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精选8篇)

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1

故人云:“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我对古书读得很少,自然也谈不到知天下事。却读了一些现代人的书,对现代的事倒也略知一二。其中大多是教育类书籍,从教育理论到实践都有涉猎,在这些书籍中,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从他的教育故事中得到了启发,从他的思想中寻求着支柱……

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也是对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观点的另一种解读,李开复告诫中国青年朋友“人人都能成功”,要“选择自己的成功”,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从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理想、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李镇西老师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个教师的做法。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他把想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化为: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对此,我想到了自己,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因为爱心滋润童心。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常有困惑与迷茫的时候——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所作所为,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李老师对“优生” 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思想改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让“优生” 更优和引导“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以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让我深深折服。在教学中,我也总是能遇到让我气急败坏、大动肝火的学生。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却是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深深懂得了:“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也不知道我将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至少现在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尽心去做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2

朱小蔓:1985 年,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 到现在已经有31 年了, 其宗旨是学习、研究、传播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与人格。陶先生于20 世纪20 年代从美国归国后, 希望以教育唤醒民众, 以教育拯救民族, 他相信教育是可以通达人的内心的活动, 是教人以自立、自强, 培养人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活动, 所以教育才可能改造社会。

透过心, 通达人的内心, 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现在, 社会出现很多的教育乱象, 主要是背离了这个本质。其实, 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新花样, 现在教育太喧嚣了, 常常让人忘记教育原初的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孩子通过读书、明理, 做好人, 诚实守信和守法, 不走捷径, 可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 它的目的是朴素的, 教育最核心的抵达方式也是朴素的。教师, 在其工作场所发现学生生命及其不同, 教书育人, 也是朴素和常识性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抵达人心而改变社会。抵达人心, 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与态度, 进而改变社会。即使不能改变大的社会, 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社会。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 相反, 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远远没能做到。他曾说, 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 也不是要培养人下人, 而是要培养人中人。现在, 我们就没有做到, 有些被培养的人反而在戕害、污染社会, 让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果陶先生做人中人、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教师中有所普及, 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影响一万人、十万人, 乃至百万人。

现在, 全国在24 个省市设有省一级陶行知思想研究会, 其中大多数省辖下的地市县也有相应设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近20 个专业委员会, 几乎覆盖到所有的教育类型与层次, 有的很有特色, 如女学生专业委员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等, 它们以民间的专业研究广泛地服务教育工作者, 服务教师, 服务教育战线。一些师范院校长期坚持对师范生开设陶行知思想课程, 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陶活动, 培养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陶子”。

各级陶研组织每年会有年会、各种研讨活动, 如江浙沪地区每年联手举办“行知伴我行”论坛, 不断推出学陶优秀教师。中陶会有课题发布, 理论课题侧重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史料的再发掘工作, 实践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职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经验, 提高专业水平。未来,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服务教师与教育, 更好地发现和推介典型, 搞好教育实验, 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 还有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 如叶圣陶、陈鹤琴、晏阳初等。可以说, 这一代人抱持着教育救国、教育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是那个时代伟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代表。对老一辈教育家伟大思想与人格的回顾、解读、研究和传承, 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梦与强国梦的长的历史时段中看它的深刻意义, 使今天的教育与百年中国教育的精神遗产有接续, 给今天的教师更丰富的精神养料, 多一点家国情怀, 多一些社会担当。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 40 多年来, 您一直没有离开教师及教师教育研究, 提出过许多相关概念与命题, 如教师人文情感素质、教师创造、教师研训一体等。那对教师工作, 您是怎么看的?

