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分析(共7篇)
1.1 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有了新的要求;同时, 学习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这就要求提供上要更多的信息, 而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是社会民众获得更多知情权的重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必不可少的, 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分配, 让广大社会民众都能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1.2 社会发展和高校进步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虽然文化差异越来越小, 但是来自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竞争却越来越大。高校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必须顺应时代。而开放和共享高校档案资源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档案资源从原有的单一封闭的模式改变成综合开放的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促进高校的发展。
2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局限因素
2.1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具有一定的操作局限性。首先, 高校档案资源是以纸质信息为主。但在信息时代, 纸质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究其原因是不仅读者在借还流程中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而且工作人员在人工维护上也占据大量精力。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开放与共享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怎样利用信息时代的科学手段与高科技设施让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2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隐患多
随着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生源的扩招, 学校扩招带来的就是学区的增加, 这样无形中给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建设增加了压力。要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最重要的是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目前, 许多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不能统一规划, 馆与部门之间没有联系, 资源较分散, 不能有效调控, 甚至重复建设, 大量耗费资源, 这样不仅为统一、科学、有效的进行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留下隐患, 也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
2.3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个别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借还服务体系。但这样的情况仅存在于个别学校, 大部分学校在服务上还是利用人工来操作, 自动化办公的程度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公开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信息查阅权限有限, 无形中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加了一定难度。
3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服务观念
档案资源一直是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财富, 而高校档案资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实现高校的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才是社会民众最大知情权的体现。部分高校认为, 高校档案资源是属于自己学校的私有物品, 只有特定的人群, 如本校师生才能借阅, 这种思想就要发生转变。再次,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必然是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要求高校在服务方式上要进行优化, 健全相关制度, 真正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3.2 用数字与网络化的技术保障
信息时代, 数字化和网络化未来在各领域中都被逐渐运用, 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工作, 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大部分高校都是重藏轻用, 大大限制了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如果采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来实时高校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 一方面, 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让更多人看到珍贵的档案原件, 避免重要文书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 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负担。运用这样的科学手段, 不仅读者和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源的查找更加方便, 还打破了借还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3 确保档案资源信息安全性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即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开放和共享就代表着社会民众都有权利去查阅高校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首先, 要对数字档案的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维护, 网络中时刻有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涉及到保密性的档案资源不得共享 (或设置一定的权限与安全保障手段) 。其次, 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接触这些档案资源信息, 一方面要让他们快速熟悉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加强他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档案资源的安全性。
摘要:目前,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发展, 社会民众对高校的学校动态、学生就业等事项非常关注。虽然高校资源是一种非独占的资源, 但社会民众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 因此, 有必要将高校档案资源共享。互联网的普及让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成为了可能, 但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仅包括开发工作本身,还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基础工作、档案开放工作、档案利用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手段、目的等问题,以便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就是将一般可以公开的和保密期满的档案信息资源,解除“封闭”,向社会开放,允许档案用户在履行简便的手续后,即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开放策略的制定
2.1在建设中开发和开放
2.1.1科学调整资源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1)调整档案信息资源结构。档案信息结构包括档案资源种类与成分的状况,所以调整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应从两方面入手:①增加种类。②增加成分。
(2)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一是新时期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包括档案的基础性整理,即通过系统化和编目工作,保持档案在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固有联系;档案的研究性整理,即通过编纂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使信息价值得到升值,从而在资政、育人、存史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二是新时期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组合,是指根据整合的目标,采取法律、行政、技术、舆论等方面的措施,使国家档案资源在结构上趋于合理,在配置上趋于优化。
2.1.2加快数字化进程
(1)目录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以目录信息数字化为前提,其实质就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是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及其机读目录数据的录入工作,科学选定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
