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推荐8篇)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1

当然,现代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经营实践,源于员工先进的群体意识,更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事业追求、理想目标和主导意识。企业提炼出带有经典意义的指导企业运作的企业精神,企业家常常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全方位、强有力地进行贯彻。于是,企业精神又常常成为企业管理调节系统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动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成角度看,它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特质,即最富个性、最先进的内容的反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用一个形象比喻,二者好比土壤与鲜花,企业文化是土壤,企业精神是鲜花。否则,再好的企业精神表达形式,没有肥沃的土壤为之提供营养和水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或如瓶中插花,迟早总要凋谢。

现代企业精神决定于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个性张扬,能够把抽象的企业价值观诠释、演绎为一种具体的信念,对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统一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企业精神的实践过程即是一种员工共同意识的信念化过程,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现代企业精神的特征

从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

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员工、企业家素质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企业会产生表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的企业精神。同样,也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员工生活方

2式的反映,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离开了这一点,企业精神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2.2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

2.3它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2.4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

2.5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

企业精神的确立,旨在为企业员工指出方向和目标。所谓务实,就是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注意实际意义,切忌凭空设想和照搬照抄。求精精神就是要求企业经营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致力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

2.6具有时代性。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确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灵活经营的观念、市场竞争的观念、经济效益的观念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企业培育自身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3、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 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不是任何人可以任意加以规定的,经验证明,廉价的豪言壮语、不切实际的目标、空洞的口号,尽管可以借助舆论工具热闹一阵,甚至也可能激起一些人的热情,但终究不能持久,不可能成为持久的精神支柱。所谓精神支柱,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二是表达最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上述两方面特点的理想、目标、口号,就能为广大的职工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振奋起他们的持久热情,团结一致地为其实现而奋斗,成为他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塑造现代企业精神也应走这样的路。

3.1创造企业精神发育成长的良好条件

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土壤,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意识都要从生长的土壤里吸取营养,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否定方面的社会思潮会排斥企业进步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不能同化到职工思想之中,也会对已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今天我们有些企业目光肤浅,行为短期,不能说与某些不正之风无关。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党风正、民风淳的宏观文化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3.2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培育企业精神的着眼点,要用在人的管理方式上。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都是人和物相结合的过程,而人是这个过程的首要因素。技术要人去应用,信息要人去处理,机器要人去开动„„离开了人的活动,一切物的因素都将成为死物,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着眼于人的企业精神意味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上下之间和职工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沟通感情,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实施管理战略。将企业每一个成员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利益,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增强每个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需要的通力合作精神。在企业里形成一种“以人为主”的价值观念,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深刻地感到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种文化气质的存在,从而在思想上归属于这个企业,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

3.3优化企业精神建设的组织力量

企业精神不会在企业里自然而然地生成,也不是外部强加于企业的,而是企业的经理根据企业面对的挑战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中日常涌现出的零星的思想火花加以归纳、提炼、抽象、升华,并把这些思想赋予到企业每个具体经营环节、生产过程,选择适当的时机、场合进行宣传、提倡、奖惩、树以典范,使之成为职工的思想观念。显然这不是每一位经理都驾驭得了的艺术,经理们只有具有强化价值观念的手法和艺术,4才能站在企业家高度,对企业精神这个无形资源给以高度重视。目前,我们经理队伍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多,必须加速对现有队伍的再加工,使之得到全面提高。我们的经理队伍不优化不行,不优化则不能建设企业精神。改变经理由政府任命的管理办法,让他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自发地产生,通过推荐、自荐、民主选举、招聘、招标的办法产生,使经理成为职业不是政府的官员或附属物。这样就能让那些有文化、有知识,具有企业家胆略、才气和经营艺术的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脱颖而出,占据经理的位置,使现有企业管理的队伍得到优化,形成企业精神建设的有力组织保证。

4、现代企业精神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精神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结合企业实际,自觉把塑造企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从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入手,不断培养教育出一支精神抖擞的新型职工队伍。特别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不仅注重从外形上具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且开始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和内涵走向内外市场,从内在文化上真正实现了“形与神”、“内与外”的完整统一,促进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破除计划经济时代旧有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使企业精神的培育保持与地勘经济和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2

一、《论语》的思想

1. 人具有社会性, 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孔子认为, 与人的个体性相比, 人的社会性应当放在首位, 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 包括国君, 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2. 提高自我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认为, 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成为君子, 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3. 学习是提高修养和能力的途径。

孔子讲的学习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 而且包括社会知识、人生经验、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可以向每个人学习, 也可以在每件事中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自身修养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并且在实践中对其不断总结和提高。

二、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内容

1. 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目标是共同信仰。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与团队相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 并使之自觉地成为自己的信仰。

2. 努力使团队成员间更具备协作精神。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人的能力也有高低。团队建设就是要使每个人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又能保障其他人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而选择最佳的协作方式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3. 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具备学习能力, 既能自我学习又能向他人学习和向组织学习, 并且能将学习的成果很快地融入到组织的实践中去。而组织本身也具备学习和提升的能力。也就是说, 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个人的学习, 而且整个组织犹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它能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 使整个组织保持良性循环。

三、《论语》中的思想对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指导意义

1. 在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的指导意义。

(1)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热爱学习, 善于学习, 勤于学习, 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团队的工作实践中, 以此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强调“习之”, 而团队的工作环境恰好有利于实践, 为个体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仅有学习和实践还不够, 还要把学习和实践的心得与团队的其他成员交流。“有朋”不一定非要从远方来, 在现代社会, 朋友就在身边, 就在团队中, 大家为了共同的志向, 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 加入了团队, 在学习中提高, 在工作中有了心得, 彼此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产生共鸣, 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试想, 我们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团队中, 学习、提高、交流, 的确会感到很快乐的。如果情况不是这么理想, 团队中不是所有人都爱学习, 都有上进心, 这些人对爱学习、爱实践的“我”不一定都理解, “我”该怎么办呢?是见人就发牢骚, 还是, 看不起别人, 拒绝与不如自己的人为伍?孔子告诉我们, 这样做都不对, 正确的方法是自己不生气, 不怨天不尤人, 保持平和的心态, 处好关系, 做好工作。

(2) 在团队中除了自学外, 还要向他人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 团队中总有人能力胜过自己, 应虚心向他人学习。而且这个“学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别人的优点和技能自己要学习;另一方面, 如果别人犯了明显的错误导致失败, 自己要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经教训, 不可重蹈覆辙。在团队中向他人学习, 那么该不该帮助别人共同提高呢?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用自我批评回答了这个问题:“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这句话, 给我们的启发是:良好的学习型团队, 每个人都不能保守, 不能害怕自己的这点本事被别人学去了, 而是要把自己的技能无私地、耐心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 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只有人人做到这点, 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团队。

2. 在团队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指导意义。

(1) 《论语》中, 孔子为我们指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坚守的自我修养和品质。“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在团队中, 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 出发点必须要正确。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应是“道义”, 而不是“利益”, 是团队的共同价值目标而不是个人的一己之私利。如果团队中每个人都能明确这一点, 那么大家在处理日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很容易做到“君子坦荡荡”了。在一个团队中, 如果每个人都不追求个人私利, 以团队的目标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人们做事坦坦荡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坦坦荡荡, 工作、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该是多么幸福呀!

