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共10篇)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1

青少年生存心理的危机干预

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念交互碰撞,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当代青少年的生存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试从文化心理角度探讨青少年面临的生存问题对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生存环境及生存自身探索危机干预的途径.

作 者:吕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刊 名:青年探索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年,卷(期):“”(1)分类号:B84关键词:青少年 生存心理 文化转型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2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师,学生

和谐, 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 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 也是当今社会最高层领导和最底层民众的强烈呼声。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并会持续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活动。教育是承袭前人智慧, 从中获得启发;教育是长养自己的德行, 从自我改变到净化社会人心风气;教育是让人增加知识, 发展心理智慧;教育是增加生活常识, 认识世界文化。教育与和谐有何联系?从最初父母的启蒙教育, 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从从事教育工作到再次回到校园, 对教育与和谐发展我不禁有所感触, 不顾浅陋来谈谈青少年的教育中的和谐, 但愿其中有愚者千虑之一得。

什么是和谐?和, 有相安、协调、平息之意;谐, 乃配合适当。可见, 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状态, 是若干事物之间、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存在和发展的表现, 单独一个事物的和谐是十分狭隘的。教育本身充斥者众多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人与教育环境, 教育与其他事业之间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 因此, 教育在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也应该要求和谐。就教育本身来说, 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和谐是尤为重要的。

当教师走进教室, 学生感到的不是期待而是反感;当教师走上讲台, 看到的不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目光;当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没有用心聆听……这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和谐的表现。当学生满怀希望, 却没有得到教师认真的教诲;当学生积极上进, 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当学生成绩下降, 教师没有适时的鼓励……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那么和谐的教育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首先, 和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共同作用, 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 以使学生本身养成好的习惯。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教育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 不如说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的习惯和道德情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所以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广义的教育来说, 青少年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 家庭是他们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在一定意义上, 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实施和谐教育, 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教育的配合。一个电视节目, 一首流行歌曲, 甚至一段广告都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和谐教育也需要多元化, 在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 使青少年受教育更加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和尊师重教的美德。

其次, 和谐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在完成教授知识外, 要重视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并不仅仅在品德课上, 每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痕迹。当学生回首自己的学生时代, 能够留在他们心底里的, 有那些学识渊博的教师, 更多的却是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为他们点亮灯火的教师。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为一个“差生”插上翅膀, 而也可能教师的一句话也可以毁掉一个天才。学生眼里的好教师, 不是刻板的更不是完全松弛的。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并不容易, 要让学生“开口说”才能打破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说课”的弊端。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 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美好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 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再次, 和谐教育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条件, 也要有严格的制度做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我并不是要批评中国整体的教育制度的优劣, 因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转变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影响的因素众多,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作为一个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 以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这就意味着各地, 不同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条件不尽相同。但作为教育者也要尽力调动可用的教育资料。例如在讲解椭圆是如何画出的, 有条件的可以应用电子手段, 制作课件动画来说明;但在没有现代科技条件的学校, 教师同样可以用一根木条一根线绳生动得讲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和谐教育要求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 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 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与各方教育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 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 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 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 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曾经有学者认为, 和谐是保持某种“平衡”的状态, 但事实上要想保持“平衡”, 实现和谐的教育决非易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饱有矛盾并发展着的。和谐教育,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旭, 张文质.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明日教育论坛 (总第31辑)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2]吴俊升, 王西征.教育概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韩雪.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浅谈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做法 篇3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0-01

习近平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因此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的家庭、社会、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给统考成绩排名次,老师不让差生考试,或赶差生转学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我校针对以上情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操行考核重学生激励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校实行了德育操行考核,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方案,即每个学生基础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日常表现,好则加分、否则减分。实行学期总评,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学校、班级常为学生开设德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二、抓制度创新重教师激励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加大教学质量奖的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严格遵循教学“七认真”,狠抓中差生,对差生循循善诱,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落实“评优评先方案”。对各级教学能手、先进个人、论文、课件获奖者、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重奖,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三、抓名师打造重队伍建设

