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用7篇)
为加快发展我省学前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省学前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到2010年,全省共有幼儿园6520所,在园幼儿104万人,幼儿教师4.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到2009年,学前教育投入74034万元,占同期教育投入2.4%。(二)主要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经费投入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园体制不够合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保教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偏低,“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与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幼儿园所的覆盖率、普惠性幼儿园及在园幼儿数的占有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与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激发办园活力。坚持规范办园,科学保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3年,初步建立覆盖全省城乡、投入渠道明确、用人机制灵活、结构日趋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全省幼儿园总数达到8770所,在园幼儿达到130万人,幼儿园教师新增4万人,达到8.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60%,基本达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普惠性幼儿园及在园幼儿始终保持占全省幼儿园及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逐步满足有园上、上得起、有选择的要求,初步缓解入园难问题。(二)目标--2011年。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830所。扩大幼儿园招生规模,新增在园幼儿14万人,达到118万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教师数1.4万人,达到6.1万人。培训在职幼儿教师5000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幼儿园所的覆盖率50%。--2012年。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740所。新增在园幼儿5万人,在园幼儿123万人。新增教师数1.3万人,达到7.4万人。培训在职幼儿教师5000人。继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6%,幼儿园所的覆盖率达到55%。--2013年。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680所,学前教育办园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新增在园幼儿7万人,在园幼儿130万人。新增教师数1.3万人,达到8.7万人。培训在职幼儿教师5000人,教师质量与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幼儿园所的覆盖率达到60%。2011-2013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项目
在园幼儿(万人)
总目标
2011
2012
2013 130 118 123 130 新增在园幼儿(万人)26 14 5 7
新增教师(万人)4 1.4 1.3 1.3
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
(所)2250 830 740 680
幼儿园覆盖率(%)60 50 55 60
普惠性幼儿园及幼儿在园数(%)≥65 ≥65 ≥65 ≥6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3 56 60
四、具体措施(一)统筹兼顾,制定规划,分步分地区组织实施。
1、坚持“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遵照省委省政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1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的公办园”,“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园”的总体要求,将幼儿园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2、以县为单位,制定专项规划和分计划,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城区小区按照5000以上常住人口配套建设1所6个班以上规模的幼儿园的目标,推进“一区一园”建设。农村按照“村村覆盖”的要求整体规划,形成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多渠道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幼儿园布点网络化、全覆盖,方便幼儿就近入园。从实用、够用出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不得建设超标准、超规模的幼儿园,严格控制学前教育大班额。(二)多措并举,城乡同步,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4、以国家农村学前教育项目为推动,实施“一镇一园”工程,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
5、依托乡镇中心园在村举办分园,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教育资源,采取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小学附设幼儿园及幼教点等多种渠道发展村级学前教育。
6、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不按规定配套幼儿园,小区建设规划不予审批。幼儿园建设用地由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用地予以保障。暂未达到配套幼儿园常住人口数的小区,或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小区,开发商按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标准向当地政府缴纳幼儿园用地建设经费,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建设。
7、加强对已建小区现有幼儿园的引导、规范。小区现有幼儿园,属于民办的,由当地政府引导和规范,举办为普惠性幼儿园。已建小区没有按人口比例配套建设幼儿园,由所在地政府督促开发商补建或补交相应的建设经费。(三)优化结构,完善体制,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
8、大力发展公办园。按照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目标,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形式,分批建设安全适用、基本达到办园条件的公办园。通过建园托管、合作办园、举办分园等渠道,扩大公办性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发挥公办园在规范管理、科学保教、平抑收费等方面的示范、引导和骨干作用。
9、扶持社会力量办园。采取政府划拨公用经费、以奖代补、项目支持、核编补贴等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农村集体等举办的幼儿园给予资金、人员和政策支持,引导其面向大众,向社会提供收费较低、质量较高的普惠性服务。
10、促进发展民办园。维护民办园合法权益,鼓励民办园采取集团办园的方式,做大做强,保障民办园在检查考核、教研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具有同等地位。对办园规范、质量较高、收费合理的民办园给予奖励。民办园的用水、用电、用气,按照居民使用价格执行。
11、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合作办园等方式,采取划拨公用经费、核编补贴、委派园长、派驻教师、减免租金等办法,扶持和促进低收费、保质量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引导部分民办园在规范办园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性服务。(四)落实职责,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发展经费。
12、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每年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新增的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学前教育。2013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达到7.9%。按照不低于小学的水平,制定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时足额划拨生均公用经费。
13、畅通其他投入渠道。各地教育费附加和其他地方教育附加用于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0%,有条件的县、区不低于15%。执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办园。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按照标准合理收费。
14、建立对困难群体资助制度。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贫困幼儿资助办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保障和维护他们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五)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5、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省编制等部门在2011年底前制定公布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公办园进行分核编、分配齐。实行“县管、园用”的编制管理和使用办法,到2013年,通过公开招考2万人、小学教师转岗5000人、聘用1.5万人,基本配齐公办园教职工,逐步稳定民办园教职工队伍。
16、加强教职工培养培训。以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育为重点,扩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模。逐步扩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量,继续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通过多种办学模式,年培养规模达到1.3万人。建立和完善幼儿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全省每年培训10000名以上幼儿教师。对中小学富余教师分批组织转岗培训,合格后转入幼儿园。
17、改革教职工人事管理。创新幼儿园编制管理办法,分类建立富有活力的教师补充机制和编制使用模式。全面实行幼儿园园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对公办园实行全额核编、编内聘用、定编定人与定编不定人相结合的办法。对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园实行全额核编、定编不拨款、定编补贴等办法。对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园实行定量给编、按编补贴等办法。
18、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2011年底前制定并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社会保障政策,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六)明确职责,协作分工,建立与完善管理体制。
19、实行省市统筹、以县为主、乡镇(街道)为辅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成立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协调小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20、省政府负责制定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审标准、幼儿园办园标准、幼儿园收费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和考核验收。
21、市级政府对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行规划,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学前教育相应的标准,筹措资金支持辖区内学前教育发展。
22、县级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负主要责任,具体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投入,加强幼儿园建设、幼儿园准入及管理,加强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
23、乡镇政府按照县级政府规划,协调落实幼儿园建设用地,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管理。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街道做好学前教育机构相关管理工作。
