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广西经济发展(精选7篇)
近十年来粉末冶金零件的成形新技术:
一、温压技术 温压技术是粉末冶金领域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生产出高密度、高强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所谓温压技术就是采用特 制的粉末加温、粉末输送和模具加热系统,将加有特殊润滑剂的预合金粉末和模具等加热至130~150℃,并将温度波动控制在±2.5℃以内,然后和传统粉末冶金工艺一样进行压制、烧结而制得粉末冶金零件的技术。其技术关键:一是温压粉末制备,二是温压系统。与传统工艺相比,温压成形的压坯密度约有0.15~0.30g/cm3的增幅,其密度可达7.45g/cm3。在相同的压制压力下,温压材料的屈服强度比传统工艺平均高11%,极限拉伸强度平均高13.5%,冲击韧性可提高33%。另外,温压零件的生坯强度高,可达2O~30MPa,比传统方法提高50—100%,不仅降低生坯搬运过程中的破损率而且能对生坯进行机加工,表面光洁度好。此外,温压工艺的压制压力低和脱模力小,同时零件性能均一,产品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温压工艺还有一个特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研究表明,假如一次压制、烧结的普通粉末冶金工艺的成本为1.0,则粉末锻造的相对成本为2.0,复压复烧的相对成本为1.5,渗铜的相对成本为1.4,而温压技术的相对成本为1.25。目前,采用温压技术生产的粉末冶金零件已达200多种,零件重量在5—1200g。例如,德国SinterstahlGmbH公司用温压技术生产复杂的摩擦传动用同步齿环,在美国新奥尔兰举行的PM2TEC2001国际会议上获奖。该零件的齿部密度超过7.3g/cm,环体密度超过7.1g/cm,生坯强度达到28MPa。采用了扩散合金化的烧结硬压粉末,最低抗拉强度为850MPa。由于使用了温压技术和采用粉末冶金零件,使得综合成本降低了38%。
二、流动温压技术
流动温压粉末冶金技术(Warm Flow Compaction,简称WFC)是在粉末压制、温压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工艺的优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粉末冶金零部件近净成形技术。其关键技术是提高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它通过提高了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填充能力和成形性,从而可以在8O~130~C温度下,在传统压机上精密成形具有复杂几何外形的零件,如带有与压制方向垂直的凹槽、孔和螺纹孔等零件,而不需要其后的二次机加工。WFC技术既克服了传统粉末冶金在成形复杂几何形状方面的不足,又避免了金属注射成形技术的高成本,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WFC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粉末冶金零部件近净成形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1)可成形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零件;(2)压坯密度高、密度均匀;(3)对材料的适应性较好;(4)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WFC技术在国外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其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致密化机理研究尚未见报道。传统粉末零件成形时,为了减少粉末颗粒之问和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的摩擦,在粉末混合料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润滑剂,但混进的润滑剂因密度低不利于获得高密度的粉末冶金零件;而且润滑剂的烧结会染环境,甚至会降低烧结炉的寿命和产品的性能。模壁润滑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采用模壁润滑取代粉末润滑技术已成为粉末成形研究和开发的又一热点。目前,实现模壁润滑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利用下模冲复位时与阴模及芯杆之间的配合间隙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将液相润滑剂带到阴模及芯杆表面。二是用喷枪将带有静电的固态润滑剂粉末喷射到压模的型腔表面上,即在装粉靴的前部装一个附加的润滑剂靴装置。成形开始时,润滑剂靴推开压坯,压缩空气将带有静电的润滑剂从靴内喷射到模腔内,因为润滑剂粉末所带的极性与阴模相反,粉末在电场牵引下撞击并粘附在模壁上,然后装靴粉装粉,进行常规压制成形。采用模壁润滑技术明显提高粉末材料的生坯密度,密度可达到7.4g/cm3,且模壁润滑与粉间润滑相比,铁粉的生坯强度可分别提高128—217%。日本丰田汽车中心研究人员利用温压、模壁润滑与高压制压力使铁基粉末压坯几乎达到全致密。
四、高速压制技术
高速压制技术(Hjgh Velocity Compaction,简称HVC)是瑞典的Hoaganas公司在2001年6月推介的一种新技术。高速压制生产零件的过程和传统的压制过程工序相同。混合粉末加进送料斗中,粉末通过送粉靴自动填充模腔压制成形,之后零件被顶出并转入烧结工序。所不同的是高速压制的压制速度比传统压制高500—1000倍,压机锤头速度高达2—30m/s,液压驱动的锤头重达5—1200Kg,粉末在0.02s之内通过高能量冲击进行压制,压制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通过附加间隔0.3s的多重冲击能达到更高的密度。HVC技术具有高密度、高性能、低成本、高生产率和可成形大零件的特点。
该技术适用于制备阀门、简单齿轮、气门导筒、主轴承盖、轮毂、齿轮、法兰、轴套宇轴承套圈和凸轮凸角机构等产品。目前正在继续研究生产更复杂的多级部件。
五、动磁压制技术
动力磁性压制技术(dynamic magnetic cornpaction,简称DMC)是1995年美国开始研究的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粉末最终成形压制技术。DMC是采用脉冲调制电磁场施加的压力来固结粉末。与传统的粉末冶金压制工艺一样,动力磁性压制也是两维压制工艺,但却是径向压制而不是轴向压制。当粉末装入~个导电的容器(护套)内,置于高场强的中心腔中,线圈通入高电流脉冲,线圈中形成磁场,护套内因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与施加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由外向内压缩护套的磁力,使粉末得到压制,整个压制过程时间不足1ms。DMC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不使用模具,因而可达到更高的压制力,维修与生产成本更低;(2)在任何温度与气氛中均可施加压力,且适合所有材料,工作条件更灵活;(3)不使用润滑剂与粘结剂,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许多动磁压制的应用已接近工业化阶段。DMC适于制造柱形对称的终形件,薄壁管,高纵横比部件和内部形状复杂的部件。现可以生产直径×长度:12.7mm×76.2mm到127.0mm×25.4mm的部件。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该技术才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该技术集粉末成形和烧结于一体,不需要预先成形,也不需要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主要是利用外加脉冲强电流形成的电场清除粉末颗粒表面氧化物和吸附的气体,净化材料,活化粉末表面,提高粉末表面的扩散能力,再在较低机械压力下利用强电流短时加热粉体进行烧结致密。_有关研究表明,该技术由于场活化等作用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粉体的烧结温度,缩短了烧结时间,并充分利用了粉末自身发热的作用,热效率极高,加热均匀,可通过一次成形获得高精度、均质、致密、含氧量低和 晶粒组织细小的零件。
目前,SPS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陶瓷、金属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等。在制备和成形非晶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金刚石等材料方面也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七、爆炸压制技术参考文献: 爆炸压制(Explosive Compaction)又称冲击波压制,是利用化学能的一种高能成形方法。它通常将金属粉末材料置于具有一定结构的模具中施加爆炸压力,爆炸物质的化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周围介质中的高压冲击波,并以脉冲波的形式作用粉末,使其获得高密度。作用时间仅为1O一100us,粉末成形为1ms左右。爆炸压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加工方法,可使松散材料达到理论密度。能将不适合传统压力加工的材料制造成零件,可使传统的不可压缩的金属陶瓷材料、低延性金属等压制成复合材料,典型的应用是将高温合金粉末用于成形飞机发动机的耐高温零件。结束语
1 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1.1 建立了较完善、先进的PACS(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与RIS(放射信息系统)
上世纪末我国以处理文本信息为主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称的窄义HIS,本文HIS延用此意)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得到尚好的发展。然而信息量更大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由于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和当时的通讯技术、医疗设备等技术原因尚未起步。虽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已提出PACS与RIS的概念,但直至上世纪末才有较成熟的小型PACS(单机或部门)产品进入我国。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和研究医院PACS的建设问题。进入本世纪有些大型医院已开始购买国际知名影像设备制造商如GE、西门子、阿克发等产品或与国内厂商共同研制开发PACS在医院放射科进行试点。在试点医院、厂商以及各种学术会议交流的推动下,2002年至2005年掀起了医院建设PACS的浪潮。当时PACS产品的主要功能只限于影像的归档、传输。然而只有病人影像的归档、传输不能体现影像科室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良服务及影像科室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在建设PACS的同时必然伴随建立放射(影像)信息系统(RIS),PACS与RIS密不可分。一时间PACS、RIS、DICOM等名词成为当时讨论的
热门话题。当时建设PACS主要面临着与上世纪医院HIS建设的类似问题。尤其是建设PACS的标准问题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与关注。因为当时HIS的发展,已经出现“信息孤岛”,深感不重视标准和规划问题,对PACS乃至整个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将后患无穷。在这场标准问题讨论中遵从国际上的DICOM标准是中心话题。此外,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开发模式(购买、合作、自建);资金与经济效益问题也都曾经引起过困惑与热议。PACS、RIS经过这一波的发展逐渐被医院领导接受和重视,它的应用也深受病人和医护人员欢迎,迎来了从小型PACS向全院FULL PACS的大发展。随着PACS的建立,在DICOM、IHE等国际标准规范下,建立起较规范化的、服务病人医疗的RIS,将几乎所有影像设备接入局域网,使医院放射(影像)科室的的信息化管理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进入了数字影像时代。
十年来,PACS从mini PACS(医疗影像工作站),走上了面向全院的FULL PACS;从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归档、传输到现在其功能已不限于数字影像信息的归档、传输而涉及工作流程等信息化管理。全院性的FULL PACS不仅仅是将放射科的CR、DR、MR等数字影像,也包括B超、内窥镜、核医学、病理等影像经医院局域网传输分发覆盖到全院,这意味着医学影像已冲出放射科的范围越来越广地向B超、内窥镜、核医学、病理、心脏科、牙科、眼科等各领域的综合医学影(图)像发展。纳入PACS管理范畴的医院科室越来越多,其应用越来越广。PACS决不只是医院信息化中的一个临床信息系统。它与HIS并驾齐驱,已成为支撑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两大信息系统平台之一,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HIS的深入发展
上世纪末HIS已经经历了一波初期建设热潮,不少大中型医院都已建立起以财务收费与管理为主的门急诊、住院、药房、药库及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国医院信息化打下了基础。进入本世纪以来,在PACS建设热潮后,形成以PACS和HIS两大系统平台,为医院更深入全面的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前后,从国外引入“E-haspital”(数字化医院)一词,一时间”无纸化、无胶片化医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憧憬。另一方面,随着医院管理朝着为病人服务的理念的变革,对医院信息系统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HIS面临着进一步升级改造,朝着为病人提供优良服务、为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方面深入发展。当时HIS的升级改造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病人为中心”的HIS架构、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信息孤岛”等。
