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小策略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小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小策略 篇1

一、快乐体验---形式多样的分享合作

在讲解西气东输工程时,以图片展示我国某发电厂烟囱“亚洲第一爆”,让学生谈谈爆破的原因(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让后用图片中数据展示煤炭发电与天然气发电对大气污染程度的差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使用天然气的优点,结合家里改用天然气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这种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快乐体验,分享小组成员的体验,树立正确资源观有较大帮助,同时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善用谚语、谜语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技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讲中国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引用“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为导语,言简意赅,切入主题。

用谜语来导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讲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时,设置谜语让学生来猜是哪个城市,如双喜临门(重庆)、一根棉线长几里(长沙),夏天穿棉袄(武汉),两个胖子(合肥)等。等学生猜完后,总结这些城市分布特点,就可以进入主题学习了。

三、运用“4w”提成效

“4w”(where,what,why,how)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巴西”一课中,引导学生构建:where---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what---拉美的人种和文化、热带雨林出现危机;why---殖民统治、原始迁移农业的结果;how---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通过回答“4w”,已经直接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加强了地理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小策略 篇2

一、用信息技术手段, 探究数学问题

现代社会, 是信息主导一切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信息技术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很大程度上, 都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尽可能地运用信息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如在“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性质时, 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要让学生分清字母的值与其相应的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的增减性等.而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平面教学方式, 那部分学生可能不能直观地完成学习.因此, 笔者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探究函数图像.一般来说, 在二次函数y=ax2的教学中, 应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能够很好地、直观地反映字母a的取值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的位置、与坐标轴的交点及函数的增减性的影响, 能够让学生准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数形之间的对应性.

案例展示:

在课堂上, 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以下几组函数的图像: (1) y=x2, y=-x2; (2) y=2x2, y=-2x2; (3) y=3x2, y=-3x2; (4) y=5x2, y=-5x2; (5) y=8x2, y=-8x2.

学生在完成这几组图像的观察之后, 就可以对函数y=ax2中字母a的变化与其相应的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函数的增减性等有充分的了解.很明显a的绝对值越大, 函数图像的开口越小;当a是正数时图像开口方向朝上, 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是负数时图像开口方向朝下, 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总而言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平面教学方式, 那就很难直观地认识到数学的本质, 如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内容, 如果只是说教模式, 没有介入信息技术, 将数学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 再加上动画的生动形象、文字的闪烁、图形的缩放和移动等, 就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难以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小策略

无论是素质教育, 还是应试教育, 解题都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 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 应试教育更注重解题的结果, 素质教育更注重解题的过程.当前, 应试教育仍是主流, 但素质教育已经进一步深入开展,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平衡二者的关系, 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 针对部分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总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对公式和原理的运用, 往往是机械化的, 具体表现为, 在课堂上明白教师的解题思路, 但自己做题却无从着手, 或者是对一类题目了如指掌, 但是遇到题目稍变或做综合题时, 就一筹莫展等情况.笔者就采取“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小策略, 帮助学生延伸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能力.

所谓的“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其实指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同类题目进行拓展, 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和意识,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知识层面做延伸、拓展的训练.

案例1一题多解

在《线段中垂线性质》一节中, 有这样的例子:如图, 在△ABC中, ∠ACB=90°, CD⊥AB, D为垂足, 点F是AB上一点, 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 求证:∠1=∠2.

分析

方法 (1) :因为∠1与∠CFA互余, 所以要证∠1=∠2, 关键证∠CFA=∠ACF.

要证AC=AF, 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 (2) :利用全等△进行证明, 过点F作FM⊥CB于M, 证△CDF≌△CMF, 即可.

方法 (3) :利用中间量, 连接EF可得EC=EF圯∠2=∠3 (利用△ACE≌△AFE圯EF⊥AB圯CD∥EF圯∠1=∠3) 圯∠1=∠2.

方法 (4) :利用外角的性质, ∠AFC=∠2+∠B, ∠ACF=∠1+∠4, 而∠3=∠B, ∠AFC=∠ACF圯∠1=∠2.

案例2一题多变

已知:如图, AB∥CD, AE, CE交于点E, 试确定∠E和∠A, ∠C的关系.

