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精选13篇)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1

姓名:

科别:

一、单项选择题

1、最严重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循环超负荷E 细菌污染反应

2、一卵巢癌患者,输血几毫升后,疑发生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其处理是:

A 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 中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 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 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 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3、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

A 过敏反应B 发热反应

C 细菌污染反应 D 溶血反应 E 血液凝集反应

4、一患者,输血1-2小时后,突起寒战,高热头痛,血压16/12kpa,应考虑为:

A 溶血反应B 发热反应

C 疟疾感染D 体温中枢受损 E 过敏反应

5、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是: A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 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 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 粘膜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 E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6、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循环超负荷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7、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 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8、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 A 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B 腰背酸痛 C 胸闷、呼吸困难 D 寒战、高热

E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9、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 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0、男性病人,70 岁,输血后 30min 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咳吐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30 次/ min。临床诊断是: A 心功能衰竭 B 溶血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二、填空题

1、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

2、输血反应中,细菌污染反应常见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

3、溶血反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保 护肾功能、处理急性肾功能衰竭,输入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者可行换血 治疗。

4、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它是指与输血相关但不能用其它原因 解释的体温升高1℃或1℃以上,发生率为2%-10%。

三、简答题

试述最常见的输血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

答案:选择题:ABDBB

BAABA

填空题:1.发热反应、溶血反应2.大肠杆菌3.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 DIC、4.发热反应

简答题: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1、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

2、致热源污染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

3、其他输血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细菌污染或溶血。临床表现:寒战、高热、皮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多在输血后15 分钟-2 小时内,持续0.5-2 小时后消退。治疗措施:减慢输血速度,严重的应停止输血,并可给予退热药物。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致热原技术和消毒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过去几年间采用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 共抽取8896例次。其中有输全血73例次, 输红细胞悬液2787例次, 输洗涤红细胞65例次, 输血浆5205例次, 输血小板766例次。

1.2 方法

研究中将输血回报制度进行建立, 将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情况在输血记录单上进行详细记录, 同病历一同保存。在输血结束后的24h内将输血回报单向血库进行回报。由血库对输血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并作分析处理。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制品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在本次研究中8896例次输血中共发生50例不良反应, 经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并且经统计发现, 输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血制品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输全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本次研究中所有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发热或者是一些常见变态反应, 不存在明显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未发生因输血所引起的相关传染并以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详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与辅助治疗手段, 输血能够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等均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然输血不是绝对安全, 因血液成分存在明显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因此在展开输血治疗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不良反应得以发生, 并且很难避免。一般情况下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者两类[2]。本次研究中, 50例患者均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等。

血液或者是血制品呢具有致热原, 在多次受血后会出现同种白细胞或者是血小板抗体 (HLA特异抗体) , 能够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致使白细胞遭到破坏使内源性致热源得以释放, 一般情况下临床会出现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非心源性肺水肿、血小板输注后紫癜, 在将被细菌污染的血液予以输注后所引起的反应以及因短时间内输注大量血制品发生的反应等[3], 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发热、寒战、头痛以及恶心等, 严重时会发生呼吸或者是心力衰竭, 甚至是休克等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变态反应为发生率较高的输血不良反应[4]。

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而言一般是在输全血、血液成分、输血后1~2h内体温发生升高幅度不小于1℃, 临床表现为寒战以及发热并用其他原因不无法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白细胞抗体以及在血液保存中出现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多在存在输血史或者是妊娠史者中发生, 在发生妊娠后母体受到胎儿血的免疫刺激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抗人类白细胞的抗原抗体, 当再次对含有相应抗原的外来血液进行接受时会出现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 从而致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在采用输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控制与掌握, 对输血治疗措施予以合理实施, 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 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0.56%。结论 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 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分析

参考文献

[1]向东, 刘曦, 王健莲, 等.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8 (12) :132-133.

[2]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9 (23) :241-242.

[3]赵晓姬, 方华.9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11, 24 (12) :393-394.

