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通用11篇)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2

最美的“逆行者”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微信朋友圈里满满都是祝福或拜年的信息,_街道机关党员、_社区驻村工作组组长_却发了一条特殊的信息给亲朋好友:原定于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的婚礼答谢宴将延迟举行,婚期另择良日,敬请谅解,祝各位新年好!

延期婚礼 主动请缨

这个春节,_原本计划着要去妻子老家过节,顺便举行婚礼答谢宴。突发的疫情,打破了他的计划,他主动延期原本定在春节期间的婚礼,主动向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参与社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农历大年初一,一大早_就来到_街道_社区,与社区干部一同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宣传防控工作中。“我不怕,因为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战。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兑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_说道。

冲在一线 沉在社区

此后每天,_随同_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访排查社区重点人员,逐一在每栋楼、每个单元张贴《温馨提示》、《致武汉返夹亲人们的一封信》,力争做到社区全覆盖无盲区,最大限度宣传防控工作,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对防控工作重视。他不畏寒冷与病毒传播,坚守社区防控工作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担当。短短6个多小时,_和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排查重点人员和张贴宣传《温馨提示》、《致武汉返夹亲人们的一封信》覆盖辖区内70余个小区,300多栋楼,真正实现了辖区“全覆盖、无盲区”,得到居民的热烈称赞。

小喇叭 大温情

“各位业主,大家新年好!我们是_街道办事处、_社区的工作人员,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请各位业主尽量不要出门......”_每天出门都会带上昨晚充满电的高音小喇叭,每到一个小区都要用喇叭宣传一次。

“小伙子,听说我们夹江超市里吃的遭买完了哦?”一位大爷从4楼窗口伸出头来问。“大爷,你听哪个说的哦?没得那回事,超市里头的东西充足得很,菜市场里的菜还多得很,放心,卖不完。”_用标准的家乡话回答着大爷的提问。

“小伙子,你们还有没有口罩嘛,送点给我们嘛。”另一栋楼3楼的阿姨在窗口问。“嬢嬢,我们还是在外头买不到了,我们出来工作,每天也只能领一个。没得口罩就尽量不要出门哈,生活必需品用完了的,给我们打电话,给你送来。”“谢谢你,小伙子,你们太对了,辛苦了。”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的在各小区里回荡,温暖人心。

众志成城,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现,大爱无疆,是职业品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_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冲到了防控疫情工作的第一线,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他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3

从“危在旦夕”到“欣欣向荣”

2019年的年味变得骤然紧张,恐惧。伴随着回家的慢慢旅途,“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踏着漫天雪花出其不意地“占领”武汉城。在一个星期内,病毒飞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亚洲多个国家,肆意掠夺了过年的喜悦,人民的恐慌与惊吓受到了极度创伤。这时,人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钟南山给予了人们安慰与希望,让人们更加有信心一起去面对病毒,战胜病魔!

人生乐章

“爱国勇士”——钟南山在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是福建厦门人,汉族,男,是一名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他的家族是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他的人生一如动人的乐章。

不忘初心重回“战场”

2002年,中国乃至全球众多国家面临了一场严重危机,当时的中国是“重灾区”,由飞沫和接触的传播,造成了重大伤亡!当年的钟南山接到通知不论后果,勇往直前地冲向抗击非典的战场,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凭借他的努力和意志终于战胜非典疫情,取得了胜利被誉为“抗击非典的英雄”!如今,时隔18年,83岁高龄的他不畏险阻,重回不论生命的“战场”上,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危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当他接到通知时,不考虑后果,即刻来到受灾区,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探索研究,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成功!

他是医学的精英领袖,更是造福于祖国人民的史代传奇!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4

疫情爆发以来,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污水传播扩散,潜江市环境监测站监测一室副主任王文娟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始终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诠释巾帼不让须眉更胜须眉。

迎难而上,争当应急监测“领头羊”。疫情爆发初期,实验室防护用品较为短缺,实验室监测医疗废水存在一定危险性,王文娟毅然逆行,带头走上试验台,打开废水取样瓶,投身到紧张的实验室监测工作中,并直言“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防护物资到位后,她结合每次采样计划合理调度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都会落下一顿饭,中途不喝一口水,只为减少防护用具的损耗,省下防护服,更好地保护其他同志免受病毒威胁。截至3月31日,王文娟共带领同事对定点医院、留观点废水监测48次,污水处理厂废水监测22次,出具监测数据92个,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污水传播扩散竖起坚实的数据堡垒。

材优干济,抗疫出征卫安康。疫情爆发后,环境应急监测任务陡增。她冲锋在前,带领现场监测人员不论条件、克服困难,在全市各区镇封闭、道路实行交通管制等重重障碍下,对潜江市红旗码头、泽口码头两个县级饮用水源地,田关水厂等10多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开展应急监测,疫情期间共出具各类饮用水源监测数据700余个,为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默默奉献。

巾帼担当,铿锵玫瑰绽芳华。做好监测站业务工作的同时,王文娟还积极参加了党员“双报道双服务”活动,主动下沉,但凡有时间,都会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社区领导都劝她,“你的工作任务重,又是女同志,晚上就不要执勤了。”她却坚持:“我是社区一份子,我的工作多一些,其他参与社区服务的同志压力就会小一些。不管白天晚上,能为大家做一些事,比在家里呆着更坦然。”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5

