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通用16篇)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

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随着新学科的不断形成,知识门类大量涌现,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交叉,构成纵横交错的大知识群落,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存储与检索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努,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等特征明显,21世纪的世界,将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日益关注和开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得不去”学会生存”。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第一次强烈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和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观念传遍世界。1973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解释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1979年,罗马俱乐部发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问题的新方案在于改革面向传统或面向现在的”适应性学习”,实现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学习”以满足未来为目的的”前瞻性”和各个层面的”参与性”为基本的两个特征。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它告诉人们,当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它得以维系的基本前提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这个全球性社会唯一不能浪费的资源,就是人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进入90年代,欧盟发布《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用以指导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到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这份报告通过宣扬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人类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对社会而言,学习告诉人们影响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并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社区的发展之中;对个人而言,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人人需要生存的智慧,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你将来生存的能力、挣薪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

一、重新探讨学习的目的

既然学习已经关乎我们的生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人类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谁在学?即学习的参与看。②学什么?即学习的内容。③在哪儿学?即学习的地点。④什么时间学?即学习的时间。⑤怎么学?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⑤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 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为什么学习”。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目的,不管这种目的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而每一个清醒的学习看都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他的学习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某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是要从人类生行与发展的角度去讨论终身学习的目的,回答关于学习的最根本问题:为什么而学?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学会生存”。年,教科文组织又发表《学习:内在的财富》,”学会生存”被发展成为教育的四个支往之一,”四个学会”成为国际社会关于学习与教育问题的一份宣言。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2

而在新课程的标准中一再重申, 教学应该实现教和学的互相交往、相互的互动, 师生双方彼此共同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启发学习以及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教与学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 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并提高学习兴趣, 从中求得一些新的发现, 进而实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而不会彼此独立。在这个共同体中, 不在存在“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老师,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老师不再仅仅去教学, 通过对话也可以被教, 而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 也同时在教老师, 在教与学过程中彼此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与学而言, 往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建构一种合作性的协调关系,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起这种和谐的关系呢?以本人几年来的学习与教学经验看, 如何将教条的书本知识转变成有活性、有生命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使下, 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吸取与探究, 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成为一个协调的共同体。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学以致用。从哲学角度看,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不是自然而然就产生的, 而是根据某种需要才应运而生。学习也一样, 如果学生迫切想要知道某些知识, 学生才会有动力、有激情迫切去学习。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2],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 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吧, 剧情中有这样一段, 为了能让张慧科继续上学, 孩子们到砖厂去搬砖, 再回到教室计算需要多少钱的路费, 其实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 孩子们相当于上了思想品德、数学、体育这三门课, 魏敏芝的教育水平及文化程度虽然都不高, 但是在体育、数学、思想品德课这三门课却上的很成功。正是因为需要知识, 所以学生才学得快, 进步得快。

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也一样, 为了能够唤起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我曾经尝试过几种教学模式。[3]后来发现, 学生们更对一些前沿、时尚、有应用价值能刺激其需求的一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我尝试将书本上的很多理论知识与一些故事、电视内容、实际应用相结合,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例如, 我在讲动物克隆时, 我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很多小猴子”联系起来, 引出克隆动物所能达到的效果, 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过去学生们只是看过西游记, 却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我们能够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勾起学生创造性地学, 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换一双眼睛看待问题, 换一幅脑子思考问题, 换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 教与学才会协调结合并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 才会有创造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如何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运用好, 真的是一门值得我终身学习并研究的学问。

摘要:教学是教和学的一种相互过程,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学习目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有效协调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将传统的传授教育与被动接受模式转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教与学相互体,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与学共同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的,学习目的,协调

参考文献

[1]熊晓琳, 李海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2) :120-123.

[2]吕红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 (10) .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3

【摘 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文章基于学习目的探讨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论述了该课程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应用及价值,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关键词】学习目的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工程案例 教学实践

一、课程特点与重要性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如何能在专业领域高屋建瓴?《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从专业技术上来讲,它是与机械、电子、仪器等制造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不仅将涉及制造业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领域的有关知识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与生产等多方面标准及其技术知识;从教学计划上来讲,它既具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又具有从基础课和其他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概念多、基本术语多、符号代码多、公差标准多、表格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这些理论知识内容抽象、单调,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不足、理解不深、概念混淆、标准乱用等问题,导致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同时,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而以往的传统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只安排了孔、轴尺寸的检测、螺纹中径检测、圆锥锥度和角度检测及齿轮单项误差检测等几个验证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认知。

二、基于目的性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组合,二者缺一不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第一堂课抓起,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好与坏、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进而影响其今后对本门课程的听课兴趣。新学期开始,学生对新课程通常怀有一种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

在第一堂课上,笔者首先介绍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案例,论述了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如何应用互换性技术制造实用、经济的机械产品;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如何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产品的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科研工作者或者是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者,如何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进行研发工作。这样充分调动了将有志于从事机械行业不同部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其次,介绍了这门课程是如何作为从基础课到其他技术基础课的桥梁,论述了该门课程在机械行业技术中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即每节课通过工程实践应用,论述该堂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该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使其由为“学分”而学习转变为为“前途”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三、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极限与配合”和“几何工差”等章节的授课过程中,论述了国家標准的由来及组成,机械行业中汽车制造、轨道车辆和重型机械所使用的标准以及如何推行制定行业标准,如何根据工作需要使用标准等基本技能,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了书中所讲述的标准。然后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机械行业如何根据产品、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设计工业产品。

