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预防措施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灾害预防措施(共10篇)

灾害预防措施 篇1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长:

总工程师:

写:

弘财煤矿 2008年5月4日 地 质 灾 害 应 急 救 援 预 案

一、地质灾害分类:

弘财煤矿矿区地处高原山区地带,地面植被破坏不严重,且矿区井口标高设在山腰上,远远低于历史上最高洪水位,在井田范围外的巴浪河离本矿井开采距离较远,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威胁较小,但随着小煤矿历年来的开采,对地面地基带来一定的影响,发生洪灾的威胁来自于上部小窑和雨季地面渗水,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有: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等。为确保我矿的安全生产,特编制以下地质灾害应援预案供灾变时用。

二、矿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肖致江

付组长:詹忠伦

陶汝军

成员:朱恒平

段玉康

王继鹏 刘成周 封维祥

彭杰

张清玉

杨永才

安如俊

王明昌

下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在矿调度室,张清玉任办公室主任,杨太吉、罗春林为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地质灾害应救援工作的协调、调度,及时传达领导的指示精神,收集反馈相关信息供领导决策,并作好相关记录。

三、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一)洪灾治理措施:

1、每周对地面的供电线路、输配电设备、避雷设施进行一次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各项性能满足要求,各项保护装置动作灵敏可靠,各项检测数据达到规定。

2、定期对主扇机房、配电室、压风机房、绞车房、库房、办公楼、锅炉房、宿舍等场所进行巡视,要求排水水沟畅通无阻,供电、通讯正常。

3、井下所有供配电设备、输配电线路都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短路、漏电、过流、接地保护装置齐全可靠,接地装置有效。

4、地面防洪措施:

(1)、清理疏水渠道,由杨永才组织人员将矿区范围的水渠疏通,确保水渠内无杂物杂草,无煤矸块堵塞疏排水渠道。(2)、由王明昌、张清玉、杨永才组成联合地面检查组,每周进行一次对矿区范围及邻近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查看露头线有无采空区、裂隙、垮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如有要立即汇报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不能充填、封闭严实的,要修筑拦水墙(坝),开掘疏水渠道,将水引开。

(3)、准备足够的防洪沙袋,放置在仓库待用,在地面水较大,流经工业广场时修筑临时拦水坝(墙)。防止洪水威胁井下安全。

(4)、在通往井下的四个入口处(主斜井、副斜井、风井 防爆门、行人通道。)挖掘排水沟或砌筑挡水墙,放置备用防洪砂袋等,防止洪水威胁井下安全。

5、井下水的防治措施:

(1)、由安如俊负责对井下所有密闭进行检查,如发现密闭内有水,水温增大,有害气体渗出时,必须及时向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汇报,以便及时处理。

(2)、由彭杰负责对井下的排水设备及排水管路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水泵、备用水泵,能正常运转。其排水能力满足24小时正常涌水量20小时之内能排完的要求。

(3)、由陶汝军负责安排人员对水仓、沉淀池、排水沟进行清理,确保水仓内无浮物、矸煤块,保证水仓容积,确保排水线路畅通。

(4)、由机电工汤泽荣、皮顶祥、范孟云负责检查备用电源及供电线路开关等,确保发生停电时备用电源能正常供电开动排水设备进行排水工作。

(5)、井下采掘作业,必须“预测预报,有凝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认真执行探放水专项设计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防治措施。

6、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每季度结合“雨季三防”工作召开一次地质灾害分析会,落实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和防灾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制定和修改《地质灾害求援预案》。

(二)、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1、每周进行一次对矿区范围及邻近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查看露头线有无采空区、裂隙、垮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如有问题要立即汇报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

2、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要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对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人员进行撤离或疏散工作。

3、矿井在开采设计上,要结合地面公路、铁路、主要建筑物、工厂、学校、民房等情况,按规定预留保护煤柱,防止因矿井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4、对已经引发的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矿要采取极积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地质灾害的扩大,本矿不能处理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处理。

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组织:(1)领导协调小组: 组

长:肖致江

付组长:詹忠伦

陶汝军

成员:朱恒平

段玉康

王继鹏

刘成周 封维祥

彭杰

张清玉

杨永才

安如俊

王明昌

(2)第一抢险组: 组

长:刘成周

付组长:杨永才

冯灿龙 成员:马安平柏征友 阵庆红 张光远 吴道立 黄石全

谢志辉 谢志坤 夏平前 王毕军 刘荣稳 阵二红 冯如峰 李庭付 阵明达 陶仕贤 李向云 雷志达 刘开平黄华友

(3)第二抢险组: 组

长:王继鹏

付组长:夏华仁

将明贤

成员:李忠毕 安仕雨 安仕学 张天丛 王建平付宁雨

周文斌 付

强 杨关平何

华 蒋开应 彭兴安 马友军 曾

宇 阵曹贵 王育举 张敬贵 蒋明于 王启仁 马维祥 杨登科 朱勋章 聂发军 何

(4)第三抢险组: 组

长:段玉康

付组长:杨福万

安如俊

成员:李选云 袁明约 宰顺兆 钱光顺 刘大长 张朝白

宁立功 宰加立 王喜平雷应松 陈顺海 陈顺宇

宁德云 陈顺祝 胡德庆 顾泽选 李孔灯 祝周虎

祝华万 紫廷勇 伍先平伍先举 陈万毕 黄

黄先红 祝华彪 范

(5)机动抢险组: 组

长:朱恒平

付组长:彭

皮顶祥 成员:张天陆 雷百岁 皮剑平陈正阳 袁光学 王明刚

伟 陈大勇 杨和平杨平举 王

军 杨永才 余学友 徐永龙 汤泽云 蔡定刚 胡正友 陈

良 冯灿平潘志强 王方义 王方雷 范朝银 付令达 王志全 汤立祥 谢志雄 陆元西 王光学 王礼学 陈明洪 严万林 黄明荣 陈显华 范忠俊 舒才美 沈书洪 范孟云

(6)后勤保障 : 组

长:王明昌 付组长:许启东

成员:代大军 许启春 陈应德 封八能

五、地质灾害应救援程序:

地质灾害事故→调度室→协调小组→撤出受灾人员→地面→启动自救方案进行自救→自救无效时请示报告上级领导→请求援助→救援结束→总结。

灾害预防措施 篇2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 地质灾害的基本分类

2.1 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2.2 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3 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

3.1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2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3.3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4 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 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 应向沟岸两侧跑, 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5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 (地质灾害) 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 的重要原因。

6 灾后应急自救措施

1)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2)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3)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地危险。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5)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预防条例.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 篇3

关键词:蔬菜栽培;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26;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46

当前农业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我国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蔬菜大棚易受到了雨雪等多种灾害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其所受灾害种类以及特征并做好一定的预测以及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解决蔬菜栽培方式存在的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引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来处理已经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灾害方式对于栽培蔬菜生长过程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降低常见灾害影响的措施。

1 蔬菜栽培的基本定义

对于蔬菜来说,对其进行栽培属于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蔬菜栽培一般都是采取在成长的早期从大田中逐步的进行分化,开展一种园艺化的栽培方式。因此,它相对于大田的生产方式来说,具有更加精细的土壤选择、耕作方式、种子处理方式、肥水管理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而且其包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保护地栽培的方式、软化栽培等形式等。蔬菜栽培所涉及到的生产设施基本都是人为控制,生长环境基本是一种封闭或者是半封闭式的生态系统,。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复杂气候的不良影响,能够一定程度上阻碍大气的污染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含有较高的煤粉尘以及金属飘尘等复杂环境,可以降低对蔬菜的污染,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但蔬菜栽培的设施环境也具有一些缺陷等问题,例如具有光照弱的缺点,光照温度分布不均的缺点,温度的昼夜温差大的缺点等,这些方面均会引发一定的病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灾害

2.1 病虫的为害

对于蔬菜采取栽培的方式是建立在人为操作的基础上,相对于那些大田里正常环境下的条件,蔬菜人为栽培的方式一般光照强度比较弱,而且温度要高于外界环境,这就导致蔬菜栽培环境的水分蒸发性比较弱,突出了高湿的特点。而高湿的环境能够严重威胁到蔬菜的生长发育,这种环境为病虫害的生长以及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对于蔬菜栽培种植方式来说,病虫引起的危害必须要重视,病虫害可能会导致蔬菜绿叶出现干枯,果实无法发育成熟,进而严重阻碍了蔬菜的整体质量的提高,限制了蔬菜的经济效益。

2.2 肥料的危害

在蔬菜进行栽培过程中一般要施加大量的化肥,从而促进其生长以及发育,所以我们在日常需要定期进行蔬菜施肥,但施肥时要注意一定的原则,要做到合理施肥,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保证蔬菜可以充分地吸收肥料的营养,而且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的不同的营养元素。但是一旦施肥的种类比较单一,那么可能会导致蔬菜作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缺少某些必要的矿质元素,从而发生落花或者落果现象。另外若出现施肥不当的现象可能造成过多的肥料残留在地面,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危害蔬菜栽培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保证施肥具有合理性,除了要保证蔬菜的产量,也要保证蔬菜的质量。

2.3 低温冻害

我国气候条件差异大,特别是在寒冬季节经常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这种天气状况下有的蔬菜却无法耐寒。例如有的蔬菜在温度降低至在15℃左右时容易出现仅仅开花,但是无法得到好的果实的状况。当温度降低至10℃以下时,农作物甚至是停止了生长,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蔬菜生长瘦弱,营养价值变低。当温度降低至7℃以下时,作物可能会产生病害,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作物可能会出现死亡。

3降低对栽培蔬菜危害的措施

在一些蔬菜的生长期,为了进一步降低不同因素对于栽培蔬菜的危害程度,我们要注意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3.1改善生长空间的结构

要不断的优化栽培蔬菜的生长环境,例如大棚的造型以及结构,进一步改善大棚的性能,或者采取采光性能、保温性能以及增温性能等措施。要注意优化大棚的采光屋面的角度以及形状,这样有利于增强日照的效率,从而提高内部的温度。要注意经常的擦洗或者更换棚膜,减少表面的污染,提高透光率。

3.2加强栽培蔬菜的管理

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及时处理栽培蔬菜的老叶,种植一些生长力比较强的作物,研究嫁接育苗来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在栽培蔬菜的病害防治可以采取烟剂和粉剂,防止湿度过大而导致植株叶片结露状况。

3.3增加人工干预设施

对于人工干预设施可以采取增设设备的方式,例如通过灯光来提高内部的光线。在阴天或者是夜晚,如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最好是通过建立一种集中光线控制的系统,这样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控制,这对于蔬菜栽培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对蔬菜栽培的方式,除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还需要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但蔬菜栽培存在着多种灾害的危险,如低温冻害和病虫灾害等,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能够促进蔬菜作物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振武.蔬菜保护地栽培[III]——温室、大棚蔬菜的光照管理[J].新农业,1982.

[2]余东林.蔬菜保护地栽培中大棚熏蒸主要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3]马新立,王丙瑞,支春学.保护地有机蔬菜栽培茬口安排[J] .蔬菜, 2009.