在此题的基础上, 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 展开了激烈的讨.有学生认为, 把求证和已知条件对换, 试确定直线AB和直线CD的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改变E点的位置, 创造新的题型, 如下: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改造, 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 能够从一个题目中, 认识到多个题目, 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学生在这样的自我创造中, 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作业分层设计小策略

因材施教, 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也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所取得的成绩各不相同, 这是现实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 需要一视同仁, 需要正确对待每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民主教学、平等教学的氛围, 但是, 也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事实上,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因此, 笔者认为, 在现有经验之上, 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在作业的布置上进行分层教学, 而不只是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分层教学.

“作业分层布置”的策略, 其实和分层教学同出一辙.例如, 在上完二次函数的教学之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农民想利用一边长为a米的旧墙及可以围成24米长的旧木料, 建造猪舍三间, 它们的平面图是一排大小相等的长方形.

针对这一作业, 笔者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层:

A层:如果猪舍的宽为x米, 则猪舍的总面积S平方米与x米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B层:请你帮这位农民计算一下, 如果猪舍的总面积为32平方米, 应该如何安排猪舍的长和宽的长度?旧墙的长度是否对猪舍的长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

C层:为了猪住得好, 32平方米是否是最大面积?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 帮这位农民参谋一下.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 总结反思得出, 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主体性、个体性的基础之上, 教师必须将“因材施教”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也就是说, 主体性、个体性对作业的要求是必须有层次性的, 这样才能适合全体学生, 才能满足于知识基础不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的学生.

如在上述案例中, 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法和布置不同的作业去帮助他们, 在这样的分层教学驱动之下, 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制订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 就能够促使他们在目标引导之下主动学习.而由于这样的目标具有可能性和针对性, 学生就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得到激励, 增强自身学习的信心.当然,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分层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对层次难度的有效控制, 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完成任务的可能.同时, 在题型的设计上, 也应贴近学生生活, 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不能过于偏僻.

四、结语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 制订各种教学小策略,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思路, 不要千篇一律;否则, 学生极有可能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当然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根据新的教学形势, 结合新的教学理念.

摘要:教学策略, 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纲领,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运用成熟的教学思路, 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本文将从信息手段的运用策略、一题多解多变的策略、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策略

参考文献

[1]程松.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31) .

[2]庞晓婷.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J].宁夏教育, 2010 (10) .

初中数学教学小策略 篇3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作为一门应用性相对比較强的学科,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小课题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或者是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而且进行积极的探索。这里需要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二、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这里应该指出的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或者是法则的使用中,能够全过程地参与到探讨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数学定义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达到探究到相互交流到应用再到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该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研究数学学习,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理念来分析和调查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问题。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概念、定义,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月红.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今日教育,2011(Z2).

[2]姚灵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新探[J].山东教育,2001(Z4).

[3]金怀德.“小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1).

初中化学教学小论文 篇4

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践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进行理论性引导,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化学实践的探究精神,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强化动机,激发兴趣;知识整合,培养学习策略。希望能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下,教师利用教师和教材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研究,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并“积极学习”。以创新的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能运用教学手段、思维模式、教学角色转化及教学内容的设定等,以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通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并且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敢于质疑,借助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引导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思考,并且积极运用化学思路清晰分析问题,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分析,运用理论结合实践,转换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学习榜样、言语说服,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学习成败促成的化学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地习得知识,营造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创造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同时结合当地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开展对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二、教学角色的转化,激活学生思维模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虽然在目前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习惯在课堂上以知识讲授为主,少有给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氛围下,不仅会抑制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很难深入。所以,理应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透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教学角色的突破口。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教学角色转变,给学生制订相应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这也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教与学角色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且难度应适宜。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一方面拓宽思路、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增强问题的有效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在教学角色转换的课堂设立中让学生思考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同样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可能猜测: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与酸的浓度、溶液温度等有关,将学生分成几个教学角色小组,并且组织学生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推荐小组长来汇报研究成果,将各小组实践结果汇总于黑板上,并经讨论研究得出综合性实验教学结论,这样的教学角色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到团队合作精神与参与的喜悦感。