24、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制定不同类型幼儿园的管理办法,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不得举办幼儿园。县级政府建立幼儿园年检制度,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要求,对无证办园全面排查、分类治理、督促整改。对达不到准入条件、整改无效的幼儿园,由县级政府依法予以取缔。到2013年,基本解决无证办园问题。
25、建立规划实施验收制度。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县级政府、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教育工作考核和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中。分、分县(区)对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实施奖惩。(七)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
26、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资产清晰、责权明确、运转灵活、约束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国有办园资产不流失,提高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27、规范办园行为。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学校禁止举办学前班,附设幼儿园在2013年与小学脱钩。逐步取消村级小学学前班。各类幼儿园招生入园不得与小学入学挂钩。规范各类幼儿园命名、办班和招生。开展办园水平合格评估,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各类幼儿园收费管理。
28、坚持科学保教。发挥骨干幼儿园示范作用,加强学前教育研究和科学保教试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科学保教,禁止使用幼儿教材,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禁止小学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测试。
29、强化安全监管。各类幼儿园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安保人员配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措施。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管与指导。
关键词:贫困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0年11月24日,为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县为单位来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在园幼儿规模迅速扩大、幼儿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显著提升。[1]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各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落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广大西南部贫困地区,由于受自身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指出,“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各省市的持续推进,38.7%的省市即12个省市将在2013年就完成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0%的普及计划;74.2%的省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2012年将超过60%,预计可提前或按时完成普及目标;普及进程较慢、困难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它们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仍然在59%以下。”[2]因此,如何提升西南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成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真正难点所在。本研究选取了地缘结构、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在重庆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S贫困县作为自己的研究个案。通过对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园长访谈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该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分析
S县地处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占地面积3 012.51平方公里,共辖32个乡镇。截至2010年底,全县户籍总数18.73万户,总人口539 606人,常住人口为41.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1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65.45%。全社会常住人口就业人员24.19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78万人、7.50万人和5.91万人,农业产业人员占常住就业人员的54.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36元。[3]与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 810元相比,S县城乡居民人居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23%。全县总共有登记注册的幼儿园183所,在园(校)幼儿总数16 282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数130所,在园幼儿10 817人,这包括公办示范幼儿园(独立园)1所,在园幼儿1 030人;农村小学或教学点附属幼儿园129所,在园幼儿9 787人;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幼儿5 465人。辖区内0至6岁未入园幼儿数27 007人,农村留守儿童数6 618人;幼儿教职工总数531人,其中公办教师人数250人,聘用教师人数143人,公办职工人数59人,聘用职工人数79人;在学历情况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者210人,幼师、中师及中专学历者9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者227人;在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上,获得教师资格人数246人,幼教专业人数83人,小学转岗教师人数112人,其他90人。以上就是该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
二、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取得的成效
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与满足社会需求的重点领域。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区小区配套为主、改建扩建为辅,农村因地制宜、新建改建并举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初步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解决学前教育需求剧增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长
为支持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存在的“入园难”问题,S县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在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资金3 157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90万元,民间自筹资金978万元的总投资下,用于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发展。[4]截至2012年底,已拨改扩建经费的学校有48所,经费总投入达到1 334万元。在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上,对其进行的改扩建资金投入达到30万元;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117所,对其进行的改扩建资金投入达到973万元;落实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民办幼儿园持续健康发展,对其进行的资金投入达到320万元,为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该县专门拨出市级专项资金235万元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进行资助。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S县还计划新建一所示范园,对其进行资金总投入达到441万元。以下就是S县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学前教育资金安排情况表。(见表1)
万元
2.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S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以“民生教育”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出台了《S县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为方向,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完善政策举措为保障,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以及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等措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解决幼儿6 750人入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3所,解决幼儿2 070人入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36所,解决幼儿1 800人入园。全县幼儿园总数(含班、点)从2010年的183所增加到2012年的256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从2010年的130所增加到2012年的196所,初步实现了以县示范园为引领,乡镇中心园为骨干,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3.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全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严格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渝教基[2011]79号)的要求,分春、秋两季开展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认定的普惠性幼儿园有142所,占全县幼儿园总数(含班、点)的55.8%,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有11 953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88.2%。在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全县严格按照市级文件的要求对普惠性幼儿园进行资金奖补,奖补资金严格按照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400元,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办园每生每年300元和公办园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与此同时,在全县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资助,全县受助贫困儿童1 334人,资助金额达150万元。截至2012年底,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4.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S县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作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工作的重点。印发了《S县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三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等举措,不断充实幼儿园保教人员。截至2012年底,全县教职工总数从2010年的531人增加到2012年的1 236人,新增教职工总数705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从2010年的393人增加到2012年的778人,新增专任教师人数385人。在扩充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全额拨款的形式,将全县的幼儿园教师纳入国培、市培和区县级培训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县幼儿教师参培总人次达到994人次,参培率达到80.42%,培训经费达99万多元。通过以上举措,该县的幼儿园教师人数、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保教内容和保教行为得到不断规范