(2) 一个团队中, 不同人对同一个工作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真是有意见分歧, 该怎么办呢?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讲道:“君子无所争。必也谢乎!揖让而生,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说, 君子没有要争的事, 如果一定要争, 就好像比射箭一样, 大家相互作揖然后开始比赛, 比赛结束后便在一起喝酒, 这才是君子有礼貌地争。放在我们身上, 就是如果对工作有不同意见, 要大家坐在一起或开会把不同意见摆出来, 允许争论, 无论结果如何, 下来谁都没有埋怨, 更不会对他人不满。

(3) 如果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确实产生过矛盾, 该如何处理呢?“伯夷, 叔齐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就是说, 伯夷、叔齐不记旧仇, 所以和别人之间的怨恨就少。在团队中, 真是别人有意无意伤害了你, 不用纠缠不放, 应当忘记它, 同他人做个好朋友。

(4) 怎么做到和别人没有怨恨呢?孔子认为, 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语言行动上, 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俗话说, 祸从口出。少说话多干工作必然少产生矛盾利于团结。在思想上, 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刚, 毅, 木, 讷, 近仁”《论语·子路》。孔子教导我们, 做人要刚强、果决、质直、说话不轻易出口, 这4种品德是优秀的品德。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臆测, 不把事情看得绝对化, 不固执己见, 不事事都想着自己。

3. 在非正式组织和整个团队这个正式组织关系方面的指导意义。

既然讲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就不仅仅是单个人的事情, 一群人走到一起, 就是一个小团体。团队是一个正式组织, 其中必然会存在非正式组织, 那么, 非正式组织和整个团队这个正式组织该如何摆正式关系呢?对于这一点, 孔子在《论语》中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很明确的。如“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亲密结合, 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不是亲密结合, 而是勾结在一起。这里的“周”和“比”道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结合现代社会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好的非正式组织是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 不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勾结在一起, 做一些不利于团结的事情, 这些人是为了“利”而走到一起,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一旦彼此间失去利用价值, 他们的非正式组织就不存在了;而好的非正式组织是一群兴趣、爱好接近的人走到一起, 大家相互友爱、相互帮助, 在共同的工作中结成友谊, 彼此是良师益友的关系, 一个人有困难, 别人会提供无私的帮助。就这两种非正式组织而言, 毋庸置疑, 后者的存在对整个正式组织是有促进作用的, 前者反之。这两种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也印证了“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如何看待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关系呢?“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庄重而没有争执, 合群而且没有宗派。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是为了争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搞小宗派, 而是为了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如果团队中的人们都注重个人修养, 能处理好分歧和矛盾, 处理好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就会达到孔圣人推崇的“和而不同”的境界。“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 君子跟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求得协调和谐, 而不是一时苟且求同, 小人则苟且求同, 而不是协调和谐。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3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和现代企业精神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拓创新与激励机制中的人本思想

企业的任何创新都要靠人去实现,离开了人,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因此,要注重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要舍得投资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把培训看作企业发展战略来抓。现在国际上提出来要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实际上是在强调要非常注重创新的投资,为了使员工拥有很好的创新理念就必须要加大员工的学习投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两个观念的转变:一是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一些企业中的管理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即企业发展的后劲,不愿对员工进行培训投入,认为这样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生产资金,或者是因为培训之后要在长时期内才能见到效益,而在现任领导的任期内看不到培训投资效益,怕影响任期政绩和经济效益而不愿投资。也有一些管理者虽然进行投入,但却不给员工留出培训时间,其结果不仅浪费了资金,又未达到培训效果。员工要切实认识到学习培训对自身素质提高、技能提高以及创新思维挖掘的重要性,改变培训仅仅为了文凭,为了升职的片面看法,使学习培训不流于形式。

2、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工作环境有益于员工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首先,企业应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硬件环境,其中包括工作条件、机器设备、实验器材等,这是开发创新的物质基础。即在经济上对员工的开发创新予以支持。其次,还要为员工提供健康的工作软环境,其中包括领导水平、人际关系、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对于任何一种创新理念都应该尊重,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给以激励。也就是说,凡是在理念上有创新的员工和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实践中有建树的员工,都应受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应该在各方面给他们以很大的激励。对于尚未完善和成熟的创新思想,应鼓励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决不能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因为创新意识的核心是不因循守旧,甚至往往要打破常规,所以创新一开始不可能规范,甚至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正因为不规范,创新与规范性的某些做法及原则就可能会发生磨擦,这时就特别需要对这种创新理念的尊重。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从开始不完善发展到最后完善的,而只有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加以修正和补充才能最后得到完善。因此,要形成领导支持,员工想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局面,从而推动企业全方位创新。

3、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我们的企业是全体员工的企业,而不只是管理者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随着主人翁地位的确立,员工会把企业的事作为自己的事看待,把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生涯相联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对企业的重要性,促进员工更多地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负责。通过参与,可使员工自身价值和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根据自身的能力服务于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是一种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可使每个员工力所能及,人尽其才。在合适岗位上,员工创新意识便会迸发而出。

4、确保员工经济利益的实现。在当今社会,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而且是以经济人为基础和出发点,作为经济人必然有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对人们来说依然是沉重的负担,尚未成为第一需要,人们参加劳动是为了瞻养家庭,更好满足个人及家庭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若能兼顾职工的经济利益的实现,自然会对员工的创新思维及理念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员工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薪资,各种物质奖励,社会福利和保险等方面,如果能够本着公平公正原则满足员工经济利益的实现,将会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坚定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自信心。就奖励而言,除了对员工的具体工作业绩进行奖励外,更应注重对员工创新活动予以奖励,除了精神激励,也应实行不同层次的物质奖励。因为创新带来企业的发展,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便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

二、爱岗敬业与绩效考评中的人本理念

1、企业通过绩效考评,可了解员工素质和能力所达到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员工,要求对自身不足进行改进,否则待岗,它对员工就会形成外在压力,尤其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不失去工作机会,留住岗位,员工就会爱岗敬业,员工就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从而带来企业效率的提高。

2、通过对员工素质和业绩的考评,会促使那些考核优良的员工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进一步增进。因为他们会感到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能力得到了承认,工作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从而精神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绩效考评对员工的外在压力便会转化为员工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员工主体自觉性得到提高,爱岗敬业、敬业进取的精神和责任心油然而生。

3、绩效考评作为员工调动、升职、提资的主要手段,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更加爱岗、惜岗、敬业进取。通过绩效考评,可以考核员工是否适合现有的工作岗位,即在现有的工作岗位能力能否完全体现出来。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施展,工作中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对工作失去兴趣,对自己的能力也会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会形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暴自弃的心理,也就谈不上爱岗敬业。对于不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的员工,可以通过观察和考核,根据特长进行横向工作调整,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对于企业的每个员工而言,升职提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一个具体目标,升职提薪不仅是个人荣誉社会地位的提升,更重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能力的承认。以前职工职位的升迁薪酬的增加,多是靠个别领导的发现,主观性强,难以服众。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公开、公正、公平的科学民主的考核升迁制度。使员工感到升职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由此,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创造激情,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地工作。

三、团队协作与团队建设中的人本风格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众多员工相互分工协作的群体,因而分工协作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综合效益。而团体协作精神的充分发挥则是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基本保证。那么,如何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和在团队建设中体现人本管理的风格呢?

