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精选8篇)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篇1

(二)复习要点

一、考核内容:第六章公共事业监管、第七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八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上学期的内容也会有涉及)

二、考核范围:以课件为主,各小组陈述的内容

三、题型

案例分析和论述。

案例分析中有基础概念的内容。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如果问题是基础概念,需要你把基础概念结合案例给出来。解决问题的问题就是考你们究竟是否真正掌握原理与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实际情况你该如何处理,要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论述也不要完全照书和课件来抄。要能结合实践来加以阐发。

四、各章要点

第6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与监督

在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关责任和监督的有关概念,学习了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的监督机制,以及我国的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当前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从制度建设上算是比较完备了,但是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的制度建设还不到位,很多公共事业组织处于无人约束的境地,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必须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如丽江妈妈胡曼莉事件,上海社保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等。

这一章的学习可以很密切的结合实际来思考,如512四川地震,赈灾物资的发放亦需监管,相关组织在其中则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第七章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事业单位的工作者和民间组织(社团、民非、基金会)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性质上、在相关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当然官办社团、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性质基本差别不大。

公共事业组织工作者的动机需要我们关注。很多从业者面临很多困境。这种困境如何理解?

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现在正在推进过程中。课程上对此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了阐释。

民间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府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应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研究,也需要民间组织积极实践。志愿者的管理也需要大家多关注。

第八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借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从发达国家借鉴经验,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在中国是个异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中国最多的事业单位都在基层,如果改革会有很大的障碍,落后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可能更麻烦,有的地方采取的改革措施也引起较大的反响,需要我们对这些做法进行评价。

五、最后计分

平时成绩25分,考试成绩占75分

平时成绩中出勤占15分。

文献研究作业占10分。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篇2

一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所谓公共政策案例 (public policy case) , 即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公共政策引入课堂教学或学习者思维之中的可操作的应用形态, 是对某一公共政策情景 (a policy situation) 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描述。 (1) 通过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学生可以对课堂所学的政策理论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再检验”, 进而更为深入地认识政策过程的现实状况与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多种解决方法的比较评估, 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分析有条不紊、探究坚持不懈、决策当机立断”的政策分析能力。 (2) 作为一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明确如下几点内容:

1. 明确教学目的, 避免对案例教学的夸大

根据小劳伦斯·E·烈恩的观点,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帮助学生增长运用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与技巧的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背景。 (3) 然而, 尽管如此, 在很多情况下, 案例教学还仅仅是有助于上述转变, 其作用仍然是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情境体验、讨论的经验积累并不直接等于今后投入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资本。与此同时,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位老师也就有一千种案例教学方法, 加之每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 每个案例又包含多个可供分析的切入点等, 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综合评估和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

鉴于此, 不宜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 应通过案例教学着力实现如下目标:首先, 着重培养学生的“存疑”能力, 即对信息处理的“去粗取精”以及全面思考、分析的能力。这种“存疑”必须辅之以对事实与相关细节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以及依据概要推断细节进而得以管中窥豹的推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决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心智上的锻炼和观点的砥砺, 有意识地建立、存储有关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以及相应的预判方案。其次, 切实体会到公共管理与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两难困境, 帮助学生积累应对常见政策困境的行为选择模式。再次, 进一步理解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传统概念, 如回应性、责任性和代表性, 并使之有意识地强化政策实践中的风险承担意识和责任感。 (4)

2. 明确资源与条件, 认识案例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限制, 由于我国政府管理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不透明的特点, 使得公共政策课程的教学必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被脱节”, 也无法借鉴某些专业的“模拟”或者“实验室”等实体形式去再现一国或者其职能部门的政府管理过程。因此, 只能通过“反推或再现”的方式加以分析, 这难免会导致案例教学的浅表化和滞后性。

其次是教学对象的限制, 如果案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实务人员, 那么案例分析的过程基本可以通过“模拟或扮演”等方式由学生自主在课堂上完成, 但是在校生特别是本科生对于实际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绝大多数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等重要环节, 才能得到自己的判断, 这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限制性因素。