从2012年秋季开始,该县正式取消小学、幼儿园学前班设置,要求小学附属幼儿园必须办成小班、中班、大班齐备的幼儿园。科学规范保教内容。要求全县各幼儿园要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合理确定并均衡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启蒙性和趣味性。严禁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集中授课或变相集中授课的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拼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珠脑心算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准开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教育实验,不准给幼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准组织幼儿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考试和竞赛活动;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通过上述举措,该县学前教育的保教内容和保教行为得到不断的规范。
三、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无疑大大加快了S县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重庆市财政薄弱县,仅2011年,S县的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就达到2 625.37万元,与2010年相比,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与S县当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相比,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只占到了1.79%和0.032%。[5]同时,这有限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城区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的示范园和公办园往往得到较多财政资金的支持,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村附属园和民办园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例如,在幼儿园等级评定上,虽然有些村附属幼儿园和民办园已评定等级,但从未享受过改扩建经费支持的幼儿园就有25所,从未评定过等级也从未享受到改扩建经费支持的幼儿园仍有38所。这些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设备、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办公经费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S县有半数以上的公办幼儿园附设在乡镇中心小学,这些幼儿园的办园规模较小,一般只有5~8个班,班级人数也多在30~40人左右。由于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幼儿园基础设施十分简陋,除了教师的办公室外,没有盥洗室、保健室、活动室等基本的功能室,幼儿园的游乐设施、活动器械、玩教具等更是匮乏,有些幼儿园甚至连厕所都没有。
2.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经过国培、市培、县培和园培等一系列专业培训,S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现实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专任教师的文化程度上,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32人,专科学历者有298人,中师学历者有187人,中师及以下学历者有185人;在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上,本专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116人,本专科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有198人,函授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144人,正规幼儿教师只有87人,职高幼师66人;在教师的年龄段区分上,25周岁及以下者有160人,25至35周岁者有274人,36至45周岁者有210人,45周岁及以上者有134人,幼儿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在幼儿教师的编制和福利待遇问题上,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S县的幼儿园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这需要更多的幼儿教师来填补空缺,但是由于编制问题,大多数幼儿园只能招聘一些编外教师。通过实地调查显示,在S县1 236位幼儿教师当中,有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只有203人,在编教师只占幼儿教师总数的16.4%,这使得这些编外教师在基本待遇、工资水平、职务晋升和在职进修等方面得不到保障,造成大量幼儿教师流失。
3.保教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把工作重点过于集中在加快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上,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为追求入园率而忽视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非常普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经费投入上,由于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办园条件差,使得一些新建或改扩建的幼儿园存在着环境(包括园舍设备、玩具材料等硬件条件)不达标,班额过大的现象;其次,雇佣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而有些幼儿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加之部分教师来自小学转岗教师,他们往往用教小学生的授课方式给幼儿上课,使得“小学化”现象凸显;再次,家长不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对部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求幼儿园开设相应的课程,而幼儿园为了生存,往往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迎合家长的要求,不仅专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还要每天布置这三门课程的作业;最后,由于幼儿教师数量不足以及专业素养不高,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更加棘手,从对3所公办园和20所村民办园的调查中发现,这3所公办园和20所农村民办园的师幼比分别是1∶9.8和1∶25,教师专业对口率分别只有52%和31%。
4.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严重缺失
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落实的重要机制。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对破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职责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与评估工作也是各级政府顺应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县为单位来编制和实施,因此,建立县级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对促进该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S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主管官员的访谈了解到,该县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科室,学前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科,该科室只有三名工作人员:科长、副科长,还有一位协助副科长工作的科员。科长原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主要职责是对义务教育进行监管,并不直接管理学前教育事业。所以,实际上主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位,副科长和一位协助科员。由于管理人员和经费的限制,使得S县实际上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评估工作室。由于学前教育督导考核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S县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于整体发展水平
S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基础薄弱、资金不足、师资短缺、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从2013年S县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的信息表中可以发现,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的改扩建规划当中,存在资金需求和师资配备的巨大缺口。在对2011年和2012年S县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过去的两年中,S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分别只有513万元和416万元,而要在2013年,完成该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普及目标,还需新增投入3 675.5万元,这其中包括农村幼儿园功能改造2 136万元、保教设备投入697.5万元、生活设施配备投入842万元;在常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需申请中央补助资金8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31万元,县级补助资金42万元。与此同时,S县在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等措施,农村幼儿园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与急速增长的入园需求相比,现有的幼儿园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加之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有保障,使得大批农村幼儿教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同时,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落后,导致大量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可以说新旧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S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
四、提升S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的建议
1.强化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能职责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一项大型的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以及实施成效如何,地方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S县在面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时,地方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主体地位,应强化自身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能职责。首先,在思想层面上,应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和价值,应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个体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保障。其次,在经费投入上,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区县级投入为主、统筹分配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对专项的学前教育经费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强化地方政府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中的投入管理职责。最后,在监督管理上,为保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得以贯彻和落实,政府部门应改革和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管理职能。