例如,在机器人滚边加工过程中,需根据工业机器人的特性、滚边头的实际性能和钣金件的材料性能,设计翻边的高度、翻边起始位置和翻边工序。笔者借助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了加工工具及加工过程。

在“检测”章节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论述了表面粗糙度和光滑工件的概念与检测方法,介绍了检测技术不仅仅可被用于检测工件的合格与否,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而言,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产品,通过“模仿、学习、消化、利用、再创新”的模式设计产品;并通过船厂产品实例介绍了船用结构件的设计以及如何根据国外已有产品的测量尺寸设计自有产品和根据使用性能控制工差带。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PPT、工程文件及视频教学的方式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付求涯,邱小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廷婷.应用技术型本科《零件几何量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4(8):27-29,21.

以爱学习的孩子为题目的作文 篇4

你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吗?不知道吧,告诉你们吧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有一次,要期末大考了,我每天都要复习一段时间。第一天我快速的把作业写完,然后就开始玩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被妈妈看见了,就罚我写生字,写了十几分钟,妈妈说:“颢颐,别写了,赶快复习吧!”我认真的从8点复习到9点,之后就和妈妈一起进入了甜蜜梦乡。第二天,我比以往更认真地写作业了。不过不像上次那样在玩,而是认真的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妈妈叫我帮她拿东西,我没搭理妈妈,妈妈以为我在玩,没想到妈妈一进屋就吓了一大跳,我在认真的复习,妈妈开心的说:“颢颐,你今天怎么这么认真呀!”我高兴的说:“因为过几天要考试了,所以我要更加努力,争取一个好成绩。”第三天,我早早的在把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在中午午休的时候,我在刻苦的复习,连老师看了也夸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下午放学的时候我想妈妈说了这个好消息,妈妈可高兴了,连连夸我是个好孩子,连着几天都这样,爸爸、妈妈的朋友见了我都夸我是好孩子。

做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可真难,但是只要你努力了,好孩子就离你不远了。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5

上周的马原课上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的短片,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的探索。短片中由废科举办学堂说到了留**,说到了鲁迅弃医从文,说到了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所弘扬的大学精神,又说到了教育救国、救亡图存以及新的探索。我们卡伊看出,中国对于教育的探索和时间正在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发展史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譬如片中说到的新学堂的女生和科举制度的废除,这是中国教育实践发展到那个阶段的一种必然。

在中国历史中,说到学习目的我们总是会想到“教育救国”“文化复兴”“救亡图存”这些词语。使得,广义的角度来说,在现代社会依然是这样:国家的富强需要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技就得发展教育。反过来说,把我们的国家建立得富强而昌盛是我们的学习目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习目的则因人而异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有的人是为了充实自我,有的人不甘自己一无所知落后于他人,有的人是为了取得文凭以便日后就业,抑或者有的人只是从众心理而去学习。我无法说哪一种目的是对的哪一种目的是错的,我只能说那些为了求知欲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以及自我充实感的人学习起来会比较幸福,而我们大学生应当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而非把学习当作一种程序或者工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撇开为了建设国家而学习的这个大我,单纯作为个人学习的这个小我,也应当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要知道,在过去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资源以供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感激。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学习道德和法律,学习这个世界。譬如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我们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觉学习所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我们还从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方式,以及更多更多„„

与说到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我们谈到了大学精神,这便是事物的联系性。“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创造精神要求我们大学生创造文化、创造理想,它要求我们讲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批判精神则更是站在大学生这一角度出发的,因为我们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因此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用辩证唯物的方式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而社会关怀精神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大学生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社会关怀精神要求我们客观而能动地去改造这个世界。大学精神要求我们有自觉地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6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考试的目的在于使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努力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学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增强对知识的辨别,推理和分析能力。在此,我不想谈通过考试,如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想重点谈谈如何才能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其各种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注重对考试的总结。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考试的总结呢?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的

不少学生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把考分看作自己的命根儿。考得好的喜上眉梢,考得差的愁眉苦脸。故一考完试便将试卷扔在一边,或两把撕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不端正的`,目的是不明确的。所以说,要想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学生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对考试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了考试的意识,才能通过考试,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分析试卷

有些同学认为只有没考好的同学才应该对考试情况进行总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考试后的总结对每位考生来说都很重要。故每位考生在考试后都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试卷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试卷分析呢?我认为要做好试卷分析,考生应该做到:

1.试卷上的每道题不是随便捡来的,而是通过命题人的深思熟虑选择而来的。每道题考查的目的都不同。故考生应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如:

The food ________ cool and clean.

