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1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1、巧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策略产生一种需求,激发学生一种学习的动力。

2、形成策略,经历策略内化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策略形成的过程。应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对问题的多样化的理解,多样化的解答,从而产生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再通过有序的对比学习资源,在深入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策略的内涵。

3、回顾梳理,反思总结,形成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新课标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特点

1、解决问题不能和应用题划等号,它是一种新的观念,又是一种有意义的重要活动,更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2、“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在抓住“用数学”教学的同时,充分关注问题的感知、发现、提出、解决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3、从教学目标上比较,新课标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现象,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促进学生逐渐概括化地把握常见数量之间的联系,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使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1、充分地、正确地理解问题,把握教材。让学生进入情境图,了解情境,弄清情境,从情境中收集和整理用于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2、利用已有经验,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有效计划。

3、自主探索,让学生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4、反思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与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问题寻找条件,也可以根据条件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要适切。良好的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素材,联系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切不可让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迷糊了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张弛有度,忌“流连忘返”。

2、教材把握要准确。要把构思解题计划,形成解题思路的教学作为灵魂,引导学生形成思考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才能带动在更大范围内的问题的解决。

3、传统精华要继承。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发展数学中的主要矛盾,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2

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在备课时,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让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采用多种呈现方式

综观教材的例题和习题, 都是关于一个长方形长、宽的变化引起的面积的变化。我感觉到如果按照教材去上, 学生会感到难度较大, 枯燥无味。为此, 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 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问题串起来, 使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力争做到素材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关注学生内在需求

示意图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学生画示意图的真正动因不是某种外力强加, 而是源于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需要, 所以是否画示意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我将课本的例题改编成“老虎大王准备给它的子民们重新划分土地”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在学生完全投入到这一情境之中时出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这么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口语表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解题思路, 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节课我考虑到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准备在形成策略这一环节中多让学生述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用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 学生就会很快地掌握“策略”。

【我的教学实录】

一、故事导入, 复习旧知

最近, 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热闹了, 老虎大王准备给它的子民们重新划分土地。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说不定遇到一些难题, 我们还能帮它们解决!

师:看!小狗的菜园子, 你能算出面积有多大吗?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菜地, 没标上长和宽)

生:不能。

师:要算长方形的面积, 必须知道什么?

生:知道长和宽。

师: (课件显示出长7米, 宽5米) 那现在能算吗?

生:7×5=35平方米。

师:那小兔子的萝卜地, 你能算出长是几米吗? (课件出示萝卜地, 面积是40平方米, 宽是5米)

生:40÷5=8米。

师:知道面积和长, 怎么求宽呢?

生:面积÷长=宽

二、情景激趣, 寻求策略

让我们去看看狐狸吧!这只狡猾的狐狸正在得意呢! (课件演示) 原来狐狸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 一天夜里它悄悄地把长增加了3米, 结果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同学们, 你们能算出狐狸原来的花圃面积吗?

师:这个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你是看着文字来理解的还是看情景图来理解的?

生:我是通过看情景图的变化解决的。

师:看来, 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情境图, 我们怎么办呢?

生:可以画图。 (师板书:画图)

师:根据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我们先画什么呢?

生:画长8米的长方形。

师:真画8米长吗?

生:可以画8厘米的示意图。 (板书示意图)

师: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画呢?

生:长增加了3米。

师: (把长延长3米) 3米随便画吗?你认为画多长?

生:8米的一半是4米, 比4米短一些。

师:我们要求的是原来花圃的面积, 哪儿是呢? (强调标上问题)

师: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

(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教师板书: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先求花圃的宽。18÷3=6 (米) 6×8=48 (平方米)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师:同学们, 刚才这道题我们是怎样思考并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画图) 是啊, 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画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在, 我们就带着这种策略到小猫家去看看。

三、巩固提升, 促进生成

1. 试一试 (课件出示小猫图)

(1) 学生读题。

(2) 指导画图。师:小猫家的鱼池是什么形状的?后来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3) 展示作业,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交流, 强调条件和问题都标上长短, 比例要适中。)

(4) 解决问题, 说出解题思路。师问:跟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没举手的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呢? (交流两种方法)

(5) 小结比较。师:不管方法一, 还是方法二, 我们都要先求出长方形的长。其实, 解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讨探讨。

2. 补充练习

师:通过画示意图的策略, 帮助我们解决了狐狸家和小猫家的实际问题, 让我们再去看看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课件出示题目)

(1) 学生读题。

师: (读完题, 看到有学生拿笔和纸) 你们拿笔和纸干什么呀?