(2)档案全文数字化。档案全文数字化的技术实现分两种情况:如归档文件本身就是某种文本或图像格式的电子文件,只需将这类数据按规定转换成规范格式,然后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入档案全文库,建立全文检索系统;如归档的文件是传统载体的文字或图像,这类文件在转化为数字化文件时可选择以扫描图像方式存储、以文本方式存储和以文本连接扫描图像方式存储三种模式。
(3)数字化档案的采集。进行数字化档案的采集时,不仅要对档案信息的全文信息内容进行采集,还要对数字化档案的相关信息,如档案的元数据(电子文件的软硬件信息等)、背景信息(电子文件产生的背景)、相关日志(电子档案产生的时间)等都一并进行采集,并实施前端控制。
2.1.3改善检索功能
(1)增加新的检索功能。网络环境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各种加工是对档案检索功能的一种改善,利用信息技术将档案著录与标引完成,在档案进行检索时,使档案信息的查找更加准确与便捷;(2)利用先进的检索技术。目前普遍利用的先进检索技术主要有两个:全文信息检索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2.2以开放促开发
2.2.1制定可操作的开放规则
首先,应因档案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档案开放年限,公文、经济、技术、军事的档案开放年限就不应该一概而论;其次,虽然在制定档案开放限度时,会因密级的不同而不同,应及时对限制开放的档案进行鉴定;再次,应该根据社会当前的发展形势、社会的热门趋势来确定档案的开放年限;最后,就是指规则的详细程度,对于开放规则也要像法律一样,依不同情形制定出不同的实施办法,对每一类型的档案都要分得很清楚,并且要制定不同级别的档案工作人员审查不同级别的档案,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2.2.2对开放档案进行深层次开发
(1)挖掘开放档案的新价值。档案信息在对社会各行业开放的同时,也参与了各行业的社会活动,必然会推动该行业和社会产生新的价值,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积极将其挖掘出来,从而也体现了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的升华;(2)扩大开放档案的信息功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现行文件的提供对象一直局限于文件的形成者。
2.2.3积极稳妥地进行网上传播
网络作为现今社会传递信息最为快捷的方式之一,逐渐被运用到档案信息的传递中来。但从目前来看,网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运用,并不如传播其他信息那样普遍。在新时期,对档案信息传播要求快速、便宜,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节奏,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快速进行,因此保证档案信息网上传播的快速及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多种开发方式相结合
2.3.1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结合
对于传统的、可以很方便或是易于数字化的档案,其中包括近现代形成的一些档案,例如以纸质、胶片、音像、磁带、光盘为载体的档案,可以依据相应的转化方法与转化格式,将其转化为PDF等电脑可以识别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档案进行现代化的档案信息开发、传输,最终能够上载到网络、或储存到数据库里提供利用。而对于一些年代较久远不可以运用现代开发方式对其进行开发的档案,如体积较大的实物档案、一些年代较久远的宣纸载体的档案等,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进行实物展览等。因此,传统档案的开发模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现代档案开发方式并存,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2.3.2公益性方式与商业性方式结合
档案信息是社会的公共记录,社会公众对档案具有很强的公共需求,并且提供公共服务是档案部门的义务,因此档案信息的开发应主要以公益性开发为主。在进行公益性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商业性开发。因为档案所具有的知识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开发过程中附加劳动所形成的附加价值,使得一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可欣赏性、可研究性、可收藏性、可增值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和商业价值。
2.3.3独立方式与合作方式结合
在目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多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开发,独立的开发方式是指各个档案部门对档案的开发只局限于对于本档案馆或本档案室的档案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指档案开发人员对本档案馆的档案已经非常熟悉,对本馆的档案特色相对来说也很了解,开发时可以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档案进行开发。而有弊的一面就是指档案开发的局限性,这种独立的开发方式限定了档案开发人员的思维模式,提起开发就想到要依据本馆档案的特点而开发,久而久之思想僵化;并且由于本馆(室)档案数量的有限、结构内容的相对单一,使档案的开发成果不具有全面性与完整性,这种割裂式、各自为战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档案信息开发成果有缺陷。因此,档案的开发要以独立开发与合作开发方式相结合进行开发。
2.4以利用促进开发
2.4.1以开发保障利用
(1)开发成果要适应时代要求,保持与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步性。当社会出现一个新动向,或者是政府发布了一个新文件新公告等其他类似情况,或可以吸引公众或政府眼球的事件,那么档案的开发就要跟随这些事件的发生而开展;(2)开发要保障利用的易得与畅通。档案信息开发出来并不是让它束之高阁,而是要将档案开发成果在社会上公布与流通,所以就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各种可以让利用者最容易得到档案信息开发成果的手段,将开发成果传递到利用者手中。在新时期,网络已经延伸到各个角落,那么在网上传播开发成果是最为高效的,也更能保障档案信息开发成果的利用。
2.4.2开发时充分考虑利用者的需求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的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会计信息决定着资本市场能否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行。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运作模式能很好的吸收多渠道的资金,促进企事业管理人才与资源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成立———企事业单位经济治理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全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资源配置的核心,然而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到底如何呢?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能有多大的影响呢?通过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我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大多数新兴转轨的国家一样,配置效率极低,同时,我国会计信息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较严重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作而造成质量低下,反馈的体制、制度不完善,这样就造成会计信息在监督管理决策正确性、优化企事业组织管理体系上发挥作用力不够。那么会计信息能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呢?前人曾依据最近几年深圳、上海两市证券市场的运行情况,并借鉴Wurgler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有效衡量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模型,拟合全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及行业差异等因素,研究表明:①行业差异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②会计信息、行业产权制度、竞争体系相互耦合共同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③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分析,本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目前的经济背景,挖掘并理清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纽带作用,为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研究
目前对于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多以会计信息的质量分析为出发点,主要落脚点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会计信息目标为基准,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相关性、实用性、对比性、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利用性),进而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保证精确的决策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以会计信息质量所体现的自身价值的提高以及带来运作结果为基础,指出提高了的会计信息质量明显优于原始的会计信息质量所反馈的信息,如能明显缓解资本市场信息的不稳定性,利于优选有效的项目,总体提高资本运转效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高质量会计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的增加能避免资本信息环境的恶化,良好的完成资源配置主要信息的传递,进而通过资本成本(代理成本)的最优化来完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即: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资本成本的最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
