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名言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孔子名言(共10篇)

关于孔子名言 篇1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5、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6、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9、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1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3、“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4、有教无类。

1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2、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5、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2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31、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3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3、礼之用,和为贵。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3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36、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3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8、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3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0、不迁怒,不二过。

41、道不同,不相为谋

4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4、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6、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4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50、听其言而观其行。

5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53、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5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5、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5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9、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4、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6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66、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6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6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0、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7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7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4、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7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7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7、不学礼,无以立。

7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7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83、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关于孔子名言 篇2

虽然两人的思想体系都十分庞大而复杂,系统的比较是个人力所不及的,但是通过对《< 论语 > 读本》和《柏拉图对话录》的仔细阅读,本文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组话语,尝试对两人的部分主张进行分析比较。

1.人生最高准则对比

(1)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要对两人思想进行对比,首先要弄清楚支配他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什么。对于孔子而言,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礼制的分崩离析,他把以“仁”为基础的“礼”作为最高准则。下面一段话就能很好地体现孔子对于礼的看重,它甚至超过了个人情感的倾向,是衡量行为的唯一准则。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②颜渊死,子曰 :“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②告诉我们颜渊的英年早逝让孔子悲痛不已,足以看出他对颜渊的疼爱。可是①②的内容告诉我们,即使颜渊下葬有棺无椁,孔子也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为他置办椁。因为自己要跟随在大夫之后,而依照礼制,是不可步行的。

苏格拉底虽然也重视德育,劝导人们“注意自己在道德和智慧上的修养”。(《柏拉图对话录·辩护词》)但是,他认为对于真理的追求是高于一切的,人们应该穷其一生去追求。美德本身也是由人的知识组成并体现出来的,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以后自然也就有了美德。

2.少言与多言

(3)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4)有人也许又会说 :“苏格拉底,你离开这儿以后,难道不能安分守己不再说话吗?”关于这个问题,要说服你们某些人,太困难了。我如果说我不说话会违背了神的指示,我说以绝不能沉默,你们会认为我开玩笑,不会相信。(《柏拉图对话录·辩护词》)

在孔子看来,过多的言辞只会惑乱人们的心智,远远不如安静内敛的道德修养更能教化人们。因此,学生南荣反复诵读《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更加认可学生的品性,将侄女嫁给了他。

而通过苏格拉底的话可以看出,他重视言语的价值。他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两人之间的问答和论辩得出结论,获取知识,也即后世所谓的“助产术”。只要还保全着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停止说话,因为说话既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并获取真知。

对于少言和多言的提倡,让中西方在语言的重要性上站在了对立面上,而这种思想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我们发现西方人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国人则相对内敛 ;辩论技巧和能力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中国社会。

3.倡导“舍生取义”

(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6)不要为你的孩子担心,不要爱惜生命。最重要的是应以正义为重。这样,当你到了另一世界时,你对这一切才有理由为你自己辩护。(《柏拉图对话录·克里同篇》)

以往的一些观点认为在生存价值取向上,孔子的“利命保生”和苏格拉底的“舍身殉道”截然不同。但是从上面话语中可以看出,在更加崇高的理由面前,两人都认为生命可以被抛弃。但是,应该看到两人对于这种舍身行为的赞成基于不同的原因,孔子是教导人们为了“义”而献身,对“义”的追求重于生命 ;苏格拉底则是因为有宗教信仰和寄托,“舍生取义”是为了成就另一世界中更美好的生活。

因此,孔子教导人们为了现世的美好而提升自身,但也并非只立足于现世利益而不顾其他,因为孔子的思想中还有最高准则“礼”的作用,这就鼓舞人们为了礼制和仁义而“杀身成仁”。苏格拉底一定程度上反叛了古希腊宗教,但是仍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鼓励人们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可以为了灵魂的安宁而牺牲现世的生命,因而并非标准意义上的“舍身殉道”。因此,将两人的生存价值观直接归纳为“利命保生”与“舍身殉道”的对比是稍显不够全面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两位思想家,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都试图在混乱的社会局势中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脉络,用自己的知识引领年轻人,去发现、去改变。虽然现在回首两人的思想,都有不够成熟或受到时代局限之处,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精神。

