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读书笔记

2025-03-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哲学读书笔记(共10篇)

中国哲学读书笔记 篇1

班级:12级材料二班

姓名:张洋

学号:2012327101066

哲学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经久不变讨论的话题,然而哲学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众多有关中国哲学的著作中,我独爱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熔铸了智慧与思想的哲学史专著,以有限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各大流派、发展历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充满着睿智与哲人洞见,而其中彰显出来的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怀则体现了五四运动过后时代青年们所具有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所谓读史能够明智即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顶峰。

虽不是透彻之读,但读过之后对中国哲学以及古代文化或多或少也有些了解,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由此而知,社会的发展不必拘泥于一派一别的观点,而应该集众家之长,摆脱思想上的束缚,真正将哲学运用到当时的朝代之中,为百姓谋福利。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时具有哲学思想的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含蓄。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会回答“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同样,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但是赋予含蓄意味,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奥妙。

中国哲学读书笔记 篇2

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 加上近来研读《佛教文化概论》, 学到了不少佛教知识, 我决定以此作为这次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研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试着作出解答:

1 佛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总体布局有些什么演变

佛教产生于印度, 相传为释伽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所创, 并于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由西域僧人传入我国。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引自《中国寺庙文化》) 。由此开始, 佛教建筑在中国整整延续了18个世纪而没有间断。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所谓“依天竺旧状”, 应指的是有一座“塔”, “重构之”指的是多层楼阁。这就是当时佛寺的主体。和后世的楼阁式木塔一样。佛寺早期, 它只是一座塔, 带有浓郁异国色彩。

南北朝时期, 国家动荡, 僧人参政, 统治者有意识的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这时佛寺建筑有了大发展, 演变出了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东汉以来的浮屠祠式, 规模日趋庞大, 以多层塔为中心, 围置廊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汝南王曾在东汉灵台顶部建造砖塔, 改为佛寺。二是利用或改造府第为寺院,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王侯第宅, 多题为寺”, 此类佛寺是典型的中国建筑。

是否这两种形式在今后并行发展了呢?历史证明隋唐时期的佛寺极少有以塔为中心布局的了, 或寺旁另建塔院, 或建双塔, 或塔阁并峙, 可能都是过度形式, 大量而典型的布局多受唐初道宣和尚所著《戒坛图经》的影响——前殿后堂, 围以廊院, 正面山门, 四隅角楼, 两侧小院。塔的地位渐从中心到侧, 再到后山, 甚至被抛弃。这样的演变应如何解释呢?

这要从塔的最原始作用说起, 塔最初是为存放舍利而建, 作为陵墓性质的塔自然是寺的中心。但人们想见到佛, 而不能满足于对着一个藏着佛的舍利的建筑祈祷念经, 于是佛像产生并越造越高大, 进而代替了塔的地位, 佛像需要建筑来遮风避雨, 于是容纳佛像的建筑被越来越重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 都是容纳重要佛像的建筑, 从保留下来的佛光寺大殿的规模气势就看得出此类建筑在佛寺中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 楼阁类建筑也广泛被应用。佛寺高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乐寺观音阁及乐山大佛那已损毁的楼阁。高阁出现在寺院建筑的格局, 是和佛教中的密宗信仰的兴盛有关的。

密宗,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密教, 唐开元初传入, “信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藏, 讲求即身成佛、快速成佛。”据其信仰, 修法需筑坛——“曼荼罗”。坛上供奉多种佛及菩萨, 且是高大站像。 (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 这种功能要求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变革, 逐渐形成了以高阁为主体的平面布局形式。

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主要有: (以下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唐宋高阁建筑》)