朱小蔓:从我个人的经历看, 我这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师范院校工作的, 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 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副校长, 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还是教育科研活动, 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教师, 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成长。1973 年1 月,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43 年来, 教育思想脉络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有内容的侧重, 思考的问题有所不同, 但对教师与教师职业本性的认识是一贯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之处在于, 它是长时段地和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 和生命处于观察、教养、交往之中, 观察生命的变化。自人类文明以来, 教师工作或教师职业的定位就非常明确, 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性质, 是一项促进人向善、为善的事业;作为教师, 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是不变的, 是其永远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 对教师的培养要关注他们的心灵及内在生命与自身人格, 这是教师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与使命, 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从职业的道德本性上关注教师素质:教师可以没有大善, 但要向善;可以没有大美, 但要尚美。关注教师向善、尚美的发展变化, 这是特别重要的。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一直关注教师成长的“内质性”条件, 用这一概念, 也即从内在、从质性上考察和理解教师工作, 关注教师政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针对应试式的考试, 过分追求分数, 在90 年代初, 我提出“情感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 指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理性与分数, 遮蔽了孩子活泼的感性生命, 可能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失调。而要让孩子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协调、平衡的人。90 年代末, 我提出了“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发现和创造生命”的命题。当时, 国家倡导创新民族与创新精神, 教师如何创新?我认为主要在敏感于生命, 善于体察和应对不同的生命, 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性品质, 应突出教师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关系。而且, 教师要成为自主创造的教师, 善于在职场中不断学习, 从职业中获取成长, 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纪之交, 我有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的道德学习, 由此提出“教师道德是在职场中磨砺”的这一命题。教师道德形成主要不是靠管理、靠伦理规范的约束完成的, 而是在职场中磨砺形成的。教师需要在与学生, 与教材, 与同侪、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种种关系中调试、反观、反求自身, 形成自我认识。在教师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 就是要帮助教师获得职场自主、自在、满足与舒适的情绪感受, 满足教师的经济利益固然是重要的, 但教师有没有存在的独立感、价值感, 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最近, 我们在进行中国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这使我之前提出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思想有机会得以接续。具体而言, 是通过观课、工作坊、经典阅读、讲座等方式, 观测与发现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活动形态, 比如课堂教学, 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 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 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 从而构成有意义, 甚至是深度的学习;学会体察和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 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丰富的, 学生才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地学习, 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才能使教师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职业幸福感, 创造师生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最近, 我在思考教育与情感文明的关系。它对个人来说, 是指情感素养高不高, 情感能力强不强;对群体来说, 是指环境, 如学校、班级、小组的情感氛围是否满足个体的正当情感需求。以他人为镜, 个体与群体相互支持, 个体文明与群体文明互建、互构、互相形塑, 即情感文明的创造。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条件来解决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它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存在感、意义感和认同感有没有被激发与唤醒, 那就需要构成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正面情感氛围的环境, 这个具有情感文明的环境既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 也需要教师自己的情感条件去参与构建。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教师具有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 强调教师内质性概念, 关注生命的发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发展理念, 这与绿色的注重生命教育的价值相吻合。对此, 您怎么看?

朱小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对此我是赞同的。而且, 宏观层面的政策理念应该反映到教师工作、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上。世纪之交, 教师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 不可能再用计划分配的方式招收与分配学生, 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教师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形态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 政府在政策取向、管理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如提高教师工资、授予教师荣誉、实施绩效工资等。但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支撑教师队伍的稳定, 诉诸于外部物化的、外部干预的方式, 对难以维系、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与作用力。但从现在来看, 诉诸管理、政策、评价等外部支撑来调控和维系教师队伍是不够的, 所以要走向绿色, 走向创造, 走向协调, 意识到教师个体的情感素质很重要, 要让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 主动协调和学生、教学、同事、领导及家长的关系, 建设情感文明, 共同创造职业幸福感。

本世纪之交, 国家明确提倡以人为本, 教师开始在乎自己的权利, 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认可及评价是否公正, 所以局长、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 应给教师赋权, 在管理评价上考虑教师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教师之所以没有价值感, 就是因为没有被赋权。校长要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听取他们的积极合理化建议, 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并能开发课程, 设计出适合校情、地情、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善于创造良好互信的教育文化环境, 我所知道的, 有的学校校长带领全校职工排演老舍先生的戏, 戏排出来了, 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平等、民主、协调、自由等问题也随之得到好的结果。

人和人是不同的, 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方式, 创造条件, 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存在感与价值感, 焕发出生命力, 发挥特长与优势。人的能力是一种需要激发的潜质, 不是固化的东西, 教师的潜能需要被激发、被欣赏。教师的职业生涯很漫长, 这就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反思与调整自己, 实现职场中的道德成长与磨砺, 而情感表达是一个切入口。

总之, 教师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依靠“内质性”支撑的工作, 只有内质性才是根本上匹配于道德性的。我个人认为, 教育政策取向、教师管理理念方法、教师评价工作等要朝向内质性方面, 少一点简单化的评价与干预, 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多读书, 多观察、倾听孩子, 有更多闲暇陪伴家人和自己的孩子, 也有时间锻炼身体。

所说的绿色, 其实就是协调、可持续, 为了实现协调和可持续, 就要多元与开放。其中, 开放是最重要的, 没有开放就没有多元, 也就不可能协调, 谈不上创新。

中国教师:您说过教师创新的关键在于敏感于生命的发现, 2015 年10 月, 南京九中90 周年校庆“博雅讲堂”活动上, 您做了题为“教师素养和学校发展”的发言, 希望教师做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您能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位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吗?

