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名句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宋诗词名句(精选7篇)

唐宋诗词名句 篇1

1、日月风雨,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

2、花草虫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7、时令节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

9、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

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

1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18、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

1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

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

2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

25、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

2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2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2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

2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30、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

3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唐宋诗词名句 篇2

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广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都源于承载了维护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教化之功。唐宋时代应该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其诗歌意蕴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唐宋诗人描写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有的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无垠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操;有的厌弃官场黑暗,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些诗歌无疑都可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白,一代诗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暂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去弄舟,反正它给自己在落难江湖后设计了一条最洒脱的退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者。命运的多舛不仅没有打败他,反而铸就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诗词中窥见一二。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满腔热血,让我们领略了他的洒脱、不羁。苏词素以阳刚之气而著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人的生活背景去感悟他的精神风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学习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赏析时,学生查阅资料可以明白苏轼在自己被贬、与弟久散的双重打击下,却依然能够豁达、乐观,这是何等的积极与顽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任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深思与感悟能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对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在一次次背诵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可以铸就坚韧的意志

唐宋边塞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述来批判古代战争的残酷,以及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边塞诗又从另一方面突出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杀敌,以坚韧的意志来克服战争的种种艰辛。这类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概与坚韧意志正是当代中学生所缺失的,通过师生间对边塞诗的共同解读,有利于铸就中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了战士戍边的气概和壮志殉国的豪情, 《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将士们顽强的意志力,不到功成不归家,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耐力正是当下中学生所缺失的。王维在《少年行》 其二中豪 迈的写道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纵使人人知道边塞生活艰辛,但将士仍然坚定的戍守边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非常值得现在的中学生学习。高适《燕歌行》中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李白更在《塞下曲》中喊出“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些诗句鲜明的道出了为国奋勇杀敌的荣誉感,以及在艰难条件下的坚韧意志。

边塞诗独具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能够激发其勇往直前的刚毅性格,又引导其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怀。边塞诗是有灵魂的,它承载了诗人的人格,其悲壮与震撼力必将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起到引导与扶正的作用。热血沸腾的读后感,有利于锻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三、可以丰富生活情趣

中国唐宋诗歌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顽强生命力,是因为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寓情于诗词,借物抒情,诗词体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

古人有许多写生活情 趣的诗词,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将小儿卧溪剥莲蓬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篇 题目就令 人心驰神 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色调明丽,意境和谐,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陆游在《闲中偶题》中以“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两句为我们勾画了春日品酒、夜间垂钓的闲适生活场景。谈到生活情趣,有一个词人是一定绕不过的,他就是北宋词人苏轼。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身边的细微之物和情感有着美好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诗词中有许多对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如《阮郎归·初夏》中“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夏日生活美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词人风雅悠闲的生活情趣。

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了,但这些优秀诗人所描摹的生活意境、生活情趣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摹的蓝本,特别是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不妨放慢脚步跟着古人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小情趣,陶冶情操。

四、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生的培养讲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先成人,再成才,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一直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古代文人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对高尚道德品质的推崇在他们的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唐宋诗词,可以说颂扬道德品质、体现个人志向的名句不胜枚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传至今,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苏轼《赠刘景文》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这样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王安石在《商鞅》中写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赞叹商鞅重承诺、讲诚信。唐宋诗词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诗词所展现的诗人崇高的人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进行诗词鉴赏时,教师不仅要翻译解释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向学生传达诗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性。这些诗词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在学习时就如同照镜子,可以审视自己的不足,找出身上的缺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情感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其本身语句的优美外,更是因为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既有爱情、亲情,也有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爱国之情。每当吟咏唱诵时,仿佛被作者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些悲欢离合。

提到爱情诗 ,秦观的《鹊桥仙》 独具风采,秦观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正是来源于王维客居异乡时强烈的思乡感情。人生有一志同道合的知己是非常难得的,朋友之情也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而说到友情,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呢?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忠君报国是许多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士人一生的理想与追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老体衰的老人卧病在床,却仍不自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可以在背诵和思考中深知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学习领悟这些情感丰沛的诗词,徜徉于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就像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不仅可以与作者心意相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唐宋鹤诗词之我见 篇3

唐宋咏鹤诗词在内容和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前时代的优秀成果,更在某些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创新,体现了时代审美特点和艺术精神的改变。

