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1

花古小学成会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合班和随着年级的升高,本班的61名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作为小学高段起始年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数学情感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能力上,学生能够综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空间感知能力也扩大了。计算上,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统计方面,有了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在几何方面也奠定了基本的知识。但学生个性的突出和身体迅速的成长容易形成浮躁、不踏实的个体特征,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从学生期末考试来看,多数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计算技巧性不强,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学习方法科学化、高效化;解题方法多样化方面要在平时加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

1、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其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其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主要内容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第七单元“倍数与因数”,其主要内容有:倍数、因数、2、3、5的倍数特征、合数、质数。

2、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其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主要内容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3、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其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数与代数、空 1

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主要内容为:“花边设计比赛”、“家庭用电调查”、“设计抽奖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2、3、5的倍数特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难点:判断一个较大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地求出两个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

2、掌握小数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小数乘除法中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

5、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6、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以2步为主,不超过3步),并能在计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知道什么是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8、知道什么是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9、知道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0、认识平方千米、公顷,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12、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14、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16、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会在具体情境中作出判断。

17、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8、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计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措施

(一)还学生思考的空间,留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对知识进行消化。

(二)家庭作业做到面批面改,每天早晨坚持七点半以前到校,来一个学生检查一个学生的作业。杜绝偷懒现象,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对家庭作业进行改革,作业本设正负页,正页做题,负页列竖式或者打草稿,从源头杜绝错误。

(四)正确对待教辅资料,不一味求多,抓好已有的。

(五)对数学书上的习题进行改革,不在再在书上做题,保持数学书的整洁,期末好复习书,期末考试都是书上题的变换。

(六)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性和数学意义的教材,以便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教材中安排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因此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即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八)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九)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十)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十一)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四、课时安排:

(一)小数乘法„„„„„„„„„„„„„„„„„„11课时

(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8课时

(三)小数除法„„„„„„„„„„„„„„„„„„„„14课时

(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课时

(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15课时

(六)可能性„„„„„„„„„„„„„„„„„„„„„„3课时

(七)倍数与因数„„„„„„„„„„„„„„„„„„„„5课时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2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4

教学目标: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形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能对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图形分类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图,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4--57页。练习6

教学目的: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2、感悟在生活中的应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2、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出示54页图

这幅图是什麽意思?

你准备怎麽办?

出示小猴整理后的房间,问:小猴整理得如何?

二、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需要把一些东西分类,板书:分类

新授

那出6个三角形,5个圆,请你分一分,想怎样分?学生活动,动手分,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并扮演:按颜色

按形状既按颜色又按形状

每个小组把所有的铅笔放在一起,分一分

说说你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

53页1

小朋友的书包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学生说方法

同桌交流

三、课堂练习

56--57页1--6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例2,59页--60页课堂活动1、2、3,练习七1、3

教学目的: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和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对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请小朋友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盒子拿出来,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形状分,……….今天,我们再来分一分,好吗?你可以自己分,也可以同桌,还可以小组分

二、探索

教学例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教具

问:能将这些物体分成两堆吗?

学生上台分

讨论:他门是按什麽形状分的?

你知道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老师画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带的里面有没有长方体,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那些是长方体?正方体?

课堂活动1

学生先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在连线

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问:你如何辨认他们?

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

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具,学生分成两堆

讨论:他们按什麽分类的?

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圆柱体,球

老师画圆柱体和球

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有圆柱体吗?有球吗?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球?

再观察圆柱体,求的形状,

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麽?三、课堂活动

练习七1、3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3,练习七2、4、5

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求

利用这些物体搭积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形状,搭出不同的积木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求和圆柱体

学生辨认

分小组,把带来的物体分类

用橡皮泥做这些物体

二、教学例3

老师:我们手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塔各种物体

老师示范

分小组活动

全班展示

三、课堂活动

60页2

61页4

猜用几个小的正方体可以把一个大的正方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课后记:

三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1、通过对单元主题图的观察和小棒数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丛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和个位,知道11到20各数的组成

能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的多等语言描述11--20个数。

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知道一个加法或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能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时间: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62--63页例1--例3,课堂活动1--3,练习八1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认识感悟10个一是10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会读11--20各数

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10个一是0

2、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你看到了什麽?

