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精选5篇)
第一课 观察辣椒植株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3、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重点:学生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难点: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提出问题——观察——探究——分析小结 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客厅里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桌面上摆着一些新鲜辣椒,这是彬彬利用自家阳台栽培成功的收获的辣椒。
提问:辣椒植株长什么样子呢?谁见过整株辣椒? 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课题 新课:
活动一:观察一棵辣椒
(一)出示辣椒植株图片,结合学习过的红番茄,写出辣椒植株的组成部分 1.提问:你瞧,它就是长辣椒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有哪几部分,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出示全株辣椒实物)
2.观察:分组观察辣椒,交流各自的发现,并画下辣椒的样子,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小组合作,在图片上标注出辣椒植株的组成部分
(二)观察对比:番茄与水稻植株 对比分析,学生小组分析小结
小结:绿色开花植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趣味记忆竞赛
限时对植物的六大组成部位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胜利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活动
二、认识辣椒叶、玉米叶区别
1.提问:辣椒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辣椒叶、玉米叶实物)
要求:通过比较观察的方法,使用感觉器官看、摸、嗅等比较它们大小、颜色、气味、光滑、厚薄等方面的异同。除此之外,看你还能发现哪些不同?
2.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辣椒叶子标本,并将辣椒叶子的样子画下来。3.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辣椒是复叶,绿色、粗糙,有网状叶脉;玉米叶子大,长条形,绿色,光滑、薄,有条形叶脉。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认识其他叶子特征的活动:将大家带回的叶子统一排列在桌上,每位同学为其中一片叶子写一张“身份证”,写清楚它的特征,读给大家听,请大家猜猜是哪片叶子
三、小结。
布置作业 观察植物的叶子 板书设计
观察辣椒植株
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第二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进行科学想象的思维能力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重点:让学生知道叶上有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探究——分析小结 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人
复习一棵完整的植物有哪几部分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叶。(揭示课题)
2、带着问题看视频:生物园有关植物叶的视频。
问题:看完这个片段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新课:
活动一:认识叶子的特点 绘画叶子
观察叶子,画出叶子的组成 分析叶子的组成:叶片、叶柄、叶脉 观察叶脉
图片:不同类型的叶脉
分析这些叶脉有哪些不同?你能画出来吗? 分类小结:网状脉、平行脉、分叉状脉 思考:叶脉的作用 活动二:叶子的作用 绿叶的作用
导入 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 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 视频。讨论 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活动三: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 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问题 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 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讨论 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观察植物的叶子 板书设计
叶
叶片、叶柄、叶脉 光合作用
第三课 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
4、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重点: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 难点:探究茎的作用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探究——分析小结 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爬山虎图片。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爬山虎的茎爬满整面墙 关于植物的茎大家还有那些了解吗? 引入课题 新课探究
活动一:观察茎的特征
1、茎的组成 图片:不同植物的茎
提问:认真观察图片,茎由那些部分组成? 学生观察图片
交流分析:茎由节、叶、芽、花、果实组成 茎的形态 图片展示
直立茎 攀缘茎 缠绕茎 匍匐茎 活动
二、茎的作用
导入 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猜想 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 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 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 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视频。归纳 茎能运输水分。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 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 二 三 四 的图片。讨论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 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 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 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 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布置作业 观察植物的茎
板书设计
茎
节、叶、芽、花、果实 直立茎 攀缘茎 缠绕茎 匍匐茎
第四课 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根的形态。
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重点:了解根的形态,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了解根的作用 难点:通过根的形态探究根的生长环境 设计:提问——观察——交流——分析小结 方法:观察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 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引入课题:根 新课探究
活动一:找出根的异同点 出示带根的大豆、玉米的图片。
观察 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根)相同点(根)不同点
大豆
玉米
归纳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 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媒体 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 视频。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观察 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根系分布特点 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思考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实验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交流 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归纳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观察 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问题 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问题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 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布置作业 观察一种植物的根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
根里的抽水机 直根系 须根系
第五课 植物的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剖花的实验,知道解剖的常用工具:镊子、放大镜,并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和果实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难点: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和果实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 二 三 四。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注意事项:1.用镊子小心地把最下面的萼片取下,放在一旁。2.再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取下。3.用镊子小心地分离雌蕊周围的雄蕊。4.用镊子把雌蕊取下。
5.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填写记录。解剖花的实验记录单
组名: 成员:
记录时间:年 月 日
(设计目的: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花的名称 各部分的数量 对各部分的形状和颜色的简单描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三、拓展:
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 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交流 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 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 教师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媒体 播放“开花的过程” 视频。
归纳 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布置作业 上网找一找:世界上一些有趣的花,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你找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植物的花
花萼
花瓣 完全花
雄蕊 不完全花
雌蕊
第六课 植物的果实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果实的基本构造。
2、初步学会解剖果实的技能;培养根据事物特征进行分类 的能力。
3、培养探究植物果实的兴趣。重点:学习解剖果实的技能和果实的构造。重难点:学习解剖果实的技能和果实的构造。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问题。
导入:通过前面的的学习,我们知道花子房发育而成的就是果实,这节科学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板书:植物的果实
挑果实,说理由。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东西,请看投影仪,这些可都是植物身上的一部分。你都认识吗?我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帮我一个忙,把你认为是果实的挑出来,边挑还请和小组同学说说,为什么认为挑出的是果实,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理由并质疑,教师板书梳理。明确问题:什么是植物的果实。
师:刚才大家在挑果实的时候,意见不一,虽然也说出了理由,但却也存在的矛盾和疑惑。也就是说我们筐里的有的认为是果实,有的认为有不是果实的。那到底什么是植物的果实呢?
(在标题下板书:?)观察比较,发现同异,操作研究问题。
1、教师引导研究公认果实的结构来判断疑似果实。
师:老师发现你们各小组也有挑出一样的几样,看看是什么?你打算怎么研究公认果实,有什么想法在小组里讨论下,老师待会要比比哪个小组有想法。开始!
小组讨论办法,梳理研究果实结构的思路。小组讨论约一分钟,教师下去指导。
师总结:这其实就是研究果实的什么?(指黑板)结构 板书:结构
引导学生动手切,找寻公认果实的共同点来判断疑似。教师示范横切和纵切,明确操作流程,提出实验要求。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切的过程: 我们拿好苹果,放正,用小刀对着正中线,竖直切下,这叫纵切; 再看梨,放正,对着正中线,用小刀拦腰横切下,这叫横切;刀口锋利注意安全;由组长统一操作。
师:切好后的苹果放在一边不要动,便于观察,再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你的观察就更好了。所以老师也为你们每组准备了观察学习单,待会由记录员填写。现在我们以苹果为例,仔细观察这一半,外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
生:外面有皮(师画,指,标注:皮)果肉(师:指,标注:果肉)里面有种子,种子的外面还包着一层壳(师指,标注:种子)。
出示课件:实验要求,特别提醒用刀安全。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师:苹果我们已经举例观察过了,请这几组切猕猴桃观察填写,这几组切梨观察填写,我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观察并画出刚才我切开的梨子的结构图。开始!教师巡视,帮助孩子有序画图,并从中找到记录详细的单子:能找到果核等。
分别选3组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拿取学习单到投影仪上汇报,要求说出:果实的名称,横(纵切)结构图介绍。
教师总结:果实的结构是什么。
师:请看黑板,大家找到公认果实的结构都有这些共同的特征,而植物学家对果实的结构有着更简洁的划分。科学上规定植物的果实就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也就是说种子之外的都叫什么?(果皮)果皮包括大家观察到的果肉、种子外的壳等。
看课件:苹果和猕猴桃的结构图。板书:大括号、果皮。
形成结论,判断比较,强化理解。学生反馈果实的结构。
师:谁来说说果实的结构什么?由什么组成? 师贴总结语,全班齐读。讨论种子和果皮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种子和果皮有什么作用吗?请2、3位学生说。
师:有的果实果皮坚硬,是为了保护好里面的种子;有的果实肥厚多汁,也是为了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果皮和种子他们是相互依附的关系。
判断疑似果实。师:我们找到了果实的结构特点,现在能否判断疑似果实呢?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欣赏生活中的各类果实。依据板书回顾知识形成的过程。
师(指板书说):通过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对以后判断植物的果实应该更有科学依据了。其实,科学知识的获得不仅能从多种平台取得,例如上网等,更要靠大家抓住关键点,多动手、多动眼,更要勤动脑,自己也能获取。
欣赏生活中的各类果实。
师:植物的果实分类依据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到网上查阅。这里我们再欣赏下生活中的各类果实吧!