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教师必须是一道涌泉。要教好学生必须得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追求目标,落实《师德考评细则》,建立师德考评档案,选聘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着力健全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的评选方案,树立榜样带动全体教师努力学习,为德育工作奠基。

四、抓课堂教学重学科渗透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科的德育渗透,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以德育教育为精髓,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社会课、自然课、美术、音乐课、写字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审美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定期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为师生作法制报告,使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

五、抓养成教育重习惯培养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梯次递进。从培育最基本的语言,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到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重点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加大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入脑、入心,人人遵守,让学生从小懂规则、守规矩、讲道德、守诚信、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抓活动载体拓展教育空间

我校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开展班、队会主题演讲比赛、道德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教育,让先进的思想,文明的行为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

七、抓校园文化创育人造环境

我校把美化环境,净化学生心灵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我校以“土沃苗壮”为办学理念,以“植大众文化之根,育乡土文化之苗”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校园,提升了育人环境。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广播站,开辟德育工作新阵地,让学生远离不良诱惑。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画廊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八、重家校结合关注学生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每个家庭都在迁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孩子都在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因此,家庭教育决不可忽视,所以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如何教育孩子,让家长做教子有方经验交流,建立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建立亲情聊天室,通过电话联系及时互相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取得家长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4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总人口(大陆)中,居住在农村的占64%左右;而年龄在14-35岁的青少年又占农村总人口3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素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青浦青少年是青浦大变革、大发展的生力军,在实现青浦新一轮的发展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浦的发展需要的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协调发展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又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当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本次调研根据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分布和比例,发放问卷400份,覆盖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受访者中,男性181人,女性149人。为了对问卷调查结果作有效的补充,课题组还先后召开了3个座谈会,开展了多例个案访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现状总体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6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别人反对时,能保持工作或学习热情;76.4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如经常比较烦躁、脾气坏,有网瘾、比较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害怕踏上社会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社会帮助。青浦农村青少年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访者现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从事感兴趣的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会理解。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4、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青浦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中、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占54.2%,大专及以上占27.3%,初中及以下占18.5%。当问及最希望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时,获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技术、学历进修、驾驶和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缝纫、种植养殖技术等。(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青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就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青西片,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5

迎河中学

朱士好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 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 2 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 3 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 4 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浅谈青少年学生反邪教教育 篇6

青少年学生包括小学到中学12个年龄段在校生,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觉悟低,识别能力差,容易被邪教组织侵蚀。如何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反邪教教育工作,防范邪教组织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笔者认为:

一、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开展青少年学生反邪教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责任净化这片土地,确保在校青少年学生不受邪教组织的侵蚀。但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特别是学生所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情况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个别差异性;邪教大多采取秘密活动,行动非常诡秘,其反动宣传渗透活动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常常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进行结社,有很强隐蔽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度过12个,这些是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常抓不懈向他们灌输科学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

开展青少年学生反邪教教育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1、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师资、课时和教材“三落实”。学校要把反邪教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配备专兼职教师,安排适量课时,组织人员编写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步骤进行,才能确保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2、创新教学方式,抓好渗透教育。要把反邪教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邪教组织反党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从而增强辨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

3、丰富宣传内容,营造浓厚氛围。利用专栏、黑板报、标语、广播、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开展反邪教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深入人心。

(二)发挥家庭互动作用。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举办反邪教知识讲座,让家长了解邪教的反动本质和危害,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共同管理好自己的子女。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一方面,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能时刻观察子女的心理变化。加强“家校”联动,是成功开展反邪教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发挥社会多功能作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开展反邪教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一是选派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辅导员,指导学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二是建立警示教育基地,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三是筹集活动经费,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三、强化督导督查,建立考核机制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7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他的第二个家,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中不间断地接受教育环境的影响。所以,高雅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较好心理影响。校园环境作为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面貌和外在形象的表现,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物质载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规划“生态校园”的建设原则,应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逐步改变校园面貌,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力度,创建具有浓郁综合文化氛围的花园式文明校园,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现代化校园,形成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校园环境建设成果显著,并且富有一定的特色。点、线、面充分结合,花、草、树、藤立体布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校校园环境,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需要,为学校创造一个幽雅宜人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一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学生要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既需要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更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心理学上将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记亿、思维、想象等)称之为智力因素;将学习动机、兴趣、注意、情绪、意志、性格等称之为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处理各种内外信息,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水平,或者说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情感因素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及对内外信息的处理,而对智力开发起到启动、维持、强化、定向、调控等作用。它虽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水平,但相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效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其中可以看出,当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好的行为效果。因此,要建设各种情境,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人们来说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虽然中小学时期虽然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因为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临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就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以后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小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情。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师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学校中始终会处于教育中的核心位置,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不断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能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存在的潜能,使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育部制定的教学任务。