A. must keep     B. Must keep     C. must be keep     D. Must be kept

一题,它的考查目的是要考查考生辨别语态的能力。如果考生能明确这一点,他们的思考范围就得到了限制,不会再像脱疆的野马,漫无目的。所以说,明确考查目的是解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明确考查内容

在确定了考查目的后,考生应该搞懂该题考查什么内容。当你明确了考查内容后,你的思考范围就进一步缩小,这对作对题是很有利的。我们还拿上一个题为例,根据该题的考查目的和句意,我们可以确定该题所考查的内容是被动语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确定考查内容时,必须依据考查目的,语境和句意来判断。

3.回忆相关知识,做出选择

在明确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后,我们就得根据考查内容,来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如上述一题,我们知识它所考查的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7

一、教育目的的变化

1. 教育目的由单一目的转变为系列化目标

教育目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抽象的目的, 这样的教育目的是一种“应然的”目的, 带有极重的理想色彩, 对于学校的师生来说, 这些目的是遥远的和很难达到的。在教育史上, “培养德性”、“造就哲学王”、“全面发展”等教育目的的表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随着知识的累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 这种抽象的、单一的教育目的开始分化为若干目标, 这些目标又进一步分化为更为具体的一些小目标。1918年, 美国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标: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做家庭的有价值成员;具有就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会用闲暇时间和有良好道德品质。这初次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分化, 对以后美国中等教育目标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938年,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又为全国教育提出了四大目标:自我实现、人的关系、经济效率和公民责任。这一系列的教育目标不仅反映了教育的个人职能, 而且反映出了教育的经济、政治职能。[1]在20世纪90年代,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的教育改革中也体现了这种变化趋势。许多国家也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系列目标。这一变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上, 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具体的系列化教育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2. 教育目的趋向实用和为个人的未来就业服务, 理想色彩开始失落

教育目的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实用和为职业服务的倾向, 集中体现于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之中。按照杜威的主张, 教育应使儿童适应社会实际生活, 应与儿童未来的职业生活相联系。这种教育目的观不仅主导了20世纪前半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方向, 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4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规定, “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运用多于一种语言的学生的比例;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 成为负责的公民, 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就业”。法国、德国、英国等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的比例, 同时加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比重。[3]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 教育目的更加注重引领学生探究和体验过程, 掌握方法

过去的20世纪在教育史上被人们称为“儿童的世纪”, 儿童的主体性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要注重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掌握方法、学会学习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报告中, 把“学会认知”确立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教育目的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首先, 教育目的细化为具体的若干教育目标后, 人们可以对教育进行量化的评价, 在较短的时间内来考察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而确定一种教育改革或方案的效果。但是,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越来越多, 学生普遍感到负担过重。过多和过杂的学科不利于青年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负担过重的现状导致了学生思想的肤浅乃至创造力的缺乏。同时, 负担过重也一步步地消解着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妨碍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 教育目的趋向实用和为个人的未来就业服务, 这种转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甚多, 而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素质的国民。对个人来说, 一些人实现了到高等学校学习的愿望, 另一些人则通过提高学历找到了理想的职业。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理想色彩的失落, 学业成功者即成为社会这台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并且逐渐的失去了人情味。如果学校不能引起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神圣的向往, 那么学生精神的家园就有可能成为一片荒漠。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功能, 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脚踏实地, 而且要引导年轻人仰望天空, 把握方向, 理想的色彩在学校是不能缺少的。

再次, 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掌握方法、学会学习的倾向, 是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重视。教育目的上的这种转变是有益的, 它首先所要求的是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 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放弃的过程, 这将大大减轻知识对学生的压力。同时, 这种注重过程的倾向也是克服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体现在教育改革中课程内容的变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之中。

三、对学生学习的启示

1. 自我认识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成为必需的基本能力, 并在一生的学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已经使得学生不堪重负, 而这种增长趋势将会持续下去。虽然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些措施,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观念的转变。首先, 要认识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以此作为出发点再去做出选择。其次, 应懂得选择和舍弃。当学生选择了一些而又放弃了一些时, 就实现了“自己为自己减负”的目的。因此,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要前提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在国家确定和学校提供的信息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再次, 应该坚持以约驭博。学生应该认识到, 集中在一定的领域中进行学习, 而不应该什么都学, “以约驭博”应该被很好地贯彻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2. 掌握和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式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校的教育内容联系了起来,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信息整合的方式, 学生要对自己所选择的相关领域的信息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除此之外,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形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也能弥补接受性学习的不足。

3. 学生应在活动和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学习缄默性的知识

教育部门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有情趣,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加强交流与体验, 学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性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异性之间、师生之间、同辈群体之间、与社会上某些人群之间的交流在网络工具和通讯工具非常方便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此外, 学校内部的活动和社会上举行的某些活动也提供了很大的实践空间。在这种过程中, 学生体会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 学习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在与人共处和交流合作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王天一, 夏之联, 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 (下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5~86.