灾害措施 篇4

2.“保交通”方面措施。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和铁路、交通、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广大职工群众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上路破冰除雪,采取多种措施畅通交通干线,疏导滞留车辆,救助滞留旅客。

3.“保供电”方面措施。灾情发生后,各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电监会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时启动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在全国范围紧急抽调技术力量抢修受损设施,并采取调集柴油发电机(车)临时供电等措施;产煤省(区)加强煤炭企业组织生产,保证煤炭调出;铁路、交通部门突击抢运电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保证成品油供应。

4.“保民生”方面措施。民政部、商务部及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迅速调拨发放救灾物资,妥善救助受灾群众和铁路、公路滞留人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及时安排和预拨各项救灾资金,及时预拨增拨城乡低保资金;各级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防疫、卫生监督队伍救治伤病人员和受灾群众;建设部门加强对城镇受损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对抗灾救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调度救灾种子和急需物资;林业部门进行保树保苗,抢救被困的林业职工;商务、粮食部门投放储备肉和粮食、食用植物油,加强蔬菜产销衔接;供销社系统积极组织麻袋、草袋等抗灾物资和农村生活必需品的购销调运工作;交通、物价、财政部门减免鲜活农产品道路通行费和运销环节收费,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旱涝灾害治理措施 篇5

1.土地荒漠化(上游)

(1)自然原因:脆弱的生态环境,气候异常,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主要)(2)人为原因: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② 水资源利用不当

③工矿交通共建设中不注意环保(3)主要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植树造林,构筑防护体系

③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Eg,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⑤控制人口增长

2.凌汛(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境内)

初春初冬

(1)原因:上下河段结冰期融冰期不同所致

初冬,下河段降温快,结冰,上河流不过去向两岸泛滥

初春,两河段都结冰,上河段先融化,下河段冰坝阻挡,上河流不过去向两岸泛滥

(2)危害:冰坝阻塞河流,提高水位,泛滥成灾

(3)治理:炸开冰坝,排除冰块,以降低水位 3.水土流失(中游)

(1)形成原因: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河谷密度大

土质: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月,多暴雨

植被:地表植被稀少,缺少制备的保护 人为因素

毁坏林草开垦陡坡过度放牧滥用土地

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人口增长过快

(2)危害:对源头地区: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耕地面积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河床抬高,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增加(3)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 4.黄河下游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水患(下游)

(1)形成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大量淤积

(2)治理措施:上中游:梯级开发水能,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洪蓄洪)

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修筑梯田

治沙——治黄的关键(根本)

下游:加固大堤,营造护堤林,引黄淤灌,调水调沙工程

5.土壤盐碱化(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

(1)形成原因:春秋季,尤其是春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农业生产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2)危害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3)治理措施

①完善排灌系统,合理灌溉,有灌有排

②利用水力和生物等配套技术(引淡淋盐,植被覆盖)6.黄河断流(下游)(1)形成原因:

① 水资源不太丰富,平均年径流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枯水期以造成断流

②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降水逐年减少,流经中、上游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④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 ⑤农业用水浪费(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率低(2)危害

①直接影响到黄河下游地区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②加重了黄河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

③加重河口地区土壤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日渐贫瘠 ④造成下游河床淤高,时时存在着决口改道的病患,严重威胁着下游人命生命财产的安全(3)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流域植树种草

②修建水库南水北调

③人工降雨

④工农业生产过程节约用水,如发展节水农业和耗水少的工业项目

⑤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 长江

旱涝灾害治理措施: ① 人工降雨,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选择耐旱作物等措施,结局了人畜饮水和基本农田抗旱用水 ② 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③ 对洪涝灾害还要加强监测和预报 舟山渔场形成原因(冬带夏寒)① 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以射入海底,水温适宜,适宜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 有众多的河流流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 ③ 有寒暖流交汇,吸引大批鱼群 ④ 舟山渔场位置适中,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地 冬季下暖上冷利于对流海水上涌 长芦盐场(渤海湾)

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且多大风,蒸发量大 布袋盐场(台湾)莺歌海(海南)南方沿海的背风地带,降水少,蒸发强 石油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 ① 石油污染物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投入海水的能力 ② 还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③ 海水蒸发弱,降水少,海洋对陆地的气候调节能力减弱,大陆气候大陆性增强 ④ 油膜吸收太阳辐射,海洋温度升高 ⑤ 海洋荒漠化,使海洋营养物质减少

我国主要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与对策 ① 耕地:a.人为占用量过多,不少耕地占而不同 b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耕地肥力下降

c.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因灌溉不当形成盐渍土

d.北方风沙危害日益加剧,造成土地弃耕 e.被污染

对策:依法管理,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 ② 林地:a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B利用不合理,只采伐不栽培,使林区变得无林可采

对策:切实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

严禁滥发森林 ③ 草地

a靠天养畜,过度放牧或弃牧,使草场超载引起草地退化

b毁草开荒引起草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对策:改变靠天养畜的粗放生产方式,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场,培育和推广优良畜种,普及科学养畜方法,走集约化的牧业之路 华北地区最缺水的原因:

自然:①华北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尤其春季干旱特别严重)

②流经本区的河流少且水量较少

③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社会:①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③传统生产方式落后,单位产值的耗水量大④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自然灾害及预防 篇6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3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统,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为了监测江河流水,国家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大江大河防预抗旱工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测预报系统,对全国地震列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察防治工作,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耕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

灾害预防措施 篇7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市10个蔬菜种植场 (基地) 作为研究对象, 除进行现场考察外, 对其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问, 了解蔬菜栽培过程中的常见灾害, 以及其是否采取了全面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2 结果