三、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实验探究精神

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授教”思路,运用实践学习的授课方式开展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示范演示,其他同学要观察示范者的操作实验是否规范,如何纠正。让学生的注意力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想象观察,比教师单独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学生实验获得成功时,教学效果更是师生共有的。此外,如果教师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去做,如初三化学中有关“铁的性质”内容,教材为演示实验,我将由学生实验的方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实验困惑。如,有这样一个习题: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即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若单凭教师口头讲述,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满头雾水,但若先让学生去做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与分析最后再讲解,学生便很快能总结与掌握相关学习要求及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的教学途径,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灵活掌握与探究的初中化学能力。

四、总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角色的转化,激活学生思维模式。同时,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实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

作者:张彦文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巩立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初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篇5

高速启

生物教材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八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幼儿园小篮球教学策略 篇6

发表于:2012/10/21 19:38:16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幼儿体育面临着教育创新的问题。开展怎样的体育活动,才有利于幼儿体质的有效提升,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趣味小篮球活动”是有效提升幼儿体质的最适宜的运动。“趣味小篮球活动”是指幼儿运用小篮球而展开的一系列适合幼儿身体、心理、智力活动的小篮球游戏的一种教学。它是一项集游戏与锻炼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运动项目,具有多功能性,使用方便而深受幼儿喜爱,有利于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其目的是激发幼儿对趣味小篮球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

小篮球活动与游戏相结合,符合3—6岁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它的简单方便、集体性和对抗性等特点,表现出的趣味性和多功能性,深受幼儿喜爱,有利于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幼儿经过系列小篮球活动训练,能熟练地掌握运球、传球、投球等基本动作,在篮球运动中发展幼儿的奔跑、跳跃、灵敏反应、身体协调等能力,为今后的球类技术打下基础,为终身体育运动做好保障。从中还可以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等良好品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群体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园开展的“趣味小篮球活动”,拓宽了幼儿园体育领域的活动内容,将填补国内幼儿园开展篮球活动的空白,是幼儿趣味小篮球活动的开端。并逐渐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体育活动、为其他省、市、县幼儿园全面推广“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出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小篮球运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教学活动策略

一、“交”其友,“激”其趣。

这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与“小篮球“交朋友,并激发幼儿兴趣的一种行为策略。开始时,我们发现很多幼儿都停留在原地拍球的基础上,有的拿着球拍几下之后就不知道怎么玩了,有的勉强走几步的,也是弓着背、弯着腰、跟不上节奏,很快对其失去兴趣,便把篮球当成板凳玩。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将篮球作为”我们健康活动永远的好朋友”。

在正常教学活动基础上,我们有效利用时间与空间,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早操时间、午睡后、放学前后的时间里组织幼儿进行“拍一拍,玩一玩”等篮球基本动作的练习,保证每天练习的不少于半小时。

我们选择幼儿园的大小塑胶操场作为室外场地,幼儿园的走廊、多功能大厅作为室内场地,这样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都不会耽误活动,让幼儿形成我和篮球“天天玩耍”的意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正常,来加强幼儿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在周末或假期里,我们还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玩球、练球,有的家长还把幼儿带到公园、广场里面练球艺,以增强幼儿的球感。

教学活动策略

二、“探”其法,“究”其趣。

这是为了遵循幼儿活动特点,积极探索活动方法,发现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策略。法国一位教育家曾深刻地指出:“通过游戏、通过玩,孩子们学习了”。为了避免幼儿对小篮球活动的枯燥乏味,我们采用了多种游戏练习法让幼儿练习。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球感,我们采用了“蹲跪拍球、站立拍球、闭目拍球、对墙拍球、拍球走阶梯、深池拍球、“8”字绕球等游戏方法,来增加幼儿的新鲜感,提高练习的兴趣。

篮球运动是一项动态的、多变的运动,所以动作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我们要训练幼儿的动态意识,让幼儿在稳中求动,动中求稳,做到球随人动、人球一体。我们通过“直线运球、曲线运球、侧向运球、行进中接球运球、运球对抗”等方法进行练习。如:“深池拍球”:让幼儿站在离地一定高度的台阶上原地向下拍球,以此来增加球的反弹距离,增长球的反弹时间,拉大拍球手臂的幅度,让幼儿体会拍球时的向下用力,与接反弹球时的向上缓冲。

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我们就根据幼儿理解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创编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掌握正确的动作。

