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共8篇)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篇1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孔子论为师之道 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篇2

一、教学微视频编制的思路

学校层面组织教师编制教学微视频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着总体设计方案。各地区学校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程度的不同, 具体的操作方案也会不一样。但一般而言, 学校在推动教学微视频编制的过程中遵循着以下思路。

1.以点带面, 从优势学科入手

教学微视频的编制, 于教师而言, 是一项新兴事物, 对于课前微视频学习的成效如何, 大部分教师仍然持观望的态度;于学校而言, 制作教学微视频是实施翻转课堂,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起点。如何动员教师参与到这项改革中来, 基于学科制作优质教学微视频, 是当务之急。

学校可以选择优势学科或者优势学科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为突破口。在优势学科领域, 一方面学校可以集中优秀师资和设备资源;另一方面, 教师具有更高的成就动机, 再辅之以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更易于掌握新技术、新技能, 从而制作出一系列优质的教学微视频, 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以这批微视频学习的实际成效以及学生的良性反应, 激励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进来。

2.专业引领, 组建教学微视频制作团队

制作优质教学微视频,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学科素养、业务能力, 还需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运用能力。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造成了重大冲击, 但二者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学校教育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并未成功转型, 一是固守传统教育模式, 与高科技、信息爆炸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二是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流于形式, “灌输”的本质不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存在“短板”, 一是学科教师业务能力高, 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薄弱;二是电教教师信息素养高, 但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优质教学微视频制作需要二者的密切合作。

学校组建教学微视频制作团队, 由不同学科教师, 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电教教师等组成, 共同研制教师微视频。在这过程中, 教师们发挥各自所长, 通力合作, 互相学习, 成就一批有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教师, 使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再停留表面, 而是深入到教学本质, 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说, 慕课的发展将导致“全世界只需要一位教师”, 那么在教学微视频领域, 教师需要努力成就自身角色, 而不是做他人的“辅导员”。

3.总体设计, 使教学微视频系列化

单一、零散的教学微视频并不能真正触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首先需要构建起一个覆盖所有学科各年级, 并涵盖所有知识点的微视频资源库。为此, 学校在选定的学科领域所制作的微视频并不是无序、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

其一, 制定学科知识图谱。学校在制作教学微视频之前, 首先要有知识图谱, 即知识点的整体框架, 包含了这个学科的所有基本知识点。知识图谱中所列知识点, 并不是某一版本教材的章节目录, 而是以课标、学科逻辑、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进行设计, 是适用于不同版本教材, 为不同地区教学所使用的。知识图谱相当于一个“导航”或者“蓝图”, 使教师具有明确的制作方向。

其二, 制作模块系列微视频。以知识图谱为指导, 选定某一模块制作系列微视频。微视频之间以严密的逻辑共同完成一个大模块知识点的讲解, 使学生课前微视频的学习系统化, 并与日常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为教学模式的变革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微视频编制的原则

优质教学微视频是实施“翻转课堂”, 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才能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呢?实践表明, 教学微视频的制作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指出, 学生要获得复杂的行为就必须通过一个仔细设计的步子的序列, 这个序列通常相当长, 但每一个步子必须小到使学生经常能解决它;学生只有解决了第一个步子后, 才能进行第二个步子。[1]可见, 小步子教学的原则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并设置多个层次, 两个步子之间的知识跨度要小, 放低教学起点, 使学习者的学习容易获得成功, 并建立起自信。从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点来看, 每一次的成功就是一次强化, 使学生不断接近和建立期望行为, 并在长时间内保持其强度。

因而, 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 要尽可能细化各知识点, 一个微视频集中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短小精悍, 讲解清楚,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2.即时反馈原则

研究表明, 在学了一个知识点后, 立即给予反馈和矫正, 要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给予反馈和矫正, 效果好得多。同时, 让学生即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 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因而, 制作微视频时, 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 使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进阶作业, 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 对于保障学习效果有重要价值。

3.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视频学习过程,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比如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作出笔记、完成作业, 并借助于社交网媒分享资源、互相解疑答惑, 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每一次的正确反应后, 都给予及时奖励, 巩固学生已经习得的新行为, 并促使其作出进一步的反应。借鉴可汗学院的做法, 学生在正确完成练习题后, 可以获得3片树叶的标记奖励;引入徽章系统, 学生完成一定成绩可以获得一个徽章。[2]这些都是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重要举措, 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4.自定步调原则