生:画图。

(2) 师:那就请同学们动笔画出示意图来解决问题。

(3) 汇报交流, 说说你是用什么策略解题的。

3. 想想做做

师:我们带着画示意图的策略,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

(2) 指导画图。师问:这道题长知道吗?宽呢?那你知道什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的“或者”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吗?

(3) 生动手画图。师:你可以先画长的变化, 也可以先画宽的变化, 就请你们动手画画吧!

(4) 展示作业,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画图的策略)

师:你觉得以后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画图?

【我的教后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从四年级起, 每册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这节课, 我认为基本完成了课前所预设的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重组, 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机地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需求, 正是这种内因的驱使“逼”着学生主动思考,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在教学中我合理把握教材, 有效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多样性的探索, 适当优化, 既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发展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法对解决数学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方案1:把长增加2米,宽不变。方案2:把宽增加2米,长不变。

哪个方案增加的面积大?

师:可动手画一画,再比较。学生独立完成。

2师:小军从家出发,先向东走50米,再向北走20米,又向西走40米,最后向南走20米,你知道现在小军离家有多少米吗?

(学生茫然。)

师:怎么办?有好办法吗?

生:可画画图。

得出:现在小军离家有10米。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精巧的铺垫是获得新知的有效路径。第一题目标导向明确,让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哪个方案增加的面积大,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图形上来。让学生画一画,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难得出方案2增加的面积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巧妙地出示了第二题,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要求后,不能很快得出答案,因为不借助图形,这道题确实是很难通过想像得出结果的,这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二、探究新知学习方法

1出示:育才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和以前学习的求长方形面积有什么不同?直接看文字叙述,我们能直接求出答案吗?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2)图形分析,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3)列式:18+3×8=48(平方米)

师:18+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画图?

设计意图:当例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受复习铺垫的影响,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画图的心理需求。

三、巩固应用体悟策略

1出示:育才小学原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小操场。准备对它进行改造,将小操场的宽减少5米,这样小操场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改造后的小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么办?

(1)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2)图形分析。

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师:5米大约画在哪里?(画在20米的平均4份处。)

师:减少的面积在什么地方?

(3)列式解题。解法1:150÷5×(20-5)

师:150÷5求的是什么?20-5求的是什么?

解法2:150÷5x20-150

师:请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4)比较反思。

师:与例题相比,这道题在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得出:减少音盼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并用虚线表示。

2出示:育才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1)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2)图形分析。

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3)列式:(48÷6)×(48÷4)

得出: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面积增加之间的关系。可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遵循了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前面的题目是从面积的增加到面积的减少,是在已知长或宽,再求出宽或长,最后求出面积。此题长和宽都不知道,但告知了面积增加与长、宽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要求出长和宽,再解决问题。这是时前面的题目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悟画图策略在解决有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出示: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脑中画图再口答。

教师多媒体再展示。

通过画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40×8+50×8+8×8

方法2:(50+8)×8+40×8

方法3:(50+8)×(40+8)——50×40

方法4:(40+8)×8+50×8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不等同于应用题的教学。但也不能全盘否认应用题教学中好的做法,如分析数量关系、一题多解等。此处让学生充分讨论,借助图形,厘清各种数量关系,运用多种解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掌握有关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出示:育才小学图书馆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60本,科技书本数的1/4与故事书本数的1/3正好相等,新买来的两种书各有多少本?

师:这是六年级的一道分数应用题,你能用画图法来解答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图形并进行讨论、交流。

列式:560÷(4+3)=80(本)80x4=320(本)80x3=240(本)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图,轻松地解决了六年级的一道分数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画图的好处,学生兴趣盎然,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画图的意识,有利于画图策略的形成。

四、引导质疑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在生活中画图策略的运用比较广泛,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来认识它、理解它、并运用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乌沙镇明光小学

纪自诚

国标本苏教版五上第63~64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景,初识列举策略。

师:同学们,先解决一个小问题好吗?

