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数学的教与学论文(精选10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怎么才能做好初中数学的教育工作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轻松的学习,下面是我这几年工作的体会:
一、必须做好对教材的处理工作 1.对教材的掌握应做到“熟”字
义务教育的初中教材,立志高远,其内容是今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的。新教材难易程度适中,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精选了一些基本的代数、几何知识,将部分与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移到高中,删去了一部分作用不大的内容。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进一步了解教材,理解好学习目的,明确书中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理论的推理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第 1 页 2.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应做到“透”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初中阶段的培养方向。就《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要透彻地领会其含义。只有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明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才会有“方向感”。
3.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做到“细”字
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讲究一个“细”字,细到每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是如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到心中有数;细到每一课时中的应知应会,学生是否都已掌握,若能做到会事半功倍。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 2 页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蝴蝶、衣服、松树、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从而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三、课后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
第 3 页 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倾听学生心声,不断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随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师生之间就会走得更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及时地向他倾吐心声,会更加喜爱数学课,这样对老师的教学不无裨益.即所谓“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学则枯燥乏味.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开发智力.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会使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基本概念教学。例如教学“数轴”(七年级上册P36)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好: (1) 有关数轴的产生,数轴的画法; (2) 点与数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 (3) 数轴上点与数———对应关系; (4) 数轴上原点与坐标点之间的关系及记作; (5)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第 (4) (5) 两点为拓宽内容(放在复习课来完成)。例:如
图,“-3”在数轴点A这个位置上,叫做点A的坐标是-3;“3”前面“-”符号表示点A所在数轴上的位置;坐标点“-3”还表示数轴上离开原点左边3个单位的点。点A到原点O的距离为|OA|=|-3|=3(即:离开原点“3”个单位长).左图,B点的坐标为“+3”,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BA=|(+3)-(-3)|=6;或者:AB=|(-3)-(+3)|=|-6|=-(-6)=6.例:如图(右边),已知:点M的坐标是2,点N的坐标为6,求MN两点间的距离(让学生讨论解决).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例题教学.
例如,现行义务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P153《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
例1:写出图5-9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左图).
解:如图5-9,各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 0), B (0,-3), C (3,-3), D (4, 0), E (3, 3), F (O, 3).
下面,想一想,为本例1中的拓宽内容:(1)点B与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分析:P153“想一想”,例1中的(1)、(2)、(3)是教材为学生准备的拓宽和加深的内容,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数数格点,不难得出(1)点B与C的纵坐标都是-3,表示这两个点高度一样,线段BC垂直Y轴,与X轴平行,线段BC=3; (2)线段CE与Y轴平行,垂直于X轴;(3)点A、D在X轴上,这两点的纵坐标为0;点B、F在Y轴上,这两点的横坐标为0。自主探究,还有其他结论:例如多边形ABCDEF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等。
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上右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 (2, 1)和N (6, 4),过M, N各点分别作MA∥Y轴交X轴于A,作NB∥Y轴交X轴于B,则MA∥NB,求MA与NB之间的“水平”距离(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想一想,动手试一试,过M、N两点,自主探究是否存在类似的数学问题(如何理解纵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关于中考初三数学复习,教师在拓宽和加深教材内容时,必须把握适中,还要有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M (2, 1)和N (6, 4),求以M、N为端点的线段MN的长(上右图)。
分析:求线段的长, 教材中相关知识主要有:平面直角坐标点,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勾股定理等知识。让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究求线段MN的长与M、N点坐标的关系式。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构图直角三角形?”教师设问:“以线段MN为直径作圆(利用”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去寻找以MN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探究这个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与坐标轴的关系,如何定位?”当学生找出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求直角顶点C点的坐标,为C (6, 1),从而可求出CM=AB=6-2=4,同理得CN=3。在Rt△MNC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到:。这就确定了M、N点坐标与线段MN的长,关系式为:(单位长)(即线段MN的长是“横坐标差的平方与纵坐标差的平方的和的算术平方根”)然后,教师呈现出类似的数学问题:例如,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P(-2, 6)和Q (2, 2),求以P、Q为端点的线段PQ的长.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结论。学生之间互动,例如,甲同学给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个点坐标,要求乙同学求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距离。
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演练、推理和归纳,来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具体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分析,在合作交流中推理、归纳,得到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间的线段距离”的思想方法。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坐标A (a, b)与B (c, d),求以A、B为端点的线段AB的长,即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坐标求这两点距离的计算公式: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标理念是教学互动, 让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如何交流与合作, 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目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发现者, 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发展思维,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4.