朱小蔓:要想成为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 要通过锻炼和读书来实现。比如, 可以通过工作坊、朗诵、观摩、观影等方式, 在表演艺术中, 进行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训练, 了解如何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恰当。教师要学习识别面孔、体态与内心, 了解在课上自己的身姿、语言、表情如何才能最有利于抵达学生的内心, 善于思考应对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方式上培训教师, 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行动研究, 提倡自我研究, 调整自己的行为。

现在, 师范教育在这情感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职场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关注与提醒。微格教室训练会涉及一些, 如表情与手势方面, 但教师不进入职场, 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 更长期的锤炼还在职后。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 您曾主持“教育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科研课题, 多年来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 您有哪些思考?

朱小蔓:我曾多次参加了教育部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专家咨询, 这个计划有几个亮点, 其中提到, 到越偏远的地方给予的福利条件越有倾斜, 而不是说只要到农村就可以多拿。越偏僻越艰苦的地区, 教师的福利条件相对更高, 这比以往的政策相对公平。对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一定要求论文、英语……总的来说, 我们要给予乡村教师特别的关心。乡村教育思想也是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

但乡村教师考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的后代, 要不要成家立业、生养孩子。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有不同的构成, 其中起基础作用的是土生土长就近在本乡本土工作的教师, 要特别鼓励他们, 给予他们安心工作的条件, 使他们夫妻一起, 孩子在身边, 一家人可以团聚……对于几年内支持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永久待在农村。要很好地发挥特岗教师的特长, 最近我在四川阆中看了他们的乡村学校, 做到了大面积、成片地发展均衡, 没有明显差距, 这很不容易。他们很好地发挥了特岗教师的专业特长, 使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乡村孩子有特长, 很自信, 特岗教师很有成就感。对于乡村教师, 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满足方式, 要进行分类的、多样化的细致管理, 使人尽其才、各有所得。

我希望慎用农村薄弱地区、农村教师弱势群体等称谓, 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其实, 乡村教师并不是弱势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所长与特点, 完全能够利用乡土资源与优势做出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要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认可与承认。中国文化有一些自己的伦理特点, 比如:在乎他人评价、恩恩相报、看重家族荣誉等, 因此, 要重新命名乡村教师, 让他们发声, 有展示的平台与机会, 参加多样化的培训, 走出来见世面, 得到鼓励, 提高自信。

采访手札:

到朱老师家才知道, 年近70 岁的她, 身体不适已有好长时间。在采访的过程中, 她吃了一次药, 数次持续地咳嗽, 让我们于心不忍, 心中自责。后来, 朱老师告诉我们, 近期她推掉了好多事, 本也不便接受我们的采访, 看到采访话题中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话题, 才应允的。采访中,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静静听着, 听着这位热忱、坦率、对教育怀着赤子之心的长者, 时而动情, 时而深思, 时而忧虑地讲述着……不知不觉天已黑,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 “不要你的金, 不要你的银, 只要你的心”。这位把心全都给了教育的长者, 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在她心中的分量。

“用心出击” 做“心”级教师 篇3

关键词:耐心;责任心;童心;进取心;平常心

一、不抛弃、不放弃

幼儿是千差万别的,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同一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不同发展。他们出现错误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的,需要我们教师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好、处理好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童心。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

(一)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个幼儿,让为师者拥有一颗博爱之心

1.学会爱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幼儿都需要教师的爱,尽管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但幼儿都是有感情和思想的。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幼儿是一块白板,那就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以“爱”为核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极为崇高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高于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让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繁重而琐碎的,每天处理的事情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的爱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细节处入手。

(二)在浇灌中等待成长,让为师者拥有一颗耐心

耐心,是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素质的条件之一,因为幼儿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三到六岁之间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足够的耐心。

(三)恪尽职守、敢于担当,让为师者拥有一颗责任心

1.安全之弦常绷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现在所指的健康已不仅仅是身体方面了,它包括心理、生理与社会三方面,那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幼儿安全防护的教育,更应加强对幼儿自身存在的“不安全情绪”的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给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更多的细心与爱心,才能够了解、化解、改变幼儿的这种情绪。教师还必须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发现、讨论、解决,并制定规则。