1、企业要制定出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是把人们凝聚在—起的奋斗方向,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坚强的组织和团队精神。企业若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好象黑夜中的一片孤舟,使人们迷失方向,偏离企业正常发展轨道,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除了有明确目标外,目标的制定还必须合理,即要符合企业实情,市场需要,又要满足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要求,否则目标难以实现,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为了努力做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当尽可能广泛吸收员工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上下一致,团结协作形成共识,这样制定出的目标,将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将有利于团队精神建设。

2、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运作越来越系统化、精密化,它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起系统、科学、民主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单纯凭经验办事,靠拍脑袋决策的传统方式是绝对要失败的。所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就无法形成井然有序、纪律严明、作风强硬的团队精神。

3、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工作单位,共同的工作目标,共同的经济利益,要求企业上下之间、左右之间要相互沟通,这种沟通,将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在培养企业团队精神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关注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适时地调解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矛盾,以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来融洽员工关系,倡导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人际交往,反对人际交往中的派性和庸俗的人际关系学。努力营造一个到处充满关爱、信任、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塑造企业团队精神。

4、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的是整体的合力、凝聚力和最佳整体效益。所以,必须树立以大局为重的全局观念,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将个人、部门、眼前的追求融入到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从自发地遵从到自觉地培养团队精神,最终达到企业的最佳整体和长远效益。

5、加强团队建设实验,真正建立一支团队组织。团队精神并不是团队,团队精神建设并不能完全取代团队建设,因为团队的具体作用是团队精神不能完全取代的,所以企业中一些具体的特殊任务,还需要团队来完成。团队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群体,它是由于志趣、技能、工作关系上的共同目标而自愿组合并经企业领导者认可的一个群体,团队的目标是和企业组织目标完全一致。在团队中,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因而也和企业目标一致,团队成员有强烈的归宿感,有无私奉献的品质,有富于创新的精神,有一专多能的技能,有团结协作的作用。正因为团队成员有如此特征,所以,团队将具有超过一般组织群体的战斗力,一定可以较好完成多种特殊的或者重大的任务。团队建设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所以,这是团队发挥特殊作用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按照团队建设的要求去组建团队,而不是形式上组建,但没有团队精神,这种团队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

谈现代的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实践 篇4

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通过对德清县供电局的调研,列举了企业团队精神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分析总结了德清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德清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塑造要从倡导学习、人性管理、相互信任、人才机制、全局和整体意识、物质激励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企业

塑造 团队精神

目录塑造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

11.1企业团队精神的内容和意义„„„„„„„„„„„„„„„„1

1.2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的特点„„„„„„„„„„„„„„„1 2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2 3培养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的意见和建议„„„„„„„„

23.1倡导学习性组织,不断提升员工能力 „„„„„„„„„„„„2

3.2立足于企业本身,建立独特的团队精神 „„„„„„„„„„„2

3.3进行人性化管理..„„„ „„„„„„„„„„„„„„„„„3 4塑造团队创新精神„„„„„„„„„„„„„„„„„.3 5 结语„„„„„„„„„„„„„„„„„„„„„„„3 参考文献 „„„„„„„„„„„„„„„„„„„„„„„

4一、塑造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企业团队精神的内容和意义

所谓团队精神则是一种优秀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是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企业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

团队精神的基础---挥洒个性。团队创造团队业绩。团队业绩来自于哪里?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团队精神的核心---协同合作。团队精神强调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尽心尽力,因为这最多带来“1+1=2”的效果,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其核心在于大家协同变通,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凝聚力。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条件。

(二)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的特点。

团队精神是企业存在的灵魂。一个企业团队精神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兴旺。在德清县供电局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形成了德清县供电局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独有的企业团队精神。具体概括就是:以“崇尚光明,注重责任,追求效益,臻美自我”16字价值观和以“探索、拼搏、超越”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理念体系。

1、统一理念,设立共同的愿望和目标。并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方面着手:

A、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效的影响和指导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B、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以同业对标为契机,通过创规范化服务窗口及ISO9000系列认证等载体,建立了一系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方面形成了健全的规范、标准和制度,安全规章和服务规范也已成为员工的首要行为准则。

C、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按照国网公司的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并应用国网公司的视觉识别系统,重视员工和窗口服务人员的礼仪形象建设,不断推进窗口服务单位标准化达标建设。

2、提供团队精神建设的基石——信任。

团队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和睦融洽的工作氛围,真诚开放、彼此信任成为团队精神必备的两大元素。在工作中,德清县供电局欢迎广大电力员工提出独立见解,勇于创新并进行开拓性工作,使广大员工的个性充分展现,激发出整个团队的能量。

二、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供电局由于多年来受供电行业垄断经营的影响,它的企业团队精神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时代和行业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德清县供电局的企业团队精神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系统性:整个企业团队精神体系不太全面、不太系统,基本按照上级提出的企业团队精神在做宣传,营销系统、安全和服务精神口号建设得到了重点关注,但是未能在企业核心团队精神理念指导下,结合德清局的工作实际,就服务、安全、廉洁、人事、创新、等诸多方面形成系统的分层理念体系。

2、缺乏科学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

3、员工对于VI的含义认识不够,但在具体的应用上还没有做全,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从受调查的对象来看,仅有11.3%的员工明确知道VI系统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含义;51.30%的员工表示知道其中某些组成部分的实际含义;37.50%的员工表示知道。

4.企业团队精神宣传不够,传播力度不足,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三、培养县供电局企业团队精神的意见和建议

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如何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力量,它是很多企业管理层的一件烦心事。

(一)倡导学习性组织,不断提升员工能力。

因此,企业员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团队精神的建设。经过不断学习、强化培训,让企业团队精神真正融化在公司员工的血液里。

(二)立足于企业本身,建立独特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抽象的,但她在不同的企业中又具有鲜明特色。还要重视通过调查和研究企业微观主体之外的社会宏观大环境下所倡导的社会文化精神,然后再

根据企业自身的工作实际,揉和当代主旋律形成的团队精神,才能让企业不脱离社会,且能独特于其它企业。

(三)进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处理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级关系至上的管理技巧,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的个体驱动和稳定员工的作用。

四、塑造团队创新精神

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企业创新在观念,而观念创新在领导。激发创新的主要方式有:

1允许失败,容忍错误许多成功的团队,在员工中运用“犯错许可证”。

2冒险与革新鼓励员工发挥创意与承担风险,一个重要方是倡以积极的态

度来面对变革。冒险是革新之父。

3保持竞争激情保持竞争和不断改进是保持创新力始终如一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知己知彼,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团队与优秀团队相比的结果,并知道自己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准备得如何,这些将使本企业远离骄傲自满。总之,打造团队精神决非一日之功。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要靠多年的教育训练和生活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

五、结语。

实践证明,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组成团队的“人”这个因素。冰山在海里移动看起来很是威严壮观,露出水面的冰山仅是它很少的一部分,而深藏在水中朦胧且强大的冰体才是铸成这威严壮观的基础条件。没有企业精神的企业,有如无根的浮萍,经不住市场竞争的风浪。

参考文献:

1、邱庆剑:《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方法精选》,机械工作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5

西门国庆:嗜好!

这嗜好吗?

王 琥 珀:嗜好就是你抽烟吗?

西门国庆:不――不抽!

潘金红莲用火机点起一只烟。

西门国庆:不抽怎么行?你想想,作为公司领――导,出去应酬,不抽烟会被别人看不起的?

特别是女领导,这是一种时尚!时尚懂吗?

王 琥 珀:喝酒吗?

西门国庆:关于喝酒这个问题吗,俺平常是不喝地!

但是一单喝起来就会刹不住车,不喝完两瓶是不会罢休的!

王 琥 珀:啤酒?

西门国庆:啤酒!啤酒那是漱口,至少是二锅头加上。。。二锅头!

王 琥 珀:你会唱歌跳舞吗?

西门国庆:不会!

敢这样走i吗?不信!你来试试!

一二三,三二一

王 琥 珀: 跳舞的时候要主动聊天!不能干跳。。。

西门国庆: 不就是套近呼瞎摆话吗!我懂!我问你答,你问我答!。。。

你结婚了吗?

王 琥 珀: 。。。还没呢!

西门国庆: 那你有孩子了吗?

王 琥 珀: ???去你的!没结婚哪来的孩子!

西门国庆: 不是有打工一大怪之说吗?

王 琥 珀: 怎麽说?

西门国庆: 没有结婚先有仔!先上车后买票!

王 琥 珀:什么!乱七八糟!换个话题!

三二一,一二三

西门国庆: 你有孩子了吗?

王 琥 珀: 有了!她5岁了,在读幼儿园。

西门国庆: 真看不出你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

王 琥 珀: 你是说,我显得还很年轻!

