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的有关问题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保卡的有关问题(推荐9篇)

医保卡的有关问题 篇1

职工实施基本医疗 保险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QZ/RL0002—2002 A/0—2002/01/01 按龙岩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统一规定,企业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执行。为做好我厂的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现将《职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予以下发。

职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见附件A)

文件归口部门:人力资源部 起草人:张美英 审核人:陈海萍 批准人:杨达辉

附件A:职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一、从2002年1月1日起,取消我厂原规定的医疗门诊包干费规定。

二、医疗保险IC卡,是参保职工就医、购药和结算医疗费用的专用凭证,因此,职工就医前必须随身携带人劳科发放的医疗保险IC卡。若IC卡遗失,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及时到医保中心办理挂失手续,方可重新补办,但重新补办的IC卡费用必须自理。

三、经医保中心批准,我厂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本厂职工可凭医疗保险IC卡,在医务室进行就医和购药,IC卡的使用,拟从2002年4月1日起执行。

四、由于职工住院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由个人与医院结算,统筹基金支付部分由医保中心与医院结算,即医院提出要病人交付的医疗费(俗称“押金”),则是病人本身需要支付的部分,或多还少补。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无需由病人代垫付“押金”,为此,在本市住院就医的职工,不得到财务科借款。

五、符合转外就医条件的病人,其转外就医的个人与统筹支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先由病人垫付,为此,原则上不得借款,如经济上确实较困难,需向本厂借款者,必须凭经医保中心批准的《龙岩市医疗保险市外转诊审批申请表》,经正厂级领导批准后,按财务科规定办理有关借款手续,借款金额不得超过2万元。

六、若市外转诊的病人有向财务科借款的,必须于出院后30 1 日内(时间以结帐清单为准)到财务科办理还款手续,逾期未还者,将从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款中扣回,不足部分从其所有收入(含职工在工会投资的股本及股息)中扣回,今后转外就医不准借款。

七、市外转诊的病人出院后,凭市外转诊审批表第一联,出院诊断书,出院小结,住院病历(或医嘱)复印件,就诊医院收费单据、结帐清单、复式处方和本人IC卡到医保中心结算报销。

八、职工医疗费的报销基本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医疗费在医保中心统筹基金支付最高限额内的,由医保中心直接与本市有关医院结算,医院提供给个人的医疗费用结算单,则是个人需要自付的部分;第二步,如医疗费超过医保中心统筹基金支付最高限额的,即高额医疗费部分,则由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解决,理赔设在医保中心一楼“高额医疗保险服务窗口”,该理赔是由平安保险公司结算报销;第三步,职工个人自付和自费的医疗费,则由我厂为职工办理的补充医疗保险解决,该理赔服务窗口设在烟厂人劳科,由平安保险公司进行结算报销。我厂职工第二步与第三步的医疗费可统一在人劳科由平安保险公司一起办理结算报销。

九、云霄办事处人员在未实行医改前,医疗费暂按原办法解决。

十、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合理费用中的自付部分以及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均需由病人自付,相对于我厂原医疗管理制度对职工的保障水平,个人需要支付的费用明显提高,为此,厂部在结合我厂 2 原医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决定为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以保证我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过渡,具体规定如下:

(一)享受对象:我厂在册的正式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二)保障待遇:根据在职或退休、一般病情或特殊病种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保障水平,除离休人员(含“5.12”)、特殊病种人员的门诊医疗费可报销一部分外,其余人员门诊医疗费全部自付。住院医疗费根据在职或退休、一般病情或特殊病种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保障水平(具体以我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协议为准),但无论是合理费用还是自费费用,个人均需自付一部分。

(三)所有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保障范畴:

1、未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在非认定的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机构就医和购药的;

2、未经批准转到市外就医的(因公外出患急病需及时治疗者除外);

3、职工在境外发生的医疗费;

4、因违法犯罪、吸毒、酗酒、斗殴发生的医疗费;

5、挂号费、出诊费、伙食费、特殊营养费、住院陪护费、特护费、押瓶、中药煎费、取暖费、空调费、电话费、电炉费;病房内的电视费、电冰箱费等;

6、医疗咨询费、医疗保险费(指医疗期间加收的保险 3 费)、优质优价费(指医院开设的特诊费)等;

7、各种体检,各种预防服药、接种,不育症的检查、治疗费;

8、急救车费、会诊费及会诊交通费;

9、各类磁疗用品费,镶牙、配眼镜费用;

10、购买及使用各种整容、矫形、健美器具的费用;

11、与疾病治疗无关的各种保健品及器具、材料费用;

12、出院及门诊带药量超出医保中心及卫生管理部门规定标准部分的费用。

13、《龙岩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就医指南》P175“中药饮片部分”的非处方配药部分。

(四)职工因病住院或特殊病种人员,在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赔付时,须配合提供以下理赔资料:

1、门诊医疗费报销人员

(1)填写理赔申请表;(2)身份证复印件;(3)门诊病历;(4)疾病诊断证明书;

(5)门诊医药费发票及处方(若为复印件应加盖

医保中心公章,注明与原件相符;处方应为医保专用处方);

(6)医保中心出具的特殊门诊医疗费结算单;

特殊病种人员还必须提供:

(7)医保中心出据的特殊病种门诊申请审批表。

2、住院医疗费报销人员

(1)填写理赔申请表;(2)身份证复印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住几家医院每家医院