3. 明确标准与类型, 分配案例所属的知识模块

本课程对案例的选择遵循如下标准:首先, 具有一定现实性, 紧贴实际。在描述案例中所涉及的场景时, 一方面力图使其贴近现实, 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拖沓冗余。其次, 由于概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同学, 为了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 选择不太复杂又能考虑所学理论知识点的案例为宜。同时, 在案例中设计一定的信息提示与问题, 使之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对问题的洞察力。再次, 案例涉及的范围从总体上涵盖公共政策学科体系的各种典型问题, 反映特定制度、事件以及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4. 明确教师的角色, 设计具体问题与操作环节

案例教学需要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的相关工作, 还需要教师安排适合本案例的讨论步骤。教师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 统领整个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 形成“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寻找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提点——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归纳评估”的若干阶段与环节。具体而言, 教师的工作包括:组织和控制课堂;引入理论并提供方法;选择案例并设计分析点;提示思考的线索。 (5)

二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设计与选择的原则

基于上述总结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1.“新”“旧”案例兼顾

在案例的选择上采取“新”“旧”兼顾的原则, 有些案例虽然不是最新的, 但却有极高的分析价值。不论是相对较早的经典案例还是时效性较强的新案例, 在案例的描述部分都力图给学习者以更多的细节与信息。

2. 程序性准备与实质性准备同步

程序性准备是指在课堂用于分派任务、划分小组、安排角色等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等, 力图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中, 可以进一步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分析的程序性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消化提升。 (6) 实质性准备指的是如何针对案例设计有争辩性的问题, 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 (7) 争议性是案例讨论的基础, 没有争议的案例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正如约翰·巴赫 (John Boehrer) 所说的:“如果你的学生出了教室仍然谈论课堂上的案例, 就可以认为你这堂课是成功的。” (8)

3. 立足本土, 关注外来

由于“中国公共政策知识的积累是从移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的现成理论和分析模式开始的” (9) , 其学术水平还基本停留在介绍西方的政策理论、评价理论阶段, 没有深入到政策科学的实质, 这导致公共政策的研究与教学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0) 然而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压缩饼干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时空压缩的特殊语境中发生的, 其变革之快、变化之巨、领域之广堪称空前, 仅靠仿制和照抄照搬脱离实践的“洋”案例, 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现实的公共政策问题。因此, 就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而言, 主要思路仍需立足于关注本土化问题, 重点是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各种鲜活的案例并不断强化本土化思路, 与此同时对国外的政策实践予以适当关注, 并对之进行精心甄别和客观分析。○11

三 案例教学中面临的若干难点与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难点与问题有以下内容:

1. 经验匮乏导致参与者很难成为“局中人”

这种经验匮乏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在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将一些真实的典型政策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大量公共政策问题的机会, 然而, 由于教师与学生均欠缺实际的参与政策过程或实践经验, 所以往往无法将“旁观者”转换为“局中人”角色。教师在分析中也难免会嵌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而偏离实际做出错误的推理与分析。与此同时, 有些环节的课堂讨论也难免会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生硬环节。

2. 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是被关注中心, 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 教师、案例和学生是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三要素。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学生习惯于“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法, 难以融入公共政策案例中的情境和角色, 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 要么无法准确把握案例精髓, 仅把案例视为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强学习兴趣的工具, 导致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仅仅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另有一些学生有时会显得盲目或缺乏专业性, 问题意识差, 甚至出现“启而不发”。又或者不愿参与讨论, 或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12

3. 教师需要进一步综合性地学习与提升

教师既需要平衡自身角色, 改变教学方式, 让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混乱, 有序而不呆板, 又要熟悉专业理论、了解政策一般, 也要了解政策个别, 还要具备案例教学理论与技巧以及较强的应变、协调能力。上述环节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篇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和任务主要是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体制、方法和一些基本理念,其在专业学科中的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前该课程教学必然的选择。

