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精选8篇)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篇1

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第一小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1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2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2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2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4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5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6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9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一、依据不同分类标准的课型划分

依据文本体裁,可分为诗歌阅读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赏析课、读写课、诗配画欣赏课、诗歌阅读链接课等;故事阅读课,基本课型有故事复述课、赏析课、表演课、续编课、画故事课等;小说阅读课,基本课型有小说赏析课、名著导读课、表演课、创编课等。

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读物推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推荐课;方法指导课,基本课型有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方法专题指导课等;交流赏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赏析课;成果展示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故事表演课、读书知识竞赛课、读书演讲课等。

依据文本蕴含的主题分类,可分为母爱类主题、爱国类主题、诚信类主题、友情类主题等。

二、基本课型的确定 1.课型划分的交叉与融合

李政涛教授指出,“课型划分的复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维度之间常常有交叉”,“二是每一课型都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有时为了使课型分类更为简洁清晰,“可将其划分为基本式课型和变式课型”。

我们尝试着将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指导课课型进行分类,由于划分的基点不同,分成了三大类,但是这三大类中其实是有交叉的,比如经典诗歌指导课课型中也可因教学形式的不同再划分出经典诗歌推荐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而经典小说指导课课型也可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划分出诚信主题的、勇敢主题的、成长主题、爱国主题的等等课型。另外每一大类下的小类还可划分得更为明晰,于是就有了上文中各类课型下的基本课型。因此课型的划分其实是既有交叉又是融合的。

2.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我们认为可将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读物推介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这三种课型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1)三课型的涵盖面广

以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三种课型,可以涵盖以文本体裁及主题内容划分的几种课型。(2)三课型可体现一篇文章及整本书的阅读过程

一般地说,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经典作品,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即读物推荐,引导学生认识经典,注重读书方法的点拨;交流赏析,师生、生生互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升阅读的品位,让思维产生碰撞;成果展示,用各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分享阅读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展示书名→设置悬念,巧妙荐读→精选片段,初步感受→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推荐课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一般来说,可用动画视频、插图、歌曲、猜谜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展示书名的时机可灵活一些,可在课始,也可在课中、课终,不必死搬教条。

(2)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设置悬念是推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方法有:作者介绍,巧用书评,目录激趣,问题质疑等。

(3)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书中人物描写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的句段,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阅读的欲望。

(4)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读书计划可依据所读作品的篇幅灵活制定。

首先,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阅读小组。自荐组长,制定好本组的阅读计划,按本组计划开展活动。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为看书时摘录好词佳句做准备,每天坚持摘录几个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并多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每周五下午阅读课作为阅读交流课,交流各自一周来阅读的心得和感受。最后,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课外阅读,每月月末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会或班级故事会,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每月各评出一名“阅读之星”或“故事大王”。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读中交流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中交流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1.课堂结构

回顾书本,畅谈收获→提出困惑,质疑问难→精选话题,深入指导→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可以让学生谈谈弄清

作品主要讲了什么,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出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存疑再读——解释疑难。

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以期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本书里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话题从哪里来更合理。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伙伴同读”,并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来源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兴趣,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

其次,提出的话题应力求少而精。如果教师疲于提问,学生则被动应付,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高耗低效。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话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提出的话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让倾听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体验分享的乐趣,逐步养成追根究源的阅读习惯。

一部优秀作品,总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成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定格留在读者脑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追述阅读过程中令自己或难忘或心动的细节,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再现、咀嚼,感悟其中的深意。

作品由形式和内容所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更因其高超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而流芳。因此,品味语言也是阅读交流指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品得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技巧,方能更好地实现迁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交流、引领,学生才和经典作品真正相遇,他们话题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通过读中的交流指导,会激励学生再次走进书本,学生的视角就会被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

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后面的成果展示课做准备。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通常情况下,成果展示课是学生读完一本或一类书之后的一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展示,如自己设计的书签、采蜜卡、摘抄本、读书笔记、手抄报、自创绘本、日记、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展板,展板可设一些栏目,如读书明星的照片、读书心语、班组读书活动照片、参加读书活动获奖证书等。静态读书成果可放置于教室读书角、走廊、楼道等处,定期更换。

动态成果展示则以课堂或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为舞台,低年段以儿歌童谣的朗读、背诵、童话寓言等小故事的表演为主。中年段的展示形式竞赛、闯关、讲故事,可称为“开心辞典”班级版。高年段的展示形式多采用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展示学生深度阅读成果,引领学生走向人物心灵世界,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展示,适时评议→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2.具体操作说明

三个年段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不同,因而他们的读书成果展示课型结构是有所区别的。但大致来说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用生动的语言或有趣的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入到课始状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敢于展示,乐于展示。

(2)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低、中年段的学生可用表演、朗读、小组对抗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拉开成果展示的序幕,教师对于学生展示时的突出表现及闪光点,应适时表扬激励,提高学生自信心。而高年段的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层次应稍高些,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进行文本鉴赏、书评、比较阅读,并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点拨提升,将话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联系亲身体验谈自己的认识。当然,在整个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做及时的点拔与指导、调节气氛、把握时间,让学生的展示层层深入,异彩纷呈。有条件的,可请家长及小助手合作主持,让每一次展示都有高质量。

(3)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当堂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多元评价,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小组及学生个人的读书成果,也可发奖状、新书等作为优胜者的奖品,或者把展示活动的电子照片赠送给每个参与者作为纪念品。一本书读完也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阅读的后续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相关主题的诗文选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以此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推介和交流,初步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2.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带着准备去读书,学习做读书笔记。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汤姆的四次历险简介全书,让学生带着期待,带着读整本书的方法走向《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前准备:

1.到图书馆借阅马克·吐温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2.了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1.教师语言渲染,深情介绍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2.出示马克·吐温图像。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小说,就是根据他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写成的。板书: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1.看封面,初步了解。

观察封面内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切给你什么感觉? 这样一本书,你最想了解什么? 2.认识汤姆,了解历险人生。主人公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呢?

教师朗读所选句段,学生边听边想,把听到的文字想象成画面。①初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②师简介汤姆的身世。

三、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荒岛历险】——感受情节演绎的精彩

1.他们在荒岛上干什么呢?出示句段,指名三生开火车读。2.比照一下你的生活,汤姆的这次荒岛历险,让你有什么感受? 3.想象续编汤姆的荒岛生活。!

4.人物印象:再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 【墓地历险】——感受心理描写的细腻

1.出示文字,阅读交流:作为这起命案的目击者,汤姆和哈克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2.辩论:你能理解汤姆和哈克的做法吗?

3.出示庭审文字片段,自由地读一读,揣度人物心理:由发誓不说到犹豫不决再到说得起劲,你知道汤姆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4.人物印象:同学们对汤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鬼屋历险】——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1.出示文字自由读,猜一猜:他们在鬼屋里遇到了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知道什么?

3.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欣赏这几段文字,感受作品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刻画的细致逼真,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

【山洞历险】——感受人物成长的历程 1.观看视频。

2.人物印象:在身陷绝境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汤姆呢?