2.携手家长,共育幼苗。幼儿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吸引家长参与教育,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责骂他们,我们要养成和幼儿讲道德的习惯,以理服人。那么教师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做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幼儿都是见样学样,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那就没有办法去要求幼儿做到、做好。

(四)师幼互动,让为师者拥有一颗童心

我们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大都是比较喜欢幼儿的,喜欢他们的天真、活泼、可爱、无暇,那么我们也要像幼儿一样,有一颗快乐、纯真、永远年轻的心。我们只有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真正地走入幼儿的世界,更好地了解幼儿,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才能认识到对幼儿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并在关注与尊重幼儿中享受爱的回报。

二、想到—做到—得到

做一名幼儿教师,做一名好的、称职的幼儿教师,只具有刚刚上面提到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童心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进取心与平常心。

(一)刻苦钻研、努力奋进,让为师者拥有一颗进取心

首先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做到,课前努力备好每节课并自制教、学具,说课给老教师听;课中请老教师进课堂;课后听取老教师的评析,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与反思记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作为老教师,我们更要做到“一课三省”,要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就必须课前省吾身、课中省吾言、课后省吾行……教师只有做到勤奋好学,不断反思,孜孜不倦,才能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并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幼儿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二)淡泊名利,让为师者拥有一颗平常心

我们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幼儿,面对喧嚣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守住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一个高尚之师。用一颗宽容心去面对一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微笑每一天、轻松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总之,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反思的总结过程。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成为研究者,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想到、做到,才能在反思中分析、总结,最后得到专业成长与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自己成长为经验型有德之师。

参考文献:

1.《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江苏人民出版社

2.《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苏州大学出版社

用心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4

教师,一个光荣的称呼,一个令人敬畏的职业,更被誉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受人尊敬。但身为教师的我却深深的知道,那耀眼光芒的背后还有着重大的责任,承载着整个社会对下一代人的期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不禁在想,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有水平、有理想的教师?而不是多年后暮然回首发现自己尴尬的成为了一名只会机械重复的教书匠。

在读了《用心做教师:青年教师成长的十大定律》后,我颇有感触。本书阐述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十大定律:

一、不甘于平庸,才能站在教育的舞台;

二、不为浮名累,才能发觉品格的魅力;

三、不放弃学生,才能提升教育的境界;

四、不做教书匠,才能保持灵性和活力;

五、不高高在上,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六、不停止反思,才能获得进步的泉源;

七、不妄自尊大,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

八、不忘记学习,才能生出飞翔的翅膀;

九、不畏惧权威,才能拥有个性的精彩;

十、不抵触研究,才能闪现思想的光辉。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在十大定律下进行刻板的叙述,而是由多个独立的小的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其中不乏经典的案例引人深思。它犹如一盏明灯为我驱散了迷雾,指明了日后前进的方向。

下面我谈谈我读本书的一些心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但要亲密有间,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任何教育行为都会变得冷漠、呆板、强硬,所以教师对学生心中要充满爱,只有心中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理解、认可。教师的爱首先应该是平等的爱,如果我们只是狭隘的、片面的爱成绩好的学生,我认为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你爱的其实是分数,不是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这才是真爱,才是大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但爱学生,仍然要和学生亲密有间。仔细想想,有时确实已经和学生打成一片了,但上课的时候课堂纪律非但没有变好,反而学生更显随意,气不过了批评几句,有的学生也不以为然,和我嬉皮笑脸。体育课上本来学生就不容易管理,这样一来更加让我控制力减弱,课堂秩序混乱。于是我又冷下脸来,强硬的维持课的纪律。如此反复让我和学生都苦不堪言。难道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出了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亲密有间。教师和学生亲密无间,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太亲密,教师的神秘感没有了,威信也随之消失了,而没有威信的教师是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的。心理学中也研究表明,距离产生美。所以教师和学生相处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离学生太远,难以和学生沟通,又不能离学生太近,造成角色混淆。要做到亲密随和但不失原则,可亲可敬又可畏。在保持威信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二、要多读书、多反思、多研究才能提高自身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渊博的知识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可以让我们更具有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反之,知识贫乏的教师,则让学生味同嚼蜡。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知识变得渊博呢?那就是学习,就是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丰富自身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活跃自己的思维,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被学生视为榜样。或许每个教师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可能是工作忙、家里琐事多等等,就