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人作为中、西方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先哲,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乃至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三组话语的对比试图分析两人在修身准则方面的异同。

关于孔子名言 篇3

关键词:孔子;思无邪;《诗经》;文学思想

众所周知,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他在对《诗经》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这里,我们所要讨论地就是关于孔子的“思无邪”,回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尝试分析、审视这一看似矛盾的言论。这里从两个方面把问题说清楚:一方面了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文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从他阐释的客体——《诗经》本身出发,通过对那些被称为“淫奔之作”的文本分析,检验它们是否符合孔子本人文学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治”,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时期,面临礼废乐崩的局面,他的思想是保守的,他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濒于瓦解的周礼,为了挽救礼制,他以“仁”来充实“礼”的内容,使礼和仁互为表里,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实质,这是他的创造。从这种礼治思想出发,自然是坚决维护礼乐制度的,因此他十分重视乐以及从乐中分化出来的诗。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怍用的看法。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的这句话就确定了诗乐(也就是文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包咸注云:“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因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尤正墙面而立也与?”正是从修身必先学诗的角度提出来的。“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可见孔子对诗歌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保存在《诗经》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例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成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另外以君臣,亲朋欢聚享宴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这样的诗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宴会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上面说了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这一点也是孔子所肯定诗三百的重要原因。

由于孔子从求实精神出发,他的文学观的又一特点,就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在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的一席话里,阐述的特别亲切。“兴观群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诗歌,也同样试用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发挥振奋人心的作用,这就是“兴”,即所谓“感发志言”。读者在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生活,才能“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体现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指诗歌可以发挥对群众的启迪和团结作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研究《硕人》《淇奥》而统一了对仁和礼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认识,便是“群”的最好例子,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怨”是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就是引诗表达对政治的不满和批判,这一点也是孔子礼制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事君之道是“勿欺也,而犯之”,即对国君不可以欺骗,但可以犯颜谏诤,因此“怨刺上政”是允许的,而引诗讽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更符合礼治的需要,故朱熹称之为“怨而不怒”。总之,联系到《诗经》中的具体创作,几乎所有得创作都是符合孔子上述文艺经世致用的主张的。不妨这样看待,祭祖颂歌和燕飨诗是实现文艺“兴”和“群”的载体,徭役诗是“观”的代表,而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归为“怨”的范畴。

对于这三类中的前两种划分,基本没有异议,我们这里需要阐述清楚的是这些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和怨刺詩是如何体现孔子“怨”的文艺思想的。前面我们对孔子“怨”的具体含义已经做了解释,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从《诗经》中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来看,“怨”的对象主要是指现实不良政治,另外一些是对社会上诸如爱情婚姻等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不满,这类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向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揭示,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与进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这一点《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被誉为“风雅”精神的现实主义手法与孔子的这种思想是不谋而合,《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

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人的创作,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文学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的主张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作品是符合孔子“思无邪”的标准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思无邪”、“归与正”中和思想的具体化。这里不妨引用清末诗论家刘开《读诗说》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语:“夫子告伯鱼日:‘不学诗无以言。夫学诗所以能言者,……触类可旁通者也。触类可通,故言无不尽,引而申之,其意愈进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l.北京:中华书局,1957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关于孔子名言解析 篇4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速:快,指很快取得成效。则:就。然:到。本句大意是:光图快就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孔子请教治理莒父的办法,孔子回答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计较小利;急于求成则达不到目的,计较小利则成不了大事。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过程,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而急功近利,那么是注定达不到目的的。可用于规劝急于求成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 过则勿惮改。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惮(dàn旦):害怕。本句大意是: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正因为人不能无过,所以古人对改过谆谆教导,这些有益的古训,后人自应牢记。

3. 辞达而已矣。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辞:要说的话,达:表达到位

4. 闻一以知十。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闻:听到。本句大意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应该是听到一就知道十。这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一段对话的内容。孔子向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学得更好?”于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就可以知道十,而我听到一仅仅知道二而已。”这段话的目的在于强调学习中应贯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的原则,反对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种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以增强教育效果的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正确原则。