[2]徐洪殿.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4) .
[3]宁连华.基于数学问题的学习探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1) .
关键字;新课改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主要是围绕数学教材而展开的互动过程,教和学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需要沟通和合作。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其答案,只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索过程
新课改倡导教学民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是为了不教,教和学的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渠道,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改组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應该把学习过程看做成为知识再加工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在探究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各种能力。教师要把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尽量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会学。学生的预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前,很多学生都不善于读数学书,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掌握大都靠死记硬背。他们把这些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读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技巧,在读书的时候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可以先浏览一遍,弄清楚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做好批注,大概了解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疑问的地方要打上问号。最后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反复去体会和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带着疑问认真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数学教学过程平等、愉快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挑战、提高。新课程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探究者。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如果教师居高临下,不能和学生真诚沟通不再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课,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真情的流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爱心教育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善于用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作为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贯穿到这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而让学生把这种期望 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赞美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找学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成功和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实现学生在已有学习水平上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
要想让合作交流不再流于形式,教师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教师把活动组织好,把活动的节奏把握好,在合作探究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会合作,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不能顾此失彼,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以团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促进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督促,最终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探究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对一些概念和定理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渐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如果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学生就愿意给老师交流,就能主动向他倾吐心声,老师也就有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机会。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不会成功;同样,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就会漫无目的,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教师对学生不良学业基础缺乏诊断性的细致了解而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失落。对于学生,将势必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进一步影响其赖以谋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对于教师,由于缺乏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激励,将丧失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不可避免地影-向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知识转换;数学思维
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专业课的基础,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情况并不够理想,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笔者在今年所教的一个班级中对数学课的学习情况做个简单调查:全班43人,不想学的有7人,占全班人数的16%,想学但因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有26人,占全班人数的61%想学且能听懂老师教学内容的仅有10人,占全班人数的23%,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就这占全班人数的23%的10名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不求甚解,只求照搬公式做完习题即可、在如此现状下,教师如何“教”数学?学生如何“学”数学?应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精心引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多数学生都是游戏高手,且经常在玩游戏时能进行“自发性的研究学习”,有的学生玩一天游戏不觉得累,而上一节课却疲惫不堪,这正是兴趣所致。那么我们在讲授数学内容时,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并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问题解决,对数学知识、概念易于理解,也能更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与专业紧密结合,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有一个观点:到职业学校是来学专业的.。我校在第一学年除开设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此类课程非常重视,因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紧密相关,是全新的知识,而数学课他们早已熟悉了,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了九年,不就是老师讲定义、讲概念、推公式,再举几个例子,学生背概念、背定义、套公式做题目,怎么到中专还要学?学生不知道数学与专业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职的数学教师,不能是“纯数学”教师,而应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多面手,或者由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数学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地把握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相互渗透,并可将教材内容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适当培训。在教学中,既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又注重知识的联系及专业知识中的特殊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向专业知识迁移,且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
数学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思维。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式渗透于教学中,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客观现象,探索可能存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人数学知识好比授人以鱼,而传人数学思维方式犹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矣。在巾职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学生“会学”远比“学会”重要,这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中专数学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学习时期,不少学生升入中专后,能否适应中专数学的学习,是摆在中专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1)首先不要怕数学。
很多同学在初中时就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一看到数学,心里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抗拒情绪,影响自己正常的思维。特别是那些应用题,有些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到,一看题目那么长,就不敢下笔,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做,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2)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中专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3)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中专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专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总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开动脑筋,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还要发挥横向联合的作用,明确数学教学要为其他学科服务,同时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以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不光是背公式,在其他领域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音乐课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在进行着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着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及音乐课程的特点
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首先都要抓住其教学对象的特点,抓住其特点,从根本入手,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1、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性格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好动、好玩、好奇和好胜。
他们上课时不能一动不动的“安分守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切感到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们常常会争胜好强不肯落后。这一切都是儿童期性格特征的表现。儿童天性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把“动”引导到课堂上来,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别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老师适当的鼓励引导是学生上好音乐课程的一剂良药!