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学科的教学特点

1.学科实践应用性比较强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该学科的应用性,不难发现其在日常社会管理和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广的,特别是深化事业单位、非政府公共组织改革的今天,其实践应用性必将会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2.“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应用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有大量的理论支撑,涉及面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等,教学内容比较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课时是有限的,这就要需要授课者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基本的学科理论讲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形象、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就不得不舍弃,由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实用教学案例欠缺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教学实用案例是欠缺的,不但体现在案例的时效性上,而且也体现在案例的选材上。首先,在国外,针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案例会有专业的案例分析团队选择具有代表的案例作为教学使用,但是在国内选材的原则、特点和方法却是没有专业性作为指导。其次,针对案例的选材,常会出现案例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脱节,这就是授课者和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难以与课程内容相联系。

4.“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

此现象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都有体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更是如此。其特点是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是与社会或企业实务操作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其动手操作能力比不过大中专学生。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由于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不到位,使得双师型队伍建设始终处于滞后状态。

二、常用教学方法的优、劣态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一定要强调和重视教学方法作用的发挥。那么在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分类梳理。

1.传统讲授教学法

传统讲授教学法实用较广,其特点是课堂的主角是授课者,核心是授课内容,学生主要以听为主。此类方法优点是授课内容比较全面,授课量较大,授课者能够较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授课内容;其缺点是缺少了学生的互动参与,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课堂讨论参与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授课者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定教学问题,在课堂讲授时抛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分析,与第一类教学法相比,该类方法的主教是学生,教师仅发挥课堂主持人的作用。此类方法优点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授课者能够形象地完成教学目的,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呈现;其缺点是不能够全面、详细地讲解授课内容,同时授课效率偏低。

3.实践实验法

实践实验主要突出是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比如参观实习、实地调研、实验室模拟等。此方法优点是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得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缺点是教学效果得到保障了,不过教学时效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应对接,从而造成教学重点、难点的混淆。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最关键环节是案例的选择,授课者要在课前充分备课,选择出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案例供教学使用。此類方法的特点与第二类方法类似,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其优点也比较明显,能够较好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其缺点是案例的选择必须切合教学内容,一旦选择不适的案例,将会极大降低教学效果。

三、《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比较分析常用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笔者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课程教育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实现由知识的传授向应用型能力培养转变,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双师型”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应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利用地方和区位优势,创新“校企合作”的手段,利用社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有效资源,为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成长构筑平台,创造条件,凝造氛围。以期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转化,进而实现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3.善用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和掌握各类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根据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涉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嵌入传统讲授教学法,对基本的专业理论进行讲解;巧用课堂讨论参与教学法,聚焦课堂教学热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善用实践实验法,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客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增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引入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而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案例的选取时,务必遵循“适时”、“实用”、“实际”、“客观”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设计出案例讲解的方法和技巧,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形成;灵活发挥指导自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平衡与协调。

参考文献:

[1]马杰.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克服[M].黑龙江史志,2009

[2]冯会玲,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作者简介:

王拓(1986~),男,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管理系党支部副书记,毕业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篇4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堂心得 篇5

通过六周的集中学习,我了解到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管理学致力于探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规律。通过这门课程我们提前接触到了各种专业知识,为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定基础。

通过学习第一章“什么是公共管理”,利用公共部门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熟悉了公共利益的内涵,了解了公共管理范式转型。熟悉了现代公共管理变革; 通过第二章“卫生公共利益”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卫生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到公共利益的理论渊源;熟悉了公共利益的价值基础并能够进行判断; 通过学习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掌握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管制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熟悉公共物品及其提供,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管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

通过学习第四章 “公共事业战略管理”了解公共事业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熟悉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内涵,熟悉公共事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本章的重点: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内涵、公共事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通过学习第五章“卫生事业管理基本概况”我们掌握了卫生事业的属性、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针和我国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了解了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环境和我国卫生事业的所取得的成就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学习了第六章“中国卫生国情”,让我们了解我国卫生工作存在的挑战和问题;熟悉了新医改相关政策;掌握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卫生组织体系、卫生资源及卫生总费用的内涵。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本专业学生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学习可以提前了解日后的学习内容,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地理论方法和技能,使我们毕业后成为既掌握基本医学与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参与卫生管理决策与操作以及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专业人才。