都要有);

(4)每次住院的出院小结;(5)每次住院的医疗费发票;(6)每次住院的费用清单;

(7)医保中心出具的住院医疗费结算单。市外转诊住院人员还必须提供:(8)医保中心出具的转院申请审批表;(9)市外转诊往返路费发票。

住院病人治疗过程中病亡的,还必须提供:(10)病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医学死亡证明;(11)由法定顺序继承人(即受益人)填写理赔申请表;

(12)身故受益人授权委托书;

(13)受益人身份证复印件及户籍证明(证明与死者的关系)

(五)平安保险公司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受理我厂 5 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理赔工作,从2002年1月1日起发生的医疗费可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报销。

(六)受理赔的职工必须向平安保险公司提供一个黄河信用社的存折帐号。

(七)平安保险公司每周二、五下午上班时间将派员到我厂人劳科办理理赔等事宜,届时请职工按服务日期前来办理。厂人劳科电话:2213588-2327、2361----张美英。

(八)平安保险公司还设置了公司咨询电话:2230938、2234628。该公司在医保中心一楼设有高额医疗保险(即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服务窗口,电话:2297358----林虹影。

医保卡的有关问题 篇2

与会多位医改专家建议, 在3项基本医保整合势在必行的情况下, 应探索建立“大卫生”管理体制下的医保体制, 同时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供给的管办分离。

与会专家认为, 建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目的不是控费, 而是为了实现病有所医、保障人民健康。当前, 职工医保普遍实施总额控制, 致使多地医疗机构推诿医保病人, 导致新一轮看病难。应以改善参保人员受益状况、促进人群健康为基本目标, 实现医保制度和医疗服务的协同化、精细化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提出, 3项医保整合之后, 如果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最大的困难是在专业技术和信息获得方面存有劣势;如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最大的问题在于舆论会认为卫生部门既管供给又管需求, 难免有利益输送之嫌。李珍介绍, 依据国际经验, 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医保全覆盖的国家更多都倾向于“大卫生”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健康目标的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控制, 并有利于建立起医疗管理权力和责任对等的机制。

从澳大利亚全民医保想到的问题 篇3

这个制度好不好?当然好,你们没发现我每年都偷偷去几次澳大利亚吗?我去干吗?去看病啊——开玩笑的,别当真,我除了有时身体有些虚之外,啥病都没有。

可当我一知道澳大利亚有这样的全民医保制度后就暗中为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捏了一把汗。这个制度实在太大方了,稍微不注意,就会有人钻漏洞,澳大利亚政府受不了的,最终吃亏的还是纳税人。

可我担心了好久,都没有问题出现,就在我不再担心的时候,却突然曝出了一件案子,惊动了澳大利亚。

原来,一位不良医生和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好像还包括街坊邻居)串通好,于是那些亲戚朋友们每天不停地来“看病”,可能有时根本不来,只提前或者事后签个名,于是这位澳大利亚医生一天竟然看了100多位病人。大家算一下,100多个病人,每看一个,医生就收相当于100多元人民币的诊金,这位医生一天收入多少?1万多元人民币啊!

按照“澳大利亚全民医保”的规定,来看病的病人如果收入没有达到一定的数字,一分钱也不用出。那么就是说,那位不良医生每天欺骗来的钱都是从澳大利亚政府国库里拿的钱,也是澳大利亚老百姓交上去的税金。

这正是我当时了解到这个医保制度后所担心的。虽然澳大利亚至今公开的只有这一例,而且已经得到了严肃的法办,可这漏洞还在那里,想一下,是不是很可怕?

你不用担心,在澳大利亚这种制度性的漏洞还有很多,可去钻这些漏洞的人却越来越少,几乎没有。

就在我刚刚回到广州时,又听到一个好消息,中国的“医保方案”公布了。这个“医保方案”和前几天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都是很让人鼓舞的。至少可以这样说,是和国际先进文化和生产力接轨的重要一步。

特别是“医保方案”,我能够感觉到,如果成功执行,十几年后,我们国家的全民医保真不亚于西方国家。如果有了完善的全民医保,我就不用偷偷摸摸跑到别国去看病,很不光彩地花人家纳税人的钱看我得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病了。

从长远来看,这医保计划几乎可以和西方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相媲美。可问题是,我们有适应这种从外面引进的全民医保的文化和制度吗?这种从外面引进的制度肯定是有漏洞的,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制度,那样的道德水平,那样的职业道德标准,那样的环境,那样素质的民众……情况会如何。

西方是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医院大多是私人的,私人投资医疗也是主流,所以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选择,也就保证了医疗的质量。我们呢?公立医院始终是“独大”,谁来保证质量?在全民医保的盛宴下,会有很大问题的。

当然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的制度,如果没有很好的制衡和防腐败的机制,我很想知道,在中国有多少钱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到后来,一定会出现“没有病的人发了大财,有病的人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腐败深入到这种外来的制度中,最后弄得国家财政紧张,普通百姓又得不到好处,搞不好真要国破(产)人亡了。

上海市门诊大病医保有关规定 篇4

门诊大病医保仅限于门诊范围,不包括住院和急诊。

门诊大病医保仅使用于上海普通医保患者,不包括自费患者及离休干部。

门诊大病医保的病人须在我院明确诊断(不能实施手术者)或在我院实施手术者。

一、门诊大病医保范围:

