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句子(推荐7篇)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网络语言就是在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流与交际, 实际上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 (电子邮件) 、BBS (电子公告栏) 、electronic forum (电子论坛) 等新的交流手段,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语言受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新闻、电传和传真等语体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对话形式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质。
作为非正式文体, 大多数人在交流过程中都偏爱对于缩写词的使用、俚语等非正式词汇, 甚至还随机改造某些词, 因此具有许多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收费为准的, 这就要求网络的交流必须高效、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语境情形之下, 绝大多数网民都是英汉两种语言兼用, 大量使用简写词和缩略词就成为网络交流语言当中最重要的特点。其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 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 一般不进行选择, 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 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 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大量运用表情符号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 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 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 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当中一个重要的体系。例如[T-T]表示流泪, [∧_∧]表示欢呼等表情语言。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 例如:sigh (叹气的动作) 、admire (羡慕的表情) 、grin (咧嘴笑) 、comfort (安慰) 。在一个词前面加上“//”, 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例如://grin (咧嘴笑) , 这个词的言语行为是咧嘴笑。
2. 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数字和谐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例如:
(1) 英语的谐音词: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 b=be/bee, u=you, c=see, o=oh, oic= (ooh, I See) 等等。
(2) 汉语谐音:[菌男]即是俊男, [霉女]美女, 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 即聊天站, 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 大侠的戏称, 指网络高手。
(3) 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 (日本语) , 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 (他在哭) ;[8147]不要生气 (粤语) ;[987]对不起 (粤语) ;[9494]就是就是, 等等。
3.“网虫”们随机使用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 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 (Hongkong) , bf (boyfriend) , gf (girlfriend) , pls (please) , F.O.C. (free of charge) , stu (student) , b4 (before) , cu2 (Seeyou, too) , IMO (in my opinion) 以我愚见;ROT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笑得直不起腰来, 一般用作旁注;PMFJI (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 (thanks in advance) 预先致谢。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里不再赘述。
二、语境的概述
语境 (context) 一词在社会语言学中, 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 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 (context) 做过分析和研究, 他们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linoski, 1923) 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 (Hymes 1974) 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 (背景和场景) , P代表participants (会话参与者) , E代表ends (会话目的及结果) , A代表act sequence (信息的形式与内容) , K代表key (传递信息的方式) , I代表instrumentalities (使用什么语言) , N代表norms of inter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 , G代表genres (体裁) 。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使人韩礼德 (Halliday, 1973) 及以他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家利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可以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 (field) 、话语基调 (tenor) 和话语方式 (mode) 。
三、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 本文将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分别从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思维方式和因素构成了语篇分析者所说的“文化语境”。根据韩礼德, 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 (field) 、话语基调 (tenor) 和话语方式 (mode) , 一般认为, 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 称为语城变体。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 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 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基调指的是谁是交际者, 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等, 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方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那么如果从情景角度去分析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之间所使用的语言,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不清楚对方所谈论的事情是否为真,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定语场。如果从基调的角度出发, 我们不清楚两个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也不知道对方的社会地位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话语方式, 参与者只是通过网络这个虚似空间进行交流。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 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 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 (body language) , 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s) 等非口头语言 (non-verbal language) , 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 使看似冰冷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
四、网络语言现象的发展
我们清楚语言是一种现象, 是活动的反应。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方言。当然方言的首要条件是应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然而在中国, 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 大学里的bbs (电子布告栏) 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 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 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如果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去看网络语言现象, 我们会问:网络语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通过什么进行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语言发展中的现象与特点, 同时简单地对语境进行概述。可以从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语言有许多新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都是从人们的网络用语中总结出来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 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并存的生活状态。然而互联网的兴起引发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 那么网络与语言对当代中国社会及语言的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 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介绍, 探讨了网络语言现象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谈论的语境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网络语言现象与特点,语境,语城变体
参考文献
[1]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5]秦秋白.网语和网络[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6) .
[6]孙绍荣.浅析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J].2006, (3) .
[7]宁方民.网络语言对教育的冲击及规范[J].教育管理, 2005, (15) .