西门国庆: 哪――哪你离婚了吗?

王 琥 珀: 离了!哎呦!踩到我的脚了!!

潘金红莲不耐烦地将笔记本电脑用力合上。

西门国庆:咋着了?你也离啦!啊,不!你也踩到脚啦?

王 琥 珀:潘总!不舒服呀?

潘金红莲:我。。。。。。

西门国庆:为了缓和这尴尬的气氛,俺给您们讲个故事吧!

说:黑猩猩不小心踩到了长臂猿拉的大便,长臂猿温柔细心的帮其擦洗干净后

――他们相爱了,别人问起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

契约精神与中国税法之现代化 篇6

契约精神与中国税法之现代化

李刚

税法学与其它法学学科相比较,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即使是美国、德国等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较发达的国家,将税法作为法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般说来也才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对税法的正式研究则始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①而在新中国,法学研究自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起步后,遭受了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挫折,在七十年代以后才进入现代法学的复兴和发展时期。其中,税法学研究更是晚了近十年,从八十年代中期发端,至今也不过十五、六年的时间;加上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税法学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亟需改进之处。②

纵观新中国税法学研究有史以来的研究成果,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与“阶级斗争”、“强制”、“义务”等名词和观念紧密相连的,由此这些名词和观念亦进入税法学理论,成为其内在的、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本质因素,进而影响乃至主宰了税法学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此其一。其二,税法学理论研究者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并受长期以来注释法学和服务法学的驱动,以及依附于税收经济学研究的惯性作用,偏重于对税法作制度层面上的建构和释义,淡化、忽视甚至回避了有如税法的起源和本质等根本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更遑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分析与研究。时至今日,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以“公平、自由和效率”为内在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税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由于上述两大根本原因而有陷入难以为继之虞,仍然仅作制度层面上的注释甚至创新,以及实务操作方面的改进乃至完善,亦难救其于困境之中。

一、契约精神――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的支点与核心

(一)契约精神

虽然已有不少税法学者对西方的税法理论和制度作过介绍和研究,谓之“借鉴和参考”。但多数仍然只是制度层面上简单的“移植和借用”,并未从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去考察西方税法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以此反思我国税法基本理论的不足和欠缺之处。笔者经过认真、慎重地比较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的税收理论──如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等──中的合理因素,来修正、完善我国税法的基本理论。这一合理因素,概言之,即为“契约及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来自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一种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③契约及其所内涵的契约精神,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最佳体现,也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灵魂”;其对“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追求,恰恰可以弥补传统税法学理论过分强调“税收的强制性和义务性”等观念所导致的不足和欠缺,不仅可以改善传统税法学理论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相对立的局面,而使之趋向于和谐一致,还可以赋予税法学理论在跨世纪进程中为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必备之调适能力和创新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法学现代化的大背景中,以“契约精神”为支点和核心,反思和修正我国传统税法学理论,可以为我国税法之现代化提供一条理论上可能的途径,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税收与税法概念新说

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初状态下的人们相互缔结的契约;当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产生以后,人民与国家又缔结了一个规定彼此基本权利义务的契约,这就是宪法,其中有关税收的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契约”。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税收本质理论主要有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交换说认为税收是人民获得国家保护所应付出的代价;国家征税和人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通过这种“自愿”进行的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从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公共需要论则认为,由于人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要――“公共需要”无法通过“私人生产部门”来满足,只能由“国家和政府”作为集体的代表来承担公共物品生产者的责任,其资金即通过税收制度来筹措。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国家分配论则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税收就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则是国家制定的以保证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的法规范的总称。虽然,马克思也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即税收――引者注),又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④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纳税人和国家在某种意义上的权利义务的对应。但是,在过分强调税收的“政权依据”及其“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的情况下,纳税人的义务被“充分”强调,而与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国家的“义务”被弱化,甚至忽略;导致了在税收活动中纳税人与国家(及其税收征管职能部门)法律地位的极度不平等。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税收学说始终是从“国家本位”,即国家需要的角度来阐述税收的缘由,从而说明税法的本质;而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却主要是从“个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并结合国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职能来说明税收的起源和本质,而税法不过是以人民的授权为前提,将其意志法律化的结果,从而保证其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的、有效的满足。由此来看,后者应该更符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主权国家”的实质。所以,在“人民主权国家”思想总的指导下,贯之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契约精神,笔者将税收概念定义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进而将税法概念定义为: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过程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等各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

上述概念与传统税法学理论相比,简单来说,至少具有如下三点不同:(1)涵盖了三方主体,即人民、征税机关和国家,并且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2)表明了税收的两重目的,即其直接目的是“形成国家财政收入”,而其根本目的则是“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税法则是这双重目的得以实现的有效法律保障;(3)强调了人民纳税必须“依法”且仅“依法”而为,内涵了“税收法定主义”之因素。

(三)公平价值与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的体现

契约精神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包括了自由、公平和人权等价值内涵。由于前述原因,传统税法学显现出“不平等”、“强调义务”等明显表征,对税法之本质偏差较大,故笔者提取出契约精神内涵中对传统税法学具有根本改良意义的公平价值加以探讨;而公平价值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平等原则。

税收活动与国家的产生相伴相随,并且直接涉及人民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民和国家之间其他的行为相比,税收或税法对契约精神的贯彻应当更为直接和深刻。我们可以借助几乎涵盖了税法主要特征及内容的“税收法律关系理论模型”⑤来探求公平价值与平等原则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

笔者将税收法律关系概括为以三方主体间的四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三方主体是指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四种法律关系是指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③)、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④)、税收征纳法律关系(①)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②);其中,①②构成第一层,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税收法律关系,③④构成第二层,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下面,笔者就上述四种税收法律关系逐一分析其中的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

1.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将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这就已经是对传统税法学认为的“纳税人又称为义务主体,征税机关又称为权利主体”观点的突破。纳税人因其公法上债务的清偿――纳税,不仅享有要求查询和对纳税信息保密等程序上的权利,还享有因还付金、超纳金和误纳金而产生的还付请求权等实体性权利;征税机关同时也就负有相应的程序义务和实体义务。

既然是一种(来源于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尽管其具有公法性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内涵有“平等”的因素。但是到此为止,我们只是解释了税收法律关系表面上或形式上的平等性,至于其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平等性,还有待于笔者在税收法律关系的第二层次上阐明。

2.税收行政法律关系。税收行政法律关系是税法与行政法的交叉领域;在日常的税收活动中,如果不考虑税法的宏观调控职能的话,税法的行政法属性更为明显。而在行政法领域,早就有学者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性”提出了质疑,⑥主张应当“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⑦;甚至已有学者直接就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法律地位的平等性问题作出了理论尝试。⑧

实际上,行政法学者的讨论对我国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行政模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向“服务与合作”观念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了在行政法领域引入“契约精神”的可能甚至必要。有的行政法学者就论证了“行政法领域存在契约关系的可能性”。⑨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精神不仅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在国家行政管理领域也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浓重;基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的可变性需求,随着契约原则的普遍贯彻和契约精神的扩张,通过“社会合意”建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⑩毋庸质疑,税收行政法律关系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种,必然也属于为契约精神所渗透的范围。

3.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它是指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就国际税收利益进行分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对于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在税收法律关系类型中,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得最为明显。首先,参与分配的各个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互相平等的,其税收管辖权是相互独立的;其次,法律关系的各方平等地参与对其相互之间税收利益分配问题的协调过程;最后,各方达成合意,签订条约或协定等具有国际性的“契约”,彼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实,不独国际税法领域内如此,国家“也是世界社会经济这一最大契约关系中的一个部分”11,也是按照具有契约精神的平等原则来处理其相互之间事务的。