(1) 高阁居中:高阁占领佛寺正殿的位置, 形成一种新的寺院空间。

(2) 两阁对峙:东西二阁对峙是一种很普遍的格局。唐诗中有“双楼夹一殿, 玉女侍玄元”的诗句, 除此之外, “双楼夹一阁”的布局也很多。

(3) 三楼相连:敦煌壁画出现了不少三座楼以阁道相连的处理。立面上三楼都是正立面朝前的, 不同于两阁对峙中的侧立面朝前。但此种形制未留下任何实物, 只见于壁画。

(4) 三门之制:山门, 唐又称“三门”或“中门”, 多为楼阁式, 对日本建筑有很大影响。

(5) 其他建制:如角楼、钟楼、经楼等。

唐代佛教建筑中楼阁建筑发展较快, 不仅代替了塔的位置, 也对寺院建筑布局建制有较大影响, 产生了多种布局方式。

宋代以来, 轴线位置上的阁常常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虽地位不及唐时显赫, 然而常以其宏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叹。《石林燕语·癸辛杂识别集》载:“汴城楼阁最高而见者, 相国寺资圣阁”即相国寺之后阁。

综上所述, 佛寺的基本布局演变可概括为:从“独塔”走向“前塔后殿”再走到“前殿后塔”再到“前殿后堂”然后是“前阁后殿”最后到“前殿后阁”。

2 为何唐代以前的佛寺保留下来的极少

或许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翻阅资料时, 看到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 看到日本人叫嚣研究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去日本时, 我想日本的木构建筑正是唐代从我国传入的, 他们保存下来的只有唐代的建筑并不奇怪, 可是为什么木构建筑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 留下一栋唐代以前的建筑如此之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 找到了一些解答:

(1) 当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木结构本身难以持久存在, 木材是有机物, 由于易燃、易腐蚀难以长久的保证不坏, 许许多多木构建筑或是被大火烧了或是遭到虫蛀随着一场地震轰然倒塌。我们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建筑, 很多都有遭遇火灾并屡次修复的记载。所以, 以木材为材料的佛寺建筑, 难以保存。

(2) 但仅仅由此解释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可以从政治角度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历朝历代更叠总是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于是要么迁都, 要么就烧房子。最为惋惜的是那楚霸王项羽把三百里阿房宫附之一炬。或许许多包括佛寺在内的建筑就是因为妨碍了新统治者的统治而惨遭厄运吧。

(3) 佛寺本是可有可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只是被作为统治工具而传承了下来。但当其过度发展, 甚至有损统治者利益时, 必然会遭到封杀。《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辛替否上疏:“今天下佛寺盖无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过度矣, 是天下资财而佛有七八。”可见建寺之奢靡。在唐武宗时期, 曾拆除天下寺院四万余所, 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后来, 五代末年, 周世宗大举灭法, 又废天下寺院三万余所, 从此隋唐佛寺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缺少唐代以前建筑的现状。

以上是我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 总结出的对中国佛寺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记录研究, 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文中推理如有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3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读书笔记。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历似乎说明了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却在此后遭遇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归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

冯友兰另外举了一个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还有一些物极必反的情况,跟超越客观环境的极限有关。

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这个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总结:

越浅薄的人越容易骄傲,越骄傲越容易浅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不要膨胀,想想那么伟大的牛顿,还那么谦虚的讲自己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篇4

“哲学”是西方的叫法,中国文化没有。拿有去套无,哲学本身是什么就成为了一个首要问题。这就是“哲学的起源”这个问题的“起源”,或说“起缘”。

哲学源自吾心。我们想知道“知”是什么,心有感悟是为知,哲学追寻感悟的源头,想把它看的更清楚些。譬如物入人眼,景成于心,画家可以把它写于纸上;人经过事,理悟于心,哲学家把它说清楚。画家写出来的叫画,哲学家说出来的叫哲学。如果说把这种对“知”的探求称为思维,把得到的判断和结论称为哲学,那么这也就是哲学思维和哲学。没有哲学,所有的知识都只是经验。