摘要: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体会本诗中作者的写作情感缘由以及本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特别之处,那作者的情感有什么特别之处?
初读李白的《蜀道难》,他的恣意豪侠展露无遗———壮阔的景色,奔流的历史传说他信手拈来。诗人所写景色高大壮丽而险崛,人物不再为个体而为作为体现“蜀道”的“难”的一面而存在,各自卖力表演。然而再读《蜀道难》,我不禁质疑,自古至今,写“蜀道难”的不计其数,为何李白也要写“蜀道”的“难”呢?其中到底有什么让李白为之动容呢?
一.情感缘由:为何写《蜀道难》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范攄《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元代萧士赟、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蜀道难>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二.李白于此诗中体现的特别之处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
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噫吁嚱”,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砯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摘要:
我们高中所学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本文将就以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得•金所写的这篇演讲名作为例子, 来分析文章中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引用等修辞方法在这篇演讲词中的作用, 并指出修辞在这篇演讲词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关键词: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修辞、语言特色
正文:
1963 年8 月28 日, 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 万人的集会上, 美国黑人牧师、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此文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 除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外, 主要得力于它诗一般的语言。作者就像一位修辞大师,整篇演讲, 新颖贴切的比喻、气势磅礴的排比、反差强烈的对比、动人心魄的反复、恰到好处的引用, 俯拾即是, 犹如“杂花生树”, 大大地增强了该演讲的感染力与表达效果。
一、恰切的比喻
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的意义;用“ 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 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来比喻黑人的处境, 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象和他们内心的渴望。“ 空头支票 ” 形象地表现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作者利用丰富多彩的比喻, 将一些抽象、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描述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既富于无穷的美感, 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令人难忘,回味久远。
二、多姿的排比
这篇著名的演讲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使用排比的辞格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内涵, 并使表达的内容波澜起伏、气势雄伟, 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也显得优美和谐, 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一)短语排比。
例如第27 自然段:“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一起工作, 一起祈祷, 一起斗争, 一起坐牢, 一起维护自由; 因为我们知道, 终有一天, 我们会是自由的。” 这一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短语排比, 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 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念。通过短语排比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着, 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
(二)排比句。
例如第2 自然段连用三个“ 一百年后的今天 ” 来表达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界之悲惨, 地位之低下, 生活之贫困, 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又如:第5 自然段一连使用了六个“现在是„„„„的时候”, 前三个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 的最佳时刻, 说明民权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后三个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 荒凉” 走向“ 阳光普照”, 是把“ 流沙” 改为“ 磐石”, 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
(三)排比段。
例如第10—13 四个排比段既简练生动, 又全面周到的提出了黑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应该获得的各种权利, 表达了不达斗争目标、不让黑人获得自由、争取到正当权利的目的决不罢休的斩钉截铁的铿锵誓言。
再如第18—25 则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 开头的排比段, 以诗一般的语言和酣畅淋漓的句式, 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 畅快地、深情地从正面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和梦想一定能够成真的坚定信念,以深情的语调、饱满的情怀, 抒发了自己对未
来种族平等美好前景的憧憬, 为最后将演讲推向高潮作好了充分准备。排比手法的运用, 使得文字情感充沛, 气势磅礴, 遒劲有力, 文采斐然,犹如长江大河, 一泻千里, 不可阻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强烈的对比
本文在多处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差强烈的对比,两相并举, 爱憎分明, 感情十分强烈, 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如“ 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一话,用“物质充裕的海洋”和“穷困的孤岛”相对比, 充分表明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于被遗忘的角落, 反映了黑人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 抨击了美国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又如“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视之杯痛饮” 和“ 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这两句, 分别将“ 对自由的渴望” 和“ 敌对和仇恨之杯”、“ 精神力量” 与“物质力量”两两对比, 表现了演讲者何等磊落的情怀、何等完善的态度和非暴力的斗争主张。
四、精妙的反复