尿毒症需要血透、腹透、肾移植抗排异治疗者;恶性肿瘤病人在门诊进行化学治疗(含内分泌特异抗肿瘤治疗)、放射治疗、同位素抗肿瘤治疗、介入抗肿瘤治疗、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以及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门诊大病医保期限

首次确诊或恶性肿瘤复发之日起的18个月。超过18个月后,确因疾病治疗需要继续进行恶性肿瘤相关的门诊大病医疗项目的(包括中医),可延长享受六个月门诊大病医疗待遇期限。

三、申请操作程序

1、先到相关科室就诊,须主治以上的经治医师根据上述条件开出门诊大病医保申请单(分为城镇大病医保申请单、小城镇大病医保申请单及个体大病医保申请单),申请单在科室区域护士台领取;

2、医师需在《就医记录册》上写明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叮嘱病人携带医保卡、《就医记录册》、出院小结(或诊断报告)、大病医保申请单等(小城镇病人还需携带当地医院的转院证明)相关资料到门诊接待办公室办理审核手续;

3、经服务总台总值班人员审核、登记后到方可到卢湾区医保办(重庆南路10号)办理大病医保登录手续(小城镇医保病人到户口所在地医保办办理);

4、患者持医保办出示的大病医保回执单到挂号处登录大病项目及科室,如果登录成功,相关科室即可挂号享受大病医保待遇。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恶性肿瘤病人门诊大病登记以2所为限。同一治疗项目限于在一所定点医疗机构登记。

2、每次登记的有效期为6个月。超过6个月,需重新上述按申请程序申请。

3、大病医保的病人仅限于在本病种的范围内使用,与大病不相关的科室就诊时,不能享受大病医保。

4、大病医保个人承担部分:退休 8%;在职 15%。

务工人员医保问题 篇5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必要性,途径与障碍 摘要:针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抛弃农民身份,被排斥在全民医疗保险体系之外,有必要关注这类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向城镇转移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户口仍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主要收入来源已非农业收入。他们介于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之间,在社会保障,权利,待遇上都有欠缺,对于这样一类社会群体,我们有必要关注他们,采取一个切实有效的政策来妥善安置他们的生存问题。

从1982年到2000年近20年的时间里,农村转移人口达2.05亿人。来自福州市罗源县的实地调查显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使农民工就业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出现了一个现象,农村的年轻人基本已经都聚集到了城市中,而农村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小孩,资源浪费。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现今全民医保的背景下,仍有一些外来人员和农民工还未享受到医保政策的庇护。他们的权益该如何得到维护?应该打造一条尽快吸收进城镇医疗的路,解决医保的看病难问题。

有必要吸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镇社保网络,这是这一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需要。他们已经走向非传统意义的农民之路,工作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城镇务工,虽然他们中一部分人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种地只是执行着最低生活保障功能,作为规避城市风险之用。

这一群体职业分布虽广,但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环境艰苦、存在安全隐忧,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因此,他们面临着医疗上的大问题。他们又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年轻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进城务工经商的主要是农村人口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这种年龄结构特征带来的结果是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并不像其父辈那样热恋土地,原来就未学会或随着日益成为熟练工人而不再具备从事农业劳动的意识和技能,从而在事实上完全失去了对土地的依赖,因而正承受着日益增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失业风险。

随着国家发展,要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绝对要求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而存在症结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就业安置、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如果一下子打破这种制度,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会给城市巨大的人口压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慢慢分析。中国城市化的任务,不仅是要把几亿农业劳动者转变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而且是把儿亿乡村人口转变为市镇人口,而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就必须使这一部分进城农民彻底告别土地,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依赖非农业经营活动生存的“城市”人。

农民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边缘,相当部分社会保障至今仍将整个农村排之其外。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实施过程中,新旧制度有效对接,但农村却陷入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境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才刚起步。但如果将已进城务工的农民强行退回到农村社保体系,对他们来说起不到社会保障作用,是不公平的,而且,沿袭城乡分割的旧的做法还会给今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操作带来新的问题和不便。而将这一群体依据收入来源地原则就地参保,缴纳保险金,有利于社保工作的开展,也符合这一群体的心愿和需要。通过吸纳这一群体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用现代社会保障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使这一群体彻底脱离与土地的关系,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将进城务工农民这一群体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好地保障这一群体的利益。与此同时,考虑到这一群体的流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要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保系统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个人帐户的全国可转移性,特别是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衔接。进城务工者原籍的承包耕地也应相应退出,实行有偿转让制,以保证这一群体彻底从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实现城市化。如果吸纳他们进来,通过户籍变更,改革身份,各地推出的放宽户籍制度,以居住地来划分城乡人口,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还可以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大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但是,扩大覆盖面的进展缓慢,会受到限制。根本的办法还在于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只有进一步改革城镇就业制度,让农民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有可能让他们加入城市保障体系,剥离职工与企业的关系。总之,通过繁荣城市经济、破除城乡身份差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严格的户籍制度阻止农民流入城市,严重地抑制了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品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务工农民仍然只是“农民工”,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的各种待遇。所以说,户籍制度成为头号障碍。其次,是观念上的障碍。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进城农民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认为在城镇居民就业压力本已增大的情况下,再允许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合理进入,并允许其参保,更会加剧城市就业问题。

