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交通十一五规划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甘肃交通十一五规划(精选7篇)

甘肃交通十一五规划 篇1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快公路交通建设,也是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依据我区“十五”交通现状和“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交通现状

“十五”期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跨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开端,也是我区改革、开放、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加速向现代化迈时的关键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区的乡镇企业及外向型经济更趋发展,水陆运输,尤其是公路运输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十五”期间,我们按照“突出重点,兼顾面上”的交通建设工作总方针,根据合理、科学具有超前意识的路网规划,全面完成了交通建设任务。

公路建设方面:“十五”期间,我区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投入建设资金近10亿元,先后完成新改建干线公路7条,长52公里,重点建设了宝瞻公路、联丰至集仕港公路、329国道五乡至宝幢、沿海中线鄞州段一期工程、明州大道鄞江至洞桥段等项目;完成新改建县乡公路31条,长142公里,使我区县道公路从此告别了砂石路面;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6条,长145

力地保障了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发展的前景来看, 目前我区公路网的经济、技术、环境等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值较低,服务管理水平依然不高;水路交通不断萎缩,发展明显滞后;交通紧张状况的缓解具有不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道路基础设施、运输结构、运输效率、服务和管理水平,仍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十一五”交通规划中将以不断改进。

二、“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重点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主要由公路、水运、公路运输、公路管养、安全保障、交通环保、交通信息化等7个方面组成,下面重点汇报公路、水运两方面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按照“六大联动”、“四个鄞州”和“走在前列”的要求,结合我区在全省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路,干线公路为骨架公路,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为联网公路的作用,进一步丰满路网结构,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个以鄞州新城区为中心的快速、便捷、畅通、安全、经济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

至2010年将初步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干线公路,“十一五”规划新建改建89公里,投资约需25亿元。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功能如下:

①明州大道:长28.7公里,总投资近7亿元,是我区东西方向交通的重要干线,甬金、甬台温高速公路的连接线;

②沿海中线:长18.9公里,总投资3.9亿元,是沟通我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通道,能带动区域内海洋经济的发展;

③鄞中—横溪(桃江至石桥段):长4公里,总投资1.3亿元,是中心城区连接横溪镇的快速路,有利于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

④段塘—梁祝公园(联丰路至梁祝段):长5.2公里,总投资3.6亿元,是沟通甬梁线、望童线、联丰路的连接线,促进梁祝公园风景旅游区的开发;

⑤联丰路延伸段(集仕港至横街段):长3.2公里,总投资1.05亿元,是宁波市区连接集仕港、横街镇的快速路,对于加快鄞西地区开发建设,促进集仕港、横街镇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⑥杭甬高速公路望春互通立交:总投资9700万元,是单喇叭型互通,连接杭甬高速公路与联丰路,改善鄞西地区对外交通,促进望春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⑦五龙潭至溪口公路:长4.7公里,其中隧道长度1.7公里,总投资1亿元,是沟通五龙潭与溪口风景区,促进鄞西地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加快鄞西地区经济发展;

⑧天童南路延伸段:长0.8公里,总投资1900万元,是天童

水运方面:内河港口建设以杭甬运河的全面开发为契机,加快建设鄞州中心港区和杭甬运河高桥港区。“十一五”期间将新增500吨级泊位3个,其中2个在鄞州中心港区,1个在鄞州高桥港区;新增300吨级泊位7个,其中6个在鄞州中心港区,1个在鄞州高桥港区,使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吨左右。加大内河主干航道建设力度,奉化江航道等级由6级提高到4级。“十一五”期间内河港口及航道建设总投资2.25亿元。

(四)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建设项目共需投入资金33余亿元,其中公路28亿元,水运5亿元。建设资金市以上投资只有2亿元,其余3亿多需自筹。资金筹措渠道主要有:一是银行贷款;二是争取列入“四自”公路工程;三是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补助;四是争取本级财政支持;五是乡镇自筹或向社会筹资。

(五)实施规划的建议及措施

我区“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区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综合效益,以及实现我区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实施主体