此文在辞格的运用上还有一个特点是反复。通过反复强调, 表达强烈的情感, 使得演讲激情飞扬。如第2自然段的三个“ 一百年后的今天” 与前文的“ 一百年前” 形成鲜明对比, 反复强调《解放黑奴宣言》签署一百年后, 黑人人权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相反每况愈下。再如第5自然段中的运用六个“现在是„„的时候”既反映了斗争的迫切性, 也是对当局的严正警告, 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第10—13自然段用了四个“ 只要„„我们就„„ ” 反复揭示了美国黑人生存状况, 也表现了民权运动的目标及斗争的坚定性。
五、恰当的引用
这个演讲稿作者以饱蘸深情之笔,除运用以上辞格抒发情感、表达主张外,还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 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 使听众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并得以升华, 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除以上五种修辞手法运用外, 文中还有呼告、对偶等修辞, 均为演讲增色不少。
小结:
演讲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重在动之以情,因为它的目的在于说服和打动听众。政治演讲还要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这就要求演讲既要语句正确,逻辑严谨,还要把话说得明白、生动、精彩。由于金十分注意根据演说的目的和需要,精心选择词语,安排句式,充分运用有效的修辞手段,这使他的演讲文采飞扬,成为政治演讲中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郑文君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蒙自县
661100)
【摘要】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此分析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生态,明显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问题,本文主张应加强课堂互动,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外语课堂;英语听力教学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在语言学方面,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观,即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正在逐渐形成。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提高听力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性研究,本文主要尝试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评析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利用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并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些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观强调了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正如生存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一样,在语境中互动的说话者,充当的是一个融入与影响话语群体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不单纯只是用来填充语法和词汇的,而且还是存在和在具体环境中运动的个体。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左焕琪, 2007), 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2、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逐渐蔓延到了二语习得的学习领域其中也包括学习环境的领域,从而出现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概念。生态外语教学是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后产生的又一语言分支(吴鼎福,1999)。外语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聪明, 1999)。因此,全面认识生态外语课堂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比较集中研究的问题有:
(1)外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黄忆春, 2003)。这里的环境具体指学校与课堂的环境,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这是对学生外语学习影响最大的大环境。学校不同,学生得到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学校营造的学习气氛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就比较有利一些,反之,则不利学习者的学习发展。课堂环境主要由老师来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左焕琪, 2007)。
(2)外语课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课堂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以及师生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关系等(罗志定, 2005)。这些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关系只要和其他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助于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课堂外语教学观评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缺乏师生互动
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外语听力课是被动型的 1
课程。对老师来说,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是最终的目标,因为很多老师采用“听录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校对”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在语音实验室扮演“听力磁带播放者”和“练习答案发布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2、课堂生态中缺乏生生互动
听力课的教学环境和其它课型不同。听力课主要是在听力教室完成的,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耳机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坐在操作台后,学生之间也是独立隔开的。这种特殊的课堂布局导致了课堂生态系统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一些学生利用听力教室的特殊性,低着头做别的事情,这种沟通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之间观点的交流,减少了课堂上及时使用语言的机会,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3、课堂生态中缺乏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听力材料不够真实,练习形式千篇一律,导致了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听力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是由书面形式直接转换而成的,这种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脱离的,还有传统的听力练习一般只包括了选择、填空和问答等题型,周而复始,学生已经厌倦了这些听力练习模式,教学内容与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的生态联系。
