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篇1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 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调制方式:16QAM);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03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个小区开通数字电视试播。同时,国家加快了全国边缘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时强调 :坚持抓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程 „„(《文汇报》 2002/2/1)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到2003年末,全国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电视台320座,教育台62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0508万户。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8%。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电视频道总量为2094个,新闻、专题、综艺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2003年收视量分别占总量的15.5%、7.1%和5.8%。

电视是以新闻与娱乐为主的传播媒体,也与教育息息相关。电视以其方便简炼的“浅交互”而将继续占领传播领域的大市场。

另一种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栏(节)目”时代:有竞争但不充分的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其中包括“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聚焦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启示下开播每期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还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出台,自此中国老百姓才开始真正认识什么叫谈话类节目,但是此类刚加盟的电视“新军”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新宠。因为制作方便、花费成本小,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继而纷纷推出自己的谈话节目。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时事直通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开中国大陆综艺节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国观众和电视台中刮起一股“快乐旋风”,成为“电视湘军”崛起的标志性栏目。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一炮走红。它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风迎面拂来,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互动式益智类节目《幸运52》。

2000年5月,国内第一档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拉开序幕。随后,《走进香格里拉》(全国10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等“真人秀”节目纷纷亮相,广西电视台甚至将“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栏目《挑战星期四》。

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第二档益智性游戏节目《开心词典》,此后全国电视掀起一股“益智”风潮。这是个栏目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的概念从“台”转化为了“栏目”,在普通电视观众的交谈中,“昨天,中央台播了什么”,变成了“昨晚《实话实说》说的是什么?”。在电

视运行管理上,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来,制片人制度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运行体系中竞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应该承认,与节目生产相关的人、财、物支配权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调动了栏目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栏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品牌栏目。

三、“频道”时代:竞争相对充分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电视进入频道化时代,在我看来,由两个现象所导致的:

1、省级卫视上星:

仅仅在20年以前,省级卫视对于中国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合称云贵台,由于两家电视台隔日使用卫星频道,这意味着当时的观众根本无法保证连续每天收看同一电视连续剧。即使是这样,观众们已经很满足了,精神食粮的的匮乏大大的吊着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胃口,一时间,经济并不发达的云贵反而凭借着“地理优势”,把自己的电视品牌首先送上卫星。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产生的各种影响力成为了省台上星的催化剂,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一时间,一个数目庞大的卫星电视群,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省级卫视,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版图上。

省级电视台上星的前后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国内恰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对传媒行业经营的政策有所宽松,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省级卫视的崛起逐渐打破了以往“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有线电视发展:

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3年--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上或平房的屋顶上。这一阶段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于1983年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以1985年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有线电视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系统,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闭路电视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应用光缆作远程传输。

从1990年11月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随着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正向网络产业化改造的方向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让老百姓接受更多的电视频道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省级电视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电视频道在内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23.7个频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个频道,农村可以接受到10.8个频道。电视频道的数量增加,对中国电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中国电视观众开始“当家作主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视的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了。

“鱼和豆腐”的笑话

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传播学者张同道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光为3小时左右,过度观看者则高达5至6小时。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热播电视剧,人们不会说“今晚我要回家看电视”,但如果看电影或话剧则可以声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场电影/话剧。”看电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一件事,有无皆可。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获得信息。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无意识行动,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而就算选定了一个节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钟左右„„

观众在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前,从七点左右开始选择频道,也许到十一点半上床,还没有清清楚楚看好一个节目,还没有拿定主意,甚至于还没有把全部频道看一遍,用电视机的功能而言还没有“扫描”完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只言片语,莫名其妙,山重水复,眼花缭乱,精疲力竭,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关机了事!

