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初中英语教育领域内, 一般能力包括学习新的英语知识的能力、探究英语问题的能力、应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英语创新能力是英语的一般能力, 但从一定意义上讲,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是最重要的英语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 变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 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 审视当今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一、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更新教学观念, 为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维持性的教育, 重经验、轻创新, 教师凭经验教学, 形成思维、行为定势, 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 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 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变经验性教学为反思性教学, 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 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 改进教学方法, 为创新教学提供条件
目前, 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 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 “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 “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痛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英语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 更不能把教学模式八股化, 应该从实际出发, 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 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 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3.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以保证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敏,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过美国考察的中国教育界人士说, 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 可以站着, 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 可以随便进出。中国的教学环境完全是两码事。美国式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 但弊端不少。不过, 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 也是不识时务的。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首先要尊重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努力做到不体罚, 不训斥, 不歧视, 不讽刺, 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 去探索, 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 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另外, 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教学时, 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英语趣闻, 学生一般喜欢听的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明星的故事, 既可以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一、营造氛围,引发创新
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只有具备激发学生创新的氛围,学生才能去敢想、敢做。传统的教学就不具备这一创新成长的土壤,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出现在教学中,而学生只能是听之任之,以教师为上,学生始终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学生没有任何的理由去质疑教师,学生经常去背诵老师所传授的条条框框,记录着那些语言符号,背诵着那些公理、法则、公式等等,学生把提高考试的分数作为自己的荣耀而自豪,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非是高分低能的答题工具而已,他们缺少创新的精神,难以符合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改革,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要使课堂教学在宽松、融洽、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中进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从学习的傀儡中解脱出来,教师更要改掉这种严厉、呆板、枯燥的教学态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条件,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更要允许学生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让他们的思维任其发展,通过这样的做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想象成为创新的原动力,人们的思维是通过想象来培养最后得到创新,所以,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创新的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着手,当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勇于去联想和想象,我们作为教师要大胆放开,要鼓励学生去放胆想象,给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灵活,由单一的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悬念,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比如我执教《司马光》一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司马光砸缸的情景。学生们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地想象,有的同学站起来进行描述,有的同学运用表演形式表达,有的用肢体动作,等等,?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三、培养求异精神
所谓的求异就是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那种超常的思维,否则落入一般的俗套就不会有创新精神了。所以,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敢于冲破正规的想法,鼓励学生们敢于持反对意见,敢质问教师的问题,敢质问教材,让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错误的东西,哪怕学生说的不对,也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学生的思维培养比什么都是重要的,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主旨。只有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了,他们才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是会答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他们会创新。
总之,我们作为广大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探讨新课程,钻研新教材,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要结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真正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应让其发表。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有人说用平均数,有人说用众数,也有人说用中位数。这时候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一情境,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且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创新,获得了发展,促成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是智力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通过传授知识及创造型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不要)设置唯一的答案,特别是主观题,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既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要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栽下一片新绿;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大道;要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掘出一条清泉。
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积极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转变、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1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和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领,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2.1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极大。从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要固守竞技体育的范畴,应该求新、求异、求变。教育教学中,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扬弃”的态度,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勇于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协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创造性思维