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对固城湖螃蟹,价格是100元。我口袋里有两张50元,五张20元,两张10元的纸币。怎样付100元钱?

生:两张50元„„

师:可以。能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生:2张50元、5张20元、一张50元两张20元1张10元、4张20元两张10元。

师: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这些方法都罗列出来,就是“列举”(板书),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列举的方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二、引导自主探究,体验列举策略。

1、出示P63页例1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2、师:“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是怎么理解的?

(就是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18米)

那你们会围吗?

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要求:

(1)确定研究方法,合理分工。

(2)团结协作、积极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材料袋提供的小棒围一围,也可以用笔画一画。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重点关注不同的研究方法。

4、全班汇报:选择遗漏、无序和有序的方法重点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小棒、画图、填表等。)

适时引导: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围的吗?(生: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18米,长与宽的和应该是9米,所以我画长是5米,宽是4米。)

组织学生对各组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列举的共性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师相机板书: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5、指名学生按顺序完成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6、小结:有顺序有条理的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用哪种围法?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面积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会运用一一列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2改编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师:理解“最少送一个,最多送3个”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是指可以送一个,可以送两个,也可以送三个。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列举的方法,你打算先考虑做几个?接下去呢?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

3、学生汇报,展示各种不同的列举方法。

只送1个:欢、迎、妮有3种

送2个:欢迎、欢妮、迎妮有3种

送3个:欢迎妮有1种

共七种

追问:如果只送一个,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具体说说是哪3种方法吗?如果送两个、三个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逐步出示表格

制作种类 只送1个 送2个 送3个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你会在表格中用打“√”的方法表示制作的种类吗?

4、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围羊圈和送福娃礼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将解决问题的所有答案都列举出来就是“一一列举”(补充板书)

师:例1 和例2在列举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要按一定顺序列举,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练一练”。

师: 理解“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的意思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答案,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举的思考过程。

2、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全课。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5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1)【教材简解】

在二年级学习了《简单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三年级教材在第五单元安排了《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这部分内容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要运用到,同时也是三年级下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基础,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标预设】

1.学生在经历有趣的故事中,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了解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条件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体会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数学知识趣味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游戏化。本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品味数学故事,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研究数学,在生活中习得数学,掌握数学思维方式,在游戏中掌握数学。从而设计了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力争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小猴活动为主线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走进果园、参观果园、离开果园。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帮助小猴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想的经验”、“交流的经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触摸数学的本质。【教学过程】

一、趣味故事,引入课题

(故事引入)花果山的小猴是一位勤劳、懂礼貌的孩子。他今天准备带大家去“快乐果园”游玩。首先他想考一考大家:如果他摘了100个鲜桃,你有什么办法帮他运回家吗?学生交流方法。(学生可能的方法如下)生1:用袋子装好运回去。生2:装在小车上运回去。生3:装在框子里运回去。

生4:请孙悟空用一口仙气吹回去……

指出:同学的方法可以真多,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里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叫做“策略”,在数学里也有很多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方便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大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走进果园,体验策略

(课题引入)瞧,小猴将他摘的鲜桃用小车装回了家。现在小猴带着大家来到了果园。果园真漂亮,在果园大门处有一张大展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展板设路障)小朋友们,你们如果能看条件提出问题,那么大门就会为你们打开。

(1)果园里有3行桃树,每行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果园大路两侧放了一些花,左侧有30盆,右侧花的盆数和左侧的同样多。学生根据展板上的要求,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教师同步课件展示。2.指出:根据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提出能计算的问题。(板书:条件——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小猴一起学习“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板书副标题)

(设计说明:呈现小猴领大家走进果园,将数学知识趣味化,通过谈话引导大家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出课题,同时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3.小猴设疑,同学群策(1)理解题意。

小猴:同学们,果园里的桃都成熟了,我是这样计划摘桃的。你能猜出我第5天摘了多少个桃吗?

