马酸、乳酸偏高解决思路。
(1)控制入线果的质量,减少烂果进入破碎机。一是按照规定数量安排拣果人员,加强苹果的拣选;二是控制暂存库内苹果的存放时间,及入库时原料果的质量。对暂存库内的苹果做到先进先出。三是对原料收购质量的管控,对腐烂率高的原料果采取拒收措施,而不是通过加大扣杂的办法来处理。四是采供部对供应商做好原料收购质量的宣传工作,多收果,收好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一榨加果浆酶时根据产品中富马酸、乳酸的检测结果调整一榨果浆罐果浆的液位。
(3)对果浆罐和榨机要按照清洗计划进行清洗,工艺员对榨机的清洗效果进行检查,保证榨机的清洗质量。
(4)做好前段物料平衡,在超滤、蒸发器还未洗完时多注意酶解罐液位,非设备原因需要停机超过1小时都要把碎果机、果浆罐、榨机中的料顶完。因设备原因停机超过两小时,二次开机前要报告班长送样检测在线富马酸、乳酸指标。(5)浊汁罐液位控制在2.0m以下,榨机进料后不超过10分钟开始压榨。(6)生产时如果浊汁罐料连不上,断料后及时水冲(正冲、反冲)顶料。(7)每个酶解罐内物料从罐满至开始出料时间要求控制在4个小时之内。(8)榨机清洗时,酶解罐内物料若不能满,按实际吨位计算添加果胶酶、淀粉酶,不能等到下次榨机开启后将罐补满再加够足量的果胶酶、淀粉酶。(9)每酶解罐出完料后水冲60秒左右,将罐内残留果汁冲净打入超滤循环罐。(10)按清洗计划保证酶解罐、浊汁罐的清洗频次。(11)生产过程中清汁罐内清汁液位控制在4m以下。
(12)按清洗计划要求清洗循环罐;每次常规清洗时打开循环罐喷淋阀将循环
罐冲净,在水试后再冲一遍保证循环罐不残留清洗液。对喷淋球要定期检查,及时清洗喷淋球上的异物,确保清洗喷淋效果。
(13)因前后工段影响或设备原因停机后及时将柱内清汁顶出,避免清汁在柱内高温长时间停留。
(14)要确保生产线的平衡运行,缩短在线低糖物料的停留时间。
(15)若因停电或设备故障造成浊汁或清汁在生产线停留时间过长,对在线的产品单独进行浓缩包装,防止污染产品数量的增加。时间允许可先进行检测,然后决定产品处理方案。
(16)车间清洗由以前的前段加中后段清洗和包装段独立清洗,改为前段清洗与超滤断开形成一个独立清洗单元,超滤到成品出料形成一个清洗单元,包装形成一个清洗单元。减少浊汁在酶解罐滞留时间。(17)对在线物料进行有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原料验收质量管控与掺梨问题
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原料果收购质量,重点打击原料中掺假掺杂(重点是掺梨)行为,控制原料果膜袋量,降低原料带入产品的质量隐患,特制订以下控制办法: 3.1控制措施
(1)公司应定期针原料收购及验质工作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强调控制掺假掺杂行为的重要性,对掺假掺杂的具体控制提出要求,并形成会议纪要。(2)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必须每周召开一次验质班(组)会议,及时总结和纠正收购控制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收购当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3)公司原料收购验质现场的管理工作由公司主管质量领导直接负责管理;收购期间,公司经营班子在没有外出的情况下必须确保每天在收购现场的查看不
低于4次。
(4)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定期对验质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任职能力进行了充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对人员做出合理调整。
(5)公司验质班必须明确公司对于原料收购当中掺假、掺杂特别是掺梨的控制措施,卸货前询问车主原料果质量情况,卸货过程一旦发现有梨及时叫停,及时采取拒收措施。
(6)对已卸入果槽的掺梨原料,必须由验质员在规定扣杂的基础上加杂不低于20%,并及时通知生产部卸入果槽号,由生产部做好后期控制工作。
(7)由质管部制定《原料果收购掺假掺杂控制记录》和《拒收记录》,验质员对自己经办收购验质的车辆做详细记录,作为质量主管领导调整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的依据。
(8)制定《前处理原料果质量监控记录》,要求前处理操作工记录原料果质量情况(包括清理浮洗机时发现梨的数量情况),质管部主管领导每天一次对记录进行签字审核,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向生产部和公司领导做出反馈。(9)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产品熊果苷指标做出抽检,建立反馈机制和异常指标追溯体系。
3.2原料验质和质量管理流程
(1)由公司根据原料果收购市场调查结果并结合集团控制要求确定起步扣杂,质管部验质班依据原料果实际情况进行最终定杂。
(2)保安班和磅房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对交货车辆的水箱存水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保水箱无水。
(3)验质班在交货车辆上库位后,严格按照《原料果收购掺假掺杂控制记录》中卸前讯问、是否掺假、扣杂或拒收情况、异常情况描述等项目执行现场操作。
(4)对发现的放水等经济诈骗行为必须直接报质管部拨打110报警;对发现有梨拒收后,部分卸入果槽的原料除扣杂20%以上外,立即填写原料质量信息反馈单,并及时传递到生产部。
(5)生产部接到质管部的反馈单后,必须对反馈单上有质量异常的原料从加大拣选力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杜绝异常原料(梨或严重腐烂苹果)进入破碎工序。
(6)生产部前处理岗位应严格监控进入生产线的原料,同时必须根据《前处理原料果质量监控记录》内所有项目进行监控和记录。
(7)凡涉及到本措施内的所有记录均由公司主管质量领导最少每天签字审核一次。发现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原料进入生产线时,必须及时追溯检测监控最终产品指标,分析评估质量风险。