和谐、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及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是无意识的换位思考,是平等的师生情感互动。因此,教师应宽容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学生为重,也可以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散漫的学生,更要我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个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找到自尊。

教师要具备能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能力,要具备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要人格健全,诚实可信,爱好读书,知识丰富,灵活而不失原则,敏感又不乏沉稳,激情与理想并存,睿智与幽默兼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呼应,乐观豁达,勤勉上进;要有优化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改变单纯灌输的方式,相机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学生自学、学生上台讲等多种方式。教师更应改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多提问题,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教师自身的见解应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巧妙提出,使学生自动理解、接受,以避免生硬灌输而使学生产生逆反、抑郁等灰暗心理。

三、家校相结合帮助学生渡过青春期

因为青春期除了生理上迅速发育外,心理发展也尤为突出,有学者把它称为第二次心理断乳期。青春期同时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它又是性意识的萌动期,孩子敏感而又冲动,冒险性强、理智感弱、自控力较差。青春期潜伏着的这些危机和问题带到智育中之后,就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少难题,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因此,在这个特别需要人们关注的一个时期,家长绝不能将孩子往寄宿学校一送了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家长应牢记自己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二是在教育原则上,实现宽严适度,正面引导为主。教师要注重包括具体指导,培养以良好习惯为中心的“养成教育”。父母教育态度和方式要一致。三是在家庭氛围上,注重夫妻和睦,敬老爱幼,邻里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家教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敬佩和敬重父母,有利于形成自然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间容易情感沟通,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篇8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各种方式和形式的博物馆展览中,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他们享受博物馆,从而爱上博物馆,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意义这一课题研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和有意义。

一、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的背景

全世界的博物馆多达上万个,不同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气息,对青少年有着或不同或相同的教育作用。在一些欧美的国家,博物馆已经逐渐大众化,博物馆都成为了青少年等学习历史、学习国家文化的平台,在国外,逛博物馆就如同逛超市商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国外等一些发达的国家而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并且博物馆对人民大众免费开放也只是近些年来的事情。虽然目前国内的博物馆的数量很多,但是成功的博物馆相对来说还是较少,且博物馆总有着或馆内展物不全、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些不良情况。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布,利用博物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实际情况来说,博物馆内青少年的数量还是不多。

二、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

1.博物馆是青少年的另一种形式的学校

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工作人员为其讲解文物的相关历史等,这从侧面看是一种实物性的教学方式,它不像学校那样教给学生书面的知识,但却以另一种“学校”的形式来向青少年展现知识,例如海洋馆的标本,直接通过实物让青少年学习某些生物的特点、习性等等。所以说,博物馆的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校”教育。

2.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是互动的

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上。一方面,青少年在博物馆观展的时候,由于其思维较为活跃,所以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会促使博物馆的介绍人员去了解学习更多与文物相关的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博物馆为了吸引青少年,则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来激发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让青少年学到更多的知识,进而达到发挥博物馆真正作用的目的。所以说,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

3.博物馆与青少年是相互依存的

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赖存在着的。博物馆是教育青少年的一个平台,青少年则是博物馆中所包含的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传播者。博物馆对青少年有着直接的教育作用,青少年对博物馆有着间接的发展作用,青少年可以让博物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该发挥的效能。因此,可以说,博物馆与青少年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三、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资本。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是建构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此,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媒介。