微视频的制作便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 有机会学习后面的内容, 或者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拓展的内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回看、可暂停, 可以观看与原知识点相关的微视频, 以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基础知识。这就要求, 一方面, 组织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 让其使用不同的学习资源, 使其学习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 组织者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设计微视频。对同一内容, 同一知识点, 有时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视频, 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方式来学习。

5.指导而非教导的原则

如可汗所言, 学生学习微视频的过程, 最好能够让他感觉老师在指导和帮助他一个人学习。在这样的场景下, 教师需设想一对一辅导的教学节奏和方式, 而非白天在课堂里面对全班同学讲解的语速和语调, 因而, 教师在微视频中讲解学习内容时, 其身份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 而非“讲台上的圣人”。教师语言的幽默亲和也是视频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6.留有余地的原则

留有余地首先是指要给学生进一步的思维留有余地,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塞满。微视频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视频中讲完知识, 再讲运用, 以及思维发展的其他要求。如此, 把学生独立自主思维的空间占满, 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其次, 留有余地还指给学生在课堂讨论留有余地;最后, 留有余地也指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翻转上留有余地。

7.关注整体的原则

这就是说, 微视频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 还必须关注它可能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其他效果。教师在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关注的是某一知识点的传输, 然而, 学生接受到的远不止这一知识点。比如,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圆柱体的时候, 有些教师展示的是××可乐的罐体, 在谈到椭圆时举例的是××奢侈品的商标。且不说, 这有植入广告之嫌, 就说让学生饮用那些垃圾饮料, 是我们提倡的吗?让学生去追求所谓的国际名牌奢侈品, 是我们的本意吗?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从教育整体效果上去研究与考虑。

8.持续改进的原则

微视频不同于教材, 教材出版要有相当的周期;而微视频随时可以修改, 这正是微视频的魅力所在。作者自己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可以不断总结经验, 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任何认为现存的微视频有不足之处的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智慧提出修改建议, 以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当然, 与此同时, 同行教师也可以创作更高质量的作品作为替代品, 使教学微视频一直处于动态改进的状态中, 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三、教学微视频编制的方法

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有多种方法, 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由拍摄式、录屏软件录制式、合成式、混合式。每一种制作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有着优势与局限。教师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 才能使知识点得到最好的呈现, 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微视频。

1.自由拍摄式

自由拍摄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摄像机+白板”“手机+白纸”。需要准备的设备与工具有:摄像机、白板/黑板、粉笔、其他教具;智能手机、不同颜色的笔、白纸等。基本操作是, 将教师的讲解完整地录制下来。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教师容易掌握相关技巧, 并着手录制。它可以将知识点的讲解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 比较适合需要进行推演运算的知识内容。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 比如仍给学生一种在课堂听课的感觉, 不利于复杂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呈现。还有一种“现场拍摄”的形式, 即使用摄像机、手机、Ipad等工具, 将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拍摄下来, 适合需要展示操作技巧、方法的课程, 如美术/书法的画法/写法、体育运动技能的展示、实验操作的演示等等, 教师可以对操作步骤进行分解, 作精细呈现。

2.录屏软件录制式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微视频的录制, 对于语数英理化生等学术性学科的内容,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式来录制教学内容, 不出现教师个人的形象, 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种方式有三种表现形式:“录屏软件+PPT”“录屏软件+PPT+手写板”“录屏软件+手写板”, 主要的录 屏软件有 :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O-Matic、屏幕录像专家, 硬件设备有:电脑、麦克风、手写板等, 教学材料有:脚本、PPT课件、其他相关辅助资源等。基本操作是, 通过PPT或者手写板讲解知识内容, 并使用录屏软件录制下来。