调查分析发现, 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包括低温冻害、肥料危害与病虫危害 (枯萎病、根部结线虫) , 其中3个种植场采取了有效的灾害预防措施, 加强了蔬菜的苗期管理, 灾害发生率降低, 且其年产量与收益远高于其余未采取措施的种植场。

3 讨论

3.1 蔬菜栽培过程中的常见灾害

3.1.1 低温冻害

我国地域广阔,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在寒冬季节, 南方天气依然温暖或凉爽, 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因为冷空气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大风、降雪天气。在这种天气下栽培蔬菜, 由于温度较低、湿度大、通风不良和光照不充足, 蔬菜的生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导致其比较瘦弱, 而且会降低蔬菜的营养价值。一旦有特大冷空气出现, 蔬菜很可能干枯甚至大面积死亡。

3.1.2 肥料危害

施肥是栽培蔬菜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是因为蔬菜的生长与发育需要有各种矿质元素的支持。所以种植者需要定期为蔬菜施肥, 并且要合理施肥, 以免蔬菜无法有效吸收肥料中的营养元素, 这样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若只施加单一肥料, 那么蔬菜作物就会因缺少一些必要的矿质元素而无法健康生长, 很早就出现落花和落果的情况。除此之外, 若没有恰当施肥, 在地面下残留了较多肥料, 那么当土地的通风性条件较差时, 会有有害气体生成, 使蔬菜的生长受到危害。所以为确保蔬菜达到较高的产量与质量, 必须要合理施加肥料[2]。

3.1.3 病虫危害

大棚等蔬菜栽培条件并不是自然存在的, 需要人为创造, 所以相比于正常条件下的外界环境, 自然不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温度较高, 且光照强度比较弱, 土地在蒸发水分时较慢, 湿度偏高。对于蔬菜的生长过程而言, 上述条件都是非常不利的, 打造了一个舒适环境供病虫害繁殖与生长。所以在蔬菜栽培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病虫引起的危害, 如枯萎病、根部结线虫等, 会造成绿叶提早干枯, 果实无法发育成熟, 从而对蔬菜种植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并且会使蔬菜种植效益降低。

3.2 蔬菜栽培的苗期管理措施

为全面预防各种灾害, 必须加强苗期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措施。

3.2.1 合理选择苗床

要选择具备良好排水能力的苗床, 和疏松、肥沃的栽培土壤。需要注意的是, 育苗时尽可能不要用老菜田, 最好使用生茬土完成育苗操作。

3.2.2 处理好蔬菜种子

育种时要使用温水, 先用清水初次过滤蔬菜种子, 接着将过滤后的种子放入温度为52℃的水中, 经过15min的浸泡后倒出种子, 并且用清水加以清洗。接着采用药剂预浸泡处理蔬菜种子, 时间为3~4h, 之后再将种子浸泡在40%福尔马林溶液中, 时间为15min, 到时间后取出种子, 用纱布完全遮挡住, 待2~3h的密封后, 认真清洗种子。采用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作为浸泡药剂, 方法为融水浸泡。

3.2.3 消毒处理苗床土壤

采用福美双、五氯硝基苯与土拌合, 控制好1:1的拌合比例, 将足够的水浇在整个苗床上, 取出40%撒至畦内, 完成播种后覆盖好剩下的土, 目的就是延长有效期, 获得理想的预防效果;或者在播种后先不要盖土, 将59%的甲霜灵锰锌溶液喷洒在上面, 之后再盖土。

3.2.4 穴盘育苗

确保使用的育苗基质含有丰富的营养, 保持根部温度不变, 土壤水分充足, 促进根系加快生长。

3.2.5 精心管理苗床

种植者要采用合理的密植方式, 在出苗之前, 控制白天的床温在25~28℃之间, 夜间温度则至少达到20℃, 待出苗后应尽快通风换气, 苗期尽可能不浇水, 如果必须浇水则尽量将浇水时间定在白天, 浇水后马上撒一层细土, 使蔬菜根部得到良好保护。如果温度不断降低, 养殖者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避免蔬菜发生冻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农户可配置地热线, 起到育苗加热的作用。

3.3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栽培过程中的各种病害, 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低温冻害的措施。农户要认识到低温冻害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影响,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以解决该问题。为实时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 农户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 多关注天气变化, 如果大风、冷空气、降雪等恶劣天气即将来临, 为避免蔬菜的生长温度急剧降低, 要加盖双层草帘起到保温作用。与此同时, 为了使低温对蔬菜的不良影响降低, 要对蔬菜的生长变化情况给予高度关注, 尽快将已成熟的果实摘下。除此之外, 若外界的温度较低, 需要挑选适合的浇水时机, 使低温冻害对蔬菜作物的影响降低。天气晴朗时, 可多浇水, 但阴天时要减少对蔬菜的浇灌次数与浇灌量, 使种植区的湿度降低。不同蔬菜对水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 农户要结合其具体需求浇灌适量的水, 保证蔬菜健康生长[3]。

预防有害气体危害的措施。在预防有害气体方面, 农户要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就是合理施肥。农户要全面了解每种蔬菜对于肥料种类与施肥量的需求, 接着选择适合的肥料和恰当的施肥方法, 避免土壤中残留过多肥料, 进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每次施肥后都需要浇水。蔬菜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就是水分, 施肥后浇灌适量的水可促进肥料融化, 并且帮助蔬菜根部吸收养分, 再运输至其他部位;要定时通风。农户要每天定时通风, 这样能够加快水分蒸发速度, 使空间中的湿气减少, 有助于蔬菜作物健康生长, 并且这样还能及时清除各种有害气体, 保持空气清洁、另外, 农户要将种植区域中的残留物与垃圾及时清除干净, 创造干净、舒适、良好的环境供蔬菜生长。