我们这里对哲学和哲学思维的定义是按照发生论的模式得来的。哲学的起源若确是如我们的判断,那么可以进一步对哲学做引申定义:“哲学是关于知的更深层次的综合认识”。

这后一种定义是从结果的角度,从哲学外面对哲学进行的定义。这种定义依据的模式是“事物内在灵魂的存在性”,而哲学研究的内容是事物内在的东西。我们用“灵魂”而不是规律这个词,是因为灵魂更具有模糊性,而规律则已经被定义的很严格了。我们还用了“内在”这个词,就承认了事物的内外之分,这种内外模式其实是来自空间的模式,用在这里也是模糊的。我们还用了“层次”这个词,其实层次在这里代表的与其说是空间,更不如说是一种时间过程的体验,我们认识本身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认知过程譬如眼望景物,越远的越耗费眼力分辨,而从我们自身的立足点看来,景物就组织成了层次感。如果看到立足点是可以变化的,那么就只有时间过程是不变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机,也就无法通过选择时机选择立足点。对“内在”和“层次”也可以用神秘的方式进行解释。与其说解释不如说“就认为是那样子的”。把感觉神秘化作为基础,把理性用信仰约束,一切也还是合理的。

求“知”和求“知之”的过程就是哲学活动本身。这个过程是让描述知的语句的每个词语都清晰化,把它们的潜在假设进行澄清,并认为这就是合理的方法了。如果“哲学就是怀疑一切”,那么怀疑一切也就成就了哲学。

从起源定义哲学,文字简约;而引申定义文字繁杂多且内涵不清晰。如果引申定义是哲学的特色,那么这就说明了哲学本身的问题。待在娘肚子里什么都顺,而走出来则路有千条。哲学没有让我们简约,而是让我们更加个性化;哲学没有让这个世界条理化,而是让它更加动力澎湃。哲学没有让我们走向统一,而是教会了我们分辨不同。

哲学是多样的。每个哲学家研究一个方面的“知”。从形式上看,哲学也是一门具体的科学?那么应该称为科学还是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否真的存在?

哲学是什么人的哲学?或者说谁需要哲学,哲学又需要谁?

万物自在,各有其因。

-2008年某月某日

工程掌管量,而物理学是哲学。

物理哲学读书笔记 篇5

从流形来看,场还不能完整地反映空间的拓扑结构,它仅反映了底流形的拓扑情况,而势可以反映流形的纤维丛的拓扑结构。——P11

一般来说,场满足规范不变性,而势不满足规范不变性。——P12

一般而言,场满足定域作用,即场相互作用以光速为限,而势有可能满足非定域作用,即势的作用可能是超光速的,势的作用可能是一种信息作用而不是一种物理作用。——P12(?)

单独的场具有不变的物理意义,而单独的势不具有不变的物理意义。势的客观性是通过其整体性来体现的(表现为只有相对值)。——P13

势确实看上去比场本质,但玻姆的隐函数论还需进一步思考

磁场B相当于曲率,磁矢势A相当于联络。

在参数空间沿封闭曲线绕一周并回到出发点,系统的状态与原来的状态要差一个不可积因子(?)。——P34(曲率不为零时矢量绕一圈回改变)

在AB效应中,螺线管是否通电直接影响了电子所经过的时空(或参数空间)的性质,这就是说量子体系的性质与其环境的时空几何结构有关,即量子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P35

准粒子与真实粒子的区别在于它们存在的“场所”,真实粒子可以存在于真空中,而准粒子只能存在于一个由真实粒子构成的宏观体系内部。——P37

物理学或宇宙学的定义:时间是描述物质运动持续性的一个物理概念,空间是描述物质运动广延性的一个物理概念。宇宙或物理宇宙是标志物质运动持续性与广延性整体存在的一个物理概念,是物质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可以为数学把握。

哲学定义:时间是描述物质运动持续性的一个哲学范畴,空间是描述物质运动广延性的一个哲学范畴,宇宙是标志物质运动世界整体存在的一个哲学范畴。——P60 算符不满足交换律,因而体现出因果律。——P142(这话什么意思?)