2.提升幼儿教师师资培训水平和福利待遇条件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需要大量合格稳定和专业化的幼儿园师资队伍。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福利待遇普遍不高的局面,S县在引进幼教人才时,应建立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在引进幼儿园教师之后,应进一步加强对转岗教师、非专业人员等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应建立县级政府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将各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确保培训质量。应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的有利条件,完善市、县、园三级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保教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在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培训的同时,应重视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编制体系,把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序列,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非公办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进修培训、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3.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
伴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S县为有效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确保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应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幼儿园准入制度和督导评估监测制度,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评审制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园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应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幼儿教师应坚守教育理想,有专业自信,通过科学的育儿理念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帮助家长认清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弊端。最后,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的发展是既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为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应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小学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幼儿园教师一些指导,要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保障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由此形成社会、家庭、幼儿园与小学“四位一体”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有效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
4.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
2012年教育部为督促地方政府认真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规范办园行为,将开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列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并于当年4月正式颁布《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6]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制度作为新时期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行政手段,它不仅可以有效监督、控制和保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准确执行,防止出现偏差,而且可以获得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监督指导,为政府和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从而改进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7]因此,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提高本县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本县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结果的应用机制,解决本县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有效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保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县域内的有效贯彻落实。
5.农村学前教育应纳入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
据测算,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学前儿童毛入园率85%的目标,需新增1 803万在园幼儿,其中城市贡献率7.76%,县镇和农村贡献率92.24%。[8]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S县在推进本地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本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建立切合自身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经费投入上,应建立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教育成本”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9]应建立学前教育扶贫资助制度,县级财政应对经济薄弱的村镇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进入幼儿园给予资助,优先保障农村薄弱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其次,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应建立“以县为主,县乡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县、乡(镇)、村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最后,应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待遇和培训制度,应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和收入增长制度;应强化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化、专门化和经常化的局面,以确保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与专业素质的提升。
答:2014年11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二期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以下原则:坚持公益普惠,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公办民办并举,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新增资源重点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注重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标准,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政府职责,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发挥中央财政引导激励作用。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以下目标: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农村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有较大增长。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显著提高。
问: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扩大总量。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好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的实际,重点解决好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
二是调整结构。调整资源结构,扩大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调整布局结构,努力实现就近入园、方便入园。调整投入结构,在继续扩大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健全机制。完善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努力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保发展。健全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补充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
四是提升质量。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全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提高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园水平,各类幼儿园的师资、班额、玩教具、园舍等逐步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问:如何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以县(市、区)为单位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政府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各地可以参照教育部门举办的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职工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具体措施,提高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对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2015年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
问:如何扶持普惠幼儿园发展?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要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要根据普惠性资源布局和幼儿入园需求,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适当补贴。2015年底前,各地要出台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对扶持对象、认定程序、成本核算、收费管理、日常监管、财务审计、奖补政策和退出机制等做出具体规定。鼓励民办园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家长不同需求。
问:如何保障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资金投入?