2、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欣喜地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课程标准,它突出了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其中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程中调整了教材教学顺序,调整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发展设计多种样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组教材,许多设想纷至沓来,尝试多种构思,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头绪,选择最佳方案!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
1、课改的重点是谈教与学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以“课标”为基准,探索式的学习,实践创新。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十条要点:A、以审美为核心;B、以兴趣爱好为动力;C、面对全体学生;D、注重个性发展;E、重视音乐实践;F、鼓励音乐创造;G、提倡学科综合;H、弘扬民族音乐;I、理解多元文化; J、完善评价机制。等新的教学理念。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突出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的“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充分挖掘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想象,创新和感知、鉴赏的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索、学习实践,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歌唱的兴趣,正面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力求全面提升素质。A、创设问题,培养学音乐的兴趣,增进其想象力。设与音乐科有相关的科目小知识问答:如:乐理:休止符记号“O”,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作用。在语文科拼音字母“O”的名称,在数学科“O”的作用名称,在英语科中的“O”它的作用,往后在化学科它又有新的名称及用途。其音乐风格寓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得到理解多元文化。鼓励并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同时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听音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B、创设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情境,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音乐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化地创造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化地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展示特长,来一次才艺表演,如:唱歌、舞蹈、拍节奏等内容,营造学习氛围,提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与学的环节,让学生发现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儿童好动的特点,音乐教学要注意律动性
儿童天性好动,我在音乐教学中把“动”引导到课堂上来,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强调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我第二课《其哆咧》这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解决新知识十六分音符的认、读、拍、唱、奏,难点是按乐句统一换气并要求用轻松活泼的歌声去演唱。为了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难免因单纯乐理知识教学所带来的枯燥性,我在教学中尽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创造一个愉悦轻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一开始,我就设计了“比一比,看谁最有创造力”这一活动。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根据教师发出的节奏口令,不断变换表现节奏的方法与形式。如《动物说话》中先让学生模仿小鸡“叽叽叽叽叽”,老鼠“吱吱吱吱吱”的叫声,再让学生用自己与从不同的形式在表现。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爸爸妈妈切菜的动作,并加以模仿。老师根据学生所模仿的切菜动作,用木鱼敲出节奏,从而引出已学过的节奏型× ××和新的节奏型 ××××。引导学生从节奏入手,学会新节奏型的读、拍、念、奏,并进行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三种时值的比较,体会出一拍中的一个音符、二个音符与四个音符的不同。接着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看图创编歌谣,使学生的脑也真正动起来。入通过想象,学生编出了“小河流水哗啦啦拉响”、“枝头小鸟叽叽喳喳叫”等歌谣。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唱着自己编的歌谣,一边在跺脚、拍腿以及敲打节奏乐器,进而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立体化组合练习。由于教师善于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又轻快,在进行新课教学上便较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一、二年级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是以音乐律动性为主线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并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去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的。实践证明,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注意律动性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符合音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的。
3、针对好玩的特点,音乐教学要重视情趣性。
针对小学生好玩的特点,寓音乐教学于各种游戏中。如教《音符之家》这课,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我便编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并根据这个故事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游戏开始了,白雪公主邀请七个小矮人到她家做客,第一个前来作客的老大,一进门便唱起了他最喜欢的歌“С”,其余六个小矮人也陆续来做客,进门是也分别唱起了他们最喜欢的歌“D E F G ΑΒ”。七个小矮人戴上写有音名的头饰围成圈,跳起舞来。为了掌握高音谱表上各个音的位置和它们的名称,七个小矮人又和班内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做“跳房子”游戏。孩子们边唱边在地上画的五线谱上跳来跳去。由于音乐教学重视了情趣性,把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通过游戏去传授,深受儿童的欢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针对好奇的特点,音乐教学要提倡探索性。
好奇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门径。音乐教学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因素的探索。例如,为了让学生想象哪些动物能形象地比喻七个音?同学们展开想象,自由地探索。同学们是这样想象的:啄木鸟,好医生,飞到树上吃虫子,啄啄啄(do do do),小猫唱歌咪咪咪(mi mi mi),喜鹊喜鹊比作si„„。大家积极地思索,七嘴八舌地讲了许多动物来比喻音的唱名。又如在指导学生创作儿歌《春天》时,我先挂出一幅春天景色图,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五颜六色的美丽春景,然后,在录音机上播发一段美妙的音乐: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潺潺的流水声和青蛙的呱呱叫声„„,让学生从听觉上去感受轻快的旋律,想象美妙的春景。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歌词,定出节奏并编上曲。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把个人编的儿歌唱出来。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所编的儿歌,使他们知道好的儿歌好在哪里。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儿童的好奇心理,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5. 针对好胜特点,音乐教学要突出主动性。
“人的因素第一”学习知识或干好工作也只有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学音乐教学如何突出主动性?我认为针对儿童好胜特点,发挥他们争胜好强、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办法很多,而“竞赛”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在即兴创作教学中,提出”看谁编的旋律又多又流畅”的比赛。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又如在律动教学中,我先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去编动作,看谁编的动作又快又好。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竞赛可以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但竞赛必须注意学生的力所能及,必须体现教育的“最佳限度”,注意以肯定、表扬为主。如我在低年级指导学生创作时,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要求学生用课本歌曲中的节奏,运用do、mi、so、la四个音去创作自己喜欢的歌,并提出竞赛的要求:看谁创作的个又快又多又流畅?结果,有几位同学所创作的歌都在八小节以上。老师及时组织大家对所创作的歌曲进行评议和表扬,把学习热情又推向一个高潮。