[4]于卫健, 陈玫, 叶萍, 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12 (23) :782-783.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3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況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篇4

2、及时记录和核对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回收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用保存的标本和重新采集的标本重复交叉配血和血型的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则以及其它相关检测,血袋保存至少24小时,标本至少保存7天。

4、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和检测结果做好登记并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和临床医师经常沟通,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的能力。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篇5

二级医院评审标准(蓝皮书140页)

4.18.5.5条款是核心条款,其中一条有输血科主 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的标准和应 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以下四个方面

1)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2)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3)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4)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3(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细菌污染。5.循环超负荷。6.出血倾向。7.酸碱平衡失调。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9.传播感染性疾病。10.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5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 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 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 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 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 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 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 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 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 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 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 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 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 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 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 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 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 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 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 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 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 提高警惕。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6

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认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3 职责

3.1 实验室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 3.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上报;

3.3 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4 工作程序 4.1 输血反应监测

4.1.1 输血前:观察或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皮疹、瘙痒等不适; 4.1.2 输血中:前15分钟输注速度要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15分钟后,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4.1.3 输血后:持续观察患者24小时,无异常情况后,24小时内将血袋送回输血科统一处理。24小时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血红蛋白尿等情况,要排除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4.2 输血反应报告、调查程序

4.2.1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实验室通报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逐项详细填写输血情况回报单,持续观察24小时后完善输血情况回报单并送至输血科备案保存。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4.2.2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协助临床医护人员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4.2.3 对于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科室负责人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置疗效; 4.3 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24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受血者的症状或体征显示有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如停止输血,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组织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和治疗。

4.3.1 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如果怀疑为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临床医生对症处理。

4.3.2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如果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

停止输血,抽取血袋中剩余血液及输血反应发生后受血者血液标本联同静脉输液器作细菌性检验。

4.3.3 溶血性输血反应: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4.3.3.1 复查标签和记录:复查血袋标签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血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4.3.3.2 采集实验室检查用标本:收集受血者输血反应前血标本、输血反应后的抗凝和不抗凝血标本,连同所输血袋和输血器、静脉输液器及输血反应后留取的尿液标本,送相关实验室检测; 4.3.3.3 相关实验室检测

4.3.3.3.1 受血者抗凝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

4.3.3.3.2 受血者不抗凝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乳酸脱氢酶、高铁血红蛋白;

4.3.3.3.3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及尿胆红素; 4.3.3.3.4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h测血清胆红素含量、尿胆红素及尿血红蛋白。

4.3.3.4 输血科实验室检测:

4.3.3.4.1 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发血单; 4.3.3.4.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液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液标本、血袋中血液标本,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

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4.3.3.4.3 对输血反应后的血液标本,离心后肉眼观察血浆中有无溶血现象,并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送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作进一步鉴定。

4.3.3.5 及时治疗:如果受血者已有明显溶血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医生应立刻着手进行对症治疗,不必等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4.4 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输血24小时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发现或怀疑受血者发生迟发性输血反应,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要尽快抽取受血者抗凝血送至红十字血液中心红细胞室,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例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4.5 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程序: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由主管医生向医务部汇报,由医务部汇同输血科展开仔细调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感染控制科。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应及时通报采血机构; 4.6 输血反应的追踪回访制度

4.6.1 输血科接到临床急性输血反应报告后,在进行常规处理后,应对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跟踪、回访,次日收到输血情况回报单要及时汇总,登记在《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上,以便进一步明确输血反应发生的类型、原因及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4.6.2 对于临床回报的输血反应,接待者除在《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登记外,还应在《值班登记本》上登记。科室对于临床回报的严重输血反应,要立即组织全科人员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科室每季度应该进行1次输血反应总结,对于因技术性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输血反应,要提出整改措施,避免以后再次发生。5 相关文件

5.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卫生部)6 相关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80例原因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2在我院住院并输注血制品的患者临床资料、输血记录等。

1.2方法输血及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1]。诊断方法: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方法参考外科学第六版教材[2]。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血不良反应类型2007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住院输血患者共8423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6例, 其中过敏反应41例 (73.2%) , 发热反应11例 (19.6%) , 其他反应例4 (7.1%) ,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6%。