马雨农: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我们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时代”,现在一个节目,一档栏目已很难撑起一个电视频道。惟有一个个的版块、一个个相关联或相同主题的节目、栏目,才能让“这一个”频道在众多频道中凸现出来,这意味着频道的专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篇2

一、兴起阶段

所谓“兴起阶段” (2 0 0 0―2 0 0 4年) , 2 0 0 0年6月, 广东电视台推出《生存大挑战》, 这是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的“真人秀”。有了第一步的历史跨越, 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也纷纷开始尝试真人秀节目, 一股?“真人秀”浪潮来势凶猛开始席卷全国。

1 9 9 6年暑假期间, 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这档节目主要记录了一些大学生只用五元钱完成了从广州到佛山的旅程。大学生们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 用一份份接力式的短工换得自己的生活费。有了初次试水, 四年后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该节目从全国5 0 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湖北籍青年诗人吕岛、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王樱和北京退伍军人张钧, 他们只带了最简单的户外求生用品和极少的一点旅费历时1 9 5天走遍了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

随着第一届《生存大挑战》开播带来的巨大影响, 广东电视人又推出了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这一次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 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由此可见《生存大挑战》已经初具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雏形。

《生存大挑战》是最先在国内出现的真人秀节目之一。他具有哪些优势获得如此成功呢?

首先, 先天发展优势。大陆地区除了市场庞大以外, 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便是广大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此外, 悠久的历史遗迹更能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提供加分效果。以第4届《生存大挑战》为例, 制作单位以丝绸之路串起节目发展的纵轴, 并选择在古城西安举行出发仪式, 以异乡希腊作为终点, 途经胡杨水乡、巴音布鲁克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在竞争内容和任务设计方面, 融人中国特有的兵马俑、传统皮影戏、富地方特色的锅盔制作和寻找尼雅遗址等。观众在看“真人秀”的同时, 也见识到西部之美, 育知性于娱乐, 非有中国大陆如此之大器, 无法成就这些内容。根据一项国内外真人秀研究及收市调查显示, 真人秀的十六大要素中, 场景排名第一。

其次, 融合国情, 内化国情。就目前来说, 国内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个性较为内敛, 不善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真实的欲望。中国真人秀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上都会受到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 社会价值观念, 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所以, 以纪录片手法、记者采访、脱口秀等方式来撩拨观众的窥视心理, 将参赛者隐私用来谋取高收视率的手段, 如何融合中国国情将是这类型节目能否做长做久的关键。北京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喜宏曾经强调“中国真人秀要讲道德”, 因此他在《生存大挑战》第4届的规则设置时, 特别纳入“倡导在做贤者与强者的同时, 鼓励帮助弱者, 展示真挚友情”的想法。不过竞争和淘汰终究还是会引发人性的负面

作为国内第一个真人秀节目, 虽然有模仿国外相关节目之嫌, 而且各个环节仍不成熟, 但它为国内电视界和观众宣传了真人秀的概念和节目形态, 培育了一定数量的的观众和市场, 并有盈利, 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可以说, 无论从志愿者与地点的选择, 规则的设计, 还是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等环节来看, 它都已初具真人秀节目的雏形。

2 0 0 3年在贵州召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是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从早期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分界点。随着各种质疑的产生, “真人秀”节目像一位勇敢的骑士锐不可当、越战越勇。

如果与电视理论界公认的几大电视节目类别如新闻类、影视剧类、社教服务类、综艺文体类节目相比较, 人们不难发现:《生存大挑战》、《龙行天下》、《完美假期》等之类的节目实际上无法归入任何一个节目类别, 但又吸取了任何一类节目的优点, 比如影视剧的冲突性、戏剧性因素构成了节目运行和展开的内在逻辑、内在矛盾张力;纪实性因素吸取电视纪录片的跟拍、随机采访等手法, 使得节目在悬念的渐次展开中保持拍摄者与受众的同一;甚至人们能从生存大挑战中依稀辨认出电视旅游节目、社教节目的轮廓。这种既似曾相识却又完全不是“旧瓶装新酒”的节目模式构建了真人秀节目的特殊魅力, 也使得它在密集的节目包围中脱颖而出, 成为电视荧屏的新宠。