预防病虫灾害的措施。大棚、地膜等封闭空间中的湿度高、通风差、光照弱, 导致病虫迅速生长并大量繁殖。所以为了抑制病虫的生长与繁殖, 要做的就是改进蔬菜栽培保护地的特点, 使病虫害的危害减少。为改善通风性差的问题, 种植人员在天气炎热或中午温度较高时, 可将通风力度适当增大, 使蔬菜种植地的气温降低, 对于病虫的产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另外, 种植人员可喷洒适量的用于预防病虫害的烟雾或者使用农药, 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从根本上消除病虫的危害。为了避免病虫侵害蔬菜果实与健康菜叶, 农户要及时摘除已经受到病虫损害的果实与菜叶, 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病虫害。

在栽培蔬菜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各方面问题, 各个环节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而且栽培过程本身就是有变数的。为了将优质蔬菜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农户需要了解灾害的发生原因, 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使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得到满足, 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除了应季蔬菜外, 各种反季蔬菜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 为提高蔬菜的营养水平, 必须注重栽培质量的提高。文章分析了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 提出了苗期管理方法, 并且探讨了有针对性的灾害预防措施, 以期为人们提供健康食材。

关键词:蔬菜栽培,常见灾害,苗期管理,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俊奎.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J].农业与技术, 2016 (10) :99.

[2]苏华林, 殷恒山, 陈金才, 等.茄果类蔬菜春提早栽培苗期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上海蔬菜, 2014 (6) :76-77.

灾害预防措施 篇8

关键词:青峰茶;气候条件;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S162.5+5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108-02

鲁山茶叶种植区位于鲁中山区北部的博山境内,北纬36°16′~36°35′,东经116°43′~117°12′,平均海拔高度450 m,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800~1 200 m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茶区土壤pH值5.5~6.5,有机质含量在1%~2%,条件优越,适宜种植江北优质茶品种。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南茶北引的记载。所产青峰茶叶片肥厚,具有独特的板栗香,口感纯正,富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被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认定为优质茶品,并在2009年通过了北京爱科赛尔等3家认证公司的认证,获得了中国优质有机产品证书。本文拟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优质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 优质茶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

1.1 温度

年平均气温在12.5℃以上、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3 000~4 500℃以上、年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在-10℃以上的地区均可以种茶。春季茶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夏季气温高达35℃以上时,新梢生长速度减慢,此时若空气湿度很低,树的生长发育将逐渐停止,甚至形成热害。

从农业区划结果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资料(表1)分析,鲁山茶区年平均气温在12~13℃之间,气温垂直递减率冬小夏大,春秋次之,一年四季存在着相对逆温,夏季凉爽,不易形成热害,冬季山区的“暖带效应”较为明显,为茶树的安全越冬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400 m的高度层,每升高100 m無霜期减少4.2 d,400~600 m减少3.0 d,600~900 m减少6.7 d,无霜期的垂直递减率呈现了高层最大、低层次之、中层最小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山区“暖带效应”的存在。鲁山茶区引种品种为“鲁山一号”,非常适宜鲁山区域的温度条件。

1.2 水分

茶树对水分要求较高,对降雨量和雨水的季节分配都有一定的要求。鲁山一号适宜的年降水量为900~1 200 mm,在茶树生长期月平均降雨量100 mm就满足生长需要。夏季高温需要水分相对较多,春秋季节温度低,水分需求相对较小。由表3可见,鲁山地区茶树生长期雨量充沛,空气湿度高,这使茶叶不仅新梢叶片大、节间长、产量高,而且新梢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茶叶品质好。

1.3 光照

茶树喜弱光、耐阴,太阳的辐照度以≤33 000~40 000 lx为宜。单株茶苗的光补偿点大约为2 000 lx,光饱和点在33 000(幼树)~47 000 lx之间。在弱光下,茶的叶片中含有大量叶绿素B,它能有效地利用日光中的蓝、紫光,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和含氮物质的形成与积累,而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增加。鲁山地区云雾较多,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散射光柔和,有利于增加茶叶中的含氮物质和芳香物质。加之土壤多砂壤土,矿物质较为丰富,多为微酸性(pH值5.5~6.5之间),因此生产的茶叶质量上乘。

2 茶树生长过程中的农业气象问题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鲁山茶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茶树生长过程中常遇到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2.1 霜冻早春季节,气温回升至10℃左右,茶芽开始萌发,此时如遇倒春寒,气温骤降,或晚春夜间冷空气下沉,形成霜冻,山谷茶树新芽就会受到冻害,叶片出现“麻点”,影响茶叶质量。

2.2 冻害冬季降雪后,积雪覆盖下的温度一般高于雪面或裸地温度,但由于鲁山地形复杂,积雪融化时间较长,最低气温甚至达-20℃以下,因此容易造成冻害。

2.3 高温热害如前所述,当日平均气温>35℃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茶树热害。鲁山茶区气温>35℃的日数不多,但由于茶园处于山坳向阳坡,热量积聚较多,因此预防热害也应未雨绸缪。

3 预防措施

3.1 为防止霜冻及冻害,特别是幼茶树,必须采取塑料薄膜覆盖,两边设有通风口;或在冷季采用搭设风障、烟熏等方式改善小气候条件,满足茶树生长的生物学要求,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3.2 在茶芽和新稍萌动生长期,应采取灌溉或架设遮阳网等措施,或高温季节采取人工喷雾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避免高温热害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冰雹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篇9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局大大的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准确的冰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当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时,应立即向网络、媒体、电视台发布预警消息,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2、人工防治