除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外,我区公路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三部分。根据《公路法》有关规定和公路建设一般通行做法,应进一步转变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公

前期工作。建议干线公路由项目指挥部负责开展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报区发展和改革局或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县乡公路、农村公路由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其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报区发展和改革局审批,同时报区交通局备案。

4、工程质量管理

交通质量是永恒主题。由于公路建设体制转变,“十一五”又是大规模公路建设,因此,要求各镇(乡)、街道责任单位应强化对工程实施项目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安全。一要严把设计审查关,主干路均要建立设计咨询制和工程造价审核制,优化设计方案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二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选好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严格合同管理,严禁转包和非法分包。三要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四要层层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加强施工安全检查,消灭事故隐患。

5、廉政建设管理。

交通建设领域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远。在“十一五”的交通建设中,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都要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加强对交通建设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根据当前交通建设中出现的腐败问题,我们认为今后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强化廉政责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①负责交通建设的区级部门和镇乡,要把廉政工

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管理的原则和远近结合,既满足近期建设需要,又保护岸线资源的要求编制。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接轨宁波港和长三角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区海洋资源的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为宁波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物资的喂给和集疏运服务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区,也为我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象山湾港区北港区鄞州段主要规划布置为散杂货、煤炭和石油泊位,到2010年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4个,货物吞吐能力340万吨/年,建设总投资为3.25亿元;2020年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7个,货物吞吐能力550万吨/年。

(三)总体布局:象山湾港区北港区鄞州段规划岸线范围从从洋沙山咀至青柱头,全长18公里,重点建设成公用码头作业区。根据港区性质及功能划分为七个区块:A1区是临港工业及物流园区,岸线长7415米;A2区是散杂货作业区,岸线长2180米;A3区是城镇旅游休闲区,岸线长3380米;A4区是大桥预留发展区,岸线长1660米;A5区是鹰龙山作业区,岸线长1580米;A6区是中石油储存基地,岸线长785米;A7区是东方船舶基地,岸线长1000米,形成具有船舶修造、仓储物流、大宗散货运输、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港区。

(四)分期实施:A1区(临港工业及物流园区)、A2区(散杂货作业区)和A6区(中石油储存基地)三个区块作为近期建

1里,总投资8.9亿元;县乡公路1条,改建23.4公里,投资3400万元;乡道砂石路面硬化7条,改建19.3公里,投资1930万元;农村联网公路23条,新建改建35.6公里,投资3560万元。干线公路具体项目如下:

⑴甬金高速明州连接线鄞江至洞桥段,全长7.4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44米,总投资1.52亿元。

⑵沿海中线鄞州段一期工程,全长6.5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23米,总投资1.05亿元。

⑶鄞中至横溪(桃江至石桥段),全长4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36米,总投资1.31亿元。

⑷段塘至梁祝公园,全长5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36米,总投资1.8亿元。

⑸联丰路延伸段(集仕港至横街),全长3.2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38米,总投资1.06亿元。

⑹杭甬高速望春互通立交,总投资0.97亿元。

⑺五龙潭至溪口公路,全长4.7公里,其中隧道长1706米,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总投资1亿元。

⑻天童南路延伸段(姜山至明州大道),全长0.8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36米,总投资0.19亿元。

甘肃交通十一五规划 篇2

“十一五”时期, 甘肃省城市基础建设在国家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 加强建设和管理, 全省城市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各项事业, 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是以多元化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总体功能有了显著提高。过去五年, 全省各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有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列入了国债投资计划。各城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加大这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加强对项目建设中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提高了投资效益。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功能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底, 全省16个设市城市道路面积达6017万平米, 比2005年末增加1105万平米,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2005年末的9.7平米提高到11.2平米;城市桥梁达357座, 比2005年末增加42座;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3053公里, 比2005年末增加332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397万吨, 比2005年末增加29万吨, 用水普及率由2005年末的85%提高到89%。全省65个县城道路面积达2815万平方米, 比2005年末增加787万平方米;桥梁达299座, 比2005年末增加39座;日供水能力达76万吨, 比2005年末增加37万吨;用水人口225万人, 比2005年末增加32万人。