关键词:唐宋;鹤;诗词

们对于中国唐宋诗词中的物象研究已经得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然而主要种类都是花卉类,对动物类物象文学的研究尚未系统进行。本文即以唐宋诗词中关于鹤的作品为对象进行研究探索。

一、鹤文化及先唐咏鹤文学

鹤属鹤形目,在全世界除南美无分部外广泛分部于世界各地。鹤类中形态最美丽者为丹顶鹤,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雪翅修趾,形貌潇洒、飘逸脱俗,鸣中律、舞应节,古人称之为“仙人之骐骥”;国人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在唐宋诗词中更为普遍。更由于仙鹤的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繁荣的鹤文学。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艺术文化飞速发展,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都出现了大量与鹤相关的作品,通过探究以鹤为题材诗歌的内在情感,有助于探究唐宋诗词对动物物象的描写吟咏特征,对发掘唐宋诗词中鹤文化的意义很有作用。唐宋诗词中咏鹤作品极多,仅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就有咏鹤诗四百三十首,咏鹤词四首,辞赋等相关鹤文共32篇,因此这些诗词文赋作品既有系统研究的价值,又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一)我国古代的鹤文化

鹤与古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著名的《相鹤经》就对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鹤的仔细观察和研究。鹤文化又被古人赋予了多元化的极丰富的语义特征,寄托了古人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在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服饰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代鹤文化的丰富不仅体现在对鹤的习性十分了解,还体现在古人充分挖掘了鹤的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将鹤入药,《本草纲目·鹤》中有载:“禹锡曰:‘鹤有白、玄、黄、苍,入药用苍者,他色次之。”“白鹤血气味咸平无毒,主治益气力,补虚乏,去风益肺。”另外,鹤脑可明目,夜能书字;鹤卵可解痘毒;鹤骨可滋补等。第二,用于军事,古人常将鹤翎用作箭羽。第三,古人驯养与相鹤文化繁荣。古人养鹤始于卫懿公,到唐宋时期已蔚然成风。如《山家清事·相鹤诀》载:“养以屋,必近水竹。给以料,必备鱼稻。蓄以笼,饲以熟食,则尘浊而乏精采。岂鹤俗也,人俗之耳。”《相鹤经》中还详细技术了相鹤的标准。我国鹤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主要有祥瑞、长寿、君子、情义等。

第一,鹤乃瑞禽,是动物祥瑞的一种,大到象征清平社会,太平盛世,《相鹤经》曰:“圣人在位则与凤皇翔于郊甸。”古人将鹤与政治文化相联,表达了古人对清平世界的理想和追求;小到象征生子,古人以梦鹤生子预示出生之人的非同凡响,如《玉芝堂谈荟·仙释将相诞生梦徵》记载:“张九龄母梦九鹤自天而下,飞集于庭,因生九龄。”因此,鹤的祥瑞意义在中国无处不在,大大影响了古人的生存状态和艺术思维。

第二,鹤象征长寿和神仙,古人把鹤视作仙禽,“憩青田,饮瑶池,游紫府,餐琅玕”,乃“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鹤作为仙人座驾,是修行得道的标志,是神仙修为的具象化。另外,古人认为鹤“天寿不可量”、“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人们常说的松鹤延年、龟鹤齐龄、鹤发童颜等都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单纯美好的希冀。

第三,鹤乃“义鸟”,对于亲情爱情都非常执着。《渚宫旧事补遗》有载,新阳太守将雌鹤和雄鹤分开,雌鹤送给湘东王,雄鹤就飞赴雌鹤身旁,“双鹤相逢,以舞共欣,可见其情”;李郁华《双鹤铭》曰:“生并栖兮中林,死同穴兮芳岑。相彼羽族兮而贞烈其心,世之不义愧斯禽。”由此可见古人眼里鹤是忠贞爱情的代表。另外鹤还常用以表达母子、手足之情,如《江总集》曰:“庐山远法师未出家,善弩射,常于鹤窟射得鹤雏,后复伺鹤母,见将射之,鹤不动翔,观之已死于窠中。疑其爱子致死,破视心肠,皆寸绝,法师于是放弩,发菩萨心。”因丧子而心肠寸断,可见鹤之母子之情堪为人之楷模。