(8)化验室液相检测员必须按照质管部的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线产品中的熊果苷等指标进行检测,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发现有异常指标检出,及时反馈质管部,同时由质管部负责进行追溯分析。3.3责任划分和考核
(1)公司质管部为原料收购质量控制第一责任部门,是本制度的牵头执行部门。同时,制度内涉及到的部(室)和岗位也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
(2)对于涉及原料收购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公司将结合制度,同时通过讨论会的形式对直接责任人作出解聘、换岗或经济处罚20-200元等考核决定。
(3)对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控制效果明显的班(组)或个人,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公司进行嘉奖。
4、耐热菌控制
4.1控制思路
对成品中产生耐热菌是“一票否决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识站位要高。管理人员和相关岗位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贯彻“清洗主导、预防为先,系统控制”的管控原则来实现产品微生物的控制。
(1)质管部负责制定TAB及酵母菌监控实施方案和细则并进行验证;确保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在线结果及时向生产部和集团中化予以反馈,负责对监控方案细则的调整和完善。
(2)生产部严格执行TAB监控方案做好过程监控,发现纠正不符合。(3)主要是通过清洗和消毒的方法来解决污染源和防控污染途径,其主要在生产用水、超滤膜管破裂、超滤平衡罐、清汁罐,水罐、吸附、蒸发器、未彻底清洗的器具、设计不合理的设备死角、裂缝来控制。
(4)每天对清洗设备责任人、班长、理化检测人进行统计,对违规人员进行培训,不能胜任此工作者做调岗处理。4.2具体措施
生产线耐热菌的监控以清汁段为主,微生物检测使用过滤法以G板为主;由于微生物检测结果较为滞后,生产线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车间SSOP、GMP的执行工作,防止因外来空气带入灰尘进入生产线,造成污染。(生产部负责)
(2)生产部定期对生产线各管道、阀门进行憋压试验,对有渗漏的设备及时恢复,防止交叉污染。(生产部负责)
(3)做好生产线的清洗、消毒与监督工作;使清洗、消毒的时间,清洗液温度,清洗碱液、杀菌液浓度处于受控状态。(质管部负责)
(4)做好自破碎段至包装段使用水源的监控工作(每次清洗进水后30分钟/次,运行12小时/次),防止生产线使用被污染的水源。(质管部负责)
(5)做好耐热菌的在线监控工作,超滤、吸附、清汁罐、蒸发器(开机30分钟/次,运行12小时/次)。(质管部负责)4.2.1 前处理控制点
(1)严格按照《苹果质量验收标准》对收购原料果质量进行控制,收购原料果尽量不带泥土、卸果时不落于地面,从源头上减少耐热菌的带入。(采供部、验质班负责)
(2)每班把配制的二氧化氯原液20000ppm加入加氯器中均匀滴入输果明渠,循环水浓度保持在20-50ppm,每4小时检测1次余氯含量。(前处理操作工负责)(3)控制提升坑循环水的液位,及时清理提升,有效保证每一级提升达到原料与水分离的效果。(前处理操作工负责)4.2.2前巴杀控制点
对前巴杀杀菌温度(100-115℃),降低物料带菌量。(生产部负责、工艺员监督)
4.2.3超滤控制点
(1)每24小时或设备运行中断时间超过4小时、爆膜时对超滤膜组件、超滤清汁平衡缸按照清洗计划落实清洗、消毒。
(2)按照检测计划对超滤前后进行耐热菌截留检测。(微生物化验员负责)(3)如果超滤检出则对前巴杀温度、浊汁带菌量进行检查、检测;对生产用水,超滤膜管、清汁指标加强监控。(工艺员负责)4.2.3 吸附控制点
(1)当超滤后检出耐热菌,吸附柱未检出时,吸附柱除严格按照清洗计划内相关内容执行外,需根据《工艺通知单》内相关内容,提高杀菌剂浓度及吸附柱
杀菌时间。(工艺员负责)
(2)杀菌剂必须自底进入,当杀菌剂将水自进料口顶出吸附柱时,测吸附柱进料口杀菌剂浓度,浓度达到要求后浸泡或循环并开始记时。(吸附操作工负责)4.2.4浓缩控制点
(1)及时检查真空泵运行状态,对存在的故障及时进行排除,防止真空泵漏真空,对果汁造成污染。(浓缩段操作工负责)
(2)清洗过程中,应将空压降至最低,碱洗或杀菌过程中,禁止加水,避免因加水造成清洗试浓度发生变化。(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3)定期对板片及垫子进行检查,避免水与果汁交叉污染。(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4)开机预热要保证到125℃,使蒸发系统开机水循环能够做到高温杀菌。(4)成品罐的使用应按照成品罐排列顺序进行使用;不应随意进料、压罐。(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4.2.5包装控制点
(1)每次最多连续包装4个批次包装转入清洗。在杀菌结束,开始包装前对杀菌剂进行升温至98-100℃,热水对后巴杀菌器杀菌30min后进料,使用果汁顶水至合格糖度后开始包装。(包装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2)批次罐、成品物料管道每次灌装结束后按照清洗计划内相关内容进行碱洗,灌装前30分钟进行杀菌,杀菌结束至使用时间间隔不超过1个小时。(包装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4.2.6生产工艺管控
(1)生产加大管理力度,工艺要求重落实,生产组织要合理。水罐串用、杜绝水源、爆膜产生污染;频繁的开停机也是导致耐热菌产生原因。
(2)在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注意:碱液的浓度、时间、温度,以及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为氧化作用、有杀菌能力,在碱性条件下则无杀菌能力。(3)清洗剂的量必须使用标准量添加。