布置作业 上网找一找:世界上一些有趣的花,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你找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植物的果实
果实 果皮(外、中、内)
种子
第七课 植物的种子
教学目标
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2、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
3、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重点:能用解剖的方法,借助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难点:能用解剖的方法,借助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教师播放种子发芽的视频录像)。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 教师准备各式各样的种子 学生观察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研究种子里面有什么
同学们,种子里面有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想。
提问:
①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把种子剥开来看一看)
②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剥开来呢?(放在水里泡一泡)
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剥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一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的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提问:其它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剥开其它一些种子(花生、大豆、葵花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里面是很相似的。其它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链接各种各样种子演示文稿)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
四、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
为什么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植物呢?种子里有“植物宝宝”吗?猜一猜,种子里哪部分将来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又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继续观察蚕豆种子,了解蚕豆种子的详细结构 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 学生汇报 课堂总结 拓展
香蕉的种子在哪里?
布置作业 种植一棵植物,观察怎样长大。
板书设计
植物的种子
种子 种皮
胚(胚轴、胚根、胚芽、子叶)
第八课 专题研究:养分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内储存的营养物质。(2)了解植物内有淀粉。
2、能力培养
(1)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植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股
(1)提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乐于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种子,还记得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吗?
胚和种皮
那么胚又包括哪些部分呢?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那什么是单子叶植物、什么又是双子叶植物呢?
单子叶植物(一片子叶)、双子叶植物(两片子叶)问题提出:专题探究 养分藏在哪里
1、植物体内的不同部位储存着许多营养物质,如淀粉、蔗糖、果糖、脂肪等,以备植物生长或繁殖所需。
2、提出研究主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存储在哪个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猜想
1、植物体内可能储存着营养物质的地方
果实、种子、茎 方法
学习使用显色法、压榨法等科学方法
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不像蔗糖有甜味,但可以用实验方法检测。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植物体内是否含有这些营养物质。
淀粉的检测
在切开的苹果上滴一滴碘液。
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用稀释的碘液滴到植物的某个部位上,如果变蓝色,就说明这个部位含有淀粉。
脂肪的检测
在一张白纸上用指甲用力挤压花生仁。
取植物的某个部位,放在一张干净的白纸片上,用指甲(或其他物体)用力挤压或涂抹,观察纸片上是否出现油迹。如果出现油迹,说明这个部位含有脂肪。
五、任务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通过实验来观察植物的各个器官是否存在淀粉、油脂等营养物质。
实验记录单 编号 材料 方法
现象
判断 花生仁 滴加碘液
六、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测,植物体内的许多部位都能存储不同营养物质。
七、表达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教师准备各式各样的种子 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八、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完成书本22页的单元小结 板书设计
养分藏在哪里 淀粉+碘液→蓝色 脂肪→挤压→油迹
第二单元
第九、十课 各种各样的岩石和进一步认识岩石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可能不同。
2、能力培养:
(1)在课堂中能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2)能以掩饰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初步学会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归纳出岩石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了与观察,善于发现的态度意识。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3)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各种特征,并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各种岩石进行分类。
难点:能比较准确的描述岩石的颗粒结构和纹路特征。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岩石,并且由岩石堆积而成的山峰,地形地貌等优美的图片,激发学生观察岩石的兴趣。
(学生一直对岩石的了解处于石头,碎石子的概念,因此会对岩石的兴趣不浓厚,认为岩石平凡而且丑陋。此环节正是为了改变学生的以往观念,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岩石是奇形怪状而且令人叹为观止的。)。
板书: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自主探究
1、观察:
2、出示材料:放大镜,岩石碎片等等。并展示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验中填写实验记录单。
3、分发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大镜观察老师发放的岩石碎片,对岩石的颜色,纹理,光泽,颗粒大小,形状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岩石编号 颜色
纹理
光泽
颗粒大小 形状 2 3 4
„„
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描述岩石各方面的特征。
5、观看视频。
6、总结:懂得细致观察岩石的特征,了解描述岩石特征的描述词,对岩石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能力。并且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岩石多种多样。
三、自主学习
进一步认识岩石,不再是从岩石的表面去观察,而是从岩石的硬度和敲击声音的区别来认识岩石的不同。
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进一步认识岩石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岩石
第十一、十二课 探究技能:分类和岩石展览会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能区分岩石和非岩石
(2)初步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探究技能:分类 岩石展览会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奇石展览会”的录像。
师:看了这个奇石展的录像,大家有什么感想
[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问题是来自于生活之中的。教师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情景中。]
2、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平时搜集的石头,谈谈搜集石头时的一些小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这些石头来自在自然界中,它们有些裸露在表面,来自高山,而有的是被覆盖着,如在水里、土壤下等等。顺利过渡,并接近探究的重点。] 总结出探究重点: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常见的岩石”。
二、明确所需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方向
1、关于岩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自由地提问,一边帮助学生整理探究的思路,寻找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切入口]
2、明确两个探究问题:
⑴区别岩石与非岩石(比如人造的砖头等,但选材也是从矿物中来的)⑵了解岩石有很多的种类,每个种类的岩石因其成因不同,都有各自的特征。[通过交流来明确所需探究的点位,切近探究重点]
3、你准备怎样开展你的探究活动 ⑴分好实验小组; ⑵制定研究计划; ⑶交流研究计划; ⑷确定研究计划
[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先制定探究计划,理清探究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特别强调一个环节:
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⑴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⑵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⑶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⑷汇报实验情况。
四、交流实验后的发现 ⑴归纳总结。
(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⑵提问: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有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开展研究活动?