出示例1,要求学生读题,找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提问:题里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小猴:我不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帮我?(班级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2)交流算法。

引导:小朋友已经了解了题里条件之间的关系,那你准备怎样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想?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交流,并指名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多摘5个,先算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5个,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什么求出第五天摘了多少个?(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可以求出…”。)

追问:你们的算法是根据题里的什么想到的?

指出:大家都是根据条件来想的,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按条件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从条件想起,看能求哪个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展示解答方法

(让学生自己到班级前面讲解小组内找到的方法。)

引导:小朋友已经找到了计算的方法,能通过填表或者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4)帮小猴归纳总结

提问: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找出什么,接着根据什么想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同桌互相交流体会。)

交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清理条件和问题,再分析怎样解决,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算式解决。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或者列表球求出结果。追问:那么分析问题是从哪里开始想起,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再求什么? 提问:你认为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有什么好处?把你的想法告诉同学。(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通过帮助小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总结这样几个过程,帮助他们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基本步骤;另一方面在列式、列表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数学解题形式。这一过程详细,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依据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然后能根据第三条件算出第二个问题,还能再进一步找出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体会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三、参观果园,内化策略

小猴为了招待我们还特地去了果园商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帮小猴算一算)(1)让学生看图一,想想有哪些条件

提问:从图里你知道了哪些条件?(4个苹果500克,1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读读第2题的条件,想想能提哪些问题? 指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根据条件想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分析问题时可以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弄清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帮调皮的小猴拿小球)提问:你能在表里填出每次弹起的高度吗?填一填

说明:找出题里的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就可以算出每次弹起的高度。

3.“想想做做”第3题。(大家排队参观果园,小猴想找到队伍中的芳芳和兵兵,请大家帮忙。)

引导:如果用18个圆表示18个小朋友,你能标出芳芳和兵兵各排在哪个位置上吗?在图上标一标,并想想你是根据什么标位置的。

小结:从条件想起可以这样算:根据18人和芳芳排在左起第8个,用减法求出芳芳右边有10人,再根据芳芳右边有10人和兵兵排在右边起第4个,用减法求出两人之间有6人。

提问:我们在帮助小猴的时候,是否有第二种方法呢?(引导学生列式解答。)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在果园建了一个健身场地,请大家算一算花瓷砖和白瓷砖各用了多少块?)

提问 :你分析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能说说你由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得到的体会吗 ?

四、依依作别,小猴提出新挑战。

小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可棒。可是我们果园还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准备将摘好的鲜桃装成箱子运到市场上。要求是这样的……

“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动手画一画,再交流:画画时要注意什么?)交流:你是根据什么来放的,从第几个正方形盒子里开始就放不下了? 小结:把一个数每次乘2,这个数增加、变大的速度快得我们压根无法想象,我们会发现到了第四正方形盒子,就没有办法再多放桃子了。

(设计说明: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于练习的题目结构相仿,适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交流,也适合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独自讲一讲。从教学上来说,教学的内容有层次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策略体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故事设想,交流收获

提问:小猴特别感谢大家的帮助,他有很多收获。你在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策略?能具体说说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想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结合具体数据、算式的特点,结合算式的意义,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灵活选择算法,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简算。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算式特征,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什么?

25×4×6= 7×8×125= 4×7×25=

【设计意图】复习运算定律,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展示并确定研究的问题。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比买羽毛球拍多花了多少钱?

2.确定首先研究的问题: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买了25筒羽毛球、“一打”装、“一打”是12个。)

4.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互相交流。

5.展示不同算法,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思考:(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每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上述三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后两种方法都关注到了数字的特点,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关注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方法的异同,体会简便算法的关键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算式特点,依据运算定律找到合理、简捷的方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6.做一做: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运用知识,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独立解决“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依据的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8.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9.反馈。

预设①:

330÷5÷2

=66÷2

=33

教师问:(1)330÷5后,为什么还要÷2?

(2)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②:

330÷5÷2

=330÷(5×2)

=330÷10

=33

教师问:(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2)330÷5÷2和330÷(5×2)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它们间的相等关系?(①它们的结果相等。②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价格。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

(3)你能再写出类似于这样的等式吗?