抗击疫情战线上的“顶梁柱”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这个时候我们党员不冲上去谁冲上去?”“党员就是不一样,党员就要带好头,关键时刻冲在前,困难面前不退缩。”这是_街道工农社区党委书记_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常说的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老乡您好!因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保障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如您有接触武汉回乡人员,或者您家有武汉回乡人员请务必告知我们!”逐个排查外来车辆、及时全面了解情况、上门挨家挨户排查……这是连日来_和他的社区同事的工作内容。今年春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他一接到任务,立刻行动,带头主动战斗在一线,带领社区干部、网格员和社区医生每天到各个小区排查从湖北回夹人员,特别是从武汉回夹江的人员,耐心给他们做工作,关心他们有无发烧,咳嗽等症状,要求他们在家中自我隔离;他始终顾全大局,切实发挥好社区两委班子“主心骨”、“顶梁柱”作用,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把每一项任务都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工农社区辖区人口多、小区多,工作量大,从大年三十到现在,_没有休息一天,就连家中的小孙子生病也没时间照顾,有时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充饥,然后又接着继续战斗!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_走在前、作表率的示范带动下,工农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人民看到,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力量和希望,用行动引领群众,汇聚起群防群治、同舟共济的强大力量。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 历来自强不息、愈挫弥坚。今年以来, 我们遇到的考验和挑战十分严峻。党带领人民成功战胜雨雪冰冻灾害, 妥善处置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 正确应对奥运火炬传递中的干扰破坏,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新的升华, 中国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这次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 震级高、烈度大, 重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 累计受灾人数4550余万人。地震发生在群山深壑, 余震不断, 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次生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抗震救灾工作异常复杂、十分艰难。灾难面前, 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再次展开了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斗争。连日来, 各路救援大军顽强奋战解救被困群众, 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 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全力支援, 为我们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抗御灾害, 对我们是考验, 也是锻炼。我们更加真切地看到, 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 有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宏大气魄, 能够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无论下一步的抗震救灾多么艰难, 我们都有信心、有勇气、有力量, 坚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信心和力量来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越是危急时刻、困难面前, 越是需要坚强领导、有力指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是凝聚力量、应对灾难的强大主心骨。汶川地震发生后, 党中央心急如焚。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尽快抢救伤员, 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两小时, 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最危急的时刻, 胡总书记亲临一线, 不顾余震危险, 察看灾情, 慰问群众, 指挥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紧急行动起来, 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立即派出救援队伍, 调拨救灾物资, 组织打通交通、通信、电力等生命线, 全力搜救受困人员, 救治转移受灾群众, 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这一系列行动, 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以人为本抢救生命。胡总书记反复强调, 要争分夺秒抢救受困群众, 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 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救援队伍排除万难, 不惜一切代价向震区突进, 昼夜不停地搜救被困人员。先后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6452人, 不少人受困超过100小时。从全国调集医疗人员7700余人, 68608名受伤人员住院接受治疗, 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心系受灾群众生活, 国务院决定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这一切, 都真切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感戴,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个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党, 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不论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 还是和平时期搞建设、谋发展, 我们党都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正因为这样, 我们党能够最广泛地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共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 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应;能够最有效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从容应对最严峻的挑战、驾驭最复杂的局面。这次抗震救灾中, 我们党和政府表现出的非凡高效的领导力、执行力, 根源就在于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连, 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依归, 人民群众对党高度信赖、衷心拥护, 把党的领导和号召当作指路明灯和行动遵循。在前进的道路上, 只要我们坚信党的领导, 与党同心同德,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灾害。

信心和力量来自英雄的人民

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险的力量之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人民历来有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 有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在这次特大地震面前, 中国人民又一次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勇敢、挺立不屈的坚韧和空前无比的团结。当地震袭来时, 许多人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来不及逃生的老人先把孩子推出门外, 母亲把幼儿紧紧搂在自己怀里, 老师一次次返回即将垮塌的教室营救学生, 用身体掩护学生。许多人不顾自己安危苦痛、主动帮助他人:有的刚刚从废墟中爬出来, 顾不上寻找自己的亲人, 就去抢救身边的人;有的失去爱人、父母、孩子, 很快擦干眼泪投入救灾工作;有的把自己家中仅存的食物和水拿出来接济那些受灾更重的乡亲。许多人怀着对生命的渴望, 以坚强的毅力创造生命奇迹:在废墟深处, 有的孩子打着手电筒看书, 有的轮流唱歌相互鼓励, 还有的采取各种办法自救。灾区人民清理了废墟, 搭起了帐篷学校, 朗朗的读书声又重新响起。

抗击灾害靠灾区人民自强自助, 更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全国各地一支支救援队伍、一批批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源源抵达灾区, 腾出最好的医院和病房接纳灾区伤员。从老人到孩子、从下岗职工到残疾人, 从农民工到企业主, 人们以强烈的爱心和责任, 尽自己所能,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排起长队无偿献血, 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每个人都在想着“我还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成千上万名志愿者自觉行动起来, 民间救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和全世界华人为赈灾捐助大量善款和物资。十几亿人伸援手、献爱心, 汇集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灾难是试金石。现代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人们还能不能经受住挫折和磨难?利益调整、价值观多元, 大家还能不能慷慨无私、为国分忧?抗震救灾的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团结一致, 表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优秀品格始终没有变, 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培育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丢, 而且经过时代锻造和灾难磨砺, 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复兴的根本依托。