以“病人为中心”的HIS架构问题引起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性变革。HIS如何以信息化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造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而不是建立信息系统去附和原有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流程。近十年来以“病人为中心”的HIS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等医院管理的革新。促进医院开展临床路径和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认证。JCI医院认证能够帮助医院建立统一的、可以按标准实现的组织管理架构、政策和工作流程。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将JCI标准作为今后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的主要参考标准。临床路径是用来控制医疗成本降低费用及改善医疗质量的方法之一。2009年12月,卫生部已下发《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在全国50家较大规模医院试点建立112种疾病(病种)的临床治疗规范。虽然JCI认证、临床路径主要是针对医院管理的革新,但只有在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与管理理念相适应架构的信息系统,它们才能有效地顺利进行。
医院的主营业务是治病救人,以病人为中心的各临床业务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的主流。HIS从以财务收费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向临床信息系统发展是HIS阶段性的深入。近十年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带给医院门诊各科室的明显变化是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PACS、LIS等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门诊医生工作站不仅与挂号、收费、药房、药库系统信息共享,为病人开具处方、缴费提供便利;也能方便快捷地获得病人检查检验的结果,为医生诊断提供极大方便。HIS与智能排队叫号系统的联网使用,基本消除了就诊室门口等待就诊的混乱拥挤现象,大大改善了病人的就诊环境和医生的工作环境,减轻了护士的工作。住院信息系统近十年来的变化除了与门诊一样由于PACS、LIS等信息系统的建成使医生、护士能方便快捷地共享检查检验的结果,从而为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益处外。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出现了移动医、护工作站,利用PDA及可移动电脑实现了移动床旁查房(查阅病历、下达医嘱),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床旁录入,实时调阅执行医嘱、跟踪医嘱执行周期,检验试管床旁采集样本,有效监控护理质量等。
医院检(化)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经历上世纪末的探索与积累以及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提高已能将几乎各种检(化)验仪器接入网络与HIS集成,并得到包括质量控制等管理流程在内的深入发展。
重症监护联网信息系统也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将各种监护仪器接入网络与HIS集成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带来方便。实现了监护床位预约安排、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监护设备远程监控、病人信息全程跟踪等功能。也是医疗设备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又一个实例。
手术、麻醉信息系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实现了科学的手术过程管理、精确的麻醉记录采集、实时的麻醉过程监控、术中的诊疗信息调阅等信息化管理。
更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化医院“无纸化、无胶片化”热潮和医嘱处理而引发的2006、2007年的电子病历的热烈讨论与研究。
“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源于上世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和长远规划、“各自为政”,一家医院里可能采用多个厂商的不同软件产品。各个厂商的产品在数据结构、数据表达以及信息交换等方面都没有共同的标准。各个医院所使用的不同厂商的产品,硬件环境也不尽相同。这些“信息孤岛”的存在对医院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带来了巨大阻碍,严重影响医院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1.3 医院信息化正向着远程医疗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也曾掀起过远程医疗热,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与大城市有实力的综合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咨询会诊联系,但由于当时主要采用调制解调器的电话网或成本过高的卫星网来传输远程信息,无法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故未得到推广。进入本世纪,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共同推动下,2005年前后出现新一轮世界性的远程医学热。随着我国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基本能适应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音视频技术、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远程医学教育和2005年SARS医治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再加上医院信息化中PACS的建立,使得医学影像信息异地远程传输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我国2007年前后新一波远程医疗的发展。远程医疗的讨论也引发“信息共享”和“电子病历”的讨论与研究,并推动我国医院信息化开始从发展临床信息系统为主的阶段向更高级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由于远程医疗对“人们普遍公平的享有医疗保健服务”、“平抑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和解决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良好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区域医疗的重要服务模式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促进医院与社区、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两三年前,提出新一轮医疗改革后,因新医改旨在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区域医疗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新医改,资源和资金投入倾向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变,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免疫、优生优育指导及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社区、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将得到了较大发展。城市大型医院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遴选区县级医院或援建分院,组建“集团式医疗体系”。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合作在不断加强,出现新型的区域协同医疗模式。我国区域医疗发展已经开始起步。信息化是区域医疗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之一。所有区域医疗发展带来的变革也为医院信息化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拉开医院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序幕。
2 当前的热门话题与思索
2.1 数字化医院
“数字化医院”至今仍无确切定义,从一般意义来理解,它与医院信息化(数字化)所寓意的实质内容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我国目前“以病人为中心”的HIS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虽然已经在病人就诊、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医院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医护人员、管理者,方便、低廉、高效、安全就诊、救治对医院信息化所期望的需求。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信息化条件下合理的诊疗流程和符合业务需求信息模型;医院的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监管监控等高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仍需要开发、完善、提高;要开发以运营管理为目标的决策支持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是电子病历信息自动采集的基础,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开发具有人性化的精细临床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临床数据中心与临床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医疗文档的数据采集、编辑与管理,开发临床知识库的管理与应用,开发能为医生设计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救治病人的方案提供帮助的辅助诊断、医疗决策支持等等新功能。各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也要像PACS、LIS、重症监护那样将所涉及的医疗仪器设备联网集成;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还必须适应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考虑建立在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的需求。总之,临床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应用还大有文章可做。
PACS当前也面临升级、改造的局面。近年来,PACS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集中在图像的后处理、三维重建、多影像融合和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方面。目前,国外供应商已经推出了影像三维重建(3D)、多影像融合和CAD的成熟软件产品。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可方便影像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分析病灶,尤其对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多影像融合是针对不同类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而提出的应用需求(现有CT、MR、CR/DR、DSA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不同检查技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互为补充)。CAD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前沿,是在大量医学影像和诊断的分类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特定医学影像检查分析决策系统。(CAD使用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病人检查的特征数据,与分析决策系统中大量同类检查的统计学数据分析对比,做出影像检查的诊断结论。)作为医院的两大系统,如何实现PACS和HIS的集成整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PACS和HIS整合可以减少信息冗余,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但我国HIS多体系、异构的复杂现状对整合产生严重障碍。随着区域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的发展区域影像中心的建设、远程影像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都要求PACS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区域影像中心的提出是医院内部PACS应用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是在医院内部实现病人影像信息共享后,在医院之间这一更高层次的实现,同时也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实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
医院真正的变革还需要医院管理自身的进步。医院的信息化只是促进医院管理变革的重要手段。医院改革与发展将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医院改革和医院分级管理的深入,各级医院、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尤其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机构信息化将会得到强劲的发展,并因此影响各级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医院将是一个持久的任务与发展过程。