“录屏软件+PPT”的形式运用比率较高, 因教师平时惯用PPT教学, 在熟悉录屏软件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展开录制。借助于PPT本身强大的作图与动画功能, 以及与其他媒体资源的融合, 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地呈现, 以动态的展示来取代枯燥的讲解。但是, 这种形式也有局限。如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将原有的PPT内容“读”出来, 并没有结合微视频制作要求进行重新设计;这种将知识传授照搬到屏幕上的做法, 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课堂”, 并没有发挥PPT应有的优势。运用“录屏软件+PPT”的形式进行录制, 当一些重难点内容需要作出进一步阐释时, 可以采用“录屏软件+PPT+手写板”的形式, 在手写板上作突出显示与讲解, 可以使学生聚焦思维, 并对难点内容有深入理解。“录屏软件+手写板”的形式则比较适合数理化等学科中需要对思维过程进行详细展示的内容, 教师使用手写板一步一步地展开解题思路, 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和解题思路的展开来学习, 效果较好。

3.合成式

这种录制方式是将从网络上截取的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视频或动画, 如相关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等, 与已有的文本进行组合, 组成教学所需视频。它比较适合讲述故事、呈现情境和分析案例等, 可以作为视频的导入内容, 或者在视频内容讲解过程中穿插出现, 但微视频中知识内容的讲解完全以这种形式呈现, 则并不适合。对于历史、政治课、音乐等人文学科的教学而言,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文字阅读, 这样的视频教学对于学生视听有较大的冲击, 更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4.混合式

即根据教学需要, 灵活使用上述几种录制方式制作教学微视频。这种录制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科内容呈现的各个环节作精心设计, 耗费时间长, 技术要求高。教师往往因教学任务繁重, 不愿意花费精力去研究和设计, 而仅仅采用单一的录制方式, 导致有些内容并没有得到最有利的呈现。如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实验演示部分的内容, 需要用拍摄式制作;而知识点讲解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录屏式, 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使知识内容精彩呈现, 利于学生学习。

四、优质教学微视频的标准

优质教学微视频才能使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充分吸取有关学者的成果基础上, 认真研究了被中小学教师与学生认可的优秀视频后, 结合已有的微视频评审标准[3], 我们认为优质教学微视频需满足如下要求 (见表1) 。

总之, 编制出符合学科主题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系列教学微视频, 既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也是变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所必需。编制教学微视频, 最为主要的是要把握: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微视频教学有其优势, 也有其局限, 实践中应根据需要, 恰当选择, 无需滥用。

参考文献

[1] (美) 普莱西, 斯金纳等著.刘范等译.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86.

[2]胥果.可汗学院对我国中小学视频课程建设的启示[J].软件导刊, 2013, (5) :168.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篇3

孔子 有教无类 教育原则影响一、孔子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一)有教无类的定义

孔子生活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并产生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教育原则、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还是他的治学方法,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并长期效仿。

孔子的教育原则可以用当今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有教无类。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孔子之口,在《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时代,贵贱有别,有贵族和贱民之分别,贵族往往享有绝对的教育资源,贱民却往往是世世代代都无法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却能够从人本主义的原则出发,强调享受教育的公平性——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把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因素当做筛选教育对象的标准。

(二)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孔子认为人生而具有相近的人性,但是环境和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习惯秉性,这也因此说明实行普遍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可以看做是其“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孔子将教育看做提升个人品行,并进一步得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置基础。“性相近”说明了人人生而具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后天接受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才能与德行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理论论断。

二、当代初级中学教育的教育原则

(一)初级中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终点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从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八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进行了界定。

我国现行的初级中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终点,即是说现行的义务教育囿于财力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局限性,只实行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随着国力的发展,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必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即便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也并非绝对的,而只是分阶段、分地域地可以得到部分实现,这是与教育资源的局限性相关的。

(二)初级中学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大致包括五个方面: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进行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②看法不成熟、不稳定,因而常常自相矛盾;③过分冲动、不能自制,因而热情与冲动并行;④根据自身的情绪体验和爱好来评估友谊;⑤较之于小学生,其情感的社会性更加突出。

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是处在一个建立与过渡的阶段,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对于初中生才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初中学生不至于因为家庭贫穷而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恶性循环甚至敌视社会,也许这也正是孔子教育原则对当代初级中学教育的最重要意义。

(三)孔子教育原则对当代初级中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界定。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就有五十六个,东西部经济差别很大,要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但是公民的综合素质是由一个个公民的个人素质组成的,因此为了公民的个人素质,必须要加强教育修养,通过每个个体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教育公平是国家通过立法保证每个公民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对于每个公民从法律角度作出的重要保障。现今社会出现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核心城区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中考和高考时面临的严重地域差别等“教育不公”现象,我们有必要坚持孔子教育的原则——有教无类,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不同地域之间能得到同等的教育待遇。