许多企业雇佣大量进城农民,直因是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而不为其办理相应社会保险手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取高额的经济回报,这难道就是对农民工的恩惠?农民工进城本来就有风险,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加上社保费的交纳时间与社会保险金的支付时间相距几十年,而这一群体流动性又强,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从而也会影响到他们参保的积极性。还有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收入不稳定,也许将其吸纳进入社保体系不能维持资金流动,造成一扇无形的门,将其阻隔在外。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用人单位和个人均需缴费,外来务工人员可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结束了外来务工人员无门诊医疗待遇的历史。

说说医保的问题和改革的关键 篇6

一、医保问题的基本判断

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 可以避免没事找事瞎折腾, 遇到问题绕着走。问题导向, 首先要搞清哪些是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性的话题、某个概括性命题, 而是社会发展之必须又自身存在着功能性、制度性或外部匹配性缺陷等的难题。

自“两江试点”以来的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尤其是全民医保体系建立, 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少案例的成功典范。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医保就没有问题, 不仅有问题, 而且很多, 也很麻烦。但这些问题有一些属于内部体制机制性问题, 但主要还是外部支撑与匹配问题。这个判断决定着医保改革重点和方向。统筹谋划医保改革重点和实施方案, 必须先梳理问题, 进而客观评估, 明确哪些必须改, 哪些不能改;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改革的难点是什么。

二、医保功能和保障责任问题

医保当然是管参保病人看病医药费报销的。如果问题这么简单, 那肯定天上掉馅饼了。报销不是问题, 问题是报多少。这就涉及到医保功能和保障责任。而恰恰是这个问题关系到医保改革的目的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任务。

谈到医保功能, 必须回到国家治理和政府责任的命题上来。老百姓要吃饭, 政府就给钱, 这不是国家治理。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是社会风险管理。医保功能不是纯粹为了解决看病报销问题的, 而是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医药费补偿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 随着功能增强和待遇增长, 医保越来越呈现出福利化的惯性, 越来越成了政府单一责任, 其风险防范的制度属性和互助共济的社会机制却被忽略了。

与医保功能相应的是基本保障责任。既然社会医保是通过互助共济机制形成的疾病费用风险防范制度, 只能是基本保障而不能承担全部费用的支付责任。在这里社会保险是不是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还有待讨论, 但将之归结于纯粹的政府责任则是有害的。政府管不了那么多事, 政府没有那么多公共资源, 所以政府要尽可能集中较少资源解决社会问题。

医保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是谋划医保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系到制度属性和政府责任, 影响着舆论导向和公共决策, 尤其不能误导性地忽悠民众, 不能假借民意倒逼制度。因此, 医保改革, 既要重点解决一定阶段保障功能不足的问题, 又要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影响长远的福利扩张问题。

三、医保成本与均衡社会负担问题

任何不计成本的投入都是不可持续的。最可怕的是, 在当下的舆论环境甚至学术探讨中, 几乎对一切公共福利性投入成本都出现了集体性地失语。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是国家治理环境的恶化。而社会保障成本问题, 又是当今中国与经济增长、民生建设、收入分配和财政平衡等同等重要又内在关联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作出适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勇气。为什么不做好人, 多筹点钱, 多发点福利?因为社会保障一头关系到民生福利, 一头影响着经济发展动力。

医保成本, 就是社会负担率。涉及到总的社会承受能力和均衡负担两个问题。从总成本看, 1万亿的医保基金支出就是1万亿的社会负担。从结构看, 用人单位和财政承担了80%左右的筹资。这个结构一方面导致企业和财政负担沉重, 侵蚀了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导致受益群体成本意识淡薄, 福利诉求强劲。如果再考虑经济减速和医疗消费增长趋势, 基金运行的风险将会在医保成本问题上集中爆发:是增收还是减支?西方福利政治的荒诞剧就会在中国上演。

鉴于西方教训和中国现实, 任何时候搞改革, 都不能没有成本观念, 都不能放弃发展这个硬道理。特别在医保改革中, 牢固树立医保成本观念, 是正确处理医疗保险与医药服务关系并由此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理论基础。

四、大病负担与托底保障问题

“ 刻章救妻” “ 抢钱救儿”“锯腿保命”“剖腹自救”, 近年连续报导的几起困难群众大病难医的极端案例, 冲击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也催生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试点。试点取得了成效, 因为多报销必然会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但单靠费用补偿机制能消除上述极端案例吗?1.看看京沪各大医院挤满等候就医的大病患者, 本身就不单纯是医药费报销问题, 转诊、重复、异地就医等的就医成本如何解决?从案例反映的群体看, 几乎都是农村困难居民。当地看不好的病, 对他们来说, 不敢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才是真正的问题。2.普惠式的公平保障机制会让困难群众更受益吗?正如投资与竞选, 在公平规则下必然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暂且称之为“公平漏斗”。无差别化的支付政策是普惠式公平保障制度要求, 但只要有自付费用 (而这同样也是必须坚持的制度功能要求) , 富人就会得益更多, 而穷人的承受能力则会止步于一定自付费用段。如果大病保险仍然沿用无差别化的支付机制, 上述结果就会放大, 同时带来刺激医疗消费的结果。3.有新的制度安排就要有相应的支持条件, 仅靠阶段性的医保基金结余能支撑长期制度的运行吗?没有结余的地区如何实施?