信心和力量来自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祖国

强大的祖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自然灾害的坚实靠山。突发的自然灾害, 既考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也检验着国家的实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央迅速从各地和国家战略储备中筹措大量救灾物资, 构建起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线, 将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抗灾机械等, 源源不断运到抗灾一线。在地质结构极其复杂、道路桥梁严重损毁、塌方和泥石流不断发生的情况下, 短短几天就打通了通往重灾区的生命线, 并全面修复了电网、通信, 创造了世界抗灾史的奇迹。抗震救灾充分运用了高科技手段, 雷达生命探测仪、百吨液压顶、专业救助直升机、海事卫星电话等投入救灾。启动9种型号15颗卫星绘制气象云图, 实施卫星通信, 进行地貌普查, 提供导航服务, 将灾区的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指挥部, 运用卫星网远程会诊、救治伤员。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条件保障, 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抗震救灾信息公开透明, 报道及时准确。国务院和受灾省区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受灾情况、伤亡人数和救援进度, 各电视台、广播电台直播, 报纸、通讯社、网络全程跟踪报道。中国政府主动向国际社会通报灾情, 积极欢迎国际援助, 接受了多个国家救援队和医疗队参与救灾, 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今非昔比。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中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办大事、抗大灾, 需要举全国之力, 形成全国一盘棋。在这次抗灾中, 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步调一致, 各部门服从大局、密切协作, 形成了克服困难、战胜灾害的强大合力,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组织力。在巨大灾难面前, 我们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抗住了自然灾害的袭击, 以博大胸怀安抚了灾区群众和每一个中华儿女, 给人们以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我们为日益强盛的祖国而骄傲自豪, 更加坚定了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只要我们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就一定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一定能早日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信心和力量来自英勇的人民军队

人民军队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为了人民的安危总是挺身而出, 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号令, 紧急开赴救灾一线, 搜救群众、救治伤员、转移人员、抢通道路、抢运物资, 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打赢一个又一个硬仗。历史将铭记:在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 军队就启动应急预案, 从全军范围紧急调遣兵力支援灾区。在一些重灾区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 官兵顶着风雨、不顾余震, 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阻断的山路峭壁上徒步挺进, 及时到达展开救援。在搜救被困人员的关键阶段, 官兵昼夜奋战,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在救援力量全部到达56个重灾区乡镇后, 救灾部队坚决执行胡主席命令, 分路出击, 跋山涉水, 进入偏僻隔绝的村庄送粮送药, 救助转移受困群众。救灾中, 广大官兵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在机械一时跟不上的情况下, 官兵用肩膀扛、用双手挖, 抢救被埋压在废墟中的群众。余震频频发生, 面对撤退的命令, 一名战士跪下哭道:“让我再去救一个。”官兵不怕疲劳, 不分昼夜, 连续作战, 被灾区群众称为“硬汉”。近80位将军与官兵奋战在一起, 在废墟危墙下挖救被困人员, 深入大山丛林解救转移受灾群众。连日来, 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3.7万余人抗震救灾, 出动各型飞机2300架次, 动用大型运输车、吊车、冲锋舟、便携式通信设备、发电机等各型装备12万台 (件) , 派出162支医疗队、防疫队、心理专家服务队, 发放被装、食品、战救药材、帐篷等各类物资器材492万套 (件) , 调运各类物资10余万吨。我军在抗震救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广大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行为, 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一个刚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的孩子, 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郑重地敬了个礼;一个刚脱离危险的姑娘, 在病床上紧攥着两个救她的战士的帽徽, 充分表达了对解放军舍生忘死的感激和敬意。

“解放军来了人心定”。我军是党和国家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 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力量。“子弟兵”三个字, 在人民群众眼里, 不仅仅是军人的代名词, 还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是革命传统的化身。哪里有子弟兵, 哪里就有安全感, 哪里就有信心和希望。在抗震救灾斗争中,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牺牲奉献精神和顽强战斗作风, 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坚决听党召唤、力解人民危难, 体现了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我军历来是一支英勇顽强、敢打硬仗的部队, 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 救灾部队敢啃硬骨头, 善打攻坚战, 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基层官兵, 在抗震救灾中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锻炼, 他们面对危险敢向前冲, 遇到困难顶得上去, 仍然保持了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下一步的抗震救灾中,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要大力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 切实担负起最艰巨的任务, 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不忘英雄 清明游人民英雄纪念碑 篇3

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天安门以南,毛主席纪念堂以北,矗立着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虽然无数次路过天安门广场,却从没在意过广场中央的这座纪念碑,刚好利用清明节这个契机,好好的感悟一下纪念碑的意义,了解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初春的北京,微风习习中夹杂着丝丝暖意,路边的迎春花早早地举起了黄色的花骨朵热烈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去天安门广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铁了,从天安门东站下,往西走不远便能看见天安门广场中央那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走近纪念碑,能看到纪念碑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103吨,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然而为什么要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纪念碑建造之初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编写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作者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于是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做出决议,要在首都北京兴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1840年以来在中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最初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过多种意见,委员们讨论时曾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八宝山,最终是由周恩来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与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址奠基典礼,毛泽东在典礼上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纪念碑成为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打造的第一座历史性建筑。