孔子的“有教无类”主要指的就是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目前我国的教育也大致秉承孔子这一教育原则: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普通百姓的子女,每个人、每个阶层的受教育者都有平等且强制地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四)孔子教育原则对当代初级中学教师的积极影响

孔子“有教無类”的教育原则对当代初级中学教师也有积极的影响。一个成功的教育从业者无法迈过“有教无类”这道门槛。教师只有秉着平等仁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才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也不会将学习看做一种负担,却会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当代初级中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课堂内外,也不论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都有理由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和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能否融入一个老师的课堂,而融入老师的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老师能否把一碗水端平,不让学生因为家庭出身、个人智力差别、品行好坏、注意力能否集中、个人长相等等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的待遇,“有教无类”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差别,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不应该表现出区别对待和冷暖人情的。教师只有做到“有教无类”,才能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一孔子教育方法的精髓,是离不开“有教无类”的。教师看得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使其明确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教育才会少走弯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任何褪色之处,特别是他的教育原则,更是经历了时空的考验,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的族群所认可。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秉持“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原则,踏踏实实地搞好初中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与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教师只有在了解当今义务教育概况的前提下,才能对孔子教育原则与当代初中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有必要根据初中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学生们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搞特殊化与区别对待。这个原则是个大而普通的原则,却常常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因此,我们重新诠释孔子之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初中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程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

[3]徐秀海.将《论语》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J].科教导刊,2014,(2).

再论孔子与《春秋》 篇4

陈强韦先生:

您好!收到来函真有棒喝之感。先生谆谆相责,知道都是为了我好,高情深谢。我在印大的论文可不敢写得那么自由,否则恐怕连文凭都拿不到---美国研究所从来都是一板一眼。学校本是“人才工厂”,永远在制造着社会所需的各种型号的人才,而象在下这样废料恐怕什么型号也合不上。在此地念书没有奖金,全靠家里支持,所以心理压力很大。有时不能不顾及父母的心情,到底是中国人。我没有什么生活享受的欲望,心境象老僧一般。读过先生《儒家与现代中国》中的自述,深受感动。我想您做得到的我也做得到,先生放心好了。

“孔子与《春秋》”是一篇经学习作严格意义上的经学有类西洋学术传统中的神学,不应带有历史意味。经学的孔子乃一历史文化精神之代言人,并不必然等同于历史上的孔子,如此才有“万世立法”一说(一如神学的耶稣不同于《伟大的哲学家》所描述的那位公元初年巴勒斯坦的预言家)。彼时即此时,此地亦即彼地;时空在人而言,而历史文化精神就没有这样的概念。《春秋》经世,真正的谜局不在经内而在经外--只要人性的弱点存在,何时而非春秋之际?经内的谜局只是经外谜局的影身而已。我们心中的历史文化精神若能解开现实世界的困境,经内的谜局自然迎刃而解。“孔子与《春秋》”正是借着中国历史的“空套”探讨当代西方文化困境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

近几百年西洋文明扩张的结果已将整个世界纳入西方历史文化的大系统之中,而这段连续的历史发展是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为其起点-基督教文化而非希腊罗马文化才代表了近代西洋文明之原始。比较一下基督教系统和儒家系统我们就会发现《旧约》的.说书方式是以“上帝”的眼光看待世界〔此其所以耶稣总以“神子”自居〕,而《诗》、《书》则从“人”的角度看待“上帝”。一位是通过宗教神秘经验领悟的超验的“上帝”,另一位则是从政治、历史的经历总结的经验的“上帝”(类似客观必然性)此其二者相异之大较。早在安瑟尔谟以“本体论证法”调和信仰与理性之时,近代西洋文化困境的症结即已萌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圣经》由拉丁文译为各民族语言而人们无需通过教会即可直接与经典交流。基督教文化系统内部的这一矛盾随着西方民族理性的成长愈演愈烈。而高度发达的西方科学与西方哲学正是这一文化病症的表现。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古代中国发达的技术没有萌生现代科学。这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不仅中国文化,所有的非基督教文化(包括希腊罗马文化)都没有萌生现代科学。真问题应当是为什么唯独基督教文化系统发展出现代科学。我是这样看的:基督教系统的宗教性相要求进入《圣经》情境之人通过“上帝”的眼光看待世界,自觉全知全能。如果“理性”意识其能力有限(此乃事实),这一系统必然发生“精神分裂”,所以“理性”只有通过“上帝”的眼光不断向外部世界扩张-如此才能满足这种病态的文化心理。而在经院哲学阶段开始发育成熟的希腊文化工具理性为之提供了满足其欲望的必要手段,由此萌生近现代科学(中国人讲“利用厚生”,技术仅为满足实际需要而存在,这也是所有其他非基督教系统之共性)。近代西方文化系统的“理性”在这种病态文化心理的驱使下走上了不懈地征服外部世界的道路,从而达到高度的成熟。也因其只能通过“上帝”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无法象中国文化系统的“理性”一样顺利地发生自我意识,从而生升华为“悟性”。近代世界在西洋文化高度发达的“理性”帮助之下从自然界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因人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的动物本能的支配,其所释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5