2.2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HER)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各级城市医院重点是电子病历,对起“六位一体”功能职责的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重点应该是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系统,以病人为中心,将分散在各不同系统上的病人信息集成起来,融合了包括病理、内窥镜、实验室检查等系统的图文报告以及X光、CT、MRI等影像信息,方便了临床诊断治疗,大大减少了临床医生的文书书写负担。另一方面,电子病历通过互联网网页,无论院内院外、本地异地,各信息系统和工作站可以直接调阅病人的病历、病程记录、医嘱、实验室检查结果、X光、CT、MRI影像等信息以及社会学、人口学等病人基本信息。只有建立十分完善的临床信息系统,才能把分散在HIS、PACS各不同系统中包括影像信息在内的病人各种图文信息有机地集中起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完整的电子病历。这样的电子病历包括诊断、用药、治疗、手术、实验室检查项目、
病人人口学、体征、症状、收费等信息,才能形成以病种为主题的临床数据仓库,进行各种的医学流行病学分析、循证医学分析、医学经济学人口分析。电子病历的建立和发展将推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是以病人为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上世纪医院信息化建立的HIS中,一些综合医院就应用SQL数据库以传统的WORD等文档编辑工具作为处理医嘱、记录病历的电子化手段,是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化病历”的雏形。进入本世纪以来,这种文档式的“电子化病历”由于依赖特定的编辑环境,移植性差,无法在局域、广域网上共享;对病历的检索,分析,统计,病历质量控制等难以完成。2006年以来,提出了基于原生XML数据库和HL7 V 3.0的结构化电子病历。这种电子病历的编辑和存储完成从数据存储访问到数据展现格式的转换。出现了很多基于XML技术的软件系统和产品,包括基于XML的数据规范化、连接、查询和检索、更新,XML到其它数据的格式转换(XSL/XSLT)等,为病历信息在局域、广域网上的共享提供一种支持。但按照统一建模语言(UML),采用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应用模型开发,能在各医疗卫生机构和网络广泛共享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出现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
无论电子病历还是电子健康档案当前发展的瓶颈除了为共享互通需要考虑制定统一的的基本架构(基本内容和应用规范)、数据标准(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与信息交换标准等标准和规范问题外,另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在于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数据表达、信息模型以及“信息的采集”(包括结构化书写、自然语言的输入、各种医疗设备信息的自动收集等多种形式)与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2.3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与远程医疗
20世纪中叶以来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引发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导致医学目的发生战略调整,从优先治愈疾病转向“预防保健”,从而医疗卫生活动也必然向乡村、社区甚至家庭延伸,引发出区域医疗的概念。区域医疗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筑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之上。区域医疗信息化和远程医疗是区域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乡村与社区医疗机构因具有“六位一体”功能,以它们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家庭,能将个人的医疗卫生保健信息采集起来,方便地集成为健康档案。因此区域医疗信息化需要建立高效畅通的网络平台,发展与完善乡村、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完善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会诊、手术、咨询、教育)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城市各级医院与社区、乡村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等信息化工作。还要进一步将区域医疗信息化延伸到家庭。个性化的医疗设备进入本世纪有向家庭、个人发展的趋向。将个人数字电子医疗保健、康复(包括可携带、移动)的设备像PACS将数字影像设备通过网络连成一体那样,将是未来区域医疗信息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一个方面。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乡村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因其功能定位、经营服务模式有别于城市医院,它们的信息化也有别于城市医院。这些医疗机构信息化的重点应该是在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能与城市医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医疗。
分级医疗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是区域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和电子病例(健康档案)的关键内容之一。数据中心可以根据需要分级分层建设,如区域中心医疗机构数据中心、市地数据中心、省数据中心、国家数据中心。各级数据中心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远程医疗因异地间的医学信息传输天生离不开通信技术,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自1994年ITU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首先提出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一词。进入本世纪,2002年、2003年ITU会议和WHO 2005年召开的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都重点讨论远程医疗。在ITU和WHO的共同推动下,从而引发新一轮世界性的远程医学热,远程医疗是一种新型医疗服务项目。远程医疗需要建立在网络通讯和医院信息化的基础上,可以说它是医院信息系统,尤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远程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将要求信息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随着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容量、通信方式的进步,远程医疗的音视频信息、图(影)像信息将走上一条真的“信息高速公路”。到那时,远程医疗(包括诊断、治疗在内)才能接近目前医院中患者与医生“亲临现场”的实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建立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上的“云计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将会向虚拟化医院发展。
2.4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医院信息化由部门向全院扩展、进一步向区域延伸,必然涉及原有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因此医院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医院信息化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医院信息资源整合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指网络与信息设备(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软件资源主要指各信息软件系统,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信息数据的整合。IHE(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就是北美放射学会在PACS、RIS、数字影像应用发展过程中倡导的数字影像信息资源整合的范例。
我国医院信息化已开始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区域医疗必然要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数字化医院、电子病历和健康电子档案也面临着信息资源整合。我国HIS多厂商、多系统之间没有共同标准而形成的“信息孤岛”障碍,使得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更为严峻。PICS、LIS等系统也面临与众多HIS产品的非同质异构信息的整合问题。要打破医院界限,合理规划,实现大型、关键设备或系统在区域内资源共享,达到区域内信息服务资源的整体优化。
医院信息整合是一项以规划、深化和改造为主的信息化活动。往往不是一个显性的新建项目而是“隐形项目”。它可能体现为一个专门的“信息交换平台”、“综合管理系统”或对一些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升级或集成等等形态。信息整合工作可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实现信息数据的集成,形成统一的信息存储和交换机制;二是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流程改进和业务协同。
在第一层面的信息数据集成应该引入统一的标准体系用于统一编码和业务信息交换;建立目录信息库或目录体系用于共享信息检索;建立集中的信息交换管理平台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换。目前我国不同HIS产品在这个层面的整合集成主要采用开放数据库方式,部分厂家提供API接口方式,集成代价高,缺乏通用性,影响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需要互联时,涉及到不同规格的数据库、不同的数据规范,系统互联的成本甚至超过开发的成本。也有研究采用HL7标准的CDA文件格式通过互联网WEB Servic实现异构系统非同质(多媒体)信息数据的交换;通过数据仓库“提取”实现静态异构信息数据的集成。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是信息数据交换的重要工作。有必要建立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数据交换平台,用以解决医疗信息资源整合中数据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问题。通用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是异构信息数据交换的重要部分。它的作用一是把通过各接口进入该系统的多来源异构数据,都进行规范化并有机的关联起来,使各文件都具有明确而独立的医疗意义及相互关系;二是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查询、导出和维护。因此,交换平台需要多种接口以适应不同数据类型(包括文本数据接口、图像数据交换接口、音视频交换接口、其他文件交换接口等)的需要。另一重要技术问题是异构数据的关联机制。
在第二层面上的流程改进和业务协同主要要做符合信息化的流程的再造,其中突出应用和业务协同是关键。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应该以一些直接面向需求的应用为目标,而不仅仅把建立存储中心、交换平台为最终目标。这样整合的效果体现得会更加明显,投资效益也会更加显著。
医院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加强资源整合的规划和标准化。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适时推出切合当前信息资源整合需要的应用标准,拿出实际可操作的标准化推行办法。这是真正实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前提也是推动医院信息化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5. 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上世纪HIS建设不注重标准化是形成医院内、医院间难以共享的“信息孤岛”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PACS、RIS建设注重遵循DICOM、IHE等国际标准,提高了PACS、RIS和医院放射(影像)科室信息化的标准化水准,为医院内、医院间影像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创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等同引用国际标准的先例。这样的经验教训已使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标准问题引起关注,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卫生部有关部门2009年颁布《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标准化工作文件。如此高规格、密集地发布信息标准,在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还是第一次。然而,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结构、内容,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涉及国家其他有关领域的通用与专用标准的协调,国际同类标准的等同引用等等问题并非卫生部门能够完全掌控。尽管国家标准化有关部门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也已引起重视,但医院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 启示与展望