这篇雕刻在碑石背面耳熟能详的碑文,是由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那时,周恩来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碑文写好后,雕刻碑文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篆刻师陈志敬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刻碑文的人。1949年9月23日,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接到任务后,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雕刻有碑文的奠基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坐南朝北的纪念碑

随着奠基典礼的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向全国各地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当时征集到140多件方案。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人非常醒目地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变为坐南朝北。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1953年后,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在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亲自为纪念碑的碑石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题词。

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毛泽东共写了3幅,他还捎口信说,要多请专家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选取一些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征求专家意见后,从3幅字中选取8个字重新编排而成的。

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形设计主要参照了中国的唐代石碑与清代石碑,但碑顶的设计在当时是最为困难、争论最多的一个部分。最终选取的碑顶方案是由梁思成制定下来的。他在结合了多处古建筑外形的基础上,设计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并在碑顶上破天荒地加了个“小屋顶”的装饰,这个极具特色的“小屋顶”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新建筑物之上。

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纹饰也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建筑装饰的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表示对英雄的永久纪念。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花圈纹饰的主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凝结艺术家心血的浮雕

纪念碑碑体设计确定后,下部装饰的浮雕创作也随之开展。1953年成立了纪念碑美术创作组,著名作家、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有两位,一位是雕刻家刘开渠,另一位是画家彦涵。刘开渠负责雕刻方面的组织工作,彦涵负责画稿设计的组织与协调。”

彦涵画过渡长江的油画,因此《胜利渡长江》的画稿便由他来设计。稿子画了三遍,第一遍画的是战士头戴美式钢盔冲锋的场景,这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渡江战斗的情形,但考虑到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将战士们改为头戴布军帽,并且突出了指挥员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后来,纪念碑建设时采用了此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包括来自河北曲阳和苏州的石工,他们的祖辈都从事石匠工作,这些人的功劳不能忘记。

这批石工有28位,他们传统雕刻技艺很高,但对西方雕刻技术并不了解,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风格。于是,在刘开渠的领导下,这些石工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培训。雕塑家们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让石工练习,由于浮雕所采用的汉白玉开采于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为确保石料不被损毁,石工在练习人像雕塑的基础上,再进行纪念碑人物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5月1日。艺术家们的心血都凝聚在纪念碑下层四面镶嵌着的8幅汉白玉大型浮雕上了。

因为是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就这样,一座为了纪念他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了全中国最显眼的天安门广场中央,他们的精神也深深地被中华儿女们铭记在心中。

Tips

交通

乘车路线:乘坐地铁1号线或公交1路、99路、52路、等天安门广场东下。

自驾路线:长安街天安门正对面。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4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1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而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鬼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心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雨;而文字由于有巫术,鬼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大哭。可见,当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文字时,它的震撼力将无以衡量。

蓦然想到,在这场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突击队员冲锋一线,也有大量文艺工作者坚守后方,真实书写,向社会和人民传递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力量。

我在后方战“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绿军装,但是他们依然奋战一线,发挥耳目喉舌作用,用不灭的灯为战友们点亮归家的路,用如椽的笔撑起同志们疲惫的肩。他们牢记嘱托、响应号召,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客观记录前

线点点滴滴,深入挖掘一线感人事迹。他们,用镜头定格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士”南山眼中饱含的深情热泪;他们,用画笔描绘温暖,让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机战病魔的感人场景;他们,用各种各样方式,让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是压痕的脸、一双双满是血丝的眼。他们用心书写着时代的精神图谱,精心创作着平民的英雄赞歌。

我在后方战“疫”,我为每一位奋战在前的朋友点赞。我们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您的“请战书”,您的“与妻信”,您在抗击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朴质的创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虽然心里也有不舍,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缩。”我将始终坚守文艺初心,在这狂风骤雨中以笔战“疫”,记录感动、鼓舞士气,讴歌真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战士致敬,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说: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这种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力;这种精神自强不息,使困地发新芽。我在后方战“疫”,让我们一起用爱歌唱、以笔战斗,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2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3

我们在过年,而每个省市的“白衣天使”却在过关。他们不顾家人反对,逆向而行,冲在抗病毒路上的最前锋!

这个本该普天同庆,锣鼓喧天的春节,却因为冠状病毒的到来发生了意外。人们不能出去游玩,不能赏花灯,猜灯谜,欣赏民俗表演。还有许多人不能阖家团圆,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守阵地,他们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春节中最美的逆行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们坚守阵地,冲锋在战疫的最前线。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用行动守护着万灯火。当情报响起,他们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放弃了体假,放弃了安逸,放弃了团圆,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病魔对抗。因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惧挑战、不畏艰险的,最可爱的战士。

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纷纷挺身而出!

