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精选8篇)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篇1

一、加强手术负责制

1、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应根据本科现已开展的手术,制定各级医师的手术权限并报医政科备案,所有医师必须在本人责任权限内开展手术。

2、报告当遇到紧急手术超出当班医师的手术权限或技术水平时,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政科汇报。

3、教学手术管理在医院开展的各类手术中,实习生、进修医师只能在本院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观摩学习或担任助手从事辅助工作,不得独立上台操作

二、加强手术操作规范化、1、制定常规手术规范科主任负责制定本科范围内的常规手术操作规范,内容要详细、具体。

2、围手术期检查

(1)、术前全面检查: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各学科专业的手术如有必要的项目检查不全者,手术室可拒绝安排手术。

(2)、术中异常情况会诊:在术中如出现异常情况须向其他科室或医师会诊时,该科室或医师必须以会诊为当前第一选择,迅速及时应诊,不得拖延,更不得决绝。

(3)、术后监护:危重患者术后先送入ICU,经24-48h监护后再转入相应病区;一般患者术后回所在病区,但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加强患者监护,如有问题,须尽可能保证随叫随到,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三、加强术前讨论

1、常规手术专业组讨论对于常规开展的手术,须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术前讨论,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2、新手术方式、疑难患者全科讨论对于新开展的手术方式或患者属疑难患者时,须在全科范围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手术方式选择,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一个较为准确地预测,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四、重大手术审批报告

对于截肢等重大手术,负责医师须填写手术审批表并报医政科批准后,方可进行手术。

五、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沟通及签署同意书

1、术前谈话及签字在手术前,负责医师应对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应具体、详细地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注意事项,在患者或家属同意的并签字后方可开展手术。

2、术中谈话在手术进行中如出现病情变化或需要改变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时,出其下一级医师(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术。

七、手术患者术后管理制度

1、根据病情、病种进行监护、观察、治疗。落实“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常规”及“外科常见疾病诊治常规”。

2、麻醉医师术后应去病区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代有关注意事项,防止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3、各级医师认真查房,注意病情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做好病程记录。发现问题逐级汇报,及时处理。

4、预防术后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5、及时查看病理结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篇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黑龙江省9个城市52所综合医院手术室。问卷调查对象为手术室护士长52人、外科医生120人、医院业务院长5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通过CNKI、Pub Med、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近十年的中外文期刊及文献,加之目前掌握的国内外资料,详细了解国内外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研究现状。(2)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及医院查阅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相关资料。

1.2.2 现场调查法。

(1)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黑龙江省抽取9个城市,在抽取的9个城市中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抽取26个三级医院及26个二级医院的手术室作为研究对象。(2)调查目标:手术室护士859人、医生及管理人员260人,按一定程序和要求选取调查对象,征得对方同意后,在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详细的调查。(3)采用访谈法,现场个人深入访谈手术室管理及业务专家共32人、卫生局相关领导10人。(4)共发放问卷1300份,实际回收1260份,可用问卷1119份,回收率为96.92%,有效率为88.80%。

1.2.3 特尔斐法。

在黑龙江省确定了20位专家,按照特尔斐法的要求与程序进行影响因素筛选。

1.2.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调查表整理、编号后,利用Epidata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资料录入,然后将建好的数据库转化为S P S S数据集,利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

2 结果分析

手术室患者安全与其影响因素关系非常密切,找出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科学管理这些影响因素,使其朝着有利于患者安全的方向发展,提高手术室的管理水平,最终才能够改善和保证手术室病人的安全质量。通过CNK I、PubMed、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近十年的国内外与手术室患者安全相关的文献300多篇,将文献中提及的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按在300多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多少依次排列,初步筛选出排在前面30位的影响因素,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发放到黑龙江省所辖区域的医院,请手术室的业务及管理专家(手术室护士长、主管业务的院长、外科主任等)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的高低,排列备选的影响因素,并请专家们对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按照此种调查形式,反复3次以后,最终筛选出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20个影响因素,并将其整理成调查表的形式,在黑龙江省9个城市的56家医院手术室进行全面的调研,请专家进行评分,根据专家的评分,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20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出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其分析过程和结论如下:

2.1 20个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因子分析

将筛选出的20个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表1)进行因子分析。

2.2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算出特征值后,按照特征值>1的原则,选取8个公共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90.10%,然后对经过正交旋转得到的正交因子矩阵表进行分析,逐一找出在各个公因子上因子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素,再根据专业知识对各个公因子加以解释和命名。

2.3 根据每组贡献率最大的8个公因子中所包括的主要调查因素,确定出对患者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

由表3可见,在第一公因子F1的一列里,a13、a16、a17、a18这4个因素的因子载荷较高。由表1可以查出4个因素的名称,同样,可以将各个公因子上哪几个因素的因子载荷较高一一查出。表4是将贡献率最大的公因子所属的因素名称及根据这些因素的作用给公因子的命名。

由表4可见,归入第1公因子的4个因素,都和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因此把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医护综合素质;归入第2公因子的2个因素,反映准入要求的因素,因此把第二公因子命名为人员准入;归入第三公因子的3个因素,是反映管理力度的因素;归入第四公因子的4个因素,是反映人员配备的因素;归入第五公因子的3个因素,是反映消毒灭菌的因素;归入第六公因子的2个因素,是反映团队协作的因素;归入第七公因子的2个因素,是反映规章制度的因素;归入第八公因子的1个因素,是反映布局流程的因素。

将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进行排序,如下表,其中手术室患者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重要的是医院手术室的人员准入制度,第三重要的是手术室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及制度的执行力度,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保证手术室患者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将调研所得的结果和数据反馈给相应医院手术室的领导,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得到了医院领导及手术室专家的认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黑龙江,乃至全国医院的手术室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改进对策,最终为改善和保证手术室患者安全做出贡献。

3 讨论与建议

3.1 合理配置医院手术室的人力资源

国家规定医院手术室护士的人员配置情况必须达到: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台=3:1;护师:手术台=1:1~2;主管护师:手术台=1:4;副主任护师:手术台=1:8。而我们调查的56所医院手术室的护师与手术台数的比例总体上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手术室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医院人员构成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人员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等,最后将左右医院的整体发展。医院是这样,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更是要严格的配置人力资源,使其能够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通过调研数据可知,当前黑龙江省医院手术室的人员构成,无论在学历构成方面,还是在职称构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不同级别的医院,在人员构成的需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同一级别的医院,对人员构成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不同医院的领导层,应该根据自己医院的病人情况及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科学的配置医院手术室的人力资源。以此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同时,能够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使病人,医生及医院三方共同受益。

3.2 建立健全手术室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国家一再强调要建立健全手术室的各项制度,一直在与时俱进地修改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我们国家在医院管理年建立之后,对规章制度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在调研的56所(26个3级、26个2级)医院中,三级医院中有1 2.5%的医院手术室规章制度不齐全,二级医院中有33.3%的医院手术室规章制度不齐全,而且执行力度也不够。在建立完善的手术室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折不扣地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遵循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健全手术室的各种工作制度,如:手术室的工作制度、手术室的参观实习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标本送检制度、输血制度、物品、药品、器械管理制度、接送病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如果要保证这些制度的彻底执行,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监督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也要提高每个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相互监督,互相指正。

3.3 改进手术室布局流程,使之科学化

国家强调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就是指在手术室管理中,以活动为导向进行流程管理,制定出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对各项护理活动均按流程进行操作。流程分为核心流程、支持系统工作流程和质控流程3个部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手术室布局要求为:手术室应设在安静、清洁、便于和相关科室联络的位置;根据手术科室的床位数,按20-25:1的比例确定手术用房数,然后根据手术用房数,确定手术辅助用房、消毒供应用房及其他用房数或者根据手术的次数来确定手术间的数量等。由调研数据显示,目标医院手术室在布局流程上是需要大力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布局流程,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各级医院应该引起重视,尽快整改,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