4.税收宪法性关系。它是指人民(纳税人的代名词)与国家之间就税收的宪法性条款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宪法性税收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就征纳税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事项达成合意的“契约”表现形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这一形式在宪法中的最佳表述就是“税收法定主义”。

概言之,人民根据宪法性税收条款,同意并实际让渡其自然财产权利的一部分给国家,正是为了使国家(通过政府)能够运用集体力量来保护人民所有的更为重要的其他权利;而人民实际上在因这种保障而产生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状态中获得了比其转让给国家的利益更多的补偿――即获得了公共需要的满足,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争取更广泛的权利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原本是分别运用自己独自的力量来专门保护也只能保护自己的,这部分力量成为人们必要的利益支出的一部分,但这种保护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税收使得人们用于自我保护力量消耗的那部分利益集中起来汇合成为集体力量;更何况,这一集体力量还发挥了远远超过“保护”的作用――即成为满足公共需要的来源。因此,集中起来的资源就比分散于纳税人手中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税收的交换学说就很能够说明这种权利和义务在纳税人和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债权债务关系性质以及税法的公平价值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经由宪法的形式,国家和纳税人根据税收法定主义,通过“税收法律”(以及作为中间主体的征税机关)建立其相互之间以征税和纳税为外在表现形态、而以满足和要求“公共需要”为内在本质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关系所内涵的“契约精神”要求在调整纳税人分别与征税机关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贯彻和体现“公平价值”以及“平等原则”。

二、中国税法之现代化

中国税法之现代化是在中国法制之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谓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过程;简言之,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法治”(ruleoflaw)的实现。因此,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简单来说,就是“税收法治”(RuleofTaxLaw)的实现。具体而言,笔者以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在理论基础方面,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契约精神”与国家意志论和国家分配论的有机、合理结合为基础,形成从规则注释到原则分析、再到价值研究的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二)在思想条件方面,以重构之税收法律意识为“税收法治”的实现创造人文环境;(三)在立法保障方面,确立税收法定主义为立法基本原则,并坚决一以贯之;(四)在制度运行方面,实行包括上述三方面内容的依法治税;(五)在最终目的方面,实现“税收法治”的状态。

中国税法现代化的模式属于应激型,即一个较落后的税法系统受较先进的税法系统的冲击而导致的该税法系统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其推动力量来自对社会契约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参考和借鉴,并以此对传统税法学加以反思与拓新,从而指导对税法实践的修正与完善;这其中,传统税法学理论得以在跨世纪进程中嬗变、革新,进而发展为现代税法学的支点和核心,就是“契约精神”(SpiritofContract)。

(一)由依法治税到税收法治――中国税法现代化的实质内容

如果用最精练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的实质内容,那就是“通过依法治税,实现税收法治”。笔者认为,在贯之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现代税法学的基础上,可以将依法治税定义为:所谓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的内涵:

1(明确了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之间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事务部专家小组所指出的,“法治是一个超越税收的概念。……依法治税取决于整个法律制度的发展,但税收这一领域足以显示法治的优越性和要求。”12

2(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

3(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

4(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从依法治国的实质即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吏来看,依法治税首先也应当是指“征税主体必须依法征税”。

5(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但在一般意义上而言,“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不过是同一命题的两种叫法。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学者对所谓的“依法治税”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出发,分析了长期支配我国“依法治税”思想的理论根源――国家分配论的不足和传统的“法治”、实则仍是“人治”的观念对“依法治税”思想的必然负面影响;主张用社会契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即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思想来加以弥补。当然,这些学者并非否认依法治税;只是在他们看来,以国家分配论为理论根源、受传统“法治”观念影响的此“依法治税”不同于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为思想基础且在现代法治观念指导下的彼依法治税。13事实确实如此,在传统税法学的理解之中,“依法治税”只是指“征税机关(税吏)通过‘税权’来治理纳税主体,使之依法纳税”,同时淡化或回避“征税机关是否应当依法征税”的问题。然而,依法治国的实质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吏;为何到了与其一脉相承的依法治税中,就变成了简单的“依法治民”呢?因此,这些学者才指出:“‘依法治税’这一口号则明确地将纳税人推到法的对立面,成为被‘治’的对象”。14在传统的依法治税理论中,法治的主体与对象颠倒了,纳税人――人民(从最广义和集合的角度上理解的纳税人)成了对象,税吏仍然是主体。

然而,在现代税法学的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不仅征纳税活动是基于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而产生的,而且在包括依法治税在内的几乎所有税收活动中,人民都是最重要的主体,起着主动的作用。实际上,征税机关本身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自19开始,从国家税务总局至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在每年例行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开始提出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征税”的口号。当然,从口号到行动还需要不断的、切实的努力,否则就只是又一个“迷惑”纳税人的“障眼法”。

(二)税收法定主义――中国税法现代化的立法保障

税收法定主义,又称为税收法律主义、税收法定原则等,其基本含义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在作为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的税收法制建设的诸环节中,最需要、也最难体现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环节就是立法。所谓“最需要”,是因为“将法的价值主体与法的价值客体连结起来的是人的立法活动”15;所谓“最难”,是由于一般大众并不直接参与立法活动,与其发生直接联系、触及眼前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执法或司法活动,所以,人们一般只强调执法和司法中的公平问题。但实际上,同时作为税收法制建设的起点和终点的税收立法才是根本体现公平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正如笔者前文所述,人民同意纳税、同时要求国家承担一定义务的意志在宪法中的最佳表述就是“税收法定主义”;而“税收法定主义”恰恰就是税收立法最基本的原则。

1.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对税收法定主义在含义上的要求。

笔者尝试对“税收法定主义”逐词加以语义分析,结果发现,“税收法定主义”在含义上主要是以其“税收”和“法”这两个词来回应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要求;其中,“税收”一词,笔者在第一章中已有界定,此不再述。

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要求“税收法定主义”中之“法”必须仅指法律,即最高权力机关所立之法。至于为何非得以法律的形式,而不以法的其他形式来规定税收,笔者以为,起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税收对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为将其享有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无偿”地转让给国家和政府,实质上则表现为人民因这一转让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恰是税法的本质公平之所在),因此,以人民的同意――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为前提,实属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否则便是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第二,政府是实际上税收利益的最终汇总者,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的实际执行者,倘若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规来规范其自身行为,可能会导致其征税权利(力)的不合理扩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以其权利大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以该不对等的表象而掩盖政府(征税机关)与人民(纳税主体)之间平等的实质。故必须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哪怕仅仅是可能性。第三,从历史来看,税收法定主义确立的当时,尚无中央与地方划分税权之作法,将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立法机关,乃是出于建立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需要,并且排除以税收地方性法规开征地方性税种的可能,以免因税源和税收利益划分等原因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相互之间的冲突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当然,在现代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已为普遍之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方面,大量的、占主体的是国务院根据1984年和1985年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两次授权而颁布的税收行政法规。这一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中国向法治国家迈进的道路上,应逐步加以改正,否则就是对税收法定主义的背离。

2.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对税收法定主义在具体内容上的要求。

关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学者们概括表述不一。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为税种法定原则、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和税收程序法定原则共三个部分。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于其中亦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1)税种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种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一个税种必相对应于一部税种法律;非经税种法律规定,征税主体就没有征收权利(力),纳税主体也不负缴纳义务。这是发生税收关系的法律前提,是税收法定主义的首要内容。

税收法定主义是模拟刑法上罪刑法定主义而形成的原则。因为,国家和政府如果没有相应的税种法律依据而向人民征税,意味着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就如同未依明确的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便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处刑无异于对人民的人身权利的践踏一样。因此,税收法定主义与罪刑法定主义在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分别担负起维护人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重任。

(2)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要素须由法律明确定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税收要素是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各个税收要素相对应于税收法律关系具体运作的各个环节,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构成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内容。