钟南山爷爷已经84岁了!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在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武汉防疫第一线。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战斗在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温透了他们的衣服,每天只睡2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水也不敢喝,怕水滴到衣服上,在接受采访时嗓子都哑了,这让亿万人感动,也让亿万人心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所有为防控病情而努力的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礼!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4

曾想过,春节假期可以多几天,时间慢些走,让我们可以在家多陪陪父母,在家吃碗热腾腾的元宵,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奢望。可当这天真正来临时,日子却因为共赴时艰显得漫长,我们渴望迈出家门,同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一起奋战。虽不能冲上“疫”线,但请不要忘记,留在家里,同样是作战,凝聚着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疫情当前,谁不想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地待在家呢?然而勇敢的战士,总会在该冲锋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英勇奋斗。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建议全国人民“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自己却第一时间赶往武汉抗疫最前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驱动,更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勾画着中国的模样。不出门,阻隔病毒传播,或许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贡献。但平凡之中见诸伟大,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还能做的更多。

“响铃模式”就是同频共振,准确接收党和国家的“信号源”。今年春节,全国各地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自我隔离,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但不串门、少出门,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疫情是魔鬼,不能让魔鬼藏匿。只有把魔鬼暴露在“阳光”下才能看清它,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万众一心才能尽早战胜疫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宅”在家中的我们,要常开窗通风,让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吹进来”,呼吸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最新鲜的行动“空气”,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预防、备好防疫物资,全国一盘棋,才能步调一致、共克时艰。

“响铃模式”就是平安来电,万家灯火是幸福团圆的“长明灯”。抗击疫情,一人奋战在前,全家力挺在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泪目的感动时刻。阔别新婚妻子,毅然选择“蜜月”出征;护士妈妈抗击疫情,只能和女儿“隔空拥抱”;放弃春节假期,用服务暖人心的广大基层干部,还有电力保障人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关键时刻,一部手机是我们彼此沟通交流、加油打气的“纽带”。我们想问的很多、想看的更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就是平安归来。别让在外的他们牵挂担心,“妈妈你放心去打怪兽!”才是电话这头我们共同的语言,在家守候团圆,待你凯旋归来。

“响铃模式”就是有战必应,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勤务员”。“宅”在家十多天,或许会觉得无聊,但决不能陷入“静音”或“超长待机”。现在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谁放松就是对病魔的放纵。英雄从来不会带来胜利,而是引领胜利的曙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逆行背影”感动你我他,更激励每一个人。留下一万块就匆匆离去的袁兆文;什邡“大树哥”5万公斤蔬菜支援武汉,涓涓善举汇成大爱洪流。“响铃模式”,就是当基层干部一天拨打600多个电话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回应,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在家办公,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尽己所能,一袋蔬菜、一个口罩到捐献物资,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春天一定会到来。

我们在奋斗,中国在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人。时间不是治愈疾病的解药,奋斗才能真正守护人民健康。“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宅”在家的我们要做最坚定“捺”,支撑奋战第一线的“撇”,陪伴他们一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就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中国!加油,每一个中国人!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5

2020年寒假,在我们欢庆春节之际,有一种病毒悄悄袭来,并迅速崛起,传播。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染力很强,尤其是在人群聚集的时候。此时恰逢我们春运高峰期,探亲返乡和旅游人群浩荡。病毒这一肆虐,竟然造成了近万例确诊感染病患,超过二百例。一时间,我们都手足无措了。

这时,一个特殊的群体站了出来了。他们就是抗击病毒的医生们。大批大批的人,都躲在家里,小心翼翼地躲避病毒。而他们却毅然决然地踏着坚定的步伐,逆流而上,走向病毒爆发的心脏区域——武汉。他们是一群拿着注射器与手术刀的战士,舍生忘我,就想尽己所能,抵御病毒,挽救患者。而他们当中,最首当其冲的,竟然是已至耄耋之年的呼吸道专家——钟南山院士!他今年已经是84岁高龄,这个年龄绝大部分的老人都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挺身

而出,第一时间逆行奔赴到武汉,科学专业地给出指导建议。很快,全国都行动起来了,各地大力驰援武汉,同时做好本地隔离防护。面对疫情,我们团结有信心打胜仗。因为我们背后相信钟爷爷,正如17年前面临“非典”疫情时,他就一直在非典的最前沿工作。大家都怕和不敢接近的患者,是钟爷爷一句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给了大家太多的信心。17年后,他老人家又一次冲在了前线!这一次,他再三地告诫大家远离武汉,远离湖北,他自己和其他医生却毅然前往,直击一线战场。

随着一例例康复的好消息传出,我更加相信,真正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那时,病毒隐匿、大地复苏,而我们医者伟大的“逆行”精神将永存!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5

主动请缨,争做前线“冲锋者”。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作为扬州电视台主打新闻栏目,《扬州新闻》承担着传递党委政府声音、及时报道疫情、发布权威信息的重任。1月22日下午,扬州突现首例疑似病例,得知这一信息,朱林川主动请缨,紧急赶往市三院采访报道,甚至连基本的防护装备——口罩都没来得及准备,便拎起摄像机直奔现场,抵达医院后才设法解决防护问题,第一时间发回了报道。为更深入报道抗疫一线,扬州广电成立了4人前线报道组,随时准备进入最危险的隔离病区拍摄采访。尽管不是医卫条口记者,但朱林川再次主动请战,申请进入前线报道组。截至目前,朱林川已前后七次进入市三院、多次前往苏北医院、扬大附院等扬州抗疫最前线进行采访报道,是疫情期间出入危险区域最多的“逆行记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90后”党员的入党誓词。

吃苦耐劳,甘做一线“坚守者”。虽然是“90”后,但是朱林川已经是一位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加班加点采访已是家常便饭。为了更好地深入疫情最前线报道,朱林川主动与家人隔离,安排爱人带着2岁的女儿回了娘家,自己以台为家,随时待命出发。没有后顾之忧,他也更加玩命地工作,在专题报道《新闻特写:夜幕下的坚守》中,他主动承担了时间最晚、沟通最难的市三院部分。深夜十二点,他联系拍摄了医院隔离区的医护人员换班,用镜头直观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坚守。为了做好“保供应”的报道,正月初六,他在凌晨三点前往市定点屠宰场,探访生猪供应情况,将鲜活、生动的新闻现场搬上了荧屏。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6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吹响后,于都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