二是以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五年来, 各城市为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 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等建设项目, 大多数项目已建成投产, 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到2009年底, 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达18座, 比2005年末增加7座, 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0万吨, 比2005年末增加48万吨,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1%, 比2005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由2005年末的295万人增加到387万人, 用气普及率由2005年末的55%提高到7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2005年末的6844万平方米增加到960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4065公顷, 比2005年末增加318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7.99平米, 比2005年末增加1.1平米。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林地面积已达58万亩, 成活各类树木1.61万株, 据有关部门测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每年25亿元。嘉峪关市经过持续10年的绿化建设, 使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逐步变为林带环绕、绿树成荫的城市住区。华亭县城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县城。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3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

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专栏2创新药物专项

以提高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

3.现代中药。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专栏3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生物医学工程。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实现部分医疗器械自给并出口。

专栏4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建设若干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自主创新,在一批关键技术或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提升和稳定量大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初步改变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重点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品种的选育。促进野生稻、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专栏5生物育种专项

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100—15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30—5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花卉、竹藤)企业(集团),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2.林业新品种。推进优良林木、竹藤等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专栏6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

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15个左右,开发并推广应用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40-50种;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国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专栏7生物能源专项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和高热值能源植物品种,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开展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10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建设年产万吨级植物纤维燃料乙醇示范线;利用多种农林油料等建设10万吨级连续化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以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以及沙生灌木为原料,建立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气化固化示范发电厂;实施若干工业沼气产业化示范工程。

2.燃料乙醇。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3.生物柴油。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4.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5.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四)生物制造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专栏8生物基材料专项

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成本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规模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2010年,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达到年产20万吨级规模,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糖工程产品和炭质吸附材料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木基工程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生物基材料企业集团。

2.微生物制造。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专栏9微生物制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国生物资源情况。实施全国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的建设。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流失查验技术平台,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支撑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筛选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原则,加快建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技术等技术标准体系、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生物参考测量标准物质库。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生物产业认证认可体系。

四、保障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家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国外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加强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生物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国家生物科研机构的技术负责人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四)多渠道增加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经营范围内积极为生物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的发展。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物流体系。

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加强生物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设立境外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以医带药,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积极推进种业、疫苗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建立生物产品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十一五”水上交通工作思路 篇4

一、水运发展现状

1、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严重滞后;

2、安全隐患仍然突出;

3、安全监督手段、方式落后;

4、自动化、信息化的办公设备、安全监督设施缺乏。

5、船质、船况差,船舶档次低,目前全县共有各类船舶142艘,单机货船居多、小吨位。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缆全局,紧紧围绕水上交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总要求,力争在“十一五”内完成以下目标:

合理规划布局码头建设,建成相如2#码头,年客流量达到43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412万吨,能靠泊1000吨级船舶进出港装卸货物。配套县城总体规划与发展,建成沿江34处小码头,改善老百姓上船难、难上船的问题,使各小码头平均客流量达到4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117万吨,重点规划好、选址好三坝水域内码头并建设,配合“三坝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能满足大型电站设备运输进出港口,能靠泊500吨级船舶。总预计投资720万元,到2010年基本完成520万建设投资。基本形成以相如2#码头为支撑点,各小码头为网点的水运交通运输体系,形成水路连接、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

常怀忧患意识,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体系,配套监督设施、设备,对行业实行可视化管理和数据化管理,即建立GpS系统,添置公务车一辆、微机8台,摄像机2部,数码照像机5部,复印机一台等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加强《内安条例》的宣传与解读,进一步理顺监督与管理的体系,重点提高县、乡政府对乡镇船舶管理的认识。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责任,重点抓源头和抓监督又抓管理,理顺安全责任体系,主要严把市场准入关,船舶检验关、船员考试发证关、监督检查关、实行层层负责、层层把关。