会计信息的优化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那么会计信息中必然存在着衡量资本市场成本绩效的反馈信息,而这种反馈信息就和会计信息的价值拟合,成为会计领域研究的经典模式。前人曾通过事件研究的方法创造性的研究了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会计信息能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有效或有用的价值。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就是分析探讨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变量关系,研究会计信息通过怎样的渠道、什么样的方法来影响价格的变化,Tobin通过研究证明:信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某种单项递进的影响关系,通过会计信息—价格效益—资源配置的途径影响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会计信息与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耦合关系
(一)会计信息对宏观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
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通过详细的逻辑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路径:
1.信息层从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出发,探讨会计财务所能提供会计信息数据的质量标准,进而把会计信息反馈出去,反映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与财务条件,从而作为吸引外来投资的注入。当然,所反馈出去的信息未必具有真实性和有价性,因为企事业单位能够歪曲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如企事业单位往往受到道德风险的引诱而逆向选择决策手段,进而歪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决策层决策层主要是指外部投资者,外部投资者在收到会计信息之后,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行为。正如信息层环节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的`引诱而逆向选择而歪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收到这种歪曲信息势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面对反馈的会计信息,决策者往往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姑且认为信息层反馈过来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可靠性,直接依赖信息层进行投资决策;第二种选择,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歪曲现象,所以直接忽略信息层反馈的信息,直接进行投资决策,而这种操作模式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
3.结果层结果层是以资本市场为出发点,分析研究信息层反馈信息的质量以及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对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层往往通过以下途径体现出自身价值:首先,决策层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资金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价格效率的高低,而价格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该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中的内在价值;其次,价格效率与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价格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价格具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功能,能很好的引导资源的配置。
(二)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
在详细阐述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之后,可以理清会计信息生成、传递、沟通、分析然后决策之的投资方案的选择这个全过程的运行特征,从而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那么会计信息这种促进作用如何表现呢?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现将这种表现方式概述如下:
1.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规避暗箱交易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的衡量标准最为简单的即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换言之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出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以及可信赖性,这种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事业单位运营及财务状况,外部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该信息来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内幕交易、超额收益等弊端。
2.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高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的反映资本运行的真实情况,投资者可以利用信息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这样就增加了投资双方的信赖度,传递、获取信息的效率相应的提高,决策投资的效率亦会增加,这样就大大的减小了交易成本,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外部投资者可以以最为接近市场价格的成本完成投资。
3.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优化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机制会计信息质量、便捷信息反馈渠道、信息沟通机制的优化、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形成一个投资双方互惠互利的氛围,双方的信赖度、诚信度提高,从而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高效性。这样投资者可以抓住最佳的投资机会,实现资本市场信息传递的高效、迅速运行。
四、结束语
●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
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
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发挥作用。同时,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理念变革,正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发展实践创新,这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理直气壮地把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做优
我国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具有巨大优越性。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的经验,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是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保持国有经济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还应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搞好国有经济,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社会福利建设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它要求所有人都按照同一标准,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人都能逐步富裕起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这就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长期探索的成果,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领域的根本制度。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违背甚至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至于具体的经济体制机制,则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改革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需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但前几年仍然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声音。