我自己而言,在读书上也存在过反复。当我静下心来反省的时候,也不禁思考“是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是。”那些原因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些借口罢了,我想真正不读书的原因是自身的懒惰。一个懒惰教师怎么能理直气壮的叫学生们勤奋的学习呢?想想我就感觉到汗颜。所以,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教师,我们应该把读书常态化,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自信的站在课堂上。

当然,只是止步于读书还是不够的,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了反思。李镇西曾在《做反思型教师》一文中写道:“教育思考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促使教师进步,教师自己才是反思的真正受益者。所以我们在反思的时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找准反思的切入点,可以记成功之举、记失败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并且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必定有所收获。

读书在丰富我们的知识,反思在积累我们的经验,而研究是在帮助我们创新。清朝的闭关锁国换来的是中国近代被列国豪强侵略的耻辱,教师的教研倦怠换来的是什么?我不敢想。所以只有不断的研究才能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加快教师成长,提高业务水平,不仅要进行课题研究,更要做好每一次基础的教研活动,这样才能让自己免于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

三、看到别人的长处,发挥团队的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今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其交际能力的大小。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那么教师是一个需要处理多种人际关系的职业,和学生的、家长的等等。其中与同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和同事的相处之中除了要真诚以外,还需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连古圣人都如此谦虚,我们又有什么自大的资本?学会欣赏他人能开阔自己的胸襟,让自己更加大气,使自己变的更受欢迎。因为只有更融洽的同事间的关系,才能有利于我们同事间更好的协作,发挥我们团队的智慧。遇到问题众人商议,同事间积极的出谋划策才能让我们工作起来更轻松!

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同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他教学的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

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早已经不够了。

“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无论在自学成长的道路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张思明老师有着很高的目标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一个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热爱的人,一个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6

——2014年暑假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夏津县香赵庄镇中学 周传杰

2014年8月17日至19日,我全市近三百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德州市2014年教育系统暑假培训班。在8月17日的开班典礼仪式上,市教育局张局长亲自主持,市政府董绍辉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给全市的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殷切期望,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教育的重视。虽是短短的三天的培训,但在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培训活动安排合理、紧凑,内容丰富、实用。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育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解,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进一步了解发达地区的名校长对学校管理的造诣。

聆听着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名专家的报告,分享着各地校长的办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操作方法。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感受到不同的校长的教育智慧,我深受触动、受益非浅。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而且也让我更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思想与理念,明白了一名合格校长应该具备的素养,明确了一名校长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影响与引领,进一步认识到我校和名校的差距,更使我坚定了努力的方向,对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

现将我的收获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用良心做个好校长,真正为孩子一生负责。新加坡教育部长印发给校长委任状上的话:

——“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斥着理想。他们都依附你的指引、塑造、培育,成为最好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有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等写的教育誓词:

——“我的肩上扛着民族的盼望,我的心中装着祖国的未来,我的手中捧着孩子们的明天。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敬个性,激发发明;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通过每一天平常的工作,培育具有世界胸襟的现代中国人,行使一名人民教师推进中国文明提高的神圣使命!让一个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民族从我们手中真正站立起来。”

二、校长要善于学习,做学习的引领者。

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养其根而俟其实”,只有“根深了”,“实”才能“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力,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专家型校长。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这次学习真的让我重新燃起了学习的渴望。

三、校长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其科学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学生走向智慧之路,健全其人格,增长其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这一切都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这也要求校长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四、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引领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的共识。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结合“标准化建设”、“美丽校园工程建设”、“高效课堂建设”。而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就应该逐步落实,用“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编制自己的成才计划,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当然,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要相适应。学校是促进人们发展的,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在这个集体里,学生、教师、管理队伍要共同发展,全面和谐。校长还要引领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要有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校本课程是学校具有特色的关键。

五、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锻造一支充满幸福感的优秀的干部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案例讨论,反思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真正的课程改革之战场发生在课堂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是建设新课堂的重要途径。而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倡导教师备课要有立意,上课要有创意,评课要有诚意,课堂有诗意。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更要给老师们搭建一个又一个成长锻炼的平台。请进来、走出去;作讲座、上观摩课、项目经理制等等,让教师们不断积累资源,向专家学习,让自己也变成专家,创新鼓励方式,让每位老师都能体验成功。