不是说大病保险制度不能做。必须做, 而且要抓紧实施。但这是一项有别于基本医疗保险一般功能和原理、针对困难群众大病医疗的托底保障措施, 既要解决一般性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保障政策, 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同步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对穷人大病保障机制的研究, 还会引申出全民保险时代的特殊性诉求的公共政策问题。自医保制度建立之始, 就面临着持续不断的特殊利益诉求:各种奖励性、照顾性、困难性等的医保待遇需求要求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中给予解决。果真如此, 这个制度早已支离破碎, 无丝毫统一性、公平性可言。但从穷人大病这个话题看, 一方面, 医保确实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主要就医费用, 但另一方面, 对少数患大病的穷人, 包括工薪阶层, 总有个人自付所不能承受的极限。全靠基本保险包打天下不行, 对正当特殊诉求置之不理亦非长策。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制度衔接、功能协同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处理好社会保险的一般性原则和多元需求的特殊性问题。在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顶层制度上, 一定要坚持“一根支柱、两头辅助”的制度体系:坚持基本保障战略, 筑牢全民医保基础;整合基本医保与医疗救助, 切实解决穷人的重病负担;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满足富人更高医疗服务和保障需求。

五、异地就医费用结算问题

这是近几年来社会反映强烈的医保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提升统筹层次、推进省内结算平台、探索区域协作和改进医保信息系统等举措,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跑腿垫支问题。现在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跨省”“住院”“老人 (异地安置退休老人) ”三大问题上。但试想一下, 如果有一天真实现了全国异地就医费用实时结算,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

事实上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费用结算问题。1.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异地就医?这与前面说到的大病问题一样, 是资源配置和分级诊疗体系问题。2.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属于异地就医吗?只是由于区域差距和福利负担能力, 对社会转型中集中出现的异地安置退休人员难以转移保险关系。这就不单是医保问题了。3.与流动就业一样, 公共政策应保障必要的转诊就医需要, 但充分放开的异地就医加高效便捷的费用结算, 对个别必需的转诊就医是好的, 但在总体上会加剧医疗资源失衡、增加患者就医成本、加大基金支出风险。

因此, 真正解决异地费用结算问题, 要三管齐下, 综合治理。一要下决心从根子上、战略上解决异地就医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二要从制度和管理上进一步强化异地就医管理和完善费用结算, 该转的转, 不该转的不让患者跑冤枉路花冤枉钱;三要通过创新管理和建立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逐步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医保管理本地化、医保权益同城化。

六、医保统筹问题

当前, 城乡医保管理体制分割和区域医保统筹层次过低, 是医保统筹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管理分割阻碍了制度整合和功能效应。体制服从于机制, 体制是维护良性机制有效运行的组织保证。中国医保改革并有效运行二十多年, 原本可以基于理性判断和实践总结作出结论, 本不复杂。统筹层次过低的实质是政策管理权限过于分散, 导致区域政策差异和管理壁垒。这也是制度碎片和接续不畅的症结所在。

上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医保统筹的全部要求和关键所有。统筹, 意在效能。医保统筹是基于客观存在的资源短缺、利益冲突和系统割裂, 通过整合公共政策, 集聚资源能量, 平衡利益诉求, 以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发展总要求。

这就涉及到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提升决策系统问题, 涉及到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各类医疗保障决策的横向集中和纵向提升问题。提高决策的集中度和层级, 目的是消除制度冲突和政策分散, 但同时要充分考虑部门职能和地方责任, 避免权力集中, 责任上交。二是解决跨制度、跨区域的基金集中和财务平衡问题。制度整合、转移接续、共济范围扩大、老龄化及医疗成本平台提高等, 一方面需要提高基金集中度, 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区域间的基金平衡调剂机制。

七、医保支付方式问题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 既有制度合理因素, 也有管理有效因素。这其中逐步完善的医保支付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了第三方付费的制约机制, 二是有效遏制了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否则医保基金结余无从谈起, 连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普遍存在的医药费拖欠都难以根本解决。这并不意味着医保支付方式无须改革, 任何管理机制都有逐步完善的必要。随着医改的深入, 在医保制度中与医改最紧密关系的支付方式确有系统升级的必要, 也有机制创新的可能。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首先, 要区分医保待遇支付政策和医疗服务付费方式, 通常讲的支付方式是指后者, 因而也是改革的重点;其次, 必须准确定位医保支付方式的功能作用, 既然是医保的支付方式, 控制费用是其本质要求;第三, 医保支付的核心机制是利益机制, 其作用结果就是能否获得集团购买的合理价格。正是这三条, 都出现了认识偏差和决策背离。一是将待遇支付政策与服务付费方式这两个不同机制的问题搅在一起, 将问题复杂化了;二是将对医疗服务付费机制单纯理解为医院补偿机制, 将机制作用方向搞反了;三是强调支付方式作用却架空利益机制, 抽取了机制的灵魂。