(4)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

10.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a÷b÷c= a÷(b×c)。

教师:注意,式子中的b、c都不为0哦!还可以简单记为:连续除、除以积。

【设计意图】从“特殊──一般”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归纳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知识应用

1.在下列等式的括号里填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16÷2÷4=16÷(2( ) 4);

(2)180÷(3×6)=180 ( )3( ) 6。

2.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81÷3÷3=81÷(3×3) ( )

(2)210÷(7×6)=210÷7×6 ( )

(3)1300÷25÷13=1300÷13÷25( )

(4)a÷b÷c= a÷(b×c)( )

3.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2题。

教师:(1)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50÷14

=350÷(7×2)

=350÷7÷2

=50÷2

=25(册)

答: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25册。

(四)反思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结合数据和算式特点,运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同学们学完这个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提醒大家的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 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 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 (可以用尺) , 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 怎样求长?要求宽, 需要知道什么?求长呢?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 (或减少) , 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 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 宽不变;宽增加, 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

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 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 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 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 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 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通过画图、讨论和交流, 初步体验面积增加 (或减少) 的几种情形, 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激发需要, 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 (长增加了, 面积增加了)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 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 标出有关数据, 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

3.列式解题。18÷3×8=48 (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 (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预设两种方法: (8+3) × (18÷3) 或者18÷3×8+18)

【设计意图】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 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 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 通过观察比较, 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 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 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 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 再次数形对照, 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 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 灵活画图。

(1) 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 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独立读题, 然后在图上画出面积减少的部分, 再列式解答。

(通过电脑演示, 突出画图后减少的面积、原来面积和现在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150÷5× (20-5) 或者150÷5×20-150

比较反思:与例题相比较, 这道题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

(2)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李镇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 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 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提问: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 怎么办呢?

学生画图、讨论、交流、展示。

列式为: (48÷6) × (48÷4)

反思:表面上看, 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 但通过画图, 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2.系统比较, 发展思维。

师:这两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再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体会?

(例题是面积增加, 练习第l题是面积减少;前两题长或宽都告诉我们了, 而练习第2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例题学习之后呈现了两道巩固性习题。第1题是对例题的模仿性应用, 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第2题是综合性应用, 在长和宽都没有告诉的情况下, 综合考虑面积增加与长、宽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 分别求出长和宽再解决问题。这两道巩固题是对例题的延伸和发展, 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断感悟画图策略在解决有挑战性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3.拓展练习, 综合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

(1) 长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40×8=320)

(2) 宽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50×8=400)

(3) 长和宽各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可以先让学生在脑中画图并口答,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用画图来验证。

(第3个问题学生容易对文字叙述产生负迁移, 列式为320+400=720)

通过画图,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40×8+50×8+8×8

方法二: (50+8) × (40+8) -50×40

方法三: (50+8) ×8+40×8

方法四: (40+8) ×8+50×8

变式1:长和宽各减少8米, 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

(学生画图、讨论, 叙说思路, 电脑演示)

变式2:长增加8米, 宽减少8米, 面积改变吗? (变小) 为什么?

(学生猜测, 画图探究, 电脑演示)

变式3:长减少8米, 宽增加8米呢? (变大) 为什么?

(学生猜测, 画图探究, 电脑演示)

比较归纳:由此,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有没有一种长方形, 一条边增加与另一条边减少相同长度, 面积不变?

(长与宽的相差数等于长和宽增加或减少的长度;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道拓展题充分体现了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教者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的过程中探索变化规律, 享受数学思维活动的快乐。首先, 题目出示的方式具有心理暗示的效应:先以文字的“误导”让学生轻易地获得答案, 再通过画图的策略寻找问题的关键, 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的价值。接下来的“变式”设计, 更是把数学思维推向高潮:由“各增加”到“各减少”的演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严密, 由长增加 (减少) 同时宽减少 (增加) 相同长度而猜想面积变化情况, 培养学生对比推理能力, 再通过“变化”和“不变”的追问让学生体悟到数学辩证法思想。这道拓展题的精心设计, 紧紧围绕画图策略, 让学生不断猜测、验证和联想、推理, 经历不同情形下的数形变化, 探究图形变化中的内在规律, 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总结评价, 提升策略

总结全课。适当介绍画图策略的其他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画图策略;面积计算;直观示意图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八册P89~90的内容,这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理念

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投入学习,我想,他们会学得更自在、更投入、更快速,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的主旨。另外,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主要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探索思考,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提醒自己能尊重伙伴,专心倾听,尊重知识,独立思考的学习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产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难点: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能说说你对长方形的了解吗?