更新船舶档次、调整运力结构。引进新型船舶,逐步向100吨—1000吨级船舶发展,到2010年港内100吨级船舶达40艘,500吨级船舶达到100艘,1000吨级船舶达到10艘,淘汰老旧船舶、更新技术落后船舶。主要向小客位、全封闭、高速船舶发展,到2010年,发展高档旅游船40艘,餐饮娱乐船3艘,游艇40艘,封闭式船舶30艘,使港内各类船舶达到220余艘。

三、主要措施

依据水运规划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总要求,解放思想,合理筹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资金筹资渠道,实行参股、控股、借贷、引资等方式,完成相如2#码头及34处小码头建设,重点建设好、选址好为三坝核电站建设的前期码头建设,收集好、准备好第一手资料。

严把“四关”确保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安全畅通,有效监督,全面落实“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做到条块结合。

加大安全经费投入,添置监督设备,配置信息化、自动化的办公设施、设备,对行业实行可视化和数据化管理,主要经费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解决。

坚持水运结构调整,提升船舶档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促进水运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强力淘汰老旧船舶,推广新型船舶,大力发展旅游船舶,强力要求船舶安装GpS全球定位仪系统,对船舶实行可视化管理,鼓励船舶安装雷达仪,提高船舶安全航行效率。

甘肃交通十一五规划 篇5

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先进单位(15个)

1、兰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2、庆阳市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

3、兰州市城关区林业局

4、金昌市金川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5、白银市靖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6、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7、武威市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森防站

8、张掖市高台县林业局

9、酒泉市肃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0、平凉市泾川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1、陇南市康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2、临夏州永靖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3、甘南州迭部县森林植物病虫防治检疫站

14、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5、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先进个人(35人)

23、郭永生平凉市崇信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24、王恩智

庆阳市宁县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

25、牛彩琴

26、李志东

27、蒋新平

28、周雅敏

29、罗信云 30、蔡 斌

31、吴文海

32、潘世成

33、孙小霞

34、张雪霞

35、薛景文

定西市通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定西市临洮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陇南市徽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临夏州康乐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南州合作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6

背景与基础分析、战略选择、专项规划选择、制定行动计划、项目具体细节与举措、规划的准备实施与管理.1.背景原则1.1规则编制背景1.2规则编制原则1.3规划时限

2.公司现状2.1 发展历程2.2 企业特色

3.行业发展机遇3.1行业分析3.2主要业务 3.3行业问题 3.4行业前景

4.企业发展目标 4.1企业发展阶段 4.2企业发展目标 4.3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 4.4企业中长期管理目标 4.5目标制定的基本思想

5.发展战略 5.1人力资源战略 5.2特色营销战略 5.3技术制胜战略

5.4品牌工程战略 5.5超常规发展战略

6.企业发展模式 6.1发展模式的选择 6.2中长期发展模式的说明

6.3中长期发展模式展望 6.4中长期发展模式模块组合7.企业管理 7.1管理定位 7.2管理机构 7.3管理方法 7.4管理制度 7.5生产管理 7.6技术管理 7.7营销管理 7.8财务管理 7.9信息管理

8.职工队伍 8.1职工队伍管理目标 8.2职工远景规划 8.3职工管理制度的系统性 8.4精才集聚原则

9.企业文化 9.1意义 9.2企业家形象 9.3团队形象 9.4公共关系

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述评 篇7

[关键词] 印度 高等教育 “十一五”规划 政策研究

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印度近年来取得了以信息服务业为先锋的跨越式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瞩目。庞大的高科技人才库作为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高等教育必然功不可没。但是,关于印度高等教育的进展,除了规模扩张、质量以及主要的改革措施如教师、课程、考试以外,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其宏观政策与规划层面的内容。恰值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关于“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于2007年12月获得批准,本文即阐述其背景、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并对其进行评论,以期引起大家对此更多的关注。