3.4 强化手术室无菌观念,严格督察灭菌及消毒隔离工作

手术室是一个严格要求无菌操作的科室。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如果手术室在消毒灭菌上出现问题,将导致病人不可预测的后果。调查资料显示,手术室的灭菌、消毒隔离工作距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医院必须对医护人员时时强化无菌观念教育,严格要求、检查医护人员遵守手术室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对于进修医生及实习医生须放手不放眼,严格监督。要想彻底保证手术室灭菌、消毒及隔离制度严格执行,必须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到位,患者安全就很难保证。过去我国医院手术室的管理工作一直停留在保证外科治疗上,过分强调外科的作用,手术室的功能被错误地定位在单纯的配合外科工作上,没有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也就导致了手术室护士及管理人员工作被动,这种理念制约了手术室职能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职能,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的关键。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保证消毒隔离制度彻底执行的关键。

3.5 定期培训、考核,提升医护人员职业素质

手术室是一个综合知识密集的科室,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无论是在业务技术上,还是在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手术室应该根据本科室的需要,对医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分层次、分岗位、分专题进行培训。如到管理水平高的医院参观学习,请医疗器械专业人士讲授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考察他们知晓、掌握相关制度、工作流程情况,可以采用笔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考核。

3.6 建立良好的手术室运行机制,保障科室间工作有序、协作紧密

要协调各方工作,手术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点科室,是医院中进行多科协作、集中治疗的一个特殊科室。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来自于各个临床科室,人数众多且流动性大,而且在手术中往往还需要医疗辅助科室的配合,因此科室之间的协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协作不但能够保障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和团队士气,最终影响我们共同的服务对象--手术病人。因此,应该建立良好的手术室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各个科室与人员的工作职责,特别是不同科室在工作出现交叉时应该遵守的规程,以免工作出现漏洞或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有资料报道,有的医院建立了由相关科室领导共同组成的手术委员会,就具体问题达成统一的协议,避免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偏误,加速了问题的解决,同时增进了各科室间的理解与协作,医生满意度大大提高。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Kohn L T,Corrigan J M,Donaldson MS.To Err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J],2000,289-306.

[2]周洪柱,敖英芳.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2005,9(2):11-12.

[3]秦新裕,秦净,金亚萍,等.医疗安全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6,10(8):63-64.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探讨 篇3

建立术前信任关系,做好心理疏导。

生活习惯指导:①饮食习惯:术前加强营养,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促进和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②适应性训练: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部分患者术前要教会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基础准备:①配血为术中及术后输血做准备,做药物过敏试验为用药做准备。②胃肠道准备:术前1~2天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有的手术尚须清洁肠道如术前2~3天口服链霉素粉、甘露醇清肠等。

器官功能的改善:术前3~4周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个月后才能手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21.3/13.1kPa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术前控制感染、控制咳嗽等;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时改善肝肾功能。

完善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术前签字:严格按程序做好术前签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术后的基本要求:①体位:术后选择患者舒适及利于活动且不影响手术效果的体位,全麻术后而患者尚未清醒时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蛛网膜下腔麻醉应平卧12小时,以防脑脊液外渗致头痛。休克患者以平卧位或下肢抬高20°,腹部术后常用半卧位以减小腹壁张力。②保持各种管道畅通及掌握引流物拔出的时间: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应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阻塞,并妥善固定于床边,站立时应将固定的引流管松开,并用别针别在患者上衣下缘或裤子上,并注意观察引流的量、性质,准确记录。引流物拔出时间:乳胶片术后1~2天,烟卷术后2~5天,引流管根据引流液多少而决定时间如T管留置≥14天等。③术后饮食时间:局麻手术如无特殊不适,手术后可进饮食;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肛门排气后,可进饮,如无不适可进流质、正常饮食。全麻患者清醒后胃肠反应消失即可进食。而胃肠手术患者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逐步恢复饮食,一般术后5~6天进半流质,7~9天恢复普通饮食。但避免使用奶类及糖类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术后的合理进食,对手术创伤的恢复极为重要,可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有利于患者康复。④及早下床活动:在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发生肠梗阻及肠黏连;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炎,促进身体康复。