3.1 医院信息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化、智能化医疗仪器设备)是医院信息化的支撑技术。现代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如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带宽的提升,存储技术的发展都为PACS、远程医疗建设与应用提供现实的可能;网络的安全技术为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近两三年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是医院移动信息工作站应用的前提;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没有数字影像设备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如今的PACS和医院影像科室的信息化,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检验、化验、监护设备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如今的LIS和重急诊监护信息系统。今后临床业务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医疗设备信息的联网利用也是重要方面。区域医疗信息化与远程医疗向家庭和个人拓展,也须关注家用、个人数字医疗设备器械的发展与利用。当前无线网络、3G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三网合一”的网络通讯体系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如大规模智能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发展,也定将对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影响。
3.2 发展我国自主的医疗信息技术(HIT)产业与软件产品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HIS厂商产品逐渐走向成熟,而国外产品“本土化”需要有一个艰苦的长期过程。
国内HIS开发商的价格与本土化优势,使国外厂商仍无法与国产厂商争夺我国HIS市场。比起医疗行业其他产品而言,几乎清一色的“国产化”是我国医院信息化HIS的一个特点,从而奠定了我国HIT产业的基础。虽然,PACS在影像处理方面国外产品技术优势明显,但就医院信息化而言无论是科室级的PACS还是全院级的FULL PACS都必须与RIS、HIS集成。国内PACS厂商的价格、本土化优势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HIT厂商已超过500家,已经初步形成HIT产业。出现一些甚有实力的企业,正酝酿着资本“上市”运作,以求长期稳健发展。随着新医改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到来,未来我国的HIT市场规模将更大。国际知名企业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和它们先进的技术、管理、雄厚的资本实力抢占我国HIT市场。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开拓创新,开发出高品质的产品是我国HIT厂商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医院用户越来越成熟,他们重视同类产品的运行效果、公司的维护能力与实力以及公司与医院的协同合作。他们认识到“医院的信息化产品应用,不单单是软件系统的问题”。软件企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实施质量和水平、服务人员素质、培训人员专业性、后续服务的管理等因素越来越影响着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成败,并直接影响医院服务经营的好坏。所以,诸如服务本地化、实施标准化、支持认证化等措施将引导厂商从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服务上来。我国HIT市场已开始进入产品、服务及公司综合能力的竞争期,促使HIT市场的分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有基础好、专业性强的有实力的HIT公司才能够在市场上长期稳步前进。
3.3 医院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主管(CIO)和专业技术队伍是医院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医院信息中心应保障医院信息化的组织、实施;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执行统一框架的调整、统一的流程和制度;维护管理医院各信息系统的运行,包括运行状态的检测监控和安全评估、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优化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完善信息中心内部的质量管理等工作。它是医院信息化的日常组织机构,起到医院其他机构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医院信息化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力量,需要医院、厂商、IT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难能可贵的紧密配合与协作,但医院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医院信息化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应该是有信息学、医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员或组合型技术群。他们的领头人CIO,应该成为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达到医院医疗和管理现代化的组织者。他必须是具有良好的管理、医院业务、信息技术以及教学与科研等能力和任劳任怨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提高医院信息技术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采取有效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留住人。
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发展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是多方面的,还有更多。诸如:“领导重视的“一把手”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以及资金投入,社会、经济效益等等,都值得思考和记取。尤其是政府的宏观指导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009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新医改方案。新医改方案第十四条指出:
“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方案首次将建立信息系统列为支撑新一轮医疗改革“四梁八柱”中的八柱之一,体现出国家对信息化在推动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重视程度。这将会给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大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医疗改革新形势下,相信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像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样,迎来姹紫嫣红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陈金雄.新医改条件下的医院数字化建设,第三届电子病历与区域医疗博览会会议论文,2009.10,北京.
[2]饶克勤.医疗体制改革与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华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国临床医学工程学暨数字医学大会主题报告,2009.10,南京.
[3]沈树春.浅析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问题与对策,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网站学术论文(www.cmia.info)2009.4.8
[4]黄从宽.我们需要什么样达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2006(7):52-55
[5]徐庐生,唐慧明.从信息技术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
[6]徐庐生等.基于DICOM标准的医学图象归档与通讯系统(PACS),第八届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论文集,1999,无锡.
[7]徐庐生等.医学图象归档及通讯(PACS)与医学数字成像及交换(DICOM)标准,中华放射学会PACS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01,北京
[8]叶志前、徐庐生等.谈区域和远程医疗中异构数据的交换——探基于HL7-CDA标准之路,第11届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论文集,2008,珠海.
关键词:生理语音学;高科技;现代仪器;四大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01-01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化脚步加快,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汉语的研究,而是扩到到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甚至是走出国门研究其他国家的语言。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生理语音学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尖端科技应用普及化
1、EPG技术
EPG技术是近十年来中国才引进的研究语音的高端仪器 [1]就是在你的嘴里安装好假腭,假腭里面有许多个电极,发音时根据舌头与硬腭通电与否在荧光屏上成像来研究发音器官,所以只要你发出声音,电脑便可以捕捉到你的发音器官是怎么运作的。这一技术在现代广泛应用到语音研究,比如毛桂英于2010年在《民族语文》 第三期上发表的《基于EPG的蒙古语辅音发音部位研究》一文中就运用了EPG技术。
2、电磁发音器EMA
电磁发音器EMA也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先进仪器。它对人体基本零伤害,它的最大优点是对发音器官进行实时监测,比如胡芳2006年发表的《论元音产生中的舌运动机制—以宁波方言为例》一文中,胡芳利用EMA技术对七位发音者进行了发音舌位采集,分析出了两个底层舌位运动机制,对语音研究有重要影响。
3、数字频闪检测系统
数字频闪检测系统 ,是一种图像录制技术,优于以前的基于SVHS 录像带的图像录制技术。该技术能检测到声带颤动的幅度和大小,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研究技术,被人们广泛运用
4、喉扫描摄像系统(V K G )
喉扫描摄像系统(V K G )是一种摄像系统,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声带的运动,可以说是十分方便的工具,不过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语音多模态研究和多元化语音学研究》是孔江平于2008年发表在中国语音学报上的一篇论文。他在《语音多模态研究和多元化语音学研究》这篇论文中就运用了VKG技术研究语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5、肌肤接触压电式麦克风
肌肤接触压电式麦克风,也是一种比较高端的仪器。就好像是麦克风放到了人的体内,是人的身体在向麦克风传输信息,并且可以隔绝外界的噪音,夸张地这种技术就好像一种神之对话一样,可以倾听到我们自身听不到听不懂的语言。
二、跨国联合研究普遍化
随着国际化加强,各国研究者们联合研究一个项目已经不再稀奇,生理语音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因为语音学可以说是一门基本的学科,因为每国的语言文字都不一样,每个国家都必须有人研究才行。而每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古代的民族文化交流,可能存在本国的古音丧失而临近国家保留了其古音的现象。这个时候进行合作研究就是必须的了。比如在蒙古语的研究中,就要多方面多个国家进行研究,因为使用蒙古语的地方不仅有蒙古国,还包括中国内蒙古地区, 新疆地区 , 俄罗斯卡尔梅克,以及布理亚特联邦共和国。因此语音学研究方法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死守家中抱着书本啃就出一本书的时代已过去,现在更多的是要资源技术共享,这样才能在前人已经把好摘的果子都摘了的情况下,取得有突破的成就。
三、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化精细化
在以前,人们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是狭窄的,一大堆关于汉语语音、音系、语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而现在的中国学者们不再仅仅关注“汉语”这一既大而又空洞的词,而是深入到各个地区,研究在普通话盛行和必须盛行的这一大背景下,各种珍稀的语种和方言,同时又为挽救一些古老的语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丁石庆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五期上的《莫旗达斡尔族语言发展趋势预测》这篇文章中就阐述了达斡尔语的发展现状,和对现状的思考,具有很高的价值[4]。除此以外还有对蒙语、满语甚至还有关于邯郸代昭语的研究,由此可见对语言的研究已经精细到一个方言区、一个市、一个镇、甚至一个村的研究,这可能与所研究的语言的复杂度有关,所以把心放实,一步一个脚印,要研究多透就多透,着眼点有多小就多小
四、从单纯研究到注重保护发展
同在《莫旗达斡尔族语言发展趋势预测》这篇文中就提到达斡尔语在普通话普及的浪潮下已经摇摇欲坠,以达斡尔语为母语的人已经濒临灭绝,兼用汉语和达斡尔语的人稳定发展,选说汉语的达斡尔本土人大幅度增加。这篇文章或许在提醒我们,在推广一种东西的时候,是否也应注重保护原有的东西,因为历史留下的始终是有价值的,忘记历史,历史会给于我们惩罚,我们不应在控诉日本的健忘时,做着跟他们相同的勾当。与此相类似的对濒于灭绝的语言来的研究,对我来说都有保护文化、保护历史的意味,应当给于肯定和褒扬。
结束语
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技术越来越进步,研究的方法越来越超乎人们的想象,从用肉眼的大致粗略的观察和靠身体的感觉,到精细的每一次声带频率震动次数的记录;从最开始的X光技术的第一次飞跃到后来的2D、3D、三维成像技术普及化,语音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向复杂化,细节化发展。随着时代科技进步,相信生理语音学研究会向更高的程度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永宏,孔江平,于洪志.现代语音学仪器及生理语音学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8.09.