一、“十一五”规划的背景

独立以来印度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7~2006年,大学从20所增加到367所,增加了近18倍;学院从500所增加到18 064所;教师人数从1.5万增加到48.8万;学生人数从50万增加到1 120万。毛入学率从1950年的0.7%增长到2003年的9.39%,国家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的结果大概是13%~14%。高等教育在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方面也同样得到拓展。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及其行动计划是印度高等教育独立以来的政策纲领,它主要受五个目标的指引:更大的入学机会、公平的入学机会、质量与卓越、相关性和价值教育。UGC是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轴心协调机构,责任就是协调、管理和维持高等教育的标准。所采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学院和大学提供财政支持来加强其硬件和教学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建设。几十年来,UGC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框架和相应的项目与计划,以把这些政策目标转化为实践。

二、“十一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战略目标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印度高等教育离理想的水平与质量还很远。在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UGC提出了“十一五”(2008~2012年)规划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即:扩大入学机会、促进高等教育包容性、提高质量与卓越、提高相关性和价值教育。这些与印度国家教育政策的一贯性原则相一致。

1. 高等教育机会

当前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39%,这在全世界是很低的,“十一五”目标是达到15%。这一目标对于支撑印度经济持续发展,使印度的高等教育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必需的。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对现有高校的扩容和创办新高校来实现。

2. 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印度人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广泛的差异。对当前在校生的分析显示,主要存在邦际差异、城乡差异、社会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贫富差异等。认真研究这些差异是形成UGC的干预计划和大学与学院实施计划的前提。①城乡差异:2000年早期,农村的入学率是5.6%而城市为20.44%。②邦际差异:各邦之间的毛入学率差别很大,各区的差距更明显。喀拉拉邦与比哈尔邦的毛入学率分别是21%和6%。③种姓之间的差异:在全国抽样调查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国平均水平是10%,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群体分别是5.09%、6.43%和7%。农村的情况更差。④宗教差异:穆斯林的毛入学率最低,是5.23%。⑤性别差异:女性为8%,男性为12%,低种姓和落后群体的女性情况更差。⑥贫富差异:穷人大概是2.4%,富人为12.81%。在穷人中,女性、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群体情况更差。⑦职业差异:农村劳动力和临时工子女的毛入学率远低于个体经营者和正常工薪阶层的子女。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包容性的目标就是要求大学和学院制定相关计划使这些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得更快些,以减少这些差异。

3. 教育质量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提高质量、促进卓越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之一。①对于接受公共拨款的高校,应该缩小其质量差距,促进质量普遍升级。当前有111所大学接受了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的评估,只有32%达到A级水平或以上。有2 780所学院接受了它的评估,10%获得A级及以上结果。对A级高校的分析显示,它们都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这些显然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必备条件。因此,很有必要以A级学校的设施水平为基准分,对那些低于这些基准分的高校给予更多的发展拨款,使其逐渐达到A级高校的水平。在UGC设计一些计划来弥补这种差距的同时,高校自身也必须采取措施改善这些方面的条件。②非拨款学院和大学是那些没有达到UGC为拨款设置的最低质量标准的高校。这些标准主要与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关。当前有65%的学院和大于50%的大学还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因此,UGC在考虑采取措施使这类院校满足最低标准,并纳入拨款资助体系,维护高等教育基本质量。邦政府也必须在这方面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③质量评估。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是UGC所设置的负责大学和学院质量评估认证的机构。目前,参加该机构的评估认证是自愿的,被认证的学院和大学分别只占所有学院和大学的20%和50%多。因此,扩大其评估的覆盖面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正在考虑将评估变为强制性的。同时它更强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认为这是外部质量评估有效性的基础。

4. 教育的相关性和价值教育

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同时,印度高等教育的供求状况存在极大的数量鸿沟和结构错位。因此,如何回应社会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经济社会相关性成为关键的问题。为此,UGC帮助大学和学院发展课程,更新学科知识,发展职业定向的课程。同时,UGC支持下的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把学位课程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当前急需发展一套能够理解市场动态的指标,以便识别优先专业课程,并为提供这类专业课程给予帮助。还需要形成有关技能与专业知识需求的中期计划,作为UGC和高校发展以需求为基础的课程的指导纲领。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价值教育,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民族传统与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5. 信息传播技术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距离大大缩小。在互联网情境下,快速传媒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使高校超越时空距离限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为了使这些理论上的潜能得到发挥,急需大力建构和发展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基础设施。