第四,鹤在古人眼里是君子的化身,常被喻为隐士、洁白之君子。这与鹤的高洁品性相关,其清高而独立,“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行止有节,《埤雅》曰:“盖鹤体洁白,举则高至,鸣则远闻,性又善警,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故<诗><易>以为君子言行之象。”士大夫常以鹤表现清节和德政,隐士则以鹤表现自己超脱隐逸和高洁。

(二)“化鹤”考论

“化鹤”作为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在《搜神记》、《抱朴子》等重要道家文献中均有记载。化鹤形式有人化鹤、鹤化人、物化鹤等,这三种形式又各有变化,一起构成了丰富的“化鹤”文化。

第一类,人化鹤内含仙人化鹤和凡人化鹤两类。仙人化鹤往往是仙人神通的体现,一方面可指点世人求仙途径,另一方面也表示祥瑞之意,同时还彰显仙人的飘忽神异。凡人化鹤最经典的是丁令威化鹤与苏耽化鹤,体现了“城郭依旧人民非”的岁月流逝的悲凉之感。另外,凡人化鹤意味着得道升天,是将凡人与道联接起来的途径,表达了古人对得道长生的企盼。

第二类,鹤化人有三种,人诞鹤、鹤生卵及鹤变人。或代表了古人对生命起源的猜测和期望,或表达古人对道之奇妙的敬畏。如《明统一志》记载,“相传石翁山梁时望气者言有王气,凿之有双白鹤,飞鸣化为真人,乘霞而去”。

第三类,物化鹤,一般是灵物之间相互变化,如龙化鹤、蛇化鹤、金丹化鹤等。《太平广记·张承母》记载,张承母游江浦之时篋一白蛇归,后白蛇化鹤而去,卜人以为吉祥之兆:“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自卑升高之象。”

化鹤故事本身成圆形结构,无论以人还是以物出发,都可自由转换,体现了古人天地大化的自然思想。同时,道家更侧重于人化鹤,从人出发,表达了古人对得道成仙、逍遥自在的渴望。另外,女子化鹤往往更加飘逸美丽,赋予了诗意的美感。因此,化鹤故事对古代诗词内容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古诗人用浪漫诗意的方式将长生成仙表现出来,符合文人雅士的喜好,于是化鹤故事便成为诗词写作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三)先唐咏鹤文学

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先唐咏鹤诗共二十七首,鹤赋四篇。这些文学作品用大量笔墨描写展现鹤的体态美,既是乱世文人处境和悲伤心灵的体现,又表现出当时的文人对生命的认识。借咏鹤表现别离之悲以及对君子的赞美之意,表达当时文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先唐咏鹤文学艺术特征十分丰富,不仅表现出仙鹤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出了咏鹤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化。先唐咏鹤诗中大量运用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内涵,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很好的传达文人精神和情感的作用。

总之,先唐咏鹤文学不仅为动物诗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形象,直接影响唐宋时期及后世鹤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后世鹤文学的主题树立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二、唐宋咏鹤诗词

唐宋咏鹤诗词数量众多,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咏鹤唐诗共一百二十七首,宋诗共三百零五首,咏鹤宋词共四首。由于古人审美意识不断发展,使得鹤的意象不断人格化、精神化,甚至在宋代,鹤的高洁品质已经成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寄托。唐诗中的鹤尚在人间,而宋诗词中的鹤已入仙界。唐宋咏鹤诗无论在内容或是艺术手法上均有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共同将中国古代鹤文学推入了新的发展高峰。

(一)咏鹤诗词的思想

唐宋咏鹤诗词,通过对鹤的全方位描摹,体现出唐宋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对鹤这一意象有着强烈的悲情凝结,借鹤的物象表现了唐宋文人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还反映了文人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既表现了诗人对飘逸洒脱的追求,对神仙世界自由的向往,也表现了入世无门的苦恼。在唐宋咏鹤诗词的内容题材上,有大量的赠鹤、乞鹤诗和题鹤图诗,是唐宋文人审美观和雅士情怀的充分体现。