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二班

学号:3150311088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篇6

1、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品生产的企业单位

17、以公众对政府的期待为下列属于公共权利的特

7、政府职能的特征:①整标准,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征的是:①社会性②政治体性 ②适应性 ③差异性 可以分为:①回应 ②弹性③综合性④约束性 ④统一性性 ③胜任能力 ④依据

2、公共组织的特征有:①

8、事业单位的特征:①服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务性 ②公益性 ③实体性 负责 ⑤廉洁 组织目标 ②活动受法律④公有性

18、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

一、多项选择题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③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④活动⑤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果评判较困难定的独占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非营利性 ④服务性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有:主体意识③政府能力④社会发育程度

5、下列产品中,适合混合提供的产品有A邮政 BD医疗E体育

6、承担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机构有: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基层部门,如我国的民政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专业管理部门②业务涉及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内容的政府部门,如物价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督、评估和协调等管理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西方教育领域中的专门的非政府性质的联合会、评估机构等公共事业产品提供的部门,如我国目前的各种非

9、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政治性③10性方法包括:②经济方法

11、BDE)C气象12 13 14从事监如当代1516①事业 ③事业单 ①行政方法 ③法律方法①行政指导政授权 ④行政委SWOT分析包括:S优势 ②W弱点④T 威胁①自然灾害 ④国际间①公共 ②公共

③公共人力资

①政治领袖或政 ②政党组织和 ③大众传媒机制包括:①行政控制机制 ②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与控制机制

19、公民参与的基本方式 有:①公开听证查 ③咨询委员会群体 2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制度 建设的内容有:善的法律框架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 ③行为守则

21、确认公共产品的两个标 准:①非排他性性

22、非政府组织的特点:组织性或正规性O性或非政府性 性 ④自治性⑥非政治性

23、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 的途径有:①道德建设驱动自律 ②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24、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指标包括:①经济效果 ④公平

二、概念题

1、公共事业管理:一定环境中,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

③ ④公民参 ②民意调 ④利益①建立完 ②公共事②非竞争① ②民间 ③非营利⑤自愿性②效率 ③4’×5: 就是在位的运行特点有:具有单位活动的非经济性和政治性②事业的活动由 且组织行为结国家直接负责 ⑥具有一位经费由国家财政供给 ④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②强制性、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①公共需求②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柔性方法有: ④公民参与 ②公共事业管理合同 ③行托(⑤情感方法和心理方法 教育、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 规划的①③①政府专门从机会或机遇、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形成⑦非宗教性的因素有:②经济的较显著的变化③技术的发展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发展、公共事业中公共财产和 资源的类别包括:等 ③设施、公共产品 信息资源源、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提出以政府为核者包括: ④直接从事治领导人利益集团、公共支出的原则包括:

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2、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3、公共管理文化:指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思想、价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就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12、公共项目: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13、公共支出:就是财政支产品的供给效率 ③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④扩大就业渠道、增强社会保证制度能力、提高公民民主意识以及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

6、简述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规划过程。

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5、政府失灵: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6、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7、政府:就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8、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9、非政府组织:就是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10、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

出或政府支出,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三、简答题

1、简述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①多元构成和统筹 ③④法制化和规模化

2、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①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②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③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④勇于承担公共责任高尚的敬业精神

3、简述行政控制机制的内容。

①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 ②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复议

4、简述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①公共需求③政府能力程度

5、简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①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

是指政府①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形成初步共识 ②明

确组织权限 ③进行26’:

SWOT分心,即特定的环境分析 ④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或者说战。

略议题 ⑤战略选择

7、简述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场为基础 对象社会问题的前提条件。

①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 ②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 觉的、所认知的 ③必须 具有公共性 ④是一种有 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 ⑤公共性问题

8、简述公民参与的作用。①可以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③可以使 ③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 ⑤行政主④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