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

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具体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善于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汉字中,“教”与“斆”(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教是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由“教”又孳生出一个“斆”字,《说文》云:“斆,觉悟也,从教。”秦以后,斆写作学。而所谓“觉悟”,也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教与学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因此,在教的同时,就应该顾及到学的方面,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念讲义,而不去看学生“觉悟”了没有。

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孔子也知道弟子们“回也闻一以知十,的悟性是有差别的,赐也闻一以知二”,〔2〕而能听他说话始终不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人。〔3〕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4〕至于其他学生么,仁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5〕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兴奋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

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7〕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8〕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表现出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9〕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中,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0〕对一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弟子公冶长含冤坐牢,孔子认为“非其罪也”,〔11〕并把女儿嫁给他。冉伯牛患了绝症,孔子亲自看望,还来不及进屋便在窗外握着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2〕连连叹息。颜渊去世,孔子极其悲痛地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别人劝其节哀,“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他说:还为什么人伤心呢!〔13〕

正因为孔子既教书,又教人,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但师生间关系和谐融洽,其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14〕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的关系。

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15〕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在孔门弟子中,既有小于夫子四岁的秦商、小于夫子六岁的颜由,也有小于夫子五十三岁的公孙龙(子石)、小于夫子五十四岁的叔仲会(子期),学生间的年龄差距达五十岁。甚至还有父子同列孔子之门者,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皙、曾参父子,都曾先后成为孔子的学生。从地域而言,孔子学生的来源除了齐、鲁外,还有宋、卫、陈、蔡、秦、楚、吴、越等地,几乎遍及全国。如子路是卞(属卫)人,子贡、子夏、高柴是卫人,司马耕是宋人,颛孙师(子张)是陈人,言偃是吴人,秦祖是秦人,公孙龙(子石)是楚人,漆雕开是蔡人。而且,学生的家庭出身及经济状况也各不一样,其中既有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卫将军弥牟之子弥兰,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乘肥马衣轻裘的公西赤,也有居藜藿穷巷的原宪、身陷囹圄的公冶长。以相貌论,有长得像孔子的有若,也有长不盈五尺的高柴、状貌甚恶的澹台灭明。凡此,孔子皆一视同仁,纳为弟子。

其次,弟子入室后孔子又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因材施教。孔子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是有差别的,所以他的因材施教首先是根据人的资质和文化水平而定,即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6〕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有些弟子虽然人很聪明,但孔子也要等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觉悟”之后,才开始给他们讲授有关的学问。如孔子之为子贡、子夏讲授《诗经》便是。至于日常授课,那更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同样是问“仁”,针对不同的弟子,孔子便有不同的解答。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17〕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8〕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19〕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0〕子贡问仁,孔子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1〕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22〕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答案呢?主要是针对各人的不同特点而言的。颜渊、仲弓德行好,孔子就正面回答他们;司马耕(子牛)“多言而躁”,〔23〕孔子就让他说话迟钝些(即讱);樊迟想学稼圃,孔子不赞同,就让他注重礼义忠信;子贡好议论人,“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24〕孔子就让他多向贤士大夫学习,以加强自身修养;子张欲求闻达干禄,孔子就让他养成能行于天下的五种品德。夫子之用意,可谓深矣!