第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以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对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适宜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提出一些问题,透过圆形金鱼缸看鱼,鱼会变大,筷子斜插入水中,侧面会看到筷子在分界处弯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会产生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在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落实,让学生学透知识,练实知识,用活知识。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变通能力,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唯一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多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习题教学中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例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现有一杯纯净水和一杯食盐水,仪器不限,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它们,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利用密度、浮力、蒸发结晶、凝固点、导电性等知识,同学们得出了10多种方法,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有一重为10斤的一个瓶子,用手拿着不动。手与瓶子的摩擦力为多少?当手握瓶子的力增大,此时,瓶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是否增大。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摩擦力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种定向思维。如果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瓶子的状态未变。即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f=G,就不难理解。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解题的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从实验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每个科学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每个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教师提出让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实验现象。实验后有的学生就观察到沸腾前气泡上升中变小,消失,沸腾后气泡会变大,破裂,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又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指导学生观察:当金属盒中的橡皮膜在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不同方向时,分别观察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全面与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不管是实验还是作业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
三、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这些结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按照探究的过程进行,在实验中强化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最难的是电路的设计,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各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始时,可先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2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并且闭合任一只开关都能使灯泡发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少给器材,设置故障电路,把仪器调乱,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等。又如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教材上的方法外,教师可提出问题,用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代替电压表,其他器材不变,设计实验,然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如果在这个实验中,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自制教具等。例如自制密度计,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防盗指示灯等。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这些作品进行评比和展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创造性。
一、培植创新基点———注重积累
学生的习作要有内容, 要有词汇, 要会表达。词汇和表达方法哪里来, 主要从阅读和生活中积累。因此, 我经常从以下三方面来构筑学生习作创新意识的基础工程———积累。
1. 重视语言积累。
张志公先生说:“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是习作的根本。”阅读教材有好多文章文质兼美, 是学生书面语言的范文, 掌握丰富语言材料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精彩段落时, 体会其微妙之处后熟读成诵。如《再见了, 亲人》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学中, 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揣摩、体会“雪中送炭”的意思, 体会“顶”“冒”“穿”等词用得怎样准确, 然后再把句子读一读、记一记。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做, 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遣词造句和表达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2. 重视表达方法的积累。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进一步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思想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的, 丰富学生表达方法的积累。如《鲸》一课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鲸哪几方面的特点?课文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学生从《鲸》中学到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写, 从《鸟的天堂》中学到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从《月光曲》中学会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逐步学会表达自己思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基础, 学生的习作也必须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在习作教学中, 我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悲欢离合的家庭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 如小发明、小制作、出手抄报、写观察日记等, 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并把这一切所见、所闻、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搭设创新桥梁———激发想象
在学生具备了语言、表达方法、生活素材积累的基础上, 教师再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使学生的创造火花迸发出耀眼的亮光。
1. 看物想象。
在学生的生活中看到的、用过的、玩过的、吃过的东西很多很多, 而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这些事物的刺激而引发的。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习作时, 我就有意识地出示一些物品, 给学生找刺激, 引导他们看物品、想联系、构环节、写短文。如出示一张贺卡、一个布娃娃、一盆花等, 让学生给它们生命、与它们对话、让它们动起来, 进入故事角色, 编写出有趣的故事。
2. 听声想象。
为了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平时我注意将各种声响录制下来。习作训练时, 借助录音机播放掌声、笑声、呼喊声、风雨声……让学生根据这些声响想象当时的场面, 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接着独立命题, 构思成文。有一个学生听到呼喊声就联想到自己第一次坐电动车———“疯狂老鼠”的场面:我坐在“老鼠”的肚子里, 这“老鼠”上坡的时候像一头牛正在拉着重物行走似的, 很慢很慢, 可到了上面它突然飞快地跑起来, 好像有一只猫正在追赶它似的。转弯时, 就像两只老鼠碰到一起了, “咯噔”一停, 我在车上险些给栽下来!这时, 这只“老鼠”又冲下坡去, 似乎马上就要被猫捉住了, 我身不由己地叫起来……
3. 未知想象。
为了开启少年儿童想象创新的大门, 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 我经常指引学生走进未来世界, 出一些半命题作文, 让学生设计未来的人物角色、生活环境、社会布局。如《假如我是 (语文老师、医生、市长……) 》《……年后的我》《未来的 (汽车、房子、电脑、飞机……) 》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 想象空间大,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能诱发他们想人之所未想, 言人之所未言, 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拓展创新空间———诱发灵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是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才能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 诱发学生的灵感。
1. 利用课文空白处拓展。
语文课本是承载习作知识最基本的载体。我们应重视、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可以点燃创新火花的空白处, 那是训练习作创新不可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诚实的孩子》一文, 讲列宁撒谎后, 妈妈鼓励他写信给姑妈认错。课文接着写姑妈回信表扬他, 留下了列宁给姑妈认错信的情节空白。教学时可让学生代列宁写认错的信。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变换形式拓展。
进行这样的习作练习, 有利于学生受到启发, 拓宽自己的思路, 使思维呈现出全新的内容。这种形式变换可分三种:一是体裁的变换。如把李白的诗歌《赠汪伦》改写成故事, 我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运用描写、叙述、对话、抒情、议论等手段进行改写。学生大胆合理想象, 写出了《妙语结深情》《送别》等感情炽热的故事。二是人称的改变。如将《十里长街送总理》改用第二人称写, 使文章更亲切。三是结尾的变换。如对《穷人》《凡卡》等课文的续写, 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种锻炼。
3. 创设情意拓展。
设想出一个诱人的开头, 如“小文这人很坚强, 从不轻易掉眼泪。可是有一回, 他却哭了。”让学生凭借这一段话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给一句话, 让学生自己想象故事。如“马驰和黄伟在教室里玩耍, 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还可以给学生一组词, 让学生去构思, 如“青蛙、闷热、知了”, 有的学生居然写出了《救救青蛙》等立意高、构思巧的文章来。
探讨。