二、发展阶段

2 0 0 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历史断限的依据是:2 0 0 5年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最为火爆。《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荣登收视排行榜前列。真人秀也开始走向成熟。从节目策划和制作来看, 前几年节目类型单一的现象有所改观, 出现了一批各有特点而且产生一定影响的节目, 不仅《生存大挑战》等真人秀仍在推出新的节目, 而且《非常6+1》、《超级女声》等了收获, 同时也出现了《实习生》、《创智赢家》、《天使爱美丽》等日常类真人秀节目;从节目营销来看, 《超级女声》所运用的营销模式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甚至整个电视节目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2 0 0 6年以后,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 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2 0 0 6年, 省级卫视的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动。与2 0 0 5年相比, 2 0 0 6年可谓是“海选年”, 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喧嚣。除了央视和湖南卫视这两家老牌劲旅外, 东方卫视、广东卫视等新生力量也加入角逐。东方卫视先后推出《我型我S H O W》、《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节目。广东卫视打造五类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选秀类、励志类、文化类、益智类和娱乐类, 囊括了当下最热门的几类“真人秀”题材。中国的电视人用自己的努力使得“真人秀”这个舶来品从早期简单的克隆发展成有自己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品牌。就《超级女声》而言, 通过节目发布会, 建立网站和专题, 选手的在线访谈和聊天等多种形式, 吸引了全国绝大多数报社、网站、杂志的积极参与。《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广告歌曲, 各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和深度报道, 大众传媒用《超级女声》的影响营销自己、营销节目。同时《超级女声》与蒙牛酸酸乳的进行了捆绑式营销。蒙牛在生产的上亿袋酸酸乳奶的袋上都打上了超女的形象广告, 在各赛区印刷了1亿张海报。这样的捆绑式销售方式实现了节目和商家的双赢。此外, 通过选手代言、“超级女声”唱片、演唱会、电视剧、书籍、网络铃音下载以及各类形象授权产品, 将构成“后超女时代”庞杂的财富产业链, 形成自己的品牌。

以《超级女声》为案例分析, 2 0 0 5年湖南卫视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在全国火了, 动辄上万的报名人数让举办方惊喜不已, 媒体报道也从最初的关注节目转向了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研究重点转向了节目的参与者——那些有的赛区没有规定年龄限制, 但是参赛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十几岁的女孩。那么是在什么原因使这些女孩们踊跃参赛?“该活动以一种不分唱法、不论外型、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 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 均可报名参加”, 主办方的这段话揭示了火爆的部分原因。1由此可见, 电视本身就是“秀”的最佳舞台。以《超级女声》为例:《超级女声》采用“竞赛”的形式, 前期通过造势宣传调动大众的想像力, 进行中节目主持人引导着受众“参与”各种竞猜性活动, 从而进一步酝酿与调动大众情绪。一场平民造星的活动自然吸引了众多追捧者。《超级女声》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其栏目的商业效应。通过一轮轮的造势, 通过人与人的传播, 这个群体越来越大, 偶像、粉丝遥相呼应。观众们的广泛参与还建立在观众可以实实在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 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分。这种参与性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整体分析来看, 《超级女声》是一次商业体系支撑下的媒介造势运动, 而且进行得很成功, 但又是一次彻头彻尾在利益驱动下的媒介策划事件。可以庆幸地说, 超女最终只是个大众娱乐节目。然而作为一次大众消费文化的盛宴, 一场时尚文化的热烈狂欢, 它仍然是一个极具人们深思的复杂社会现象。因为, 超级女声不但是一次简单的音乐狂欢, 它的背后还有强烈的商业利益动机, 还有文化审美趣味、文化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复杂的元素。它对于青少年的精神情感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透过这一文化现象, 对其中所隐含的种种复杂关系及其文化审美价值观念加以分析思考, 应当引起必要的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苑春阳《“超级女声”的亚文化解读》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6月P101-102。