自主学习,是方法,也是目的 篇8

一、教学实践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而且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班级男生女生各为一组,看看哪组学得好。

(二)课文读通顺

给5分钟时间准备,学生可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结合课下注释将课文读顺畅,不读错别字(实在不会的可问教师)。然后男生、女生推举代表个别读课文,哪组读得准确、读得顺畅哪组获胜。教师做评委,纠正读错的字。这个环节起到了示范朗读的作用。

(三)课文读流利

教师询问全班对字音是否还有疑问或疑难。如有,全班讨论确定正确读音。学生没有疑问后,再给3分钟准备,让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然后是男生女生朗读比赛,要求:断句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回读,出错就换下一个人读。男女生各组进行朗读接力比赛,哪组所用人最少哪组获胜。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并熟练朗读课文,为背诵做了准备。

(四)掌握字、词

熟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查找重点字词的解释,先自己整理成笔记,再理解记忆。可前后几人讨论,也可咨询教师。全班疑问教师明确答案。然后,教师找男女学生代表各一名到黑板上测字词掌握情况,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写,黑板上的优胜者为本队赢一分。以每一段为一学习单位,本文分两次学习、测试。

(五)准确翻译

让学生回家先查找资料翻译课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课上,给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进行译课文比赛。到这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能够了解,一部分学生甚至能背诵着说出课文的翻译。

(六)探讨内容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关于本文作者柳宗元的简介,他的思想、品格、志向、经历,本文写作的背景。并结合自己反复读课文,说说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看看男生女生谁更有真知卓见。上课时,学生把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搬到了桌面上,并能引用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探讨课文内容的理解时,还涉及到了《三戒》《黔之驴》等文章,并通过旁征博引,比较分析,基本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师点拨,归纳总结,处理习题

对课文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并再次明确重点。同时,通过处理课后练习与补充练习,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与疏漏之处进行补充。

(八)背诵默写与积累

自背、自写、自己查错改错,然后全班默写比赛。

之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学感悟

(一)自主学习的优势

1.引入竞赛机制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几乎全都活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活动充分,知识掌握非常牢固扎实。课上时间利用到最大效率,几乎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利用,都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怕给男生队或女生队丢脸,所以在明确学习内容后,都积极地写,认真地记。在后来的复习与测试中,发现学生对此课知识掌握非常牢固。

3.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环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内容理解的环节,因为学生必须要查找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才能明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这又引导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在已有知识与新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思考结果,提高认识水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4.使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形成自我纠错的能力。科学研究认为,错误的累积是形成学习上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教学中也会发现,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不会查找、发现和改正错误的学生。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互查与自查的机会都增多了,这对引导学生对知识疏漏之处与错误的弥补尤为重要。

5.极大开发了学生的潜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班级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都“一跃而出”,在几个竞赛学习的环节中独占鳌头。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兴趣不高,而此时,在自主与竞赛的氛围下,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迅速准确地记住了相关知识,潜能得到开发。

(二)自主学习的难题与思考

问题1:自主学习的基本框架由谁确定?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篇文章,他们会学到何种程度?我以为,对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自主学习”,必须是经过教师引导的“自主”,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经过教师在他们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训练才能具备这种能力。比如: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分析,对思想感情怎样认识,对人物如何评价等。这些对于一个不满18岁的初中生而言,是需要教师指导与训练的。所以,初中阶段的自主学习,框架还是应该由教师确定。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它要经过训练才能具有,所以说自主学习也是我们初中教学的目的。

问题2:谁的问题重要?

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或无法回答;学生认为重要的问题,教师认为没有价值或不是重点。一节课讨论下来,学生也许仍徘徊在知识的殿堂之外。因为学生的年龄、认识毕竟有限,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必须给予引导与精要的点拨。

问题3:耗时过多与教学计划的完成。

自主学习《始得两山宴游记》,要花费5、6课时的时间,按这个进度,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所以,应当“自主”与“集中”结合,也就是“自主”与“精讲”相结合,才能有效又省时。

问题4:自主学习与学习规律。

“复习是学习之母”,无论自主学习的印象多深刻,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已有知识也会遗忘,所以复习必不可少,练习必不可少。

问题5: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综合概括,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分析而形成新的认识,而这也需要教师引导。

所以说,初中阶段,自主学习,是方法,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会了学生“自主”,高中、大学及走向社会,学生才可能创新。

以学习计划为题目的作文500字 篇9

篇一:学习计划

崭新的初二——新学期新打算暑假是短暂的,可暑假又是漫长的,跨过了快乐的假期,一条崭新的学习道路敞开着!

我们已经成为高年级的学生了,我们应该懂事了,还应该要有新的打算了。昨天,我曾经是个调皮捣蛋,爱讲笑话,人称“故事大王”的小朋友;而现在,我是个比较懒惰,性格外向的小男孩。现在,我是个高年级的小学生了!首先,我要改掉懒惰的坏毛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别人如何的喧闹,我都要克制自己,不能放下写到一半的作业去和别人说话,打闹。学要学的踏实,玩要玩的高兴。我要立这样一个座右铭,不能像四年级是一样故态复萌,我要改变自己,要征服自己的缺点!周老师在成绩单的学生评语上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你的聪明没有用在学习上,如果你把聪明用在学习上老师一定很高兴!”就差这么一步,周老师就会把我看成一名好学生,周老师对我多有期望啊!我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好心啊!我还要每天挤出时间来,把白天的事记在一本本子上,等到有时间,在把这无穷无尽的生活写成一片长长的作文,日复一日,我要让自己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

为自己加油吧!努力吧!文章上已经说了,就差一步——改!我不能违背我的诺言,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让老师开心的好学生!