六、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对学生心理行为要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七、校长应该是个多面手、细心人。

一看到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我就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感受。有教育均衡发展与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有中小学绿色评价,有学校课程建设与家委会建设,有教师队伍建设,有学校内涵发展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校长应该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作为校长虽不求样样精通,但绝不能一窍不通。

此外,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此次培训已经结束,尽管只有三天的时间,但我觉得它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这次培训所学的内容也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解决学校实际工作中的一切问题。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也需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即便有些成功的经验,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去探索。但此次培训中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将会使自己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培训中所结识的老师与各位校长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定会为自己今后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用心做报道着力抓商机 篇7

近年来,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市记者站在报业集团成立以后, 记者站就如何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转型定位的问题, 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在报道中发现商机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市记者站于2002年挂牌, 由原来的“河南日报记者站”变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站”。牌子挂上后, 记者站人员在思考:牌子变了, 记者站的功能是不是需要转变, 以适应报业集团发展的需要?

发挥优势, 在做好报道中发现商机。开封记者站利用党报记者站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广信息灵的优势, 积极为集团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得到集团领导肯定的前提下, 代表报业集团领导和地方领导进行前期沟通。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除省会郑州以外, 投资最大的项目都在开封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开封新区核心区域拿下了366亩土地。保守估计, 这些土地已经增值一倍以上, 使集团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同时积极配合领导同河南大学进行沟通接触, 使双方领导达成了共同举办民生学院的共识,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目前的实际控股方已经变更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占57%的股份。民生学院新校区目前呼之欲出。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开封的征地之路, 可谓记者站发挥党报政治资源优势、以报道为媒的成功之作。

2005年4月17日, 河南省发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托, 在郑州新世纪大厦召开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 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一体化”这个概念。记者在会议中发现规划中这样描述开封:“在中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 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 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 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 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 实现一体化发展。”“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72公里, 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40公里, 属于45分钟通勤圈, 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 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 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 扬长避短, 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 改变目前发展的被动局面, 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 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 促进开封的发展。”由此, “郑汴一体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一条连接郑州与开封的双向十二车道的城际快速通道也随之动工。

随后, 开封记者站开始持续关注报道郑汴一体化进程。相继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郑汴一体化下开封的商业机会》、《一条“开封”路》、《郑汴融城1+1﹥2》等报道。此时,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也多次到开封视察, 明确提出要在适合地段、适合时机切入开封发展, 在开封置业的愿望, 要求开封记者站详细了解开封新区发展规划, 密切关注开封新区发展动向。

2006年11月19日, 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正式通车。看到通车的报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夏炎驱车赶往开封亲自感受、视察开封新区, 并交代记者站:“尽快在开封新区、郑开大道两侧物色土地, 抢占先机, 尽快立项, 以实现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集团的转变。”

然而签约、征地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开封新区由于纳入了中原城市群的规划, 成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先导区域和示范区, 很快成为企业和商家争夺的焦点, 永煤集团、杭州开元、河南建业等纷纷到开封新区寻找商机并大举圈地。经过几个月的谈判运作,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朱夏炎、总编辑常法武、总经理张建等领导经过多次考察论证, 并率集团所有班子成员到开封市听取论证报告后, 确定在开封新区核心区域立项建设大河动漫城项目。随后, 又经过四次的规划调整, 最终确定了具体位置并与开封市政府顺利签约。可以预见, 该项目不但可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还会给集团带来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分社是必由之路