四、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1.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阅读小组,各小组自行推举出小组长,发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月阅读计划表。

2.组员交流,完成月阅读计划表。3.小组汇报,形成班级月阅读计划表。

4.组长发放读书交流单,学生课后完成,为下节阅读交流指导课做准备。板书设计:

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精彩的故事情节

细腻的心理描写 生动的语言表达 鲜明的人物形象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畅谈人物的大体经历。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乌丢丢的奇遇》并在书上适当批注;学生完成“心动妙语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1.同学们,读书是快乐的!开学一个月来,我们在《乌丢丢的奇遇》里收获着一份快乐与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请出老朋友——(揭题《乌丢丢的奇遇》)

2.书名中哪个词最吸引你?“奇遇”是什么意思?

(特别神奇的经历)

3.乌丢丢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呢?能看着目录(出示目录)挑一个你最喜欢的,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同学们,读书看“目录”是个好的习惯,“目录”体现了书的结构,《乌丢丢的奇遇》采用这种“串珠式”的结构使我们轻松把握了故事的线索,了解了故事的情节。

二、质疑问难,提出困惑

1.读懂了情节,就走进了一个个奇遇。刚才在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不少人物,想见见他们吗?

(依次出示乌丢丢、芸儿、珍儿、吟痴、布袋爷爷、蘑菇人、逆风的蝶图片)

2.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老师没有难住大家。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是谁呢?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相机指导方法:

(1)通过具体事情来体会人物特点,是读书的好方法。(2)对照自己真正的与书中人物对话,是我们深入品读的方法。

……

小结:随着同学们的介绍,一个个可爱的、善良的人物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人物是小说的主要元素,读小说,就要亲近人物,感受人物。

3.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你的小脑袋里产生什么问号吗?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师启发: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 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4、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问题关于内容、人物、表达的都有。会思考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能解决那些疑问,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1.乌丢丢的经历是神奇的,大家都特别关注乌丢丢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乌丢丢的成长历程。

2.最初的乌丢丢只是一个特别会跳的小木偶,还记得他的出场吗?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这是一出独角戏,上场的就是独脚大侠乌丢丢,他弹跳自如,腾云驾雾,把小观众看直了眼,早忘了手中没吃完的晚饭。

想看看乌丢丢到底跳得有多好吗?(品读文字后播放视频)

你看,此刻的乌丢丢越跳越轻松,身轻如燕,脚下生风。他一会儿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天上打一个旋子,一会儿又直冲而下,当快着地时,又如一片羽毛似的,落地无声。

从哪些地方你可以读出乌丢丢跳得特别轻松灵活呢?(金波爷爷就是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和这一组关联词,把乌丢丢跳舞时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3.后来,独脚大侠乌丢丢被遗失到了草丛里,一位善良的姑娘捡起了他,她是——(珍儿),珍儿还给了乌丢丢一个新的生命。(出示)

现在小脚丫开始用嘴巴说话了,他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他的眼睛开始转动,手臂开始挥舞,它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小丑娃了。

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4.乌丢丢拥有了新的生命,他有了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金波爷爷又是如何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写下神奇的经历的呢?课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逆风的蝶》这个故事,并摘录下了自己的心动语言。

请拿出你们的“妙语推荐卡”,把你的心动妙语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待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

5.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感谢刚才所有的推荐者,你们都是最棒的读者!这真是乌丢丢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逆风的蝶教会了乌丢丢——

6.其实,在乌丢丢这一路的奇遇中,教乌丢丢的人还有很多。谁来说一说:(出示)——————教会了乌丢丢——————。

7.就在这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中,乌丢丢成长了(出示)

乌丢丢去找布袋爷爷时,他很想告诉他:小脚丫回来了,虽然晚了一步,但他现在变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了,他的胸膛里有了一颗人的跳动的心,他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份责任。

8.于是,在看到珍儿越来越不方便的脚时,他(出示,指名读,配乐)

乌丢丢把自己的体温力量一点点地给了那只残疾的脚。他在慢慢消失、融汇。当他感到轻松、愉悦时,他已变成了珍儿健康的一只脚了。乌丢丢把自己的脚给了珍儿,也把自己的爱给了爱他的人,他们的生命已经合二为一了。

(点击出示四段话)

师:同学们,这就是贯串整本书的乌丢丢的成长过程,他从一个只是会跳的小木偶到一个有生命的小丑娃,再到变成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又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爱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乌丢丢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

如果把整本书读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9.对于乌丢丢这样神奇的经历,你们一定深有感触,请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在你的心语卡上。(生交流)

师:老师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你们不仅读懂了乌丢丢,更读懂了金波爷爷。金波爷爷曾这样说——(齐读)

人生的财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爱。我想用童谣中吟痴老人和乌丢丢的故事告诉你,有爱滋养的生命,才是鲜活、美丽和不朽的生命。

老师衷心希望每个同学都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10.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发现这本书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在每一个篇章的开头都有一首诗。)

是的,这些诗每首都有14行,可别小看它,它有一个名称叫十四行诗。整本书是由14首十四行诗和一首尾声组合而成的诗花环。前十四首诗前一首诗的结尾是下一首的开头,第十四首的末句又与第一首的首句相同,特别是尾声是由前十四首的第一行依次组成,表现了整首花环诗的主题。我们来读一读——

看来,我们读一本书还要关注它的独特表达。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1.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了满满的收获。“好书不厌百回读”,如果第一次读,同学们只是关心了有趣的情节,再次品读老师相信同学们就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关注乌丢丢的成长,关注外形、动作、语言、场景的描写,真正体会到金波爷爷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再次读书的收获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老师给大家推荐读书笔记的12种模式。期待我们的下次成果展示课会更精彩!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汇报阅读《三国演义》的成果,了解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通过闯关活动和自我阅读成果的具体展示,激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获得阅读上的认同,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以《三国演义》为依托,展示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个性化见解,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按要求完成个性化读书笔记5则。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材料,以备交流。3.成立学生评委团、选出家长主持人、设计测试题目。4.制作“金牌三国迷”证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支歌,它与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哦。(板书:我是小小三国迷)

2.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猜出来了。这支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之前我们已经阅读过这本书了,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请举手。

师:读书认真的同学就是有自信。不过,要获得三国迷的称号,可是要经过认证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汇报《三国演义》的读书成果。

二、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1.闯关测试之综合问答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邀请到一位家长嘉宾主持,他要先考考大家对三国知识到底了解多少。(点击出示:“知识大冲浪”)

家长主持人:先来进行现场抢答?(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师: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2.测试之成语比拼

过渡语:《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名著之一,它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财富。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数不胜数,谁想说说?(你说)

家长主持人:老师也罗列了一些,咱们来看看。(点击出示:“成语天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测试之歇后语集合

过渡语: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迭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老师收集了一些,考考大家。(点击出示)

4.自我阅读成果展示之小组个性化成果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是各个阅读小组展示小组特长和风采的时间。请各组代表上台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注意了,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评委,上台的同学要对自己的成果作一番具体介绍,金牌三国迷将在你们中产生。

预设:讲故事小组—— 人物评价小组——

手抄报小组——

演讲小组——

评选出优胜阅读小组。5.自我阅读成果之个人读书笔记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自己阅读的成果——读书笔记,下面请展示在座位上,每组的学生评委团负责给本组成员的作品打分,评分标准见屏幕上读书笔记的要求,推选出“小小三国迷”候选人。

三、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1.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下面有请我们获得“金牌三国迷”称号的同学和阅读优胜上前领取证书!