答:《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各地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按规定程序调整保教费收费标准,将家庭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二期行动计划》指出,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地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除继续鼓励地方完善幼儿资助制度、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外,还将原来的校舍改建类和综合奖补类项目整合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项目,支持地方改扩建和新建公办幼儿园、利用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并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引导和激励地方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问:如何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答:《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各地要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引导和监督民办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划,扩大培养规模。鼓励地方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幼儿园培养一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教师。各地可聘任优秀的幼儿园退休教师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任教或开展巡回支教。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培训体系,各地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
问:如何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升保教质量?
答:《二期行动计划》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升保教质量。
nlc202309012210
一是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各地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有关部门按职能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实管理力量,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收费等的监管,建立幼儿园信息公示制度,及时发布幼儿园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教育督导部门加强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向社会发布督导报告。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把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和指导,落实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公安、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指导。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定期自查自纠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对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对事关幼儿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充分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二是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布局,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安排专职教研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导向,着重加强对师资配备、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问:如何确保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答:学前教育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改革发展任务相当艰巨,需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二期行动计划》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二期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科学确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以县为基本单位逐级编制实施二期行动计划。
二是推进综合改革。各地要按照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级和地市级政府加强统筹,县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理顺办园体制,鼓励各地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提高各类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地方各级教育、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各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督促幼儿园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经费使用和收费行为的监管,杜绝乱收费和乱摊派。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对各地行动计划的编制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各地要建立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将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等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1〕8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保教质量,逐步满足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7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0所,占24%;民办及部门办幼儿园283所,占76%;农村幼儿园共计73所,占19.6%。全区在园(班)幼儿共13.7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9%,比“十五”末增长12.5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幼儿园教职工7029人,其中专任教师4613人,占65.6%。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3978人,占56.6%。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空前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薄弱、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壮大教师队伍,提高保教质量。利用3年时间,全区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9所(其中每县建1所县级幼儿园,共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9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50.8%。各县(区)通过富余校舍改造、举办校中园等形式建设村级幼儿园或幼教点210个,全区新增民办幼儿园50所,增加学前教师4500名。到2013年,全区在园幼儿达到1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2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4%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9%以上。
(二)年度目标。
--2011年,启动实施“ 十二五幼儿园建设工程”。全区共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所(其中新建县级幼儿园9所,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计划内建设资金由自治区和市(县、区)按比例分担。各县(区)利用富余校舍改造村级幼儿园或幼教点70个,新增民办幼儿园20所。全区增加学前教育学位15000个,新增学前教师1500名,区、市、县三级培训在职教师1500名。全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2%,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6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4%。
--2012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2所(其中县级幼儿园1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9所)。各县(区)改造村级幼儿园或幼教点70个,新增民办幼儿园15所。全区增加学前教育学位10000个,新增学前教师1000名,区、市、县三级培训在职教师1500名。全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3%,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6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7%。
--2013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8所。各县(区)改造村级幼儿园或幼教点70个,新增民办幼儿园15所。全区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0000个。新增学前教师2000名,区、市、县三级培训在职教师2000名。全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4%以上,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9%以上,城市基本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建立保障机制。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科学谋划,大力推进,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列为当地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切实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2.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责任,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中央要求和有关标准研究制定我区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和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民政、物价、综治、公安、卫生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
3.强化督导,建立督导评估制度。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市、县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加快建设,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规模。
4.发挥政府职能,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施好“十二五幼儿园建设工程”,3年内完成每个县(区)建设1所规模500人以上的县级幼儿园和97个规模300人左右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任务,5年内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5.落实国家要求,做好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6.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在实施好“十二五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经费,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校舍等资源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人口较多的村举办相对独立的幼儿园,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的村可与相邻村联办幼儿园或举办幼教点,逐步形成覆盖乡镇、村的学前教育网络。
7.创新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各地要鼓励社
会力量举办幼儿园,通过创新政策,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开展民办示范幼儿园评估,对通过验收的民办幼儿园给予资金奖励。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8.确定财政补助标准。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各地政府要设立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自治区每年从教育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学前教师培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奖励。各地也要安排相应的经费,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9.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制度。各地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资助力度,保证他们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师整体素质。