当下,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问题被看得很重, 它也确实是医保管理的最核心机制, 是世界难题之所在。医保支付机制是医保对医药卫生运行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核心机制, 因而医改既有对支付方式改革的内在需要, 更在系统层面提供了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的最好机遇。改革的关键:一是将医保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控费手段提升为医保购买服务的询价机制, 实现由结算管理向成本管理的转变;二是重构医保支付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利益机制和谈判机制, 这就涉及到医疗服务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命题, 如果医生利益不能由市场决定, 就走不出政府定价的老路, 也就谈不上医保谈判询价;三是建立就医管理、预算管理与询价谈判三位一体的医保支付系统作用机制, 形成医保支付对利益调节、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的综合功能。唯如此, 医保支付机制才能对内实施有效成本控制, 对外优化资源配置。否则, 医保支付机制也就一奶嘴而已。

八、医药卫生体制问题

医保支付的核心机制是利益机制, 但不断进行的医保支付方式的探索, 都是“与风摔跤”:你深陷利益漩涡, 却抓不住利益主体。因为医院是公益性的, 医生工资并不由医保付费决定。因此, 谈医保改革绕不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近年报道的 “ 天价医疗费”“天价芦笋片”“医闹”“医倒”“伤医”和“假评”等案件, 引发了阵营分明的对立情绪。这就侧面印证了医药卫生领域确实存在着的体制性问题。目前讲医改进入深水区, 也应是指前面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问题的壁垒。那么, 阻碍深化医改的体制性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这就要回到重新学习和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基本精神和对医药卫生运行规律的再认识。

破解一个难题, 首先要对这个难题有起码的敬畏。既然是体制性问题, 就要承认它有着方向性、根本性、系统性的影响力, 不是一般性的认识和改革措施能解决的, 或者看似综合配套却是七零八碎的改革拼盘。或许, 问题是最好的法官。如果我们走出政府大院, 到各大医院排队就医取药, 问题会引导我们去发现医药卫生体制的症结所在:你让政府去配置如此庞大复杂的医药服务资源, 能做得好吗?你让上千万医务人员在繁重的服务且流水般的收入中没有利益冲动能做得到吗?

医药卫生领域的体制性问题, 关键是两个:一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如何处理市场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二是关乎亿万人群健康保障和经济利益的医疗服务, 如何建立合理且有作用的利益机制。到目前为止, 影响医药卫生改革的主导思想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而必须加强政府管理, 由于其趋利行为必须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方向。这两个思路都在强化政府的责任, 排斥市场作用。行政化管理并没有解决好卫生资源配置问题;公益性保护也没有遏制不良利益冲动。

由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的一字之变, 意味着行政方式的深刻变革。一个重要的命题, 是如何充分运用社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来做以前政府包揽或没人做的事。政府能力的提升不在于做事的多少, 而是减少政府事务, 多做谋划和制定有效的规则。不可否认, 中国的医药服务, 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买卖关系和利益关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 决不能因为我们无力驾驭市场而排斥市场和利益机制的作用。政府管的卫生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需要政府管, 都定位于公益性。与之关联, 面对公益性的机构定位和收入分配机制, 医疗保险的购买服务与付费机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浅析企业医保改革中费用控制问题 篇7

【关键词】 医保改革 费用控制 分析

医疗保险被保险业称为"带刺的玫瑰",它的费用控制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又是医疗保险改革发展中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阳煤集团自1997年开展医疗保险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14年的改革之路,从原来的在职职工、离休、退休、退职、多营系统的职工以及劳务工参加的医疗保险,到今年又增加的与集团公司控股企业形成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真正体现了以职工为本的精神。但也由此引发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及对各医疗机构管理的难度。如何运用好有限的医保资源,服务于广大职工,已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突出问题,也是医疗機构所面临的难点问题。现就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难点做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 医保费用控制的难点

1.1各医院就医职工数量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医疗统筹总量的控制指标不够准确。各定点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等的问题,决定了看病职工选择就医医院的心态,职工可以选择到满意的医院就诊,因此各医疗机构就诊的医保职工流动性较大,数量是动态变化的、不稳定的,给医疗统筹经费的定量带来困难。医疗保险机构费用控制指标是根据各医院上 年度该医院医疗统筹指标的完成数作参考,而核定下一年的医疗统筹指标,年终清算时超量部分根据考核指标按比例进行扣除或奖励。为此,各医院在围绕医疗费发生情况、门诊量、床位使用、医疗设备资产、收费价格、服务范围和功能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为自己占领并巩固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同时还要控制好当年的医疗统筹指标,争取第二年更多的统筹指标,这样就造成了医疗统筹费用的难以控制。

1.2各医疗机构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医疗统筹经费,往往诱导职工多做检查、多开药、多做治疗,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项目,还有的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保机构规定的药费比例而采取不合理的空收治疗费等不合规的现象,加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职工就医一旦过了起付阶段:比如在职职工是800元,退休职工是400元,比例自负会逐渐减少:例如在职职工1000以下自负25%,1000-3000自负20%,3000-6000自负15%,6000-10000自负10%,10000至封顶线自负8%,退休职工自负比例是在职职工的一半,费用越大自负越少,约束机制力度不大。有的患者抓住这一空子,自己点名开药,甚至今天上 家医院开药,明天上那家医院开药,还有的患者住院期间借着本院没有某种药的时机,到上级医院门诊开药和增加治疗费用、更有的"患者"甚至将药出售给药贩子以谋取私利,从而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医疗保险机构对费用增长速度快、超预算指标比例高的医院采取缓付、督查等办法遏制医疗统筹费用不合理上升,医院为了完成医疗统筹指标数,降低均次费用,继而又采取限制药物品种、限制处方用量、分解处方、分解住院等变相推诿病人的方法,这更加大了医保中心、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1.3冒卡就医引发的医疗费上升 ,一方面,老年职工就医多有家属陪同,挂号、付费一般都由家属排队代劳,因此各级医院在挂号、收费处一般都很难做到核对医保卡上的照片,而医生诊治时一般也只看就医记录,很难做到核对医保卡上的照片;另一方面,无医保者借有医保卡的就诊,在职职工借退休职工的医保卡就诊,甚至出现一张医保卡全家享用的现象。致使医疗统筹基金承受了超负荷的费用负担,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