篇二:学习计划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使下学期的学习成绩进步、各科成绩优异、不偏科,在此做新学期的打算,如下:

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

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

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

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

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

1、笔记要简明扼要;

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

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

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

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

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

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

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课后复习。

1、及时复习;

2、计划复习;

3、课本、笔记和教辅资料一起运用;

4、提高复习质量。

做好以上五点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持之以恒,我决心做到。

篇三:学习计划

在这学期里,要加强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语文上,除了把课文中的内容、知识掌握好以外,还应多读一些课外书,如名人名著等。还要再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只想课内不观课外了。数学,不能只明白课本上的习题应怎么做就够了,如果要学好它,就必须在课外再花一些时间来钻研和多做一些试题等。

上课仔细听讲,弄懂每一个问题,作业即使完成,追求质量和速度,回家做好预、复习工作。在空余期间多看一本好书,适当做些娱乐。做到“少在电脑前一会儿,多看一两本好书”,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以及协作能力。早晚多听读外语,多积累一些单词,提高英语各方面的水平。从良好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好每一次的笔记,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口头作业,只有基础扎实了,才可以累计更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新学期里,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

新学期,新打算,也为新的目标努力。

篇四:我的学习计划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我的学习计划也渐渐地变重了、增加了。但是,这使我积累了许多知识,又让我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目标。

一、阅读课外书。我的身边无时无刻都要放着一本课外书,只要一有空余时间,我就要津津有味的开始“吃书”!俗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的书愈来愈多,那么我也就会一点点的进步。

二、学会略读和精读。课外书是必读的,但由于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要大略的读,所以略读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语文书上的课文都是编者们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略读不仅可以增加我的阅读量,而且精读又可以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所以,学会精读和略读是我的第二目标。

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管是什么科目我都要做到这一点。在预习中,把不会的字、单词、题目都标记起来,这样上课也好方便问问同学们和老师。在预习语文时,我不仅要学会写和画还要学会读。对于预习语文来说,熟读课文是最重要的一步,最好是把需要背的段落多读一读,读熟了,自然也就会背了。课后复习时,多看看上课记下来的笔记,记忆深刻了,考试就不在话下了。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学习目的 篇10

[本章学习目的和重难点]

1.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

2.了解人力资源产生的历史背景;

3.重点掌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和联系(重点、难点);

4.了解人力资源的目标,掌握人力资源的内容;

5.了解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

[考核知识点]

◆ 人力资源概述

1.识记: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2.领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和类型。

3.简单应用:分析人力资源科学含义。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识记:(1)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2)人力资源管理 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 主要内容。

2.领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基础。

3.简单应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点。

4.综合应用:(1)阐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有何区别和联系;(2)阐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有何区别和联系。

◆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人资源管理

1.识记: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2.领会: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资源管理的新理论。

[学习方法及建议]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1

40.65%的小学生上网以学习为目的

新华网2009年12月22日消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和武汉的1200名小学生中,使用过互联网的人数为1079人,小学生上网的目的重在娱乐,以学习为目的的也达到四成。

报告显示,被访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项选择中,将近一半(49.85%)的被访小学生选择了“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学习”(40.65%)和“玩网络游戏”(40%)的选择也均达到了四成;将近三成分别是为了“获取信息”(29.85%)、“聊天或交友”(29.1%)以及“通讯或联络”(28.1%);“写日记、博客”的近二成(17.7%),还有部分是为了“购物”(7.3%)以及“其他”目的(1.7%)。

由此可知,起码三成的被访小学生将网络的娱乐功能——包括“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玩网络游戏”以及“聊天或交友”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学习”或“获取信息”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

学习不快乐主因:压力重

《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8日报道,上海市卢湾区发布“快乐学习”课题成果,对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过重”是学习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孩子学习不快乐的原因依次为:学习压力过重、不被肯定、心理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不明确等。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2

所谓相克, 即人类有目的的活动, 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相生, 即人类在一定的空间中, 其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 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不可能无续地向自然索取, 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人类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从事生产和活动, 否则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当人类的行为遭到自然报复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 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断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 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现代工业使大量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 投入环境, 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又把“三废”排放出来, 对人体及生物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危害。乌克兰、日本核泄漏事件, 让人心有余悸, 世界人口的剧增、雨林锐减、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都将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相克的具体体现。

当然, 有相克, 必有相生。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 到现代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 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在不断寻求和谐相处的切入点。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连续出现, 人类开始深刻反省自己, 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 诸如控制人口增长、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土地的荒漠化、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节能减排等, 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适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3

第一部分“工程技术”侧重于铁路工程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的施工技术;第二部分“管理实务”侧重于铁路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等的实践;第三部分“法规”侧重于铁路工程的法律、法规,

《铁路工程专业管理与实务》中的管理实践要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有关控制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来深入学习;成本管理与控制要以《建设工程经济》中的有关财会、估价、理论与知识为基础来深入学习,合同管理要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科目所对应的合同部分的内容为基础来深入学习;对铁路法规知识的学习要以《建设工程法规与相关知识》中有关法律知识为基础来深入学习。

掌握以上方法,对照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

基于标准的学习 篇14

一、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新课程的教学存在哪些困惑?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如下的困惑:备课时,应多关注“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上课时,应多关注“有无告诉”还是“有无明白”?“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考虑作业时,应多关注:设计:“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批改:“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反馈:“告知结果”还是“促进学习”?