开展人工防雹,从而减轻雹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高炮、飞机或火箭直接把干冰、碘化铅、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投炸弹或放火箭,以此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③在地面上把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这样的做法会增加雹胚数量,从而使冰雹变小;④用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以此来减少云中的水分。或者也可以在冷云部分撒冰核,这样做客抑制雹胚增长。

3、日常生活如何防雹

了解天气变化趋势,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雹措施。民间故有“早晨露水重,后响冰雹猛”的说法,出现这种天气时,最好留在家中,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外,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躲进楼房、顶棚等能够避雹的安全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如在空旷的地方,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能够避险的地方。

4、在农业方面如何防雹

①冰雹多发的地带应多种植牧草和树木,以此增加森林面积,从而改善地貌环境;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③每到降雹季节,雹灾频发地区的农民下地应随身携带竹篮、柳条筐等防雹工具,以避免造_身伤亡。

冰雹天气需要注意什么

1、如果遇到冰雹天气,要关闭好门窗,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如果下冰雹时,人员不要到外面去捡冰块,避免被冰雹砸伤;

3、如果发生冰雹灾害,严重时可能会使得电线结冰压断,或者会有电线垂落,这时要远离照明线路、高压电线和变压器,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4、如果在室外遇到冰雹袭击,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寻找遮挡物,比如躲进室内、有顶棚的公交站下,粗壮的大树下也是可以进行暂时躲避的。

5、如果在室外遇到冰雹袭击,附近没有任何的遮挡物,应该采取户外安全避险姿势,可以半蹲在地,双手抱头,全力保护头部、胸与腹部不受冰雹袭击。如果随身携带有包等物品,可以暂时放在头顶,这样就可以减小伤害。

6、如果冰雹来袭的时候,车主应该把车速降下来,千万不要加速行驶,因为冰雹本身砸在车上就有很大的冲击力,这时候如果车加速行驶会使冰雹与车辆撞击的沖击力加强,很容易砸破车窗对车主造成伤害,所以尽量慢速行驶。

下冰雹的朋友圈说说

1、烈日当空,突然下起了冰雹,很大很大的冰雹。

2、冰雹调皮的从天上飞舞下来,在屋顶上弹奏音乐。

3、六月的天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大家无所适从。

4、冰雹像石头一样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5、不知昨晚哪位仙友在渡劫,电闪雷鸣打雷又是暴雨!还下了冰雹!

6、冰雹像一个个光球从天上散落下来。

7、早上五点是被吓醒的。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下了超级无敌大冰雹!强行改变了今天本是阴雨的天气,被水洗过的天空,晴空万里无云。

8、过了一会儿,天空又下起了冰雹,和雨珠一起落了下来,同学们都不禁大声的叫了起来,天空像是听到我们的欢呼声,雨下的更大了。

9、屋外面下起叮咚叮咚的冰雹,你就说你是喜欢水果摊,零食摊,小吃摊,还是喜欢我这个小脑摊,答案不满意我就把你推出去,让冰雹砸醒你。

10、从昨晚开始,下雨下雪到现在越来越大的冰雹!冬天真的来了!在屋里吃火锅吃雪糕的季节到来了。

11、哇!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冰雹,从带着它们疾速赶来的乌云哥哥背上纵身跳下,尖叫着向大地俯冲。

12、我捡起一个冰雹看了一会,它又光又滑,你拿着它,它会从你手上滑下去,还会在你手上留好多好多的水,慢慢的在你手中融化。

13、冰雹像鸡蛋一样砸下来。

14、这日子也太糟心了吧,每天过得委委屈屈的,昨天打羽毛球打的今天腿抽筋,外面又是刮风下雨下冰雹的真是好不爽!

灾害救援防疫消毒措施探讨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灾区防疫保障中的消毒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发生。方法 分析灾害发生后易于发生的卫生防疫问题,提出相应消毒措施。结果 应当把握好灾区防疫消毒的原则,将饮水、饮食、室内环境及人畜尸体等作为消毒处理重点。结论 做好灾害救援的消毒工作,对于维护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身体健康,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灾害;防疫消毒;防疫保障

洪涝、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人员伤亡,建筑物大面积倒塌,供水、供电、交通等基本生活条件遭到破坏,卫生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尽快展开以消毒为重要内容的各项防疫措施刻不容缓。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明确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主要任务、与地方政府的工作协调关系、军地联合指挥、平时救灾准备和经费物资保障等。2006年,国家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全军和各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加大了对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投入,并于2009年起将各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防疫应急救援力量,以随时遂行各项灾害救援的防疫保障任务[1]。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救援工作中,我军卫生防疫机构均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灾害现场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饮食饮水消毒、垃圾粪污处理、人畜尸体消毒掩埋等防疫保障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疫情在灾区的发生和蔓延。1 灾区的主要卫生防疫问题

1.1 自来水管道、水井、厕所、垃圾收容站等生活设施被毁坏,水体污染严重。

1.2 水源遭到破坏,短时期内无法找到安全的饮用水源,人们不得不就近饮用各种卫生得不到保障的水,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

1.3 物资短缺,饮食供应困难,受灾群众被迫进食生冷食物。

1.4 污水、粪便、垃圾无人管理,人畜尸体、大量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的腐败,为蝇类提供易于孳生的条件。

1.5 受灾群众瞬间失去衣、食、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精神上受到打击;救援人员长途跋涉,临时集中于陌生环境,同时救援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剧增,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