如“运球”是指用手指、手腕连续拍按的动作使球借助地面反弹起来的动作过程。但我们的幼儿在运球过程中却是五指并拢,手指靠抖动手腕发力用手掌来拍球的。这样在原地拍球还能应付过去,可是一动起来幼儿个个都弯着腰、弓着背、抖动手腕缓慢地前行,就像一群生病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路的样子。

开始的时候我们提醒幼儿注意动作要领:五指要自然张开,用力向下拍按球,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于是我们“翻译”了“运球”的动作要领:“我是大灰狼”,小手张得大大的,五个指头弯弯的,像大灰狼的爪子一样。然后让幼儿想象大灰狼如果来拍球的话,它的手会怎样用力拍球呢?

这一招还真灵,小朋友马上来劲了不但五指张开,而且学着大灰狼笨拙有力的样子高抬手臂用力向下拍球,有的甚至还发出大灰狼的叫声,一下子就掌握了要领。

在投篮的分解动作过程中,我们和幼儿做“机器人”的游戏,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来定型动作。这样幼儿本来感觉的单调乏味的练习,变成了快乐有趣的游戏,更乐于、勤于练习了。我们还创编了“坦克大战”做为练习运球的游戏。在曲线运球过程中创编了“绕炸弹”游戏,增强了幼儿的球感。

教学活动策略

三、“解”其道,“顺”其趣。

教师在篮球活动中,为了遵循幼儿活动特点,发现幼儿的兴趣并顺其幼儿,从中获益而成的一种技术策略。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它包括基本技术与战术。包含了运球、传接球、过人技术、投篮技术、个人战术、集体战术等。幼儿由于年龄生理特点限制,对新动作的学习很困难,表现为动作费力,紧张,不协调,不准确,缺乏控制力,并伴有多余动作。一些复杂的动作很容易让幼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

如拍球:就有“原地体前、体侧拍球、单双手交换拍球、高低幅度拍球、行进拍球”等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有的相对简单,有的相对复杂。在“原地拍球”过程中,我们就让幼儿先练习简单的动作“两脚并拢在体前拍球”,再变成“两脚并拢在体侧拍球”,再递进到“两脚前后分开体侧拍”、“眼看前方原地体侧拍球”,最后到“两脚分开体侧,跟音乐的节奏拍球”。这样幼儿每次只感觉到改变了一点点,难度只是增加了一点点,所以学起来很容易,让幼儿感觉每次新动作只要“踮踮脚”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对新动作的学习就更有兴趣、更有动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学习兴趣。

又如“投篮技术”中,我们根据幼儿力量小且方向不稳定的特点,我们采用“双手高手投篮出球”的手法。此动作对幼儿的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及弹跳能力、协调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幼儿学习起来很困难。有的幼儿不会蹬地用力,有的腰挺不直,有的过于藏球、有的手臂不够弯曲,还有的拿球手腕不够外展。为了让幼儿容易学习掌握投球方法,我们对此动作加以简化与改进,把动作分解成三个步奏:双手拿球前平举——双膝微曲,屈肘持球于胸前——发力投篮。

通过上述动作分解后,先让幼儿把每一个分解的动作做到位,对每一点动作加以纠正、强化、定型,由无球练习到有球的练习,充分体会动作的每一个环节、顺序。幼儿掌握了每一个步奏之后,再练习完整动作就容易多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过这样活动训练之后,原本较难的投篮技术就能很快熟练地掌握。

再如“集体直线运球”是行进运球的基础,对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节奏感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先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让幼儿先听音乐跟着节奏原地拍球,等所有幼儿把球的声音拍成一个声音后,再在此基础上调整行进的步幅与间距,让幼儿在运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的稳定,达到完整如一。

教学活动策略

四、“察”其色,“引”其趣。

教师在组织篮球活动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从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策略。在对“墙壁拍球”的练习过程中,潘江宁小朋友总是拍几下便停下来休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其他幼儿也是拍几下甩甩手一副很辛苦的样子。

我们奇怪了:为什么幼儿没有兴趣,会感觉很累呢?经过仔细观察:原来他们在对墙壁拍球的过程中,因害怕球掉下而不敢把球放高拍,手臂没有充分伸直,让手臂处在屈臂上抬的状态,所以容易疲劳。

