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用2篇)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篇1

——三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公报以后,一些人在会前高度期盼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落差的情况下,文章言简意赅,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澄清,文中明确了“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回顾了过去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未停歇,而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瞩目成就;反击了一些国外媒体指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轮调,再一次提出了邓小平说过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衡量标准;强调了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四个坚持”,特别强调西方模式不可在中国复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更不能华而不实、空喊口号,坚定了循序渐进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这些重大观点的提出和强调,显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达到的,而且发表在文章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显要位置,也表明这篇文章既是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文章,更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定方向、定基调的作用号角文章,显示了其不一般的政治意义。大有对外界、对人们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进行正本清源,因此有网民根据人民日报的以往做法,把“郑青原”理解为“正本清源”的意思,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有道理。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们对于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这条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积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历史经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条政治道路的重大意义。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1979年,我们党就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一直强调,我们实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

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主题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汇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大潮,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

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关键时刻、重大时节,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催生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昂然战胜自然风险的挑战、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的考验,使我们能够圆满组织、成功举办各种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

对于这一点,即使是一些西方学者也不否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成果,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经验。那种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看法既有悖于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当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这些来自实践、符合规律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最为核心的一条,就是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抛弃而是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而不能背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深刻总结长期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和人民尊重国情、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搞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有秩序、有步骤地展开,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更不能华而不实、空喊口号。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篇2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

党的十八大正面回应了广大民众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合理诉求, 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 作为报告一个重要部分来阐述, 足见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

政治体制改革是重要的也是紧迫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当然, 政治体制改革也不例外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完成这个改革目标, 就要坚持一个原则, 那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 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在不断的深化, 也始终在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下进行。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基本国情, 我们在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要以“积极稳妥”为原则。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从改革进程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在“积极”的态度下“稳妥”推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 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初步探索阶段、全面部署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以及倡导积极稳妥推进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着探索,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者总结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 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 坚持依法治国;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 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 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成就是显著的, 但据此就一味强调“积极”而不顾“稳妥”, 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甚至会步入误区。

从实践层面看, 一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就会出现“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 甚至一度出现了“街头民主”的乱象;一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就会出现放缓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甚至搁置政治体制改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求稳。

从国际环境上看, 随着中亚“颜色革命”和西亚北非“阿拉伯之春”发生有助于我们认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推行的“全球民主化”战略的真实意图。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掉入“全盘西化”陷阱, 不稳就会走错路。

在理论上, 从改革初期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防止文革悲剧重演”, 到十八大“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稳妥”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二、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需在“稳妥”前提下“积极”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还是不滞后, 这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始终是一个备受国内外、党内外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曾经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政治体制却没有实质性变化, 政府采取的是“先经济、后政治”, 甚至是“经改政不改”的策略。这种观点未免失之于偏。但如果从我国现在的实际出发去理解, 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推进, 当然这种“积极”应该是在“稳妥”前提下进行。

1.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政治体制模式的影响

概括来讲, 传统政治体制模式包括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官员特权制、控制选举制、消灭异己制、监控干群制。这十种体制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就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体制而言, 总体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政治体制模式。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在许多方面也有进步, 而且进步幅度也很大, 但是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模式的影响。

2.“以党治国”传统仍在延续

从1928年直至建国后,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 对“以党治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避免“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 “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但并不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 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多次重要会议都提到“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时至今日, 在党的领导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权力制约方面, 在把党的活动置于宪法和法律监督之下方面, 在保证人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方面, 我们不能说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3. 中国原有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并没有消除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 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第一书记。党的领导, 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官僚主义现象同我们长期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

在横向关系上, 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形成了党委包揽一切、干预一切的局面, 这是“党委过分集权”。在纵向关系上, 基层和下级组织的权力层层往上集中, 导致“中央过分集权”。在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上, 党组织的权力往往集中于领导者个人, 形成“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在当前, 党委过分集权和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 在某些地方还有表现。

4. 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现实

与历届党代会一样,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部分, 在肯定“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 并没有回避“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指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样的总结可以说是切中时弊的。

在当前, 社会贫富两极严重分化, 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一边是奢侈品消费市场火爆, 一边是内需市场严重不足;侵害弱势群体事件频繁发生, 群体性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 基层干群冲突愈演愈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央提出的化解冲突的机制———“权益保障”“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还未建立起来。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当然, 应该是在“稳妥”前提下“积极”推进。

上一篇: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简介下一篇:公司宣传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