全球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历程 篇3

20世纪90年代,各国都开始测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在更宽广的屏幕(16:9)中传输更清晰的图像和高品质的声

音。下面就介绍一下世界主要地区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欧洲地区

1995年,欧洲150个组织合作开发数字视频广播(DVB)项目,并成立了DVB联盟。DVB联盟是一个由30多个国家的230多个成员组成的国际机构。该机构的首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推广共同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DVB联盟共同制定了数字电视的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标准。这是一套有关电视广播系统大家庭诸多要素的统一标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DVB数字卫星和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标准。这些标准已作为世界统一的标准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包括中国。DVB标准规定数字电视系统使用统一的MPEG-2压缩方法和MPEG-2传输流及复用方法。

1997年,欧洲第一批数字电视服务在法国开始试验,截至2002年,法国的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vision Par Satellite(TPS)已经有超过110万的订户,竞争对手Canal Plus也推出了同样的互动服务,可以提供10个欧洲国家多达300万的卫星和有线电视订户。整个法国人口的30%己经订阅了数字电视服务。

1998年10月,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BBC的On Digital在英国开播,建立了名为Open的互动电视平台。同年11月,英国BskyB开播卫星数字电视,有140个频道,并于2001年9月关闭其卫星模拟电视。共售出卫星数字电视机顶盒550万个,加上有线电视转播,共有1192万用户。根据NTL的估计,到2004年,英国卫星DTV用户为700万,有线DTV用户为1200万,地面DTV用户为300万。英国全面普及数字电视的时间表,最早可能从2006年开始,计划在2010年停止模拟地面电视广播,这将取决于:首先数字电视信号必须能够覆盖全国99.4%的人口,其次95%的家庭拥有数字电视机或机顶盒等数字电视接收装置。截至到2002年底,英国40%的人口己经订阅了数字电视服务。

从1996年开始,欧洲数字电视市场无论从订户数量、还是产值上都有相当高的增长率;1997年底数字电视用户数只有200万,在许多欧盟成员中,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相对还很低,只有4.4%的电视家庭能收看数字电视;到1999年中,欧洲数字电视有了快速发展,其中英国和瑞典既有卫星和有线数字电视、又有地面数字电视;15个欧盟国家中,除比利时和卢森堡外其余13个国家都有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在1998年12月是11个),而除芬兰、希腊、爱尔兰、卢森堡、葡萄牙外,其余10个国家都有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在卫星数字电视方面,卫星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己接近100%,几乎所有的欧洲卫星电视频道都是按DVB-S标准广播。

欧洲数字电视频道增加得非常快,达到每年新增100个数字频道,到1999年末欧盟己有约400个数字电视频道。数字电视频道主要是16:9格式数字电视、PPVD和NVOD。节目,同时有许多节目分类频道(如电影、体育、记录片、家庭购物等)。电子节目指南(EPG)、电子商务、电视银行、信息和新闻、游戏、电视电子邮件、电视互联网接入和交互电视等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俄罗斯近年来也一直在积极地研制、规划和筹办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为了与欧洲地区各国开办和发展数字电视的有关协议、规划、标准等相衔接,俄罗斯决定采用欧洲的DVB—T系统,并实施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一套分三个阶段、共长达15年的发展战略。

2003年8月4日,德国的柏林和布兰登堡宣布彻底关闭模拟电视信号,这是欧洲第一个彻底关闭模拟电视播出的地区。欧洲其他国家规定的模拟信号终止播出期限在时间安排上也不相一致。如英国、德国和瑞士,计划在2005—2010年期间基本实现过渡;其他国家大多计划在2010—2015年实现过渡。欧洲有关组织通过的欧洲各国向数字广播过渡的工作计划,则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