传统税法学认为,税收要素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但现代税法学则认为,税收要素还应当包括税种16和征税机关。后者正是应税法之公平价值观念的要求而确立于税收要素之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基于税法平等适用的价值观念,当然应当在税法中同时规定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更何况,税收法定主义本就源自于对征税主体的征税权力的限制,又怎能将其排除在应由税收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税收要素之外呢?再者,并非所有税种的形式意义的征税主体都是一致的,虽然其中大部分为税务机关,但也包括海关和非税务机关的财政机关等,有必要在税收法律中具体指明。

(3)税收程序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所依据的程序性要素须经法律规定,且征纳主体各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

其实,“程序法定”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则,和税收法定主义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程序的实体意义最初表现在起源于12英国大宪章的“正当过程(DueProcess)”条款,其第39条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受公众攻击和驱逐。”这一原则经过历代国王的反复确认,到14世纪末成了英国立宪体制的基本标志,其实质在于防止政府专制。17由此来看,程序法定原则与税收法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认为,当程序法定或程序正义作为一个单独的更高层次的基本原则,作为法治体制、社会正义及基本价值的核心的时候,税收法定主义不过是其延伸于税法领域的一个产物罢了。

3.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要求在宪法中确立税收法定主义。

我国宪法第56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因为税收法定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作用仍在于对征税主体的权力的限制,弃此不言,而仅规定纳税主体的依法纳税义务,依然是传统理论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观点的体现。然而,在传统税法学以“契约精神”的导入与渗透为契机而向现代税法学转变的过程中,税收法定主义作为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宪法性税收契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宪法应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文准确规定。目前需考虑如下三点:(1)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当用怎样的立法语言在宪法条文中将税收法定主义明白无误地准确表述;(2)如何选择适当时机,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规定税收法定主义的条文补进现行宪法中,考虑到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一味要求尽快规定税收法定主义,或者是单独就税收法定主义对宪法进行修正,都是不妥当的;(3)在目前一时难以对宪法加以修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条进行立法解释的方式或在即将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中加以规定的方式来确定税收法定主义。

(三)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中国税法现代化之思想条件和观念基础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或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法治观念既进入部门法的税法中,就必有其在部门法中的具体体现。194月,着名税收学家高培勇教授在中南海给国务院领导作税法讲座时,提出要“下大气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18;将其引入法学领域,即为“税收法律意识”。笔者以为,现今欲行依法治税,必须以重构之税收法律意识为观念基础;否则,依法治税仍然只会是“空中楼阁”。

1.反映实在税法既存价值观念的税收法律意识的误区。

笔者之所以提出“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指导重构税收法律意识”,乃是因为,基于对实在税法的价值认知而体现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与建立在税法应有的公平价值基础上理应反映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之间存在着不相吻合、甚至背离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税收意识”的表述问题。不论是在传统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使用的都是“纳税意识”的表述,特别是作为主要征税机关的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法教育和宣传时;而这一片面的表述本身就包含了“人治观念”和税务机关“不公平”的法律意识因素在内。高培勇教授在论及“税收观”时说:“这里所说的‘税收观’,包括老百姓的‘纳税观’和政府的‘征税观’两个方面。”19同理,税收法律意识也应包括“征税法律意识”(以下简称“征税意识”)和“纳税法律意识”(以下简称“纳税意识”)两个方面;笔者之所以提出“税收法律意识”这一概念,目的就在于促使人们在单方面强调“纳税意识”的同时,不要忽略还有另一方面、其重要性可能更甚于纳税意识的“征税意识”。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正确的税收法律意识;而且还必须在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税收意识中同时贯彻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

其次,在对我国税收法治状况不良好的众多原因分析中,一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所谓“公民意识和自觉纳税意识薄弱”。固然这的确可能是现实的。但同时不要忘记,作出这种单方批评的前提是“征税主体的征税意识良好”;否则就不应该片面地只批评“纳税意识”而不对“征税意识”是否良好的问题作出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总的反映。一个国家法制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社会法律意识的水平。”20在目前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税收法治状况中,我们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税收法治状况不良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税务人员的职业法律意识不强,与群众法律意识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可能因“自我优越感”的心理因素的误导而表现得还不如群众法律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权力意识”。

当然,最后,纳税主体的纳税意识也的确是个问题。纳税人通常都认为纳税仅是被强加的义务,而非如同孟德斯鸠所说:“因为国民相信赋税是缴纳给自己的,因此愿意纳税。”21所以,造成传统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出现偏误的原因不仅有来自于征税机关一方自以为的“优越地位”的意识因素,也有纳税人一方长期被强加以至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劣势地位”的自我观念的影响。究其根本,就在于作为纳税主体的人民的税收法律意识仅停留在“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层次上,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理念”的理性层次,对深涵于税法中的公平价值观念尚未清醒地认识和理解。

正如笔者前文反复论证的那样,就税收对纳税人的意义或价值而言,表面上看来是其部分既得利益被“强制地、无偿地剥夺”了,税法对纳税人呈现出一种“无价值”甚至“负价值”的表象;但从实质上来看,纳税人才是税收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税收活动的全部和最终意义无非就在于为广大纳税人――人民享受公共服务而筹集资金,这其中,“政府的征税权是与其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相对称的,老百姓的纳税义务是与其享用公共物品的权利相对称的。”22

2.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

所谓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来“重构”人们的税收法律意识,是指:首先,要以“税收(法律)意识”来统领“征税(法律)意识”和“纳税(法律)意识”。其次,是要在两者的结构关系上将征税意识置于比纳税意识更为重要的地位,回复法治之本意在依法治税中的“依法治(税)权,依法治(税)吏”的真正含义。再次,是要开始培养征税主体之征税意识和重新培养纳税主体之纳税意识。征税意识应当建立在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公平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彻底改变征税主体的“权力意识”和“自我优越感”;如果说,这里存在着“不平等”的话,也应该是纳税主体的地位优于征税机关,而非相反。纳税意识之重新培养,不是“增强”原本偏误的所谓“纳税意识”,而是使纳税主体确认自己作为税法公平价值主体的地位,认识到自己在征、纳税活动的背后所享有的更广泛的、更重要的权利。否则,“不知权利只知义务,只能产生子民意识、臣民意识,……在只有臣民意识的‘公民’身上能产生具有现代公民特征的自觉纳税意识岂非咄咄怪事。”23最后,要明确征税意识和纳税意识二者之间不可割裂、协调一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对应和必然结果。()我们难以想象由纳税主体首先来完成这种观念意识上的转变而征税主体依然维持原样;同样,只要征税主体树立起了正确的征税意识,并以此指导作用于实践,同时相应修正税法教育和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比如不妨以“非直接偿还性”取代税收的“无偿性”特征的表述,24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而与征税意识协调一致。

当然,我们无法强求所有作为个体的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意识和对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乃至税法价值观的认识都能够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始终不能放弃孜孜不倦地引导人们这样去做。换言之,我们应当以从整体上重构税法主体的税收法律意识为主,同时辅之以对税法实践中具体的、单个的税法主体的税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修正。如此这般,才能为我国的依法治税创造良好的思想条件和观念基础。

结束语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7

一、现代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畸形”现状

现代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灌输, 而往往忽视科学理念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容易导致学院所培养人才存在缺陷, 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后, 在短时期内较难适应角色的改变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定义上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中抽象而来的关于科学本性与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来讲, 科学精神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 必须完全符合事情真相。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人文共同领域的共同问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精神, 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但是,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两者并不仅仅是矛盾对立关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实质关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伟大精神品质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好比一个母体孪生孕育而成, 互为个体但又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条件下的认知实践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的自身;另一方面, 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既是人类本性需求, 同时, 也势必符合科学历史发展规律,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内蕴着的科学精神, 两者相通。