9、简述公共组织的特征。

①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为组织目标 ②活动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③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④活动具有政治性

⑤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困难 ⑥具有一也就是公共定的独占性②

10、简述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核心的原因。

②政府主导以市

④审计 ②主体意识 ④社会发育

①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②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 ③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 ④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不确定,因而即使政府想对这类产品收费,在技术

上也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产生不公平现象。一般可以由政府自己的机构进行,也可以由非政府组织进行。②市场提供:指准公共产品,在一般情况下,提供者将通过收费来①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提供:通过财政预算来购买相关的公共产品以一定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一般来说,政府供应所提供的可以是市场化较强的商品和服务,还可以是转移性支出②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补贴:政府对承的管理者

11、简述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原则

①保证目标实现的原则②针对未来的控制原则③控制职责原则 ④控制效率原则 ⑤注重直接控制原则

12、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公共性 ②强制性 ③非营利性 ④服务性

13、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

①辩证关系: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 2.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②相互作用:1.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要是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四、论述题10’:

1、论述当代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

①公共提供:指纯公共产品,这类公共产品的受益是社会公众;这类事业产品在增加消费者人数时并不增加政府开支;由于受益对象

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的利润,提供单位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也可以是私人的完全提供,或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提供。③混合提供:一是公共生产下的混合提供,即以“政府补贴,政府经营”的方式进行混合提供。二是私人生产下的混合提供,即以“私人经营,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混合提供。

2、试论现阶段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确立改革目标 ②树立市场和服务观念,转变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③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即应以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④积极推行“政事分开”,进行事业单位改革 ⑤大力培育和管理好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发育,为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改革和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质提高保证 ⑥加快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进行公共事业体制的建构和管理

3、论公共事业产品政策执行的工具。

担某些市场性较强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组织,在对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作出相关的要求和规定以后,织执行政府的规定所承担的相关损失予以一定补助,并在补贴后,政府就对其要求进行具体行政管理活动③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生产:政府通过设立国有企业直接生产并以非常市场化的方式向公共提供一定的公共事业产品;④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管制:政府为了保证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增进公共利益,法律规定,干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

和提供者特别是企业。

4、论述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①辩证关系:理环境决定、管理 2.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②相互作用: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理环境的需要是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篇7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目的需要。因为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 难就难在如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但并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案例教学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实际工作场景, 学生可设身处地的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近几年, 教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师选取案例不能满足教育需要

当前, 我国公共管理案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案例比较多, 新的案例比较少;国外的案例比较多, 国内的案例比较少。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感到困难, 因为很多案例都比较陈旧, 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成熟的案例以翻译和引进国外教材为主, 由于国内外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国外的案例在我国并不适用。

而国内的案例大多数是泛泛而谈, 缺乏一定深度。

2、教师对案例教学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

很多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 把案例教学看成举例子。通常是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引用案例来证实理论观点。此外, 很多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主导着案例讨论, 干预过多, 完全以导演身份,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和决策。因此,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的参与案例讨论。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的所谓案例教学, 有悖于案例教学的本质。

3、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有些案例, 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懂就拿到课堂上讲,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甚至为避免教学理论的枯燥, 引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案例。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常常是把案例念一遍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缺乏社会经验的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因此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4、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很多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当教师的, 没有在公共部门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 而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又相对封闭性, 外人一般无法直接参与。由于缺乏切身的实战经验和感受, 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只能纸上谈兵, 泛泛而谈。

二、对策

1、甄选质量高的公共管理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性。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蕴含相应的管理理论并使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依据。 (2) 适度性。选取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验以及想象力可以理解的。如果案例所表述的内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 学生对此案例一筹莫展,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代表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4) 掌控性。案例能否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难度是否掌控在教学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对公共管理学科来说,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案例教学法的学习, 首先要依靠教师的自身努力, 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周边资源来提高理论功底。其次要发挥学校教研室的帮教作用, 特别是对新进教师, 教研室可通过研讨、观摩课、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3、完善案例教学技巧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需从主角变成配角, 学生则需从配角变成主角。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并不是主导整个案例讨论而是启发学生, 控制节奏。因此, 掌控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 (1) 组织学生有序的讨论。在课题讨论阶段, 教师不能严格控制讨论, 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生的讨论偏题了, 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到案例的主题来。 (2) 善用有效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以不同的态度调节课堂气氛。学生讨论不够激烈时, 教师要鼓动学生不要怕说错, 不要怕丢人, 大胆发言。对积极讨论的同学给于肯定性的评价, 鼓励其深入讨论。