术后正常生理反应:①疼痛: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2~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尽量不使用止痛药。②发热:术后3天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升高幅度在1.0℃左右,一般≤38℃。③胃肠反应:恶心、呕吐、呃逆多为麻醉反应,或术中刺激所致。④腹胀:术后短期内肠蠕动末恢复所致,若病情允许,可及早进行翻身、活动下肢等,及早下床活动。⑤尿潴留:可采取听流水声,轻轻按摩下腹部,热敷下腹部等方法,刺激膀胱括约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病情允许时,可坐起或站立排尿,如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应留置尿管1~2天。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切口感染:原因有无菌技术不严、操作技巧不当如止血不彻底或渗出物污染。判断:术后3~4天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加重,伴有体温升高,可见切口红肿或破动感。处理:加强切口护理,必要时拆除缝线,通畅引流。

切口裂开:原因有感染;营养不良,组织生长力差;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组织对合不全;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等。判断:切口裂开常发生在术后2~14天。患者感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可见肠管或网膜脱出,大量粉红色液体从切口流出。处理:切口完全裂开应立即进行减张缝合术。预防在于掌握缝合技巧,控制腹压如止咳、及时处理腹胀等。

应激性溃疡:原因有创伤、手术致胃黏膜缺血性损伤;判断:术后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抗休克、纠正低血容量和低氧血症;有效的胃肠减压;药物控制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21℃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洗胃等;其他如三腔二囊管压迫、胃镜止血、电灼止血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术后出血: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脱落、凝血机制障碍等;切口敷料被血液渗湿应打开敷料,必要时拆除缝线检查切口,查找出血点。术后急性大出血的判断: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大量呕血、便血、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鲜血流出、尿量每小时<25ml、中心静脉压<0.49kPa等时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后应立即二次手术,查找出血原因,彻底治疗。

肺不张:原因有老年人长期吸烟,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判断: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心率加快和典型的肺部体征。处理: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术后重症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心搏骤停:原因有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严重的低血钾、心脏因素等。判断:心跳停止。处理:争分夺秒进行复苏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因有肝脏缺血、胆红素负荷增加、腹腔内感染、膈下感染、严重肝损伤(含肝切除)等。判断:黄疸、神智异常、出血、腹水、80%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靠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有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的因素;阻塞肾小管的因素如肌红蛋白大量增加、脂肪栓塞等。判断:术后患者每小时尿量<17ml或24小时尿量<400ml或补足血容量3小时以后仍每小时尿量<17ml,甚至24小时尿量<100ml。处理:禁止使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护心肺功能,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透析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因有任何促进凝血或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因素。判断:呼吸困难、休克、多系统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处理: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和促血小板凝集药物;肝肾功能维护;抗凝药物应用如肝素、潘生丁等;补充凝血因子;溶栓治疗。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原因有脓毒血症、缺氧等。判断:有诱发病因,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常规氧疗缺氧症状不缓解,排除急、慢性肺部疾患和左心衰竭;辅助检查有明确的体征。处理:控制感染,消除肺间质水肿,早期应用大量激素,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机械通气。

外科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仅注重手术过程是远不够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探讨围手术期的内容发现,围手术期管理极为复杂,需要医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和重视围手术期理论体系,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外科患者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主编.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3 阎汉荣,主编.普通外科临床借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篇4

二、大题

1、(1)完善手术、麻醉医师资质与批准制度,完善麻醉、手术与医疗文书书写

规范与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抓好术前、术中与术后的医疗环节质量管理,并组织专家督查(3)完善麻醉工作程序规范,麻醉医师术前查房及时制度麻醉方案,术前麻醉准备充分,制定麻醉意外处理预案,做到麻醉意外处理及时、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术后护送病人返回病房并向病房主管医师进行交接。

(4)缩短术前等候手术日,抓好第一台手术按时开始和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管理,提高手术效率。

(5)严格执行手术室出入制度和程序,加强术后病人重症监护室(ICU)和回病房的流程、制度的落实。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篇5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或交通撞伤等,一般病势危急、病情复杂,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畸形、马尾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针对脊柱骨折,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固定手术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如何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对我院16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月-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

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

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1(1):374-375.