2.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高效、迅速的发展时代, 各行业都在追求类似“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采取了“重工轻文”的应急策略。但是, 通过几年的全力发展, 如今的高职院校人才渐渐处于半饱和状态, 在社会工作的竞争中逐渐趋向于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 相对来讲, 企事业单位招工往往会注重人文素质大于专业技能, 毕竟专业技能可以后期逐步培养起来。因此, 高职院校寻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途径是必要的, 而且时间是紧迫的。

二、现代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基本任务

俗话说“千难万难, 做人最难。”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知上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人文教育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同时, 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

1.提高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本身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 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严重弊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并重培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而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优化课程安排, 结合文理科目科学搭配

在确立了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之后, 我们必须从学生日常具体教育过程中进行实质性的改善。高职工科院校虽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但是, 我们必须在正确安排好理工科课程的同时, 合理安排一些实用性的人文学科课程, 进行文理搭配课程体系,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广泛涉及文史、艺术、语言等知识领域, 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熏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精神载体。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素养具有战略性意义。具体内容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 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3) 加强校园实体环境建设; (4) 充分发挥利用校园媒体舆论导向的教育作用。

三、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

1.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必然性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身是事物一体两面的表现, 虽然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分特点, 但深层次上说, 人文精神同时具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相同的理性追求, 而科学精神本身也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现代高等教育追求学生全面综合性的发展, 势必就会涉及人文素质与科学理念两方面, 并且要融合它们的共通点, 实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优秀人才。

2.现代综合型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能力

人文素质与科学能力是现代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特征, 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应该是既有高尚的人文情操, 又有精深的技术能力。因此,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强调科学教育, 提高科学素养, 而且应该特别重视人文教育, 弘扬人文精神, 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正确的审美观点, 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3.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和谐培养, 并不是简单地分别开设文、理课程科目, 而是要抓住文、理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点, 通过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安排, 使得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实现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与融合。以人为本, 讲究科学的方法论, 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整体教育, 实现两者和谐发展, 培养现代全能型技能人才。

摘要:现代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立足点, 往往过于强调技能性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因此, 高职院校人才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方面比较匮乏, 尤其是人文精神, 缺乏与科学技能和谐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萱.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观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 .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 篇8

该剧已于2011年初在江苏、浙江、北京、吉林、辽宁等众多地面台播出,还将于8月在山东、安徽、上海等卫视上星播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在制作与拍摄中产生了诸多故事,本刊探访部分主创,深度解密新版《水浒传》的台前幕后。

鞠觉亮(导演)

新《水浒传》与时俱进

掌舵新版《水浒传》的是香港著名古装剧导演鞠觉亮。他曾参与过老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拍摄,执导过《封神榜》、《霍元甲》、《侠骨丹心》等作品,虽然古装是他熟悉的领域,但翻拍四大名著毕竟是头一遭,压力也小不了。 “翻拍的压力确实大,刚开始接手,有很多顾虑,要克服不少问题。但如果这样,戏就太难拍了。于是,我换了思路,把经典的担子扔下,只把新水浒当作是一个好剧本去拍,把以往优秀的东西延续,补充曾经留下的遗憾与不足,这就是我要做的。这样一来,拍摄就能够很有序的进行下去。”

对于广受好评的央视96版《水浒传》,鞠觉亮赞赏有加,但他同时认为每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观,96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和观点,因而新版《水浒传》也要符合这种时代特色,剧集中加入了新的元素与内容,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

新版本更加贴近原著,篇幅加大到86集,空间大了,前作中没有交待清楚的内容现在都可以一一呈现给大家,让观众看得更明白。例如原著中仅有三回内容的潘金莲,在新版中篇幅加大到五集, 一些长镜头的运用,丰富对人物内心的解读。潘金莲最终含笑而死,也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在鞠觉亮看来,改编的内容要更人性化,赋予了更多人文的情怀。同时也让人物更丰满、立体。

此外,新版水浒用大笔墨诠释了情义,男人与男人之间“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情谊以及夫妻之间可以为之同生共死的感情,但以往对水浒的解读经常忽视这一点,“我们会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拍出来,兄弟与兄弟,丈夫与妻子,个人与国家,都是要表达的重点。”

新版《水浒传》的打斗场面有所增加,但与过去“干净利落脆”的风格不同,打戏的时间拉长了,配上了舒缓的音乐,演员还有摆POSE之嫌。 “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场面更有节奏,有气势。有文、有武、有静止、有活跃,是武打场景的调剂。也许观众看惯了以往短、平、快式的武打及节奏感强的音乐,我这样的处理方式希望观众在观赏的同时可以有思考,理解人物的情感,同时带来更唯美的感觉。”

回顾央视版《水浒》,战争戏仿佛是一笔带过的。鞠觉亮却要力求突破,用大手笔完成,用他的话说,“我们要让观众知道水浒里不仅有三五个人的单打独斗,还有规模惊人的大场面,而且涵盖攻城、野战、水战等各种战争形式。”其中在拍摄“连环马”一场戏时,剧组一次性动用了300名群众演员和200多匹马。在拍摄两败高俅的水战时,更花费了1600万按中国古代战舰的式样打造了15艘木制战舰,并额外改造了100多艘机帆船,场面震憾。

选角煞费周折

新版《水浒传》汇聚了张涵予、胡东、李宗翰、杜淳、甘婷婷、吕良伟、景岗山等实力派演员与新人加盟。其中扮演林冲的胡东和扮演潘金莲的甘婷婷都出乎大多数观众的意料,引起不小争论。

由胡东来饰演林冲,鞠觉亮原本是排斥的,“我看过他的一些戏,感觉与林冲还是有差距。但与他交流后感觉他很用心,是非常想演好这个角色的。于是开始让他提前练习骑马、练枪,感觉得到他自己也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但他的态度始终非常好,这点很感动我。”

林冲是一个非常多层次和性格的人物,而且他是真正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正是这种悲剧性让他被观众接受。他是那个年代难得的儒将,能刚能柔,对敌人强硬,对妻子温柔。“胡东刚进组时我感觉他的眼神太硬,开始时的林冲眼神里应该是内敛的,淡淡哀怨的,要先有柔情才能说明他后面的狠与爆发是有原因的,是被逼无奈的。后来胡东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他的表现让所有人惊艳。”

甘婷婷出演潘金莲是这部戏的又一意外,为了这个角色鞠导同样花费了很多心思。“对于这个角色,一开始很多人倾向于由范冰冰出演,先不谈她的档期问题,的确范冰冰够妩媚,如果真的由她出演,想必对观众而言算不上惊喜。甘婷婷的外形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潘金莲有所区别,所以我们找了一个最不像潘金莲的人饰演,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感受。她平常是端庄的,但随着她的成长与转变,可以看到她也有妩媚的一面。甘婷婷的领悟力非常强,很有潜质也很放得开,角色诠释得很到位。”

让人深感意外的是,水浒灵魂人物宋江的确定过程是最困难的。

宋江是全剧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核心人物的饰演者,他既要有知名度又要具备出色的表演功力。为此制片方与鞠觉亮环顾了国内所有小生及中生代演员,寻找了很久,最终才定下由张涵予出演宋江。“之所以定下张涵予,是感觉他演戏有他独到的味道,而且年龄也合适,他给人感觉也很稳,有大哥的气势,而且演戏功力毋庸置疑。”

新版《水浒传》中武松的身形太过单薄,林娘子的扮相不佳、过于成熟以及西门庆正经有余、邪气不足,也是遭受“板砖”较多的角色。对此,导演同样解释了选择他们出演的原因。“陈龙是位很稳当的演员,演技更关键。能打不一定代表非要很壮,演员不是空架子,身形与戏哪个重要?我更愿意找一个戏更好的演员。选择袁咏仪饰演林娘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她的知名度。二是她的个子比较高,由于胡东也高。他们的身高比较相配。林娘子是贤良淑德的女子,她要够端庄,袁咏仪自身有其独特的气质,她比较符合我们想要的这些特点。而关于杜淳饰演的西门庆,坏人不一定都要很邪,演员演戏不要被模式化。杜淳希望尝试多元化的角色,也给观众一个新鲜的看点。他做得很不错。”