波函数的符号是有意义的,可以借助中子的转动而实现。(AS效应)——P144 研究表明,对于两个相同的自由粒子,均处于动量本征态,在空间波函数对称、无对称、反对称三种情况下,两个全同粒子的相对位置分布是很不同的。——P144见曾谨言卷1P284-286

对于开放系统的量子力学具有3个新特点:

(1)量子态可能是混态

(2)量子系统的演化可能是非幺正、不可逆的(3)量子测量造成的投影分解可能是非正交的分解POVM(positive operator

valued measurement)——P157

“观察渗透理论”

(1)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相统一的过程

(2)观察这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感觉材

料,因而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现象的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P170

自然科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客观性通常是通过如下原则来保证的:

(1)在逻辑上,科学理论满足逻辑自洽性,或无逻辑矛盾;

(2)在观测或测量上,科学理论满足实证原则,在科学事实的观察中,对观察事实

有严格的要求,要求观察事实能够被其他观察者所重复,凡不能被重复的观察就不能作为科学的观察事实。

(3)就理论本身来说,科学理论不仅要理解已知的科学事实,而且要能够预见新的未被观测到的事实。

(4)除此之外,科学理论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如逻辑的简单性,科学理论的证伪性

等——P178

主体间性(团体内部的约定,本人注)既成为客观性的一个必要前提,又成为客观性的必然基础。其理由如下:

数学推理或逻辑推理就是一种主体间性。数学推理是在公理和逻辑规则下进行的推理。公理是数学推理的前提之一,公理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就是主体间性达到的程度,或主体间化的程度。

科学测量要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科学测量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训练,即是说,没有经过科学学习的主体所进行的测量是不能算作科学测量,其结果也要受到科学家的怀疑。(这一条感觉好不公平啊,不过事实好像还真是这样。。)

科学测量中,还包含着语义的主体间化,这是一种澄清词义、明确概念的主体的构建活动。我们必须用词语来表达各种客观对象。这时科学观察者所具有的共同知识(如科学知识)是科学测量的条件或前提。——P179P180

中国科技大学张永德教授认为,子系统之间有量子纠缠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子系统A和B的状态均处于依赖于对方而各自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这样一来,对一个进行测量必须使另一个产生关联的坍缩。纠缠态的关联是一种纯量子的非定域关联,是一种超空间的关联。(量子纠缠的定义不一定就如此,还得进一步调研)——P192

对量子纠缠程度的度量就是纠缠度。它是描述微观事物相关程度的一种度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什么意思),它由微观事物的整体关联性质决定,而不受局域的幺正变换、LOCC操作等的影响。

研究表明,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符合系统的纯态,符合系统的纠缠度等于任意子系统的约化密度矩阵的冯诺依曼熵。——P19

3量子纠缠的意义

量子纠缠并不是一个完全依赖于表达方式的纯形式的东西,它是两体及多体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一种物理的存在。

(1)量子信息的传递速度是非定域的、超光速的。量子隐形传态没有带来超光速通

信。没有经典信道,隐形传态根本不传送任何信息。即使没有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量子系统中仍然包括信息,只是这些信息是隐藏着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论量子信息。当测量系统被测量之后,就产生了一系列数据,这是一种确定的信息,我们称之为认识论量子信息,实际上,这是经典信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本体论量子信息传递速度超过光速,而任何认识论量子信息即经典信息则不超过光速。(本人加:量子系统和经典系统有个本质的区别,即由不确定到确定的转变并不是我们对它认识程度不够,而是量子效应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本想法具体可以参见贾抑扬师兄在人人上回复的文章。所以,这里“本体论”“认识论”等名词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虑)

(2)量子纠缠意味着内部时空具有不同于外部时空的性质。我们把不是普通三维空

间的坐标或变量,叫做粒子的内禀变量或内部变量。所谓内禀或者内部,是指微观粒子本身具有且与普通三维空间运动没什么关系。粒子的自旋,光子的偏振等。内部时空决定了量子纠缠。能发生量子信息的隐形传递,是由希尔伯特空间的性质决定的。