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
对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测量工具、研究发现、干预方法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几个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作 者:廖艳华 LIAO Yanhua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7“”(6)分类号:B814.1关键词:儿童 心理卫生 问题行为
作者:王萍|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 所属期数:第1期
摘要:荣氏家族问题是近十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史学界主要就荣氏企业的经营观点、文化特色、经营策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荣氏家族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荣氏家族;企业文化;经营策略;综述
荣氏企业是中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荣氏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很多,但笔者发现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几乎没有,笔者对近十年来关于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的史料进行研究综述,希望对学术界的研究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这些史料包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编订的一套史料,这是研究荣氏家族的基本史料。《乐农史料选编》还于2002年开始选编《荣德生文集》、《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荣德生与兴学育才》、《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些文集选编了荣德生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五二年的六十二篇文稿、题词、诗联、言论以及相关报道,包含有关荣德生的传记资料、生平事业年表和家世、家训等史料,也包含很多珍贵文献:《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纪事续编》、《人道须知》、《无锡之将来》、《追求工商中学始末》等等,为研究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和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荣德生著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由《乐农纪事》和《乐农纪事续编》两部分组成。《乐农纪事》是荣德生在抗日战争时居住上海期间,对其一生经历、思想变迁和事业成败进行深入反思和系统总结后撰写的一部自定年谱。另外,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撰的《荣家企业史料上、下册》也是研究荣氏家族必不可少的资料,本书分上下两册,共110余万字,按企业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5编17章。《史料》辑录的资料主要取自上海总公司及各厂、无锡、汉口和内地企业保存的档案、账册资料与访问记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收藏的资料,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典型资料。《无锡文史资料》、《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等等也是研究此问题必不可少的史料。
专著方面包括: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许维雍、黄汉民著的《荣家企业发展史》,它是作者在已编辑出版的百余万字的《荣家企业史料》基础上写成的,介绍了荣家企业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荣敬本、荣勉韧作的《梁溪荣氏家族史》,这是根据家族传记、宗谱以及多方搜集史料写成,反映了荣氏家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度做出的转变;1997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马克峰著的《荣氏家族》,作者叙述了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以及荣智健时代的荣氏家族的创业、发展、崛起历程以及企业的经营策略;赵云声主编的民族大实业家传记系列,其中由桑逢康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荣宗敬、荣德生传》突出描写了荣氏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实干精神和商战谋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吕叔春所著的《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侧重论述了荣氏家族的商业经营战略、诚信为本、性格优势、重教育、重国家利益以
及远大志向等几个富过三代的原因;2005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陈冠仁著的《荣氏父子》从荣氏父子创业开始,记述了荣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坎坷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历经的艰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桑逢康所著的《荣氏财团》论述了荣氏家族裕国利民、经营方略、改革维艰、全盛时期、复兴无望等内容 „„这些专著较为系统地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家族企业。同时,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的文章也有很多,学者们从荣氏家族企业经营理念、文化特色以及发展战略等各方面来研究荣氏家族。
一、关于荣氏家族企业文化的特色及经营理念
关于荣氏家族企业的文化特色,吕庆广认为,荣氏企业文化中具有“创新意识”、“和谐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①。创新包括人才培育方面的创新、技术创新;和谐是解决劳资纠纷与冲突,增强企业内在协同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荣氏家族善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徐有礼、李道永认为荣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十分注重运用科学的经营理念,即生产以技术为本、产品以质量为本、经营以市场为本、管理以人才为本等这些经营理念促进和保证了荣家企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②刘瑞新认为荣家企业的经营特色是:多方集聚资金,不断增加收入;大胆租赁兼并,扩大生产规模;创立名牌,占领市场;股份公司形式与家族式管理,生产技术、设备和财务管理改革;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③孟德会谈到了荣氏兄弟经营策略的灵活性,他认为灵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敏锐感知市场信息,灵活调整投资战略;勇于冲破常规陋习,灵活设计融资手段;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灵活制定营销策略;艰难窘境的曲折反映,民营企业的被动应付;开拓精神的积极体现,创业者的主动努力。④
二、关于荣氏企业发展战略
朱晋伟、金其桢认为,荣氏企业的经营战略既体现出当时创办企业的一些共性特征,又有其独到之处;既实施了专业化的竞争战略,又实行了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式用人战略,还灵活运用了依靠社会资金的扩张战略。⑤彭厚文认为,荣氏企业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由商转工,吃穿为主;滚动发展,举债扩充;设备技术,与时俱进;重视质量,创建品牌;企业管理,亲朋为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⑥李道永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去探析荣家企业的发展,他认为荣家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旧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获得迅速发展,固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组织管理制度则是发展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制度保证。⑦
三、大生集团和荣氏集团比较问题
学者们还对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和荣氏兄弟创立的荣氏集团进行了比较。红旗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金其桢、黄胜平等学者联合编撰的《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研究》,文章对大生集团、荣氏集团在发展战略、资金运作、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企业文化、育才用人之道等各方面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荣氏集团实行专业化发展战略;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厚利股东,得利充分”,荣氏企业实行“不提得利,肉烂锅里”;大生企业集团排斥、阻止竞争,借助官府垄断市场,荣氏企业集团勇于、善于竞争,依靠自己开拓市场;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土产土销”的封闭式经营方针,荣氏集团企业实行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放眼全世界的开放型经营方针;大生企业集团企业办社会,荣氏集团企业适度回报社会。作者通过深入比较两大企业集团的兴衰成败之道,对我们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⑧苏全有也对
荣氏企业、张氏企业作了比较,他认为“近代中国家族企业的代表荣氏集团比非家族企业代表大生集团拥有优势”⑨,他从利润分配、投资走向、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企业家自我定位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家族企业优于非家族企业的原因。
高等教育承担着联系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 目前的高等教育往往脱离社会生活而失去自我。如何打破封闭模式的教育体系, 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 让其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乃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面对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高等教育, 当代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去感悟社会, 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高校流行语就是符合其身心特点、主动贴近社会的途径之一[1]。因此, 我们通过文献检索的计量学分析对近十年来流行语进行归类分析, 探讨其发展趋势, 并从高校流行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促使人们对流行语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并加强合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语言文化环境, 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融合寻找契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搜集。
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 选取1999—2009年间, 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139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2.2 变量分类。
考察流行语的两个维度:研究类型和研究领域, 其中研究类型分为学业、两性、个人情绪及自创和吸收。研究领域分为校园、网络、科技、商业、经济和时政流行语。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领域的分类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流行语研究相对集中在校园和网络流行语两大领域, 而对科技和商业流行语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时政、经济流行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表明我国的流行语文化研究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 昭示出研究的应用价值。