(二)咏鹤诗词的艺术手法

唐宋诗歌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巅峰,咏鹤诗词更是别有一番特色。

第一,唐宋咏鹤诗词在关于鹤的外形描摹上,表现方式差异很大。唐代倾向于着重描写鹤的毛羽颜色,宋代则侧重于鹤的体态瘦长。这与唐代咏物崇尚思维的巧妙,执着于对实际面貌进行描写,而宋人偏爱营造朦胧意境,崇尚清瘦淡朴之美的风气是一致的。

第二,唐宋咏鹤诗词都追求鹤的“形似”和“神似”,而宋人在这方面的运用较唐代文人更为成熟。如唐代常用洁白、飞动的事物形容鹤的形态,而宋人更注重描写鹤的品格,将“鹤格”视作精神理想的象征。

第三,唐代咏鹤诗辞藻华丽,浓艳而又富贵;宋代咏鹤诗则清淡秀丽,淡雅脱俗。唐诗往往浓墨重彩的描绘鹤的形貌,而宋诗则更多的体现意境美,气质清净平和,具有深邃的情调韵味。

第四,唐宋咏鹤作品中有采用乐府体和寓言体的形式。通过这些体裁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表达别鹤的悲惨和抑郁,借鹤表现诗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悲郁。

第五,唐宋咏鹤诗词修辞手法多样,既善于比喻,大量将鹤比作人的作品,达到表达情感、批判现实的效果;另外还在诗词中运用大量的典故,使得诗歌内涵更加丰富,也显得更加高雅。

三、 结语

唐宋咏鹤诗词在内容和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前时代的优秀成果,更在某些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创新,体现了时代审美特点和艺术精神的改变,共同为后世的咏鹤诗词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可借鉴的资源和模式,意义重大。本文粗略探讨了唐宋咏鹤诗词的一些特点,旨在抛砖引玉,为中国鹤文学研究和传统诗词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辛华,陈阳阳.唐宋诗词中的“鸣鹤”意象[J].阅江学刊,2011(06)

[2]卢淑鑫,崔昊.浅析唐宋时期的鹤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4(03)

二轮复习(唐宋诗词) 篇4

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如《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并且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重要名词解释)

诗圣:

诗中之圣.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称誉。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许多诗人有着重要影响。宋人谓杜甫‚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为‚诗之集大成者‛,明代杨慎谓杜甫‚圣于诗‛,清代王士祯谓杜甫作‚圣语‛,后遂有‚诗圣‛之称。诗史:

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称誉。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他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目睹和体验了唐帝国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严酷现实,因而他的诗歌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顶峰。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等。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变化的广阔画面。被誉为‚诗史‛。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新唐书》本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于青不少衰。世号诗史。‛

三吏三别:

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是人物的独自。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诗歌专题复习】——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诗歌专题复习】——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简答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首先,他常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51个带‚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可以说,韩愈有意识地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其次,韩愈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浞用其韵》,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有些诗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韩愈常进行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诗歌专题复习】——韩孟诗派(重要名词解释)

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代表人物还有贾岛、卢仝、李贺等人。

孟诗韩笔:

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诗风有近似之处,后人论诗常以‚韩孟‛并举。又因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唐人赵磷《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郊寒岛瘦:

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诗歌专题复习】——元白诗派(重要名词解释)

张王乐府: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二人是好友,又都以写新乐府著称,世称‚张王乐府‛。张王乐府有许多共同特点:一是在古题、新题参用方面极相似;二是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三是语言也都通俗明快,凝炼精悍。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元白诗派:

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涛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元和体(长庆体):

是指唐代诗人自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涛风。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又因白居易编有《白氏长庆集》,元稹编有《元氏长庆集》,后人也把这种诗风称为‚长庆体‛。

通江唱和:

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即所谓的‚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另外二人还有一些寄怀酬答的短篇小涛.真挚耐读,清新有味。如自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和元稹的《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纲领。所谓为时为事而作,也就是自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认为‚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七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由此可见自居易的诗歌主张是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

新乐府运动:

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

【诗歌专题复习】——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二、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三、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四、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但自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他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必然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诗歌专题复习】——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试分析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边事、宫女诸多方面,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一,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等,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上阳宫‛后的生活:‚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又如《井底引银瓶》最后的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当然,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其二,有些涛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如《七德舞》、《法曲歌》、《采诗官》等,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涛作不够精炼含蕴。