10.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地在幼儿园审批、年检和等级评估中要严把教师资格关,公(民)办幼儿园聘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对新聘任的幼儿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保证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园长竞争上岗、教师聘任制,提高办园效益和活力,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学前教育、业务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11.核定编制,保障公办学前教育师资需求。按照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要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区配备专职巡回指导老师,保证居住分散地区的幼儿接受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
12.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学前教育师资来源渠道。进一步扩大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办好宁夏幼儿师范学校,实施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加大面向农村的学前教师培养力度。
13.建立培训网络,全面提高学前教师能力。建立区、市、县(区)三级学前教师培训网络,加强全员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3年内共培养自治区级学前骨干教师50名,市级骨干教师100名,县(区)级骨干教师200名。分区、市、县三级对5000名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学前教师的保教能力。
14.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学前教职工工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学前教师,在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及工资福利待遇上给予倾斜。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五)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15.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幼儿园办园行为管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小学化”。
16.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提高民办学前教育质量。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年检,做到责权统一。加大对无证办园的整治力度,保障民办幼儿园健康有序发展。
17.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城市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联合发展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挂职培训或轮训,并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宁夏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缓解入园难
新华社银川5月18日电(记者 任玮)17日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9所,使全区在园幼儿达到18万人,实现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59%以上。
据自治区教育厅介绍,截至2010年底,宁夏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7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0所,占总数的24%;民办及部门办幼儿园283所,占76%;农村幼儿园共73所,占19.6%。全区在园(班)幼儿共13.78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5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
宁夏计划用3年时间,新建22所规模500人以上的县级幼儿园;97所规模300人左右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使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50.8%;各县(区)通过富余校舍改造、举办校中园等形式建设村级幼儿园或幼教点210个;新增民办幼儿园50所;全区增加学前教师4500名。
到2013年,宁夏全区在园幼儿将比“十一五”末增长20%,学前1年、2年、3年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4%、70%、59%以上。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宁夏要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并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吴忠市利通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为了加快吴忠市利通区学前教育发展,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规范、规模小等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吴忠市利通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普惠性、公益性幼儿园;坚持从实际出发,拓展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办城乡学前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现状。
利通区现有各类幼儿园28所,其中城镇18所,农村10所;公办园(包括乡镇)5所,集体办园1所,民办园22所;自治区级示范园1所,三类园以上19所,未定级8所。2010年,3—6岁适龄儿童18040人,入园(班)幼儿14180人,其中幼儿园8890人,农村学前班5290人;共有教职工917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779人,学前班138人;公办教师117人,大专199人,中专210人。目前,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专业合格率达75%以上,市级骨干教师22名;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8.6%,其中城镇87%,农村65.2%;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6.8%,其中城镇99%,农村92.3%。
在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利通区学前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走在了全区前列,尤其是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民办幼儿园已发展成为幼教事业的龙头,有力补充了幼教资源的不足,为幼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利通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当前学前教育资源仍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其主要问题是: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均不能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没有单列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资源严重紧缺,尤其部分民办园存在规模小、条件差、班额大等现象,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幼儿教师严重短缺,按幼儿园师幼比1:
7、学前班师幼比1:15的标准计算,现至少还需要补充幼儿教师930名;临聘幼儿教师待遇低,缺乏保障机制,流动性大,严重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利通区幼儿园总数达到53个,在园幼儿16950人,其中城区幼儿园22个,在园幼儿7410人(其中公办5个,在园幼儿2430人;集体1个,270人;民办16个,在园幼儿4710人);农村乡镇和村办幼儿园达到31个,在园幼儿9540人。公办园达到33个,在园幼儿11070人,民办和集体办园20个,在园幼儿5880人。
---到2013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使学前一年入园(班)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
---到2013年,所有幼儿园都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其中达到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的3所,一类园达到25所。
---争取到2013年,每个乡镇新建和改建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集中的中心村基本达到一所幼儿园,乡镇标准化幼儿园达到80%以上,逐步取消学前班,加快推进农村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争取到2013年公办幼儿教师增加到700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专业合格率达到85%;完善园长、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制度,使100%的园长、90%的教师接受专业培训。
---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实验研究,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使70%的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三、工作任务
(一)稳步发展城区幼儿教育。到2013年,使城区幼儿园数量达到22所(新增11所,淘汰民办园4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16所,集体1所。新建、改建4所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16690m2,项目投资2367万元,其中:将利通区第二幼儿园迁至现朝阳小学,并进行改建,办园规模为18个班540名幼儿;将原五星小学改建为第三幼儿园,办园规模为15个班450名幼儿;将原秦桥小学改建为第四幼儿园,办园规模为15个班450名幼儿;在教育园区新建公办第五幼儿园,办园规模为15个班450名幼儿。在新民小区配套建设1所村办幼儿园,规模为9个班270名幼儿。城区规划新建民办园6所,建筑面积14867m2,其中:在新西区建设3所民办幼儿园(在和府小区建设1所,规模为9个班270名幼儿;在龙河金帝小区建设1所,规模为3个班100名幼儿;在8#地块建设1所,规模为9个班270名幼儿);在老城区建设3所(在阳光骄子小区建设1所,规模为9个班270名幼儿;在润泽华府小区建设1所,规模为12个班360名幼儿;在明珠花园三期新建一所,规模为12个班360名幼儿),使城区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满足群众入园需求。
(二)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点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到2013年,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集体办园达到31所,在园幼儿达到9540人,使所有乡镇都建成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人口集中的中心村基本达到一所幼儿园,普及和延伸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内新建、改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8所,建筑面积77900m2,项目投资12346万元。其中:在金积镇新建1所、改建3所(包括原金积幼儿园、东门幼儿园、油粮桥幼儿园、郝桥幼儿园);在古城镇新华桥村建1所;在上桥中心小学改建1所、在新建的中华中心村建1所、罗渠村建1所、牛家坊村建1所;在板桥乡梁湾村建1所、罗家湖中心村建1所、板桥村建1所;在高闸镇新建1所、韩桥村新建1所;在马莲渠乡中心学校附近建1所、改建巴浪湖小学1所;在东塔寺乡李园中心村建1所、洼路沟中心村建1所;在金银滩镇建1所、跃进桥村建1所;在金银滩农场新建中心幼儿园1所;在孙家滩开发区中心学校建1所、石家窑村建1所、种畜场建1所;改建郭桥中心幼儿园、刘湾幼儿园;在扁担沟镇新建1所、改建黄沙窝中心幼儿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尽快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管理、社会参与、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 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新建和改建公办幼儿园,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幼教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统一规划,和谐发展。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在城市居民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时,要统筹规划幼儿园建设,城区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修订版)》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配套幼儿园,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采取管理主体自办、租赁、承包、合作办园等多种方式,管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对那些具有办园实力和经验、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的民办教育集团,优先满足他们的办学愿望,以成本价划拨土地,在水暖电等方面予以照顾,教育部门优先办理办学许可证,优先予以定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效应,做大做强民办学前教育,全力推进公办、民办幼教事业和谐发展。