教师分别示范“屈臂对墙拍球和直臂对墙拍球”两种方法请幼儿观察,哪一种拍球方法稳且省力?为什么省力?经过观察讲解,幼儿明白:在“屈臂拍球”的过程中是前臂在用力,而“直臂拍球”的过程中是上臂在用力,前臂相对于上臂更容易疲劳,所以很容易感到累。幼儿明白这点后,大都能大胆主动地伸直抬高手臂,拍球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幼儿的兴趣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没几天对墙一次拍球30下已不是问题了。

教学活动策略

五、“展”其赛,“促”其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践都证明:幼儿对富有挑战的活动感兴趣,乐于比赛敢于竞争。由此我们充分利用这点,经常开展“单人比赛、双人比赛、团体赛”等多样化的比赛形式。

如“单人比赛中”中,“拍球比多、原地比多、行进比多”在小班幼儿中开展较多。中大班幼儿就以“运球比快和投篮比准”活动居多。在大班幼儿中开展“传球比多、争球比力、运球比稳”等“双人比赛”和“篮球对抗比赛”等“团体赛”,就极大激发了幼儿的竞赛兴趣。

策略六:“合”其力,“利”其身。

小篮球体育活动,它对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在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应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我们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早上不应该因睡懒觉而误了幼儿的早锻炼,让父母平时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幼儿一起进行锻炼,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锻炼好身体的意识。

如选购的幼儿运动服装要轻便、宽松、应避免过多、过厚的衣服限制幼儿活动,最好选择低领,衣袖不可太长或太窄,尽可能避免装饰性的珠子、护身符、金属标志等悬挂在衣服上或脖颈上,以防患与未然。尤其是鞋子要轻便、舒适、透气性好。鞋帮要柔软、鞋底要有弹性和防滑性能,大小要合脚,也不宜穿过硬的皮鞋,以免扭伤、摔伤。

幼儿运动大量以后,需要补充热能,主要是补充碳水化合物,如果体内的热能供应不足,就会感到乏力,而且对身心健康不利。父母要适当给孩子补充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B、C较多的食物,如各种新鲜水果、绿叶蔬菜、豆制品和海洋生物,还有红豆、花生等防止因为运动不当而引起血色素下降或运动性贫血。

实践表明:只要有合适的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活动策略,幼儿园小篮球教学活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幼儿园进行趣味小篮球活动,不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且对幼儿勇于挑战、勇于拼搏等良好情感培养等都有很大帮助。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高潮 篇7

在乐曲中, 往往有些段落更为激昂感人, 能较好地宣泄乐曲的情感, 人们常称之为高潮部分。写文章时, 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而在课堂教学中, 也应有“高潮”部分。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小高潮”呢?我认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探索知识, 发现规律过程中, 最为投入、最为显效的部分。

(二) 课堂教学小高潮的作用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学高潮适时而起, 课堂上会弥漫着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 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效果会极好。如果一节课, 从头到尾平淡无味, 没有高潮, 则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新课程背景下,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精心创设教学小高潮,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 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掀起小高潮

在教学中,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掀起课堂学习的小高潮, 需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 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减法”中, 先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接着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从 (-5) 中如何取 (+2) ?这一问题的出现, 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 激起了学生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 这种方法容易掀起课堂学习小高潮。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 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为三块, 如图所示。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这道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理解与解决过程中, 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感受, 是有效地掀起课堂小高潮的方法。

(3)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上把要探究的数学内容改编为一些迂回曲折的故事, 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这种方法也很容易把课堂教学推向小高潮。例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 我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下子就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高潮。故事是这样的,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弗吉尼亚州拉尔夫和卡罗琳夫妇家出现了一件罕见的事:4个孩子神奇般地出生在不同年份的同月同日, 这可是当时的世界纪录。因此, 当卡罗琳第5次怀孕的消息传开, 整个弗吉尼亚地区群情雀跃, 人人兴奋不已, 个个翘首以待。2月20日这一天, 父亲拉尔夫正在运动场观看足球比赛, 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拉尔夫, 祝贺您!生了个女儿, 5个儿女生于同月同日。”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同一父母所生的5个子女, 生日全同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故事中的数学出现在课堂上, 极容易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 设计学习活动, 掀起小高潮