师生交流

谈话:能尝试画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作画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长方形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尝试画一个长方形,既为引入课题提供话题,又为本节课画图作了准备。】

谈话: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想看吗?我的这个长方形里还藏着许多小问题呢!你能解决它吗?

1.(多媒体出示:)

师: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问题吗?

生1:根据长方形的长为8米,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8×6=48(平方米)

生2:根据长方形的长为8米,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8+6)×2=28(米)

2.(多媒体出示:)

师:这里面会躲着什么问题呢?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和长为8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48÷8=6(米)

3.(多媒体出示:)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这里藏的秘密,请大声讲出来吧!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和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48÷6=8(米)

4.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看,这个长为8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要发生变化了,仔细看好喽: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

(演示长增加的变化过程)

提问: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宽没变,长增加了2米,面积增加了12平方米。

师:你能用手势把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再演示一遍吗?

(学生手势演示)

5.(多媒体出示:)

谈话:如果要把宽缩短2米,长不变,这个长方形应该怎样变化?你能看着图用手比划一下吗?

(学生用手比划)

(多媒体演示宽缩短的变化过程)

师:请你结合图的变化过程说说你的发现。

生:长没变,宽缩短了2米,面积减少了16平方米。

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表扬一下自己吧!

谈话:同学们,上学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曾用过什么策略?(列表)其实,我们在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时也有一种策略,那就是——画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将要借助画图来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图自主发现图中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新课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探究长和宽增加后的几种情况

(1)情境创设

谈话: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家新砌了一个花圃,宽8米(做出一个夸张的手势),可我的这位朋友啊,还嫌花圃小,想扩建成更大一点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学生提意见:增加长、增加宽、长和宽同时增加。

谈话:你们的意见真是棒极了,和我这位朋友想到一块去了。他在扩建花圃的时候啊,还琢磨出了三道题,打算考考你们呢!愿意接受挑战吗?

(2)挑战一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长8米,我把长增加3米后,花圃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你们知道我家花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

师语:我们用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呢?(师手指课题,学生齐说——画图)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长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动笔画图并思考,教师行间巡视,重点指导如何画好示意图。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草图到台前汇报。

预设:

生:用18÷3=6(米)求出宽。再根据面积=长×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算式为:8×6=48(平方米)。

板书:18÷3=6(米)8×6=48(平方米)

(3)挑战二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原来宽是6米,为了扩大面积,我把宽又增加了2米,所以面积就增加了16平方米,你能算出我家花圃原来的面积吗?”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宽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画图思考,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带着草图到台前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2=8(米)8×6=48(平方米)

(4)挑战三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长8米,宽6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宽也增加了2米,你能算出我家花蒲扩建后,面积一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吗?”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长和宽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画图并思考,师行间巡视。

学生带着草图到台前交流。

预设1:学生把草图画成下面的样子。

集体讨论:这幅图符合题目的意思吗?为什么?

引导:图②部分是把长方形的长增加了3米,宽有没有增加?要使长和宽同时增加,必须怎样画图?

学生修改草图后,继续汇报。

预设2:把增加部分分割成三个小长方形,分别算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列式为:3×6=18(平方米)2×8=16(平方米)2×3=6(平方米)18+16+6=40(平方米)(多媒体演示)

预设3:把增加的部分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算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列式为:3×8=24(平方米) 2×8=16(平方米)24+16=40(平方米)或者:2×11=22(平方米)3×6=18(平方米)22+18=40(平方米)(多媒体演示)

(无论学生说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

(5)小结:叔叔的这几道题,我们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说说看,我们结题的法宝是什么?那你们觉得画图到底有那些优点呢?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扩建花圃的情景,学生感到了数学的实用性,易于接受,从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利用此情境引出三道关于增加长或宽的题型,这样的归类讲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从而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2.探究长和宽减少的几种情况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叔叔?好,我们还以叔叔家的花圃为例,现在我们让他家的花圃变小好吗?那么,要使花圃变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交流得出:减少长、减少宽、长和宽同时减少。

(2)学生自由出题。

(3)交流汇报形成题目。

预设:

1) “叔叔家花圃原来长8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长减少了3米,这样面积就减少了18平方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的面积原来是多少吗?”