3.2 研究类型的分类结果。
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将高校流行语的研究类型划分为大两类, 如表2:
4. 讨论
4.1 高校流行语存在时间短暂化。
由于高校流行语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其流行时间越来越短, 在多次重复使用后逐渐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4.2 高校流行语对各类社会语言的兼容性扩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具有流行色彩的方言词和专业词汇进入高校校园, 成为通用词汇, 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提高的直接要求, 使社会用语的范围更加广泛。此外, 随着外文的不断普及, 大学生接受能力的增强, 高校流行语形式更加多样, 大量意译词、音译词和字母词等都被其所接受。
4.3 高校流行语更趋于个性化、简略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快节奏的生活使高校流行语越来越言简意赅, 更加富有表现力,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5. 高校流行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流行语的时代性, 以及当代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使流行语所包括的内容参差不齐、雅俗共存,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利弊共存。
5.1 积极影响。
5.1.1 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
高校流行语涉及当今社会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又以其生动、形象、时尚等特征, 被大学生所推崇。同时, 每一年的流行语, 尤其是时政、财经类流行语能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一年当中的国内外政治举措, 社会重大事件, 以及百姓关注焦点, 反映整个社会当年宏观经济的整体动向及发展理念。在课堂上,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流行语, 能起到使其深化知识、拓宽视野的效用。总之, 把高校流行语引入教育过程是促使其回归社会生活的重要契机。
5.1.2 有利于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进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价值观,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部分高校流行语本身就内含为社会广泛认同或否定的价值观意义, 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反映个人的真正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符合教育目标的。此外, 如“啃老族”、“月光族”等被视为反面的流行语, 用于针砭时弊。总之, 通过开展以“校园流行语”为主题的讨论课,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一些社会现象, 把自身所推崇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更为牢固地刻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或把自身所鄙弃的价值观彻底从学生价值体系中抹去。
5.1.3 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高校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及时反映, 也是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 在调适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其中家境贫寒的学生更要承受来自经济的压力[2]。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予以发泄、缓解, 才能让身心俱疲的大学生心理调至正常。如通过夸张的语气表示惊讶、感叹, 心情烦躁发一声“郁闷”, 遇到没面子的事情说一声“真衰”等, 都是缓解心理压力、自我放松的简单有效的举动。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更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5.2 消极影响。
5.2.1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港台武侠、言情片、美国大片、通俗畅销小说, 流行歌曲等逐渐成了大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而古典音乐、经典名著在他们那里已鲜有市场。如果持续这种态势, 他们可能会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3]。反映在言语上, 一方面, 高校流行语中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词语, 如“天才”、“偶像”等[4], 不仅折射出部分大学生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而且是对优美汉语的亵渎。另一方面, 高校流行语中充斥着大量的音译外来词。外文使用过多会破坏中文的严整和谐, 损伤汉语的纯洁性, 给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5]。
5.2.2 不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校流行语中存在很多粗俗的词语, 如“286”、“蛋白质”等, 极度污染了校园文化, 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 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 也会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改变其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还有一些高校流行语真实地揭露了部分学生胸无大志, 逃避学习, 不愿吃苦的消极状态和平庸追求, 如“人生本应HAPPY, 何必苦苦STUDY, 找个漂亮LADY, 生个胖胖BABY”。这直接导致感官体验的日益世俗化, 不再有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的内敛。
6. 建议与对策
针对高校流行语的消极态势, 我们要理性审视流行语文化, 多方参与, 形成教育的合力。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努力营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于排解不良情绪。家长要转变观念, 从子女角度出发, 为其提供解除困惑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感觉去触摸社会生活, 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信息, 与时俱进, 摆脱传统的“老土”形象, 及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减少代沟。通过推荐书目, 推荐影视及开展各项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构建健康、凝聚力强的校园文化, 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针对大学生隐含的负面情绪, 积极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彻底摆脱不良情绪而健康成长。
7. 结语
无论我们对高校流行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其都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然而, 一种成熟的校园文化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但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流行语,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高校流行语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校园文化将更加繁荣灿烂。
另外, 由于中国期刊网论文题录未能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本研究取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未能涉及的内容,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创造出一系列充满活力且耐人寻味的校园流行语。关注高校流行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作者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 选取1999—2009年间, 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139篇论文题录进行计量学分析, 并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地分析校园流行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指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流行语, 让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流行语,校园文化,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敏.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8.12.
[2]朱丽娟, 王道阳, 姚本先.大学生流行语的心理学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63-66.
[3]钟志奇, 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6) :109-111.
[4]樊秀娟.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18-120.
[关键词]女性期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1-0070-06
女性期刊,顾名思义,就是内容以女性为目标受众或主要为女性服务的刊物。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女性刊物《女学报》的滥觞,到五四时期以提倡“女学和实用”“男女平等”而盛极一时的商办女性期刊《妇女杂志》,以及后来为新中国妇女服务的《中国妇女》,再发展到近些年崛起、引领女性时尚生活的《时尚伊人》《瑞丽》《世界时装之苑》等高端女性时尚期刊,中国女性期刊已走过百年。在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女性期刊对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影响与塑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如此,学术界对女性期刊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女性期刊的研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出现了相当多研究女性期刊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来我国女性期刊理论与案例研究两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为了从数量上客观地反映女性期刊研究的进展,我们对国内近十年(2002—2011)关于女性期刊研究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专著进行文献统计和分析。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以关键词“女性期刊”和“女性杂志”为检索项,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01篇,硕博士论文14篇,相关报纸文章26篇,专著1部。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女性期刊研究的小高潮出现在2003年和2010年,2010年达到一个高峰。基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近十年来对女性期刊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女性期刊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女性期刊内容、广告与经营、女性期刊的批判与反批评、发展困境与策略、女性期刊的案例研究六个方面。
1女性期刊发展回顾与总结
李应红等学者按照时间线索将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女性期刊,以《女学报》《上海滩》为代表,它们主要以反映妇女解放为宗旨,提倡女学,尊重女权,反对缠足;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女性期刊,以《劳动与妇女》为代表,其宗旨以女性生活为题材;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期刊,如《中国妇女》《知音》《时尚》《瑞丽》,主要反映女性情感和时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期刊的特点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进行归纳和總结[1]。