(2015年版)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卫计委组织6个相关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现将重症部分整理如下: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了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从各专业质控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个方面,选取了各专业具有一定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共计83个。
卫计委表示,由于国内各专业尚无统一的质控指标,同一专业或同一种诊疗手段各地区、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横向比较,也无法真实了解全国质量工作的基线水平及开展情况,因此,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计算公式:
ICU患者收治率= ×100% 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100%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 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果差立即予以升压药;脓毒症休克或乳酸≥4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需立即测量CVP 和 ScvO2;初始乳酸高于正常患者需重复测量乳酸水平。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全部完成6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五、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ICU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六、ICU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
定义:进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ICU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机械预防(肢体加压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等。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ICU患者DVT的预防情况。
七、ICU患者预计病死率
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来预测的可能病死率。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In(R/1-R)=-3.517+(APACHEⅡ评分×0.146)+0.603(仅限于急诊手术后患者)+患者入ICU的主要疾病得分(按国际标准)。ICU患者预计病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总和与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
ICU患者预计病死率= ×100%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疾病危重程度,用来计算患者标化病死指数。
八、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校准后的病死率,为ICU患者实际病死率与同期ICU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比值。ICU实际病死率为ICU死亡患者数(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除外入院时已脑死亡,因器官捐献而收治ICU的患者。
计算公式:
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 ×100% 意义:反映ICU整体诊疗水平。
九、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
定义: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 ×100% 意义:反映ICU的整体管理及治疗水平。
十、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h内再插管率
定义:气管插管计划拔管后48h内再插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例数的比例。不包括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后再插管。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脱机拔管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一、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是指非早期预警转入,或在开始麻醉诱导
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非计划转入ICU的原因应进行分层分析(缺乏病情恶化的预警、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等)。
计算公式:
非计划转入ICU率=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二、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