初中生活泼好动, 若把某些教学内容设置成活动方式, 学生会从快乐的活动中, 感受并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

(1) 趣味数学游戏。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 设计了让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投镖游戏的活动, 并记录投镖中的成绩, 这样问道:看了他们的成绩,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设计, 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了男生和女生谁赢了?又有学生提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同怎么比?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平均数的问题中来。游戏可以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的最佳观测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除了学到数学的内容,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 还可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2) 数学魔术。适时运用, 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 高潮迭起, 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 数学竞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使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枯燥而沉闷的气氛, 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势,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数学活动课可采用竞赛形式进行的很多, 如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自行设计的数学棋竞赛等等。比赛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自由式、邀请式、接龙式、挑战式、应战式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当,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安排数学实践操作, 掀起小高潮

例如, 在了解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时, 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制成圆柱模型。用剪刀把此圆柱模型剪下两底及沿一母线剪开圆柱, 观察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 然后找出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直观感知探索内在规律, 学生对问题的本质会看得更加深刻, 学生学起来会很积极和主动, 这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一种方法。

4. 使用教具或仪器, 掀起小高潮

《机械制图》课有效教学小策略 篇8

关键词:教学策略; 形象直观;总结方法;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81-01

《机械制图》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国家标准,并具备读图、识图能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本课程是用图样来反映实体,显得非常抽象,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有教师总感到把想讲的问题没讲清楚,学生也听地脑子里若隐若现,不够清晰明了。要改变这种局面,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就需要寻找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采用新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执教期间作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利用实物或模具进行课堂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内容很直观。例如学生初次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时,一种以打开成90°的书本,直立在桌面上,这样构造模型;另一种还可以教室内黑板面、地面、侧墙来构建模型帮助理解和想象。在分析点、线、面这些抽象的几何元素的投影时,善于使用手头上的铅笔、橡皮、纸张做模型,帮助理解。在讲基本体、组合体的三面投影时,运用实物模型,直接置于三投影面体系的模型中,变换它的空间位置,分别画出它的三面视图,可以提高学生将空间物体展开成为平面图形的认知能力,无疑对学生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有益的。

二、要善于将难点内容分散讲,由易到难、各个击破、层层递进

制图课中的尺寸标注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要想一下子将尺寸标注“正确、完整、清晰、合理”这四项基本要求讲清楚,实在不容易,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制。我们可以将尺寸标注的四项基本要求分开讲解,第一阶段,在制图的基本规定中,通过介绍尺寸标注的国家标准,重点解决“正确”标注尺寸的问题。第二阶段,在基本体的尺寸标注中,保证正确性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完整”标注尺寸的问题。第三阶段,在组合体尺寸标注中,保证正确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清晰”的问题,第四阶段,在零件图的尺寸标注中,保证正确性、完整性、清晰性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合理”的问题。通过分时段、有侧重点的讲解学习,解决了这个贯穿制图学习始终的问题,减轻了学习困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要用“选图”、“补图”、“记图”等方法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像库存,丰富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所谓“选图”就是让学生在绘出的若干视图中选取正确的视图;“补线”是已知的三视图上线条不完整,需要补全;“补图”是已知两面视图,补画出第三面视图。“选”和“补”的差别是:“补”对学生来讲,“图”在大脑中完全未知,需要构思、想像,“选”则不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若干个视图,学生只需对这些视图的差异进行比较判断,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的答案。实践证明:“选”比“补”正确率高,用时少,学生兴趣高,对增加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等到这个表象储备积累到一定时间,再大量开始补线补图练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记图”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特殊位置的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点,记住基本体、常见组合体的视图特征。这种记忆的学习方法和其他课程学习的积累有异曲同工之妙。记住的图是想像力的来源,因此在制图教学实践中,多根据典型实体进行绘图练习,增加学生头脑中的常见形体数量,当这个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他的空间想像能力就会得到质的提高。

四、要善于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动画和声音等功能,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优点,特别适合《机械制图》教学的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课堂的直观演示。例如形体的截切与相贯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利用AutoCAD、Inventor这些软件及时造型,对形体着色后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把抽象难理解的问题转化为直观感性的表象,达到化难为简的教学效果。再如,剖视作为工程视图的一个重点,虽然现在借助制图软件绘制它相当容易,但好多专业人士对图形的形成、国标规定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可利用课件演示关于画零件剖视图的案例,用零件实例来说明剖视图的形成及画图的步骤,使学生更轻易把握画剖视图的方法。通过制作课件,不但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贴近实际需要,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通过手、眼、脑并用的训练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