王军华对近十年我国女性时尚期刊的发展格局进行分析,他认为我国女性期刊市场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十年,女性时尚期刊的发展更是百花争艳,在前几年也曾一度“万紫千红”,但到2004年进入平台期,2005年出现明显的拐点,发展势头开始下滑。他还从社会环境变革、性别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期刊的同质化现象、恶性竞争和传媒的媚俗化等方面分析女性时尚期刊的发展格局[2]。
方平对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程进行总结,将百年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女性期刊飞跃期。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加以阐述,并对中国女性期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3]。
以上学者对我国女性期刊的发展从时间维度进行总结、回顾与分析,思路清晰,为今后对女性期刊的研究提供帮助。
2 女性期刊内容研究
2.1女性期刊内容风格定位
女性期刊要生存发展,其内容与风格的明确定位是前提,因此,对女性期刊内容研究一直以来是学者们非常重视的领域。谭笑认为,女性期刊虽以女性为受众,看似目标受众已经比较明确,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竞争优势,女性期刊只有从内容到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认真做好受众的细分与定位、传播者定位和题材内容定位工作,才能在硝烟四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女性期刊的完整定位应包括受众定位、传播者定位、传播内容与形式定位。学林出版社的贺强认为,期刊出版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的定位必须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选择内容。构成期刊各个栏目的文章,其品位的高低、玩味的久暂、格调的雅俗,无一不关系到期刊的生存。表现女性追求独立自我的完整精神理念,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的自然冲动中探索女性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走向,挖掘在时代洪潮汹涌前进中女性精神家园的每一个细微的律动,应该成为女性期刊的宗旨和核心内容[5]。家庭期刊集团家庭研究中心的范国平提出,在内容定位上,女性生活类期刊首先要尽最大可能契合主流读者或者目标读者的心理需要。杨丽萍提出,女性生活类期刊在内容定位上应该回归,不应该以发行量为纲,而是真正重视文章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塑造刊物的影响力和独特的阅读价值。女性期刊社应重视并发挥内容优势,并借助手机、互联网、电子阅读器等媒体更加广泛地传播优秀的内容[6]。
作为女性期刊,有责任和义务为女性提供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女性期刊成为女性精神的自由乐园。更多地关注女性社会热点问题,如妇女与参政、妇女与教育、妇女与法律,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报道,尖锐地分析,不仅是对女性本身精神走向的关注,而且它的深层意蕴远远超出期刊本身,这才是期刊生存的基础[7]。
2.2内容延伸研究——女性文化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关注。刘胜枝在《当代女性期刊的文化研究》专著及期刊论文中[8],对《中国妇女》《家庭》《时尚伊人》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集中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女性期刊对女性的构建是随着社会主导力量的变迁而自发性地转变和适应的,作为大众化的女性期刊,缺少独立的女性价值观念的指导[9]。吴敏鹃提出,女性意识是从自定义的主观视角对社会、人生与自身形象的一种关照,这种关照强调男女两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权利平等与家庭、社群等私人领域角色对等的表现。女性角色在女性期刊中的出场,并不意味着女性意识在文本叙事中有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比起一般大众传媒的直接缺席,女性期刊往往以更隐蔽的方式拒绝女性意识的在场。以定性的描述来表现女性,因而导致女性意识在女性期刊里的“在场的缺席”[10]。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的王金礼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女性期刊的女性叙事从根本上说即是女性以男权目光为基准的自我审视与判断,这种审视与判断的自觉意识愈明晰,真正的女性意识也就愈渺茫[11]。
王海邹、利斌通过对美国女性期刊的研究,坚持女性期刊是坚如磐石的“意识形态”的贩卖者,女性往往以期刊文本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认识自我,而女性期刊所表现的女性特征是被赋予意识形态色彩和社会地位的女性形象。这些期刊文本自然成为导致女性“实际身份低下”主流观点的工具。从美国女性期刊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制造的女性话题来看,女性期刊一直在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正面的“积极”女性形象,关注和报道的女性话题也是敏感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客观上却有助于增强社会中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甚至成为男女不平等和压制女性的工具[12]。女性形象的多样化其实是对女性气质认识的混乱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女人个性、人格多样化的一个发展。女性新形象的出现,其实是与消费文化中的女性、家庭刻板观念被打破有着直接的关系。期刊事实上正在传输给女性一种复杂矛盾的阅读。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分裂的、伪霸权的女性气质。与原有的、受强调的女性气质相对照,新女性形象在对待家庭、孩子和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态度上,表现得更为独立、敏感和尖锐。杂志一方面在暗示女人要遵从传统的“受强调的女性气质”(关心体贴、善解人意),另一方面又宣扬女权主义,强调女人的独立自主。杂志立场的摇摆,令女性读者正在经历认同性的危机,从坚实、固定的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到现代的、多重的、个人的具有自我反省的认同[13]。谭丹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在女性期刊业百花齐放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缺陷。其中,女性期刊、女性意识的缺乏是最重要的缺陷之一。从女性意识的视角,通过分析女性期刊文章题材、文章内容、广告以及封面中女性形象、受众的低龄化问题、城市农村受众分布不均等因素,阐述女性期刊中女性意识的缺失,说明女性意识是最为本质的,女性期刊本应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本[14]。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一是女性期刊应从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出发,对期刊的内容明确定位,抓住主流读者;二是女性期刊关注的内容不应只是女性浅层次的需求,如服饰、美容等,而应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职场、参政等。从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多流于现象的探讨,而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创办真正提升女性形象、关注女性意识的女性期刊的研究则涉及较少。
3女性期刊广告与经营研究
3.1女性期刊广告
对于女性期刊,广告收入是核心业务所带来的主要盈利空间,是期刊媒体经营的最主要阵地,业界和学界对女性期刊广告的研究随着期刊广告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女性期刊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研究、策略研究及广告文化三个方面。杨亦婧对女性时尚类期刊广告的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女性时尚类期刊广告还存在四大问题:第一,广告西化严重,须加强本土化意识;第二,广告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细分化是必然之路;第三,广告内容过于物质化,应融入人文关怀精神;第四,广告价值远低于其他媒体,须通过各种方式深度挖掘[15]。荣晓曼通过对女性期刊特点的分析认为,女性期刊广告应采取因地制宜、美女策略、打概念牌以及利用长期广告的积累效应[16]。顾钢则认为,展示女性之美时,东西方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与表述。亚洲广告侧重于女子的化妆与面部美丽,而美国广告则注重女子的衣装美[17]。赵振宇等认为,以读者需求为指针,塑造新型编读关系,避开小部分的高端读者群,满足乐意了解时尚、装扮美丽同时又关注内心情感的年轻主妇的阅读需求。虽然女性時尚期刊一直是女性消费品广告的重镇,但是,近些年飞速发展的女性网络开始争夺广告资源,势头不容小觑。女性网站资讯丰富,不受版面限制,可以尽可能地细分市场,即便是小众化的主题也可能因为网络的传播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实现广告的有效到达[18]。
3.2女性期刊经营
期刊不菲的定价和高投入的广告激发了商家在这一市场上分得一勺羹的欲望,也推动了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对于女性期刊的经营研究也是百花齐放。
就女性期刊的经营模式,对《家庭》《知音》等中低定价的期刊来说,发行量是其生存的关键。而对于版权合作定位高端的女性期刊来说,如《Elle世界时装之苑》《时尚·伊人Cosmopolitan》《瑞丽服饰美容》的经营从发行获得盈利的模式改变为由广告获得盈利[19]。在女性期刊经营策略方面,张卓认为,出色的发行是起步;广告经营是关键;与读者互动是基础;品牌经营是延伸[20]。在女性期刊品牌经营方面,古晶指出,女性时尚期刊品牌经营有借助明星效应的身体符号和借助事件进行营销两种主要方式,并可通过从“单一品种”到“组合发行”、步步为营的活动营销来进行品牌资产延伸,还可以进一步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和推行网络电子期刊以进行跨行业的后续产业价值链接[21]。
从行业来看,女性一直以来都是女性期刊强有力的支持者。从广告方面,商家都在盯着女人的钱包,所以对女性期刊的投入也往往大于其他类别的期刊,这从另一方面也支撑了女性期刊的发展。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刘学峰、陈雄涛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对女性期刊的定位、受众心理需求以及困惑中女性期刊的误区等方面来分析,认为女性期刊应从卖观念、女性视角、办出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转型。女性期刊的受众心理需求已发生变化。女性中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女性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独立性增强。除对时尚资讯和情感慰藉的需要外,女性对传媒扮演的角色有了更多的要求,诸如理财、女性教育、创业等。无论是新锐的时尚期刊还是传统的综合期刊,在创业、教育、参政、法律等方面都鲜有涉及。而这些仍存在空白的领域,正是困境中女性期刊的机会和市场所在[22]。中国女性期刊需增强理性内蕴,提升文化品位,创建品牌期刊,期待着现代中国女性期刊有质的突变与飞跃,在新闻传播史上能留下熠熠生辉的一页[23]。
4对女性期刊的批判与反批判
对女性期刊(特别是时尚女性期刊)的批判与反批判的文章不时可见于各类学术期刊,学者针锋相对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以下两个方面。
4.1对女性期刊传播消费主义和男权文化的批判
女性期刊大多以消费主义为目的,让女性在男权文化的注视下继续强化传统性别身份,是消费主义和男权文化的合谋。张水菊认为,女性期刊是大众传媒与商业合谋、推销商品的消费主义载体[24]。女性时尚期刊热销是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给女性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不易察觉却不容忽视。它在建构时尚、品位以及美好生活的同时,更隐藏着针对女性的消费陷阱阴谋[25]。消费主义与传媒的合谋决定了期刊的女性形象是美丽快乐的消费女郎。刘胜枝认为,女性期刊以建构有消费欲望的演艺明星、有消费能力的成功女性和有独特消费态度的叛逆女性来培育读者的消费理念,使读者成为非理性消费女郎[26]。关于期刊的消费主义传播手法,王磊认为,杂志以明星、模特和成功女性加强“女性被看”的视觉消费,以女性形象为依托的广告消费和偶像心理消费刺激读者的消费欲望[27]。付媛认为,杂志通过精选内容迎合读者来营造广告乐土,使女性成为被杂志控制的消费者[28]。杨敏认为,女性期刊以男权立场固定传统性别形象,以广告建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使女性以非理性消费来确定自身女性气质,并与父权制中男性的理智、生产和主动性做了鲜明区隔[29]。刘芳提出,通过性别技术和中產阶级身份两个关键隐喻来呈现女性角色、形塑女性气质与身体,它掩蔽并再生社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30]。张国辉认为,女性期刊以变相的男权思想让女性沉迷于肤浅声色,市场化运作使杂志呈现奢靡化、情色化、低俗化等不良倾向[31]。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32]。