这些困惑,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没有一种大的观念,不知“纲”在哪里、是什么。通俗地说,只见芝麻,不见西瓜。那这种大观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有何关系?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理想的课程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一般来说,需要COPY四次。那么COPY不走样是否可能?这是常识,COPY永远走样的。因此新课程是不是“两张皮”,这不是专业问题,如何减少两张皮间的距离才是专业问题。如下表所示:

就学科教学而言,“两张皮”就是指上图3-8的不一致。因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减少“两张皮”的空间。当然这不仅是教师问题,还有课程标准专家、教材专家、命题评价专家问题。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作为教师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问题。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路径是什么

从一门课程来看,如何确保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单元或课时的一致性。见下图:

从一节课来看,如何确保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四)总结:不是什么,是什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二、如何将内容标准具体化?

(一)内容标准具体化的策略与技术

一般来说,内容标准具体化的策略有三条:

剖析关键词:有两条路径:一是将学习的内容具体化,如结合某一主题的具体内容来陈述。一是将行为动词具体化,如将“理解”具体化为“举例说明”“用自己的话表达„„”“说出„„关键词”等。

添加限制条件:一是时间,如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会„„;二是情景,如在讨论时,说出„„;三是工具,如运用计算器,计算„„

明确表现程度:一是明确达标人数,如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一是明确结果,如做对至少80%。

(二)学期或模块目标如何确定?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对应的内容标准,再结合学生原有的水平,确定一个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它比课程总目标具体,但比内容标准或单元与课时目标要笼统、抽象。如:

高中物理必修1学习目标

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物体的弹性、力的合成与分解、超重失重现象。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并体会其作用;

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结合物理学史实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教育意义,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三)课时目标如何确定?

课时目标就应该可测量可评价的,不能评价的就不用写。兼顾三维目标,但不要将三维目标分开单独写。呈现目标指向的关键结果。

三、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如何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

正如刚才讲一堂课如何保持一致性,以避免目标归目标写、教学安排归教学安排、作业归作业,成了“三张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主要是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期望学生到哪里?(目标)

2、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评价任务设计)

3、如何安排学习过程以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教学过程)

(二)如何上课?

上课就是按预设的方案展开目标导向的教学。要点:

让学生知道目标;

引出学生达成目标的行为证据

收集学生目标达成的行为证据

解释上述证据

作出后续的教学决策

即把教学作为评价,一个过程两个方面,而不是先教学后评价。

(三)如何布置作业?

作业的目的有:一是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二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三是拓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作业的类型有:练习;任务;活动。

作业的针对性:一是与目标的匹配;二是与学生的匹配。

四、教案分析

(一)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二)评论

目标来自于课程标准与学情;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教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质量;

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素 省级课程团队初中段

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案)。结合崔允漷教授的报告与拓展材料,我们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由“课题”、“相关标准陈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教学活动方案”等6个主要部分组成。

一、课题

理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教材中的题目基本一致,问题不大。但是,文科需要注意。以语文为例,传统的教案通常以要学习的课文(如《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为课题,这是基于单篇课文教学的必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应该进行新探索,如可用“两组图片的活动体验”来替代原有文章的题目,以便清晰明确地陈述课时学习的目标,让课题成为透视教学设计的“窗户”。

二、相关标准陈述

理科教材的编写顺序与课程标准有区别,但是变化不大,即使有变化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因此对课程标准中相关部分的陈述比较容易,但是文科比较困难,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同制订模块课程纲要、专题计划一样,语文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选择与学段对应的内容标准、专题文选和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当然,如果你有比较理想的模块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对课时相关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具体陈述,就比较容易了。

三、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是核心。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持的态度与了解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

四、教学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课时目标是就是课时学习的“目的地”,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或结果。

(一)课堂学习目标的4个特征

一是“一堂课”的目标,要从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出发思考和定位;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去达到并通过评价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三是“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和结果”,就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取得哪些进步,能够做到哪些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师打算教的内容;四是要尽可能是“可以观察”的,即课时目标要尽可能用具体的可测性术语来陈述。

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制定。

(二)分解课程标准及其意义

分解课程标准就是将上位的整体的课程标准分成下位的各个部分,或将抽象的课程标准通过分析、剖析,使之变得更为具体,以便分阶段逐步落实并达成。

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相应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理解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分解课程标准是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专业活动,只有参与分解的过程,老师才能完整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老师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此外,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替代、拆解与组合 1.替代策略

它是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直接将课程标准作为学习目标,或者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如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我们可以用“足球比赛”替换“运动”,即可形成足球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

2.拆解策略

它利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我们可以将“说明”拆解为“用言语说明”、“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将“其他形式的能”拆解为“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即可形成“机械能”教学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

3.组合策略

它是利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某一目标元素,形成一条新的学习目标。如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两条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从而形成“理解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这一新的学习目标。

由此看来,“分解”主要涉及拆解与组合两种策略,其实质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四)分解课程标准需要经历的4个步骤