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以至时人罕能知者;在后世则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诗歌专题复习】——晚唐诗歌(重要名词解释)

小李杜:

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清代吴锡麒《杜樊川集注序》:‚义山、牧之,世亦以‘李杜’并称。‛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白、杜甫为‚挛杜‛,而将李商隐、杜牧称为‚小李杜‛。《新唐书〃杜牧传》说:‚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二人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清代刘熙裁在《艺概》中就用‚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两句来概括区别二人诗风。

温、李:

指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两人的诗在当时齐名.诗风也有近似之处,因而并称‚温李‛。金人元好问在《黄金行》中写道:‚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就二人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而言,温庭筠不如李商隐,李商隐以其诗歌情调的朦胧幽美、内涵的多义性和风格的凄艳浑融,卓然成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而温庭筠的诗多在艳丽中带有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鲜明地表现出晚唐风尚。

苦吟诗人:

主要指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他们的诗作代表了晚唐普遍的创作风尚。苦吟诗人大都将生活情趣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及亲友唱和上,并且苦吟成癖,以徘徊吟咏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贫穷、窘困、闲散,对情与景进行深刻挖掘与雕琢,从而创作出‚清新奇僻‛的诗。其缺点足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

香奁体:

以唐代韩倔的《香奁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又名艳体。因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绮丽纤巧而得名。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和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香奁体,韩倡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

皮陆:

指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和陆龟蒙,两人为好友,并称‚皮陆‛。两人诗酒唱和,题咏风物,写了六百多首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在唐末诗坛,别成江湖隐逸一派。皮陆唱和,在淡于世事的同时,特别关注个人生活,多摄取日常和身边的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歌材料,所唱和的无非是酒、茶、渔钓、赏花、玩石等琐物、碎事和各种闲趣,倒是一些小诗,写得较有情味,如《春夕酒醒》的唱和诗。另外,两人在当时还以小品文著名,皮日休的代表作品是《读司马法》,陆龟蒙的代表作品是《野庙碑》。

【诗歌专题复习】——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简答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杜牧今存诗500余首,其怀古咏史的七绝才气纵横,伤别诗深婉艳情,纪行写景诗笔调清新飘逸,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杜牧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强调诗歌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总体看来,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于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

具体说来,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首先,晚唐诗人中,杜牧是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的。他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而那些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了诗人横溢的才气。

其次,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诗人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再次,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彩,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义神韵疏朗。李商隐的《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道出了杜牧诗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诗歌专题复习】——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有如下特色:

首先,诗歌情调的幽美。他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代表作品有《春雨》等。

其次,飘渺朦胧的诗境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另外,李商隐涛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所以《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再次,诗歌内涵上的多义性。李商隐‚无题‛一类的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商隐诗的意象,被他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烟、蓬山等等,均难以指实。(2)李商隐的诗大量用典。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

(3)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诗人心理负倚沉重,精神内转,内心体验则极其纤细敏感,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些触动时,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地浮现,发而为诗,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的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

(4)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如《乐游原》,诗由登古原遥望夕阳触发,引起的是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

【诗歌专题复习】——李商隐的诗歌是如何形成既凄艳又浑融的风格

简要评述一下李商隐的诗歌是如何形成既凄艳又浑融的风格的。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由于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其时像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结合的诗美已不能再现。于是,对含蓄蕴藉的幽约细美的向往,被李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在李商隐那里,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歪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形成哀感凄艳的诗风。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之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中‚已足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之句。他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写他的心境与感受,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更为重要的是,李商隐诗以艳丽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首先,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象群。他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其次,李商隐的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斡旋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近体在形式上的整齐规范,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畅适。再次,情感的统一。李商隐的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成为浑然一体。如《春雨》全篇浸沉在孤独枨触的情绪中,从这种情绪出发,借助于飘洒迷蒙的细雨融入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红楼、灯影、云罗、孤雁等物象,诗境遂显得凄艳而浑融。短篇如《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将此地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想,巴山独对夜雨与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虽四句之间跳跃极大,但却是‚水精如意玉连环‛的浑融境界。

【诗歌专题复习】——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简述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他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上的大家。

一、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他所创写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诗歌专题复习】——李商隐与杜甫的诗歌有何异同