这是因为一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一提改革就是发展私营经济,一看到国有经济发展了,就说是“国进民退”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克服这种错误认识,促进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自从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制度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在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的。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公有制占主体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有人片面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忽视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认为既然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就没有必要强调哪种是主体。事实上,越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越要注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巩固的。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导国民经济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国有经济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二是国有经济可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它们统一的一面;但它们又存在矛盾的一面,需要运用国有经济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把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调节多了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党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属于运行机制范畴,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明确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说清楚以下三个原则问题:第一,既然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区别开来了。第二,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是否运用市场经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哪种方法,绝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万能论”。第三,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它就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东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既要采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手段,又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规范、引导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后面两条,是我们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根本区别。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按照这一错误逻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目的是想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呢?我国国有企业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企业仅仅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这样的体制当然不能同市场经济相容。但这不等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家所有制不是只有“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一种实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实现形式。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只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就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也就是说,公有制、国有企业是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实际上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搞私有化,而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把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国家保持生产资料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在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晰。但是,一些人却竭力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方向上去。如何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产权界定,不能把反映私有制的产权看作唯一合理有效的产权,用这种产权界定来看待公有制的产权实现形式。其次,产权即财产的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使用权就是经营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现代企业制度里讲的“产权清晰”,并不是指所有权要明晰化,而是要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即经营权)分开,把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遵循。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民日报论法:政府“简政” 百姓“减证”
□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公民身份证明可以证明和有关部门可以核实解决的20类事项,不必要求群众再去派出所开具证明了。这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遏制各类奇葩证明,解决群众办事难,值得点赞。
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始终处于“人在证途”的状态,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经常出现用一个证明去证明另一个证明,最终很可能就被要求办理“我妈是我妈”“无犯罪证明”等各种奇葩证明。这些证明之所以被冠以“奇葩”的标签,是因为它们很多时候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有关政府部门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具。说到底,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掌握的审批办理权可能并不大,但“手中有权,心中不慌”,他们对群众上门推三阻四,对办事办证爱搭不理,时间久了,对权力依依不舍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便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范围。一边是权力带来的所谓优越感,另一边往往就是缺乏对日常业务的钻研,以至于当真正需要为民服务时,要么没有规范可循,要么是不熟悉规定程序,于是努力在“依法必须作为”和“确保不担责任”之间找到所谓的平衡——出于“唯证明”的行政管理思维,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手持的权力,实质上是群众依法赋予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群众服务。当前之所以会出现奇葩证明,本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权力观在作祟。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公安部等12部门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良局面,特别是通过《意见》,既让基层派出所知道“开不开证明”,更让群众明晰“什么时候可以不去派出所”、“需要开的证明找谁开”等一系列问题,让群众可以依法对“奇葩证明”说不。
《意见》出台只是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的一个开端。群众办证办事的事项还有很多,亟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一个现代法治社会,到底需要保留、增加和减少哪些证明,不能单纯依靠碎片化、情绪化的公众表达来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全局的高度、法治的方式予以厘清和明确,并且主动告知公众。如今,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意见,关键还在于地方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奇葩证明的治理,亟须先从“奇葩要求”着手,只有各地党委政府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加大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依法惩戒人为“想当然”“设卡添堵”等,才能为政府“简政”和百姓“减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所谓的证明只不过是存在于各部门业务平台里的公民基本信息,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互不开放,这就造成群众不得不“跑断腿”。各部门应做好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开具证明的需求。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9 版)