(3)经典物理能隐形传递吗?可能不行。经典物体也无法与量子态产生量子纠缠。

(4)大体而言,量子纠缠隐含了微观世界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但是,并不

能说纠缠就一定意味着世界是不可分离的,相关的微观事物之间必然形成关联。也不能说纠缠是先于个体的。我们认为,纠缠是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纠缠理论并没有证明,事物之间都一定是纠缠的且要承认个体性为前提。

(5)尽管任何测量都会破坏系统原有的纠缠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获得完整的事

物的信息(本人认为这些来源我们的知识体系)

只有某些基本量是不可能观察到的量(称为“不可观测量”),对称性原理才能成立,否则对称性就会发生破缺,不可观测量转化为可观测量。——P261

杨振宁认为:“今天大家叫规范场,这个名称有错误,应该叫相位因子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只是把局域规范不变性看成是电磁理论的独有特征,只认为它在检验计算过程等方面有用,但却并无基本意义。——P267

这就是局域规范场,这个场可以做两种变换,因而相应的就有两种规范不变性。——P267

当一组满足整体对称性的物理定律要使它们满足定域对称性时,就必须引进新的力场,这种新的力场就是规范场。——P268

任何一个局域对称性都可以确定一个规范物理理论,其原因有三条:第一,由诺特定理可知,每一个守恒定律都存在一个与它相对应的特有的对称性,反之亦然;第二,任何一个特有的局域对称性,都要求一个特定的规范场相对应,反之亦然;第三,任何规范场都对应于决定那个守恒量的相互作用,反之亦然。

它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个守恒定律,一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规范理论存在(给定的守恒量,就是该规范场的源)。

其唯一的条件是该守恒量应与一个连续对称性相关。这样得到的理论,只有一个自由参数,即相互作用的强度。——P269

总之,在每个对应情况下,对称性的数学结构决定了规范场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形式。——P270

抓住不变量与变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并通过不断扩大变换不变性来解决两者的矛盾。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篇6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一、中国哲学

宗教因畏惧生, 科学因适用而生, 哲学因探求万物存在之因而存在。中国哲学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是为了为政治国、治水平土, 即最早的政治哲学。中国哲学鲜明的民族性,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简言之,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在《周易》中蕴涵着了中国诸家哲学思想。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其哲学基本倾向是“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注重伦理道德, 崇尚礼乐仁义, 主张德治仁政, 充满实践性伦理和政治哲学。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 它的哲学倾向是崇尚自然为主的天道观, 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符合“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认识上主张“绝圣弃智”, 在人生上追求超脱和逍遥。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 其哲学倾向主张法制、重农抑商、以战求强,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佛家则是印度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家, 特别是与中国道家的结合, 其主要代表是禅宗。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文简而义丰, 一语而多义。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人, 如何做圣人, 探究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 是一种现实哲学, 是一种现世哲学, 是一种实践哲学。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通感, 整体和谐和动态圆融, 就是所谓的天人和一思想和和合精神。中国哲学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 强调学以致用。

二、中国文化精神

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它包括自然和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 内容丰富多彩。中国文化绵延流传, 通古贯今, 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既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还有儒释道的结合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地、人三才, 人居于中心地位。天人之间, 人为主导。在儒家学派中, 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重要特征与表现体现在道德实践中。强调个体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肯定了人的价值, 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贵和尚中”是指崇尚和谐, 追求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尤其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 提倡重和去同的思想, 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 表现出了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中庸之道是在“和”文化下的体现, 是为人处世的具体准则。