定义:转出ICU后48h内重返ICU的患者数占同期转出ICU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 ×100%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转出ICU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
定义:VAP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有创机械通气及管理能力。
十四、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定义:CRBS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血管内导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十五、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
定义:CAUT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导尿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导尿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近年来, 立体电视无疑是各厂家争相追逐的热点。这一曾经的概念化产品正在进入消费者家中, 立体电视市场化之路已经全面开启。2011年国内几乎所有的彩电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立体电视产品, 卖场上各品牌之间、各种技术派别之间的较量也正式拉开。数字电视“立体高清”的概念被生产企业、商家、媒体不断炒作, 虚假的过度宣传时有出现, 其后果是对我国数字电视市场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目前立体电视图像质量评价尚无标准可依。
鉴于上述情况, 为我国数字电视立体图像质量标准的制定摸索数据, 积极地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和途径, 通过建立技术先进、程序公平透明、各相关方利益均衡的认证制度和测试方法, 实现有效的产品监管并建立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 已是当务之急。为此,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启动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量方法》标准的研制工作, 在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征求意见和摸底测试验证后, 目前该标准已经制定完成并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2 标准适用范围
目前市场上成熟的辅助式立体显示技术有两种——主动快门式和被动偏光式, 从技术上讲, 两种显示方式各有优劣, 都需要佩戴立体眼镜才能够观看立体图像, 这两种技术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立体电视所使用的显示技术。《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量方法》标准规定了需要佩戴立体眼镜作为辅助设备的立体电视 (包括立体电视机及立体显示器) 立体图像质量的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
3 立体电视主要指标要求及质量分析
该标准规定了立体亮度及亮度差、立体关断比、立体对比度、立体亮度均匀性、立体色度均匀性、双眼色差、双眼串扰、立体可视角、立体清晰度、立体重显率、立体可视角、立体闪烁等指标。本文主要对立体亮度及亮度差、双眼串扰、立体可视角、立体闪烁几项关键指标进行介绍。另外, 依据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 对部分立体电视性能质量进行了测试分析, 测试样品总数57台。按显示类型分:PDP产品7台, LCD产品49台, LED大屏幕产品1台;按立体显示技术分:快门式立体电视29台 (1~29号样品) , 偏光式立体电视28台 (30~57号样品) 。
3.1 立体亮度
相对于2D亮度, 平板电视的立体亮度 (3D亮度) 大幅下降, 主要原因是由于3D眼镜的透光率很低, 另外一些技术例如快门式3D减少串扰的同步技术、偏光式3D的偏光膜等也使3D亮度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些问题如果控制不好, 就会使得3D亮度过低, 从而影响观看效果。另外, 如果双眼亮度的差异过大, 也会导致观看效果变差。
立体电视亮度测试数据见图1, 通过测试发现, 部分立体电视产品的立体亮度低于60 cd/m2, 一般情况下立体亮度在60 cd/m2以上较为舒适, 而亮度过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质量。
3.2 双眼串扰
双眼串扰是影响3D图像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该标准制定过程中对串扰测量方法进行了多次讨论和测量验证, 最终选择了九个测量点、五种不同灰阶测试图的测量方法, 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立体电视屏幕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灰阶图像的串扰情况。另外, 考虑到人眼对不同图像亮度的敏感度有高有低, 串扰测量方法中采用了两种计算公式:一种是直接计算双眼串扰的实际物理性能的公式;另一种则是根据人眼敏感度进行修正后的公式。
立体电视双眼串扰的质量情况见图2。从图中测试数据我们发现, 偏光式产品双眼串扰性能普遍较好, 快门式产品双眼串扰性能良莠不齐。快门式产品技术相对较为复杂, 同步方式、同步频率、屏幕响应时间、眼镜的响应时间等都可能影响到串扰性能。
3.3 立体可视角