[4]胡伟,马瑞.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要点研究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102):346.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 篇6

手术治疗是治疗疾病最有效、直接的方式,但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大,情绪波动明显,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可影响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创造性、个性化、有效的护理模式,目标是减轻心理负担,缓解躯体疼痛,最终达到增强手术效果。本研究对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①择期手术,采用非全身麻醉; ②年龄18 ~ 70 岁,性别不限; ③无语言及认知障碍,能进行有效沟通; ④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 ~Ⅱ级; ⑤同意进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采用全身麻醉者; 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 ④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者;⑤有慢性疼痛史者。

1. 2 一般资料:

年1 月至 年1 月,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81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1 例。观察组: 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0 ~ 67 岁,平均( 43. 03 ± 9. 17) 岁;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12 例、高中或中专18 例、初中6 例、小学4 例。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23 例、神经阻滞的麻醉12例和局部麻醉5 例。对照组: 男21 例、女20 例,年龄21 ~ 69 岁,平均( 43. 72 ± 9. 33) 岁;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10 例、高中或中专19 例、初中7 例、小学5 例。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24 例、神经阻滞的麻醉11例和局部麻醉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 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如嘱咐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进行简单的麻醉及手术方面的健康教育,做好术中观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3. 1 术前舒适护理: 手术室巡回护士在术前1d 到病房探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果存在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内心顾虑和恐惧。如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教会患者放松训练,达到精神的放松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建立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系统,让家属及亲朋好友多与之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与病区责任护士进行沟通,做好患者的环境护理,如保持病房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等。

1. 3. 2 术中舒适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为其营造洁净、舒适的手术环境,一般室温控制在22℃~ 26℃,湿度控制在50% 左右。术中为患者保暖,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条件允许的话,术中可以用播放轻柔音乐的方式缓解患者出现的紧张反应。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帮助患者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并可防止长期受压缺血而出现不适; 手术过程中护士可以采取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安慰,如适当地抚摸患者额头、握手等肢体上的接触[6]。手术过程中,避免谈论手术效果、风险、预后等问题,否则可能引起患者的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术中要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尊严。

1. 3. 3 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后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血迹,注意避免暴露隐私部位,盖好被褥。在运送及转移患者的过程中,保护好伤口及各种引流管,尤其是预防引流管脱落或折损。回病房后,告知患者配合的很好,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喜好,选择适宜的、舒缓愉悦的音乐,每天听2 ~ 3 次,每次30min,可以提高痛阈值,减轻疼痛。如果疼痛,也可采用意象引导,找到一个舒适的体位,思想集中、排除杂念、闭目养神,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舒适的空间,从而进入放松状态,有助于减轻疼痛[8]。

1. 4 效果评价:

①心理状态: 评价工具为Zung 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得分经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9],分别于术前1d 及术后1d各评价一次。②手术过程舒适度: 评价工具为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中文版) ,共30 个项目,即生理5 项、心理精神10 项、环境7 项、社会文化8 项,采用1 ~4Likert Scale 评分法,满分120 分,术后1d 进行评价。

1. 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评价结果比较: 术前1d,两组患者SAS 及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术后1d,两组患者SAS 及SDS 评分较术前1d 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2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度比较: 术后1 d,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中文版) 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度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环境及社会文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3 讨论

手术患者内置管道护理的安全管理 篇7

关键词:内置管道,安全管理,护理

管道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当今手术室护理的重点内容, 成为衡量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和所有护理人员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1 手术患者管道的分类及用途

1.1 供给性管道

外周静脉通道、深静脉通道。可通过这些静脉的置管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提供水分、能量、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还可输入各种血液制剂, 如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等。

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空肠营养管等。可通过这些消化道的置管, 注入流质饮食、要素饮食, 为患者提供营养, 利于恢复。