2.请同学们给“小小三国迷”候选人投票,咱们就用举手的方式,得票超过一半的就可以获得“小小三国迷”的称号,没有名额限制。

3.请“小小三国迷”上前合影留念。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篇2

语文,该怎样拥有自己的逻辑顺序?在一次教研员培训中,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徐成华老师的报告里, 偶得一个教学小案例,让我对这个长期纠结的问题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徐老师问:一个“口”和一个“木”可以组合成哪些字?

我们在草稿纸上尝试组合,给出了“杏、呆、困”。最后有很少的老师补充了“束”。

徐老师问: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些字的呢?

台下虽然没有形成互动,但我知道大多是如我一样乱凑的,没有什么方法而言。语文么,怎么可能讲得清楚!你头脑里的储备多了,到时候就一个个拿出来试呗。我不以为然。

徐老师答:课堂上当学生都和你们一样给出了答案之后,这里的教学并没有结束,相反的,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才刚刚开始。这时你可以提醒孩子们,像这一类问题,都可以从汉字造字规律的角度去思考。两个部件相组合,无非是上下、左右、内外。上下组合,形成“杏、呆”二字;左右组合,没有这样的字;内外组合,形成“困、束”二字。你的一句简单点拔,不仅每一个答案都有了来历,不会遗漏,更宝贵的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了一场有序思维的训练。对于他的这一番剖析, 我很是佩服。

佩服之余我开始反思:在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案例里说到的这样,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学情,在学完了“杏、呆、束、困”之后,学会重组教学内容,盘活课堂所学,给出“一个‘口’加一个‘木’可以组合成哪些字”这样的既有趣味又有条理的思维训练题呢?这的确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需要我们付诸实践去不断变革教学行为的。我特别感谢这样一个例子。它从一个知识点的微观之处,点化了我长久以来的症结,促发了我进一步思考语文学科的序列化教学体系。就占比最大的阅读教学而言, 笔者和所在的团队进行了三年多的以课例为载体的序列化研究,从理论的探析到课堂的犁耕,形成了阅读课型的序列化教学体系。

一、阅读课型的分类及标准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两张皮的现状,我们针对年段特点和文体特征的不同,把阅读类课型进行了序列化的分类,形成了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两相结合、双向对应的教学体系。

这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课型分类,不可能涵盖阅读课的方方面面,但结合小学阶段教材选文的主要类别和各学段的能力要求,围绕这三种课型,通过研究“基本”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各学段之间的渐进体现着能力的螺旋上升。当然,所谓的序列化教学体系,只是意味着一种井然有序,意味着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开放动态的体系,并不割裂,可以渗透、融合。

二、阅读体系的建构及侧重

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每个课型价值的过程,是进行体系建构的前提。为解决语文的逻辑不清、序列不明、散式点状的教学现状,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有序、有效地实施,让语文教学遵循逻辑,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形成系统,特作如下教学侧重的构想和能力体系的搭建:

1.情境阅读教学侧重及能力体系

情境阅读课型在一年级课堂的运用,可以从拼音字母的教学就开始尝试,应以用音乐、实物、图片等多种手段全面创设情境为主,让学生有全方位的表象上的感知;二年级起,可以侧重于挖掘文本情境,链接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入课堂;在低段向中段衔接的二年级下学期,是情境阅读课型的成熟期,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阅读、想象、表达,培养学生自创情境的能力。

上述教学要求侧重的层层深入,同时也带动了能力体系的递升和逐步完善。一年级上学期,从形式上感受情境,在外显的氛围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二年级起,能力构建走向以教师的主体性为主,尝试着从对情境形式的感受走向文本内容的体悟;最终,到二下向中年段过渡的阶段,遵循情境教学的理念,基于文本情境学习语言,在再现情境的活动中品味语言,在感悟习得中自创情境,在拓展迁移中运用情境, 达到情与境完美契合,和谐共生。

2.对话阅读教学侧重及能力体系

初涉对话阅读课型,教学侧重于对话课题,从趣味性走向针对性、层次性,相对集中且单一。相对应的能力体系的第一阶梯是:教师主导下一针见血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文本核心。随后,侧重于对话词句,由一个重点目标一点击破,视界进入文本本身,但以关键词为主攻方向。能力体系进入第二级阶梯:尝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真正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接着,教学侧重走向对话空白,用一系列巧妙的问题扩散思维,深发理解。能力体系也相应地升格为第三阶梯: 学会自主对话,激活思维,驱遣想象,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最后,大约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教学侧重于对话生活,在阅读和生活实际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力体系达到对话阅读课型的最高级阶梯激活对生活的真情体验,以此切实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教学侧重与能力一一对应中完成螺旋式的体系构建。

3.感悟阅读教学侧重及能力体系

感悟阅读课型主要运用于高年段的课堂,主要抓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分类实施。首先,教学侧重于从写人物文本起步,由轮廓走向细节;与之相应的,能力体系在感悟层面起步,从与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例感悟入手,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尝试叙事散文的阅读感悟,从随性走向规范,能力体系升格到围绕着表现什么(思想美)和如何表现(艺术美)发掘散文之美,学会感悟散文的“神”与“形”;第三阶段,侧重于进行说理类文章的品读,从理解走向表达;能力体系忠实对应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理,是怎样一步步把理说清楚的。最后,进入小学阶段尾声,尝试群文读悟,教学侧重于涉及小小说类文体的感悟,从单篇走向整体。可以以单篇为把手打开阅读整书的门,也可以以作者、文体、主题来展开群文的阅读;能力体系也相应地进入读写深入链接学会结合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学会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

三、阅读教学的范式及课例

1.情境阅读类课型

(1)课堂教学范式流程

(2)情境引路案例举隅

低年级的儿童,只有绘声绘色的教,入情入境的想,才能有激情四射的学。在情境阅读课型教学的课堂上,必须始终融情入境。

比如苏教版二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儿童叙事诗。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情境,在想象的空间里、诗句的意境里,把学生带进美妙的世界中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世界的美好。

首先,教师出示文中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引导小朋友静静地看。随后音频播放蝈蝈的叫声,提示小朋友大胆地想:她仿佛会听到什么?又看到什么呢?接着,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要求小朋友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歌声会___,___。”最后,连起来读一读第三小节,读出小朋友对盲婆婆的祝愿,读出盲婆婆内心的快乐!