6、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网络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在《课间十分钟》一课中,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小朋友课间活动的热闹场面,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篮球等片段,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大家在课间享受快乐的热闹场面。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此时播放新歌《课间十分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7、借助形象图谱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识谱,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直观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新教材运用了一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简洁明了的图谱,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音高感和节奏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压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一册教材中《我有一只小羊羔》,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小羊羔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和时值长短,使歌曲旋律的线条走向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图谱,充分挖掘图谱的内涵,使学生在主动探索、领悟和体验的过程中感悟音乐中蕴含的美。诱发其学习歌曲的兴趣。
四、总结
以上是本人根据小学生性格特征去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事实上,儿童的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特点在课堂上的反映并不是单一和均等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所要注意的律动性,所要提倡的探索性和所要突出的主动性也必须有所侧重,或相为互补。如教学上采用的方式,同时也跟儿童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有关。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上,由于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形式太单一,显得有些走过场;在学唱新歌曲的方式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等。这都有待有今后不断的去学习、探究、总结。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关键词: 高等代数 教学 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是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所借鉴。但是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对于许多新生而言,本身就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多种变化的不适应。
所以,对于较为抽象的高等代数的学习往往有望而却步的感觉。学生反映,上课我听懂了,课下也看明白了,遇到具体题目就不会做了。针对此种情况,我谈谈高等代数教与学的体会。
一、高等代数教学
高等代数课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且有概念多、定理多、证明多、作业多的特点。根据这些具体问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首次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高等代数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动力,动力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他们对高等代数的学科特点、应用领域等都不甚了解。教学中,常常有学生问道:“老师,学习高等代数有什么意义?这些知识用在哪些方面?”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代数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通过实例充分介绍相关知识,如应用领域、知识背景、课程特点、具体要求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后继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联系知识背景,联系数学史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代数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学好高等代数的积极性。
2.注意联系实际注意抽象问题的具体化。
高等代数课程较其他专业基础课,更为抽象,课堂教学多为理论推导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证明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注意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意转移难点,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注意启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另外,教师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的例子或具体的解题应用弥补理论推导的枯燥性,从而吸引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又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
高等代数中概念极多,故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体会概念,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4.分层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习题的布置不要搞题海战,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处理。既要让接受快的同学发展个性,又要给理解慢的同学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所有同学都有成就感,树立学生解题的必胜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批改不是简单的判断正误,是课堂之外与学生交流的又一个直接的平台,带着感情去写好学生的作业批语,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5.重视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不是单纯地做一些习题,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抽象的高等代数而言,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不仅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查漏补缺,更能使学生完善代数知识系统,深化对代数知识体系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要注意两点。
(1)习题要认真筛选,精心安排。要有典型性,针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犯错误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理解不全面的知识点等对习题进行精选讲解。
(2)重视解题的分析过程,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要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交流达到知识互补。
一节好的习题课,既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归纳、批判等思维的能力,更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代数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的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众多的结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要充分掌握这些知识,一刻也离不开记忆。我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几种学习记忆的方法。
1.静心学习记忆。
学习记忆要有一定的环境,学习记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但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记忆方式,必须做到心静,只有心静才能集中注意力。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有一个平静的心态,耐得住寂寞,是学好代数的基本条件。
2.理解学习记忆。
学习高等代数的定义、定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去记忆。高等代数的任何一个概念、定理的建立及证明,都处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必须弄清知识的逻辑联系,把握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不仅要了解它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记忆,才能牢固地掌握大量的概念、大量的定理、众多的结论。
3.系统学习记忆。
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将知识进行恰当地分类,将其条理化,编织成一个知识的大网。这样,学习记忆的不是零星片面的知识,而是一棵知识的大树。
运用比较的形式,抓住知识大树的主干,把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定理或章节串成一个整体。如,整数的整除性与多项式的整除性讨论,其基本思想、概念、定理基本相同,但是概念、定理相当多。若机械学习记忆,则很难掌握。而将它们比较编串成网,则条理清晰,易于学习记忆。
4.勤学多练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的内容多,概念、定理错综复杂。某些概念、定理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甚至有学后忘前的现象,这是常见的问题。学习高等代数不做一定量的习题,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的。
多看、多练才能加深、巩固记忆。如同结识一个好朋友,初次相见无印象,第二次见面点点头,再见面时握握手,学习也如此,所谓“熟能生巧,忘也忘不了”。当然,题海战术不可取,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练习。
5.交替学习记忆。
学习讲究持之以恒,但要注意不能认死理,思维受阻要转向,有利于大脑的记忆和休息。将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不同的学科交替学习记忆,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高等代数应该说“有法”又“无法”,因人而异。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绝不是枯燥无味的。
一