有一种责任叫党员,有一种承诺叫立行立做

--记于都县禾丰镇中心小学驻禾丰镇尧口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刘贤春

刘贤春,一个有着党龄的普通党员教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在全县脱贫攻坚克难之时,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严格按照上级组织的既定部署压茬推进,始终保持着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超常规的举措和方法,用最为坚决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做好最后的冲刺,为贫困县脱贫摘帽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贤春积极参与户主会及走访慰问活动

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传来时,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县驻村工作队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坚守岗位职责,值守村内关卡,全面排查监测,减少人员流动,做好应急准备,为确保疫情防控到位。

刘贤春身先士卒,模范带头。 带领驻村工作队全体成员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刘贤春积极调度为驻村工作队排忧解难,慷慨解囊解决医疗物资—口罩紧缺的困境,让一线守卡防控人员无防护后顾之忧。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7

2014年2月28日,《证券时报》刊登了一条引人注目的重大新闻:《SWIFT:人民币超越瑞士法郎成第七大全球常用支付货币》。该文中说: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的人民币追踪报告显示,受益于美国及中国台湾市场的支付量增长,人民币已经占到全球最常用支付货币第7位。

今年1月份,人民币的支付价值活动占有率为1.39%,占据第7位,超越了瑞士法郎。而2013年同期人民币的排名仅为13名。

这样的新闻读来让人振奋不已。

人民币在过去三年中,超越了22种货币,一举进入全球前十大支付货币排名中。

2014年1月的国际支付价值活动占有率前七名为:美元(38.75%)、欧元(33.51%)、英镑(9.38%)、日元(2.49%)、加元(1.8%)、澳元(1.75%)、人民币(1.39%)。

尽管人民币的国际支付价值活动占有率进步形势喜人,可时至今日毕竟也仅为1.39%,与美元、欧元、英镑不可同日而语,更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的中国经济体地位很不相称。

不过,人民币的支付占有率增长势头确实来势迅猛。SWIFT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1月份,人民币付款额增加了30.6%,而所有货币的增长幅度为4.8%。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月份,如不包括香港及中国内地,美国的人民币离岸支付金额比重由2013年1月的4.1%增加至7.3 %。中国台湾的比重升幅相似,由2013年同期的3.6%增加至9%。所以,尽管占有率不算很高,但增速惊人。

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8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等地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7月,国务院六部门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结算试点地区范围扩大至沿海到内地的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2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自2012年6月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的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于2013年第三季度首次跃居至1以上,正式开启了个位数时代。预计2014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攀高至1.88%,有可能进入全球第五大货币之列。

日元和英镑国际化指数是4.3左右,人民币在未来两三年就有可能会超过英镑和日元,排位进入世界前五。从2013年情况看,RII处于稳步攀升趋势,年度增长超过50%,处于初始阶段的快速上升期。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3.16万亿元,同比增长54.1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提高到1.95%。

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支付功能也在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信贷以及国际债券市场上,人民币使用规模继续扩大,达到9152.21亿元和664.09亿美元,人民币直接投资累计高达1376.6亿元。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支付的全球综合占比达到1.39%,同比增长66.40%。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2.22万亿元。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研究,全球已经有20多个国家在IMF报告的官方储备中有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下跌,坏事好事?

2014年人民币发生的最大的事,大概莫过于中国宣布人民币扩大汇率波动管理幅度和人民币汇率下跌。

当中国宣布人民币扩大汇率波动管理幅度时,许多人作出的预测是人民币升值加速,并预告了人民币在2014年初就会告别6时代,进入5时代。可后来所发生的事却与此相左。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创下历年最高的2.6%的季度贬幅,将去年一年的涨幅几乎打回原形。在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重归平静,基本维持在6.21-6.22区间窄幅整理。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由人民币的单边升值和升值预期来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实体经济的自主选择。其必要条件是汇率双向波动。一种成熟的、高含金量的货币就该如此。

从中长期看,人民币的升值尚未发出见顶信号,但升值绝不是单边的,也不是没完没了。

正是美国的穷追不舍,压迫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美贸易逆差,把人民币追成了疾如风快如电的闪电侠。把人民币追成了全世界不可多得的、金子一般的、升值速度最快的强势货币。

于是全世界都乐意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了人见人爱的万人迷,美元却变成了“朝去暮来颜色故”的黄脸婆。

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利大弊大?

2013年年底,外管局宣布中国外储余额达3821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来说,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当然是个无可置疑的好消息,它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强大。

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表明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支付能力的强大,外国人不仅可以放心地在中国投资,放心地与中国人做生意,还可以放心地借贷给中国,而无需担心其偿还能力。尽管中国所借的外债,也同时创下了历史新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外债余额为5.2625万亿元人民币(8631.67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4%。2013年外债余额同比增长约17.12%,增速高于2012年的6.04%。

中国的债权债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位,可离警戒水位,还差得很远。我们可以天天晚上睡得很香、很安稳。

2014年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对这件事表现出特殊的喜庆之情。市场上有句大家都耳熟的话,叫“财大气粗”。可中国人财多了,气却并不粗。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心理成熟的标志。对这件事,中国人的心情很复杂,更多的是喜忧参半。

似乎中国人更多的感觉是,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风险。我们所要寻思的,是如何安全地释放此种风险。每一次的汇率升值都会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中国年年都在心痛地计算,这一年因为汇率升值而给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的损失。

仅2013年,中国便因为汇率升值而导致外汇储备缩水1140亿美元,这个数字己接近当年中国240万海陆空三军的军费开支!