五、要善于总结,并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小策略事例分析 篇9

小策略

小学英语低、中年级段,在操练每个单元的主体句型时,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脱口而出,特别是稍微长点的句子,难度就更大了。对此,我采取的小策略是“让句子踏上节奏的快车”。“让句子踏上节奏的快车”,就是把一个句子配上节奏用手拍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句型。

案例展示

有一次,我在教句型“What’s his name?”和“What’s her name?”时,部分学生老是读不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听音猜人的游戏,让一个学生站到教室前面,背对大家,班里的一名学生变换声调用英语跟他(她)说一句话,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拍手问:“What’s his name?(升调)What’s his name?(降调)”学生们对这种操练方式非常感兴趣,这样猜了两组之后,几乎全班都能对这两个句型脱口而出。由此,我发现了利用节拍学习句型的妙处。每当学习稍微有点难度的句型时,我就将句型创编一下,使之能够合着拍子说出来。例如:我还创编了“Who’s this , Who’s this , Who is this?”来操练句型和巩固“Who’s = Who is”的缩略和完全形式。配合拍手打节奏学句型,学生参与热情高,很快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践反思

反复诵读富有节奏、韵律的句子,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言语能力和肢体动作,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在玩唱中快乐地学习语言,最终实现有效地输出语言的目标。

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 篇10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把上课上好,我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并不见得学生喜欢,也不见得有成效,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有小声说话的、有玩小东西的、有看课外书的„„

我不停地自我反思,查原因、找对策。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的吗?我的教案、课件在课堂上真的要丝毫不减、分毫不差的呈现出来吗?我设计的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吗?我有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教学内容能贴近学生的心吗?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思考。也许,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备课设计内容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一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上课时,我不再为完成教案呈现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和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我和学生谈人生,谈自己的经历,讲我的童年,讲我的学生等等;有时,我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简短的故事: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也有身边的。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我发现:在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接近语文的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往往也是让自己有更多的惊喜。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很好的收获!

美好记忆留驻这一刻。同时,我的心也因此而变得温暖,生活也因此而变得多彩。

***

xxx,是个帅气的小伙子。虽很调皮,上课很少认真听讲,却很懂事,很讨人喜欢。最神的是他看起来吊儿郎当,每次该背的课文绝对及时会背,该完成的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于是对他更多了一份关爱和疼惜。

记得有一次他没能及时会背课文,我按照约定罚他抄写,他很无奈但不无真诚的说了一句:“也就是你呀,换个人我才不抄呢。”当时我也开玩笑说“别给我抄,不用你抄”,虽这么说,心里也美美的,至此之后,他没被罚过。心中称他为“男子汉”

昨天上课他又走私了,而且眼神示意已经无济于事,无奈我又用我们特有的方式“帮助”了他一次。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晚自习值班,正赶上他打架了,据他说是第三次犯错误,可能会被开除。拿书走的时候,他眼中含泪,说了句“老师我走了,如果真不回来了我在这提前谢谢你!”一句话我的眼泪也下来了,几多不舍和惋惜!挺好个孩子,被应试教育折磨成了“问题学生”,我对他的一点关爱和理解,竟成了他学生生涯中最美的回忆,多么可怜!又多么可惜!

真的痛恨该死的应试教育,今天早晨看早自习,铃声已经响了,孩子们是早坐在教室了,可七十多人只有五六个人开始学习了,剩下的又说笑打闹的、吃东西的、发愣的,那感觉就是反正我给你来了,反正我也没迟到。我很气恼,但更多的是无奈,孩子们对学习有几分兴趣呢?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么枯燥的生活,常常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沉重的课业负担,基本无望的升学前景,让这些孩子又能怎样?