一、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中,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又如我在上初三有关资源或环境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环保局考察水泥厂造成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活动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通过实地考察,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二、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织,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
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
三、要形成良好的气氛
要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科学家为人类创造了财富,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名言、画像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还可举办有关科技知识讲座,邀请科学家、科技人员做报告,辅导学习有关科技知识;开展科普知识大赛,介绍青少年学生创造发明成功的事例等等。从而使学生消除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良好的品质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要以理想志向教育这条线,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法制纪律、道德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在一起,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畏艰险,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去的教学,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输,你接纳”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未曾听说有人反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实施时,这原则却只剩下“教为主导”或变成“教为主宰”。不少教师在课上还是自始至终担当“主演”的角色,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偶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一些学生“参演”,也只是找一些优秀学生发发言,当当“配角”而已。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关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创新教学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存在。“问题”教育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典型的教学形式,也能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更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问题”是学习知识的前导,一切知识的积累都是因为解答了问题。学问,既学又问。学,是学习知识;问,是探索知识。要改变学生光学不问,光学少问的现象。
要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学生越能把老师问倒,越说明老师教学的成功。一个爱问的学生,是好学生;一个常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一个问得刁钻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一个老师面对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他敢有丝毫的懈怠吗?所以,每节课前都设置问题,让学生为课上的“头脑风暴”等创新意识的训练做充分的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发射性的思维。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启发,思想的相互碰撞,形成争鸣的局面,然后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开放型课程的教学。分析、解决问题是学习,发现问题是更重要的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应“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如果只是能够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解决问题要靠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是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交给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作品的反复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来源于社会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创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人们可以在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使认知超出现有水平,从而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境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安排学生提出问题,有“地震逃生方法?”“怎样震后救援?”“最爱你的人是谁?”“在地震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等问题,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泪光闪闪,他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而且提高了应付突发灾难的方法和技巧。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孝敬、回报父爱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用探究式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联想,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和内心、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基础教学上转变思路,由基础性教学向创作性教学转变,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建立;加深对现当代语文的了解,吸收其优点引入语文教学中,以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效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创新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儿童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肓从等。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独立性、勤奋、自信和持之以恒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正确的引导。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增强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办法五花八门的,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老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
三、创设实验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因此在初二进行了噪声污染的调查,初三进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调查,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测量、观察。走亲访友,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因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进行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评比活动、物理科学知多少的演讲比赛,游戏式物理课,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也参观了水厂和请专家进行了物理知识讲座等。因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得以升华。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积极讨论,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实验,与同学上台操作表演,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3、做好课外小实验。积极参与各项物理活动,碰到问题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好准备一个物理常识记录本,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有心得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保护创新的火种。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教师的知识传授完全是为考试服务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学生只能是默默地接受,从而抹杀了学生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课本的实验为例让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所用器材、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等,自始至终沿袭这一固定模式。试想:若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从而设计出某一实验的方法,岂不是效果更佳!因此,我们应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二、实行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消除僵化的课堂景象,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勇气,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2.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一些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化肥的知识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环境和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认识到:要提高粮食产量,应提高化肥的产量,而化肥的产量的增长,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造成更多的污染,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不仅要对化肥生产过程进行创新,更要研究环境问题等。