三、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选材
为了增加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在选材上除了教材要求完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内容。补充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要和学生相关的,并且难易程度要适中。为了了解相关性和难易度,教师可以首先做个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的实际用途等。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选择时机播放影片。
2、课堂活动
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课堂生态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假如老师每天都在开展同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检查环节中,可以利用同伴评论的方法,互相评价活动效果,增加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但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兼顾提高听力理解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语言
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用轻松的聊天开始教学活动,在练习中也可以穿插和学生相关的话题,比如听力材料中讲述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可以即时和学生探讨自己学习外语的感受。
4、增强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互动
外语教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语音教室,把多媒体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DVD 播放机等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
本文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分析了英语听力课堂中,师生与学习环境互动、课堂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英语听力课堂生态中课堂主体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师生及课堂内容间缺乏互动是当前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之,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协调好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2]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04.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5]左焕其.英语课堂教育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
一、从美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1. 美学的本质为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奠定了基础
作为哲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美学主要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即研究审美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形态 (内容美和形式美) , 审美意识的本质和审美活动, 等等。简言之, 美学的开展离不开审美主体 (也就是人的活动) 和审美客体 (也就是审美的对象) 。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根据戚延贵在《美学原理》 (2006) 中的论述:审美对象可以是审美活动中的一切东西。《大英百科全书》论述了审美对象的两个特征: (1) 审美对象是一个可以通过听觉、视觉或者某些情况下想象力而感知的东西。 (2) 审美对象在被感知的同时也被审美主体理性分析它的存在美、意义和价值。语言可以被人———审美主体所感知, 语言具有存在的形式和内容美、存在的意思和价值, 所以从美学角度看, 语言也是审美对象。
2. 语言的本质为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奠定了基础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语言中是否存在着美?“任何语言都能最好地为本民族的交际服务, 都有其优美的特点” (伍铁平, 1983) 。作为语言的艺术品如诗歌、戏剧、小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们的美已被大家认可。而一般的语言美则体现在两个层次: (1) 语言的形式美, 即可以听出 (看出) 的音韵节奏、书写及格式排列美; (2) 语言的内容美, 即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意象美。
因此, 用美学原理去解释语言现象时可以异常深透地了解语言, 了解语言本身的美学属性、美学表现 (形式美和内容美) 和在交际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而将英汉两种语言的美学属性、美学表现,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不同或相同的审美选择进行对比研究, 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将有助理于两种语言间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包括第二语言的习得, 跨文化交际, 英汉互译, 等等。
二、从美学和语言学结合的历史发展上看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的可能性
1. 西方学者的研究探索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哲学家们开始通过研究语言学来解答一些哲学难题, 从而形成了西方哲学中著名的海德格尔“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 。从“语言学转向”开始, 不仅语言学家, 哲学家也开始研究语言本身, 这使得语言成为审美对象, 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成为可能。
根源于哲学, 美学在1750年首次被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Baumgarten) 命名, 并在二十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哲学家对于语言学的不断研究, 语言学对哲学的分支———美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创立的现代语言学对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代西方的美学研究中, 传统主题已遭冷落, 实证的、语言学的、语义学的倾向十分显著。这种倾向根源于索绪尔创立的文艺符号学并对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 1987, 前言:16&28) 。