连续多年,年年几千亿美元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不禁让人寻思,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究竟利大还是弊大?

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表明中国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钞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堆花花绿绿的纸。实际上,中国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是在向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实了别人的现金流,须知我们自己的投资资本收益率高于美国。我们购买了巨额的美国债券,其额度超过了1.2万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1994到2003年间,全体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3.3%,而西方七国集团投资资本回报率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国也不过9.9%。

新增的外汇储备,不能以外汇的形式存在,否则,在外汇市场上,将会形成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央行购进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就会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量,这又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造成输入性通胀。输入什么不好?输入通胀!

另外,因豪赌人民币升值,闻风而来的“热钱”,也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充满了风险。一浪又一浪的大规模热钱的流动,是中国楼市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币升值威胁中小企业生态环境

面对单边升值的汇率,我们的所有外向型中小企业,都在像烤全羊一般,翻来覆去地蒙受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购买力贬值的两面烧烤。几年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天天都在变,人民币的汇率天天都在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它的影响是被成倍地放大了的。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己超过了30%,其结果是,一件加工出口的毛衣,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约可赚到30元,而2014年利润己不到1元,甚至在赔钱。

在中国纺织品占据全球出口额25%的今天,纺织业的利润己菲薄到危及该行业整体的生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鲁、苏、浙、粤、冀、闽6省的调研结果显示,2/3纺企利润率已比纸还薄,仅0.62%,面临关门歇业。

2013年冬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从中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刮来的寒意。

中国己成为世界主要净债权国,是喜是忧?

2014年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净债权国之一。

最新公布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13年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59368亿美元,对外负债39652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9716亿美元,与2013年三季度末对外金融净资产18052亿美元相比,稳步增加。长期以来,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呈现为对外净资产,且对外净资产逐年大幅增加,2012年底中国对外净债权1.74万亿美元,全球第一,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对外资本输出的净债权国。

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审慎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长期以来是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常让国人自豪的是,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入国。

每年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也显示,中国自1994年以来,基本都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1994-1996和2001-2004年间,资本项目顺差还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或者说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

现在,中国似乎在一夜间成了对外净债权大国,是忧是喜?

其实,中国成为净债权国并不奇怪。

国际投资头寸状况,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情况。因此,除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本流动外,还包括了外汇储备经营形式的对外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一国经常项目出现顺差,那么,同期包括储备资产变动在内的资本项目收支必然为逆差。

正是从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持续顺差,导致了中国对外金融资产的增长快于负债,逐渐由净债务国转变为净债权国。

中国与一些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一样,具有高储蓄率倾向,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民储蓄大于投资,经常项目收支为顺差。

2014年4月4日,外汇局公布的数字是:2013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

经常项目收支持续顺差虽然不是国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但有其必然性,国家对外资产也随之增加。

那么,我们该又如何评价中国由对外净债务国转变为净债权国这一新情况?

应当说,它所表现出的,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步强大。道理再简单不过,只有有钱人才能成为债权人。可这个数字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会使中国的不良资产大大增加。

无论是中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还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净债权国之一,都在强烈地告诫中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件事上,我们决不可轻言放弃,决不可无所作为地放弃,寸土必争,每一步后退既要设限,还要慎之又慎。

这叫进退有度,张弛有节。

人民币六年后将成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这件事非同小可。对于这件事,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9月11日评述道:到2020年时,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超过包括日元在内的五种货币,这凸显了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以及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决心。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刘健恒说,七年后,人民币结算将增长三倍,达到3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内地约28%的贸易将以人民币结算,是目前的两倍。他说,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很可能保持在现有水平,因为在人们担心出口减缓之际,官员们不会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但是随着中国内地经济趋稳,明年有可能升值2.5%。

2014年3月22日,又有新的消息发布。渣打银行CEO说:人民币2020年将成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不久前在北京举行。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冼博德应邀在“人民币时代到来?”的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预计到2020年人民币支付可能会在现有水平上翻四倍,成为世界第四大支付货币。他说,实际情况可能会比预测的还要乐观。

人民币能成为乱世英雄吗?