2.2血液成分引起不良反应冰冻血浆47例 (83.9%) , 去白悬浮红细胞7例 (12.5%) , 单采血小板1例 (1.8%) , 冷沉淀1例 (1.8%) 。

2.3输血不良反应既往史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 无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4%,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输血是临床重的治疗手段之一, 有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 提高血浆蛋白, 增进凝血功能的作用, 但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合理选用血液制品, 探讨发生原因, 有效防止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十分必要。输血反应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输血反应, 得益于血液的集中采集、严格的检测及输血管理, 目前因输血导致的传染性反应已基本消失, 因此探讨是非传染性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有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临床最为常见[3]。

注:与有输血史/妊娠史比较, *P<0.05

分析我院近8年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66%, 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接近,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浆最多 (83.9%) , 且以过敏反应为主, 去白悬浮红细胞较低 (12.5) , 主要是近年来血站采血滤白技术的提高所致。我院发生血小板及冷沉淀的患者非常少见, 发生率统计必然存在误差, 故无法评价。发生血浆过敏反应的事件较多, 可能与血浆中的异体抗体成分有关。同时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较高, 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患者多次接受输血, 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 机体发生免疫反应[4], 导致患者体温升高;而过敏反应则多由血液中的抗原引起, 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及荨麻疹的发生, 严重者甚至引起支气管痉挛”喉痉挛, 最终导致休克, 因此, 预防输血反应意义重大。预防输血反应要从选择血液制品、无菌输血用品及保证整个输血过程无菌, 熟悉并熟练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适应证, 甚至采取必要的药物来预防输血反应。

综上所述, 充分认识输血不良反应, 积极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事件,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建立规范化用血制度, 强化输血相关知识培训, 提倡自体输血, 关注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输血需求, 从而达到安全输血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医发[2000]184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室, 2000.

[2]吴在德.外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7-39.

[3]刘景汉, 兰炯采.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97-425.

临床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适症状;悬浮红血球

临床输血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目前临床输血已经产生了多种输血方式和输血制剂,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输血后的不适症状对病人机体造成的影响。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1]。通常的输血后不适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过敏、恶心等。

现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等相关信息,排除本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例。针对产生输血后不适症状的病人进行观察,分析产生这些不适症状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方法,为在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输血案例资料

1.1案例基本信息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其中男性病人67例,女性病人61例,病人年龄在半岁到89岁之间,所有病例均无血液类疾病,病人主要来自普外科、血液科、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科室。收集128例病人的输血记录,重点是病人输血量、输血类型、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记录,以及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后的血液复核检测相关数据。

1.2血液制剂类型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包括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血球、机采血小板、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和自体全血[2]。

2方法

对于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对发生不适症状的病人血样进行复核ABO正反定型与Rh(D)定型、相容性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以及不完全抗体检测[3]。

3结果

通过对产生不适症状病人的有关血液复核等试验,发现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发现发热症状32例,过敏症状96例,其他输血不适症状都较轻微,并均能在一个小时内完全消失。

对于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信息的搜集统计,其中新鲜全血4例(3.13%),新鲜冰冻血浆81例(63.28%),悬浮红血球35例(27.34%),机采血小板6例(4.69%),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2例(1.56%),自体全血0例(0.00%)。输血次数分为1,2,3,4,5的病人中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分别为4例(3.13%),11例(8.59%),19例(14.84%),38例(29.69%)和56例(43.75%)。

4结论

病人输血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发热。通过上述的实验统计结果可知,病人输血次数的多少与出现不适症状的概率成正比,输血次数越多的病人越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同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病人输血后出现不适症状与所使用的血液制剂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上述结果可知,最容易使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血液制剂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63.28%)和悬浮红血球(27.34%),在日常输血中应当尽量减少这两种血液制剂的输注。由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血球的不适症状产生率明显低于悬浮红血球,因此在红细胞输注时可以考虑洗涤红血球代替悬浮红血球,自体全血最为安全,基本可以认为不会产生不适症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直接关系。