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内心逐渐地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情境,通过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力争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延伸视觉,在有限的课堂里展开无限想象的翅膀,那一句句灵动的话语倾泻而出。考虑到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注重直观的形象,更需要把文本这个充满情感的载体,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案例中还关注了仿句的练说、朗读。这正是教师为学生开辟一条进入文本纯美世界的通道,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触及心灵。

2.对话阅读类课型范式流程

(1)课堂教学范式流程

(2)对话深入案例举隅

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解读的理念,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多元的解读中,学生往往对情感感受缺乏深度,对文本理解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第二学段的对话阅读课型中,主要任务就是找准对话的训练点,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

如苏教版三下《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忍辱负重”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理解这个词时往往只是照搬字典上的解释,根本不能深入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三次对话。

第一次:学生扮演勾践,教师采访——勾践大王,想当初,你在越国,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堂广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前呼后拥,现如今你吃的是……住的是……还要为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你不觉得委屈吗?勾践,一国之君却要干下人干的活,你作为国王的颜面何在啊?通过第一次对话,直接走进勾践内心,感受到勾践受到的非人待遇,理解勾践受到的“屈辱”。

第二次:想想作为奴仆的勾践夫妇还会受到哪些屈辱? 利用文本的空白驰骋想象的空间,体会到勾践“受尽屈辱”。

第三次:整整三年啊!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越王勾践都这样挺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咽进了肚子里。 他的了不起就在于他能做到一个字“忍”!他忍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忍?在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这样的感悟水到渠成,学生真正理解了“忍辱负重”。

3.感悟阅读类课型范式流程

(1)课堂教学范式流程

(2)感悟升华案例举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阅读课型,要扣读导悟,读中求悟;要整体着眼,提领而顿。比如对于写人类的课文,无论教学环节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教学重点用怎样的教法展开,抓住主要人物不动摇, 围绕主要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事例等寻找课堂感悟的生发点,才能不偏感悟核心价值的轨道。

以苏教版六上《郑成功》第二课时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例。首先,指名读,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老师要求学生抓住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全段。接着,让学生明确战斗双方分别是谁,他们各自最终的战况如何,把最显性的胜负结局作为深入剖析的第一问,为下一阶段的理解做好铺垫。随后带着学生体会:之所以郑军官兵能大获全胜,总指挥功不可没。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把当年郑成功的作战方案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里,学生的视界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对战争本身的关注转移到了对郑成功这一人物的钦佩,感悟有了推进的方向;利用文中战争场面描写为资源,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感悟有了倾吐的抓手。最后,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全段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这场战争,可以适当地穿插自己的想像。学生兴致盎然,表达酣畅淋漓,课堂氛围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回顾上述教学过程,在编写作战方案的过程中自然透析整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时产生对郑成功的敬意,感情朗读和复述的目标顺利达成。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十种课型 篇3

一、自读讨论型

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组织并参与讨论的课型。这一课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按提纲或学习目标自学;第二步就提纲或学习目标展开讨论,教师在讨论中要予以启发引导,使讨论既热烈又深入,经过讨论、争论,使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第三步进行梳理总结,师生达到共识。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解点拨,这种课型一般适用于阅读课文的教学。

二、读读议议型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读读议议、圈圈画画的课型。这种课型教师要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读议,理解和体会词句意思,学习读写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认识能力。这种课型要以读为基础,一般适用于教学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三、读读背背型

就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为主的课堂教学类型。这种课型要求以读代讲,以背代讲。教师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理解词句段,受到情感熏陶,增强语感,发展想象力。通过背诵,儿童口诵心想,不但发展形象思维,还可积累句式词汇,丰富语言储备。这种课型一般适用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及古诗词。

四、读读演演型

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作表演的课型。有的课文人物多,对话多,可以由分角色读提高到分角色表演,有的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理解课文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课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为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五、读读画画型

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变成生活画面的课型。有些课文如古诗、写景、状物、写事的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画面。上课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些画面及时地画下来。有的课文可以画重点段的画,有的课文可以画成连续的画面,有的可给课本插图配前后图。这样做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六、读读看看型

就是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边读边看,读读看看,看看读读,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的课型。有些课文如看图学文,教学时,可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展示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弥补学生的生活阅历。学生通过观看屏幕,把课文内容与形象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把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从而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动画课件为主要媒体,教故事性看图作文;以影视记录片镜头为主要媒体,教以写人为主的看图学文;以录像片段为主要媒體,教以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为主的课文。

七、读读批注型

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上做旁批旁注的课型。这种课型,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提示点拨,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把自己的发现、疑问、理解、体会、感受、不同看法等,用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文的行间和空白处,小到音、字、词、句,大到段、篇结构、心得体会等,批注的过程就是动脑思考、独立创新的过程。这种课型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一般适用于教独立阅读的课文。

八、读写结合型

就是以课文为范文,进行仿写练习的课型。可以仿写结构思路,也可以仿写重点段落,还可以仿写优美片段。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九、举一反三型

就是结构写法相似的几段课文,以一段为例精读细讲,其余部分自读的课堂教学类型。有的课文中的几个自然段,或结构相同,或写法相同,或句式相同,在教学时以一段为例,总结学法,其余相同部分,让学生自学。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十、穿插综合型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篇4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更新时间:2005-3-28 12:20:52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

余映潮

课型,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要有全面的教学设计素养。其中必需的,是课型设计的艺术。优秀的语文教师,则必须根据教学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型创新的意识与课型创新的艺术。

进行教学研究,必须进行课型研究。课型研究是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需要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每一个与教学有关的研究课题,都应该做到同时对课型设计进行研究,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每一个力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中学语文教师,也都要注意对课型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课型及课型研究的意义

什么是课型?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大而言之,有作文课型、阅读课型、听说课型,有单元课型、单篇课型等;小而言之,从阅读教学来讲,有教读课型、自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审美鉴赏课型,有精读课型、略读课型,有讲析课型、讨论课型、活动课型,有文学作品课型、文言文课型等;细而言之,从语言教学来讲,有语言积累课型、语言运用课型、语言品析课型等;微而言之,从语言积累课型来看,又可分吟读美文课、背诵经典课、语言模式课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课型也可以按活动方式来进行命名,如赛读课、活动课、说话课、写作课、评讲课等。

从中学语文教学界已有定论的科学成果来看,有这样一条铁的定律:凡是成功的阅读教学系统,凡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张富等名师的探索研究成果无一不证明了这条定律。这也说明课型研究在教学科研中、在教学质量上、在教师成才过程里的重要性。

课型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课型是目前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

课型需要创新,主要由于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有了很大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渐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因素必然要求我们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必然要求我们进行课型创新,这里面的研究课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第二,试用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试用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如下重要方面更新观念:

1.教学设计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3.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4.教学设计要讲求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5.教学设计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6.教学设计要一定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上述内容表现出初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在理念上的重大变化,它们给我们表达出了教学要进行改革、教学设计要进行创新的指令性的要求。