5. 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6. 敬鬼神而远之。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敬:严肃。远之:疏远。不去接近它。本句大意是:严肃地对待鬼神,却不企图去接近它。“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提倡“仁”,不愿见暴力和叛乱,也不谈怪异和神鬼的事情。有一次樊迟向孔子“问知(智)”,即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可谓知矣。”意思是说: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为人民办合理的工作上,严肃地对待鬼神,却不企图去接近它,就可以说是聪明了。看来孔子对当时一班统治者不替人民办事,整日祈祷、淫祀,专好鬼神之事,是非常反感的。

7. 割鸡焉用牛刀。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焉:哪里。本句大意是: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牛刀用来宰牛,而鸡乃小禽,故杀鸡不必动用牛刀。此句比喻办小事不必花太力气,或大材不应小用。也有以“割”作“杀”的。

8. 夫子莞尔而笑。

春秋·孔子《论语·阳贷》。夫子:古代常用以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有时也用以指一般男子的尊称。莞(wǎn宛)尔:微笑的样子。本句大意是:老师微微一笑。原文记述孔子与弟子们开玩笑时的神态,如今“莞尔”还作为微笑的形容词或代词活在人们的词汇中,如“莞尔一笑”、“不觉莞尔”等。

9. 大德必得其寿。

《礼记·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一定能获得长寿

10. 无伐善,无施劳。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伐:炫耀。施:夸张。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要吹嘘自己的功劳。这些道理,都从“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而来。“伐善”、“施劳”,都是骄傲自满的表现,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就事业。为人处世,可引以为戒。

11. 言必信,行必果。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信:信用。果:果断,坚决。这两句大意是:说话要算数,要守信用,行动起来要竖决果断。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才能取信于人,若不被别人信任,就会被孤立,那将是最可怕的;干起事来必须果断坚决,才易于成功,若犹犹豫豫,踌躇不决,就会耽误时机,也就很难取得成功。孔子把~看作“士”的最起码的要求,现可用于表示为人要讲信用,处事要果断。

12. 不迁怒,不贰过。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载孔子语。迁怒:转移怒气。贰(èr二):“二”的大写,这里是重复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不转移自己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孔子赞扬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话。当时,鲁哀公询问孔予他的弟子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可见孔子把~当作“好学”的标志,而且认为一般人很难达到。所谓“不迁怒”,是指不乱发脾气;“不贰过”,是指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今天仍可以此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特别是“不贰过”,如能做到,受益无穷。

13. 君子周急不继富。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周:周济,帮助。急:处境困窘。继:增加。本句大意是:君子应该帮助处境困窘的人,不给富足的人再增加财富。“周急”属于雪中送炭,不给有急难的人以帮助,那人就很难生活下去,这样的帮助是急需的;而“继富”相对来说就可有可无,不给以帮助,对方的处境也不错,这样的帮助至多是“锦上添花”,并非必需。本句可用于说明助人要看对象,要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14. 乘肥马,衣轻裘。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衣(yì邑):动词,穿。轻裘:轻暖的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这两句话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齐国时坐的车辆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时代,人们穿着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故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乘肥马”也不能作“骑肥马”讲。到后世,骑肥马、衣轻裘已成为达官贵人优裕生活和华丽服饰的两种重要标志,如白居易就把轻裘肥马加以省略,以“轻肥”一词作为篇名,描写中唐十七宦官们的骄奢生活。“肥马轻裘”一词,现在仍活在人们的口头。

15. 礼之用,和为贵。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和:平和适中,事事恰到好处。本句大意是:礼的作用,以遇事处理得恰当、适中为可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话。孔于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瘫也》),意思是: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儒家讲究中庸,即处理大事小事都要不偏不倚,不过分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所以有若说:“~。”现在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和为贵”表示要讲团结,讲友谊,以和气为重。有时也贬称在原则斗争中搞调和折衷为“和为贵”。

16. 食不语,寝不言。

春秋·孔子《论语·乡党》。这两句大意是:(孔子)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吃饭的时候说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睡觉的时候说语,容易造成大脑的兴奋,影响睡眠,不利健康。可见孔子~,不仅出于讲究礼仪,而且合于养生之道。可引用这个名言形容某些人庄重、谨慎,注意各种生活小节;也可用以教育青、少年建立文明礼貌、健康科学的生恬习惯。