5体会

在实际的临床输血中,首先应当提前预防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在输血前要详细了解病人病史,病人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等。在输血过程中可使用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白细胞过滤器等技术[4]。目前,由于白细胞与输血后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去除过滤白细胞的血液技术应当作为输血方面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次,通过对128例病人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观察发现,自体全血是最为安全的一种输血方式,在臨床输血中,应当尽量采取自体全血的输血方式,尽量减少采用含白细胞成分的血液制剂进行输血。

总之,输血后的不适症状要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同时在临床实际中,我们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富臻.对输血不适症状的调查及分析[J].医学检验,2011,8(08).

[2]黎海澜,焦伟,刘晓芳,等.输血反应270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03).

[3]陈江,代琼,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12).

输血反应应急演练总结 篇9

x病区于x月x日17:00进行了输血反应应急演练,演练中医护人员均能按照演练过程和《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评估患者,在启动应急预案后能迅速检查、救治,及时有效地做好病员的安抚工作,并上报相关科室及部门。

由护理部领导带领各科室护士长、组长观摩后对演练进行了点评:从现场看人员、病室、物品准备及演练情景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参加演练的医护人员分工明确,护士在评估患者情况、确认为输血反应后,启动预案迅速,医生及时到达现场检查,给予处置,并且积极对病员进行安抚,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在临床工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因此,我们根据医院制定各种预案进行学习,通过演练,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应急反应能力,用最短的时间采取措施挽救病人生命,更重要的是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意外发生,保证病人安全,要做好以下措施:

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认真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的“三查八对”,开始输血的前十五分钟严格控制滴数15~20滴/分,并守候观察,病员无不适可加快输血速度,40~60滴/分,加强巡视。

2、当前护士应掌握病区正在输血的病人,一旦病人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携带生理盐水一瓶,输液器一副,血氧仪到床旁查看。

3、评估病人情况:确认(或疑似)输血反应后,应立即呼叫医生,遵医嘱用药,采取相应措施,由另一名护士将剩余的血袋和输血器取回治疗室并与他人再次核对配血实验单,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1月不良反应总结[模版] 篇10

2015年1月份药品不良反应全院共上报16例 其中不合格3例,我院共上报药监局药品合格不良反应事件13例,其中 新的3例 严重0例 一般10例.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药品是: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3例,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手臂皮肤红肿,分析为患者对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过敏所引起,为避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希望临床今后在使用此药品需引起警惕和注意,另外本月无严重不良反应。

科室上报的情况:心内科0(3)例,呼吸内科3(3)例,消化内科3(3)例,内分泌1(3),神内科2(3)例,五官科3(2)例,妇产科1(2)例,泌尿脑外科0(2)例,普外科0(2)例,急诊科0(3)例,烧伤科0(2)例,骨科0(2)例,其中妇产科有1例不良反应(病程中无记录)不合格 呼吸内科有1例不良反应(无法查阅)不合格 五官科有1例不良反应(与病程记录不符)不合格,整体来看各科室标情况不是很理想,还望各科室继续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有个别科室在不良反映填写中,对于必填项没填写完整和不良反应过程描述填写还不够详细,希望在工作中严密观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报告,上报不良反应必须要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并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以保证药品不良反应工作顺利开展。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历来源

437例均为2007年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输血的病例, 其中男231例, 女206例;输注全血2例, 悬浮红细胞299例, 新鲜冰冻血浆129例, 机采血小板7例;受血者年龄44~ 85岁, 大量输血者 (≥1 200ml) 1例。患者分布在消化内科、急诊科、妇产科、外科等。

1.2 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由我院输血科专人负责, 临床各科护士观察记录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的各种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标准为确定输血前无发热, 输血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升高1℃以上 (≥38℃) 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者为过敏反应。输血后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然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本科室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协助处理。