⑶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要使研究科学、探索 科学的方法得
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五、课外拓展:
⑴观看火山爆发的场景,并思考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的成因; ⑵观看岩石品鉴家品鉴岩石的视频 ⑶体验“宇宙奇妙尽在石中”
[由“奇石展览”开始,到“品鉴奇石”结束,课外拓展部分应是比较精彩的部分,但是因为本课的分组实验内容比较多,可能会做不完,因此这个环节仅能作为选用的环节,可以考虑两节课连着上,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体验。]
布置作业 了解岩石的组成 板书设计
进一步认识岩石
第十三、十六课 岩石与矿物和保护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岩石、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2)岩石、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物资源。(3)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岩石、矿物等方面的活动。
(3)通过交流讨论和分类,比较全面地认识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意义。情感、3、态度与价值观
(1)岩石和矿物是宝贵的资源,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2)通过交流、合作、查阅等方式拓宽学习的途径,喜欢和同学交流合作,增加对岩石、矿物的认识。
重点:岩石、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对我们人类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难点:认识岩石、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懂得保护和合理利用岩石、矿物资源。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分别出示岩石片、美工刀和胡萝卜,由两名学生来分别用美工刀和岩石片切胡萝卜丁,然后将两份切好的胡萝卜丁展示给学生(可以用实物投影)
2.由此实验你想到了什么?(叫几个学生回答)
3.教师提示:我们刚才模拟再现了石器时代人类和现代人类使用工具的场景。石器时代人类的工具由什么材料制成?(岩石)现代人类的许多工具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金属)金属来自哪里?(矿物)
二、揭示课题:岩石、矿物的用途
1.可见岩石、矿物和我们(板书)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
2.(课前调查资料)我们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用到了岩石和矿物,你调查到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用这种岩石或矿物呢?)(可以选择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板书)岩石、矿物的名称 用途 特性
(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接下去的资料整理用)全班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3.(如果学生说的不多,教师适当引导,如:在建筑行业上,用到了什么岩石、矿物呢?为什么要用这种岩石或矿物?在这个环节中,尽量增加可整理的资料)
4.教师小结(可以结合PPT来补充说明)
5.关于岩石、矿物的用途方面,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尽量让学生来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保护岩石、矿物资源
1.根据以上资料以及你平时的生活感受,你认为岩石、矿物对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学生自由发言)
2.岩石、矿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及保护和合理利用岩石、矿物资源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和岩石、矿物资源的形成等方面补充教学内容ppt)
既然岩石、矿物资源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国家又有哪些岩石、矿物资源呢?(ppt 我国主要岩石、矿物资源分布图及岩石、矿物资源保护法)。
布置作业
我们国家有哪些岩石、矿物资源
板书设计
岩石与矿物
第十四、十五课 从岩石到沙子和观察沙粒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了解岩石风化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2)通过观察沙,获得关于沙的一些认识。(3)知道沙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观察岩石变化的特点,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体验证据、想象力、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2)通过调查、采集沙,学习科学调查、取样的方法。(3)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沙,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沙的活动,培养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由岩石到沙的漫长演变,进行“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自然教育。
重点: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就是岩石的风化现象。难点:风化作用中有哪些原因。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自然界中的沙子是怎么来的,碎裂的小石头呢?
(可能是岩石碎裂形成的)
2、自然界中有哪些力量能使岩石碎裂呢?运用已有的知识猜测一下坚硬的岩石是如何碎裂。
(可能是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造成的)
3、那么我们今天来模拟一下自然界中的碎石现象。
板书:从岩石到沙子。
二、自主探究
(一)观察一:
2、出示材料:酒精灯,岩石碎片,坩埚钳,装满水的玻璃杯
3、老师示范操作,用坩埚钳将岩石碎片夹起,点燃酒精灯,将碎片放在火焰上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在看完老师示范后,分发实验器材,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描述实验发生的现象。
6、记录观察现象,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产生。
7、总结:使用酒精灯实验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实验前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并规范实验要求。在此试验中学生能观察到岩石热胀冷缩导致碎裂的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猜测自然环境下,岩石是如何变化的。
(二)观察二
1、老师讲解: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这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岩石风化现象。
2、介绍产生岩石风化现象的原因,并展示岩石风化后的图片。
3、观看视频。
三、自主学习岩石和矿石的用途。
布置作业
岩石和矿石的用途。板书设计
岩石到沙子
第三单元
第十七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说明你们都很聪明,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更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小河流水声、二胡声、鸟叫声、提琴声、古筝声)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引入新课: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
1、指导实验:
老师给予学生们塑料袋,并提问学生能用怎样的方式使得塑料袋发出声音。
⑴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实验记录表
操作方式 塑料袋是否能发出声音
a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让学生自由探索能让声音产生的方法
b记录时语言简洁一些,如操作方法可以写“敲”“弹”。
(2)点击出示要求(请学生读)
a实验时动作轻一点,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b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c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
(再次强调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依次,可举例示范。)
2、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自由探究。(钢皮尺、音叉、皮筋、鼓,使物体发出声音)
3、交流:(交流时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顺序依次交流)
老师: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4、深入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不借助任何物体,自己发出声音,从自身感受物体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敲响音叉后将金属部分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现象。
5、教师小结:
⑴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音叉发声时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
6、举例证明: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师: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用纸屑来验证,空瓶吹出声音是瓶子里空气在瓶子里振动。)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物体振动)
7、反证法证明
老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就停止了呢?(学生答)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做实验)
引导学生使用反面的例子进行试验,使物体不振动的情况下发出声音,学生在实验之后得知物体不振动就发不出声音,加深本课的知识点的理解。
8、学生实验2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声音的产生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如何让声音停止呢?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
实验器材 停止声音的方法
现象
声音停止前 声音停止后
音叉
橡皮筋
鼓
学生实验之后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老师引导并板书,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三、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布置作业
了解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如何区分?原理是什么?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振动
第十八课 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底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2.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难点:混淆声音强弱与高低的概念。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其他同学,在你们中间找几个人喊他的名字,看他能不能根据声音把你们认出来。
(学生喊前面同学的名字,前面同学很快辨认出他是谁。)师:看来你的听力很灵敏,你为什么能根据声音把他们认出来呢? 生:他们的声音我听习惯了,而且他们的声音也不一样。
师:上节课我们也曾自己制造声音。比如:拍桌子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吹瓶子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其实自然界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决定声音的几个因素。
(二)、自主探究
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师:你是怎样理解声音的强弱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开动脑筋,想想能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 师:一张纸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那小朋友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用小锤先轻后重敲音叉)
师:听一听哪一次声音强,哪一次声音弱? 生:第一次声音弱,第二次声音强。师:声音强弱指声音的什么? 生:声音强弱指声音的大小。
师:那你认为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声音的强弱与声音的大小有关。生:声音的强弱还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师:是这样的吗?这只是我们的假设,要想知道真相,需要进行实验。师:实验之前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并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实验计划。
实验1:
在鼓面上撒一些豆子(或沙子,盐等),引导学生用不动的力度敲打鼓面,观察敲打后发出声音的大小,以及豆子弹跳的高度,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观察项目 发出声音的大小 用力敲打鼓面
轻轻敲打鼓面
实验2: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用不同力度敲响音叉后将金属部分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波纹的情况。
观察项目 发出声音 水面波纹情况 用力敲击音叉
轻轻敲打音叉
豆子跳动的高度
(学生讨论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操作,师巡视指导。)老师:你能把你们的做法向大家说一下吗?
(生汇报操作过程,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师适时点拨)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总结出小组总结的实验结果。
总结: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记录,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分贝(dB)。
三、联系生活
布置作业
回家后用强弱两种不同的声音敲敲杯子,酒瓶,脸盆等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再观察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声音是强和弱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第十九课 声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底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2.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难点:混淆声音强弱与高低的概念 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和弱,老师想考考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有没有掌握了。
振动怎么样的时候,声音比较强?振动怎么样的时候,声音比较强?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声音的强和弱指的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音量。分贝(dB)
其实声音既有强弱之分,也有高低之分。比如我们乐器中的“哆唻咪发嗦啦西哚”中的两个“哆”就是一个高,一个底。那么声音的高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的高和低(板书)
二、自主探究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发出低音。
师:音量并不能决定声音的特点,你是怎样理解声音的高低的?(铝板琴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声音高就是声音尖细,声音低就是声音粗厚。师:那么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师:现在有两个实验,一个是尺子,将尺子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露出,然后用手拨动尺子,观察震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然后改变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尺子,观察震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二是使用橡皮筋实验,通过拉伸橡皮筋长度的不同,观察橡皮筋发声的高低,并观察橡皮筋振动的情况。大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先根据器材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 1 2 3
尺子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高低
实验序号 拉车长度 声音变化 橡皮筋振动情况 1 完全不拉拉到比较紧拉到很紧
(学生讨论并操作,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过程。
师:你认为物体什么情况下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发出低音? 生:物体粗短时发出的是低音,物体细长时发出的是高音。
老师总结并板书,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赫兹(Hz)
老师将本课的重难点讲述清楚,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的区别,可以用课外的知识给学生们补充,声音就是一列波,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而声音的强弱与波的振幅有关。
三、小结
影响声音的因素除了音量音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掌握好了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自己制造出能发出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乐器,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小乐队进行演奏,我想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布置作业
了解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振动速度快,声音高; 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第二十课 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的成果自己制作一个能够发声且具有一定音调的小乐器。2.通过制作小乐器,加深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问题的理解。重点:怎样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小乐器。难点:控制小乐器的音准、音高、音量。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也探究了怎样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小乐器呢?”