简要谈一下在诗歌所达到的境界上,李商隐与杜甫的诗歌有何异同之处。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在艺术上可以和杜甫诗歌的浑成境界遥相呼应。李商隐推崇杜甫,不仅学杜甫的古体,更重视学杜甫的近体。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李商隐之通于杜甫,不仅得力于多方面学习,更在于其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不同的是:

(1)杜甫较李商隐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篇终接混茫‛,所接的是外部世界。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也有一种浑沦之状。

(2)李商隐的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故其诗境没有回到杜甫及盛唐诗人那种与外部世界贴近的浑成,而归于跟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更易相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诗歌专题复习】——宋初诗歌(重要名词解释)

宋初三体:

指宋初出现的以李防、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它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诗人:

是宋初效法自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晚唐体: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足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西昆体:

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诗歌专题复习】——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试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首先,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其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表现在:

第一,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口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第二,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宋诗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其整体性的风格追求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第三,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从美学风格来看,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中华唐宋诗词 篇5

《曲玉管·陇首云飞》

作者: 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

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

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

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

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高阳台 落梅》

作者: 吴文英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青圆。

《宿府》

作者: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嫦娥》

作者: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送杨氏女》

作者: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从诗词看唐宋时期的品茗风尚 篇6

关键词:唐宋,诗词,品茗,风尚

关于品茗风尚的发展历史, 人们一直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定论。一般认为, 陆羽撰写《茶经》, 代表着有唐一代茶文化的正式产生。而宋时, “汤社”、“千人社”等专业茶社的盛行, 更是让品茗之风进一步盛行。

唐宋两朝, 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足, 带来了精神文化上的发展。特别是在品茗和茶文化上面, 这两朝文人为后世留下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茶诗词。据统计, 仅有宋一代, 便有370多位文人撰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及散文, 光是流传至今的茶词茶诗, 就有一千多首, 两倍于唐朝。这些浩瀚的诗词, 向我们透示着唐宋两朝的饮茶风尚。

1 茶叶的采摘和制作

唐朝人对茶叶的采摘时间要求不高, 二、三、四月均可采摘。在茶芽的选择上, 偏好茶树上挺拔的嫩叶, 而上等的茶树多生长于悬崖峭壁上, 为了采摘到一等茶叶, 采茶者经常跋山涉水, 背着茶笼上山采茶, 艰苦异常。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在《茶人》中写道:“天赋识灵草, 自然钟野姿。闲年北山下, 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 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 得共斯人知。”

与唐朝人相比, 宋朝人对采茶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 常常把从惊蛰到清明、谷雨之前的这段时间, 看作是采茶的最佳时期。故此又把这个时节长成的茶唤作“明前茶”及“雨前茶”。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其一首充满画意的诗中, 用非常美丽的语言提及过雨前茶:“红罗步障三十里, 忆得南溪踯躅花。马上春风吹梦去, 依稀人摘雨前茶。”

在茶叶的拣择上, 宋朝人比唐朝人更为精细, 习惯以芽的形状和老嫩程度来评定级别。一般而言, 芽愈嫩, 其级别愈高, 反之亦然。在称谓上, 宋朝人习惯用“旗枪雀舌”来命名茶叶。文学大家陆游的《效蜀煎茶戏作长句》:“午枕初回梦蝶牀, 红丝小磑破旗枪。”另有文人写道:“小凤贮都篮, 一盏旗枪雨后甘。”

在采茶的天气上, 宋人与唐人大体相同, 都会在晴天进行采摘。但相比于唐人, 宋朝人把时间限制得更为精细, 主张在晴天“凌露”之时, 宋朝采茶者认为, 如果茶被日晒, 那么其精华就被耗干, 失去水分, 就不再新鲜。有诗歌曾对此进行描述:“凤凰岭头春露香, 青裙女儿指爪长。檐溜松风方扫尽, 轻阴正是采茶天。度涧穿云采茶去, 日午归来不满筐。”窥一斑而见全豹, 宋代采茶者对天色和气象的重视从中就可以看到。

唐代品茗方法以“煎茶”为主, “饼茶”则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 又称为“团茶”或“片茶”。唐人李郢曾在一首感谢友人赠送饼茶的诗歌中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 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 不羡生台白颈鸦。”

