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精选8篇)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篇1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脐橙的形状、颜色、味道,及初步了解脐橙的生长过程。

2、学习用“圆形”、“黄色”等词汇表达感知,大胆描述脐橙的特征。

3、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有摘脐橙的经验。

物质准备:希沃课件、脐橙实物、水果刀、叉子、抹布、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小熊的生日礼物。

1、出示毛绒玩具小熊,教师:“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小猫给它送来一份礼物,装在袋子里,你们摸摸、闻闻、猜猜小猫送地是什么礼物?”幼儿猜想。

2、教师:“请你们把袋子里的礼物请出来,看看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验证。

二、引导观察,感知脐橙颜色及外形特征。

1、提问: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脐橙它是什么颜色呢?形状的呢?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2、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表述。

3、教师小结。(有的脐橙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成熟的橙子穿着橙色的衣服。未成熟的橙子穿着绿色的衣服或绿中』频囊路)

三、出示课件,初步了解脐橙的生长过程。

1、提问:脐橙是长在哪里的?谁有去摘过脐橙?想知道脐橙是怎么生长的吗?

2、教师小结。

四、幼儿品尝脐橙。

1、提问:脐橙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小结。

五、活动延伸

1、美工区:给脐橙涂色、画脐橙。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篇2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认知发展易受外部作用影响,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基于以上特征, 本文以小班科学活动《瓶中取球》为例, 谈小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一、借助提问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让幼儿主动去探索

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兴趣能使幼儿学会主动操作, 并从中获取经验和乐趣。

如:活动中,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并讲故事:小虹和小明在大树下面玩皮球, 玩得可开心了。突然, 小明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 他用手去捞, 可是洞太深了, 够不着。 (教师出示装有球的瓶) 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球取出来吗?快帮他们想想办法吧。利用这样的情境提问, 抓住教学的实施, 设计问题, 为幼儿引导思路, 提供学习线索, 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幼儿资源反问, 激活幼儿思维

反问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提出, 以反推正, 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的重要途径。适时有效的反问, 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能将幼儿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来, 引起幼儿的注意, 促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比如在交流环节中, 教师请了一名幼儿交流自己如何用筷子在瓶中取球的时候, 另外一名幼儿一直在下面说:“不能, 因为筷子很滑。”老师没有理会, 而是让上面的孩子操作了之后就下去了, 我认为这里的师幼互动是低效的, 老师在这里只关注了孩子操作的结果, 而没有关注孩子操作的过程, 因为那个说不能成功的孩子他在操作的时候, 就是用的筷子, 而他没有成功, 我觉得这里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资源, 利用孩子之间这种矛盾, 把问题反抛给其他的孩子: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可以让那位没成功的孩子说一下他的想法, 或者在集体面前试一试, 从而引出一种生生互动。在对比实验中, 对筷子夹物的内外因素都有一个初步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借助幼儿资源的反问可以演绎出“峰回路转, 别有洞天”的精彩一幕。

三、借助关键性问题提问, 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抓住内容的关键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激起幼儿对观察物的好奇。这种提问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调动幼儿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 教师重复问题可以让别的幼儿回答。

比如在交流的环节, 教师请了一名用水取球的孩子到集体面前交流, 当那名孩子在集体面前慢慢将水倒入瓶里的时候, 教师马上问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说:“球升高了。”那名孩子在不断地倒水, 教师不断地追问:“球到哪里了?”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球, 说:“球上升了。”这里教师利用重复的问题, 让孩子持续地观察“水放进去了, 球在瓶中位置的变化”。孩子们发现了球在水里漂浮的现象, 同时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

四、借助双向提问, 鼓励幼儿质疑

质疑是孩子学科学的起点, 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不断推进, 鼓励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 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比如在猜想的环节, 一名幼儿说:“我想用钓鱼竿来取球。”另一名幼儿马上提出质疑:“钓鱼竿有钩子的, 但是球上没有圈钩住。”这时, 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 问题也就油然而生。而老师可以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来提升:“有小朋友想到了利用工具来帮忙, 但是用哪些工具合适呢, 还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在科学面前,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中隐含并折射出的“科学问题”不应该由教师一个人直接提出, 而应给予机会让幼儿尝试着提出。幼儿发起的提问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 更能诱发他们深入地进行探究。案例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放手, 适时地挑起了幼儿的认知冲突, 使得幼儿提出了如此精彩的问题, 对探究“如何取球”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小班科学活动:摇摇乐 篇3