二、探究内容:
1.研究乐器的发生方式。
听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起什么作用。2.收集身边的材料自制小乐器。
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小乐器,打算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乐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自己或小组制作小乐器。
介绍自己制作的小乐器。3.怎样使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调?
了解什么是音调。
说说为什么乐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做实验研究怎样使发出的声音高、怎样使发出的声音低。
调试自己制作的小乐器。4.研究怎样放大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的音箱有什么作用。
说说各种乐器的音箱在哪里。5.召开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用自制乐器独奏或合奏一段简单的乐曲。
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演奏奖,最佳乐器制作奖。6.评价小乐器。
自己评价或小组评价自制小乐器,可以从乐器发出的音调、乐器的外观和性能方面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的不足。
说说与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相比,真正的乐器的优点是什么。自制小乐器的评价表
乐器制作者姓名:_________评价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我的小乐器名称
我的小乐器的主要特点
我的小乐器的主要缺点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同学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点
我的小乐器改进思路
我的小乐器的样子
全课总结。
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
针对自己找出的自制乐器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加工。
布置作业
改进自己的乐器
板书设计
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第二十一课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要介质。
2、知道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知道不同的物体传播的声音不同。
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上课前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先是近距离聆听,然后慢慢向后移动远离声源,这时进行对比,比较先后听到声音的大小变化。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到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与高低,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面的呢?平时在游泳的时候能听到水中的声音吗?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能听到隔壁宿舍同学讲话的声音吗?(组织同学们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猜想)
2、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上的照片,老师抛出新问题
师: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只能通过特殊的装置传递信息。那是为什么?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课题—声音的传播)
二、自主探究
1、指导实验1(1)教师分发听诊器给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内分工操作
(2)学生在使用听诊器的时候轻轻的摩擦薄膜处,然后认真听声音的变化记录实验情况;之后将听诊器软管夹紧,轻轻的摩擦薄膜处,认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情况。
(3)记录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 软管通畅时 夹紧软管时
(4)实验操作完了之后,点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其他同学及时补充,老师适时点拨。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总结出小组总结的实验结果。
总结:声音在听诊器中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的,软管夹紧,软管中的空气被阻隔,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听不到声音了。
2、指导实验2(1)师:经过上一个实验,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能听到什么声音吗?同学们在经过鱼塘或池塘的时候,脚步声音很大,是否会吓跑水中的鱼呢?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并猜测。
(2)教师接着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两只音叉在水中撞击发出声音,让学生分组用耳朵紧贴水槽听,或站立在水槽旁听,是否能听到声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操作该实验。)
(3)指导学生用手指轻轻的在桌上摩擦或滑动,然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听是否能听到声音。(在进行此实验的时候,一定确保学生做到安静实验,教室内一定不得有任何同学发出的噪音,以免影响实验操作。)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分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总结:声音能通过液体、固体传播。
3、拓展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师:同学们通过实验都认识到了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接下来我们拓展一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的效果好。
(2)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的猜测,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启发学生,声音在密度大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要快,所以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三、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布置作业
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
第二十二课 传输器的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并了解更有效的传播声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3、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物体传播声音的观察研究,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提出悬念,让学生自主探究:
1、多媒体课件引入:
A生: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只能通过特殊的装置传递信息。
B生:据说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师:那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
2、听取学生的各种回答;
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探究任务———传输器的研究1(板书课题)。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
1、活动1:钟罩里的收录机(1)介绍实验的方法
此实验为演示实验,首先把真空机设备、玻璃钟罩、收录机等实验装置的作用介绍给学生,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告诉给学生。
(2)预测实验的结果
师:这是一部正在发出声音的收录机,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出声音。现在我们把这个钟罩密封起来,抽去罩中的空气,还能听到收录机发出的声音吗?
生:讨论并猜测问题。(3)观察实验的现象
师: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地听,当抽空气时,虽然不可能抽得很干净,但收录机的声音还是会逐渐变小的。最后当透明玻璃钟罩里面的空气抽出来后,已经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了(或者很细声)。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透明玻璃钟罩里还有空气时,我们还能听到收录机的声音,但当里面成真空状态时,它的情况和月球上的情况差不多,都听不到声音,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讨论并分析问题。
师生合作完成该实验,讨论并得出结果———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小结板书)。
2、活动2: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1)师: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能听到什么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讨论并猜测。
教师接着做水中铜铃撞击发出声音的实验,让学生分组用耳朵紧贴水槽听,或站立水槽旁听,当然,学生很容易听到声音。
(3)在楼梯上分组做用耳朵紧贴楼梯扶手,听同学敲击上层楼梯发出的声音实验。
师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果———声音能通过液体、固体传播(小结板书)。
(三)总结并结束课程:
1、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主评价。
2、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收拾好材料,并协助作好卫生工作。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传输器的研究1
声音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呢?
第二十三课 回声现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种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游戏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认识到声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回声。
3、初步了解什么样的条件下回声才能更加清晰。重点:认识回声现象所需要的条件。难点:了解回声现象需要介质。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老师自己模拟回声的现象如:上课..课„课„.课„..课;同学们好..好„好„.好„..好;请坐..坐„坐„.坐„..坐。利用这一有趣的模仿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贴近今天上课的主题。
2、模拟回声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让其中一位学生说一句话,然后其余的小组成员依次发出该有的回声,然后评比哪个小组配合得最默契而且最像回声现象。
二、自主探究
1、思考与猜想:
(1)教师展示校园平面图,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学校哪些地方打闹嬉戏的时候能听到回声?”
(2)学生回忆讨论,纷纷指出不同的地方都曾听过回声。
(3)老师继续提出疑问:“发生这些回声的地方,周围的环境都是如何的?根据你以前经历过的回声现象,猜想一下产生回声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总结: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现象来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指导实验
(1)对于学生们的猜测与猜想,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声音能被反射”的实验,利用两个卡纸卷成柱状,成人字形摆好,并在交接的一端放一块木板或纸板,在卡纸的一头放一个声源,学生在另一头听声音。把木板或纸板拿走后,观察是否还能听清声源发出的声音。
(2)实验后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使用木板
拿走木板
我的思考
(3)学生完成实验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后的思考。
(4)老师总结并教导学生正确的回声原理,能产生回声所需要的条件。总结:声音能被反射。
3、拓展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老师展示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图片,为什么叫回音壁?在里面说话会发生什么现象?