一是寻找关键词,即从内容标准中找到重要的名词(应知)与动词(应会),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说明细胞的分化”中的“分化”与“说明”;二是剖析或拓展上述关键词,即进一步澄清“说明”涉及哪些相关行为,以及“分化”的概念关系;三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理解,在前述的动词与名词之间建立重要的配对关系;四是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目标叙写规范,写出清晰的学习目标。

五、评价标准——检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表述:(1)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2)评价标准,即(教师、学生)用以判断任务实现程度的标准或评分规则;(3)评价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补充教学、补充什么等。

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明确的评价方案,教师的评价将是随意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更何况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是分前后相续若干环节的。只有根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环节及时进行评价,确认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只能在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清醒”的。

六、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最费教师心思的,我们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环节、呈示、对话、指导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以语文教学为例,课堂的教学活动怎样展开,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应该在学习方式变革上做努力,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创造性地构建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呈现方式,我们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活动方案,要将任务、活动、作业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崔允漷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 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至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 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如果从文本的角度,要把上述过程说得更可操作些,那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两层来叙述。

一是教师根据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研制某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纲要,再编制单元或课时教案,体现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教案的一致性。

二是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在备教案时,必须明确三个基本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5

在“IMS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3]”中,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用于描述学习对象的相关特征。模型中的数据元素被划分成9个不同的类别: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分类。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便于元数据的共享和模块化。但是它里面的很多元素都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抽取了其中一些必要的元素来描述学习资源,并添加了需要的元素。

“IMS内容包装规范[4]”定义了标准数据结构-内容包装信息模型。在该模型中,学习对象被组织为一个包,由内容清单文件和一系列展示学习对象的物理文件组成。内容清单文件是一个XML文档,对包的结构、包含的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IMS内容包装规范”提供了一个XML模式定义该类XML文档的结构。但是信息模型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允许组合,并且嵌套的层次没有限制,一个包可能会很“臃肿”,将影响传输和处理的效率;模型能够对学习内容间的“聚合”联系进行定义,但是对学习内容间其他联系的描述支持不够;没有对学习内容显示形式的定义提出建议。本文将在以上几方面扩展包装规范,将学习对象限定为原子学习对象,并提供默认的XSLT样式表指定学习对象的默认显示方式。

1. 学习对象

学习对象[1]是借鉴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封装的方式,具有模块化、自包含、可重用、元数据标识、可聚合和拆分等特征。在本文中,学习对象特指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和表现的数字教学资源,并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整的资源,它是构成网络课程的基本单位。

学习对象的粒度可大可小,小到只包含一张图片,大到包含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可以认为学习对象分为两类:原子学习对象(在逻辑上不能再分)和复合学习对象(由原子学习对象或复合学习对象组合而成,在逻辑上是原子学习对象的上一层)。但在原子学习对象之下还有一层物理素材,它是形成原子学习对象或复合学习对象及所有学习内容的基础。

根据加涅的“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的相关理论[2],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说明、学习内容、练习和评估四类的学习对象。其中,说明类的学习对象完成“告诉目标”的教学事件,“学习内容”类主要完成“呈现学习资料”和“提供学习指导”两个教学事件,“练习”类完成“提供练习”的教学事件,“评估”类完成“提供反馈”的教学事件。

2 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一组独立的关于资源的说明,描述资源的特征信息。学习对象元数据描述学习对象的特征,比如学习对象的标题、描述、格式、生成时间、作者、分类等元素。通过定义学习对象元数据可以将学习内容和描述信息分离,在一定范围内支持对网络学习内容的识别和访问。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元素的名称、定义、组织、限制等,本文下面给出这些元素的列表,并以五种信息来限定它们。本文将学习对象限定为原子学习对象,将从该规范中抽取需要的元素来描述其特征。学习对象元数据信息模型的元素如表1所示。

注:“大小”和“数据类型”栏内有星号标记的为最低峰值,即应用程序至少能支持的列表项数或字符串长度。

根据这样的元数据模型可以构造前面所说四种类型的学习对象的元数据实例。

3 学习对象包装模型

3.1 包的定义

一个包可以作为独立单元在不同的平台间传输和交换,可以将一个学习对象看作一个包,以包的形式来封装学习对象。包由两个主要元素组成:一个特定的内容清单文件和若干物理文件。内容清单描述了包中的学习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组织的。物理文件是一些实际的媒体元素、文本文件、图像或其他资源,存放在内容清单中描述的各子目录下。

3.2 包装信息模型

本文根据包的定义建立学习对象包装信息模型如图1所示。

包是一个逻辑目录,包含一个特定名称的XML文件(内容清单文件)、该XML文件引用的XML模式文件以及子目录中包含的实际物理文件。包在不同的系统间传输的时候可以被压缩成一个单独的包交换文件,但包并不一定要求组合成一个包交换文件。一个包不需压缩成一个单独文件就可以通过CD或其它可移动媒质发布。内容清单文件和其他所有的文件必须在发布媒质的根目录下。