很多对语言学和美学进行交叉研究的西方学者强调情感表达的内容和符号形式是统一的, 因为艺术就是情感符号。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认为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哲学家们在美学中研究语言问题时视语言为一种符号, 提出一些令人鼓舞的观点, 并试图建立一个理论, 即语言学和美学是统一的或者就是一回事。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 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美学》一书中写道:“语言学和美学, 作为真正的科学, 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人们研究的语言科学事实上就是美学, 因为普通语言学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哲学。任何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语言学的人都是在研究美学问题。” (克罗齐, 1958:159) 克罗齐关于美学和语言学的观点在奥西尼 (Gian N.G.Orsini) 的著作中也有论述:“克罗齐在1902年的《美学》中论述的思想的第一个阶段关注于美学意象的理论。克罗齐的观点是所有创造性的文学———实际上, 所有的艺术———关键都在于意象的产生。……克罗齐美学观点就是分析作品的这种整体意象和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进程。如果按照克罗齐所言———美学就是表达的科学, 那么美学的历史就应该是表达的历史。” (奥西尼, 1961:24&282)
虽然对克罗齐的一体论作出回应的学者不是很多, 但不乏著名人士如和沃尔夫 (Benjamin Whorf.E.Sapir) 创立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的语言学家萨丕尔 (E.Sapir) 。萨丕尔认为自己从克罗齐的美学语言学中获益良多, 认为克罗齐是少数几个能够认识到语言本义的学者之一。对语言的美学认识毫无疑问是令人鼓舞的, 具有很大的价值。每种语言本身就是表达艺术的集合体, 包含很多美学元素 (E.Sapir, 1921) 。另一个回应者就是德国语言学家卡尔 (Carl) , 他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因为语言的创作本质, 语言应该被认为是美学元素。” (钱冠连, 2005:5)
美学家阿诺德·伊森伯格 (Arnold Isenberg) 曾试图在他的著作《当代美学》中论述语言是否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虽然最终没能得出结论, 但这种尝试本身就是有一定的价值。
随后,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和法国哲学家、批评理论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也认为人们应该从语言学:形式、修辞法和修辞格的角度研究哲学和美学 (钱冠连, 2005:6) 。
英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论家杰弗里·利奇 (Geoffrey Leech) 在他的著作《语义学》的第四章中提及语言的美学功能, 并且提出诗歌有种特别的美学功能, 这种美学功能可以用语言使用的目的来解释。美学功能是语言五要素之一。可惜的是利奇对语言的美学功能的探讨局限于诗歌这种语言形式。
2. 中国学者的研究探索
在中国, 很多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文学家及语言学家都曾将美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东汉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自律篇》中写道:“口则务在明言, 笔则务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 言无不可晓, 指无不可睹。……夫文由语也, 或浅露分别, 或深迂优雅。”他说口语表达在于明白清楚, 文章表达在于通畅优雅, 要有美感。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第三十三篇论“情采”中, 分语言为形文、声文和情文, 体现了语言和美的融和。刘勰“丽辞”第三十五篇中指出:“故丽辞之体, 凡有四对∶言对为易, 事对为难;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言对者, 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 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 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者也。”也就是说对偶的原则可以是不用典故, 用典故, 用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 用同义词或意义相同的词。刘勰对于语言的形式美的探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偶, 二是声律。这对今天探讨语言美作出了贡献。“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不管是在对偶方面, 或者是在声律方面, 都是从多样中求整齐, 从不同中求协调, 让矛盾统一, 形成了和谐的形式美” (王力, 1980:460) 。
近现代的中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虽未创立此方面的系统理论, 但在翻译时提出了“信达雅”, 其中“雅”就属于审美层次的问题。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散文的声音节奏》 (朱光潜:2005) , 提出了一般语言的美学问题。当代翻译家刘宓庆也在美学和翻译方面作出诸多贡献。语言学家钱冠连更是写作《美学语言学》一书探讨语言美和言语美。
总之, 语言学和美学的自身发展已经为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提供了基础, 而中西方学者对美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探索则证实了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的可能性与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学和语言的自身发展, 为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回顾中西方学者在美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中所作的贡献, 论述了从美学角度研究语言的实际可能性, 旨在说明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美学这一全新的角度进行。
市场营销074班田昶学号:0740220042
3摘要:英文广告的翻译工作是我国与国际市场顺利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它既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是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优秀的广告翻译不仅能推动交流,更能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
[关键字] 文化及文化差异 广告语言 广告翻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广告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广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以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国际广告翻译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开拓国际市场,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广告语的特征
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用途语言有其独特的特征,翻译后的广告在目的语市场的商业效应可以用来衡量广告翻译的好坏。
广告与文化密不可分,从事广告创作及翻译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翻译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实现语言的等值传递,而是文化价值的对等。广告现象无处不在,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告不仅能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服务信息,还能说服消费者相信某种道理,接受某种信念,广告根植于文化,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广告翻译应首先实现文化对等,而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一定的工具和理论依据。文化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而且正如任何人都拥有某种特定的文化身份一样,任何广告都依赖一定的文化而存在,因而翻译者从事广告翻译时就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孤立从语言角度进行处理。传统的广告翻译方法是不尽人意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英汉各属于两个相差甚远的语言体系,绝对对等是不存在的,其二,广告是一种有目的的宣传文体,如果我们在翻译广告时盲目追求形式对等,就会丧失它的交际功能,广告功能决定着它的翻译方法。