初步认识11-20

二、新授

学生那10根小棒,捆在一起,问:这捆小棒有多少跟?

10跟小棒叫做一个十

齐读:10个一是十,一个十就是10个一

教学例1

学生数12、13根小棒

捆小棒

怎样捆才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操作

写12

认识数位

出示计数器

1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这个珠子表示多少?

还有几跟没有捆?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学生操作

个位的2表示什麽?合起来是多少?

读12

根据小棒写算是10+2=12

同理教13

教学例3

学生拿15、18根小棒,并捆一捆

在计数器上画

问: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什麽?

写15、18

填算式

观察计数器图,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老师: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各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

教学例3

学生拿1捆和一根小棒,问: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是11,学生填算式

观察11,你发现了什麽?十位的1表示什麽。各位呢?

学生独立填16、17、19的算式

出示20根小棒

学生数,有多少根?有几个十?

在计数器上拨20,问:十位的2表示什麽/

写算式10+10=20

齐读11--20的组成

三、课堂活动

66页1

67页2、3

练习八1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66页例4例5,练习八2--5、9、12

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正确书写11--20

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巩固数位顺序

教学重难点:1、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2、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卡片11--20各数

看卡片说数的组成

一个十,6个一9个一1个十一个十3个一1个十14个一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出示放大的直尺图

看图读0--20

问:0表示什麽?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小组讨论

从左往右,依次多1

15在14的后面,在16的前面

…………………………

(二)教学11--20各数的书写

描红

田字格写

三、课堂练习

练习八2--5、9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6--13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巩固掌握数位的意义

联系生活应用

增进学习的兴趣几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基训

对口令,说数和数的组成

二、指导练习

69页7

看数画珠子,并且说个位,十位表示什麽

69页8

出示图

小猪家新修了一座房子,小熊也修了一座房子,他门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完,小猪的好朋友小于13,小熊的朋友大于15,你能帮他们找朋友吗?

学生练习

69页10(10分钟)

70页11

看图,弄懂图的意思

70页12

学生独立完成

出示图

小动物门出去玩,他们排着队伍,你知道山羊排第几吗?

你还能提那些问题

房子里有几个动物

房子外面有几个动物

一共有几个动物

可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71--72页例1--例3,72页--73页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感悟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

3+25-210+710+9+

学生说计算方法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小棒图

看图写算式

认识各部分名称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也有自己的名字

板书:加数加数和

学生用小棒计算13+2,同桌交流,

把3喝合起来再加10

从13接着往后数

………………………………..

教学例2

出示小棒图,学生说图的意思

列算式15-2

认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学生用小棒计算15-2,同桌交流

先算5-2,再算10+3

因为13+2=15,所以15-2=13

…………………………………

教学例3

学生蓝图写算式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72页1

口算卡片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73页--76页1--9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算法

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73页1题

73页2

二、指导练习

74页3题

学生先填空,在观察,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得出:不进位加,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74页4

找朋友游戏

老师准备算式和数字卡片

学生游戏

如:那到14的学生说,我的朋友在那里,拿10+4的小朋友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齐读:10+4=14

游戏:过河

(1)6+4+8-7+5-4+6

(2)19-9+7-5+6-4+3

76页7

76页8

76页9

先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的意思

问:可以怎样租船?

小组讨论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77页整理和复习1--6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数

巩固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内容

二、复习

出示小棒,知道10个一是10

77页1

学生按顺序数数

一个一个数

两个两个数

五个五个数

77页2

出示图,学生独立完成

5、在圈子里填20以内的数

十位是1的数个位是0的数

78页5

78页6

学生填空,你发现了什麽?