报业集团化以后, 从名称和管理体制上看, 由原来的“河南日报记者站”更名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站”, 不能再满足于单纯做好报道, 单纯做好报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报业集团发展的需要。集团记者站需要整合报道、发行、广告资源, 进行一体化运作, 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自己的产业, 形成规模。而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记者站不得进行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而分社作为法人, 具备发行、广告等其他相关业务发展的资格, 可以总揽集团在地方的一切事务。由此, 成立分社是报业集团化以后记者站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各地记者站都是在地方党委提供的办公室内办公, 有的地方甚至电话、办公用具都是地方党委提供的。这样的结果是, 记者站在驻地处于附属地位, 办公、接待等大多依托地方党委或者宣传部。做报道时, 尤其在遇到当地有争议的问题上不大胆、不硬气。“吃人家的嘴软, 拿人家的手短”, 自己没有产业, 必然会受到地方领导的牵制。遇到英明的领导还好说, 若是遇到独断专行、素质不高的领导, 记者站很难在有些问题上保持客观公正。在这方面, 长期从事记者站工作的同志均深有体会, 很多时候处于两难地步。而成立分社, 可以依托集团进行置业, 做到经济和报道上的相对独立。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站也在分社成立上有过探索, 那就是在各地成立办事处。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的河南日报记者站以记者站为依托纷纷成立了办事处, 并在当地招聘了办事处主任。但办事处实际上还是记者站的翻版, 所有办事处除组织广告外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发展。而目前, 不说南方发达地区, 就我们周边的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纷纷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了分社。人民日报社从去年6月开始, 经党中央批准, 进行了机构与职能调整,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分社, 原驻国内国外72个记者站改设为分社。分社将统筹负责人民日报社在当地新闻采访、报纸发行、数字传播、网络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人民日报的举措, 给地方党报记者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目前, 报业集团在省会的发展空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 再想继续低成本扩张非常困难。报业集团走出省会城市, 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是省级党报的优势。在这方面, 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的淄博记者站 (已经改为分社)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淄博记者站同省级党报记者站一样, 长期以来, 采写新闻是它的主要职能。近年来, 淄博记者站在大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的支持下, 顺应市场经济竞争规律, 实现了由记者站单一职能到分社多元发展的体制转换。

淄博记者站成立分社以后, 理顺了条块关系, 统一管理报业集团在淄博地区的各报记者站;统一承担和代理大众日报及所属子报的新闻、广告、发行等业务;经营和新闻分立运行, 人员避免了重复配备和违规操作。分社社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分社事业发展的各项指标, 责权利一体, 目标明确, 掣肘减少, 决策和执行效率大大提高, 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比如, 分社的广告公司统一代理集团内各报广告, 通过细分市场, 差别化开发, 确保了广告蛋糕越做越大。再比如, 分社的发行网统一承担集团有关子报的发行投递任务, 既提高了时效又降低了发行公司费率。还比如, 分社印点统一承担集团内报纸的分印, 既减轻了集团印刷出版压力, 又提高了分社印点的设备配置效益。

淄博分社的做法, 给了我们一个开启心智的启示。

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

记者站 (分社或办事处) 要想发展自己的产业, 除报业集团领导的支持外, 主要取决于记者站在地方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地位, 取决于记者站的影响力和操作力。党报报业集团的最大优势就是新闻的权威性, 最大的资源也是新闻资源。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站长均列席驻地常委会, 出席地方重大会议, 有的甚至成为驻地党委政府的“高参”和“新闻发言人”。注意发挥、利用好这个资源优势, 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实现报业的低成本扩张。

记者站要定期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沟通, 融入地方发展, 以高端报道影响地方领导甚至参与决策, 以确立党报记者站的政治地位。一个称职的优秀的记者站长或分社社长, 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记者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以外, 还应培养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记者站近年来定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现状, 全方位和当地的决策者进行接触了解, 参与到当地经济发展决策的全过程, 把当地经济发展的思路贯穿到平时的稿件中, 用取得的成就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思路。如开封站采写的《开封市国企改革探访录》、《古城劲涌开放潮》, 开封市委专门围绕这两篇报道展开座谈, 从而掀起了古城解放干部思想的大讨论。除了精心策划大型稿件外, 在平时的报道中, 开封记者站也紧跟、引导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 让广大干群了解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所思所想所需, 始终让基层干部了解开封经济工作的重点, 扩大了党报在领导和基层干部中的影响力。

发挥好党报记者站的新闻资源和政治资源优势, 奠定了记者站的地位, 也就为党报报业集团在地方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可能。开封记者站在协调大河动漫城建设项目、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建设项目中, 均显示出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站拥有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 那就是拥有一大批在地方人脉广、威信高的记者站长。很多记者站, 尤其是老站长, 对所驻地区情况熟, 联系面广, 上上下下支持者多, 历年宣传报道积累的最大财富就是“无形资产”, 这是报业集团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亟待开发的“富矿”。报业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记者站丰厚的关系资源, 实现资产由虚到实的转换。