三、“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措施

1. 扩充高等教育机会

在扩充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现有高校的容量,比如开设新的学院、系部、专业等;二是创办新的大学和学院。

现有计划:UGC为大学和学院提供普通发展拨款,主要用于建筑、设备购置、宿舍、图书期刊和职员费用。新计划将加强现有大学(含准大学)的设施的可持续性。确定各邦历史较老的大学,给予支持使其重新恢复活力,加强其管辖范围内邦立大学的普通发展拨款。UGC也将支持落后地区的大学和学院,以扩充其实力。

2. 推进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1)社会(种姓)群体公平。现有计划:建立“表列种姓、表列部落中心”以监督保留制政策的落实;对这类学生的入学考试专门培训、大学在校生补救性辅导,社会落后群体学生的就业服务,还有专门的奖学金计划。这些计划有很多也扩及少数民族。新计划给予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少数民族以及穷人占较大比例的高校以特别的发展拨款;对促进残疾学生的入学机会也有相应的计划;“高等教育财政安全网”将服务于最不利人群。

(2)对不同能力人群的资助计划。UGC在实施特殊需要人群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两个项目,为残障学生提供无障碍入学,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十一五”将对所有残疾人提供相应设施,提供所有课程的教材库、盲文学习材料、磁带、手势语教材与讲座等。

(3)性别公平。现有计划主要是建造女子宿舍和在高校成立女子看护中心;成立女性学习中心以进行专门的女性研究。新计划继续建造女子宿舍和相应设施;提供看护中心、女性专业课程和女子奖学金。

(4)地区平衡。当前,UGC主要为落后区(即所有识字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的大学和学院提供资助。“十一五”期间的计划包括给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小城镇和边远地区的大学和学院以特殊发展资助。落后地区的定义根据入学率和每千人口学院数计算,同时考虑高等教育的供求状况。

3. 提高质量与促进卓越

(1)提高质量。现有计划主要分三个层面。①院校层面。主要有特殊资助项目、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资助、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施资助。此外,在大学建立仪器维护设施以进行室内维护;为有组织的国内和国际会议提供资金;成立六个大学校际研究中心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设施,其中两个是服务定向的设施,其余是专门的研究设施。②教师层面。提供专门的教师资助以加强其教学研究水平;重点和一般研究计划资助;国际研讨会旅费资助。此外,给退休教师专家津贴以从事科研活动;交流项目为教师提供科研和其他学术合作机会;教师进修学院为教师提供持续更新知识与技能的机制。③学生层面。UGC给所有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合格的人提供特殊科研资助。此外,还设有拉吉夫·甘地研究生奖学金、独生子女助学金、中央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特殊奖学金。UGC试图提高国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实行招生政策、课程和评价方式标准化,提高研究质量。

“十一五”规划将努力减小不同院校之间的质量落差,整体提高教育质量。①减小大学间和学院间的质量落差。期望各邦也在缩小质量落差方面提供一些资助。同时推出对新大学/学院的质量追赶资助和对老大学/学院的活力恢复性资助。提出了支持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计划。每个区首府的大学和学院都会建立一个教育学院和体育学院。提议改善教师进修学院设施条件,使有些教师进修学院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区性学院。UGC还提议创办大学和学院的内部评估中心。②加强大学校际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将加强其资金配置,以促进教师科研、培训和能力发展;除了现有的校际中心,还需要建立新的文学与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校际研究中心,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师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设施。

(2)促进卓越。“十五”期间的两个计划是:有卓越潜力的大学资助计划和有卓越潜力的学院资助计划,对这类院校给予特殊资助,以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对某些系提供特殊资助,促进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在坚持原计划的基础上,新计划包括:落实基础研究调研组建议的项目、师资进修交流资助、教师研究资助、博士生教学资助。年轻科学家将在师资进修计划中得到研究水平的提升。