第三,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从更加科学的角度、以更加高远的视角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深刻地指出,1.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2.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课堂教学应探索“教师不讲析”的教学设计,4.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5.语文课堂教学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6.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跨学科教学”,7.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8.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这些要求必然促使我们更新观念和进行改革,必然带来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深刻变化,我们也许要经过很多年的探索才能达到其规划的境界。

第三,各地的教学改革试验与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接近新的世纪和进入新的世纪之际,诸如山东省进行的“大面积‘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研究,河南省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广东省的单元教学研究,四川的“学堂·主人·训练”教改实验,武汉市的语文教学“本体论”与“学长式”的教学研究,宜昌市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汕头市的“读写创”课题研究等大量的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课型设计要创新,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学式、探究式等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诸方面的“大背景”,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上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上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又更具有美感。

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进行深入探索的自觉性。经过对课型进行创新,在如下方面形成新的课型设计主流,在形式和内容上总的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语言训练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第二,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智的积累。

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编创、阅读与论辩、阅读与置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编创、、论辩、置疑、表演„„想象、扩读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

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要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是优秀教师的创造而又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师,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说是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

如果能够这样,课堂教学的课型设计艺术就走进了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课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课型创新,二是着眼于运用新教材的课型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课型创新。课型创新要做到有力度,有氛围,有实效,还必须在“系列”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分别创造出系列性的新课型。先说着眼于课堂活动的课型创新。

如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我们研究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就可以由教读课、品读课、研读课、辨读课、说读课、写读课、听读课、想读课、演读课、理读课、练读课、背读课、联读课、比读课等多种课型组成:

1.教读课——教给学生的朗读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析读课——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4.研读课——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5.辨读课——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6.理读课——在朗读训练中进行语言板块的积累指导;7.练读课——既进行朗读训练,也进行有关字词句段的练习;8.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9.说读课——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10.写读课——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11.听读课——重点突出配乐诵读;12.背读课——指导学生读好、背好课文;13.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14.想读课——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15.助读课——让学生在有关教学资料的帮助下学习朗读,进行阅读;16.联读课——也叫“扩读课”,就是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17.比读课——将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这样的一个朗读教学课型创新的系列,就好像语文教学中一部小小的法律。一旦我们认为它是科学可行的,它就会规定着、要求着我们艺术地生动地进行朗读教学——在这样的课型中,你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你也不会不让学生去读,你只能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读好学好。由于有这样的课型系列,“还我琅琅读书声”就再也不会只是一种希望、一个祈求或者一句呼吁、一声抗议了。

再说说着眼于运用新教材的课型创新。

从2000年起,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将逐步进入课堂。这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组元并贯串于教材的始终;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淡化文体,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还要求背诵文言文课文20篇,古代诗词50首。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修订后的这样一套教材,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

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

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底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

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主要方面下功夫。

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教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姿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

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在这一点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试用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反复多次提到了“积累”,甚至在大纲第四节《教学评估 》中也说到:“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如此强调语文教学中的“积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讲,此次的试用修订版是空前的;落实“积累”二字,又必然地会表现在相应的课型上。

另外,以上所有课型的创新与运用,还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几个字,这种突出教学手段的课型有着广阔的前景。

这样,由于课型的丰富、语文训练的力度加大和学生在课堂上占有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教学效率将有保证地得到提高。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这些课型的教学设计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它们将为义教初中语文教材整体效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说说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课型创新。

这里所说的“教学科研”,主要指阅读教学改革的某种试验方案或者某个专题研究的课题。由于各个科研方案的视角、方法、手段等等内容的不同,所创新的课型也会各有所异,不能一一进行罗列与阐述,但从语文教学研究过程的共性来看,除了朗读课、诵读课、活动课以外,还有一些重要课型是值得提出来并希望大家进行认真尝试的:

1.整体感悟课型——即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课。这种课到底如何上才符合要求?2.语言学用课型——即语文课中关键性内容的学用课。这种课型有什么的操作要求,它能否细化为字词品读课、句式学用课、精段读写课、智能练习课等课型?3.自主阅读课型——即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有什么样的活动比例,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才能让学生确有所获?4.思维训练课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在语文教学中,应不应该设计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即使有,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5.探究性学习课——即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课。这种课型如何操作,它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6.单元组合课型——即单元教学中各个不同的课型。单元组合课型对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师适用吗?怎样创新才能使它们“不登大雅之堂”而进入“寻常百姓家”呢?

可以说,以上所列的每一种课型都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课题”,都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大文章,任何人突破任何一种课型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在课型创新上超越了别人一步;相应而来的,肯定会是个人教研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超越。

创新课型举例——理读课

创新课型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每一个有研究能力有自信心的语文教师都能在这个方面有所发现。为了说明这件事的不困难,下面特举出一个创新课型的例子——理读课型。这种课型的功用是在朗读训练中进行语言板块的积累指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种课型也是一种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自主阅读课型;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课型还是一种“无提问设计”、“无讲析”的简化头绪、强调综合的课型。——下面请看《〈论语〉10则》的教学设计。

学习要求

1.认读字词。2.背读课文。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二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三

教学主要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赛读课文。

(10分钟)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4.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5.就“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进行竞赛。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问难。

(10分钟)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与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3.老师反过来问学生,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落实。第三个教学板块:背读课文。

(10分钟)1.同学们自由背诵。2.分“则”背诵。3.背诵比赛。4.全班齐背。第四个教学板块:梳理课文。

(15分钟)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整理练习”的白纸,同学们根据白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于思想方法)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人生感悟)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于日常生活)4.做“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外阅读课基本课型 篇5

(1)读物推荐课

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断,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而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2)方法指导课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性阅读。

(3)读书笔记课

这类课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读物欣赏课

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读、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5)表演汇报课:

学生表演自己读过书里的一个角色,背他的语言,说故事背景,表演给其他同学看.(6)读书论坛: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篇6

基本课型学习材料

高唐县第四实验小学 于红霞

一、基本课型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班级读书会、读书笔记交流会等。

1、读物推荐课

书籍浩如烟海,不加选择地读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读了没有多大的收获,甚至会有坏的影响。要选择好的、有价值的书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是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因此为孩子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尤为重要。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可依据读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推荐方法。如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出推荐的读物、推荐理由。师生可以共同阅读一章节或一篇,指导读书方法,制定阅读计划。

2、阅读方法指导课 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此课型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有如下读书方法供参考。

①三读法

浏览性泛读。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品味性精读。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经过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法

圈点勾画,作批注。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

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③边读边思考法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3、阅读欣赏课

好的书不应只停留在为情节所吸引的浅层次阅读上,更重要的是品味、欣赏、揣摩、涵咏。因此课外阅读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欣赏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形式上可分体裁赏析、写作手法赏析、内容和主旨赏析等。流程大体如下:

精心选择阅读文本。阅读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课外阅读指定篇目。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

自由讨论阶段。讨论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学生上台演讲。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教师小结。教师肯定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