2 结果

经统计在437例受血者中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为3例, 报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均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NHFTR) 和输血过敏反应, 未报告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等引起严重后果的输血不良反应, 也未见由输血引起的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 发生率为0.69%, 其中NHFTR 2例, 发生率为0.46%;过敏反应1例, 发生率为0.23%。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我院临床报告的均为即发输血不良反应, 未报告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等引起严重后果的输血不良反应等均未见报告, 也未见由输血引起的相关传染性疾病报告。我院临床报告的均为NHFTR和输血过敏反应, 即即发输血不良反应 (见表1) 略低于文献报道[1], 临床输血出现发热反应率0.5%~1.0%, 临床输血发生过敏反应率1%~3%。一般来说,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2]。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相关性疾病主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本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3例患者中, 2例为重复多次输血者, 另1例为大量输血者。在输血过程中, 2例患者于1h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1例患者于2h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据文献报道, 输注全血比应用成分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率要高[1], 而我院在2例输注全血的患者中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主要是因为严格控制全血的临床输注例数较少原因, 我院全年成分输血比例超过99.5%, 基本不使用全血。本次调查资料显示,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较高为0.46%, 主要原因是白细胞引起的非溶血发热反应。多次接受输血或者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时,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导致发热反应。本组过敏反应次之, 发生率为0.23%。有过敏体质的患者, 平时对某些特质 (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 过敏, 输注血浆时, 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 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 多次输血亦可使受血者产生同种异型抗-IgA抗体, 再次输入相应IgA抗体时, 便发生IgA的抗原-抗体反应, 产生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 在输血前0.5h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且不输入有过敏史献血者的血浆;对于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抗体的患者输血时, 应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缺乏IgA献血者的血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临床回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但未见对于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 这可能与我院目前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较短、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集中在发热、过敏、急性溶血等常见易见的即发反应, 而对罕见或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了解不深, 从而忽视了罕见和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即使出现了相关不良反应, 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总之输血疗法是安全和有效的, 但是输血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 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 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和血细胞单采技术, 以及科学合理的输血, 将有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江朝富, 汪传喜, 付涌水.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 (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72-77, 234-247.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年入院诊治的610例异位妊娠大出血并行成分输血的患者。异位妊娠诊断标准:腹痛;阴道流血;B超未见子宫腔内妊娠。大出血诊断标准[2]:红细胞压积<0.25, 急性失血>1000 m L。根据其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 (实验组, n=30) 与无不良反应组 (对照组, n=580)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非溶血性发热等。610例患者年龄 (28.3±3.7) 岁, 妊娠时间 (12.5±1.8) 周, 出血量为 (1219±297) m L, 出血时间为 (8.8±1.4) h, 手术时间为 (127±24) min, 扩容输液量为 (2544±479) m L。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础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输血治疗:失血量>1000 m L, 血红蛋白<70 g/L, 同时伴有临床出血症状, 输注红细胞悬浮液;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1.5倍参考区间或纤维蛋白原 (Fi B) <1 g/L,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或冷沉淀;血小板 (PLT) <50×109/L, 输注单采血小板。每输注400~600 m L新鲜冷冻血浆后, 复测凝血功能, 确保患者的凝血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并且每输注4~6 U红细胞或400~600 m L新鲜冷冻血浆后, 应向静脉注射1 g葡萄糖酸钙。

检测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观察患者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红细胞比容 (HCT) 、血小板 (PLT) 等血常规指标。应用凝血分析仪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等凝血功能指标。分别在输血治疗前及输血治疗后8 h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指标:输血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常规的比较中并无显著差异 (P>0.05) ;输血后, 两组患者血常规均显著改善, 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同组输血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并无显著差异, 输血后, 实验组凝血指标呈上升趋势, 对照组除纤维蛋白原外呈下降趋势,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与同组输血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异位妊娠大出血的输血治疗:异位妊娠急性大出血主要表现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重要器官灌注减少, 红细胞丢失携氧减少, 凝血因子丢失。输血治疗可改善组织缺氧及凝血因子。事实上, 人体在大量出血后会引发复杂的代偿机制, 又因异位妊娠之前的治疗手段的干预, 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的治疗重点为迅速纠正主要矛盾, 成分输血即是针对性的补充治疗。