4. 加强相关性和价值教育

“十五”期间,UGC落实了职业定向专业课程计划,学生在完成计划后获得证书、文凭或高级文凭。此外,还启动了印度思想家思想研究资助和创新性项目资助。新计划有:①为了促进教师引进新专业课程,新的自治学院将得到资助。②推出职业定向教育计划,设计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发动建立社区学院。③推出创新性课程,提高相关性和价值教育。④在每个大学建立职业咨询中心。⑤在大学中继续进行领域研究项目,进行特定领域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研究,以发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⑥对系部提供拉吉夫·甘地讲座席位,以促进相关性和价值教育。⑦价值教育和人权研究将受到新的重视。⑧有关社会排斥和容纳政策的研究中心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扩大。⑨特别需要建立印度比较语言和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校际研究中心。

5. 高等教育中的信息传播技术整合

“十五”计划已资助高校建立计算机中心。此外,UGC信息网也启动,以提供大学和学院之间的网络连接。包含4 000多杂志的电子资源已建成并供大学免费进入。“十一五”规划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发展高校层面的电子资源库;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的大学和学院,形成校际网络;继续发挥“十五”期间的信息通道、电子期刊协会等的成效;将资助教育传播集团以协调教育多媒体研究中心和音像中心,发展和传播音像节目;逐渐使课程变为电子课件;继续博士论文数字化工作。

6. 高等教育系统的治理与行政

UGC在“十五”期间实施激励性拨款计划,以鼓励大学多方筹集资金。管理庞大的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将实施下列项目,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治理:落实大学和学院的电子管理;UGC及其地区办公机构公务的电子化,并与大学和学院连接;教学管理人员培训;鼓励大学和学院多方筹集资源;发展国家的研究生储备;资助各邦高等教育委员会开展工作。

四、对“十一五”规划的分析

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围绕机会、公平、质量、相关性与价值教育、信息传播技术整合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对策。规划所识别出的问题无疑非常关键。很多举措与“十五”规划也有极强的连续性。辛格总理表示,“十一五”对教育的投入总量将大幅增加,增幅约4倍,教育经费占五年规划总额的比例也从7.7%增加到19.4%。他还指出,印度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被忽视了,“十一五”期间必须扭转这种局面。这些表明国家将要重新肩负起高等教育的责任。

1. 公平: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正如辛格总理所言,印度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本身就是为了穷人的规划,农业、教育和健康是其核心议题。虽然印度近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并未取得极大的社会成就。相反,印度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到了危及社会秩序的边缘。因此,公平不仅是紧迫的现实需求,还是政府寻求其政策合法性的主要依据,因而也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政治口号,对于议会民主制国家的政治精英赢得民心和选票都至关重要。

“十一五”规划的前三个目标都与公平关系密切。①从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来说,其采用的主要途径包括扩大现有高校的容量和创办新高校。而新高校的布局必然与公平紧密相关。虽然创办新院校不完全在“十一五”规划期限之内,但已经决定新建30个中央大学和在370多个教育落后地区创建新的学院。首先,在增建中央大学方面UGC就明确提出,至少要保障每个邦有一所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是同时获得UGC发展拨款和维持拨款的高校,其最初的建设目标也是树立全国高质量教学研究的典范。创建这样一所大学如果仅仅是照顾布局上的公平,则不失是一种误导。这种表面均衡的实现,要付出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能否获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呢?其次,对于创办新的学院,则更加与解决公平问题密切相关。特别强调山区、边境、部落地区、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高等教育平衡问题,特别强调与区域相关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机会问题。无论新建院校还是老校扩容,都必须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保留制的落实,保障高教机会公平。②促进高等教育的包容性战略目标所关心的话题及所采取的广泛措施,是专门解决公平问题的。③在质量目标方面也非常重视与公平目标的协调。UGC在这方面提出的目标是缩小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但无差别地给予那些很差的学校以支持,是否存在经费使用上的无效呢?同样,UGC将鉴别出各地历史悠久的老校和新办的学校,为它们提供特别资助,使老校恢复活力,新校达到基本条件。这种平均用力的做法是否会削弱国家建设一流重点大学的成效呢?公平无疑是需要的,但公平不等于平均。