传统电视可视角测量方法通过屏幕亮度、色度或对比度测量来衡量可视角, 对于立体电视来说, 双眼串扰是影响3D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该标准通过双眼串扰来测量可视角。为了降低测量的复杂度, 仅测量屏幕的黑白串扰指标, 要求黑白串扰值在20%以下, 来确定立体可视角。
立体可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从测试数据来看, 偏光式产品在垂直视角上相对较差, 垂直视角在25~45之间, 而快门式产品的立体可视角普遍较好。图3为偏光式产品的垂直视角数据。偏光式产品垂直视角过小是由于其偏光膜的设计造成的, 这也是该技术固有的性能特点, 不过由于用户对电视屏幕的垂直视角需求不高, 目前的垂直视角能够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不影响观看质量。
3.4 立体闪烁
在平板电视出现之后, 人们对屏幕的闪烁问题已经不太关注, 因为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方式基本不存在闪烁问题, 但立体显示功能出现以后, 情况出现了变化。偏光式技术由于采用空分方式显示左右眼图像, 所以不会带来闪烁问题, 而快门式技术采用时分方式显示左右眼图像, 眼镜使用一定的频率与屏幕同步显示, 理论上同步频率越高, 人眼越不容易感觉到闪烁, 但由于技术所限, 目前3D产品一般采用的同步频率 (50 Hz或60 Hz) 较低, 容易导致人眼察觉到闪烁。另外, 采用红外线同步的产品在受到日光灯干扰后也容易导致闪烁的出现, 为了测量闪烁性能, 该标准提出了立体闪烁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3D电视亮度、亮度变化波形频谱中的直流电平和交流电平, 以及交流电平出现的频率等参数, 计算出闪烁能量值, 一般情况下, 人眼难以察觉闪烁能量值小于1的闪烁。
立体闪烁测试结果见图4。从测试情况来看, 偏光式立体电视的闪烁测试结果非常小, 个别数据接近于零, 而快门式立体电视的闪烁测试结果普遍偏大, 个别产品出现人眼易察觉的闪烁情况。
4 结语
目前立体电视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立体电视产品, 消费者对立体电视的质量情况愈加关注。该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加强立体显示乃至新型视听和新型显示标准化工作, 促进立体电视和新型显示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升级, 推动立体显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对《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量方法》标准的适用范围及该标准中立体电视的关键指标进行介绍, 包括立体亮度及亮度差、双眼串扰、立体可视角、立体闪烁等, 并对上述指标测量方法的制定背景及立体电视产品的质量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烧结;改善;产质量;技术
0.前言
随着高炉铁产量的不断增加,高炉对烧结矿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世界范围内钢材市场波动频繁,钢铁企业为了保证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对钢材质量的要求必然就会不断的提升。为满足高炉生产优质生铁的要求,烧结矿的质量也需要不断的改善。
综上所述,从烧结工艺上进行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的研究显得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就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从工艺上进行了研究。
1.提高烧结矿产量的研究
1.1提高烧结机的利用系数
在烧结厂,烧结机是所有设备和工艺的核心,它的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烧结矿的产量。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原料性能、和烧结工艺环节上进行了提高烧结机利用系数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尽可能降低焦粉的平均粒度
借鉴韶钢烧结厂的研究,本研究从焦粉破碎流程及外部局限条件上作了分析和实验。韶钢烧结厂焦粉的平均粒度一直偏高,小于3mm粒级百分比一直偏低。
参照韶钢烧结厂焦粉粒度条件,为了加强焦粉破碎,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控制购进碎焦的上限粒度,要求小于15mm的焦粉所占比例不得低于90%,杜绝购进大于20mm粒度的碎焦。
二、提高对辊机和四辊机的破碎效率,使经对辊机破碎后的焦粉,其小于8mm的比例必须占90%以上;经四辊机上辊破碎后,小于5mm的粒级应占80%以上;四辊机下辊破碎完的焦粉,小于3mm的应占72%以上。
通过研究和生产实践,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努力,焦粉粒度小于3mm的逐年提高,由于细粒度焦粉的提高,改善了焦粉在料层中的燃烧效率,加快了燃烧速度,燃烧前锋变窄,提高了料层的透气性,烧结利用系数得以提高,同时,烧结矿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1.1.2稳定原料的理化性能
原料理化性能的波动,对烧结利用系数极为不利。随着我国进口铁矿石原料的增多,各大烧结厂的原料再也不是单一的当地矿山矿石,而是由多种或进口或全国各地的矿石原料混合而成。这样的原料条件必然会使原料性能随着矿种的变动而变动,为了稳定原料的理化性能,我们可以建设大型原料场。通过原料场对原料进行混匀后再运往烧结厂生产,这样原料成分的波动就会控制在很合理的范围以内,使烧结利用系数稳定且有较大的提高。
1.2烧结固体燃料分加
所谓烧结固体燃料分加,也就是烧结料中所需燃料的一部分在一次混合以前加入,而另一部分则在混合料制粒后期加入。这种二次添加燃料的技术早在70年代就有不少研究和生产实践。