3.在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活跃思维,勇于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不同的学生的评价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要多把尺子进行,从而保证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化学学习中,凡是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能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者是设想,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等等,都可视为“创造性学习”。以化学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化学“创造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积极互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过程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探索性试验,可以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亲手实验探究,从而寻求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延伸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实验空间,拓展了实验的内容,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氧气制取的装置,甚至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化学联谊会,特制化学品小魔术、化学猜灯谜等,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该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知识训练和应用。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技能,创新化学作业新模式,改革化学小实验,使化学习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总之,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個民族的灵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让我们“敢于未开化之边疆,敢于探未发现之真理”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全面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所谓创新,就是用新颖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和发明出更好的东西的活动。目前,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这不能全怪学生。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与他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学方法好坏有直接关系。受种种束缚的历史教师很多时候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多是讲给学生听,而很少让学生去思考。就算让学生去思考,也是一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或课后题,而很少提出一些新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在原有的答案上作出一些补充甚至是修改。这无疑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当中曾警告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有着开发创新精神的力量。”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已经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又据传,有人问爱因斯坦:“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里?”爱因斯坦说:“我要查一查地图。”又有人问爱因斯坦:“铁是用什么做的?”爱因斯坦说:“我要翻看金属手册。”爱因斯坦这个物理学的开拓大师,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去记一些现成的东西,而是强调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说明,我们教师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即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实施开放性、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性地将课程通过各种办法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知识。
首先,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灵活地构思教学设计的整体,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诱发学生去探索。
其次,教师应试图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应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型问题,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概念新、知识多、教学难度大,教学中可采用将教材内容倒叙的方法,从标题讲起,先突破“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难点,然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层层递进的设问:(1)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何时何地最早出现?(2)怎样判断机房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3)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江南一些地方?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如何?(4)商品经济发展和什么有关?明朝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原因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时,教师再将思维顺序倒过来。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戊戌变法”一课,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它有哪些进步作用?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面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
再次,应精心组织好课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历史研习活动。例如:(1)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排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时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搜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包括讨论、想象、动脑筋、制作、访问、上网、朗诵、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三、激发联想,开发“左思右想”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联想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形成对事物新形象的能力。联想产生灵感,人们通过联想把事物联系起来,产生新颖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借鉴、想象,探索规律,不仅有利于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钱学森认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球主要从事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人们一般只重视使用左脑而忽视使用右脑。创造性思维则需要左右脑功能联合,达到“左思右想”的统一。
把联想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就要把大脑中贮存的信息、记忆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由此及彼地联系。教学中把哥伦布远洋航行与郑和下西洋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发现,尽管郑和的航海壮举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不能给明朝带来国力强盛;而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以寻找财富为目的,发现新大陆,并使东方沦为殖民地,促进了东、西方历史发展的道路。这样,课堂教学中把相似的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激起学生联想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创造精神得到了培养。
运用联想培养创新能力,就要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笔者在谈到马克思论述中国的三大发明对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所起的作用时,我首先问:“火药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有哪(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62页)些用途?”学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制烟花、造炸弹、祝寿等。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西方资产阶级利用火药制成炸药、长枪和大炮,攻破骑士阶层的封建城堡,迎来了近代国家的曙光。最后指出,科技成果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产生不同的后果。通过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联想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一种认识和运用,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同时,历史又可以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提供服务。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正如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要“解喻”历史,使历史“与时俱化”,可以运用联想思维,使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如1944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慧眼识珠,建议大家学习,汲取李自成进京后因腐败而灭亡的教训。直到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进京前,毛泽东还强调:“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学李自成。”这些话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四、鼓励学生质疑和标新立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要具有独创性,它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
1.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还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傅幼玲.试论历史教学的思想信念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8:45.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06-19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论文12-20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5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03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7-26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