1.2 治疗性管道

因治疗需要而置管, 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方便的管道。如静脉通道可输入各种药物, 起到治疗效果。动脉通道可以监测直接动脉压, 更加快速、准确、持续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和血循环状况。气管插管可以用于全麻患者的呼吸管理,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和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尿管可用于解除尿潴留、观察尿量、注入药物、辅助诊断、促进尿路愈合、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等。胃管可用于胃肠减压, 减轻消化道胀气、梗阻, 促进消化道的愈合及功能恢复。肛管可用于减轻腹胀, 和各种治疗性的灌肠。

1.3 引流性管道

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渗液、气体引导至体外, 利于创腔和伤口的恢复、愈合, 防止术后感染。如胸腔闭式引流管、颅脑创腔引流管、盆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皮下引流管等。

2 临床常见的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的原因

因安全管理不到位, 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对患者评估不足、沟通不足, 管道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不妥当造成的管道脱落。

例如全麻患者因躁动、意识不清、谵妄、惊恐等, 最容易发生意外性拔管。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摆放手术体位、搬运患者时未妥善固定好管道, 未随体位变化调整管道的固定位置、牵拉过度等, 而导致管道脱出。还有手术患者因病情比较重, 护士只重视各项护理操作, 往往忽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对各种管道的作用认识不足, 缺乏对所置管道的保护意识, 因不适自行拔管或活动时不慎脱管。

(1) 因管道本身的质量问题或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管道破损、断裂、密闭性不良。医务人员在置管前忽略了对管道的检查, 导致患者使用有问题的管道。 (2) 因护理人员未及时观察管道畅通情况、护理方法不当造成管道输入或引流不畅、管道堵塞。 (3) 因缺乏责任心, 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交接班不仔细造成管道标识错误, 管道连接及使用错误。 (4) 因无菌观念欠缺, 无菌操作不规范造成置管部位体内或体表发生感染。

3 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管道护理的安全意识

不断强化和完善管道安全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 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 应该通过安全教育,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1]。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应监督管道安全护理流程执行情况, 做好对经验不足的护士和护生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培训。建立各类管道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预案。手术室护士应熟悉各种管道的用途、重要性、固定方法和管道意外脱出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做好各种管道的安全护理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置管的目的和管道对于治疗的必要性, 告知其保护管道的方法, 强调在穿脱衣服、翻身、排便、下床及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使患者、家属认识管道的重要性及能够配合护士对管道进行保护、护理。

置管前仔细检查管道质量。检查输液装置有无破损, 尿管、气管插管等管道的气囊有无漏气, 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 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破损, 各衔接处是否密封。手术室护士和医生应严格把好这一关, 严防因管道质量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

确保患者各种管道固定牢靠, 连接紧密至关重要。固定胃管应用一根胶布交叉帖于鼻下, 另一根帖在脸颊, 并做好标记, 以便观察有无脱出, 胶布每日更换, 将负压引流瓶用别针固定在枕边, 以免引流瓶不慎掉落将胃管带出。气管插管要固定牢固, 避免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或者滑出。选择合适的牙垫, 应比导管略粗, 以免患者咬扁导管, 影响气道通畅。引流管长短适宜并妥善固定, 在皮肤上根据情况加固缝扎一针或两针。

手术进程中, 控制好麻醉深度, 巡回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情况, 是否通畅, 有无脱出, 特别是在无菌单遮盖的部位和患者有躁动或改变体位时。在患者入室和出室时, 要特别关注和交接管道情况, 合理使用镇静剂, 对意识不清及躁动患者用约束带适当约束。搬运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管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例如胸腔闭式引流管, 在搬运患者时应双钳夹管, 专人手持引流瓶防止管道脱出。颅脑创腔引流管还应将引流壶用别针固定在头部包扎的敷料上并在头部加戴网罩。