1.4全免职工(包括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因公负伤致残鉴定为四级、离休干部、离休工人等)的就医费用泛滥,全免人员是一些较特殊的就医人群,他们一般是对社会或企业做出贡献或因公负伤的人员,就是因为此特殊才造成全免人员看病享有太多特殊的待遇,他们不仅本人门诊、住院医疗统筹费用高,更有甚者挂床现象严重,而且医生、护士、家属、好友、邻居只要能沾上边的,都会毫不犹豫的使用全免医保卡,致使医生、患者之间暗渡陈仓、互相利用,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增长,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加大了医疗管理的难度,造成医疗统筹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2. 控制医保费用的对策分析

2.1进一步拉开三级医院、二级以及一级医院自付比例的标准,例如:三级医院1000以下自负25%,二级医院1000以下自负20%,

一级医院自负比例在相对减少些等等,这样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就医流向,使职工小病在就近医院治疗,大病、重病、疑难病会自然而然的流向三级医院。另外,二级医院应加强慢性病等工作的展开,防止小病大治等医疗资源的浪费,促使职工就医相对稳定,科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引导分流病人。医保中心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医院管理办法,从医疗质量、技术水平、药品比例、全免比例和就诊人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结算,对合理的费用给予补偿,不合理的费用予以剔除。各级医院应利用好有限的卫生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与经营绩效。

2.2各级医院如果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应在医疗质量上下功夫,坚持因病施治的原则,优先考虑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杜绝为就医职工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行为。职工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使就医职工满意才能提升医院的形象,从而职工的复诊率和就诊率自然就会上升,这将最终带来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医院还应以突出特色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在差异、特色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在提高医生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加强对乱开药、药贩人员的防范和制裁,还医院一片净土,让真正患病的职工得到好的医疗环境和诊疗服务,让医保基金真正落到实处。

2.3加强全民的法律知识、素质教育和医保宣传培训工作,只有全民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才会知道冒卡现象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更为严重的就是套取医疗保险金的行为,如果知道事态的严重性,我想没有一个人会以身试法,这样才可能杜绝冒卡这一现象,从而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2.4增强对全免人员医保知识的宣传和保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医保中心应对就医人员特别是全免人员的医药费加强检查、监督,对就医产生较大费用的,尤其是一些转外或回原籍看病的费用,应多组织医务、财务等专业人员到患者就医医院现场办公、现场核查,这样就不会出现假发票、乱开发票、私开发票等乱象的发生,真正做到杜绝不良分子的钻空行为,从而降低不合理的医保费用。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应尽快制定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和保证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进行。

医保卡的有关问题 篇8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市已实施2年了,启动以来,医院非常重视,及时制定基本医疗服务措施,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保制度和政策,积极定出新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服务,主动自觉规范自我医疗行为,并在就医环境、服务、技术、收费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使就医条件得到改善,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广大参保人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某些环节上,给医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医院的发展。1 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陈旧 由于几十年来,一直实行公费医疗,使一部分人产生了依赖思想和“大锅饭”心理,形成了“一人公费医疗,全家沾光”,“小病大养,无病也开药”的不良风气。进入医保后,所有这些“铁饭碗”均被打破 [1]。因此,群众不理解的矛盾集中到了医院。1.2 卫生配套改革滞后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国务院出台了13个配套文件,医保改革、医药收支的运行、医疗费用价格的调整均全面推开,而政府补偿机制却不到位,在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的医院自然而然将注意力集中在收费上,即靠大处方、滥检查,分解服务人次等方法来增加医院收入,根据需求法则,要提高诊疗人次,医院必须降低人均医疗费用,但这必然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

1.3 超定额比例 医保启动后,参保患者要承担的费用增加,一般的伤风感冒,小伤小痛不轻易到医院就诊,到医院就诊的往往是大病和疑难杂症(特别是在三级医院)由于病情较重,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较多,例如:我院呼吸内科往年流感期间收治的病人为全院最多科室,自2001年医保启动以来,住院病人中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几乎没有,住院患者多为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肺癌等严重疾病。2002年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中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占全院收治病人的51.7%,这一事实说明,收治急危重病人越多的医院,医疗费用超定额标准就越高。一年被扣除超定额比例的资金近2百万元,严重影响基层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1.4 病人自费比例增高 改革的目的是使广人民群众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我市医保启动后,患者自付比例高达37%左右,就其原因:(1)医保中心将矛盾转嫁给医院,《特殊用药、特殊治疗、特殊检查》由医院自己操作,审核时医保中心认为不符的就拒付医院。为了医院的利益及发展,医院只有采取该谁付谁付的办法;(2)由于收治的疑难杂症较多,故特殊用药比例增高;(3)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的引入,住院费用也随之增加,但是新开展手术治疗、检查项目医保不予报销等等情况,增加了病人的自付比例,不同程度的增加了个人的经济负担,人们一时难以接受,甚至对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产生抵触情绪。