唐朝之后, 宋朝人又发展出了“贡茶”。其工艺精细讲究, 龙凤团饼是名气最大的一种, 制作时, 用金模子或者银模子在其表面压上不同的装饰图案, 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北宋白体诗人王禹偁曾写过一首名叫《恩赐龙凤茶》的诗来描写龙凤团饼的尊贵和雅致:“样标龙凤号题新, 赐得还因作近臣。香于九畹芳兰气, 圆如三秋皓月轮。”

2 茶具、 茶水的选择与讲究

选择茶具是茶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唐代以前, 我国的茶具是和食器混合相用, 并没有区分开来, 而作为饮茶专用的茶具, 出现于唐代。在唐朝乾宁年间, 一位名叫徐寅的进士, 写过一首传颂千古的茶诗, 其中有这么几句:“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轻涵翠缕绸。分赠思深知最异, 晚铛宜煮北山泉。”这一首诗中记载了三种唐代茶具, 分别为用青铜打造而成的茶碾“金槽”、白色的茶碗“冰碗”、煮茶用的锅“晚铛”。从制作材料上讲, 唐朝的品茗之具主要分为金、银、玉、瓷等。同时, 唐朝人还别出心裁分别给其雅号, 如用金银茶具装的茶便称作“富贵汤”, 用玉茶具装的茶唤作“碧秀汤”。

宋代由于采用了点茶法, 以及斗茶的出现, 所以在茶具的选用上有了变化, 与唐代相比, 更为精致和考究。譬如说斗茶, 由于是以茶花来比较品质的高低, 因此要求茶色与茶碗的颜色相得益彰, 这就致使宋代人特别注重瓷器的质地和运用。北宋文豪范仲淹曾用漂亮的文字描写:“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点茶催生了“茶筅”的出现。茶筅用来打茶, 当沸水被冲进茶碗中的一刹那, 要用茶筅来用力打击, 时人谓之“水乳交融”, 经过打击的茶叶和沸水, 会渐渐泛起泡沫。

“水为茶之母”, 在唐宋两朝饮茶者看来, 喝茶时选什么种类的水、选哪里的水是非常关键、不可忽视的一件事情。在他们看来, 不同源头、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节的水, 有着截然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不同的人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颇为喜爱用江水来煮茶喝, 他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水烹, 自临钓石汲深清。”

在茶水的选择上, 北宋大家王安石曾跟苏轼留下一个著名的“辨水烹茶”的典故。说的是王安石身体有恙, 偶然间, 他寻得一个偏方:用长江中峡的水来泡茶。而苏东坡老家在四川, 王安石便求之:“你若归乡探亲, 请带瞿塘峡中峡一罐水与我。”后来, 苏轼回了一趟四川, 归来后, 带了一罐瞿塘峡的水给王安石。王安石亲自烹茶, 但不一会儿便脸色大变, 于是问苏轼水从何处来?苏轼答曰为瞿塘峡中峡。王安石笑道:“这明明是下峡之水, 为何骗我?”苏轼吃了一惊, 只能说了实话, 其因贪恋三峡之景, 在中峡时忘了取水, 只能装了一罐下峡水来滥竽充数。

虽然认了错, 但苏轼很好奇, 同样是水, 王安石是如何知道其是哪一段的长江水呢?王安石答曰:“上峡的水势太急, 而下峡又正相反, 只有中峡的水不是那么急, 也不是那么缓。所以, 煮茶时, 如果用上峡的水, 味道就会太浓烈, 而用下峡的水, 味道又会太淡, 只有中峡的水才正合适。刚才我看茶水的颜色半天才煮出来, 于是便晓得它来自下峡。”这个故事, 便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宋朝文人对饮茶时所选之水的苛刻要求。

3 煎茶与分茶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初年, 并没有制茶法, 大多是采摘茶叶后经过蒸熟捣碾, 并加入一些调味品和香料, 甚至还要放上一些生牛奶或者生羊奶, 饮茶类似喝蔬菜汤。而唐朝饮茶者经过创新, 逐渐把茶从原始粗糙的状态释放出来, 发明了具有唐代特点的煎茶法。简而言之, 其主要特征就是在煎茶时只放入一些盐, 其余的添加佐料全部摒弃。在择水上, 优先选择山泉水, 然后才是河里的水以及井里的水。