有时庆幸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有时真觉得我的学生是幸运的,可能我不能给他们更广博的知识,但我会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起码的自尊。

***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永恒研讨的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怎么教”、“教什么”。很多时候,不少教师包括我,只要是上课,只要是上阅读课,言必是教参内的、说必是网络上的,在对文本阅读中惟独没有自己的,在对引导学生中照着自己设计的“蓝图”,充当“讲”师角色,漠 视学生反应,哪里谈得上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验呢?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设计作出新的诠释,对此我有了一点想法和实践,希望能够在漫山遍野的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前行的那条羊肠小道。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不断更新、师生持续创造的过程。在学习方志敏《清贫》时,学生没有任何障碍地从课文中读出来的是“一桩趣事”,我个人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从“趣事”中领会“清贫”内涵,所以教学设计围绕这个目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试图以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课堂教学,规划学生领悟课文水平。可是在教学中学生从文本中“趣事”、“不幸”入手,引发激烈争论:怎么被俘还是趣事?既是趣事怎么又是不幸呢?由此课文理解的突破口在学生争论中被打开,而我自己设计的突破口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读读找找中,又提出了“清贫”怎么会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难道战胜困难离不开清贫生活吗?结果学生从课文中得到了方志敏是一心为党一心为公高洁风范、国方兵士是一心为己一心为钱丑恶嘴脸,还有学生从自己所看的新闻中得到了难怪现在到处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一心为公重要性,只有一心为公,才会战胜诸多困难„„课堂上我顺着学生的理解适时引导,学生的理解已经大大超出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任何教育情境都是特殊的,试图将教学过程工程化、模式化、机械化,就是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并有违教学的宗旨”。我在上《百合花开》时,同一所学校同样年级不同班级,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文本拓展深广度不一样,但是由于本人适时调整了课堂的切入点、文本的突破口,一个班级按照课堂预设情境导入课题,并且以一株小百合成长过程的讲述作为文本的突破口,另一个班级则有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同学上课前擦黑板的行为导入课题,以这位同学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作为文本的突破口,都激发了学生深入解读、探讨的兴趣所在,同样让学生获得了对“美丽”的思考和体验。课堂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

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我一位同事在上《小桔灯》时,学生正在讨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品质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是冰心奶奶瞎编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不可能做到这样,因为我们这么大,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感到害怕的”,而且这位同学还举了他妈妈一次生病晕倒的经历来证实。我想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学生“唱反调”,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再次让学生注意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有小姑娘成长的环境,就可以进一步根据课 文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环境塑造人等道理,激发学生对文本以及文本之外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今天的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在创设情境同时,尤其要设计学生精神世界、价值取向、活动范围与课文有机联系,让学生从课文中、在互动中得到一种或深或浅的认识或感悟。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照旧有的理解,学生不可能达到那种理解高度。在教学设计时,我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地描写和叙述角度阅读,认识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理解童年的“我”对玩耍和读书态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是童年。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质疑中读出了“童年的就是快乐的”、“要珍惜童年珍惜童年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悟着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百合花开》一文时,我通过赢取同学的掌声方式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激励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心中疑惑,同时对学生的表现采取了“我信息”方式作出积极性评价,激发学生能够对百合花获取个性化认识;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合作探究等形式营造竞争性课堂氛围,及时点击学生快要懈怠的兴趣区,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成功意识,从而有效的实现 “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获得充分体现”。我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百合花开是为了带给别人美丽和祝福,提出罂粟花的假设,把课堂推向又一个高潮,学生自然主动利用自己的认识来检验我的假设,有位同学在表达中提出了“假如是我应该怎样给别人带来美丽和祝福”的问题,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要使别人美丽,自己首先美丽;要使别人快乐,自己首先快乐„„获得了对文本更深的理解。学生的读和说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旋律,通过学生的朗读、质疑、释疑,课堂有了生气、思维有了火花、情感有了共鸣,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对百合花开过程的认识以及存在价值的理解,并且领悟到自己怎样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思考。在学生读和说的过程中,把自己经验上的认识、内心深处的想法、个人顿悟的火花一一地显现出来,有机地融合到课堂的主题活动中,发展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课堂上学生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延伸、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发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生”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着眼于互动的设计,这种互动就是让学生在读、问、悟、答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文本为载体,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对学习者、学习材料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作出充分而又灵活地规划,打破依赖别人解 读、为自己而设计教案的陋习,努力做到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为语文课程的发展设计、为体现自己专业成长设计。

上一篇:投篮作文下一篇:海贼王经典搞笑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