新一轮数学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材结构富有一定的弹性, 尤其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 注重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 等等, 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新教材充分展示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力图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运用数学,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新教材在素材的选取上充分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尤其注意了问题情境的设计, 从学生平时常见或听说的具体实例出发,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更加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 我们应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实践、探究和运用等活动, 感悟并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新教材更注意突出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因此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 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我要用数学, 我能用数学。
新教材考虑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 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书中的引言、正文、练习、习题中的“感受理解”部分、阅读、回顾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体现了教材的基本要求, 是所有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 学生们也一定能够学好。
新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包括思考、探究、链接, 以及习题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 等等, 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从而更加喜欢数学。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同学之间交流合作进行解决,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
数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 要使学生对数学学科要产生兴趣, 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 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坚持到底、永不言败, 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美, 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逐步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我们要认真挖掘新教材, 充分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提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的规律,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使他们亲自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以便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并进行积极地思考探究, 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认真听讲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 课后再通过思考、回顾, 或者是问老师, 最终圆满解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们应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 从而带动全体学生提前预习, 使得学生们进行追赶学习, 从而形成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习风气。
2. 把问题情境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这些问题情境多数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且能直观感知, 形象生动,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3. 注重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正余弦定理的教学, 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记忆结论, 而不去学习结论的证明过程, 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考, 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一定让学生认真体会, 并学以致用。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求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定要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和扎实。
4. 新教材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主要是为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尽可能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充分利用, 以达到教材编写的意图。
三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 更不能就题论题, 而应当注重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用数学思想来指导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尤其是高中数学题多数都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 要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争取把题目利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顺利圆满解决。我们应该相信, 高中的数学题是可以求解出来的。一道数学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 如果学生经常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 寻找各种解题的思路, 掌握所会的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一定会使数学的学习最终取得成功。
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学习, 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现在咱们江苏的新教材入口浅、寓意深。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加上教师所设计的好的教学方法, 相信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所必需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数学学法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高中数学教与学》扬州大学, 2006.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1991.6.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 , 2006.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观察、操作、推理” 等是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要求
面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我们该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呢,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平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2)在操作中思考。有些学生只觉得 “数学有意思,很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玩中学。(3)在操作中想象。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操作中交流。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同学交流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感悟,从中使学生自身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几何语言得到训练。例如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具体认识东南西北等一些方位词语后描绘方向与位置,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5)在操作中创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往往很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质疑、操作、合作、探索中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例如学了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学生创造了花瓶、树、花、人、鱼、帽子、五角星等)。而学完平移和旋转后,全班同学都能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出美丽的图案。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多用直观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例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对诸多概念的理解较困难。应该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演示手段,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减少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又如在指导学生区别两个相近大小体积的物体时,用眼睛看是不能判断出体积大小的,而要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实物,通过直观演示,使体积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从而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再如对长方形对折的直观演示,既能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形的轴对称性。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课之后,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的作业以外,更应当在课外布置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践操作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玩数学,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接轨起来。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大好时机。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经常觉地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心理活动。在新课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但它如果仅应落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之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爸爸要为家里的餐桌预定一块桌布,这块桌布的面积大概要多少大?请用白纸尝试做一个桌布。这已不仅仅是桌子的长乘以宽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桌布的长和宽都要比桌子的长和宽大,还需要考虑个人喜欢的长度等。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素材,并设一定的障碍,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全性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地再生成、再发展,并得到提升。