北美地区

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对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它在发展数字电视机方面占有优势,特别是1993年成立的数字HDTV大联盟(GA),使得它现在在HDTV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94年2月,GA推出了数字HDTV大联盟制式,它不但吸取了本国各主要数字HDTV制式的优点,而且从日本和欧洲的研究中得到许多启示,因此标准高,方法灵活。

1996年12月,美国正式批准了由ATSC委员会制定的主要用于地面广播数字电视的标准,称之为DTV。1997年4月,又颁布实施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时间表及电视频道分配方案。1994年6月底,Direct TV和USSB两个卫星业务的开播,目前主要是DirectT V和Echo Star,Direct TV主要是HBO和Dream Works and Sports;Echo Star主要是PPV和Discovery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1999年6月,市场有960万家庭订阅卫星DTV广播:到2001年12月,Direct TV用户达到1070万,Echo Star用户达607万,总计1677万(占17%左右的家庭)。

到2001年美国己连接的模拟有线电视用户有6900万,到2001年9月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70万。根据AT&T的估计,到2001年12月,市场占有率为26%,Comcast为15%,Time Warner为14%,Cable Vision、Cox、Showtime和Comcast都开通了HDTV广播,其中Comcast自2000年12月起播出5套HDTV节目。美国的优先互联网业务开展得很快,2002年1月通过了CableModem DOCSlS 2.0标准。北美Cable Modem数量到2001年底达820万个,估计到2005年可达到1760万个。2005年年初,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公布预测说,2005年美国数字电视市场与2004年相比将激增2.8倍,达到2025万台。据CEA调查显示,美国数字电视市场自2002年后持续以每年一倍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亚太地区

日本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篇4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28年。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业,但“开业”前面加了个“试”字。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沈原野。

1991年4月22日深市出现零成交,中国股市第一次政府救市,深圳市政府筹资2亿元拉动深发展托市。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5月21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在全面放开股价的利好刺激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终于扼住了涨势的咽喉。当天,沪深两市均跌满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随后,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很快,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经越绷越紧。下午3时,周小川像唐·吉诃德一般拎长枪跨瘦马直奔国务院。晚7时周回府。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篇5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开业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1995年4月19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为第14家试点交易所。

1995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和“3·19**”导致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1995年4月,上海物贸因在上海商交所9505和9507胶板合约中严重违规成为第一个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会员单位。

1995年9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着手进行会员制改造。

1995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控制风险,禁止资金T+0结算。

199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责令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停业整顿半年。

1996年2月23日,国务院发文加强期市监管,金融机构退出期市。

1997年2月底,中国证监会严厉查处天津红期货操纵案。

1997年3月1日,李鹏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规范证券、期货市场,增强风险意识”。由此1997年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证券期货市场防范风险年”。

1997年7月上旬,中国证监会对期货经纪公司开始进行年检工作,并公布第一批不予通过1996年度年检的11家期货经纪公司名单。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再次进行力度较大的治理整顿,对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进行了数量、质量上的调整,改变了整个期货市场的格局,将原来的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机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立中国证监会统一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一个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初步形成。1998年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重新修订后的大豆、小麦、绿豆、铜、铝、天然橡胶等六个合约,11月27日新修订后的小麦、绿豆合约上市交易。

1999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之相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也相继发布实施,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了试点新阶段。

中国梦的发展历程 篇6

内容摘要: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历程,从古自今,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梦,要想实现这个中国梦,光靠国家的努力、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每个人踏踏实实地足印。回顾历史,有许多的事件、许多朝代的发展,都体现了对实现中国梦的努力和奋斗。关键词:中国梦 发展历程

“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就是中国梦发展的历程;