1.6 临时居住场所条件简陋,高度拥挤,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

1.7 人口流动性大,大量救援人员进驻灾区,可能将其它地区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入灾区。

1.8 灾害条件下,个人卫生意识淡化。

1.9 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多种动物发生较大范围迁移或死亡,生活习性改变,可能造成媒介动物传播疾病的流行。

1.10 强降水和余震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加重灾情,并可能使公共卫生问题更加凸显。2 灾区消毒的原则

2.1 发生灾害后,如灾区没有疫情发生, 主要应以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为主,对存在传染源或可能存在传染源的地方有必要进行消毒,对未受明确污染的车辆、人员和清洁环境无须全面消毒处理。2.2 消毒应采取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进行处理。

2.3 如城市自来水水源及管网系统遭到破坏,自来水饮用前必须消毒。2.4 井水、江(河、湖、塘)水等地面水,饮用前必须消毒。

2.5 集中供餐点的食品容器、炊具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提倡餐具自用、自洗、自保管。

2.6 在医疗救治机构,除对医疗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外,应定期对诊室、病房等场所的物表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2.7 在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临时居住场所,可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2.8 发现人畜尸体,应及时消毒。

2.9 发生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消毒。3 灾区消毒常用方法[2] 3.1 煮沸消毒法

3.1.1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3.1.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1.2.1 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3.1.2.2 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30min。

3.1.2.3 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

3.1.2.4 亦可用0.5%肥皂水,或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3.2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

3.2.1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3.2.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2.2.1 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

3.2.2.2 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充满消毒液。3.2.2.3 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

3.2.2.4 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用溶液。3.3 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

3.3.1 适用范围:物品表面的消毒。3.3.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3.2.1 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

3.3.2.2 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3.4 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

3.4.1 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3.4.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4.2.1 普通喷雾消毒法:用普通喷雾器进行消毒剂溶液喷雾,以使物品表面全部润湿为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喷雾顺序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用防护口罩和眼镜,并将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收放好。

3.4.2.2 气溶胶喷雾消毒法: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洒消毒剂溶液,喷雾时关好门窗,喷距以消毒剂溶液能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为度;喷雾结束30min~60min后,打开门窗,散去残留的消毒剂雾粒。喷雾时应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灾区重点对象的消毒 4.1 饮水卫生与消毒

4.1.1 水源选择与保护:水源应首选未破坏的城镇自来水,如无自来水供应,按“深井水→浅井水→雨水→地面水”的顺序选择。对于井水,应加强保护,防止污染,并清除周围30m内各种污染源;对于江、河水源,应设警戒地带,在上游1000m、下游100m的沿河两岸禁止排污,采取分段定时取水、建立汲水码头等防护措施。

4.1.2 集中式供水的处理:消毒前,对于浑浊度较高的水源水应经过砂滤和超滤处理;被化学性污染的水源水,经沉淀、过滤后,再进行反渗透处理。消毒一般使用含氯消毒剂,使用方法和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接触时间≥30min。要求出厂水余氯含量≥0.7mg/L,管网末梢水余氯含量≥0.05mg/L[3]。4.1.3 分散式供水的处理

4.1.3.1 井水:先将水井清淘干净,用清水冲洗井壁和井底,淘净污水,直到渗出的进水达到无色透明、无味为止。再加25~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出水到正常水位时,按正常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般每天2~3次。为避免频繁加氯,可采取持续消毒法。使用竹筒、无毒塑料袋等,钻4~6个直径为0.2~0.5cm的小孔;将漂白粉倒入竹筒或塑料袋中(一般竹筒装250~300g,塑料袋装250~500g),封口后用浮筒悬在井水中。一次加药后可维持1周左右。注意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并测定水中余氯。4.1.3.2 缸水(桶水):当水浊度高于3度时,应先经洁净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后再进行消毒。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其用量随水污染程度而定,一般为4~8mg/L,作用30min。消毒后,测量余氯,不低于0.5mg/L即可。

4.1.4 被尸体污染水的处理:为防止饮水的尸碱中毒,应尽快对水源周围的尸体进行清除,同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局部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另外,用砂滤或碳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可除去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4.2 饮食卫生与消毒

4.2.1 指导原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取简易手段,抓住关键环节,使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能吃到基本安全的食品,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的食品污染事件。

4.2.2 开展食品卫生状况综合评估:主要调查饮水是否充足、食品供应来源、食品分发方式、加工场所及加工设施状况、供餐方式、餐具的清洗消毒条件、是否有相应的卫生监督力量等。通过评估,结合现场条件制定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措施。

4.2.3 加强食品储存、分发的监督管理:建立救灾食品检查制度,在物资接收和发放点设专人负责检查食品的卫生状况,大批量食品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确保安全;做好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分发过程中的卫生指导;如条件允许,应注意食品供应和分发中的营养搭配,保证蔬菜水果供应,防止营养缺乏。

4.2.4 加强集中供餐点的卫生监督:食品加工人员应身体健康,保持个人卫生;清除集中供餐点附近的污染源;有安全饮用水源或经过消毒处理的饮用水;具备满足需要的食品加工容器和工具、清洗消毒设施、废弃物暂存处理设施;食品原料的来源及储存条件可靠;烹调食品烧熟煮透,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品应当加工后当餐食用,不得存放,尽量不留剩菜剩饭。4.2.5 加强饮食卫生知识宣传:喝清洁的饮用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死亡的家禽家畜;不生食动物性食品,严禁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食用方便食品、饮用瓶装水前,要先查看是否合格产品,开瓶的水尽快喝完,过夜的开瓶水尽量不要喝。因救援任务的需要,有时官兵可能在救援现场吃便餐,此时应在尽可能按时就餐的同时,特别注意做好“三先”,即先洗手、先检查食物是否变质、先吃热食。4.3 环境卫生与消毒