用心做爸爸 篇8

爱是陪伴

曾去过北欧国家丹麦,对这个国家重视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丹麦的法律规定,有需要的家庭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初期成长,雇主不得因此解雇员工。产后夫妻最长可以共享112周(公务员为116周)的假期,其中带薪产假为52周。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了陪伴孩子的高中生活,特地辞去大使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成长,在欧美国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儿童的敏感期,即儿童在发育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灵光乍现的禀性。比如说儿童对秩序的敏感从刚出生的第一个月起就开始了。再比如大小肌肉发育的敏感期、触觉的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等,都有一个特定的年龄段。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这些特殊性,家长需要充分认知,并留出充足时间给予陪伴,帮助孩子获得最好的成长。这方面,张贵勇先生是很好的榜样。

从每天睡觉前的读书、讲故事,到图画书、绘本的共读,再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自主阅读,张贵勇坚持不懈地引导着孩子哲哲,让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亲子阅读,一方面教给了孩子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也通过亲子互动,让家长不断感悟童心、发现童年的秘密。

张贵勇自己喜欢运动,对培养孩子哲哲的运动兴趣也是竭尽全力。他定期带孩子到周边的体育场馆锻炼身体;依据孩子成长发育的特点为孩子选择运动项目,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提供与其他孩子一到运动,感受运动的快乐。张贵勇认为,爱运动,不仅是为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是为了感悟运动的快乐,体会运动中的团队合作、成就感、顽强不屈,以及不怕失败、勇于担当等意志品质。

诗人席勒说,游戏具有自我去蔽、自我解放的功能,于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张贵勇积极陪伴孩子游戏,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少给孩子看电视,更不玩网络游戏,因为这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生活的建构。

张贵勇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感悟力都很强,只要父母给他们一个好的平台和环境,加上适当的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自学成才。他还特别提醒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只有当他们情绪饱满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其次,要注意学习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爱是榜样

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他们的品行、观念、动作、表情,甚至生活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为孩子做榜样,要教给孩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根源都在家长,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抱怨孩子,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自己先做出改变。有一段时间,哲哲特别喜欢发脾气,而且爱摔东西,在爱人的提示下,张贵勇发现是自己脾气不好而影响了孩子。自己先做出了改变,孩子慢慢就好了。其次要准确自我定位,脚踏实地。认定好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让孩子脚踏实地地将一件事情做好,拥有一项技能,这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自信,而练就的要诀就是不断坚持,不轻易放弃。第三是自我挑战,厚积薄发。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如果父亲能为孩子树立榜样,不断鼓励孩子坚持,这一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就将成为其人生的一大财富。

为孩子做榜样,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亲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的示范,可以让孩子学习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为孩子做榜样,要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为人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火头一上就不顾一切,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引导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一方面,让孩子明白不良的情绪状态需要自己处理;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榜样的作用越强,孩子的情商培养就越好。

为孩子做榜样,要学会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父母通常都很忙,生活压力、工作负担,常常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在面对孩子时常常缺乏耐心。但缺乏耐心、不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草草地应付孩子,最后肯定会烦到生出万般无奈甚至一腔怒火来。培育孩子就像做农活,过了这个时节再努力也会收效甚微甚至白费劲。父母做好榜样,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会少很多。

爱大自然

乌申斯基说:“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然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观察、散步、游戏、劳动等活动中,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多种需要,又能释放孩子的身心,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大自然是孩子获取最初知识的丰富源泉,自然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直观具体,触手可及,色彩、声响、形态、芳香……为孩子提供了多元观察、探索的时空,一个个充满奥妙的的神奇事物,能让孩子们激动不已;大自然可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蔚蓝的天空,变化多端的云彩,青青的绿草,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园,茁壮的庄稼,壮丽的山河以及鸟儿的歌唱等,都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让孩子感受美,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无形中阻隔了人们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作为父亲,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观察了解身边事物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热爱大自然,张贵勇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将北京所有的景点都罗列出来,用两年的时间带着孩子全部走遍。当然,他们的足迹并不仅仅停留在北京,东北老家的农村,广西的龙脊梯田,青岛和北戴河的海滨沙滩,泰国的普吉岛……张贵勇坚信,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鼓励孩子通过绘画、文字等多种方式写“大自然日记”,记录每次所遇到的自然、在自然里所做的事情以及心情感受,也是张贵勇特别关注的。大自然那看似朴素的外表,其实饱含着鬼斧神工一般的神奇。通过写日记,能使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变得更仔细,从而发现更多自然界的秘密和未知,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能让孩子看见的不只是自然里的颜色、表象,还有色彩后面动人的生命与智慧。

从长远的角度看,一个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人,也将会是一个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价值,不就在于此吗?

上一篇:儿童之家自查报告下一篇:人力资源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