一、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统一中国,结束战国的战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统一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基础,从此,中国人不论说何种语言,但均可借助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统一度量衡及货币,在全中国奠定了交易的标准,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商业的发展。统一驿道,要想福,先修路,纵横全国的规范道路,有利于国内的物资交流。立郡县,先进的行政区划,避免了藩国制征战不休的弊端。这些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1.政治清明。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2.经济发展。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3.社会安定。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贞观之治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空前稳定的国家,把中国梦的实现又推进了一大步。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就业形式的变化。过去国家实行的是分配制,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毕业后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政府也不堪重负,不得已采取“上山下乡”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尽管如此,人们宁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愿意自己去想办法。改革开放后,随着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和经济状况的日益好转,人们就业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取消分配制的同时,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设立劳动力市场、就业中心等,各种民办就业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通过报刊、电视、因特网发布招聘信息,网上就业已成为一种时尚。现在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真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自谋职业形式已被广泛接受,人们承受失业压力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篇7

1 萌芽期(1958-1980)

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发出中国第一道电视信号到1961年19座省市级电视台开播,由于社会状况等原因,1963年,全国仅保留8座省市级电视台,之后文革十年电视无明显发展,电视节目播出内容有一定新闻特征,但只是针对报纸刊物的单纯念诵,播出形式没有电视栏目的特征。80年代初期,舆论宣传以纸媒为主,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参照《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创作思路,开播了《观察与思考》,这是一档具有评论性的电视节目,尝试对电视新闻栏目化和专业化进行探索。这个节目的开播意味着电视新闻打破了一味的对于纸媒的单纯照念,但是这个节目并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与内容,当时电视媒介的社会功能与属性还没有形成。

2 早期发展(1988-1993)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新闻工作者意识到电视新闻评论功能的重要性,在制作的手段技术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伴随着改革开放,文化环境不断变化,这一阶段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了很大变化。1988年中央电视台设立了评论组这一专门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形成了《观察与思考》《社会瞭望》两档新闻节目的改组成的全新节目《观察思考》,这是一档有栏目化特征的,比较成熟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了固定的主持人、包装手段及播出时间。这档节目才拥有完全独立于不同于报刊评论风格的评论语态。

在这一阶段,其他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有所发展,取得了如下突破性的成果:有了专职评论员及评论性主持人的介入;新闻节目有了更为大胆的蒙太奇手段;运用到了多种评论手法,如谈话评论、对话评论等;在题材上也有重要的突破。总之,在这一阶段当中,电视新闻栏目内容与社会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共鸣,电视新闻队伍人才与技术手段都得到了进步,为电视新闻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高速发展(1993-2008)

1993年,央视在原来新闻评论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新闻评论部,中国第一档实行制片人负责制的节目《东方时空》开播,并获得了成功,该节目有着鲜明的新闻评论等个,1994年,央视将老牌节目《观察思考》和《东方时空》进行整个,生成的《焦点访谈》节目,该节目成为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史的标志性节目,是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之一。1996年,由脱口秀性质的新闻评论节目《实话实说》是一档有影响力的谈话类新闻评论栏目,后来《新闻调查》《面对面》等节目陆续出现,各省市频道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电视媒体称为了强势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得到了很大发展,传统纸媒式微,但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对电视又一步步产生了影响。这一阶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根据新闻事实出现了比较系统而专业的报道,电视新闻有分众化的趋势;二是评论方法、评论题材、评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开发;三是由于各个电视台都开设了这样的新闻评论节目,节目模式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四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尝试与观众平等交流,评论语态有了变化;四是通过打造和推广名嘴评论员来助推栏目的品牌化、节目的个性化,如湖南经视的《刁子策新闻》。

4 突破期(2008-)

2008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多达数百档,那一年经历了在行政主导和统一调度下的大事件——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新闻媒体在这两个事件的报道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拉近了人民群众与事件发展、事件真相的距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人才培育的结果。“自媒体”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进行冲击,是迎合还是独树一帜?给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带来挑战。由于媒介的变革,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普遍关注”转为“个性关注”;同时,传统节目的被动接受观点渐渐转为向观众评论看的视角,自媒体时代,有时候观众的评论比电视新闻评论更为精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渐渐和自媒体接轨,进行媒介融合。