宋代饮茶者对茶汤的讲究要远超唐代。苏轼曾在诗中描述:“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従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 砖炉石铫行相随。”宋代既延续了唐代的煎茶汤, 又将其发扬光大, 增加了一道“点茶”的程序。什么是点茶?就是先把茶饼用火烤, 然后碾压, 再放入茶具中, 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 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宋代点茶法盛行, 一方面源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另一方面源于文人士夫闲雅细致的生活品位。据蔡襄《茶录》记载, 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 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 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 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 对后代影响很大。

分茶, 又称为戏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宋代茶艺, 它以泡沫表现我国传统的书画, 宋人又把它叫做水丹青。它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传统的书画形式, 从过去只能用纸张、竹简、丝绸、墙壁等载体来体现, 进化到了可以用液体来体现,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进步, 在我国的艺术史和文化史上, 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 曾写过名为《莫分茶》的词牌:“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从李清照的这首词中, 我们可以得知, 分茶是宋朝人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茶艺活动。同时, 分茶又是能跟下棋、读书、作画、弹琴等艺术相提并论的, 这告诉我们, 在宋朝时, 分茶是与琴棋书画并重的一种艺术, 彰显出分茶的时尚和当时文人对其的喜爱。

4 饮茶之礼与品茗环境

在唐宋两朝, 茶是促进朋友情谊, 烘托交友氛围的不二载体。无论是唐代文人, 还是宋代大家, 一旦有了好茶, 往往会携茶访友, 边饮边聊, 或者吟诗作对, 充满情趣。宋代文人杜小山一首叫做《寒食》的诗中, 用简练的词句和充满张力的词汇, 描写了一个冬夜里, 他和来访的朋友一起对火品茗的美好画面:“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边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到了宋代, 逐渐形成一种生日送茶的习俗, 茶也成为了一种高雅的生日礼物。宋朝思想家胡寅在其七言绝句《黄倅生日送茶寿之》中记录了这一习俗:“北苑仙芽紫玉方, 年年包篚贡甘香。顾君饮罢风生腋, 飞到蓬莱日月长。”另外, 苏轼也在其朋友生日时送茶并吟诗贺之。

唐宋两朝饮茶者, 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 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 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非常讲究饮茶的环境。从一些诗词中可以看到, 唐宋两朝文人在饮茶时候, 大多追求一种宁静、洒脱而又深沉寂静的意境。在品茗之际, 特别注重自身与茶、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喜欢从中得到一种思想的升华和内心的净化。

宋代文人杨万里曾写下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鹰爪新茶蟹眼汤, 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 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 自看风炉自煮尝。”这些著名文人的诗歌, 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了唐宋人对品茗环境的讲究。

崔端《游虎丘》:“入寺山光峭倚天, 剑池寒色锁危巅。苍苔自老生公石, 新茗谁烹陆羽泉。楼阁下窥溟海浪, 松篁遥接洞庭烟。二难选胜真奇绝, 留得芳名万古传。”这些宋朝文人的诗词, 同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茶诗一样, 让我们从中窥到了唐宋两朝文人品茗风尚, 看到了他们那种人与自然的交融境界。

参考文献

[1]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 1986.

[2]陈彬番, 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诗词名句的妙用 篇7

诗词名句最大的作用就是运用到作文中。在高考作文中有文采,充满文化底蕴的文章往往得到青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诗词的精彩运用就是很好的方法。

1.以诗词名句为题目,警醒明确

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所以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月是故乡明》《为有源头活水来》《无心插柳柳成阴》《万紫千红总是春》等。

2.以诗词名句开头或结尾,引人眼球

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丽词名句,它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住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乐观》一文的开头: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就是对于诗词名句的灵活化用。

而在收尾处引用诗词名句,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比如《谈骨气》: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3.文中内容多引用或化用诗词名句

比如: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天,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2004年海南考生《作家们的故事》)本例中诗词名句修饰的是人物的名字,使得名句、诗人相映生辉,更现诗人的神韵、风采。

由此可以看出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作文的品位与档次,充实文章的底蕴。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就是说诗词名句在关键处用上那么几句,就可成为全篇的警策。所以在作文中运用诗词名句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明确中心的作用。

上一篇:物业前台工作总结与物业客服主管工作总结与计划下一篇:矿泉水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