17.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18. 当仁,不让于师。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做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情,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9. 既来之,则安之。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来之:使之来,使他们来。安之:使之安,使他们安心。这两句大意是;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句本来是指治国要修仁德,以招引别国的百姓,使他们投奔过来后安心居住。后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多指不受欢迎的事物,如疾病等),就安下心来,从容对待。

20. 不学礼,无以立。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21. 德不孤,必有邻。

春秋·孔子《论语》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2. 君子以当仁不让。

春秋·孔子《论语》君子在仁德或者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忍让的。

23.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24. 小不忍,则乱大谋。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这两句大意是:对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这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谈局部刺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大的事业,不仅要牺牲局部的利益,甚至还要忍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卧薪尝胆,经受折磨和考验。不能忍耐小的损失或挫折,不能忍受暂时的屈辱和痛苦,无法成就大事。《诗经·将仲子序》“小不忍以致大乱焉”,王通《中说·阿易》“小不忍,致大灾”,与~意思相近,都说明应在小事上潜让忍耐.不要因计较小事而影响大局,招灾致乱。

25. 为君难,为臣不易。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做国君难,做大臣也不容易,这样国家就振兴了。振兴整个国家好像是很难的事情,政治领袖,国君知道自己的位置很难做而集思广益,让所有的人才得以畅通,让所有好的建议都有得以实现的机会,大臣也知道做大臣很不容易而努力廉洁的工作,国家就振兴了。

26. 不知言,无以知人。

春秋·孔子《论语·尧日》。知言:分析别人言语的是非好坏。这两句大意是:不懂得分辨别人言语的是非好坏,就不可能认识人。言为心声,不同心理的人其言语也不同。诬人者其辞滥,谀人者其辞淫,急躁者其辞多,沉着者其辞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认识人应把分辨人的言语的是非好坏作为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善于分辨人的言语对知人的重要性。

27.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载孔子语。上知:上等的智者。下愚:下等的愚人。移:改变。本句大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见他认为上层的统治者都是生而知之的上智,而老百姓则是困而不学的下愚,而这种智和愚的状况又是改变不丁的。这表现了孔子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和轻视百姓的落后思想。历代的统治者都以此作为统治百姓的理论依据。本句可用来作为反面论点供批驳用。

28. 巧言令色,鲜矣仁。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令色:令,本义是好、善。色,指面容,神情。这里“令色”指点头哈腰、皮笑肉不笑等虚伪做作的和善的样子。鲜(xiǎn显):少。这两句大意是:以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孔取悦于人的人,是很少有仁义的啊!言不由衷的恭维、奉承往往令人反感,做作出来的虚假笑容尤其做人生厌,因而后世常用“巧言令色”来形容那些惯于以虚心假意的阿谀谄媚来讨好人的庸俗、无聊之辈,或表面上花言巧语,实际上心情叵测的阴险小人。

29.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这两句大意是:对于主张不同的人,不必和他互相商议。现在常用这句话表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不同的人,不宜交朋友,也不便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者表示不愿跟思想观点不一致的人一道共事。

30.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于孔子智慧的名言 篇5

2)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9)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0)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3)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于孔子的名言名语 篇6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 《论语》

6.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8.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论语》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12.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1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17.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9.礼之用,和为贵。

写一句关于孔子的名言 篇7

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 《论语》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1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 可行也 。 ——孔子 《论语》

1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25.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 其中矣 。 ——孔子 《论语》

29.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 《论语》

孔子教育名言录 篇8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名言带译文 篇9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季氏)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学而)

译文: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述而)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子路)译文: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泰伯)译文: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季氏)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季氏)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道理:在学习方法上,“学”与“习”并重,“学”与“思”不能偏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好读古书,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子路)译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宪问)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事君数,斯亲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子张》

译文:大意是侍奉君主,君主有错,劝谏几次,君主不听,就不要再劝谏了,否则会引来侮辱;和朋友交往也是一个道理,劝谏要有限度,否则朋友会疏远你。”

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译文: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孔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先生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文: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孔子的哲理名言 篇10

2)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6)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7)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8)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9)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0)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11)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12)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3)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4)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5)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6)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17)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18)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1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上一篇:市计划局2014年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2024年卫生局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