可以看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质与量都有多突破与发展,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进行何种转向,如何发挥其传播的优势,又能整合互联网资源,是可以不断研究的话题。

摘要:文章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为萌芽期(1958-1980)、早期发展(1988-1993)、高速发展(1993-2008)、突破期(2008-)几个阶段,并阐述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供回顾与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评论,媒介变革,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篇8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发展历程 趋势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行音乐,流行器乐以及这两者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剧。流行音乐最初是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后来逐步在美国生根发芽,且借助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让通俗音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之内最主流的音乐形式。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壮大并且席卷全球,跟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形式而言,通俗音乐跟它的名称一样,通俗易懂,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通俗音乐的受众面广,并且受众当中以青少年为主,所以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引导通俗音乐的发展,进而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文化产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一、模仿阶段

通俗音乐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而是舶来品。我国最初接触到的通俗音乐作品大多是来自香港和台湾。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台湾的通俗音乐迅速传入大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台湾著名女歌手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几乎人人都会一两首邓丽君的成名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这一阶段也传入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粤语歌曲,比如当时香港歌手谭咏麟就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水中花》、《爱在深秋》等作品也是当时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曲目,当时人们甚至视会唱粤语歌为潮流。这一个阶段的通俗音乐,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传唱性。这一阶段的通俗音乐基本延续了欧美通俗音乐传统的形式,和声较为传统,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为主,如钢琴、木吉他、电吉他、贝斯、爵士鼓、键盘乐器等。但是在旋律上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融合了民族音乐和中国古音乐的曲调,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民族风格觉醒

进入九十年代,大陆的通俗音乐在港台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并且风格独树一帜,成功的从模仿港台曲调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九十年代的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将通俗音乐和民族曲调进行了融合,我们能在这一阶段的大陆通俗音乐作品中看到许多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大陆通俗音乐中的代表作有《少年壮志不言愁》、《黄土高坡》等。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当时崔健在演唱会上的一首《一无所有》以其反传统的表现直击人们的内心。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的新时代,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理念,给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崔健的歌曲是被压抑已久的民众的强烈呼喊,音乐和当时人的内心形成了剧烈共振。他的歌曲自然朴实,却暗潮涌动,蕴含着随时汹涌蓬勃的强大力量,其在中国摇滚界的地位至今无法撼动。

我们可以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找到陕北民歌的影子。随着崔健的《一无所有》红遍大江南北,由崔健引领的西北风潮开始给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造成了重要影响。音乐人开始纷纷尝试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结合。“西北风”的流行受益于当时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西北、西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找到了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良好切入点,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将流行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歌曲,创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我国通俗音乐发展初期的简单的和声和伴奏以及平稳的起伏形式。从调式上来看,许多歌曲结合了欧美流行曲调和我国的民族调式,别具一格;和声较以往也更加复杂;起伏也更加明显,作品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这一阶段的作品当中的伴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作品结合了民族调式,在伴奏乐器上,除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伴奏乐器,如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键盘等,还加入了我国的民族乐器。这一时期传统的电音乐器、我国传统乐器以及西洋管乐器在伴奏中的相互结合也标识着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走向多元化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大陆的通俗音乐开始逐步减少对港台流行音乐的依靠和模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一批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等的校园歌曲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末,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周杰伦在流行音乐的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周氏RAP”成功将黑人RAP中文化、本地化,成为了台湾流行音乐界的一个标识;此外,由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等歌曲掀起的中国风直到今天也还未散去,他成功地将流行音乐元素和古风韵味的半言半白相结合,即能保证听众的理解程度,又是一次流行音乐与我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旋律或者节奏动感或者优美隽永,起伏较大,歌词朗朗上口,同时受到欧美蓝调音乐、爵士音乐、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较深,在伴奏上引入了电子合成乐等新的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百花齐放。

四、同质化

上一篇:一年级教子心得体会下一篇:患者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