球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它的特征明显,可以抛接、滚动,但是我想到孩子总喜欢买超市投币机里的球,他们总是好奇于打开球的那瞬间每个球里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我着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摇摇乐”。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材料的选择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独立操作时不能因材料带来太多的障碍,因为在活动中,孩子要反复把小球放进、拿出大球,而摇动时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让孩子发现是哪一种球在摇动,所以在选择大球时我动了不少脑筋,选择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决掉了,正好幼儿园门口的小店里有这种球形的冰淇淋,盖子可以旋转打开,我试了试小班的孩子打开饮料瓶盖的能力,发现这种盒子最合适我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个冰淇淋盒帮了孩子操作活动的大忙。

过程的设计注重探索性。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本节活动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孩子对于小球的经验积累到孩子猜测结果再到孩子验证猜测结果,直到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迹,三种小球的不同之处、和大球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孩子的科学操作兴趣浓厚,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篇4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点心盘、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耿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就藏在这个口袋里,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是什么?

2、集体观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

⑴请幼儿说一说。

⑵老师提问:看看西瓜是什么样子的?

⑶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们想知道吗?”

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按一定的顺序画西瓜,在提出绘画要求的环节,要求太多,与讲解示范重复,没有突出要求重点。指导重难点不突出,在点画西瓜籽可以用棉签,这样幼儿衣服、手指不容易脏,卫生。

好吃的水果: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5

1、了解现在是冬季,初步感知北方冬天和南方冬天的一些简单特征。

2、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1、教师(指着北方冬天的场景):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场景?为什么?

2、教师:北方冬天会下雪,地上、屋顶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叔叔正在铲雪呢。小朋友们有的穿上厚厚的棉衣在堆雪人;有的在锻炼身体;河面上结冰了,有的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这是北方的冬天,南方的冬天和我们这里一样吗?

3、教师:南方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不一样哦!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呢?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吧!(教师手指南方冬天的场景,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但是也很冷,人们也要穿着厚厚的衣服。

三、活动结束。

表扬上课认真的小朋友。

小班语言活动《好吃的早餐》 篇6

姓名:侍雪莲 班级:12504 学号:1216525425 第五次作业

设计意图:

吃饭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吃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天需要的能量及身体需要的营养。可是少部分幼儿不爱吃早饭,所以设计了《好吃的早餐》这样一节活动。《纲要》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及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好吃的早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知道吃餐的好处。

活动目标:

1、认识早餐常吃的食物。

2、能够说出一些吃早餐的好处。

3、愿意和小伙伴交谈在家早餐吃了什么。

活动准备:

常见早餐食物PPT、食物卡片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早上在家吃饭了吗?都吃了什么啊?(请几个小朋友回答)你们都爱吃哪些食物呢?让我来猜猜看。

2、放映PPT,认识常见的食物。

第一张鸡蛋。师: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真棒,你今天有吃鸡蛋吗?你们爱吃吗?

第二张包子。师:这个是什么呢?今天都有谁吃包子啦?你吃的是肉的还是菜的呢?(教他们用完整的话回答:我今天吃的是X包子)。

第三张油条。师:这个你们认识吗?对,真棒,是油条。第四张牛奶(或豆浆)。师:相信宝贝们都知道这个是什么!你们爱喝牛奶(或豆浆)吗?

第五张各种粥。师:你们认识这些吗?你们爱喝那种口味的啊? 师:看了这么多好吃的,你们知道吃早餐的好处吗?

3、自由讨论,教师做引导。

师:告诉小伙伴你早上都吃了什么,和吃早餐有什么好处吧。小伙伴在说的时候,我们要安静的听他说哦,他说完你再说给他听好吗?