研究发现燃料分加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能显著提高产量:
(1)将燃料外加在混合料颗粒表面,使燃料的表面不被细精矿所覆盖,有较大的活性反应面,在烧结过程中提高了燃烧速度,这是外加燃料烧结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
(2)外加燃料能防止沙散性大的燃料对其它物料在成球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改善了混合料的制粒效果,从而改善了烧结料层的原始透气性,有利于提高产量。
(3)外配燃料改变了燃料在混合料中的分布状况和燃烧条件,能提高燃料的利用效果。
2.改善烧结矿质量的研究
烧结矿品位、烧结矿强度、烧结矿粒度组成、烧结矿冶金性能等对烧结矿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和最近的SYP烧结增效剂改善烧结矿产质量进行分析研究。
2.1提高烧结矿品位
高炉生产实践表明:入炉矿石品位每提高1%,每吨铁减少渣量30kg,高炉利用系数将提高1%~5%,焦比降低2%~3%。研究发现为提高烧结矿品位可以采取措施如下:
(1)提高混匀粉品位。混匀粉作为烧结主要铁料,其铁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烧结矿品位。提高进口高铁低硅铁矿(如含铁量高达65%以上的巴西粉矿、南非粉矿、印度粉矿等)配比,使混匀粉的铁品位从57-58%提高到63%左右,为提高烧结矿品位创造了较好的原料条件。
(2)增加生石灰和消石灰配比,减少石灰石配比,尽可能降低混合料中SiO2含量。
(3)强化原料、燃料的验收。针对铁料种类多、成分不一的现状,烧结厂应加强验收控制点的管理,严格按标准把关,并加强了无烟煤的验收工作,保证高的固定碳含量和低灰分。
2.2提高烧结矿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
提高烧结矿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降低入炉粉末的具体研究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改善混合料粒度组成,实现厚料层烧结厚料层烧结有助于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燃耗和改善烧结矿的还原性。为了提高料层厚度,可以通过增设三次混合,增加混合料的造球时间,实施中子测水,采用九辊布料器偏析布料,实行燃料分加等小球团烧结技术,从而改善了混合料的粒度组成,提高了混合料的透气性,为厚料层烧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完善整粒铺底工艺适合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老厂改造,烧结矿整粒后,其粒度组成均匀,强度大幅度提高,入炉粉末量明显降低。
(3)采用低负压点火技术。低负压点火有利于降低点火煤气消耗、改善烧结过程透气性,改善边缘点火效果,提高表层烧结矿强度。
(4)配加活性生石灰。工业试验表明:配加活性生石灰可改善烧结混合料粒度组成,降低混合料堆比重,提高烧结料中小球的热强度;活性生石灰配5%、烧结可增产6.31%。
(5)加强筛分设备的维护管理。为了提高整粒筛及沟下筛的筛分效率,可加强对筛分设备的点检与维护,及时发现并更新破损筛板,确保烧结矿粒度满足高炉的需要。使入炉烧结矿粉末明显下降。
2.3改善烧结矿的冶金性能
改善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3.1低烧结矿FeO含量,提高还原性
如武钢采取提高烧结矿碱度,提高料层厚度,实行低水低碳操作,强化混合料制粒,控制烧结温度,减少磁铁精矿用量,二烧实行机上冷却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4]。
2.3.2降低低温还原粉化率
一般认为,RDI与烧结矿的FeO含量密切相关,FeO降低则RDI升高。武钢烧结厂为了既要提高烧结矿的还原性,又要降低RDI,除了对Al2O3、MgO、SiO2、FeO这些有较大影响的成分进行控制以外,还采用了在烧结矿表面喷洒CaCl2溶液的措施,使RDI比未喷洒时降低了30%以上。1998年又研究成功喷洒MgCl2溶液,现全厂烧结矿都在出厂前喷洒了MgCl2溶液,其效果比喷洒CaCl2更好,烧结矿的RDI-3115一般都在30%以下,满足了高炉要求。
3.结语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提高烧结矿产量还是改善烧结矿质量指标方面,研究的的效果都非常可观。不仅烧结矿的产质量的指标明显改善,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科间的不断交叉,相信今后改善烧结矿的产质量指标的研究会更多,更有效果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葛西荣辉等.烧结过程中氧化氮及其他氮氧化物的排放.见:周取定等主编.第六届国际造块会议论文选.北京:中国金属学会,1994:318-331.
[2]郑玉春.《京都议定书》将对钢铁工业产生影响.世界金属导报,20051311.
[3]贺先新,翁得明.烧结固体燃料分加的研究.武钢技术,2002,40(4).
[4]方祥东.提高烧结质量的生产实践.湖南有色金属,2004.8,20(4).
【血细胞分析质量指标】推荐阅读: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07-08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07-06
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统计分析表09-21
细胞的教案06-15
细胞工程论文06-15
细胞增殖12-11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05-24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10-15
“平安细胞”汇报材料10-21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