1)内容清单文件

内容清单是一个必需的XML文件,描述了包自身。它需要一个且仅有一个元素,一个内容清单包含四个子元素:,,,以及指定默认显示方式的元素。

2)元素

元数据在内容清单中申明,以便充分描述包的内容。元数据模型在前面已经给出。搜索引擎可以通过元数据为学习者或内容制作者查找合适的内容。

3)元素

元素是在内容清单中组织内容的方法,即描述各子元素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采用内容表(Table of Contents)方案,包含在它的子元素中。元素包含了一个详细的内容组织信息。内容组织结构用元素描述。项(item)可以包含下属项(层次结构),也可以与其它项同级(平面结构)。一个内容制作者可以混合使用上述两种结构来组织他们的内容。一个项通常有一个标识符并通过标识符参考(Identifierref)链接到资源。使用属性标题(title)识别项的信息。

4)元素

元素确定一组内容和支持内容的文件。一个资源在元素下的元素中声明。一个不一定是单独一个文件,它可以是一组支持这个资源显示的文件集合。这些文件必须包含在包中,可以直接引用。

5)元素

元素确定学习对象内容默认的显示方式。它为XML源文档中的每个节点都定义了一组处理规则。

3.3 内容清单元素

图2阐明了一个内容清单的主要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和学习对象包装模型,定义了一个学习对象的结构,特别是对学习对象的粒度进行了限制,并对学习对象进行分类,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增加内容显示的默认形式。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使用XML语言建立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和学习对象包装模型,构建学习对象的实例。

参考文献

[1]David A.Wiley.LEARNING OBJECT DESIGN AND SEQUENCING THEORY[PhD Dissertation].Britain: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and Technolog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2000.

[2]R.M.Gagne,W.Dick,Instructional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34.

[3]IMS.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 Specification.http://www.imsglobal.org/metadata/index.html.2008.

[4]IMS.Content Packaging Specification.http://www.imsglobal.org/content/packaging/index.html.2008.

[5]W3C.XML Schema Part1:Structures Second Edition.http://www.w3.org/TR/.2008.

[6]W3C.XML Schema Part2:Datatypes Second Edition.http://www.w3.org/TR/.2008.

[7]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总第216期:75-79.

基于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 篇16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活跃度基本上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上生机勃勃,学生乐于参加,教学效果就会相对较好;而如果课堂死气沉沉,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也就不好了。一般而言,课堂发言兴趣的浓厚与否,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演员,更不是主演,而应该是集编剧、策划、导演、发行于一体。所以一节课的效果如何,更多的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引导。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要实行量化制度,激发他们课堂积极发言的兴趣。在授课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先打出腹稿,再踊跃发言,让他们能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对于后进生,如果他们说错了,也不要紧,更不要进行讥笑或者贬低,而是要更多的看出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对于他们进行表扬,培养他们敢于发言,勇于发言的胆识和信心。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每节课的发言人数、次数以及正确率都要记录在案,以便日后评比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褒扬先进,激发后进,并把发言情况列入期中、期末考试的评比项目中。当然,要想使学生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发扬继续保持下去,单靠量化考核制度力度还不够,还需要教师能够定期评选出发言标兵、模范小组,并直接与评优挂钩,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继续下去,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既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思想的一个基本反映,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从早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以便为学生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作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学习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热心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本职,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一些中外名家的名篇佳作,认识他们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学习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的热爱。引导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正确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够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对于生活的态度。写作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项学生内心思想表达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境界,让他们能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提升写作的高度。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作文的认识不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案例来引导他们的作文知识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鲁迅先生的案例: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从小便树立雄心壮志,要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通过一部电影看到了外国人的凶恶残暴、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激发了他心中强烈的怒火,他认识到“医病”无法救国,只有“医心”才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于是他便弃医从文,放弃将要成名的医术与国外的丰厚待遇,回到祖国,他不顾反动政府的特务追捕与暗杀,为进步青年书写了一篇篇斗志昂扬的进步文章,启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将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标枪,一根根的刺向反动势力,他奔走疾呼,唤起中华民族的劳苦大众觉醒起来、团结起来、武装起来,将反动势力打倒,体现出了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雄心大志。

三、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我国古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古诗词格律严谨、富有音律,同时用词精简,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做好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是会背诵,对于其中的内容、境界却“不求甚解”,造成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片面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艺术手法,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进入诗情意境,感受古诗词内容的丰富多彩,体会古人的写作技巧。比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触景思乡之作,一个常见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却立现风韵,寻常的话语配以特殊韵律、遣词造句,使这首诗显得格外动人,千百年来一直倍受关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窗前洒满了洁白的月光,就如同下了一层霜,这虽是普通的景色,但它又是羁旅之人的思乡景色,客居异地、夜不成眠,诗人无时不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故乡。“月是故乡明”,此时的月色更凸显出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冰冷的霜色又给诗人的思乡之情加上了一层冷色调,诗人无心赏月,有的只是异地独居的孤凄冷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象的表明了诗人的肢体活动与心理活动,让人能够感受到仿佛看到了诗人的俯仰低回,简单的“抬头”、“低头”之间,却是诗人强烈的内心波动:由景入情,完美的表达了诗人远离亲人的动人场景……教师通过情境的讲述,将学生的情思带入一千多年前的月明星稀的夜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

上一篇:秋天的颜色作文465字下一篇:企业生产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