(三)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市财政要按照自治区生均200元的标准核拨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并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幼儿园园长和师资的培训、优质民办园的奖励等。积极争取项目,实施自治区“县、乡(镇)幼儿园建设工程”。
(四)建设队伍,提升素质。编制、人事部门要积极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通过加大对小学富余教师向幼儿教师转岗培训、招聘等方式解决幼儿师资不足问题。创新机制,努力将公办优秀师资逐步向民办幼儿园流动,不断促进民办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高。实行幼儿教师及园长持证上岗和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2011年所有园长接受培训,每年培训幼儿教师200人;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建设高素质的幼师队伍。
(五)规范办园,提高质量。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健全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坚持公办民办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和人员培训及教学管理指导,提高民办园质量。实施小班化教育,幼儿园每班人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
(2011年---2013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推动我镇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满足广大适龄儿童对优质启蒙教育的需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以“促普及,抓规范,上水平”为总体思路,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支持、多元投入”的发展机制,加快普及学前3年教育,促进全镇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现状
全镇现有人口6.2万,辖52个行政村,共有民办幼儿园25处,能基本服务全镇所有行政村。全镇目前共有3-6周岁幼儿2000名,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名,学前一年入园率为()%,学前二年入园率()%,学前三年入园率为()%;全县现有保教人员()名,具备幼师资格的教师()人,专业合格率()%。据测算,全镇每年新增幼儿约()名,现有0-3周岁幼儿()名。近年来,我镇学前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内部管理不断加强,保教水平显著提升。但投入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园与园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镇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
决。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实现教育发展的结构性新突破。用3年时间,共计投入()万元,本着服务5000人,服务半径1.5km的规划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建设1处6个班规模的公办幼儿园,保留10-12所办学条件好、质量高的民办幼儿园,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二)、具体任务
--2011年,投入300万元,在镇政府驻地新建1所6个班高规格、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现在已经动工,预计在2012年年底交付使用。
--2012年,计划投入200万元,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更新充实幼儿园内设,提高办园层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力争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达到60%以上,促进学前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实施民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2013年,投入200万元,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更新充实幼儿园内设,提高办园层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力争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达到85%以上,促进学前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实施民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普及学前
三年教育。
四、行动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1、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镇政府充分认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依法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2、坚持实行“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我政府成立由主管副镇长王晓敏同志任组长,教育、财政、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学前教育管理。镇政府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心校负责抓紧完善政策规定,加大基础建设,充实师资,深化教研,加强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财所负责制定落实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把公办幼儿园建设列入财政预算;综治办、派出所负责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镇卫生院负责监督指导幼儿园的卫生保健;民政部门负责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救助。
(二)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幼儿园建设
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经费投入。一是把公办幼儿园建设列入财政预算,积极筹措经费,逐年增加投入,建好、管好、办好公办幼儿园。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突破幼儿园建设资金瓶颈。采取“政府拨一点,幼儿园挤一点”的办法,分期付款,添置内设,自主滚动发展,不断提高办园层次和水平。
2、整合布局调整资源,解决公办园建设的校舍问题。
采取“分类实施、撤并同步、功能转换、重复利用”的办法,在实施小学布局调整中,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撤并后的闲置资源,按照“把设施配备条件较好的小学改建成幼儿园”的模式,改扩建一批幼儿园。
3、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坚持“公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和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把民办幼儿园教师纳入统一管理。
(三)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努力提高保育质量
1、规范办园行为。一是严格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二是加强安防措施。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落实安保设施和人员设备。协同公安、交管和卫生、药监等部门,加大对幼儿园校车和食品卫生的联合监管。三是规范收费行为。公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费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报备、审核和公示制度。
2、提高保教水平。一是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学前三年保教目标,规范使用幼儿教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保教结合,满足学前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保姆化”倾向。二是健全教研网络,大力开展学前保育、教育研究,依托课题引领,推动学前保育水平提升整体。
(四)加强师资建设,努力提高幼师队伍整体素质
1、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一是对公办幼儿园进行独立核编,按照“一班两教一保”的标准,核定配齐专业教师和保育人员。二是将撤点并校后在小学任教的幼师专业的教师进行分流,选拔一批热爱幼教、素质高的年轻教师到乡镇公
办幼儿园任教。
2、加强师资培训。制订和完善幼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大力开展以提高保教能力为重点的幼儿师训,建立三年为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加强园长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业务优秀、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3、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幼儿教师须持有幼师专业资格证,保育员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通过保育培训。参照公办幼儿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水平。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兑现工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五)加强宣传督查,确保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1、加强宣传。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意义和学前教育的成绩,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2、健全多维监控机制。通过家长评议、专项督查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对幼儿园办学效益进行评价,扩大幼儿园管理开放度,提高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
九女镇人民政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服务大局。
三、战略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幼儿入园率达到96%;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四、明确政府主导职责。
五、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鼓励乡镇公办中心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或教学点,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人口较少的行政村通过在小学教学点附设学前班(幼儿班)等
第三章义务教育
八、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第八章终身教育
二十八、健全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二
十九、构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三
十、完善终身学习社会网络。
第九章 素质教育
三
十一、坚持德育为先。
三
十二、注重能力培养。
三
1 基本现状