(2)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的猜测,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老师播放回音壁的视频,并让学生们认识到,声音虽然能被反射,但是反射的效果与反射时用的材料有关。
(4)抛出新问题,如果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想发生回声现象应该用什么材质的材料建造墙壁,如果不想发生回声现象又应该用什么材质的材料建造墙壁。
三、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声音的回声现象,学生初步的了解到声音在碰到物体之后能被反射,并且因为材料的不同,反射的效果也不同。并且意识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控制音量,且不能大声喧哗。
布置作业
生活中的回声现象
板书设计
回声现象 反射
第二十四课 生活中的噪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体验问题,让学生充分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采访收集事例、自主查询科学资料、走访相关部门、访问有关人员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2认识噪音的形成与噪音带来的危害。
3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学习与探究,了解目前消噪的方法,引发联想,产生改造生活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认识噪音的形成与噪音带来的危害。
难点: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学习与探究,了解目前消噪的方法 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什么是噪声
自然界和人类存在于声音的世界。声音对于人们有绝对的意义,但是,正像任何事物都必须有限度一样,声音也必须有适当的“度”。如果声音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成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噪声。
学生交流讨论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噪声。
老师告诉大家正确的解释:
物理学角度的噪声是指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体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的噪声是指凡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二、分析问题——噪音危害知多少
噪音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你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吗?(可以采用上网查询、书本摘录、采访有关技术部门等方式来了解。)
课堂汇总:
1、汇总搜集到的资料:(听觉、身体、神经、精神、视觉等„„)
2、学校里的实验:用噪声测试仪来进行测试实验:记录下安静时、吵闹时、读书时、操场上等不同地点和时间所产生的噪音分贝数和人的感受。
3、老师给大家一些确切的数据(科学数据分析),补充说明噪音的严重程度和对人危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不能测试到的工厂、工地、大马路、飞机场等地点)
总结:所以象我们老师和学生常处在喧闹的环境中,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是很严重的。
三、调查感受——寻找噪声源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吵闹,噪音成了世界繁荣的代价。我们东台也正在迅速崛起,但一系列的噪音问题也随之而来。你是否关注过我们的城市,哪些地方是噪音最为肆虐的地方?哪些地方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安宁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做个调查吧!可以采用观察、实地考察、采访、听介绍、向长辈咨询等方式,记录下噪音地区的群众对噪声的感受,写几个事例。
课堂汇总:
交流收集采访资料及自己的感想。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噪声很严重的地方,如果按地点分类,你觉得有哪些种类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写在题板上,按正确条数来记分,以选出活动的优秀小队。)
1、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2.工业噪声。工厂里各种机器设备发出的巨大声音,不但直接给生产着带来危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也很大。工业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3.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4.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里人群的喧哗声和家庭噪声等,都成为生活噪声。)
四、解决问题——全民携手共降噪
噪音竟会有如此危害,真是令人咋舌。作为社会的小主人,我们一定要呼吁全社会的公民都关注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呢?展开讨论并分组:
1、文艺宣传小队在行动。
2、手写小报宣传活动。
3、主题绘画宣传活动。
4、各方位的倡议宣传。
探究延伸——科学降噪方法多
(一)、声音的传播。
1、有些地方的噪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你知道有哪些?
2、噪音这么讨厌,生活中人们总会想一些方法,把噪音降至最低点。你知道人们常用什么方法来抵挡噪音吗?(交流探讨)
3、科学研究者们发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你能给以下场景下的人声画个声波传播图吗?(个别操作)
4、人类是聪明的,你能为他想办法来实现降噪吗?(小组讨论绘画演示)
5、噪音处处存在,我们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美好。请你查找一下科学消噪的方法,把它用简单图示的方法告诉我们,并联想一下在生活中,哪些降噪方法是利用这些科学原理的?
课堂汇报:
从科学的角度,主要有:挡、吸、消三种方式;
2、你在生活中找到了哪些是运用挡、吸、消的方式来抵挡噪音的;
3、学校里有许多噪音的角落,你也能运用哪些科学方法来降低校园噪音吗?
(二)、消噪有妙招。课堂汇报:
1、按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2、共同探讨改善研究成果。
(三)、总结:
噪音虽然可恶,但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关注噪声问题,相信噪声对我们的危害一定会有所减弱。只要我们人人都注意噪音问题,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和安宁。
布置作业 课前收集有关噪音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噪音
第四单元
第二十五、二十六课 玩具车的秘密和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池,知道电池都有正极和负极。
2、认识电动机和灯泡,知道电动机和灯泡是用电器,知道它们的连接点在哪里。
3、知道电池、导线、用电器是构成电路的元件。
4、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5、勇于猜想,并认真尝试去验证想法,提高对电路电路连接的探究兴趣。重点: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的两个连接点,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难点:观察能成功使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归纳共同点。设计:提出问题——观察——探究——分析——汇报小结 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昼夜交替的美好家园,白天我们可以尽情的做任何事情,可是到夜晚,当黑夜来临时又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光明?(灯)
2、对了,是灯,灯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五彩缤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亮灯行动。(贴课题)
3、首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闯关小游戏。(邀请2-3名学生进行游戏)
4、但是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们要把小铁环从这边移动到这边来,整个过程中小灯不亮则表示闯过关成功,小灯泡只要一亮则算警报闯关失败。
5、同学们为什么当我们手持小铁环触碰到这铁栏时小灯泡会亮起来了呢?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侦探,侦察一下灯泡变亮的原因?
观察材料,铺垫准备
1.介绍灯泡:要当好小侦探,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灯泡)请同学们两同桌为一个小组仔细观察一下,灯泡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好,我们一起来看它的剖面图。
(玻璃泡、灯丝、接触点
1、接触点2)
2、好,放好小灯泡,你们再看,这是什么?(导线)有哪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导线由哪些部分组成?
2、介绍导线:导线的外面是一层橡胶,橡胶是绝缘的。里面包裹着许多细小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能导电。
3、我们再看,这是?(电池)
介绍电池:点亮小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电池的两端,你发现什么了?
(一端凸起来标有+,是正极;另一端有凹进去标有-,是负极)
4、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
三、自主连接,发现规律
(一)连接简单电路
1、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哪些必要的原件呢?(导线、电池)
2、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能让灯泡亮起来吗?下面同学们动手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小灯泡最先亮起来。
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要不然会发生短路。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好,实验结束,哪个小组的连接方法能使灯泡点亮的?好,请你上来把你们的连接方式画出来。有不同的吗?
4、出示图,让学生判断其中的小灯泡会不会亮,并说明原因。
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共同点:电池的两极必须连接到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小灯泡才会亮。
6、总结:这是其中一个实物图,有哪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电的流向?
电流从正极流出,进入灯泡,经过灯丝再从灯泡流出,经过导线流到负极,形成回路。
非常棒,我们把电流想象成水流,如果有地方是断开的话,能流过去吗?所以,我们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小灯泡才会亮起来。这样闭合的电流通路称为电路。
(二)增加电路元件,简化电路的连接
1、提问:同学们,我们确实能点亮小灯泡,但是右手得拿着,左手也得拿着,方便吗?(不方便)
2、对,不方便,我们一双手都得一直拿着,为了给我们减负,我们就给电池增加一个电池盒、给小灯泡安一个灯座,(灯座的两个金属片分别接在小灯泡尾部的锡点处和金属壳螺纹处,两个接触点就直接分别连在了接线柱上,轻轻旋开螺母,就能把导线接上;电池盒的作用则是固定电池的,现将电池的负极压在电池盒的弹簧上,再把电池的正极压进电池盒内,正负极就也直接分别接在了接线柱上,同样旋开就可以连接导线了)
3、同学们还要注意:
○1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电池的正极开始,逐渐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2实验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允许大惊小怪,要举手示意并告诉老师。
明白了吗?(学生活动,连接简单电路,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说一下现在这样连接的好处。(方便,易于操作)
5、那还存在哪些不足呢?你们想一下,如果家里的电灯从接好后就一直亮着,可不可取?