二、广告及广告语翻译的设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电视广告中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广告界,乃至企业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
要解决的课题。中英文广告传播之语言特色及跨文化问题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致了广告的饿国际化倾向,广告商们根据不同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广告传播方式以满足进口国大众的消费心理,并使广告内容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以便成功的使产品进入市场。
当营销目标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大众)把广告创意以及广告信息翻译成自己的知识时,文化语境的差异可能会形成理解的障碍。这时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只有策略性的调整或者改变原有的广告创意,以适应大众本土的文化语境。如万宝路一贯的广告创意(粗犷的西部牛仔形象)在美国本土已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一创意在中国香港地区却无法达到“三认”(认知、认同、认购),因为香港的城市大众并不认同这种马背生活。菲力浦莫力斯公司随即改变的原来的广告创意,使之表现为一个衣着华贵拥有卡车的年轻人,从而取得了成功。一些对文化差异敏感的跨国公司因为能很好的理解大众本土的文化语境,为其跨文化广告制定相应的创意概念和执行点子而取得了成功。如富豪汽车(volvo)的跨文化广告创意就随着目标国的不同而改变,在美国强调经济、耐用和安全以适应美国人的饿实用主义观念;在法国则强调地位和休闲以迎合法国人浪漫的气质;对严谨求实的德国人就强调其功能;在瑞士则强调安全;在墨西哥强调价钱,而在委瑞内拉则强调质量。实践证明,跨文化广告创意的妥当与灵活多变,为富豪汽车带来了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大大提高了它在营销目标国的市场分额。
广告语作为品牌的标志性符号和品牌的重要资产,体现的观念通常是企业或产品的核心观念或品牌特性。优秀广告语具有销售力的流传性的两大基本特性,这也是现代广告人与企业对广告的最大追求。为了达到这种广告效果,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广告语应根据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大众本土的文化语境。调整的依据就是目标大众的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欲望,以及二者协同满足的自我调试本能和理性追求。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语“挡不住的感觉”,在日本改成了“我感受可乐”,在意大利则改成为“独一无二的感受”,在智利则改为“生活的感受”,近期在中国大陆则为“抓住这感觉”,这种广告语的调整,都取得了颇佳的广告效果。但跨文化广告语的调整一定要慎重,如日本索尼广告语:释加牟尼闭目人定,但一会儿竟然凡心萌动,睁开双眼,随着音
乐不停摇摆„„„此时广告语亮出“索尼,让佛祖动心”。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却在泰国因宗教原因招致外交抗议。
全球品牌价值名列前茅的雀巢咖啡20世纪80年代二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在广告策略上强调使用了中国人的形象,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语:“雀巢,味道好极了”,一下子拉近了雀巢与中国大众之间的距离。多年来,雀巢咖啡广告片的创意翻新过很多次,但是广告语一直没变。直到今日,一说起“味道好极了”,大陆大众就马上联想到雀巢咖啡。这个适合中国大陆独特文化语境的广告语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令人叹为观止。但是雀巢在中国台湾区却选用了与大陆不同的广告语:“感受优雅的欧洲风味”,以其鲜明的定位与台湾林林总总的咖啡品牌区别开来。
一则名为“恐惧斗室”的广告片,由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担任男主角。在片中,詹姆斯与身穿长袍中国人模样的老者“争斗”,詹姆斯将老者击倒;随即身穿中国服装的妇女(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极其相似)暧昧地向詹姆斯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扣碎了篮板,“飞天形象”随之粉碎;最后,篮板旁出现了两条中国龙的形象,二龙吐出烟雾和阻碍詹姆斯的妖怪。耐克公司对此发表声明称:耐克希望借助“恐惧斗室”这一广告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可是该广告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各省市电视台播出后,部分观众认为是表现了中国文化被美国文化打败了,部分网民更是激烈认为,耐克的此则广告有“辱华”之嫌。在亚洲各民族间引起了轩然大波。经审查,该广告违反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广播电视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尊重祖国传统文化”和第七条“不得含有„„亵渎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的规定。各级播出机构立即停播此广告。
由此可见,创作广告语本身所采用的表达的情感方式,都打上了目标大众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广告语只有适应大众本土的文化语境,才能真正地向目标对象传递持久的观念,因为广告语的深入人心将会赢得大众的心,从而取得有效的广告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被喻为商业化身的广告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事实,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将会有大量的外国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演越烈,而广告在促进产品销售和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广告翻译的地位也随之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中国对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原则和强调译文与原文“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适应广告翻译的客观要求。因为广告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它的最终目的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使消费者接受它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如果一则广告达不到诱导说服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的目的,这则广告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同样,在广告翻译中,联系文化间的差异切合实际进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其广告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每个消费者都在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生活和成长,其思想意识必然受到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正是由于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广告翻译中应以实现广告的目的为主。