课后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79页7、8、9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对口另

11--20各数的组成

而、出示图

()○()=()

()○()=()

2、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怎样算嘴快?

79页7

出示卡片

如:一个十和4个一

学生答:一个十4个一组成14

10+4=14

4+10=1414-4=1014-10=4

79页9

学生拿1分,2分,5分币,小组合作,要1角2分,可以怎样拿?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5

教材第18页例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 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4.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

1. 口算

3*21*52*43*3

2*63*41*92*8

2. 列式计算。

2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4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列式计算。

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

(1)把每组的人数逐一加起来。3+3+3+2=11(个)

(2)先求出前3组共有几个小朋友,再加上第4组中的2个小朋友。3*3+2=11(个)

(3)先把4组小朋友都看成每组都是3个,那就是12个小朋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第4组之友2个小朋友,多算了1个。再减去1个,即3*4-1=11(个)

2.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3*3+2和3*4-1两个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乘加、乘减

(2)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学生反馈前两个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3)师生共同归纳: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习题。

同桌合作,交替进行。

师生互动。

三、巩固练习。

3*4+12*5-41-9+10

3*2-42*9+112*7-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9-20页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乘加、乘减式题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

1*8+93*6-42*7+12

2*9-53*9-72*6+10

2. 改写为乘加或乘减算式。

2+2+2-1

3+3+3+3+3+5

3+3+3+3+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根据图中所给你信息,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是可用开火车的形式。

3.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4.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5+5+5+2=17(台)

5*3+2=17(台)

5*4-3=17(台)

5.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3、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喜欢小汽车吗?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算一算,填一填。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4辆车、5辆车……9辆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4的乘法口诀。板书4、根据前面编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

四九三十六

③提问:“四四”表示什么?“十六”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2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22页第2题第⑴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说算式--说口诀

说口诀--说算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4×4=16四四十六

4×5=20四五二十

…………

4×9=36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1、熟记4的乘法口诀。

2、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4根,摆5次。

每次摆4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四七---二十八

②4×4---四四十六

③四六二十四---4×66×4

3、游戏。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2题第⑵小题

⑴先填在书上。你是怎样想的?

⑵同桌对口令。

二、巩固练习

1、填空。练习四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写完整。练习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过河。连线练习四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练习四第4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5、圈一圈,涂一涂。

①分别把3乘1,2,3……9积圈起来。

②分别把4乘1,2,3……9积涂上红色。

6.解决问题。

看图弄清图意。

分析图中的信息。

对比练习:如果只剩下8张桌子,35个小朋友能坐下吗?为什么?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题。

四、思考题。

教材24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小朋友,这是奥运会会旗“五环旗”,20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二、学习例1

1、一面旗子有5个圆环,2面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面呢?……

2、5面旗子有几个圆环,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面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4、根据前面编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5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

5、提问:①五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6页第1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活动,对口令

2、游戏。教材26页第2题。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6

教学内容:106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加深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巩固计算。

2、充分注意对学生退位减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3、培养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数学迁移思维能力的形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数字图片、卡片

教学过

一、复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复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写出计算的步骤,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总结练习的情况,对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学习12减几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一边说,一边板书11-4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4=11,采用学过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求出()中的值来。

2、引导:好,那么大家跟着我的计算思路,求出12-4=?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看看谁计算的结果正确。

3、请几个学生谈一谈计算步骤和方法,总结学生中出现的好的方法。

4、和同学们一起重复计算步骤,把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为重点讲解,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

5、启发学生寻找11减几和12减几的联系和区别。

6、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

1、引导:我们已经掌握了解12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不止一种,现在我们做练习巩固这几种方法。

2、出示题目:公共汽车上有12个人,下去了5个,现在还有几个?

3、学生发言。

4、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讲出计算步骤。

5、小组游戏练习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减几

12-4=8

(1)10-4=6(2)4+8=12(3)12-2-2=8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7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五年级上册西师版数学 篇8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上一篇:2024年马年年会主持词下一篇:爱护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