(三)增加开关,进一步完善电路的连接
1、如果我想灵活的控制灯泡的亮与灭,该怎么办呢?(加上开关)
对,加上开关,同学们的器材篮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开关,当闸刀打下来时电路就可以接通,当闸刀打上去时,电路就断开,我们可以通过开关来控制灯泡的亮灭。下面依然是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进行实验,看看你们能否成功地控制小灯泡。同学们注意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保持开关断开,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非常棒,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既能能成功的点亮小灯泡,又能灵活的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所以啊,我们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小电工啦。
7、现在,我们就能用我们的小电工知识来找出我们闯关不成功的原因了,有哪位尝试说一下?(邀请两位学生)
8、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画电路图:好,同学们想从一名合格的小电工变成一名优秀的电工吗?优秀的小电工除了会连接电路之外还需要会画电路图,用画图的方法来记录自己连接的电路。画电路图之前,我们要先来认识电路的元件符号。
(选讲)巩固新知,延续探究
小结:知道了小灯泡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了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就要有一个完整的回路;并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电路的连接情况。
延续探究:如果要在我们现在连接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小灯泡,有哪些连接方法呢?同学们回家后自己先尝试画出电路图,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
布置作业 思考两盏灯如何点亮。板书设计
电路的研究(电路连接图)
第二十七课 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一个完全电路能够使用同样的材料,而且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2、尝试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接亮更多的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结果;用符号表达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3、通过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对电的知识的兴趣,培养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使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接亮更多的灯泡。难点: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接亮更多的灯泡。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探究——交流汇报——分析小结 方法:观察比较,讨论发现。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并画出实物图。
2、用手指比画电流流动的路线,说说怎样使灯泡发光。
二、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使用灯座的小灯泡
1,小组观察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并想想它的好处
2、学生体验用小灯座和电池盒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小灯泡是怎样装到灯座上去的?
(3)电线怎么连?(指出弹簧处的最佳连接方法)知识点二: 设计“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图
1、向学生提供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1个电池盒、4根电线和1个干电池。
2、小组合作尝试。
(1)怎样点亮两个小灯泡?根绝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图。(2)动手实验,根据所想的电路图连接,检验2个小灯泡能不能接亮。3.小组交流
有几种连接方法?为什么这样连接?电路怎样接通?电在这个电路图中是如何流动的?能不能使两个灯泡都亮起来?
三、课堂展示。(检查复习与预习,进一步学习新知。)1,各个小组派代表说说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和好处。
2、怎样点亮两个小灯泡。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并请各组将设计好的电路图贴到黑板上。
3.各小组用其他组的方法去连接,指出能不能使两个灯泡亮起来
四、课堂练习小测
每个学生在小组里个人单独尝试连接。使两个灯泡亮起来,并画出自己连接的电路图,说说电在电路图中是怎样流动的。
五、质疑与反思。
1,强调不能在家中用交流点做这个实验。
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地方?
六、作业: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4-7教案(广东教育版)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4-7单元教案(广东教育版) 四、今天我当家 1、我要当家 学当家 1课时 2、今天我当家 当家人的心声 1课时 1、我要当家 学当家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学习更多的生活常识。 2、学会记录家庭支出,学做小主人。 活动过程: 一、你当过家吗? 1、父母不在家时,你是怎样当家的? 2、父母在家时,你试过当家吗? 二、你了解自己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项目吗?合理开支,是当家的第一步,一切消费可不能超出家庭的经济能力。 三、学习简单的统计表的制作和简单统计。 四、请有经验的同学谈一谈当家的经验或小窍门,做好记录。 五、课堂模拟活动: 分组组建不同的家庭,通过模拟,简单了解家庭日常的经济收入和支出。 六、教师小结。 2、今天我当家 当家人的心声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当家能力,学会做家务。 2、学会处理家庭意见不统一的简单方法。 3、通过活动学会简单的理财和储蓄的小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学会并掌握计划开支列表。 三、分组交流当家以及做家务的认识、体验和小窍门,并做必要的笔记。 四、家庭论坛:如果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1、分组讨论如何解决。 2、选小组代表谈解决方法。 3、教师进行点评。 五、小调查: 1、你是怎样合理进行开支的呢? 2、怎样使用剩余的开支才最有意义? 3、到银行了解到的储蓄小知识有哪些? 六、写下当家的收获。 七、评选班级“优秀小当家。”向他(她)学习。 八、教师小结。 第五单元 汽车 《小小车迷》 活动目的: 喜爱汽车几乎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是男孩子童年玩不厌的“宝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五花八门、各种功能的汽车层出不穷,激发了许许多多汽车爱好者探索的兴趣,使无数少年儿童加入“小小车迷”的行列,成为爱车族的一员。本单元活动的设计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从科学、文化、环保、设计等角度对汽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以及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强烈意识。 第一版块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汽车奥秘的兴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汽车的雏形―三轮汽车,小轿车、法拉利赛车、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大型客运汽车),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汽车的奥秘兴趣,从而引发学生选择活动主题;第二部分用学生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生寻找问题、讨论确立主题的角度与途径。 情景提示之后安排了一个方法指导,对“如何组成活动小组”进行了方法提示,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科学性的特点。 第二版块活动与体验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第一是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访问专业人士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汽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由四个对话框,几幅汽车图片和一份小资料组成。对话框从汽车设计原理、汽车燃料的种类、我国汽车生产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提示,指出了探究活动的几个方向和内容。而汽车图片和小资料则是从探究结果和学生活动成果的角度提出来的。这部分还安排了一个“小博士提示”,意在对“如何简单快捷的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指导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安排的是一次体验活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用一些汽车标志图、一份表格和几个对话框组成。图片列举了十幅汽车标志的图形,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激发他们收集汽车标志的兴趣。表格显示了几个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名称,表格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汽车标志按生产国进行分类,这样一是为让学生通过表层的分类来分析了解各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二是为不断提高学生整理、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几个对话框分别提示了几种世界知名品牌“林肯”、“奔驰”、“奥迪”汽车,它的标志所代表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汽车标志的含义,从而了解汽车文化之所在。第三安排了汽车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调查活动,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安排活动内容。第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外出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功能的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此同时,了解汽车因数量的不断增多给交通带来的压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第二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为改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所想的办法和合理化建议。第五版块安排的是设计活动。意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出能够改善目前汽车存在的缺点,解决未来交通问题的汽车来。 第三版块的内容是展示与评价活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分为两个层次来安排的。第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创办“关注汽车,设计未来”宣传栏、开展“小小车迷话汽车”演讲会,为学生总结与展示活动成果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形式。第二层次的主要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评价。 第六单元:认识香烟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要远离香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2.认知目标: (1)认识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并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烟毒的危害方法。 (2)从探究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劝告别人时的话语艺术。 3.能力目标: (1)在查找、收集、采访等形式的调查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采访、调查、设计禁烟广告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调查你身边最熟悉的烟民了解他吸烟的情况。 2.采访医生或上网查找关于吸烟与吸“二手烟”的危害. 3.问问你身边的吸烟者,看看他们觉得吸烟有没有危害,完成第57页上面的小调查。 4.问问爸爸、妈妈对吸烟的看法,并写在57页中间。 第一课时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同学们,你们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会成为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上个月,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听她说起这么一件事。(指名讲述身边被烟毒危害的事例。) 2、从刚才的倾听中,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危害了她哥哥的身体吗?(归纳:要获得健康,我们应该――“远离烟毒”) 3、为了拥有更多的健康,我们的同学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活动――《远离烟毒,走进健康》 (投影课件出示课题:远离烟毒,走进健康) (二)谁在吸烟: 1.教师导语:香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们在商店、酒店、市场等都可以经常看到它。许多人对香烟熟视无睹,但有部分对它却情有独钟。 你的父母、亲戚、朋友或老师吸烟的吗?请说说你熟悉的烟民。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表格, 3.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组员的家长当中,吸烟共有几人,占总数的多少。 4.教师小结:我们同学当中很少的妈妈是吸烟的,但是很多同学的爸爸是烟民。我们生活在人群中,有一个人在吸烟,其他人就在被动的吸烟,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其他人在吸“二手烟”了。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了吗?叫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说说在什么时候吸了“二手烟”? (三)吸烟的危害 1.