目前, 全县20个乡镇街道均产茶, 种植的无性系良种主要包括龙井43、迎霜、乌牛早、银猴、福云6号、福鼎大白、白叶一号、浙农139等十几个无性系良种。全县茶园基本达到无公害茶园生产条件, 多次被授予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 2005年被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 (茶叶) 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7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强县, 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2010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 同年又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于“中国茶文化之乡”。近年, “龙谷”茶在国内、国际名茶评比中累计获金奖20余次, 在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龙谷茶”评估价值达8.16亿元人民币, 2012年“龙谷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确立为馆藏茶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我县茶叶生产以家庭经营、小作坊加工为主, 小规模生产、传统的茶叶加工方式导致基础设施落后, 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 产业化水平较低。
2.2 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少茶农和企业经销人员缺乏相关的茶叶安全生产知识, 只重视茶叶的色、香、味、形, 而忽视茶叶质量安全。一些小茶厂 (点) 卫生条件差, 多数茶厂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或检测手段落后, 难以落实有效的源头监控。
2.3 茶产品的结构急需调整
我县主产绿茶, 茶叶产品单一,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茶叶企业只关心“产品”, 不关心“商品”, 忽略了市场竞争与产品差异化。茶产品也缺乏深度开发, 产业延伸不够。
2.4 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
目前我县茶叶营销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状态。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营销管理队伍, 缺乏整合资源、产业政策研究和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虽然近几年产供销一体的较大规模营销组织有所发展, 但比重小, 对茶叶产业贡献度低。
2.5 茶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我县自然风光秀丽,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注重茶文化科技旅游景区及涉茶旅游产品的开发, 优化主题包装, 创新服务项目, 尽力拓展产业链, 着力提升消费者对我县茶业主导品牌的市场忠诚度, 提高茶文化科技旅游景区的整体效益。
2.6 茶业科技推广需进一步加强
茶叶科技普及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经费缺乏,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1) 茶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2) 茶叶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3) 推广资金严重不足; (4) 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3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 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 以精品特色为主线, 以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为重点, 坚持科技兴茶, 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快茶产业生态化、产业化经营进程, 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全县茶叶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进一步打响“龙谷”茶叶主导品牌, 初步形成具有茶叶特色的文化旅游及休闲养生观光产业。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通过换种改植等技术措施, 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 良种率达到80%以上。推广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加大茶叶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全县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 建成省级示范茶厂1家, 省标准化名茶厂2家, 县级示范茶厂10家, 县级无公害茶厂100家, 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茶叶总产量达到9000吨, 总产值6.5亿元, 农业人口人均茶业产值达到3000元。
5 主要工作
5.1 品牌价值体系构建工程
首先, 开展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 邀请上级茶产业技术体系和文化方面的专家到我县考察, 为我县茶产业, 特别是品牌提升工程出谋划策。采用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形式, 加强品牌宣传, 每年不少于3次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评比、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 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推介遂昌茶叶, 扩大“龙谷”品牌知名度, 提高我县茶叶市场占有率。开展“龙谷”品牌各类认证与认定, 积极参与公共区域品牌评估, 逐步提升品牌价值。
其次, 加强龙谷名茶开发中心建设, 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在“龙谷”茶叶主导品牌建设上实现“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 形成合力。引导和推动茶叶企业、行业组织对品牌的认知认同, 维护“龙谷”品牌商誉。开展“龙谷”品牌系列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经常性检查。明确生产者责任, 鼓励企业实行母子商标、双商标, 做到产品可追溯, 维护品牌的声誉。
5.2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重点扶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叶多元化生产和茶叶精深加工。吸引从事茶叶初、精制加工及茶产品综合开发的企业投资建厂, 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茶行业, 发挥其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与规范的生产经营方法, 改善与提高茶企业综合素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提供专业化服务, 依托龙头企业, 开展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工作, 筹建专业机械化服务队伍。加强专业协会建设, 鼓励成立与茶叶相关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 强化行业管理, 在实施标准、茶叶品牌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3 市场与营销网络建设工程
拓展经销渠道, 继续鼓励企业、商家在茶叶销区的大中城市和销区茶叶批发市场设立稳定的销售窗口, 提高“龙谷”系列茶的市场占有率和遂昌香茶的知名度。加强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淘宝网遂昌馆继续推广应用电子商务, 拓展网上茶市。
5.4 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工程
首先, 加强科技合作, 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茶叶学会合作内涵, 完善科技合作项目, 充实合作内容。重点在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建设, 品牌产品加工工艺改进,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 茶叶质量安全监测、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筹建“遂昌县龙谷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 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根据市场需求, 开展多茶类生产试验示范, 注重产品研发, 开发生产部分细嫩红茶和乌龙茶, 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引进与推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 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 延长产业链, 如茶多酚提取、红绿茶豆制品生产、茶酒等, 结合休闲旅游开发茶旅游产品、温泉茶浴等。
其次,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根据茶叶生产需要, 适时举办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叶病虫害防治与茶叶生产机械应用技能等专题培训, 每年不少于18期。
再次, 实施茶叶项目, 建设茶产业示范区。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工作, 实施遂昌县现代农业茶叶综合区项目。在大柘、石练、云峰、妙高等重点产茶乡镇建立茶叶产业化核心示范区,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促进全县茶产业的发展。
另外, 完善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做好茶叶技术干部自身知识更新, 不断增强业务工作能力, 制定并实施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技术;各涉农部门配合, 开展农业投入品及污染源管理。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开展茶厂清洁化改造, 构建社会公认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
5.5 茶文化旅游-延伸品牌平台构建工程
首先, 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 提升茶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昆曲茶艺, 充分运用载体, 重视茶文化宣传, 以核心理念打造“五个一项目”:“一句中心口号, 一个关于龙谷茶传说的故事, 一支昆曲茶艺表演队, 一套龙谷茶茶艺, 一块龙谷茶历史文化展示地”。
其次, 以茶文化研究会为平台, 组织宣传、文化、旅游、文史档案等部门,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 讲求实效, 挖掘茶文化资源。依托县职业中专办学优势条件, 联合成立开办茶文化专业, 培养茶文化技术人才, 提升茶文化底蕴, 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茶文化。
再次, 开发“龙谷茶乡游”休闲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等多种途径, 兴建一批茶文化休闲园、茶生态旅游观光园以及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 营造茶文化氛围, 创造特色优雅环境, 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依托现代农业综合区示范园区, 开展茶乡旅游, 建成大柘环万亩茶园自行车道路, 建立一批旅游、观光茶园, 开辟茶乡游专线, 开设茶艺表演, 以及游客自采、自炒、自泡、自品尝等休闲体验项目。
6 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组建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 以分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 负责行动计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化办公室, 与相关工作机构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 推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6.2 人才保障
有计划的引进与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茶叶专门人才队伍。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 继续开展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人力资源, 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 建立专家库, 为茶产业的发展解决技术及管理问题。
6.3 资金保障
【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荐阅读:
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09-14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06-11
安徽计划生育条例06-30
安徽安庆宿松教育网06-16
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答案06-21
安徽省中考作文10-20
安徽师范大学实践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09-16
安徽省企业标准备案06-18
安徽省秸秆禁烧方案09-08
安徽省高考工作日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