纵观该篇署名文章,干货满满,用“四大”意义、“五大”特质,清晰勾勒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理论体系。
“四大”意义
从政治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从理论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意义看,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从世界意义看,新发展理念把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大”特质
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高度耦合、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未来发展图景的顶层设计。”
辩证性:新发展理念是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廓清了前进道路上的迷雾,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标注了正确航向。”
人民性: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实践性: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行动纲领。“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是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特色。”
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理论先导。“新发展理念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为我们攻坚克难、穿越‘历史的三峡’、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指引。”
该署名文章释放出哪些的信号?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人民日报》,刘奇葆发表署名文章尚属首次。该篇署名文章专门就新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走向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这场转变重要的时代标志。该篇署名文章引领舆论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意义。
其二,当前,在这场深刻的历史转变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知识短板的问题,该篇文章也提醒着全党同志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开拓进取。
其三,解决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要求,本质上就是怎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探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和品格,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民日报》密集探讨引爆舆论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份以来,《人民日报》集中刊发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理论文章10余篇,如何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
8月2日刊载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为嘉宾,记录了一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该对话以五大关键要素为核心,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展现了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8月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文章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也对于实践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以理念转变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文章聚焦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几大具体问题,将新发展理念与现实难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和品格》署名文章的刊发,再次引发舆论各界高度关注,形成理论探讨的新高地,新发展理念这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战略引领,绽放出穿云破雾的理论光芒。
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颗卫星被起名为“墨子”,就是为了纪念那位生活于2000多年前,崇尚科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开展光学实验的科学家。
量子科技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上很“接地气”。从常见的CD唱片机到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从无水涂料到激光制动车闸、从医院的磁共振成像仪到隧道扫描显微镜……量子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量子计算的应用将非常广泛,而这可能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因为量子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机难题,进行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石油勘探,而且还能揭示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的物理机制。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总结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我校是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吉林省体育运动传统校,体育设施建设上,在全市处于上游。学校的体育馆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包括篮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等场馆。室外场地5400多平方米,建有一个标准的200米田径场;2个少儿篮球场,1个标准篮球场,1个少儿足球场。在操场一侧安装了价值23万元的健身器械。学校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场馆日趋完善。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矛盾日益显露,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吉林市率先全面开放了学校的体育场馆,共享资源。学校的做法极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健身条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将体育场馆开放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让学校资源为社会服务,同时促进社会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 境,共建和谐教育。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学生处、安全处、体育组等部门组成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推进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有序开展。
2.坚持原则,有序推进。为确保工作有效进行,学校形成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五项原则”。即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服务社区居民的原则;二是资源共享、合理开放的原则;三是保证安全的原则;四是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原则;五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原则。
二、认真总结探索,确保开放工作有序推进
1.完善管理制度。如何既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又确保学校教学秩序不受影响,是开放过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学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先后出台了《体育场地器材安全检查制度》《体育场地活动人员须知》《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的管理措施,逐步完善了学校的开放工作。
2.规范开放时间。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及每天的早晚时段,平时每天开放不少于8小时。其中,双休日和寒暑假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累计开放时长达8760多小时。
3.创新开放形式。学校向学生、社区免费开放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器械场地等。通过成立体育俱乐部,向团 体会员开放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和形体健身房。我校篮球教育、乒乓球教育在省、市都非常有名,因此吸引了很多“高手”晚上来学校打球。活动的氛围好,让更多的球类运动爱好者慕名而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交到了朋友。三年来,团体和个人会员累计已达4000多人,接待锻炼23万多人次。
三、坚持共建共管,巩固发展惠民成果