正是由于孔子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所以他不但有弟子三千,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杰出人才。如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交际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25〕这些人才既是孔子的高足,又是中国文化的精英。

三是学与思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6〕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便会缺乏信心。在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

先说学。孔子是以《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经为课本来教学生的,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文献是不能不读的。所以孔子非常鼓励学生读书。例如他劝学生学习《诗经》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7〕意思是说,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联想力,可以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会讽刺的方法。运用其中的道理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服侍君王;而且还能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孔子眼中,《诗经》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几千年后,人们对《诗经》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其开先河者便是孔子。其它各经在先秦来说也都是最重要的典籍。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孔子还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谆谆告诫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8〕即通过学诗以使人振奋,通过习礼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通

过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这与西人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变”,〔29〕可谓同得读书之要妙。

再说思。孔子之“思”,一是要学生深入思考文献的文化蕴含,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二是要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例如,孔子曾多次同学生讨论《诗经》,并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0〕他认为《诗经》的文化精神就是思想纯正。他还通过对《诗经》首篇《关睢》的分析来阐明这一观点,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1〕在他的启发下。弟子们也纷纷谈了对《诗经》有关篇章的理解,如子贡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卫风·淇奥》)〔32〕的认识,子夏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句(《卫风·硕人》)〔33〕的认识,都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对《尚书》的研读也是同样。当子张谈到《无逸》中所记载的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一事时,孔子立即引导他说:“不仅殷高宗如此,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皆三年不问政治,各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34〕

而且,孔子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献的基础上,尽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告诫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5〕意思是说,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但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让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这样的人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

总之,在孔子认为,“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6〕而只学不思,又会被古人牵着鼻子走,即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7〕所以只有学而思,思而学,学思结合,才是唯一正确的读书方法。

四是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8〕这里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孔子认为,只有教育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进展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要“进到学术前沿”,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治学的至理名言。谁违背了它,都会受到惩罚。那些基础不牢便急于创立新说的人,要么其结论如空中楼阁,一推便倒;要么就是重复别人旧说,造成浪费。近年来学术研究上所出现的低水平重复问题,究其实,正是违背了孔子的这一教导。

孔子自己则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榜样。例如,当子张问他十世以后之礼是否可以预知时,他便说道:“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就是此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39〕熟悉历代礼制的损益情况便可以知道未来礼制的演变,这便是孔子“温故而知新”方法在礼制研究上的具体运用。

而如何“温故而知新”呢?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40〕即要经常地温习和实习,因为有些课程如“礼”(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也是需要实习的。在不间断的温习中巩固和创新,这便是孔子教学生的基本治学方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体会

来说就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41〕即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

五是讲授与答疑的关系。孔子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答疑两种形式。在讲授中,孔子总是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事情,则轻易不下结论,宁肯存疑,这便是孔子在教学上所一贯主张的“多闻阙疑”〔42〕原则。

据《论语·述而》所记,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学生。其所谓“文”即历代文献,所谓“行”即包括射、御、数等在内的社会实践。孔子在授课时,不但做到了“诲人不倦”,而且也能毫无保留。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43〕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厄于陈蔡”,他的心中也仍然想着那些尚留在老家的学生们,急着要回去给他们

上课,并不时地念叨着:“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44〕

在辅导答疑方面,孔子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孔子就是小叩小鸣、大叩大鸣的。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几乎随处可见。如孔子到了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边走边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接着问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45〕随着冉有提问的不断升级,孔子的回答也越来越深刻。再如子贡请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请问次一等的要求,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最后当子贡问“噫!”到“今之从政者何如”时,孔子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斗筲之人,何足算也!〔46〕真是越提问到最后,回答便越加精彩。

当然,孔子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也决不会强不知以为知的。他严格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他说:“有的人不懂装懂,我是没有这种毛病的。”〔47〕例如当樊迟向他请教有关种地和种菜的事情时,他便很坦率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48〕再如卫灵公请教有关军队布列之法,孔子也直言不讳地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49〕

而尤值得称道的是,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如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侍坐,孔子先是和蔼地启发他们谈了各自的抱负和志愿,然后再加以点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弟子们不但了解了老师的志愿,也懂得了为国以礼、为人要谦逊的道理。而对于“其言不让”的子路,孔子虽不赞成他的自负和粗率,但出于爱心,也仅是微微一笑,而让学生自己去觉悟罢了。〔50〕