刚健有为, 是中国人积极态度的体现。它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具体表现为日新和革新的思想观念。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是坚持独立人格思想的体现,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哲学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复杂的实践关系, 它是对思维、社会和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人类性的伟大事业。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形式、性质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特征, 这些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哲学内涵所体现出来。因此, 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外在折射。哲学理论反映文化精神内涵, 在宇宙观上中国哲学植根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上。儒家博施济众,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要求人们生活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与自然规律之间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这就使得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合一”。它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 双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合一”。因此, 这一过程早就了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辩证发展、整体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人们成己成物, 人我交融的现实人合格和品质, 不断效仿自然界万物发展之大道, 尤其是天地之间的刚健日新和厚德载物, 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其次, 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的发展。哲学用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断地构建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人的行为。在中国哲学的熏陶下, 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之道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孔子认为,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品德, 它是长久发展的真谛之所在, 也是达到和谐境界的有效方法。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指引了社会发展的向度。

最后, 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哲学对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它规范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离开了正确的指导, 就会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的惩罚和制约。因此, 只有在辩证法和唯物史论的指引下, 人类文明才会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哲学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向导作用, 同样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的进步。

总之,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 中国文化精神丰富了中国哲学内涵。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哲学思想对时代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总结提炼了文明成果的结晶与精髓, 可以说它是文明成果的核心与灵魂。反之, 离开了中国文化, 哲学思想也就不复存在。没有文化的哲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我们只有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理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关系, 才能进一步的撷取文化中的哲学基因, 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我们更应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有深刻的认识,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万达哲学读书笔记 篇7

万达在住在地产热火非凡之际,从欧美五百强的排行榜中没有住宅地产商的现象中,参透了其中的五味。就是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标的竞争,不会走得更远,也不会吃得更香!只有持有物业,才会有常青的基业。这里概括为五条:1)住宅开发有临界点;2)选择“蓝海”独辟蹊径;3)配置资产的重心放在持有物业上;4)优质土地获得变难;5)享受资产的自然增值。就我看来,其实就是两点:其一是外源性优质资源获取,不会转化为内生型竞争优势;其二是重资产配置模式会有资产经营收益、资产增值收益,还会获取溢价收益。但前提是解决资金获取的低成本和人才获取的稳定性。

这个世界,你不可能拥有全部资源,但可以驾驭关键资源,只要营造自身处于这种资源配置的中心,商业地产则是理想的切入口。其实,万达的模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这样持续的资源聚集中心,并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之匹配。同时,王健林颠覆了我们对钱的传统看法,只有产业能让钱聚集,为之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成熟,信息透明和信誉机制造就了很多新兴的规则和机遇,当今生生不息的创业热浪,围绕市场机会的发掘和经营,让众多资本青睐有加,不正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吗?

王健林不只是看到商业地产发展的未来,还看到了商业地产成长环境的未来。当大家困惑之际,万达已经付出艰辛的努力;当大家明白之际,万达已经开始斩获有成;当大家努力之际,万达已经展示令人羡慕万达的蓝图。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精选) 篇8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题,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真确的事物,仔细加以观察之后就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充满了明显的矛盾,以至于即使是原本看似显然的东西,也必须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可以相信的。

关于这一问题,罗素在本书的第十五章“哲学的价值”中也做出了讨论,他说“哲学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P130)对于身边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哲学家们却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一切都有理由怀疑,对所有事物都要多次审慎思考之后才肯罢休。一开始,我觉得哲学家们的这种行为不可理喻、没有意义,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有什么好郑重其事的讨论的呢?可是要想真正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就必须认识到,这正是哲学的精神和态度,哲学就是一种突破种种所谓的“常识”,排除人们狂妄独断的说法,指出人们熟悉的事物中不熟悉那一面的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对于本质的思考。不尊重哲学的人觉得哲学的思考是无意义的、荒谬可笑的,殊不知了解哲学的人们却在嘲笑他们的盲目和愚昧无知。抱着这种哲学的态度,我重新看待有关“桌子的颜色”这一问题,发现它变得有趣而有意义。这绝对不是一种自找麻烦的多余之举,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世界观的问题。

2、关于物质是否存在问题的讨论(P5、8、13、23)

下面让我们还是回到罗素先生的那张桌子上来吧。除了桌子的颜色,当我们考虑到桌子的质地、性状、触感等类似的问题时,会发现几乎有同样的困难,即我们不能肯定构成桌子的某一要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基于这种考虑,罗素进而提出了两个困难的问题:“