4.2反批判研究
持有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批判时尚女性期刊的学者都只简单提及期刊的进步性,但学界还有一些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反批判声音,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
袁艳认为,学界的批判存在绝对化、极端化倾向,将消费文化等同于消费主义,从根本上否认了期刊的文化价值。其原因是忽略了女性受众的主动性,把女性受众看作无文化见解、任意识形态摆布的个体。其实,女性期刊的畅销表明,它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期刊的功利回归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包含着特定的审美意蕴;期刊的高定价是分众化传播和高制作成本的结果。学界应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考察杂志的文化意义,以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三度思维而非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二元批判理论分析杂志,在社会文化整体结构中找到杂志的文化定位[33]。尚智慧分析了《时尚》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之后认为,杂志既是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时期的产物,也对新兴中间阶层在中国的形成起到了引导、推动作用[34]。
5女性期刊发展困境与策略
崴嵬认为,在看似一片繁荣的表象下,诸多问题浮出水面,一股股汹涌的暗流在涌动。女性期刊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质化现象;二是本土与国际化之争;三是盈利模式单一[35]。许建平对目前制约女性期刊健康发展的一些“困境”及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行梳理和分析,他认为,都市快餐文化的影响、期刊布局不合理、作者队伍良莠不齐是造成女性期刊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在具体内部操作方面,一是要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刊物出版周期;二是要加强刊物内部的策划意识,尽快建立自己的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签约作者队伍、主笔队伍;三是要在不断进行市场调研、不断在读者中给自己刊物进行重新定位的前提之下,不断优化和细化自己的选题,真正办出自己的刊物特色,并在不断优化和细分自己刊物的选题过程中,淘汰掉那些“万金油式”自由撰稿人队伍,使女性期刊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36]。
女性时尚期刊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实用型风格应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对偏高的价格进行调整[37]。我国女性期刊经历了繁荣发展后,现已进入焦虑的转型期,内容的定型化、同质化和引领功能的蜕化,使其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女性期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而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则是造成这种缺失的深层机制[38]。杨署认为,女性期刊已经成为当今期刊世界中的一道风景线,但是在过去的长期办刊实践中,由于男权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延续,不少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实际是为取悦男性的,女性期刊中隐蔽着男权的意识形态与畸形的贞操观。女性期刊应极大地表现对社群生活的参与,培育新时代女性应有的风范,并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观念,增加农村女性期刊的出版和发行[39]。
6女性期刊的案例研究
在众多女性期刊中,有许多期刊办得非常成功,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对这些成功的女性期刊个案进行研究,对期刊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女性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近十年来,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者与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业界研究者对女性期刊个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女性期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观点。这些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的《妇女杂志》、当代大众化女性期刊《知音》和女性高端时尚杂志《时尚伊人》这三种期刊。
6.1《妇女杂志》
长期以来,《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女性期刊的经典个案,一直被一些学者作为研究近代史、妇女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也是不少学生研究的热门选题。其研究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如《〈妇女杂志〉的女性服饰现代化问题探析》《中国近代家庭观的建构与女子教育:以〈妇女杂志〉征文活动为中心》《工作中的女性与异性之社交: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主材料》《中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与〈妇女杂志〉影响研究》等,这些论文主要针对《妇女杂志》中女性服饰、教育、职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研究成果形式多样,有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专著等。
6.2《知音》
《知音》的辉煌令无数业界同行羡慕,同时,学者们也对其成功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与探讨。石潇纯在《〈知音〉的成功对女性期刊的启示意义》一文中提出,《知音》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坚定不移的办刊方向和强烈的读者意识;科学的决策和管理;状写平凡人生,讴歌真善美的时代特色[40]。文心和李艳华总结《知音》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成了感动千百万读者的、富有人情美、人性美的知音纪实体;成功地进行了多元化经营;最早推出国际化战略的探路者《知音·海外版》[41]。《知音》的成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本女性期刊的成功,不仅要靠出色的内容、精美的设计、创新的营销,还要符合社会文化总体的走向,遵循读者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成为期刊市场的畅销品[42]。
6.3《时尚伊人》
《时尚伊人》作为女性期刊版权合作的成功个案以及时尚期刊成功的典范,必然成为女性期刊研究的重点。王洁、赵云泽从时尚的文化本质分析入手,认为时尚期刊的立足点应该是本土的时尚文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功时尚期刊版权合作与内容本土化并重的运作模式,他们认为,在时间纬度上看,从版权合作走向内容本土化是中国时尚期刊的必然选择。同时,从历史的角度佐证了内容本土化将使中国时尚期刊成功成为可能[43]。刘蕾认为,《时尚伊人》一直坚持“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的办刊方向,较早與国外著名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借鉴国外富于办刊经验的期刊,逐步发展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时尚类期刊[44]。总的来说,对《时尚伊人》的研究聚焦在其成功的版权合作与商业运作成功经验的总结方面居多。
注释
[1]李应红.中国华文女性期刊百年发展回顾[J].传媒,2009(3)
[2]王军华.我国近十年女性时尚期刊发展格局的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3]方平.中国女性期刊发展纵览[J].新闻界,2011(4)
[4]谭笑.中国女性期刊定位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5][7]贺强.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论女性期刊定位[J].编辑学刊,2001(6)
[6]杨丽萍.3G时代,女性期刊的内容定位反思[J].编辑之友,2010(3)
[8]刘胜枝.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刘胜枝.被构建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2006(06)
[10]吴敏鹃.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剖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9)
[11]王金礼.女性意识缺席是女性期刊的致命伤[J].编辑之友,2003(6)
[12]王海邹,利斌.美国女性杂志中的女性形象[J].国际新闻界,2006(11)
[13][19]张婷婷.全球传播下的女性期刊文化[J].现代传播,2006(2)
[14]谭丹.试论中国大陆当前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缺失[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5]杨亦婧.中国女性时尚杂志广告解析[J].今传媒,2008(6)
[16]荣晓曼.女性杂志广告现状分析[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5(2)
[17]顾钢.美之构造:东西方时尚女性杂志中广告的跨文化分析[J].消费导刊,2008(5)
[18]赵振宇,尚媛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策略[J].编辑之友,2010(2)
[20]张卓.剖析女性期刊的经营策略[J].今传媒,2005(4)
[21]古晶.女性时尚类期刊的品牌营销策略[J].传媒,2008(1)
[22]刘学峰,陈雄涛.诉求转型:女性期刊的机会与市场[J].传媒,2009(03)
[23]高伟云.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和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2012(9)
[24]张水菊.女性时尚杂志的传播内容和消费主义倾向[J].今传媒,2006(11)
[25]杨敏.女性时尚杂志:美丽背后的阴谋[J].消费指南,2001(5)
[26]刘胜枝.时尚杂志女性形象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06,(2)
[27]王磊.高级时尚杂志对女性的表现与消费[J].今传媒,2008(7)
[28]付媛.消费欲望的全景图:从时尚看女性杂志与广告共舞[J].中国广告,2004(4)
[29]杨敏.美丽背后的阴谋:女性时尚杂志批判[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30]刘芳.时尚杂志的女性论述:以《世界时装之苑ELLE》为个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1]张国辉.解读女性时尚杂志的不良倾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32]陈红梅.女性期刊中女性意识的“出场”批判与“在场”建构[J.]当代传播,2012(2)
[33]袁艳.对时尚杂志批判的批判[J].编辑之友,2004(6)
[34]尚智慧.对时尚杂志的批评语篇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35]英崴嵬.论女性杂志如何发展[J].记者摇篮,2004(6)
[36]许建平.女性期刊发展中的困境[J].传媒,2002(4)
[37]成煜.女性时尚杂志:在发展中走向成熟[J].出版参考,2006(10)
[38]杨霞.女性期刊的社会性别意识管窥[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39]杨署.当代女性期刊在男权语境下的困境与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1(6)
[40]石潇纯.《知音》的成功对女性期刊的启示意义[J].云梦学刊,2001(1)
[41]文心,李艳华.《知音》杂志发展的三大战略探讨[J].编辑之友,2005(6)
[42]陈桃珍.女性期刊成功原因探析:以《知音》和《瑞丽》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3]王洁,赵云泽.从版权合作到内容本土化:时尚杂志的必然选择[J].国际新闻界,2006(3)
[44]刘蕾.《时尚》:在国际版权合作中演绎个性[J].出版参考,2002(18)
【近十年来广西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社区三年来工作总结05-25
校长四年来工作总结06-23
近年来个人思想总结09-28
五年来民政工作情况汇报05-28
大学一年来的感悟与体会05-29
近五年来的工作总结06-16
近两年来思想工作总结07-05
近年来信访数据统计07-26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