4、分发食物卡片,做游戏游戏《食物蹲》。

5、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师:早餐既好吃又有好处,我们要每天坚持吃早餐哦。不过油条要少吃哦!

活动延伸:

回家也告诉爸爸妈妈,早上要吃早餐,吃早餐对身体好,好不好啊?

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篇7

一、观摩活动记录

记录1:比较鸡蛋和鹌鹑蛋的不同。

教师请幼儿观察鸡蛋和鹌鹑蛋的图片,比较鸡蛋和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得出结论:原来,鸡蛋大,鹌鹑蛋小;鸡蛋身上粉粉的,很干净;鹌鹑蛋身上有斑点,看上去脏兮兮的。

记录2.:操作环节,洗洗鹌鹑蛋。

创设情境:帮鹌鹑宝宝洗澡,换身衣服,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操作一:清水洗洗鹌鹑蛋。

师:老师这里有盆清水,我们来给鹌鹑宝宝洗个澡吧。 (出试清水,教师示范)

(幼儿操作 ,教师指导。 )

师:来,宝宝们,洗了这么久了,你们的鹌鹑宝宝洗干净了吗? (分别请幼儿回答。 )

幼:没有!

师:那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请1~2名幼儿回答)

操作二:白醋洗洗鹌鹑蛋。

师: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 (出示白醋)你猜猜这是什么? (请幼儿上来闻闻 ,尝尝。 )闻上去是什么感觉 ?

幼:柠檬,白醋……

师:对啦,是醋! 那你觉得用白醋能给鹌鹑宝宝洗干净吗?

幼:能,不能。

师:有的小朋友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那就请你用白醋试试看,再去给鹌鹑宝宝洗个澡,看看这次能不能帮它洗干净。

(幼儿用白醋操作 ,教师指导。 )

二、观摩活动分析:

1.生活化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 体现。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因此 ,教师要教育培养孩子 ,社会和大自然就是极好的教材。《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孩子眼中,每一次探索与发现都是一种惊喜。可能是惊喜鹌鹑蛋与鸡蛋的不同,可能会好奇鹌鹑蛋身上的斑斑花纹, 也有可能是感叹白醋的奇妙用处。不管是哪一种惊喜都是对生活认知的反馈,也是对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

2.创设游戏情境 ,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开展探究 。

环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小班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但孩子的注意力、兴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助于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鸟妈妈要给蛋宝宝洗澡,怎样才能洗洗干净呢”,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让幼儿探索、观察、动脑、动手,在给蛋宝宝洗澡的过程中渐渐了解白醋的特性。

3.幼儿科学教育一种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 。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醋和鹌鹑蛋这一简单的化学反应现象”,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其内涵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操作、思考,报告自己的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开始部分是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幼儿发现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引发如何清洗鹌鹑蛋斑点的思考;在操作中,让幼儿主动发现用清水不能将蛋宝宝洗干净, 由此引出白醋这一概念,让幼儿猜测白醋是否能洗干净,给幼儿一种神秘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随后操作中,幼儿再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原来白醋能将蛋宝宝洗干净,从而完成科学活动的目标任务。

4.选择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 、能力 、生活经验而定 。

陶行知说:“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不适当的操作材料会让幼儿进入一种误区。因 此,选择适宜小班幼儿的操作材料十分重要。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应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确实身边的物体材料很多,但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于是教师准备了学具:清水、白醋、棉球。活动中,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材料,试一试,仔细观察鹌鹑蛋的变化,很快得出结果。显然,提供便于儿童操作摆弄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兴趣, 更能让幼儿在亲自动手过程中探索和发现,孩子从中获得快乐,逐渐建立科学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

在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向师性强,教师如果做到在活动中富有热情、富有激情,那么幼儿处在宽松和谐氛围的环境中感受到被关注,才真正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和敢于创造。

2.提供尽可能多的可操作性材料 。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而幼儿的探究方法又具有试误性,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可操作性材料, 让幼儿寻找到正确的答案。