4.3.1 临时安置场所卫生要求:

4.3.1.1 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人员居住点等临时居住场所,应远离加油站(>50m)、河岸下游、地势低洼、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地点。4.3.1.2 居住帐篷或活动板房应有窗、有照明,住区周围设置排水沟。4.3.1.3 设置垃圾收集点和临时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饲养畜禽。4.3.1.4 帐篷、板房等住室,每天通风应不少于2h;天气晴朗时,每天晒被褥不少于2h。

4.3.2 临时厕所及粪污处理:

4.3.2.1 厕所应远离水源,至少30m;厕所应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出粪口密闭有盖;保持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必须及时清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人的粪便应单独收集,按等量比例加入生石灰或其它消毒剂,搅拌处理30min后集中掩埋。

4.3.2.2 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点,安排专人每天对垃圾及时清理;对垃圾收容场所,每天至少喷洒1次杀虫剂;对于传染性垃圾、废弃衣服等,喷洒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等作用30min后,掩埋或焚烧处理。

4.3.3 环境消毒:在医疗救治机构、临时安置居住点、集中供餐点等重要场所,必要时可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和表面消毒。

4.3.3.1 对于室内空气消毒,每天1次,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洒1.5%过氧化氢,20ml/m3,作用30~60min;室内无人时,也可喷洒0.05%过氧乙酸,20mL/m3,作用30min,或使用15% 过氧乙酸溶液置于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7ml/m3,薰蒸2h。

4.3.3.2 对于室内物体表面消毒,可喷洒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溶液,至表面湿润;对垃圾桶及垃圾,可喷洒20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厕所,可喷洒1000~20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主要喷洒门把手、门框、路面、蹲坑等处,至表面湿润;对有明显尸臭的倒塌废墟,在确定下面没有生还者的情况下,可喷洒5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4.4 尸体的消毒与处理

4.4.1 一般要求:对逝者处理时必须给予尊重;及时清理,尽快掩埋;对暂时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尽量短。4.4.2 遇难人员尸体处理: 4.4.2.1 尽量选择火化。

4.4.2.2 选用土葬,应尽可能2m以下深埋;埋葬地点应远离水源,在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选择地势较高、土壤结构结实、地下水位低的场所。4.4.2.3 大量尸体的卫生清理,不宜采用焚烧方法,以防污染空气和周围人群吸入中毒,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

4.4.2.4 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彻底消毒后尽快火化或2m以下深埋。4.4.3 畜禽尸体处理:

4.4.3.1 对所有畜禽尸体及其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垫料和其他物品,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4.4.3.2 对死亡畜禽尸体体表、生前圈舍、活动场地,清扫、冲刷后喷洒消毒,消毒可用500g漂白粉加入5Kg水中,取上清液喷洒至表面湿润,处理30min。

4.4.3.3 经处理后进行深埋。坑的大小和深度根据畜禽尸体数量的多少而定;坑底铺垫2cm厚的生石灰,尸体入坑后,再撒上2cm厚生石灰,覆盖厚土,土层厚度不小于1.5m;填土不要太实,以免尸腐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4]。

4.4.4 尸体清理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 4.4.4.1 清理、运输尸体的人员应穿戴工作服、防护口罩、手套、胶鞋等防护设备。在清理大量尸体时,戴活性炭过滤防毒口罩。

4.4.4.2 如需在野外开阔地焚烧尸体,工作人员应在焚烧点的上风方向,避免吸入中毒。

4.4.4.3 尽量避免意外擦伤,出现外伤时应及时进行医疗处理;注意个人卫生,处理完毕及时消毒。

4.4.4.4 为防止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厌氧创伤感染,必要时可进行免疫接种。灾区消毒的注意事项[5]

5.1 理性防疫,避免盲目恐慌和防疫过度。灾区不是疫区,对防疫需要理性对待。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初期,人们对来自灾区特别是重灾区的人或物品,存在“畏惧”心理,担心其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可能在很多地区实施大面积过度消毒,不但对过往的车辆及受灾群众、现场施救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的人体进行消毒,也对花草、广场、公路进行大面积、高频率喷洒消毒药物,这样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水源构成威胁,造成二次污染。

5.2 注意防疫力量合理分配,避免重复消毒和消毒盲区。灾害发生后环境条件急剧恶化,防疫形势异常严峻,初期由于多种原因,可能造成有的地区防疫药械大量堆积、多支防疫队伍反复处理,而有的地区药械短缺、防疫力量不足的情况,这不但浪费了防疫资源,还对整个灾区的传染病疫情形势构成了严重威胁。应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工作方案,统一工作标准,做好消毒药械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并根据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和各防疫队伍的技术装备情况,将防疫力量进行合理调配,分片包干,保证全部灾区没有消毒“死角”。

5.3 加强培训,防止消毒不合理现象。参与灾害防疫救援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中难免出现药物使用不合理、个人防护不当等情况,有必要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药物的合理选择和配制,避免药物使用过度或使用不当。针对消毒作业操作人员缺乏的情况,可在受灾群众中选择身体条件许可者加以严格培训后,参与现场消毒工作。

5.4 完善消毒措施,防止污染源扩散。尽快妥善处理人畜尸体;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积点要科学合理,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并定期进行消杀处理;运输废墟垃圾的车箱要加盖,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乱丢垃圾、乱倒脏水,做好水源保护。

上一篇:争做六有青年演讲稿下一篇:关于赞美竹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