1.立足校园、抓好锻炼。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同时也非常重视我校学生体育运动的普及工作。学校建立了各类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多年坚持开展“体育节”、“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活动,全校师生全员参加。我校体育教师创编了校篮球操,全校学生每人手中一个篮球,每天随着动感的音乐,球在其中舞动,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学校为学生专门设计了高度可以调节的篮球架,让无论多高的学生都能够投篮成功。还有跳大绳、跳小绳、踢毽子、打口袋等游戏在校园中非常普及。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锻炼,人人健康,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学校通过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整合资源,实现双赢。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得到了科学、持续的发展,体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呈现资源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为实 现这一目标,工作中我们具体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利用场馆开放的时间,满足本校学生课外体育健身和个性化体育技能培养的需求。二是与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根据国家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精神,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活动融于场馆开放中,使社区的青少年充分享受到健身的乐趣。三是与社区体育发展相结合。把社区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纳入到场馆开放的重点,极大改善社区居民的健身条件。四是与学校的“共建共管”相结合。通过开放场馆的有偿服务,有偿管理,补充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经费。
3.完善措施,强化安全。活动者的安全和学校的安全如何保障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一个瓶颈,这也是困扰学校场馆开放的老问题。我校多方面努力,完善措施,确保安全。一是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区和教学区分离,单独设置出入口,这样可以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教学区。二是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进行有组织的统一管理,有选择地进入,做到入校人员有证可查。三是多个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
四、发挥各种优势,开展体育特色开放活动
(一)发挥师资优势,开展场馆开放各项工作 学校场馆建立之初,主要的工作人员和教练员都是直接聘请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练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学 校人员的身份顺利地开展开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教练员在体育馆都是兼职身份,直接降低了支出运行成本。
另外,为加强体育馆教练队伍建设,我们在社会和其它行业挑选一些能够弥补体育馆项目空缺的人才,补充到教练队伍中来,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一是体育馆与个人合作,体育馆出场地和品牌,聘用的教练员独立办班并接受体育馆的统一管理,利润分成;二是由体育馆直接聘用,签订劳动合同;三是聘请校外高水平的在职体育工作者为兼职人员,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为体育馆服务。由于有了灵活多变的形式,体育馆麾下人才济济,工作也是蒸蒸日上。
(二)发挥优势项目,开展培训等各项工作 我们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连续二十七年参加全国小学生篮球比赛,成绩优异,学校获得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坚持“以篮球项目为主,带动其项目发展”的原则,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满足了青少年的体育健身需求。
1.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培训班。由于体育馆在区内的体育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场地和技术优势,加上口碑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我们以俱乐部本部场馆设施为主体,以各团体会员单位的场馆设施为辅,开展乒乓球、体育舞蹈、篮球、跆拳道、羽毛球、棋类等各类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培训的学员都稳定在300人左右。2.积极承办、举办有关比赛,提高会员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活跃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体育馆每年都举行“阳光行动”系列赛事,如乒乓球、跆拳道、篮球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广大会员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进一步扩大了体育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发挥场地设施优势,举办体育节等活动 为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假期生活,我们抓住寒暑假的黄金时间,组织举办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踊跃参加,每年参加夏令营的人数达1000多人。通过举办夏令营活动,不仅使青少年掌握了一门体育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校在开运动会、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中社区的家长、孩子也成立代表队,与我们的师生和家长一起活动,有集体类运动项目、有传统体育游戏,提瓶跑、也有为有良好运动潜质的同学设计的现代竞技项目,“积水成多”、“提瓶跑”、“巧送鸡毛信”等项目,做到了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实现了“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目标
五、加强经费投入,不断强化硬件建设
为了加强对开放性体育场馆的管理与建设,市体育局拨专款为我校添置体育器材和设备达4万余元。学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对体育场馆基础设施进行了改 造,添置了各类体育器械设备。2010年暑假,学校又对田径场地的跑道和操场进行了大型维修,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学校本着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保护好器械设备,经常派专人检查,确保各种运动器械和设备的功能完好;另一方面,学校认真做好了体育设施的维修和更新,不断加大设备添置力度,努力把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办实办好。
几年来,通过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群众,也提升了学校的体育品味、应新加坡义的邀请,我校乒乓球代表团于2010年1月到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国际乒乓球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国际学校间的友谊,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银河剧场”栏目组分八期对学校篮球、滑雪等内容专题采播。学校还有上级院校输送了30余个专业人才。学校的航模获吉林省第一名,太阳能小车竞赛获全国团体金奖……
学校是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教育机构,肩负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我们将积极开展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扎实,让学校场馆开放顺民意,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和谐社会发展建设服务贡献力量。
一、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参与、构建开放存取的意义
1. 降低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信息共享空间主要由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源三部分组成,其中信息资源是信息共享空间最基本的资源,具有基础性作用。开放存取运动的蓬勃发展为解决信息共享空间的经费问题提供了契机。首先,开放存取运动倡导的一种理念——读者应该能够自由获取各类学术信息资源而不需支付费用,这有力地冲击了出版商的获利意图和动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开放存取运动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大量学术信息资源,大大降低了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2. 开辟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
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为信息共享空间资源获取开辟了一条捷径,可以方便地从信息网络中发现开放存取资源库并获取有用的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相对网络上其他普通信息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同类资源相对集中。二是信息资源质量较高、可靠性较好。三是获取便捷。我们根据开放存取资源登记系统直接登录网站便可下载。
3. 拓展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