3.2 常规凝血检验的意义: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往往合并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 一方面由于妊娠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另一方面出血同时伴有胎膜破裂进而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在血常规的比较中, 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HCT、PLT血常规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 且以对照组的改善更为显著。同时输血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并无显著差异;输血后, 实验组凝血指标呈上升趋势, 对照组除纤维蛋白原外呈下降趋势, 两组差异显著。接受输血治疗的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 在治疗前后期血常规和血凝指标水平均会有大幅度的改善, 但如果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就会使改善幅度明显减小, 因此可以根据血常规血凝各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 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效果进行监测[4]。

综上所述, 应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有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监测意义, 可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春丽.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1) :51-52.

[2]蔡俊琴, 宿静, 张毅, 等.282例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1) :16-18.

[3]郭维婵.自体血回输在基层医院异位妊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5) :28-29.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5月我院血液科住院接受输血的血液病病人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14岁~84岁;急慢性白血病2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 地中海贫血32例;输血705例次, 输血最多者19例次, 最少11例次。将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实验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14岁~65岁;白血病病人1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 地中海贫血病人15例;输血359例次 (输红细胞232次, 血小板127次) , 输血最多18次, 最少12次。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19岁~84岁;白血病病人1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 地中海贫血病人17例;输血346例次 (输红细胞221次, 血小板125次) , 输血最多22次, 最少8次。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种、输血次数和血液种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 用生理盐水排气, 穿刺静脉成功后, 将输血器针头插入血袋进行输血。观察组采用滤白器, 按滤除白细胞输血器上的说明进行操作, 选用8号头皮针。应用无菌技术连接生理盐水和血袋, 关紧连接血袋的开关, 先用生理盐水填充滤白器, 再关紧连接生理盐水的开关, 打开连接血袋的开关, 保证输注通畅, 血袋的血液输完后打开连接生理盐水的开关, 用25 mL~50 mL的生理盐水冲管。在输血中禁忌挤压滤白器上方管道或用生理盐水冲洗滤白器, 以免将过滤后的白细胞再次输入体内[1]。输血后全程观察病人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发热反应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 h~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有发热症状, 常伴有畏寒、寒战、发热、出汗, 体温可达38 ℃~41 ℃;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局部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关节痛, 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例次

注:χ2=46.375, P<0.05。

3 讨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25%, 其中70%以上为发热反应, 其次为变态反应[2], 其中发生的原因多见于输血的血液、血制品或使用的输注容器内存在致热源和供受血者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 如抗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抗体、血小板抗体。血液病病人由于反复多次输血, 使体内产生大量白细胞抗体, 再次输血时此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刺激内源性热源 (细胞因子) 的产生和释放, 因此容易发生白细胞相关性输血反应。因为白细胞需要在22 ℃~24 ℃冰箱中保存, 而在2 ℃~6 ℃冰箱中贮存的全血, 其含有的白细胞很快发生凝集而形成微粒, 这些微粒不能被普通输血器滤网滤除, 因此传统的输血方法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滤白器具有滤除血液中99%以上的白细胞, 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避免由白细胞携带的巨细胞病毒 (CMV) 、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HTLV-1) 传染的功能。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使用滤白器后输血反应发生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采用滤白器输血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有报道, 初次输血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5%, 多次输血后其发生率高达60%, 建议在第1次输血时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 对输血治疗有预见性, 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从第1次输血就应用滤白器输血, 将输血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减少病人的痛苦, 避免由于输血不良反应而增加病人对输血的恐惧。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输血器预防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血液科住院长期反复输血的病人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滤白器输血, 对照组采用一般输血器输血。观察两组病人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输血反应5例, 对照组62例。[结论]采用滤白器输血能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滤白器,输血反应,预防,血液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刘景汉, 林武存.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5.17.

上一篇: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下一篇:人生因自信而美丽优秀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