4、通过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高校工作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 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社会阅历浅,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理论到理论。涉及案例教学时也只能是表面上作些理论分析, 没有详细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挑选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到各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实战的平台。挂职锻炼的期限可以为一年。通过一年参与公共管理的经历,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必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历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 《井冈山学院院报》, 2005.11。

[2]陈福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3。

[3]赵红梅、谭旭红、肖峰:《基于构建主义的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教论坛》, 2010.11。

公共管理学概论案例 篇8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包括法学基础知识、经济主体法,经济主体行为法、经济秩序管理法、宏观经济调控法、经济仲裁与诉讼法六大块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应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做到以案论理、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泛说教。由于案例教学能较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能弥补教科书说理抽象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开发学员的智力,提高学员实践决断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是适合经济法概论教学特点的有效方法。笔者以经济法概论为例,谈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主要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将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适合讲解和分析法理的案例,供学习者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经济法概论的教学亦应结合学科特点正确选择和创造性应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道。因此,要开展辅导教学活动,首先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解决辅导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的目标指向问题,也才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准备工作的核心就是设计案例。那么如何设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案例呢?首先,选用已有的现成案例。包括主教材、辅导书上的案例,其他教科书中的案例,人民法院的典型判例,法制周报、人民法院公报等报纸杂志上登载的案例。第二,自己编写案例。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积累素材,再结合教学目标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成文。最后,将选用的案例编制成电子教案。

(三)教师介绍案情

在介绍案情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其案例通过电脑控制的投影仪展示出来。接着,教师用清晰而标准的普通话向学生介绍案例。介绍时,注意运用感情及抑扬顿挫的音调来体现案例中的重点与非重点,并对下一步学员自主学习讨论进行提示和引导。

(四)学员自主学习讨论案例

在这一环节上,师生之间、学员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辩论,在民主、活跃、热烈的合作学习气氛中,探讨、剖析渗透在案例中的问题、根源及隐含的理论。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如在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同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化解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出现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教师总结

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学习讨论,最后,由学员总结归纳出案例材料所反映的抽象理论,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作结语。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运用的效果

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把案例教学应用于经济法概论教学改革中,其教学效果和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一)有利于以案论理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引导学员对每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使学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样即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得通俗易懂,又可引导学员概括出案例所隐含的理论,强化了经济法概论学以致用的功能。

(二)有利于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呈双向互动关系,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教师通过案例教学通盘设计,铺路搭桥,引导学员进行案例讨论,形成师生间、学员间、小组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学员动脑动口,大胆求异,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有利于开发智能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开发学员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使学员的逻辑思维更具严密性、清晰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学员身临其境,针对某一情况做出具体的决断,并将其应用到有关法制实践中去,锻炼与培养学员准确果断的决策能力、巧妙灵活的协调能力、足智多谋的应变能力及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艺术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教学能够将枯燥、深奥、庞杂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直观、形象、可操作、刺激信号多样及易交互等特点,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也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另外,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案例教学设计中,促进了教学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更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形式,但有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未必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相关性

教师对所讲述的案例要精心安排,紧扣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按照实用性、相關性、典型性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

(二)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应该与实地调查法、实习法等相辅相成,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画、图像与案例融为一体,增强辅导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重在学生参与,在授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行讨论。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主角,通过案例分析让学员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有效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增强学员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鸿浩.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2]刘培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7(23).

[3]刘维蓉.胡期丽.案例教学法在贵阳中医学院《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和探讨[J].职业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

李娜(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关于商务谈判沟通的技巧下一篇:网络会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