六是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他将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无缺。

首先,孔子既以学问教人,又以道德教人,并在人格上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51〕他将庄重的人格、威严的仪表与学习的能否巩固联系在一起。而如何做到威严而不凶猛呢?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52〕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也确实是既威严肃穆而又温厚可亲的。学生们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3〕子夏更称孔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54〕

其次,在治学方面,孔子也处处以身作则。他没有“意”、“必”、“固”、“我”的毛病,〔55〕常能闻善而从。他虽然学问渊博,但还是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6〕他入太庙,也总是“每事问”,〔57〕虚心向别人请教。他还曾向老子问礼,向郯子问官,向苌弘问乐,向师襄学琴。直到晚年,他仍是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读《易》,韦编三绝”。〔58〕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们,我们看《论语》中所记,凡孔门弟子相聚,几乎都是在探讨学问,有些已经肄业的学生也仍然不时地来向孔子请教问题。

再次,孔子与学生之间始终都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既有利于身教,也利于言教。学生可以“当仁不让于师”,向孔子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批评。如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满之色便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59〕孔子有时也同学生们开开玩笑,调侃几句。如一次孔子来到子游作县长的武城,闻弦歌之声,便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不料子游马上就把老师的话顶了回去,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作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于是孔子赶紧说道:“弟子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了个玩笑罢了。”〔60〕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生们既感受到了夫子的和蔼可亲,又再一次地聆听了老师的教诲。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篇6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 巧言令色,鲜矣仁。

9)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建立教学方法体系的方向及原则 篇7

一、建立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础教育

20世纪的教育实验大师陶行知、晏阳初, 他们毕生从事的就是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基层的乡村教育与平民教育, 他们也由此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理论和思想。

20世纪后期, 我国的一些教学方法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牢牢把握中国国情, 把实验的目光投向农村。顾泠沅十几年如一日, 在青浦县潜心实验, 其实验有两个特点: (1) 直接在农村中小学寻找问题。为制定实验方案, 他带领实验小组走遍全县26个乡镇的每所学校, 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7所农村中小学, 对50余名教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跟踪听课。 (2) 实验对象绝大多数为农村学生, 且基础很差。实验方案面向农村中学, 再对农村的学生进行实验。这项实验不仅面向农村学生, 在农村学校取得了成功, 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它给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吕敬先的实验对象是普通儿童 (包括农民子弟) , 因而广泛适用于农村小学和城市一般小学。我们看到, 有些教学方法实验犹如昙花一现, 有些教学方法在推广过程中呈递减现象,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关注中国农村的客观现实。

世界各国产生的对提高国民素质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法理论, 无一不是在对本国基础教育的探索中生成的。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教育家基本上是处在基础教育阶段。”20多年来, 我国出现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实验证明了这点。教育家董纯才的话更发人深省, 他指出:“不研究基础教育, 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不研究基础教育, 也就不可能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句话同样也可用在构建教学方法体系方面。

二、建立教学方法体系的综合优化原则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体系, 所以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学方法体系中诸因素的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综合优化, 要求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多媒体组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将学法与教法协调统一, 相互补充, 实现教与学的均衡发展, 还包括学生内在诸要素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相互适应;要求在注重传统意识领域的优势的同时, 加强对无意识领域资源的开发, 充分发挥暗示、移情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尽量将不同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包括进去。

在实验中取得成效的教学方法, 都经历了相互学习→突出特色→相互渗透和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使实验更加成熟, 逐渐完善。这一过程, 既显示出实验者可贵的虚心态度和创造精神, 也表明实验有趋同现象。研究表明, 萌芽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的各教学法实验, 大都提到要让儿童动口、动手、动脑, 多种感官并用, 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许多教学方法都对“自学”、“讨论”高度重视, 并将其作为教学方法模式的基本环节, 只是安排顺序不同。有的教学法连名称也较为相近, 同是数学教学法的实验, 邱学华创立尝试教学法, 顾泠沅则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都把尝试这一环节放在很高的地位上。相互借鉴, 但各有特色,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法实验中坚持“一法为主, 多法结合”的理论依据。中国教学法如此, 与外国教学法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顾泠沅教学法与布鲁姆的思想不谋而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有洛扎洛夫暗示教学法的影子。相同的思想出现在不同的国度, 揭示了教学法相互渗透的必要。因此, 教学法实验不能闭门造车, 简单重复, 而要立足现实, 为我所用。