2.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

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学生树立一种求索的精神品格,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成年人喜爱的地方,主观上不愿参观博物馆。其实,博物馆所有参展物品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果青少年怀揣一颗探索的心,必然能够透过文物的沧桑看到历史的厚重,博物馆只有不断的将精品文物展示出来,并且向青少年观众进行仔细、认真的介绍,必然能够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前来观览,利用多媒体、故事片段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观看热情,对于其人生规划和精神归属都有很大的作用。

3.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视野

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这些知识正是青少年所缺乏的。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重视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博物馆中实物性的文化展示。其实,青少年的观览过程就是一种开拓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青少年捕捉准确、真实的客观实物,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能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共现,并且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学生在观看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青少年对展出文物的喜好倾向,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能够使每一个来馆观览的青少年观众都能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更好的为今后的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在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为一面,博物馆可以说功劳甚大。因为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涉及到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类及各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凝结,青少年在这种文化体系认知下,必然能够催生出一种探索、创新的自我意识,这对其创新精神培养意义重大。

四、结语

总之,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课外教育的基地,配合学校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这对于博物馆来说,确实扩展了其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加深入挖掘有效的教育为一式,最大限度的实现青少年教育意义,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穆建伟.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385.

[2]文甜甜.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J].读书文摘,2015,14:22.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9

为了加强并充分利用我校法制馆,发挥主题教育之法纪教育目的,学校积极主动开展有特色的《模拟法庭》式法制教育活动,希望通过模拟对几个同学聚众斗殴行为的审判,教育学生深切领悟“勿以恶小而为之”,明确打架斗殴行为不仅违反校规、校纪、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更会触犯国家刑律,从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我校青少年《模拟法庭》式法制教育的优点:

(一)活动的前期资料的学习准备是学生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大好机会。

在开展活动前,周一先让学生阅读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现成剧本,便于演出。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庭审程序、庭审人员组成。通过前期准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领域很广泛,丰富课余生活,增强视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管理意识。

(二)学生自主扮演庭审人员,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表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根据不同案例场景自制合适的演出道具,使模拟法庭的效果逼真而且更具有程序性。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选拔相结合的原则来分配法庭工作人员的角色,利用法制馆的便利设施,并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演练、彩排。经过充分准备,模拟法庭的庭审现场。由学生扮演的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法警等虽稚气未脱,但都仪态端庄,表情严肃,思维敏捷,言辞清晰,在整个庭审过程中都表现出色,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镇定。“模拟法庭”也完全按照正规的庭审程序进行:开庭阶段严谨认真、材料充分;法庭调查条理清晰、紧凑细腻;法庭辩论激烈紧张、举证有力;被告人态度恳切、真心悔罪;法庭宣判量刑得当、庄严肃穆,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场趣味横生的情景表演,更是一次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例如,我见到过某一期同学扮演的审判长,非常的到位,无论是语言,还是神态、举止,以及制止庭审时的骚乱,她也能够随机应变,把握分寸,这也增添了学生们对她的了解,提升了她的自信。很多同学后来都谈到,这种的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勇气,明白了人的才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这种的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每位 学生都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各自有各自的美,我们要去欣赏他们特色之美,要给他们展示美的舞台,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快乐而自信的生活成长。庭审过程中三名被告均由学生担当,使全体同学深切感受法律的威严不容侵犯;法院法官、律师等也都由学生担当,使全体同学增强了学好本领,以自身力量维护法律公正的责任感;增添了学习与做人的内在动力。

(三)模拟法庭的场景效果逼真而且更具有程序性。

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增强了法制教育的现场效果。模拟法庭的、人物服装等均按正规刑事审判庭要求布置,自制合适的演出道具,使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学生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想办法,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四)模拟法庭的庭审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严肃和公正。