4、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赏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可采取如下做法。

学生准备汇报提纲。教师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使学生对前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回顾梳理,选准汇报的内容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提纲一般包括:阅读的书名、作者或文章的题目、作者;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疑问、困难或建议。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生发开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真知灼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幼稚可笑,教师也要加以鼓励。

学生汇报,教师调控。大致按教师启发谈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的程序进行。汇报形式力求多样,要以学生口头谈收获为主。

5、语言积累课

背诵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摘记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剪贴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

6、经典诵读课

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的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儿童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能抓住机遇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通过开展儿童经典诵读能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二、课型的选择

课外阅读的意义众所周知,不再繁述,但每个年级段课外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教师指导也应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是入门的起始年级,使他们爱读、乐读,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在阅读中能读通、读懂故事情节,在阅读中初步感受优美的语言,愿意和家人、同学老师交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更多地应选择大声朗读课、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由教师读故事,尤其是读绘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能运用一定的方法行进阅读,积累语言,并就书中的人物或情节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年级更多的应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语言积累课等,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课型设计初探 篇7

关键词:名著,校本课程,课型,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如果只靠老师单方面的要求、布置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名著阅读校本课程,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这块阵地, 在实施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泛读课

学校统一制定了读书笔记, 每学期为学生配发一本, 学生用完一本之后经语文教师检查可再领。名著阅读方法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莫过于泛读, 辅之以笔记, 做到“读”“写”结合。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我们规定以下三种方式, 首先是摘录式, 这是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等等, 利于积累。其次是提要式。要求学生看完一本书或一章节, 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人物等, 进行分析、归纳, 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 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最后是心得式。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对某一章节文章或某一段文字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这三种读书笔记的方法都是泛读, 可以综合使用, 教师不做过多限制。这种课型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读完每一部名著。

二、精读课

当教师指定并要求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时宜采用精读。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浏览。就是对指定章节做鸟瞰式感知, 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 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得到总体的印象, 概括了解此章节主题、大意或观点。第二步是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 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 使阅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第三步是深度阅读。这是关键的步骤, 必须认真地阅读文章, 圈点、批划、评注, 弄清词句含义, 逐段理解内容, 理清线索, 把握主题,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作摘要、写笔记等。第四步是复述。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 但不是一字不差的背诵, 只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对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回忆,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以提高阅读效果。第五步是讨论交流。即对阅读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他人交流, 最终形成共性的结论。

如《童年》精读课“把自己读进去, 把自己读出来”。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构想:以《童年》的阅读为例,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阅读, 领悟读小说名著的“三个层次”:读出初步的印象、读透人性的复杂、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步骤:一读出印象, 自然流露读情节 (学生选读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并用一句话评点选择的理由, 交流阅读初步印象) ;二读透人物 (总结人物建档案, 品评人物析社会) , (1) 总结人物建档案, 从姓名、别称、年龄、住址、工作、婚姻状况、学历、人生经历、政治面貌、人生壮举、性格品性、人生结局、人生信条、墓志铭等方面总结 (学生分组交流, 化厚为薄填档案, 集体研讨外祖母的形象) ; (2) 品评人物析社会 (在对外祖父形成粗略印象的基础上, 寻找与此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仔细推敲揣摩, 多角度阅读, 深刻研讨外祖父的复杂性, 以剖析当时社会特点进一步读透人物) ;三读出自我 (合作评点读感受) “我和高尔基比童年”,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合作朗读感受, 相互评点;四总结, 总结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

三、交流课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 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部分通过有表情的朗读、配乐朗诵、演讲、探究以及辩论等方式展现出来。

如《三国演义》交流课关于曹操形象探究。整体设计包括: (1) 构想:根据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应该读到前第三十回, 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 让学生关注有关曹操的主要情节, 交流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2) 方法:交流讨论。 (3) 教学步骤:用自己的阅读来判断: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 让学生初步判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用一个恰当的短语加以概括。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小组交流, 让学生选择最能凸显曹操英雄或奸雄特点的故事情节。要求:概括情节, 不展开叙述。用自己的选择来分析:这些情节是如何凸显曹操既是英雄又是奸雄的呢?让学生抓住细节展开分析, 要求:言必有据, 据必有理。 (4)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 总结出以下几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人物的特点是由人物自身的思想行为决定的;分析人物也不能脱离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立体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四、活动课

教师发挥创造性, 针对名著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 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 既可以将阅读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训练智能;也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展现成果;撰写颁奖词——情辞恳切表达对名著的赞美;手抄报展览——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表达自我;名著故事会——喜闻乐见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经典影视配音——源于灵感, 完全独创的阅读成果的呈现;诵读大比拼——加深了对作品的意蕴领会,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舞台上, 我们唯有折服于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 有了这些静动结合的活动, 教师就再也不用担忧学生不喜欢阅读。

尽管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道路坎坷不平, 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课型设计已初步形成了体系。我们相信只有“厚积”式的阅读, 才能让学生的能力“薄发”, 我们更相信学生只有“心通中外千年史, 胸藏古今万卷书”, 才会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龙大为)

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构建 篇8

“学”与“教”是课堂教学中一对矛盾统一的双边活动,也是数学教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在数学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的研究,就是对“教”的研究也只有服务于“学”才具有生机与活力。萧山区教研室小学数学组基于“预学后教”策略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在“预学单”的引领下适度“预学”,教师依据学生的“预学”情况组织教学,试图实现教师由“主观地教”转变成“有依据地教”,学生由“学数学”转变成“用数学学”。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起源于本区教研室倡导的“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研究。2012年11月28日,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段的试点学科,进行了“新范式”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次展示会上,我们选择了“不同课型”下的典型课例进行教学研究,在不断地学习与尝试的过程中,设计出不同课型下实现“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教学样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近一年来的“全纳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构想基本教学步骤

“预学后教”是本课题倡导与践行的基本教学策略。不论哪一种课型下的教学样例,一般都需要有“预学”“导学”与“检测”这样三个步骤。

本课题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倡导“适度预学”。“适度预学”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适当的学习准备与检测。通过预学,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们的预学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预学”的内容与方式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设计灵活地组织,不同课型、甚至同一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预学单”设计的形式与结构也要有适当调整。

有了“适度的预学”,教师就可以比较真实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学”的成分更多的是“导学”:有针对性的小组讨论、有计划的小组反馈与总结梳理。一般地,如果教师在预学作业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得较好的,课堂上可以少学甚至不学,而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预学”中反馈的问题与教学的难点。

另外,在课堂中,我们也要求有较多的检测评价时间,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情况,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构建不同课型结构

以上教学样式的构建,是建立在对相应课例反复磨砺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虚框中的部分就是学生“预学”的部分,不同课型下的预学要求不尽相同。

概念学习的新授课分为看书预学与准备性预学两类,如“百分数的认识”,学生对“百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看书预学;如“比例的意义”一课,教材中“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从比例的表达形式上概括的特征,我们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设计“预学单”,要求学生在比较、判定制作的两面国旗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感知“比例”的现实原型(注:正确的国旗形状长与宽的比是3∶2),为课堂交流讨论提供素材。