20世纪后期的中国教学方法实验, 符合教育实验的发展大潮, 昭示了构建当代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走向。

三、建立教学方法体系的多样性原则

各教学方法尽管形式不同, 内容各异, 但实验都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 即实验主题是主体性教育, 实验目标为素质教育。

顾泠沅提出的“自主活动原理”, 魏书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民主化, 李吉林强调的诱发主动性等, 皆使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成为有机整体。我国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要把在方法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各种特色教学方法, 按多样性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考虑进去。

论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原则;实践性;案例;实习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其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而且逐渐应用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与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研究开发等一道构成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市场营销不仅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现将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原则和形式的有关问题谈点初步体会和看法。

一、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

1.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

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学习材料和教学两个方面的工作。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适合。本人的市場营销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五邑大学2006商务英语班和2006永州经济管理班的学生。就两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其专业和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我觉得2006永州经济管理班的教材应该更拉近其专业要求和简单一些。在教学方面应该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现代教育的观念,精心设计编制出多种媒体材料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使之有利于学习过程的简洁和优化,有利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体现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的原则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属于管理学范畴。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搞好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具体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科学原貌,又通俗易懂,不脱离中国实际;二是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的教学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讨论,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三是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问题的归纳、难点问题的剖析以及作业的讲解。

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形式

市场营销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应用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和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是实习课时的简单增加和堆积,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能力培养。为此,应该进行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并在这种交流沟通中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要想保证和提高交流、沟通的效果,进而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很重要的。

①教师的准备工作

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将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位于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省略,相反,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更高了。

a.选择案例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即案例要紧扣主题,并且案例中应当蕴含着相应的营销理论和策略。

其次,案例要难易适度。案例过易,一眼便知答案,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过难,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使学生无法分析,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案例要有典型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最后,所选案例要基本反映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分析案例就失去了意义。

b.分析案例,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营销理论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搜集与案例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如与案例相关的市场环境、企业背景、重要数据,与案例所反映的企业营销活动相似的其他企业的决策实例等等。教师不占有大量资料,必然陷于被动,很难对学生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引导、启发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案例做一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②学生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尤其是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学生更应作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无法顺利进行。

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应掌握相关的营销理论知识;二是在课前要通读案例,搜集相关资料,设身处地地进行分析。

(2)组织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应该讲授的市场营销理论讲授给学生,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其次将相关的案例公布出来,提出需要大家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就要再组织讨论,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总结。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清楚的小组或代表予以表扬,对思路不清、方案不合理的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在课堂讨论和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和配合,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支持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方案,因为在市场营销中,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许多方案不存在明显的对错之分。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例如在小组间争论不休时,应该因势利导,把握讨论的大方向。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需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应以学生为主。学生是主讲人、参与者、决策者,教师则是组织者、听众、引导者,课堂教学组织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案例分析前,教师应将案例涉及的营销理论做高度概括,并把分析这个案例的意图向学生交代清楚,要求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一旦发现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可以作倾向性的暗示或用语言启发加以调整,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

最后,教师要做总结,不能对案例不了了之,应该让学生从每一个案例中都有所收获。总结切忌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重复陈述,而应当在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即使对没有明确结论的案例也应当提出值得大家再思考的问题。

(二)专业实习教学法

专业实习是使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及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将学生安排到工商企业进行实习,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的锻炼,也会发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方向。具体有这样两种方式:

1.顶岗操作

即组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工商企业顶岗实习,如顶班当营业员、购销员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商务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过程,在商务实践中摸索市场营销的技术技巧,培养学生的营销实务操作能力。

2.开展直销

即学校与有关工商企业联系,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把学生推到销售第一线,将商品直接推销给顾客,与顾客“真刀真枪”接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其推销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战胜困难、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完善自我的意识。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

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总之,只要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就能够使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玉生.简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2000(10):71-73.

[2]程桢.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方法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12):226-23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学习韩语基础入门下一篇: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