从观摩记录不难发现,幼儿在操作环节一中的操作材料只有一种———清水。蛋壳的主要材料是碳酸钙,当它遇到白醋就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出示白醋前,教师完全可以增加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实践的机会。如提供牙膏、肥皂水、洗衣粉等,让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在经历较多失败后获得的成功会令人印象深刻,体验更多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 篇8

关键词:材料;投放;适宜性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投放材料的适宜程度就成了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在实际的小班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因为这是幼儿能否理解科学活动中的核心关键所在。幼儿常常借助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因此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这个特点,以便于他们更好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们在实践中对材料投放的几点想法:

1.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觉和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投放会响、发亮、好玩有趣、现象明显的材料更能引起小班幼儿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例如《身边的风》《做妈妈的好帮手》等活动,我们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制作和投放的材料。幼儿通过自己感触和生活经验,能够很快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的参与探索,为科学活动中核心概念的把握打下基础。

2.材料投放的品种不宜过多,材料呈现的科学现象应是非“A”即“B”。在实际的科学活动教学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误区,即教师认为投放的材料越丰富越好。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投放的材料越多,如果再没有主题,就会对幼儿的选择造成障碍,使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好事情。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显得更加明显,他们以单向思维为主,因此投放的材料也不能超过两到三种,而且这些材料还有排他性,即材料呈现的科学现象应是非“A”即“B”。比如,我们做沉浮实验,教师提供的材料最好要么沉、要么浮,以便于幼儿做出正确的选择。

3.材料的材质也不应太多。过多的材质,幼儿容易产生混淆,不能完全记住。如在小班做“磁铁宝宝找朋友”的活动中,第一次,我们投放了铁钉、石头、布条、羽毛、积木等材料,并引导幼儿自己拿着磁铁去验证到底哪些能被吸住,实验的过程很顺利,但是在表达上幼儿却出现了障碍,原来是他们忘记了都有哪些材料。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在第二次设计的过程中,只选择了布条和铁夹两种材料,结果幼儿就很轻松地从这个实验中感知到了磁铁的特性。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小班科学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不用面面俱到,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投放幼儿容易认识和表达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实验的效果。

4.材料选择要生活化,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小班幼儿接触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小,生活经验薄弱,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根据幼儿认知“朴素理论”,幼儿不是通过间接的阅读或者是倾听家长或者教师的教导来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感知周围世界的。因此,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迁移便能感知来投放适宜的材料。如幼儿熟知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能考虑幼儿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也能有利于幼儿进行表达表现。如《有趣的声音》,我们在响罐中投放了大米、花生、红枣、黄豆等材料,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的材料,幼儿基本都见过,对它们的特性掌握得也比较详细,也能较准确地进行表达,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反之,如果我们选取的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认知,对后面的探索活动就会形成障碍,教师操作起来也就有很大的难度了。

5.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游戏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幼儿的生活、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材料是我们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的学习大部分还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因此,在设计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以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和持久度。如《电动玩具》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精选了多种典型的电动玩具,幼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到紧张有序地完成多项活动。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课堂的教学反馈及时做出调整,对材料进行恰当介绍,游戏性越强,幼儿越是有兴趣,这在低幼儿童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而,我们在《水果沉浮》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正热播的动画片《水果总动员》,设计了拟人化的“演员”,小班的幼儿特别容易接受,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且具有探索性,在后面的记录活动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愉悦感。

6.材料的投放要难易适中,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需求和他们的发展水平,太难或太简单的材料在操作时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小班科学活动《不喝水的蜡》。教师在第一次活动探索时投放的材料现象明显,幼儿将小船放入水中时讨论为什么有的小船沉了,有的小船没有。幼儿根据这个验证的想象来判断涂上蜡的小船不会沉下去。因为需要推理能力,因而有许多幼儿虽然嘴上回答是正确的,但其实还是不清楚其中的科学奥妙所在。小班的幼儿在个体差异上尤为明显,因而在分组操作时要提供难易适中,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而小班幼儿是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适宜的科学教育素材,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在观察、操作、比较、验证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帮助幼儿通过多次操作,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学习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培养激发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上一篇: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总结下一篇:后缀ly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