规则学习的新授课,“预学”时提供材料要求学生自主推导,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请学生计算网格纸上的等腰梯形面积,在获得了一定的转化经验之后,再在网格上自己画一个一般的梯形,用获得的转化经验再一次尝试计算梯形面积。

策略学习的新授课,“预学”时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猜想,组织验证。如“商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计算一组除数不变、商与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大或变小的除法计算题,计算后请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规律,自主猜想与验证当被除数(或商)不变时,商与除数(或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

练习课在“自评预练”阶段主要是布置具有一定层次性、概括性与挑战性的题目、题组或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反思自评,指出自己在“预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困难,以便于在课堂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辨析。

复习课中的“自理选练”主要是对将要复习的单元或板块进行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反思与收集自己在前期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并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选择相应的一道题目进行练习,以上的“自理选练”的成果将在课堂上进行评析、展示。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由于其活动性强,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活动周期,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长作业”的基本流程,学生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利用课余时间协作完成相应的“数学作品”,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展示“数学作品”的场域。

评析课指的是单元形成性测试后的测试讲评课,它的预学部分主要指教师在批阅了学生的测试练习后,请学生“自纠选编”。“自纠”就是自主订正错误,要求选择自己认为的典型错例进行适当的分析,并编制出类似的数学题,提供给小组或班级进行练习。同时,“自纠”还包括纠正其他学生的典型错误,教师在批阅学生检测练习后,辑录班级的典型错例,请学生进行分析纠错。

三、规范课堂教学实践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构想了不同课型下的教学样式,这些教学样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预学单的设计、预学作业的时间安排与导学的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规范。

(一)关于“预学”作业

预学作业不同于课前测试,它不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在未学习之前已经对新知知道了多少,或者已经有了怎样的巩固。预学作业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反馈或组织交流的学习材料。

1.面向全体设计预学作业

要求预学作业的内容来源于教材,思路遵循于教材。“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的材料,“教材”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教”的材料、“教”的策略以及“教”的方法。如果让学生自学这样的教材,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为此,通过“预学单”的形式,就是要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留白解答的过程,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表现的自由空间。

2.依据实际安排预学作业

让学生在什么时候进行“预学”,才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直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尝试用课前预学与课内预学两种形式。endprint

课内预学,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这样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预学信息。但是,由于在大班性质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在学生预学作业的同时,收集、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预学作业,从容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这种预学形式适合于内容与方法比较单一的预学。

课前预学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作为数学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活动式的或需要回家查找资料的预学。请学生回家做,第二天上交后教师简单地浏览,把一些有效的素材适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做,虽然比前面的课内预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分析预学作业,但由于数学教师的课一般都安排在早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还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分析,而且由于是回家预学,学生的预学质量与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第二种形式就是在前一天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集中安排预学,这样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批阅、统计与分析,把学生的“预学作业”作为自己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资源,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学校全面开展“预学后教”实践,但是,安排统一的预学时间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变相延长课堂教学时间的嫌疑,另外,如果其他学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组织预学,那么,学生在校内的一天中要做多份预学单,占用的时间将会更多。因此,我们还是努力想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

如何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我们尝试采用“35+5”的形式,即课堂前35分钟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后面的5分钟完成下一节课的“预学单”(或预学单中的主要部分),这样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把数学课堂构建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几种预学作业安排,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

3.有针对性地批阅预学作业

教师批阅预学作业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学生在预学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分类,从“预学单”中发现一些典型例子,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的,在课堂中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进行反馈;对于预学中表现出的不同解答方法,可以成为分析比较的素材;对于预学作业中各种形式的错例,可以作为思考辨析的材料。

在批阅学生的预学作业时,一般不要在作业中做“对”与“错”的评价,留给课堂交流更加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要选择各个小组中优先发言的对象,可以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批阅,其中可以对优先发言的作业做上如五角星之类的记号。

(二)关于“导学”过程

有预学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对预学作业进行反馈、交流、辨析与延伸的过程。不同课型的“导学”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导学”的过程均要求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生预学后的学习状况

合理利用预学单,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只要集体反馈;对于有多种解答过程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努力做到“预学单”的设计思路与课堂导学的思路相一致,实现“预学”是“导学”的基础与前提,“导学”是“预学”的补充与发展。

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预学中关于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的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可以直接校对学生的预学作业;对于预学单中要求学生用语言与图示表示从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则需要教师组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等形式重点展开。

2.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极积性,是“导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首先,在引用预学作业中的错例时不指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不指名相应的学生回答,并用泛指的形式引出错例,如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我们班级中有些同学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议一议,这样的想法对吗?

其次,在小组交流时做到人人参与。教师要对组内成员合理分工,避免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可以采用小组内各个角色定期轮换、小组内再组成一对一互助组、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必须是小组内最后学会的那位学生等等。

另外,进行小组汇报时要体现集体的智慧。在小组汇报时,要简要叙述自己组的讨论过程,在汇报时多用“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等这样的导语。

3.实现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深层学习

通过“预学”,学生独立解决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并且对本节课的一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课堂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用学习板块为单位提出问题、组织学习,促进不同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对于同一个百分数的不同的图示表达形式,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突显百分数的特点。

(三)关于“检测”设计

由于有了课前预学,课堂学习效率相应得到了提高,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练习检测时间。设计多层次、多视角的课堂检测环节,实现新知的当堂巩固,可以适当置换“课前预学”的时间。课堂检测一般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我求助”专题解疑。在“预学单”中,设计有“我求助”专栏,请学生自主预学后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预学单”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检测题,请学生交流解答。另外,除了在“预学单”中选择典型问题外,也可以请学生及时提出需要求助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与解疑。

第二层次是专项性检测。检测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充分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编制突显数学本质特性的好题目,在独立作业的基础上,组织有效的交流讨论。

第三层次是拓展性检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与“结构化”的过程,拓展性检测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拓展结构,让新旧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第二个方面是促进生长,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后续新知学习有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拓展思维,为后续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总之,“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了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悄然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我们深知,作为一项以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还显得很粗浅,要从“研究”走向“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311200)endprint

课内预学,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这样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预学信息。但是,由于在大班性质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在学生预学作业的同时,收集、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预学作业,从容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这种预学形式适合于内容与方法比较单一的预学。

课前预学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作为数学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活动式的或需要回家查找资料的预学。请学生回家做,第二天上交后教师简单地浏览,把一些有效的素材适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做,虽然比前面的课内预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分析预学作业,但由于数学教师的课一般都安排在早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还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分析,而且由于是回家预学,学生的预学质量与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第二种形式就是在前一天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集中安排预学,这样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批阅、统计与分析,把学生的“预学作业”作为自己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资源,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学校全面开展“预学后教”实践,但是,安排统一的预学时间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变相延长课堂教学时间的嫌疑,另外,如果其他学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组织预学,那么,学生在校内的一天中要做多份预学单,占用的时间将会更多。因此,我们还是努力想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