温豪杰(编剧)

尊重原著 适度改编

为了这部新版《水浒传》,温豪杰的剧本创作了一年时间,力求人物塑造符合现代意识,要经得起现代人的审视,展现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创作过程中,温豪杰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展现原著文学性的同时兼顾作品好看。

调整原著结构,英雄不再气短

纵观新版《水浒传》,会发现不少突破原著的内容。原本该在二十回后才出场的宋江居然第一集就出场了,大有提前进入角色之感。而且,宋江的形象不再是英雄气短式的人物,而是彻彻底底的豪杰。剧中还出现了不少温情的场景,如林冲与林娘子的惜别与思念。赋予女性角色更大篇幅是整剧又一看点。她们不仅貌美,遭遇也更加让人同情,潘金莲、阎惜娇不再是令人唾弃的形象,反而凭添了些许怜悯。以上内容是编剧大胆突破原著故事结构,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展开了一些内容,以求让人物更立体、生动。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英雄的人物与作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些正面的东西,宋江是水浒的主心骨,认可了宋江也等于认可了一百单八将。因此我摒弃了宋江身上不好的东西,使宋江更具备领袖气质和英雄本色。他表里如一,绝不搞阴谋。对人是光明磊落,而不是以往拿别人的银子到处赠人的小恩小惠。在没有做领袖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伸展自己的抱负,更改当时的不平。做了头领之后,他敢担当,大智大勇,大忠大信。使诸位好汉们见到宋江纳头便拜,才更有道理。”

而关于宋江对招安的态度,原著中很多人看不明白,不理解宋江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大代价招安。在剧本创作中,温豪杰对此的改编也是下了一番心思,“我更注重对宋江心态的描写,解释了他并非为功名利禄,是为兄弟们有个好的结局,当然这也是综合了他的志向、抱负、性格等很复杂的因素的结果。并且附加了家国的大背景,突出当时的内忧外患,宋江体会到国家正需要这些人,他要带领众兄弟一起为国所用。突出领袖人物的大恩大惠,大忠大义气。这样更能衬托出最后结局的悲壮,自然就烘托出这个人的魅力。”

在温豪杰看来,原著中感人的东西不多,要想感人就必须要有情感。但新版水浒不是要刻意渲染感情,而是通过情感的表达显示这些草莽英雄的内心世界,提示他们不被理解的无奈。而剧中加大女性角色内容的同时,不能影响到男人剧的大风格。对于潘金莲是必须要尊重原著不能给予翻案,否则武松就做不了英雄了。对她的诠释只是多了一些现代人的视角,解释了她最终从良家妇女转变成淫妇的原因,更多了一些人文情怀在其中。

而阎惜娇的出场则是为展现宋江大情大意所做的做铺陈,原著中宋江娶阎婆惜,有点趁人之危的嫌疑,新作中加以改进。他为亡妻守孝,表现他不肯为色舍义。是阎惜娇做错了事,铸成大错和惨剧,从而改变了宋江在原著中某些非好汉形象。使他的英雄气概更为完美。

去其糟粕丰富人物性格

温豪杰总结了《水浒传》里的四大糟粕,比如暴力文学、市井文学中少儿不宜的内容、封建迷信以及对妇女的不尊重。面对这些内容则要进行彻底修正,然后合情合理地变成好看而且积极的情节。“比如众所周知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三拳即打死了镇关西,我们就先突出镇关西实在该死,而鲁智深因自卫和失手。而武松杀人,是因为要杀的人得不到惩罚,而且要害他自己,他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仅如此,原著中一些英雄好汉动不动就杀人的内容也都得以改进,既保证内容上流畅,又滤掉了血腥暴力情节。

此外,原著中对妇女同样不够尊重,剧中女性人物要么如阎婆惜、潘金莲都是淫妇;要么如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一样是悍妇,似乎只有一个林娘子是好的,还死在封建节义下。对于这些人物我们要一一保留,但同样要改进与修正。新作中我们把母夜叉孙二娘变成了漂亮的女人,原本善良的她被害得不人不鬼,为了排解过去的屈辱,她报仇,但却力量有限。偶然的误会,人们传说她卖人肉包子,她发现这能让人怕她,使她开店少受骚扰,于是她就认可了这个谣言,其实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更能引人同情 。”

整部剧中,这样调整与修改的内容并不少见,编剧希望以此树立更为正面的梁山好汉形象,表达他们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以及兄弟间深情厚谊。

对于新剧遭受的批评与职责,温豪杰表示他都会关注,对于有些出现的问题还会尽可能调整。“拍摄新版水浒,我遇到了一个最为团结、最为投入的团队,上至老板,下至制片部门的人员都会热烈讨论剧本,每个人都十分认真与投入。现在戏已经在地面台播出了,老板还在修改,戏中出现的问题,老板也在想办法弥补,用补拍或其它方式,要在上星时调整过来。原本新水浒拍了100多集,最后剪到87集,广电总局已经获批,但为了剧集更精致,最终剪到86集,这在影视圈绝无仅有,要知道每剪掉一集就意味着损失几百万啊,这是何等的气魄啊。有了这种劲头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我对最终上星的新版《水浒传》充满信心。”

甘婷婷(演员)

拒绝脸谱化的潘金莲

影视圈:接到这个角色后,你为这个人物做了哪些准备?

甘婷婷:我把原著的相关章节读了不下三十遍,也参考了各种关于潘金莲的评点,各种版本有关潘金莲角色的光盘都找来看,我把这些资料提供的线索,与自己的构想结合起来,再与编剧沟通,构成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影视圈:新版电视剧中对潘金莲的解读运用了现代人的视角,更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你觉得这样的改编怎样?

甘婷婷:我比较认同新版中对人物的改编。剧本中为潘金莲为什么杀夫做了注解,让她的转变变得合情合理,使这个人物更丰满了,区别于以往对她表面化、脸谱化了的表现。潘金莲原本是个普通的民妇,西门庆唤起了她作为女人心底的欲望。所以潘金莲应该是一个外表看上去很靓丽清纯,但骨子里却有着不安因子的女子,而且她有心计,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有伏笔的。

影视圈:你是如何在剧中体现她的这种心计的?

甘婷婷:我认为潘金莲烫手那场戏最有代表性。当时她听到武大要给武二说亲,心中一惊,手被锅子烫了一片。原剧本中她被烫后,武大帮她包扎,她的情绪却始终沉浸在武二要说亲的这件事中。我认为这样诠释并不合理。这样太反常了,不会引起武大怀疑吗?一个对武二有意的女子,怎能如此明白地把心事写在脸上呢?于是我和导演商量,把剧情改成被烫后她没有声张,压抑住内心的涟漪,捏住了伤口,与往常一样送武大出门,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然后她再坐下来好好思量,由此引出醉诱武二郎一出戏。

影视圈:在表演过程中,哪场戏最令你难忘?

甘婷婷:潘金莲两场洗澡的戏最让我难忘。两次洗澡分别表现了潘金莲不同时候的内心变化。第一场洗澡时,是她见到武二后的激动,一边洗澡一边抚摸自己,内心充满遐想。而第二次洗澡,则是被武松羞辱后,内心充满愤懑。此时的她心中的不安分已被唤起,心中充满渴望,所以当她遇到西门庆时,这种不安分便得到了响应。开始展露风情的一面。

上一篇:《逃家小兔》绘本二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下一篇:绘本阅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