三、广告与文化差异
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带来了跨文化广告的差异。美国通俗文化奉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裹挟着美国文化,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配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昔;在中国配有红茶。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同样很重要:跨文化广告传播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大众,另一方面适应大众文化才能被接受,在中国扎根50年的Coca-Cola公司正是因其注重融入中国本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而长盛不衰,公司甚至还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国风俗,据此制作推出相应的广告,如2001年春节时,公司推出了一款乡土气息很浓的“泥娃娃阿福贺新年”广告。可口可乐杂春节期间广告舞出中国龙,百事可乐则送出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确实都让我们觉得技高一筹,这些都是中西合璧成功的跨文化广告案例。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不断研究中英文化、风俗习惯和认知模式等本土文化需求形态。如法国广告更多采用感性吸引和情感吸引,双关和幽默充斥法国广告;美国广告则多信息需求;中国台湾地区的广告则更喜欢做超出产品实际能力的直接许诺;日本的广告只是建议而
不是说服,使用的是间接的模糊的信息。
通过对以上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跨文化广告语言的理解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价值、观念、有关的语言用语和社会用语的失误。可以看到语言理解的失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法错误,但很难原谅语言理解错误。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深入了解异化文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广告的语言和手法要尽可能与当地顾客的文化心理相吻合。
一则跨文化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大众反响和效果。它既可激发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又可使消费者对其他产品的厌恶或反感。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些品牌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联想,不同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和映射意义。所以,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引起消费者的好感,更别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华民族赋予某些动物的含义与西方民族有着天壤之别。“龙”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对于中国人,它几乎没有否定含义,它神圣、威严、庄重,代表了“皇帝”和“皇后”,是皇室的象征;它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望子成龙”证明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在汉语的前提、图形示意和暗喻换喻认知模式,“龙”被赋予了“好运”、“成功”、“高贵”等属性。但“龙”的英语对应词“dragon”被定义为“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with wings ,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可见,在英语图形示意认知模式中,“dragon”是一种面目狰狞的猛兽。见到这个词英美顾客只会联想到“邪恶”、“猛兽”、“残暴”、“可怕”。在英语的的换喻模式中,“dragon”喻指凶猛、可怕的女人。试想谁会去购买一件“可怕”“凶神恶煞般的商品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差异同一品牌在不同的社会中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联想和反应。
结论: 我们居住的的世界正在变小,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并使得人们有机会见识各种各样的文化,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跨文化接触。跨文化广告传播作为品牌国际营销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拥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性广告主题,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针对大众本土市场进行当地化。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实际上是构建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外化
显现,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柯林斯(Collins)曾说过:“虽然传播新科技已经降低远距离传递和散步信息的成本,即加拿大传播学者英尼斯(Innis)所定义的空间系连(space binging)和互不所属的信息市场依然存在,其区别元素乃是语言和文化。”纽约FIB学院终身教授温特斯认为,广告公司要从原来仅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转变到从消费者的文化角度考虑问题,要针对消费者的想法、习惯等进行创意,要注意创新,要注意媒体传递信息,实现“无缝结合”。
不同的文化语境所形成的沟通方式、理解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跨文化广告信息必须适应大众本土的文化语境。如果试图将所理解的全球标准化的广告信息强制性的传递给不同文化语境的大众,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甚至会导致广告的彻底失败。纵观许多品牌商品的跨文化广告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黄金法则:跨文化广告传播只有因时因地而制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跨文化广告传播要不断研究目标销售国的本土文化形态,寻找一个合理而准确的坐标点,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不同的时代语境中采取不同的广告翻译习惯形式,才能使广告适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生:广告英语及其翻译初探[J].产业与科技,2007(6)
[2]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8
【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句子】推荐阅读: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10-29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教案05-30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07-15
从大学生的角度解读政府报告09-13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中国各时期的中国梦11-25
从管理学角度看12-02
从教师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09-09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05-27
《从不同角度画物体》教学反思11-02
从文体的角度看《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翻译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