如何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我们尝试采用“35+5”的形式,即课堂前35分钟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后面的5分钟完成下一节课的“预学单”(或预学单中的主要部分),这样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把数学课堂构建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几种预学作业安排,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

3.有针对性地批阅预学作业

教师批阅预学作业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学生在预学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分类,从“预学单”中发现一些典型例子,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的,在课堂中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进行反馈;对于预学中表现出的不同解答方法,可以成为分析比较的素材;对于预学作业中各种形式的错例,可以作为思考辨析的材料。

在批阅学生的预学作业时,一般不要在作业中做“对”与“错”的评价,留给课堂交流更加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要选择各个小组中优先发言的对象,可以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批阅,其中可以对优先发言的作业做上如五角星之类的记号。

(二)关于“导学”过程

有预学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对预学作业进行反馈、交流、辨析与延伸的过程。不同课型的“导学”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导学”的过程均要求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生预学后的学习状况

合理利用预学单,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只要集体反馈;对于有多种解答过程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努力做到“预学单”的设计思路与课堂导学的思路相一致,实现“预学”是“导学”的基础与前提,“导学”是“预学”的补充与发展。

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预学中关于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的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可以直接校对学生的预学作业;对于预学单中要求学生用语言与图示表示从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则需要教师组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等形式重点展开。

2.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极积性,是“导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首先,在引用预学作业中的错例时不指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不指名相应的学生回答,并用泛指的形式引出错例,如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我们班级中有些同学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议一议,这样的想法对吗?

其次,在小组交流时做到人人参与。教师要对组内成员合理分工,避免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可以采用小组内各个角色定期轮换、小组内再组成一对一互助组、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必须是小组内最后学会的那位学生等等。

另外,进行小组汇报时要体现集体的智慧。在小组汇报时,要简要叙述自己组的讨论过程,在汇报时多用“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等这样的导语。

3.实现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深层学习

通过“预学”,学生独立解决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并且对本节课的一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课堂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用学习板块为单位提出问题、组织学习,促进不同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对于同一个百分数的不同的图示表达形式,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突显百分数的特点。

(三)关于“检测”设计

由于有了课前预学,课堂学习效率相应得到了提高,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练习检测时间。设计多层次、多视角的课堂检测环节,实现新知的当堂巩固,可以适当置换“课前预学”的时间。课堂检测一般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我求助”专题解疑。在“预学单”中,设计有“我求助”专栏,请学生自主预学后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预学单”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检测题,请学生交流解答。另外,除了在“预学单”中选择典型问题外,也可以请学生及时提出需要求助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与解疑。

第二层次是专项性检测。检测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充分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编制突显数学本质特性的好题目,在独立作业的基础上,组织有效的交流讨论。

第三层次是拓展性检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与“结构化”的过程,拓展性检测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拓展结构,让新旧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第二个方面是促进生长,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后续新知学习有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拓展思维,为后续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总之,“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了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悄然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我们深知,作为一项以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还显得很粗浅,要从“研究”走向“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311200)endprint

课内预学,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这样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预学信息。但是,由于在大班性质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在学生预学作业的同时,收集、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预学作业,从容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这种预学形式适合于内容与方法比较单一的预学。

课前预学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作为数学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活动式的或需要回家查找资料的预学。请学生回家做,第二天上交后教师简单地浏览,把一些有效的素材适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做,虽然比前面的课内预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分析预学作业,但由于数学教师的课一般都安排在早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还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分析,而且由于是回家预学,学生的预学质量与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第二种形式就是在前一天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集中安排预学,这样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学作业进行批阅、统计与分析,把学生的“预学作业”作为自己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资源,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学校全面开展“预学后教”实践,但是,安排统一的预学时间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变相延长课堂教学时间的嫌疑,另外,如果其他学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组织预学,那么,学生在校内的一天中要做多份预学单,占用的时间将会更多。因此,我们还是努力想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

如何让预学作业回归课内?我们尝试采用“35+5”的形式,即课堂前35分钟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后面的5分钟完成下一节课的“预学单”(或预学单中的主要部分),这样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把数学课堂构建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几种预学作业安排,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

3.有针对性地批阅预学作业

教师批阅预学作业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学生在预学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分类,从“预学单”中发现一些典型例子,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的,在课堂中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进行反馈;对于预学中表现出的不同解答方法,可以成为分析比较的素材;对于预学作业中各种形式的错例,可以作为思考辨析的材料。

在批阅学生的预学作业时,一般不要在作业中做“对”与“错”的评价,留给课堂交流更加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要选择各个小组中优先发言的对象,可以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批阅,其中可以对优先发言的作业做上如五角星之类的记号。

(二)关于“导学”过程

有预学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对预学作业进行反馈、交流、辨析与延伸的过程。不同课型的“导学”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导学”的过程均要求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生预学后的学习状况

合理利用预学单,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只要集体反馈;对于有多种解答过程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努力做到“预学单”的设计思路与课堂导学的思路相一致,实现“预学”是“导学”的基础与前提,“导学”是“预学”的补充与发展。

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预学中关于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的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可以直接校对学生的预学作业;对于预学单中要求学生用语言与图示表示从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则需要教师组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等形式重点展开。

2.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极积性,是“导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首先,在引用预学作业中的错例时不指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不指名相应的学生回答,并用泛指的形式引出错例,如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我们班级中有些同学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议一议,这样的想法对吗?

其次,在小组交流时做到人人参与。教师要对组内成员合理分工,避免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可以采用小组内各个角色定期轮换、小组内再组成一对一互助组、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必须是小组内最后学会的那位学生等等。

另外,进行小组汇报时要体现集体的智慧。在小组汇报时,要简要叙述自己组的讨论过程,在汇报时多用“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等这样的导语。

3.实现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深层学习

通过“预学”,学生独立解决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并且对本节课的一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课堂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用学习板块为单位提出问题、组织学习,促进不同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对于同一个百分数的不同的图示表达形式,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突显百分数的特点。

(三)关于“检测”设计

由于有了课前预学,课堂学习效率相应得到了提高,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练习检测时间。设计多层次、多视角的课堂检测环节,实现新知的当堂巩固,可以适当置换“课前预学”的时间。课堂检测一般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我求助”专题解疑。在“预学单”中,设计有“我求助”专栏,请学生自主预学后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预学单”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检测题,请学生交流解答。另外,除了在“预学单”中选择典型问题外,也可以请学生及时提出需要求助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与解疑。

第二层次是专项性检测。检测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充分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编制突显数学本质特性的好题目,在独立作业的基础上,组织有效的交流讨论。

第三层次是拓展性检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与“结构化”的过程,拓展性检测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拓展结构,让新旧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第二个方面是促进生长,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后续新知学习有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拓展思维,为后续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总之,“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了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悄然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我们深知,作为一项以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还显得很粗浅,要从“研究”走向“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大学物理静电学总结下一篇:1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