本次模拟法庭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全体同学认识到打架斗殴不仅违反校纪班规,更是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造成人身伤害、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言教不如身教,模拟法庭审过后,观众席上的学生、扮演庭审人员的学生都纷纷畅所欲言,谈谈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学生们深深感受到触犯法律,带来的后果和严重性,这是因为平时法律意识淡薄,与人相处,不够宽容,不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知道有些行为会损害他人生命健康,会因此接受法律的制裁而丧失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人生自由,父母会因此而日夜伤心流泪,老师同学会惋惜不已。所以同学们从这次活动增强了知法,守法的意识,学会放弃违法犯罪的念头,去正确处理所遇到的矛盾。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做知法守法好公民。这种学生亲历亲为的法制教育活动,远比每天我们在那讲很多的案例,苦口婆媳的教育产生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有亲身体验,切身体会,而且印象深刻,而且也让学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主题教育要能贴近学生生活,最好不要光纸上谈兵,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教育要让学生正从心底哪里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明确哪些是错误,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去。所以,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大事,“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深入学习,本着教育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我们共同努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我校青少年《模拟法庭》式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于模拟法庭的实质认识不清,过于注重形式。

模拟法庭是对真实法庭的还原,因此模拟法庭便像真实法庭一样承担了解决纠纷、定纷 止争的职能。无论是实体还是程序,它都应当以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为终极目标。而当前的模拟法庭教学 中,普遍存在重程序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而忽略法律事实的判定与法律 规范的运用的情形。模拟法庭成了演绎枯燥法程序的工具,从而无法展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法律思维,教学效果也便大打折扣。将模拟法庭定位于表演层次,不但不重视法庭应有的严肃性与纪律性,反而追求观赏性,这更加背离模拟法庭的教学宗旨。

(二)程序细节上缺乏精确性。

法律程序是绝对严谨的,必须依步骤进行,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由于学生自身学习的不足,加上一定程度上缺乏老师的指导,在整个模拟法庭的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对于细节的忽视。虽然这种细节上的谬误,在整体上不影响庭审的进展和事实的调查,但是可能会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埋下隐患。更何况,既然是为学习而模拟,就应当追求程序的精确性。

三、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使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模拟法庭旨在使学生了解法庭程序、锻炼法律实务工作能力。而在实践中,参与模拟法 庭活动的学生大都缺乏法律知识,甚至都是第一次接触“法庭”,对法庭程序十分陌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走完法庭程序”上,浅尝辄止,鲜少能进入到 “法律工作者”的角色中,仔细体会这一行业对从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继而受到 更深刻的启迪。因此,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练习的时间少。

整体合练的次数较少,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任务进行准备,没有对整体的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互相配合不默契,表演的程度大,没有真正融入到庭审中去,气氛太轻松,不够 严肃。

四、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

(一)准备工作要做足,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让学生熟悉,尤其是参与的学生必须掌握,让每个参与模拟法庭的每个角色扮演者都要入戏,哪怕是法警,书记员也要事前查阅其工作性质及作用,以便准确的运用自己的身份,做好这项工作,从中受益。另外,态度一定要严肃端正,对法律要有敬畏感,它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则,不可逾越的底线。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 篇10

火烧毁了美丽的圆明园,火吞噬了茂密的森林,火将一个个幸福的家化为乌有。火残暴、无情,但这终究是谁的错呢?是人类。

就在幸福小区五栋的第15层楼,文文一家发生了一起火灾。星期天中午,妈妈爸爸都出去了,文文一个人在家。他在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困了,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睡觉,可电视没关。不知过了多久,连续几声的爆炸声吵醒了文文。文文把头探出来看看是什么情况。天哪!客厅着火了!沙发、窗帘都着了,火势漫延得很快,不一会儿,便变成了熊熊大火。看着这一幕的`文文目瞪口呆,心想:这该怎么办呢?嗯……

每个星期老师至少要讲一次的安全教育怎么可能不知道呀?遇火灾,要拨打火警电话119。火灾发生时,应当立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再把总电源开关关闭以免发生爆炸,最后要马上冲出火灾现场。如果是平房的话要及时逃生。如果是高楼的话千万不能跳楼。如果烧到衣服了要立刻脱掉。当火势较大时,要大声地呼救。于是,文文先拨打了火警电话,再跑向卫生间抓走一条毛巾打湿就往门口的总电源开关奔去。文文奔到门口关了开关,打开门冲出门外。消防队赶到了,将近过了20分钟,火灭了。但是,大火将这个温馨的小家烧成了一片废墟。

上一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下一篇:2024年贵州安全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