总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多用直观演示,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并强化应用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能够生成,课堂教学也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莲滩小学 谢伟
摘要: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就是要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的状态下认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就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体验,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情感上所产生的共鸣。本文列举了走进学生内心的几个接入点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关键词:小学阶段 内心 情感 共鸣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教师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谓走进内心的教育就是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走进儿童内心其实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体验,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产生互动的结果。个人认为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小学阶段启蒙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尝试着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去“了解”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找出更适宜的教育方法。
一、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个人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个人内心深处固有观念的改变。在小学阶段课堂中的教与学,也应该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共同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能够触动内心的教学呢?
(一)回归本性
小学阶段走进学生内心的教与学的根本在于:主动寻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学应该是回归到人类本性的。教师的教学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日常教学中重在“引导”,对教学的内容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导”的广泛一些,去追求对全体学生来说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回归了儿童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二)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是儿童成长的基础,也是人类能够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在客观上改变学生的天性,而仅仅是对儿童的天性进行正确的引导。小学阶段走进儿童内心的教学是关注和尊重每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把教师的爱根植在儿童的心底,这种爱会体现在教师的一切教育细节中。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创设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环境,从学生的学习立场到教师的解读教材,从学生对知识的最基本需要到教师在课堂中的延伸,教师要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选好教学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学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和课后的学习中,可以给出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愉快地学习。有时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困惑甚至有争议时,建议教师所做的只是恰当地对争议进行“引导”,别让争议越跑越偏,教师适当地点拨,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作出大胆的猜测,甚至出现各种奇思妙想,学生的想法也许是不全面的、奇特的,也有可能是天真的甚至在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但是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会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四)在课堂教学时的互动
课堂教学的互动意味着“教”与“学”双方要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师生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师所选定的活动中来,要求师生一起努力,共同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秩序。其实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在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创建一个共同的“活动”来引领“教”与“学”的双方。
二、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真正要让教师的教学活动走进儿童内心,教师个人的“形象”首先让学生能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做学生思想上的朋友,精神上的引路人。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观点。首先要能成“材”,日后才能“有用”,这句话明显存在一个先后的逻辑关系,贯穿其中的便是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了。
(二)教师要“平等待人”
每个人都有他的自尊心,只是孩子们对自尊心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牺牲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觉得老师没有“平等待人”。建议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特别是精神层面上的。
(三)教师要懂“赏识教育”
学生对于所学到知识的成功应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赏识鼓励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对于那些经常“惹事”的孩子,更要多一点赏识和赞美。作为教师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把打开学生内心大门的钥匙,而钥匙恰恰就是教师自己那一颗爱学生的心。
(四)师生间的“无话不谈”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们倍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道他们的需求,诚恳地给他们建议和帮助。
沟通,是师生双向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倾听”,而不是命令,更多的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课堂上对知识的沟通是师生间爱的交流,学会了正确的沟通就意味着学会了欣赏。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内心的教育,教与学是师生间走进内心的交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离不开师生间感动的情感体验,只有拥有感动的课堂,才能说得上是真正走进了内心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做慈母、严师、挚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国校外教育 王成东;魏志晓 2014 2.《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
课程.教材.教法 张增田 2008 3.《一路思考 一路前行》
江苏教育研究 沈赟峰;陈君 2013 4.《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针对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上海市和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实际教学要求,集中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优质资源,探讨“以培养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 机械创新 课程体系 探讨
一、引言
精品本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国家实现“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关键所在。打造精品本科要做到六个“精”,即“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其中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关重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体系构建,淘汰不合时宜的传统课程体系,营造崭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当然,精品本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本文针对机械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和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际体会,谈谈机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二、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互动也是以教师讲解的概念为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可挑剔,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课程主线,结合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的巩固,完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然而,对于以创新为灵魂的机械创新实践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