1.5 增加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隐患 在医疗保险体系的供、需、保三方中,医院(供方)是联结保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是政府,其代表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需方(参保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现阶段是职工)的桥梁,对于保方来说,供方―医院是医疗费用的水龙头,水龙头开关的大小,对于维持其运行事关重要,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医疗保险的筹资是一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医疗保险的保方希望医院把水龙头关得越紧越好,对需方来讲,医院是满足其医疗服务需求,实现投保价值的场所,因参保后,医疗服务费用大部分由供方支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需方希望医院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越高档越好。对医院自身来讲,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除需面对需方和保方有限支持能力的矛盾外,还要面对社会化、道德化、医疗技术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由于工作量增大、检查阳性率的考核、费用限制、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种种原因,这样,矛盾集中在医院就增加了医院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隐患。

1.6 医保中心审核人员专业水平局限 医保中心审核人员专业水平受客观因素制约,尚有不足地方,对某些疾病治疗程序不清楚,不熟悉,审核中难免出现差错,但发生争议时常常是医保中心单方面说了算,不该拒付的费用也拒付医院。2 对策和建议 2.1 对策

2.1.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为尽快适应医保改革,增强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参保人员服务,我院成立了医保协调办公室并由主管副院长亲自负责,设专职人员两名。抽调5名相关人员组成医保审核中心负责审核医保病人的每份病历,每项检查,每张处方。各级管理责人到人,任务明确,层 层把关保证医保工作系统化运作。加强和沟通参保患者的关系,及时了解参保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与医保中心紧密联系,对医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向医保中心反馈,积极配合医保中心搞好宣传工作,让前来就诊的参保患者更多的了解、熟悉医改政策,支持医疗制度的改革。2.1.2 打造专科品牌,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科室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了ICU、肿瘤科、产科、中西医结合科、专家门诊、分离扩展了神经内科、肾内、内分泌科、产科、妇科、骨三科(仅骨科就设置了三个科室),以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突出专科特色,增加市场份额;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对人员的培养、继续医学教育、学术活动、“三基”培训、病历质量检查等的组织实施力度,强调坚持科主任查房和三查七对及疑难危重病人讨论等科室责任的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管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引进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等措施,引导医务人员跟踪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围绕临床开展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提高了病床周转率,降低了人均住院费用。

2.1.3 营造清洁、整齐、温馨的住院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使病人能有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我院外科综合楼继内科住院楼之后,于2001年10月落成使用,每间病房内配有电视机、饮水机、微波炉、卫生间、沐浴器,各科室均拿出科主任月奖励基金,争先恐后的美化科室环境,创造了省内一流的住院环境。

2.1.4 增加服务内涵,规范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不再限于治疗,而生活保健指导、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合理透明的收费都成为服务的内涵,服务模式也要使之尽快转变,我们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贯穿其中,与病人多交流、多沟通。为规范医疗行为,有效的融洽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让病人明明白白的消费,我们实行了一日清单制度。

2.2 建议(1)医保中心和医院都是政策执行者,大家都是为了把医保工作搞好,相互间要多协商、多沟通,不要搞成行政命令问题。(2)加强医保中心人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3)建议政府成立医保仲裁委员会,有利于调解双方的分歧,有利于双方工作开展,有利于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医政的实惠且降低病人自付费用。(4)建议改进医保核算方法,即:“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结算办法,凡是能单病种付费的均按病种付费,如髂关节置换术,体外震波碎石术,人工晶体置换术,血液透析术等等,这样做,即有利于实行自我规范管理,有效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医患关系趋于缓和,同时又能保证资源利用,竞争趋于健康、有序,确保医保的平稳过渡。

医保卡的有关问题 篇9

市医保病人陈桂珍住院病历存在问题分析

1.患者使用扩张心脑血管药物及脑细胞、神经营养药物过多,存在重复使用情况:如同时使用血塞通冻干粉针、红花黄色素针、银杏叶片、舒筋通络胶囊等,同时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甲钴胺。2.在使用贵重医保乙类药物可能产生较高自付比例情况下没有告知患者。3.输液、理疗、疼痛治疗等没有做到让患者每天知情并在输液单和治疗单上签字。4.辅助检查存在重复情况,患者除做颈椎、腰椎CT外,还做了DR检查,并且没有告知患者本人。5.和入院诊断无关的辅助检查过多并且在病程记录上无体现:乙肝表面抗原、两对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等。6.护士发药流程存在问题,交接班没做好,导致患者来拿药时当班护士不知道在哪里拿并且没有向患者解释清楚,语气生硬,服务态度不好。7.病人入院前经管医生或科主任没有将本次住院可能产生的总费用及自付比例交代清楚。8.病人来院时,没有把头天的药物及时发给病人。

9.护士的穿刺技术没做到一针见血,但没和病人沟通好,没将病人安抚好,导致病人意见大。10.病人出院时没有将住院诊疗过程及住院费用情况详细耐心解释清楚,导致病人对住院费用及诊疗过程不满意。

上一篇:节约粮食活动倡议书下一篇:出入境邮轮检疫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