师:你认为吸烟好吗? 2.关于吸烟,你的伙伴是怎么认为的?快去采访一下吧! A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小组为一个小单位,交流分享课前做的调查(57页) 4学生代表反馈调查结果。 5教师:刚才听到有些同学的爸爸觉得吸烟可以提神,帮助他更有精神的工作,有些家长还觉得没有了香烟,就无法思考。小林的家长还说他爷爷吸了几十年的烟,但是身体还很强壮。究竟吸烟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呢?我们来听听这几个同学的搜集的资料。 6学生汇报。 7烟毒单单对吸烟本人产生了烟毒,毒害身体。在旁边生活、工作的人也会影响到身体。在旁边吸“二手烟”的人来说,他们也在被烟毒危害,请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8教师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下吸烟与吸“二手烟”的危害。 9迁移思考:你在哪里吸过“二手烟”呢?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吸烟与吸“二手烟”的危害,让我们一起跟香烟说“不”吧!你想为“禁烟活动”做些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将学习更多关于“禁烟”的知识。 认识香烟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香烟对身体有害,即使我们不吸烟的人在旁边,也会成为?二手烟?的受害者。 二、做实验、谈体会。 ⒉教师拿出实验要用的材料,在学生面前做做书本六十页的实验?香烟和小鱼?。让小学生观察三个实验鱼缸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教师注意实验时放足够的水,不能放过多的过滤嘴,过多的过滤嘴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实验证明:小鱼在被烟嘴污染后的鱼缸里活动会缓慢、并慢慢死亡。 ⒊教师小结:其实鱼被慢慢毒死的过程也类似于我们人类吸烟,最可怕的由于吸烟的烟中含有苯和焦油,还有多种放射性物质能致癌,百分之九十的肺癌患者多为吸烟引起的。烟草燃烧后冒的严重含多种毒素,对生命危害最大的要算尼古丁了可以诱发多种疾病。 由于吸入体内的烟对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有恶性刺激作用,因而有人认为它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呼吸道感染甚至为口、唇、舌、食道、呼吸道费等癌症的诱发因素。 国外有医学专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了下列惊人的结果:在大的马也经不住注射地尼古丁,就会很快死亡;活蹦乱跳的狗,用不了一滴尼古丁注射到静脉里就可以将它置于死地。 ⒋让学生说一说实验后的感悟。 ⒌你想和你最熟悉的烟民说一说你实验后的感受。 三、决绝香烟 教师:每年五月三十一号是?世界无烟日?,让我们一起跟香烟说?不?。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个节日的意义。 ⒎教师:在全球禁烟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我国烟民人数却与日俱增,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烟民正在以每年以二%的速度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校园内,?烟气?腾腾。看来,?无烟日?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4、(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4、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8(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2)解决了哪些问题?(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板书设计: 6、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板书设计: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电路检测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
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注意萼、瓣、蕊的读音。(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12(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2、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演示:
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观察更多的花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 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后记:
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受精 结果 教学后记: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番茄种子的传播。a发放番茄观察。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d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教学后记:
5、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教学后记:
6、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1)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1)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2)汇报交流。
(3)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2)学生质疑。(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附:单元学习指导
1、油菜花开了 ☆观察:
1、观察一朵油菜花 油菜花的观察记录
数量 颜色 形状 气味 其他发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
这株油菜上有___个花蕾;开了___朵花;有___个果荚。我推想,它们变化的顺序是:()→()→()☆填一填
1、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______、______ 四个部分组成。
2、解剖花的顺序应该从______到______。☆画一画: 请你根据观察画一
画油菜花蕾的连续变化图。提示:
认识花的生长过程有两种方法: 一是长期观察花的生长过程;
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现象推测花的生长过程。
推测是一种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各种各样的花 ☆观察:
1、两种花的比较观察
_______花和_______花的比较观察记录
(形状、数量、颜色、气味等)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其他发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2、对花蕊的观察 单性花 两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只有雄蕊的花 只有雌蕊的花
☆填一填
1、构造齐全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_______,如油菜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的花,叫做_______,如南瓜花。
2、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它们都是______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______花。☆辨一辨
()
1、兰花、桃花、南瓜花都是完全花。
()
2、不同植物的花的形态、颜色、构造等各不相同。()
3、植物的花都能结果,产生种子。
()
4、如果油菜花的花瓣只剩下3瓣了,它就成为不完全花了。☆选一选
1、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A南瓜花 B油菜花 C桃花 D凤仙花
2、下列植物的花属于单性花的是()。A南瓜花 B油菜花 C桃花 D凤仙花
3、世界上()颜色的花最少。A红 B白 C黑 D黄 ☆你知道吗? 最大的花和最小的花
在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大花草。它一生只开一朵花,花也特别大,一般直径有1米左右,最大的直径可达 1.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因此又叫它“大王花”。大王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每片长约30厘米,一朵花就有6 —7公斤重。
“无根萍”的外观像绿色的鱼蛋,身长不超过一厘米。开的花也只有针尖般小。无根萍共创下了三个世界纪录:
一、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
二、全世界花最小的植物;
三、全世界果实最小的植物。
3、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雄蕊可以分为________和花药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________。
雌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柱头三部分。用手指轻触柱头,发现柱头上有_______。
2、观察油菜的果实
一个油菜果荚里有____粒种子;____粒种子并排起来有一厘米长。☆填一填
1、植物雄蕊的________传到雌蕊上的________上,使雌蕊_______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________和________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2、植物利用________或者________来传播花粉。☆辨一辨
()
1、油菜花的雄蕊上有许多花粉,雌蕊顶部的柱头有粘性,可以粘住花粉。()
2、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
3、不同植物的果实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果实里都有种子。()
4、花生是果实,萝卜也是果实。
☆ 拓展阅读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9—)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被授予2000﹙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人工传粉﹚。袁隆平知难而进,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到2006年止,我国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累计增产的稻谷达5200多亿公斤,年增产的稻谷就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8117)命名为袁隆平星。☆你知道吗? 无花果有花吗? 无花果为桑科植物,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故名无花果。其实它并不是无花就结果。如果在它发芽长叶后,仔细观察,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在它的叶腋刚长出小无花果时,摘下一个来就可看见,在它的顶端有一个小疤痕,细看还有一个小孔。用刀把它切成两半,就能见到在它里面长着很多小花,并且还是两种样子,那就是雌雄不同的花。这些花掩盖于枝叶的腋窝中,不容易被人看见。无花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研究发现,无花果乳汁中含有一种抗癌成份,具有明显的抗癌、防癌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无花果所含的酚类有缓泻作用,同时还有降低血压、血脂的功效。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观察:
观察对象 果实的特点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油菜果荚
鬼针草果实 番茄果实 蒲公英果实 ☆填一填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靠________传播,如油菜等;靠________传播,如槭树等;靠________传播,如鬼针草等;靠________ 传播,如椰子等。☆连一连
苍耳 水流传播 莲蓬 弹射传播 蒲公英 风力传播 凤仙花 动物传播 ☆选一选
1、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风来传播种子的是(),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 B、轻,带翅或绒毛 C、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D、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2、根据右图植物果实的特点推测,它是利用()来传播种子的。A、水流
B、弹射
C、风力
D、动物 ☆想一想
种子成熟如果都掉落在植物的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 ☆你知道吗? 树木可以依靠风力超长距离传播种子
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树木依靠风的力量能把种子扩散到数公里以外。
悬铃木的种子带有一顶小小的“降落伞”,借助风力,它能把自己带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很多树木的种子并不像悬铃木种子这样幸运:它们比较重,并且没有这种帮助飞行的结构。科学家推测,它们也有可能被森林中偶然产生的上升气流带到较远的地方。
科学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阔叶林中建立了一个收集种子的塔。这座塔高45米,远远高出森林的顶部。结果,他们在35天中在塔的不同高度收集到了将近5000枚种子。科学家还发现,这片森林中美国鹅掌楸种子一部分种子停留在原地,而另一部分种子“飞”到了数百米之外,少部分甚至“飞”出了1公里之外。
科学家认为,树木种子的这种扩散方式有助于森林的延伸。如果种子完全掉落在树木的脚下,那么森林的扩展只能缓慢地发生在边界上。
5、萌发的种子 ☆观察: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蚕豆发芽的观察实验
选10粒大小相近的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保持湿润。并按表中时间一次解剖一粒种子,注意比较种子各部分的变化,做好记录。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12天 第15天 第18天
胚芽 胚根 子叶 ☆填一填
1、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________、________和适当的________。
2、蚕豆的种子是由________和胚构成的。胚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种子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和________ ;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________。☆辨一辨