开放存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汲取已有经验,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开放存取信息资源,整理建库并提供利用;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或参与建设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平台,建立信息交流、共享的全新平台;此外信息共享空间还可以提供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站点导航服务等。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延伸。
4. 提升信息共享空间的影响力。
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受益于开放存取运动的快速发展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不少图书馆、信息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上的“推荐学术站点”栏目,推荐了国内外一些预印本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页上开设的“网络数据库”,介绍了开放存取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开放存取资源链接等,这种尝试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和赞赏。信息共享空间应顺潮流而动,与图书馆、科研机构及其他信息机构一道,力争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倡导者和率先践行者,使开放存取服务成为信息共享空间吸引目光的一个亮点。
二、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参与、构建开放存取的优势分析
1.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是由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等团体和个人提出、倡导的一种学术信息交流机制,它是“一种倡导公平原则、旨在促进学术自由交流的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自由存取文献信息的机制”,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存取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以丰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雄实知识技术为保障、以舒适和谐环境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空间设计,其职能,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三是促进信息交流、共享。二者实现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一致的,即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的具体实施主体主要是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信息机构等。下表1和表2分别是国外、国内部分开放存取实例。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信息共享空间与开放存取的构建主体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科研机构、教育部门等领域,这种构建主体的相对集中性有利于二者在构建主体内部实现融合,图书馆将成为链接信息共享空间与开放存取的纽带。
3.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是一种旨在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理念、机制,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其核心环节还是学术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传统信息资源、虚拟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与环境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建设仍然是其中心环节。信息共享空间和开放存取都秉持一个共同的理念———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的资源观,而且信息共享空间信息资源建设的横向扩展与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建设的纵深发展可以形成互补态势,若二者能够实现融合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呈现优势互补的态势。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需要快速发展的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支撑,而开放存取实例构建与发展需要融合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设计思想、理念。因此,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将由各自独立发展逐步走向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乃至以后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大学图书馆可能是实现这种融合的最佳境地。
三、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开放存取构建策略
1. 自研自建策略。
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应加强开放存取理论与技术研究———其缘起、核心思想、实现方式、运作机制、发展概况与前景、开放存取相关技术等。开放存取技术主要有元数据获取技术、数据组织与标引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信息揭示和便于检索的技术、数据信息永久性保存技术以及标准化技术问题等。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仓储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还应该包括个人网站、博客、维基(wiki)、论坛等。笔者认为,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开放存取期刊与开放存取仓储是其建设的两大重点内容,同时兼顾其他一些扩展服务模式。
2. 合作共建策略。
合作是开放存取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大型开放存取项目都是由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的,比如中国奇迹文库就是由科研、教育、技术领域工作者合作创建的预印本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其中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共同开发完成的。因此,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摸索构建开放存取也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其他机构和团体创建的开放存取项目,学习其先进经验和技术,积累、共享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在自建开放存取项目时争取相关机构、团体的参与和合作,以扩展开放存取项目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扩大开放存取项目的影响力,吸引多方学者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积极投稿并广泛使用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
3. 开发组织策略。
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构建开放存取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依托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的学术环境,把原有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形成可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把原有虚拟信息资源尽可能地实现开放存取使用,同时要大力宣传开放存取思想,鼓励、吸引广大学者、科研人员、其他机构团体积极参与开放存取建设,鼓励他们积极把自己的学术信息、科研成果投放到开放存取库中,并鼓励他们使用已有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发现并获取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发现开放存取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查询开放存取平台登记系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开放存取资源(或链接)的关联追溯以及浏览等途径实现的。总而言之,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参与开放存取运动、构建开放存取模型将成为信息共享空间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主体应认真分析开放存取运动给其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影响,积极投身到开放存取运动当中去,不仅要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支持者、倡导者、宣传者,还要成为开放存取模式的研究者、建设者和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3) .
[2]陈力, “开放存取”刍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 (2) .
[3]曾湘琼.学术信息OA模式的实质与前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2) .
[4]杨帆.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6 (1) .
[5]王东艳.开放获取实现模式及其资源与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1) .