2. 规模与质量并重:规划的内在张力

在印度,除了著名的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和一些中央大学等少量高校,很多高校基础设施陈旧、教材内容滞后、教学管理松懈、大学在校生保持率不高,质量问题非常明显。这从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或认证)的两个基本层次可以看到。最基础的就是UGC为拨款设置的最低质量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有资格接受UGC的拨款。现在超过一半的学院和大学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一资格也是国家质量保证委员会当前考虑是否将其纳入质量评估认证范围的一个基本要素。第二个层次就是质量认证。在已经接受评估的高校中,只有10%的学院和32%的大学能达到A级评估结果。所以,如果UGC把增加的经费用以现有高校设施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新建很多高校,是否能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印度高等教育是否已到了切实需要稳定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转折点?然而,规模扩张依然是印度一个普遍的共识和需求。因此,该如何权衡质量与公平的关系,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战略措施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验证

首先,增建中央大学的初衷是否能够实现。辛格总理在其2007年9月的讲话中还提到要增建几所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等。当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很多,除了经费的高度紧张、教学管理的落后以外,合格师资的短缺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印度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就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生在减少,造成合格教师储备减少。另外,由于教师行业工资很低,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高等教育,在信息工程领域更是如此。创建新的这类高校不仅仅是模式的照搬,人才资源是关键。其次,提高质量的很多计划都需要邦政府在资金问题上给予配合。比如新建院校或者提高所在邦新老高校的质量,都需要邦给予资金匹配。但是,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南部和西部的一些邦很发达以外,很多邦的财政非常紧张。某个邦曾经许诺给高校自筹资金以同比匹配,以鼓励高校扩大自筹资金的比例。但因财政窘困,邦政府不但没有兑现承诺,而且停止了这样的计划。再次,印度高等教育历史上,很多改革要么被强烈抵制,要么流于形式。这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的,即政客、高等教育官僚、高校教师等既得利益群体维持现有秩序以保护自身利益。辛格总理和UGC主席都认识到改革难度之大,一再强调行动和落实是关键。

4. 规划的相关性和价值教育目标意义重大

本规划的相关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相关性,二是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相关性。后者主要体现在价值教育方面。虽然这一方面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多,但意义重大,特别是价值教育部分。就前一方面而言,主要就是在一般的高等教育阶段如何进行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促进就业。就后一方面而言,印度非常注重本国文化与传统的推广与深化研究。全球化潮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化,二是同化。极化就是高度分化,贫者更贫富者更富就是典型的情况。同化就是以现代化为统一指针,向发达国家看齐。同化必然削弱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价值教育,这一点对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说,更为重要。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印度处于跟中国极其相似的处境。首先,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给世人以及国民极大的振奋;另一方面,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私有化、成本回收等措施的落实,两国人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存在极大的分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富人的特权。其次,两国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更强大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同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扩张已经给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突出的质量问题,大学生失业与高等教育扩张并存。我国已经注意到了教育质量问题,并在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如何取得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如何不仅发挥高等教育贡献经济发展的功能,还能发挥其贡献社会公平的、凝聚民族意识的功能?这些是两个国家都必须考虑的。关注印度高等教育政策及其进展,无疑会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资料

1 XI Plan Thrust Areas & Initiatives. http://www.ugc.ac.in/notices/notice.html

2 Sukhadeo Thorat(UGC主席).Strategy for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Http://pibhyd.ap.nic.in/education%20feature.pdf, 2007-11-5

3 赵中建. 面向21世纪的印度高等教育改革[J]. 上海高教研究,1995(6)

4 安双宏.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后果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2000(8)

5 徐德仰,许明.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面临的问题[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作文800字高中下一篇:专业英语考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