对行手术患者, 各种管道必须通畅无阻, 否则达不到相应的目的。术中应密切关注管道是否有滑脱、折叠、堵塞、扭曲等, 测试是否通畅。如动脉通道有无堵塞现象, 要及时查找原因, 并采取措施保持通畅, 以确保监测直接动脉压的准确性。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多巡视、观察各种静脉通路情况, 发现异常马上处理;各种静脉管道应位于其他所有管道如胃管、呼吸机管、吸痰管、血压袖带等管道的上方, 不应低于床的高度, 保持相对洁净。理顺各种输液管, 不可几条管道交结一起, 这样输液管道容易折管、受压、扭曲等。术中尿量异常时要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各类引流管可通过观察引流管液面的移动、挤压引流管等方式来判断是否通畅。需负压引流者应调整好所需负压压力, 并注意维持负压状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引流液太少应注意是否位置不当, 或有血块或组织阻塞, 提醒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根据管道作用或名称作好标识并反复核对。标识的设计遵循规范、统一、醒目、美观的原则, 在使用中体现方便、快捷、实用[2]。标识颜色不同区分了不同导管, 方便观察护理;标识上标有置管日期及置入尺寸, 可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定期更换导管及观察导管是否滑脱[3]。应用各种管道时, 必须先仔细核对管道的数量、名称、置管长度、置管时间和放置部位是否正确。不可未经核对就盲目连接、漏连接或错误注入药物、营养物, 以免造成各种严重的不良后果, 甚至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损害。一旦有疑问, 要立刻向置管者核实。在交接班时重点交接管道的情况。

一旦引流管脱出应按照应急预案作出相应的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 由医生更换新管插入。切不可隐瞒和违规擅自处理。如引流管从胸腔滑脱, 立即戴无菌手套, 用手捏住伤口处皮肤, 消毒处理后, 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不可将脱出的引流管再度插入胸腔, 以免造成损伤和感染。如胃管不慎脱出, 应及时查看患者有无胃内容物返流造成的呛咳或者窒息。

手术患者各类管道的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 杜绝不良事件发生。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的可能性, 和所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一旦出现意外, 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来处理, 及时上报, 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2]邱红军, 吴秋霞.危重患者管道安全标识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4) :55.

浅谈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管理 篇8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 。由于术前禁食、灌肠等肠道准备,术中麻醉药的作用,再加上体腔暴露、静脉快速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灌洗等原因,约5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 。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内容。

1 充分认识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多核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增加伤口感染率。 体温降低还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影响凝血功能和机体代谢,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延缓术后恢复和延长住院时间。 美国克利夫兰医院Rajagopaian等报道,手术患者即使术中发生较低轻度的低体温(低于正常体温<1℃=也可显著增加术中失血量(约增加16%)和输血量(约增加22%)的相对危险。[1]

2 全面了解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术前因患者自身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前患者禁食、禁水、灌肠等肠道准备还有手术间的低温环境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术中麻醉剂有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的作用,另外,麻醉时采用机械通气吸入干冷气体等也可引起体温下降。还有术前消毒、手术创伤、失血、失液、内脏长时间暴露,术中输血、输液、体腔反复冲洗、加之麻醉后肌肉松弛产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抑制等,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据文献报道每输入4∪的库血或4∠低温环境下的液体,中心温度可下降1℃。[2]而一些病情危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儿是术中低体温的高发患者。

3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术中低体温 术前一日巡回护士要到病房访视患者,做好术前指导和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手术日 手术间室温保持22~24℃,对于一些病情危重、体质弱、老年人和小儿夏天手术间温度应保在23℃左右,冬天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对于术中低体温高发患者应特别注意加强保暖措施,可采用暖水袋、电热毯、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对手术床、推床加温,或盖被覆 盖、穿脚套等措施对患者保暖,确保患者围手术期温暖、舒适。[3]输注液、冲洗液应注意加温至37℃左右使用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液成分无影响。但注意部分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不能加温。

综上所述,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很高,手术室护士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护理手段 ,使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让手术患者放心、满意。

参考文献:

[1] Anesthesidogy 2008, 108 (1) : 71

[2] 吴治敏,曾俊等 肝移植麻醉手术期间低体温的研究与护理 中国实用護理杂志,2005,21(9):98

上一篇:法律仲裁申请书格式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详案教案《贴鼻子》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