为适应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机械工程学院为此增加了很多与创新设计有关的课程,对大学生选课与培养目标进行导向,选拔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首先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按照指导教师布臵的选题方向进行选题,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并做成PPT进行小组汇报。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实时点评,给出指导意见,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这样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站上了讲台,教师坐在了观众席。一方面,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设计意识,所有的创新设计方案都来自小组成员而非教师的讲授,真正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从而呈现出很多优秀作品,这仅仅靠指导教师的思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能够将每个学生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上课教师不再需要点名,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课堂,否则将会令自己很难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小组,当然自己创新、自己设计的产品必然会吸引学生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学生每堂课的讲解与指导教师的讲评,学生的创新设计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小组成员分工严密,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也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锻炼了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二)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完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与零部件绘图,而这恰恰是很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短板,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加工和装配来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前很多创新作品拿到工厂以后会发现很多作品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有些作品虽然可以生产出来,但同学的设计图纸很不规范,对公差和工艺了解不够,让工人无法进行加工。图纸不能反应出设计意图,还需要学生现场说明,大大影响了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加工进度。
为此,学院聘请了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在方案讨论阶段就融入到创新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以避免后期作品无法进行生产的弊端;另外,设计工程师结合实际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加工工艺知识的指导与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图纸就是工程师的语言,是指导加工的技术文件,并对图纸的规范进行示范,将大学生的理论设计与生产实践真正得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走向车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也让学生走向了车间,真正见识到自己创新作品的实现过程,增强了对产品设计的感性认识。机械产品理论设计和实际产品的制造以前是脱节的,学生对产品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至于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实物,很难与自己的设计联系起来,有的虽然按设计理论设计出图纸,但产品到底如何制造却一无所知,当然会造成理论设计与生产加工的不匹配现象。
针对这种想象,学院与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为大学生创新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加工设备与场所,使得大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车间,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企业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实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规划,编制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工序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然后根据装配图纸编制装配工艺卡片,进行零部件的装配;最后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在车间中大学生真正了解了产品加工制作的过程,学习了零部件材料的选择应该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加工方法与刀具的选择应该与现有的设备相匹配,公差配合应该符合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这些都是理论课程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
(四)建立课程网站,以创新案例教学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实际创新产品的启发与借鉴。为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建立了创新课程网站,开辟了互联网教学平台。网站建立了创新课程培养大纲、培养目标、创新理论课件;创立了创新案例库,将前期学生获奖作品制作成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供学生创新学习与参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联网指导与讨论。
另外,学院还和易班建立了校外互联网教学资源创新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实施之中。这样学生可以登录易班的创新教学平台,完成创新理论学习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大大促进了创新设计效率,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五)课程考核淡化知识考核,注重创新能力测试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测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当然要追踪整个创新设计的过程,在平时小组答辩与讨论时就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考评,整个考核是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靠最后一次的作品评估与答辩进行评分。这样的考核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实际表现能力,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手段、产品实现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其评估标准应该贯穿于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综合测试,客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追踪和考核,全面地评估其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考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考核,这主要依据平时的小组答辩与方案讨论,结合产品的实际制作过程。这部分可以充分衡量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第二部分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考核,这主要依据小组分工与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来衡量。这部分分数由小组组长给定,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第三部分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参加大赛获奖情况与评委的打分来决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创新,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废除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基地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必然会促进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锻炼其机械产品的实际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学校精品本科建设提供一套学以致用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2] 2014年8月 [3] 邱宣怀 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4] 黄胜伟 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科学出版社 2002年
文章发表请注明: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2015-JPBKY-011)精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王新华,男,出生于196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浅谈新课标数学的教与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07-10
浅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研究09-07
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06-15
浅谈新课引入的方法06-24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体育课05-29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06-05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