()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2、蚕豆的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养料。()
3、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子叶。()
4、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连一连
子叶 植物的茎和叶 胚芽 植物的根 胚根 萎缩 ☆试一试
设计“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动物的卵 ☆观察:
1、观察鸡蛋的结构
2、鸡蛋外壳的观察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几种动物的卵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鹌鹑的卵 鲫鱼的卵
蚕的卵 ☆填一填
1、像_______、_______、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________。
2、青蛙卵能在_____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鸡蛋孵出小鸡大约需_____要星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动物是产卵繁殖自己后代的。☆想一想
鸡蛋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气室呢? ☆ 拓展阅读
最大的卵
陆生动物最大的卵是鸵鸟蛋,长度为15.2―20.3厘米,直径14.2―15.2厘米,但不算动物中最大的卵。生存东动物中最大的卵,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鲨的卵。1953年6月27日,在墨西哥湾的海底,海虾网船“陶里丝号”捕到一颗鲸鲨卵,长30.5厘米,宽14厘米,高89厘米,比篮球还大,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卵。这个大卵椭圆形,黑琥珀似的半透明,内有一条长36厘米长的鲸鲨胎儿,其呈蓝灰色,有许多小百点,肚皮白色,于它的父母一模一样。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是仅次于蓝鲸的大动物,它的卵自然是最大的了。☆特别推荐
专题学习网站《动物的卵》
http://www.cszlf.net/class/luan/index.html
7、动物的繁殖活动 ☆填一填
1、雌性动物产的卵只有在和雄性动物的_______结合之后,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2、像_______、_______、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_______。它们一般都用_______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3、分分看: 孔雀、大熊猫、华南虎、燕子、金鱼、老鼠、鳄鱼、恐龙、蜜蜂、人、鲸、企鹅 卵 生 胎 生 ☆想一想
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写一写
你已经观察了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请你以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为主题,写一个小故事,或者小童话,或一首小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拓展阅读 动物的卵胎生
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此外,还有卵胎生。卵胎生和胎生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只是胎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而卵胎生在发育时与母体没有或很少有营养上的联系,所需营养是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供应。
在软体动物中有少数卵胎生的种类。如田螺,它从受精卵到仔螺的出生,有的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1年时间。节肢动物中的蝎子,也是卵胎生的。
软骨鱼类中的鲨鱼有两三百种,大部分为卵胎生,少数为胎生。卵胎生的有锥齿鲨、锯鲨、星鲨、角鲨等,胎生的有大白鲨、灰星鲨等。而真鲨和双髻鲨更为奇特,既有卵胎生,又有胎生。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卵胎生、胎生的鲨鱼在娘肚子里就同室操戈,互相攻击吞食,火并到最后只剩下一条才出生。当然,这唯一的一条幼鲨显然是体格最强壮的,更能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
爬行动物中的蛇有2500多种,卵胎生的就有600多种。如斑海蛇、青环海蛇、扁尾蛇、水蛇、水赤链、长吻海蛇等,都是卵胎生。在南非,有一种眼镜蛇,它是所有的眼镜蛇中唯一卵胎生的,有时一次产子多达60多条。第三单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过程与方法: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教学难点】
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28(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要求:
(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3)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按喜欢吃的分类; 按味道分类; 按生活习惯分类; 按食物结构分类; 按食物来源分类; ……
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板书设计】 1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植物类: 动物类:
主食: 副食: 【教学反思】
2、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 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2)分组活动
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3)汇报交流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 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教学反思】
3、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3课 蒸 发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蒸发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教学准备:
较大的广口瓶一个,在瓶壁上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个记号,提前一天放在教室窗台上、湿布一块、少许酒精、一团小棉花、铁片、滴管等。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提问:前几天老师在大口瓶里装了一些水并做上记号,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认识水蒸发的现象和水蒸气的特征。
用湿布写一个“水”字,学生观察水迹的变化过程。
提问:黑板上的字变小了,水迹慢慢干了,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你认为水跑到哪里去了?可能变成了什么?你看到了吗?闻到了吗? 2、思考:在我们的周围,知道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3、认识水蒸发时吸热。
学生蘸一滴水涂在前额,问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人刚从游泳池上来时,身上有什么感觉?在炎热的夏天,往地上洒些水,会有什么感觉?
4、了解加快蒸发的办法。
分组竞赛:看谁的湿布片最快变干?
(根据你晾衣服的经验说一说,怎样能把衣服尽快晾干?)小结: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水蒸气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一种气体。它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气体。它是气体状态的水。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有液体和气体两种状态,人们把液体状态的水就叫做水,而气体状态的水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水蒸气。
2、水蒸发时要吸热。
3、水在有风的地方和温度较高的地方蒸发较快,增大蒸发面积也会加快水的蒸发速度。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游戏:“酒精队”和“水队”竞赛,看谁蒸发快。布置作业。
实验:用几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几种不同的液体,过几天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蒸 发
蒸发: 在平常温度下 水----------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气体
水在有风的地方和温度较高的地方蒸发较快,增大蒸发面积也会加快水的蒸发速度。
教学反思:
14、沸 腾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5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3.了解水的沸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1.提出问题: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现象进行预测。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适当对实验的方法给予补充指导。3.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密切合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预测:
1、是在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2、是水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3、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怎样。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对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3.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照,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反复进行本课中的实验,且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里做同样的实验,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15、凝 结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3.露的形成。教学难点: 1.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2.露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 2 个、玻璃片 2 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或涂黑铁罐头筒)、冰块、温度计。演示材料:带盖杯子 3 个,冷水,热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2 .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4)教师概括提炼: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教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1、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教师:(出示挂图)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 学生:进行预想,发表意见。(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教师: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 ?
2、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 ℃以上)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提问:什么叫凝结 ? 露是怎样形成的 ? 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
教学反思::
16、水的三态变化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三、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四、教学准备:烧杯,冰块;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一)、观察活动水的三种形态
1、师:(出示水)这是一杯什么物体?(水)它是什么形态?(液态)(板书:水、液态)
2、师:(出示冰)这是什么?(冰)(板书:冰、固态)
3、师:水变成冰要什么条件?(受冷0℃以下)冰变成水要什么条件?(受热)
4、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引导学生观察:“大”字慢慢地看不见啦。水变成了什么?(水蒸气)(板书:水蒸气、气态)
5、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水蒸气变成冰、冰变成水蒸气的条件。
6、师: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4)教师概括提炼:我们刚才通过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1、师: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天上的雨下不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17、小水滴的旅行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8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具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雨的形成交流自己的思想。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4)教师概括提炼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广东四年级下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05-31
科学四年级下实验计划06-29
2022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07-10
四年级科学溶解教案11-01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22
四年级下教案06-09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06-22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1-13
四年级下心理健康教案10-28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