2) “叔叔家花圃原来宽6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宽减少了2米,这样面积就减少了16平方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原来面积是多少吗?”

3)“叔叔家花圃长8米,宽6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长减少了3米,同时把宽减少了2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面积一共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编出的题目只要合理都应以肯定)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目做,要求先画草图。

(5)学生带着自己所画草图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长和宽增加的系列题型后,进行思维模式和策略的迁移,从而掌握长和宽减少的系列题型,巩固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策略。】

三、拓展应用,提升策略

1.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2.课后思考(小黑板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先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5米,然后将宽增加5米,请问:面积有变化吗?

(2)一个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先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3米,然后将宽增加3米,请问:面积有变化吗?

四、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9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备例2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以往搭配的经验,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有可能是如数、七、科、数七、数科……用文字列举;还有可能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10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师:他是一步一步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念一念,答案求出来我们要回过头去检验。从这里你能得出第3天,第5天吗?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分析: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建议:

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本质 篇11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之根:彰显策略的优越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时都有其它策略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教师首先要研究所要教学的策略在解决哪些问题时才能彰显其优越性,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心体会策略的优越性,突出策略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在教学“列表整理”的策略时,可以创设一个有多余条件的较复杂的购物情境图(如下图),让学生感到条件比较多、比较“乱”,一时理不清头绪,需要借助列表摘录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帮助自己理清所求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排除与问题无关的条件干扰,使要求的问题和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加明朗化、清晰化。让学生产生学习“用列表整理”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在用列表整理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用列表整理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且深切感受到该策略能够帮助他们有序处理信息,减少思维干扰,为顺利解决问题理清了思路。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之源:凸显策略的应用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总结、提升而最终积累形成的,是解决问题背后的实践智慧,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广泛实践应用中逐步学会灵活应用策略。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弄清策略的来龙去脉,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策略能比较便捷地解决问题,在多样化实践应用中掌握如何才能灵活地使用策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倒推”的策略时,通过走迷宫、翻牌游戏和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遇到知道“现在”,追溯“原来”或正向思维解决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就需要用倒推或倒过来想的策略;再通过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到,运用倒推策略要从“现在”依次逆序地推向“原来”,中间不能跳跃。

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展示所学策略在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活动经验,体验到策略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增强策略学习的必要性。例如,我们在教学“转化”的策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让学生通过研讨,深切感受到“转化”的策略不仅应用于我们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板块,无论是小数、分数乘除法等“数与代数”知识学习,还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等“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都要用到“转化”的策略;而且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例如我国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所采取的“家电下乡”政策,在军事上“声东击西”的战略,在工农业生产中求不规则酒瓶的容积、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等都用的是“转化”的策略。让学生体验策略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之魂:渗透策略的文化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策略学习过程中品味到策略对于人的实践智慧乃至生命质量的提升价值,真正做到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好策略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

例如我们在学完“倒推”的策略,可组织学生列举“倒推”的策略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詹天佑运用“倒推”策略发明了“人”字形火车线路,牛顿运用“倒过来想”的思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彰显“倒推”策略巨大实用价值和应用广泛性的同时,也展示了“倒推”策略对于人类智慧提升、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教师可适时总结:“看来,‘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使很多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引发许多发明发现,还可以发展我们的逆向思维,让我们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更灵活,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我们的生活也因此会变得更美好,更有趣,更丰富多彩,人类会变得更文明。”

再如我们学完“替换”的策略后,可以组织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实例:①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②《小学生数学报》开展集齐12个麦斯狗可以换一本数学故事书活动。③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故事。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全面展示“替换”策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体会到“替换”策略对于人的智慧潜能的开掘,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把学生送达智慧的彼岸,鼓励学生学好解决问题的策略,遇到问题,善于动脑,讲究策略,做一个生活的智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进度】4月份, 第十四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画直观示意图的正确方法, 体会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寻找支点

师:同学们, 我们马上要上课了, 现在把屏幕放下来 (屏幕下到一半停下来) , 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学生:长方形。 (并指一指长和宽)

师: (再把屏幕往下放一些) 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吗?