关键词 椰子;文化信息资源;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9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和深入,海南旅游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海南不仅用迷人的景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这片热土独有的文化风情。如今,在海南的街头巷尾,不仅可以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南腔北调,更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他们的到来不仅带动了海南旅游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 椰子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利用
椰子在海南的栽植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历经时代的变迁,不仅为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民提供了清甜的椰汁、可口的椰果等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成为海南文化创作中最重要的素材资源。椰子不仅根植在海南的热土中,更根植在海南的文化中,它是海南的文化坐标,承载着海南的文化记忆,是海南旅游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资源。在海南传统的民风民俗、民间工艺、衣冠服饰、诗词书画、饮食厨艺、影视作品中,处处可见椰子的身影。然而,拥有了丰裕的资源,并不等于拥有了财富。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常常存在着“悖逆现象”,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符,这种“悖逆现象”不仅在地区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且在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改编自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搬上了动画银幕,动画版的《花木兰》在全球热映,全美票房收入1.2亿美元,海外累计票房收入1.8亿美元。仅票房就为迪斯尼公司带来超过3亿美元的收入,《花木兰》主题曲在美国歌坛蹿红,连续数周高居各大音乐排行榜的冠军位置,据估算动画版《花木兰》,及其周边各类产品的营销总值超过10亿美元。《木兰诗》作为乐府双壁之一,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其原文只有300多字,然而,迪斯尼公司正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处理、挖掘、创新等技术,运用了现代化、全球化的商业营销手段,从传统信息资源库中掘取了巨额的商业利益。据不完全统计,仅唐宋期间,以椰子为题材的诗词就有十数篇。历朝历代,椰子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 合理利用椰子文化信息资源的措施
广义上的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目。可以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的3个不同层次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材料、能量和信息。信息赋予事物的意义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特性或者说是解除信息接受者对信源所存在疑义的能力。通过有用的信息传播、传递和交流,正是人类相互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永无止境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人类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及产业环境,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就必须发展和建设现代文化产业。这方面的措施应当包括:建立高水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区”,为提供必要的产业条件,使其能够创造高增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实行必要的税务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或个人对核心技术,文化创意作品进行投资,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文化创意产业:鼓励艺术创业,帮助本地文化出版机构提高出版能力,将信息资源商业化:促进设计、音乐录制、出版及其它与艺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海南椰子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达到利用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目的。
文化产业在对椰子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遵循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信息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与自然资源系统的和谐一致性,尽可能以科学的资源系统观,充分认识和科学地开发信息资源,减少对系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同时,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人对其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水平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因此,较低层次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椰子文化信息资源承载的物质文化形式,以加工材料或直接使用材料的形式进行利用,如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附加值不高的椰子工艺品。更高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则需要深度开发基于椰子文化信息资源所承载的具有鲜明特色、历史韵味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信息资源。这需要开发者具备更高的开发技能和更高的认知水平,同样的文化信息资源在不同层次的开发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当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处理技术达到较高水准,文化信息产品的价值就能不断提升。因此,高端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必须与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相结合,如近年来通过电影植入、微博营销等新兴营销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市场的增长,旅游市场的增长又可以使文化信息资源产品得到更高的附加值,形成良性增长的产业循环。
3 椰子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海南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椰子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长期以来,海南与周边区域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等打破了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域限制条件。海南旅游产业的开放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跨区域开放布局,实现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从而将信息资源利用的效能最大化。椰子文化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信息资源,具独特的包容性,使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周边文化信息资源,呈现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趋势。
椰子文化信息资源既有其承载传统文化信息相对稳定的特征,也有其多元发展变化的一面。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不断得到衍生和发展。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获得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纵观整个历史,文化间的交织形成了相当多的文化形式与文化实践,从文化借用与文化交流,全球化进程正在促成文化问碰撞、借用和交流,这些跨文化的新关联不仅产生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实体,更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
椰子文化信息资源还具有动态的、周期循环的,在不同的认知水平阶段提供不同的信息资源量等特性。虽然其产品的物质化程度是有限的,但其贡献取决于人们对其文化信息层面的不断认识、发展、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因此,其作为信息资源利用的潜能是无限的。文化产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演进的阶段性过程,在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并非所有的文化信息资源都能被充分利用,开发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产品及服务。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会随着开发阶段不断深入,信息资源呈现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无限的潜能。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需要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到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无论从文化信息资源的地域性还是稀缺性来看,开发都应当有计划有限制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产业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4 小结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使海南旅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魅力独特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什么样的文化最能代表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呢?无论是热带风情的滨海文化还是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都难以涵盖全部,成为海南文化的支点。而椰子既承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又跨越了民族文化的鸿沟,其独特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与承载性,无疑是海南文化独特魅力的最佳代表。开放发展的海南对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并不仅仅是开发、汲取和利用,更重要的是不断的注入和发展,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融入多元文化的精华,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才是海南椰子文化的独特魅力。
【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分析】推荐阅读:
信息资源共享测试题10-17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06-20
信息资源管理实验报告09-13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09-27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浅析05-31
信息技术_资源应用计划表07-06
吉林省资源交易信息网07-15
西平县国土资源局信息07-16
基层国土资源所信息化建设06-04
国土资源局2013年信息公开年报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