(一)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

(二)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P5)读到这里,我越发感觉到哲学思考的奇妙,从开始对于桌子的颜色、性状等一系列平常看似毫无疑问的问题,到现在直接对桌子的存在与否都产生了质疑。眼前这“实实在在”的桌子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为了论证,罗素提出了“感觉材料”的概念,即我们感觉中所直接认知的东西。所以,刚才提到的颜色、性状、质地等都是一种感觉材料。所以假定有一个实在的桌子,那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对于它提供的感觉材料的感觉而已,并且我们只能通过把这些和桌子联系在一起来认识桌子。罗素假设实在的桌子存在,并把它称为“物理的客体”,那么研究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关系问题就变成了探讨到底有没有“物质”这样东西以及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到这里为止,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便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接下来,罗素从提出“我们感官的直接客体并不能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哲学家贝克莱主教(1685—1753)的观点出发,逐步推导出其荒谬之处,指出物质的真实存在,否定了唯心主义者们“除了心灵和心灵的观念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P8)这种观点。对于同一张桌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感觉材料有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否定,不同人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是相类似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只要是在一定的地点,也会有相类似的感觉材料。罗素基于此而提出了假设:“超乎感觉材料之外与之上,一定有一个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它是构成为不同的人和不同时间的感觉材料的基础或原因。”(P13)肯定了物质的存在之后,罗素在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中进一步阐明了物体存在于它所占有的一定物理空间中,并且它“所具有的空间关系和各个相应的感觉材料在我们个人空间中所具有的空间关系,两者是对应的”(P23)。我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所具有的性质,虽然会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都来自于同一个物体,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

终于搞清楚了,物质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性质。在罗素介绍唯心主义者的思想时,我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在以前的认识中,这无疑是一个荒谬的谎言,没有任何价

值和探讨的必要,但当我读到《哲学问题》这本书,才对其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我看到“尽管桌子不是依赖于我的看见才存在,但是它的确要依赖于被某一个心灵所看见(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被感觉到)”这种见解时,我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唯心主义的观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认识到虽然唯心主义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看似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尚存在许多地方不能使人信服,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只有唯物主义才是合理的、科学的、严谨的理论。

3、关于“内省的认识”(P37)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五章“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中,罗素强调了“内省的认识”这一概念,即“我们不但察觉到某些事物,而且我们也总是察觉到我们是察觉到了它们的”(P37),进而提出了一个令我很感兴趣的假定:“自觉是人之异于禽兽者之一端”,“动物虽然认识感觉材料,但是从来也不会察觉到这种认识,因此它们便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罗素的这一观点阐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解决了在我心中的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学的学习中,课本教我们说动物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的,它们不会思考,没有感情,对外界变化的本能反应构成了它们的一生。我对这种结论非常不满,因为我心中有着对动物们的认可和同情,不相信它们只是依靠本能而生活着的,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行为呢?罗素先生的观点打消了我的疑虑,动物们确实是有认识能力的,但是它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对事物所提供的感觉材料的认识,而并不能认识到它们认识到了感觉材料这件事本身,这样一来,它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对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反应,也可以充分认识世界,但是却无法有更深的思考。

三、读后启示

除此之外,罗素提出的其他诸多有趣的观点如第九章“共相的世界”中“只有事物在时间之内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能够指出它们存在的时间的时候,我们才容易断言它们是存在着”(P81)、第十二章“真理和虚妄”中“一个信念,在有一个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真实的,在没有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虚妄的”(P107)等等,都让我十分感兴趣,并且做出了反复的思考,在思考哲学的同时,某些观点和论述也加深了我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写作中反映的问题 篇9

一、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和写随笔随意性,缺乏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没有专门教材 , 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 系统安排。

2.学生不会阅读和写随笔,不知读写什么,怎么读写。教师也没有对其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读写内容,读写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