师:我们还知道长方形的什么? (用手比划) 周长、面积在哪里?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说明]在学情分析中, 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对长方形长变了宽不变或长不变宽变了, 不容易理解, 以致画图出现错误;二是在教学中, 发现学生画出的长方形有以下错误类型:一是随手画, 二是用尺画, 但不考虑是否是直角。也就是说学生画的长方形和标准的长方形有一定的差距。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目标达成, 那么, 应如何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呢?我们分别采用看屏幕的变化和提供方格纸等方法, 使学生掌握了画长方形的方法。同时, 在回忆基本的相关知识时, 营造了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

师: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的策略 (揭示课题) 。

二、主动探究, 体验策略

1. 请看五塘小学学校的操场上的棋盘 (录像) , 刚开

始修建时并没有这么大 (出示长方形) , 后来, 建操场时, 棋盘有所改动。

(出示题目) 五塘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棋盘,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棋盘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棋盘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请问原来棋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你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在方格纸中画出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画示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不同图形, 并进行优缺点的分析。

(主要指导学生画图时要注意长和宽大小的比例以及长增加时的比例, 图形要完整、简洁、有数据, 且能够充分说明题意)

4. 学生再次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修改自己的图形。

5. 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题意。

[设计说明]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有这样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画图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事实, 它是课堂中的一种真实状态,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 正视事实。在画图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知识储备、学习习惯以及提供的样板差别, 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尝试,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画法, 而这些画法既反映了学生对题目的思考, 又蕴藏着积极的解题方法。画图的过程是技能的逐步娴熟、技巧的逐步提高、方法逐步形成的和谐统一。此外, 画图还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什么都可代替, 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学生从画对到会画, 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6. 观察示意图, 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解题思路。

7. 列式解答并板演。

8. 说一说解题思路:

思路一:知道增加的18平方米和增加的3米, 可以求出增加部分的长, 即原来棋盘的宽, 再根据长×宽求出原来棋盘的面积。

思路二:要求原来棋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就要先知道原来棋盘的长与宽。

然后, 再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思路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9. 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这样的面积问题用了什么好的策略?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说明]在重视画图的同时, 还要重视看图能力的培养, 二者缺一不可, 看图和分析数量关系应同步进行,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画图 (通过图形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 以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对分析和综合两种思考方法还要不断强化、指导。

三、应用策略, 积累经验

1. 做“试一试”: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 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 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请问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学生自由读题。在书上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2) 反馈所画的图形, 说出题意。

(3) 看图分析条件和问题。

(4) 学生独自解答、交流。并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题的方法。

(5) 比较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是长增加, 宽不变;另一个是宽减少了, 但长没变。

[设计说明]此题要求学生掌握画图的方法, 积累应用解题策略的经验, 突出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2.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P90想想做做第1题。

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 或者宽增加4米, 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请在图上画一画)

(1) 找出关键句子, 并理解“长增加6米, 或者宽增加4米, 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中“或者”是什么意思。

(2) 画一画。

(3) 交流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并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3. 完成课本P90想想做做第2题: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 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 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 学生独立读题。对比第1题和第2题, 找出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 交流画图的过程。 (见上图。展示不同的算法, 引导学生看图想想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 计算作为家庭作业完成。

[设计说明]这两道题目学生易混淆, 突出画图的过程展示、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既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完成任务的空间, 提升了对策略的认识。

五、总结延伸, 升华理解

今天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会了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图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13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表示鸡有5只。8-5=3(只)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腿的条数和22条腿比较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 4 42+44=24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方法一:354=140(条)方法二:352=70(条)140-94=46(条)94-70=24(条)4-2=2(条)4-2=2(条)鸡 462=23(只)兔 242=12(只)兔 242=12(只)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会计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