3.教师未能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读写流于形式。老师只是一味要多读,对学生的随笔也不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读、写热情。

二、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教师角度说,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是教师随意化造成。没有具体教材的指导,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安排与计划。再加上缺乏有效指导,读书笔记流于形式。每周甚至每月收一次读书笔记,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以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生角度说,受我国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科学习和外语学习上,没有养成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就是良好写作习惯的缺乏。平时不多阅读,不去观察,不进行反思,不练笔等等。

三、解决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读书笔记训练体系

虽然教材没有给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安排,但教师自身也不能随之无序随意。读书笔记要结合读书要求,结合必修教材制定好相应计划。这个体系,宏观上要建立三年的读书笔记的读与写安排,同时兼顾到与必修教材形成互为补充的功效;微观上,要具体到每学期、甚至每次写读书笔记怎么安排,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

另外,每学期,各年级组围绕三年计划进行具体安排,如一周上一次赏析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想象创新的能力等,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为主;一月收一次读书笔记,老师总结反馈。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不会再对读写抱着畏惧的心态,也能调动起写作热情,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衰退,写作水平也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最后的运用自如。

(二) 学会阅读,为写随笔做好素材储备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首先,通过赏读,借鉴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鲁迅的论说文,他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首先从反面论证,而后笔锋一转提出正面观点自信力。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分析发现,他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这样的写法与我们教学中一贯议论文写作 结构模式———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比,共同处结构模式相似。其次,利用品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自我认识。如李密的《陈情表》,围绕“情”“孝”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在上任与留下照顾祖母两难之间反复纠结,最后表白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将亲情文章与国家尽忠联系在了一起,更加突出了亲情的伟大。废黜黄州的苏轼,在困顿的处境中、失意中,写下了《赤壁赋》,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还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 指导写随笔,为乐学乐写乐思做好铺垫

阅读中、生活中,面对种种现象和观点,我们不能避免有自己的认识,所以要养成随时写随笔的意识。首先,将书本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链接 ,如必修一 奥尔多·利奥 波特在《像山那样思考》中揭露出了深深的忧虑意识,让我们不由想到,自私的人类如果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结果不仅不能为子孙后代建造美丽家园,反而会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最终走向毁灭,我想这是人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兼顾两面性。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能透过表面看清实质,看到其具有的两面性,既要看到问题所在,也要看到反映出来的闪光点,态度上要保持既不消极、悲观,更不能骄傲、自满。如汶川大地震、洪水、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既暴露出社会的弊端,管理的不完善,人性的险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事件过程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人性的善良。

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 篇10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对此,我们可以联系前北大校长胡适先生所说的那句话,“一个真正的开明进步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造成的,是要有独立个性,有自由思考的人造成的”。

蔡元培校长为北大这所百年名校定下基调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无疑在强调,北大是宽容的北大,北大人都是有着独立思想的北大人。独立的思想源于独立的思考。不管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新时代的人们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这一基本素质,而学生时代,正是培养这一素质的黄金时代。

很多伟大的发明家都指出,他们的成功都来自于独立深入的思考,正如数学家高斯所说的:“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做出同样的发现。”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和突破。对学生来说,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就只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跟在老师、教授身后亦步亦趋,永远不会有更大的成就。

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北大精神。读了本书,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独立思考是如此的重要,你也会知道,如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为巩固江山、促进民族交流建功立业;鲁迅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晋商弃仕从商,成就了享誉数百年的“海内最富”……古往今来的无数例子充分说明了认清自己对打造成功的重要性。

认清自己,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参加地税工作后,需要从北大精神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借助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才能做到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今天的中国,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缺少有智慧的人。因为有能力,他们成了成功者,然而成功之后却因此陷入了无所事事的迷茫,或者干脆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这些都是缺少智慧的表现。北大精神中恰恰包含了很多先哲的智慧,比如“常怀感恩之心”“成功永无止境”“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等,这些是事业有成者最应该从北大精神中汲取的养分。

上一篇:2024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下一篇:拔河比赛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