没错,在世界贸币战争的战场上,人民币的形势很好,人民币在大踏步地前进。但我们很清楚,人民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人民币发行量过大。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10万亿元,如此惊人的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这一数据竟是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美国货币供应总量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竟多出了20多万亿元。

这正常吗?中国的人民币还安全吗?人民币对内存在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还有,中国银行业的金库应有更多的黄金储备。

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为8133.5吨,黄金外汇储备的百分比为70.2%。

中国公布官方黄金储备数据的时间是2009年4月,储量为1054吨,黄金外汇储备的百分比为1.1%。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8

受疫情影响,闲在家中,终于过上了“在家坐着也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刚开始还觉得这样的生活美滋滋的,毕竟,人的本性中都有贪玩这一说,忙碌久了,骨子里就越发贪恋那闲暇时光。可现在宅在家中已经两个多月了,真心不喜欢现在的日子,无所事事,找不到生活的状态,仿佛生活被按了暂停键。知乎曾经有个问题:“毁掉一个人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有一个高赞回答:“让他一直闲着”,深以为然。以前在中学时代,总是幻想可以不去上学,在家里上网课,老师在线直播,现在真正实践起来,发现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在家里上网课,根本就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中国人从中学时代就一直在被驯化,要在老师监督,同学激励的前提下,才有学习的干劲。在家学习,本身就有着无穷的诱惑,且不说这仿佛烫手山芋一样的手机,充满着无限魔力的游戏,对于大多数的我们,可能窗外停驻的一只鸟儿,屋檐下新长出的花骨朵,都比屏幕上那枯燥无味的学术知识更有吸引力。老师们辛苦备课,秉持着教师的素养,“从教师熬成了主播”,可学生却没有成为忠实的听众。“一方付出,另一方回报”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当然,这其中不乏埋头苦读者,无论是方舱医院里的读书哥,或是徒步4公里到悬崖下上课的杨秀花,抑或是河南南阳上演现代网络版“凿壁偷光”的“蹭网哥”,他们用实际举动告诉我们“比你优秀的还比你努力”“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巴菲特曾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当疫情过去,谁成了裸泳者,谁又成了游泳界的佼佼者,一看便知。

金庸曾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法像医生一样救死扶伤,奋斗在疫情第一线。我们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这个过渡期冷静期,进行自我增值,好好地经营自己,提升自己。这么长的假期,对于无心人,可能就是熬夜脱发国服最强王者,减肥失败大中华区形象大使,“再说吧”终身成就奖……,而对于有心人,就是早睡早起代言人,自制面包凉皮品鉴师,身材管理小天才……。胡歌曾说:“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基本都是同一层次的人,按照水平相同即归零,大家其实都是一张白卷,只不过有人拿起了画笔,细细钻研,小心落笔,绘就五彩斑斓的答卷,而有人盲目下笔,随波逐流,最后交了一张草稿纸。董卿曾说:“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千万不要让闲暇时光埋葬了你的未来,如果你还是在过着“吃了睡,睡了玩,玩了吃”的生活,那你真该努力了,去拥抱阳光,积极改变,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啊!

抗疫节目《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观后感作文心得范文五篇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9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向我们展示了何谓国之脊梁、人民英雄,他们的大爱与担当、坚守与奉献,值得14亿中国人致敬。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平凡英雄”,他们默默无闻,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用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他们同样值得我们致敬。

致敬“一心为群众”的社区工作者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离不开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他们以社区为家、把居民当亲人,挨家挨户走访、逐条逐项核查、没日没夜值守。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守门员”“疏导员”,也是“跑腿员”“服务员”,用贴心、细心、暖心的陪伴,描绘出一幅幅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感人画面。向社区工作者们致敬和学习,就要学习他们“心系群众、服务居民”的精神,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间,用心用情为居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大力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致敬“坚定敢担当”的下沉干部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党员干部扛起战疫大旗,参与到各项防控工作之中,特别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的下沉干部们。在防控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他们主动请缨出战、下沉一线战疫,承担起卡口值守、人员摸排等工作,他们有力地充实了一线防控力量,给社区带来了信心、充实了力量,用自己的坚守使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筑得更牢。向下沉干部们致敬和学习,就要学习他们“听从指挥、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大爱。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0

由于过度的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3天又投入工作,他自己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医疗队成员,到武汉后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他,张院士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休舱后不忘康友与“康友”结下深厚友谊

人民英雄陈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陈李坤一直坚信,陈薇会在这个春天回到兰溪探望他。

老人家清楚地记得,女儿最近一次来看他还是两个月前,也就是20__年元旦前。当时,陈薇在兰溪呆了2天,也让陈李坤满意地享受了2天的天伦之乐。临走,父亲问她:“啥时再回来?”陈薇说是年三十。哪承想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就率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前线紧急驰援。从那天起,陈李坤便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因为他知道,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女儿只有等疫苗研究有眉目了才会坐下来喘口气。

“陈薇向来是认真严谨的人!”陈李坤说。本次出征,虽然父女间都来不及告别,但他明白,女儿既然出发了,便会争分夺秒奔向胜利的彼岸。

之后女儿的行踪,陈李坤都是断断续续从新闻里得知的。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陈薇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

至今,陈薇和她的团队一直坚守在武汉一线,没有回过北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接受央视采访时,陈薇表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我们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与陈薇一样,陈李坤也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份信心,来自他对女儿的了解。

从小,陈薇便是“学霸”。1984年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求学之路,顺当得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

1991年清华毕业,她被特招入伍,进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此信守自己对这份科研工作的承诺。2003年初,陈薇赴美进修,毅然婉谢了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挽留,提前回国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担。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陈薇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以前我也会去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但她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二点钟回家,等早上我起床,她又早早去上班了。”陈李坤说,“女儿一心扑在科研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我们都很理解。”

在熟悉她的人中,陈薇的认真严谨,也是出了名的。

现任兰溪市体育中心党支部书记的童增良跟陈薇在兰溪一中同窗六载。1978年,两人一起进了兰溪一中念初一,是同班同学。“陈薇那时瘦瘦高高的,成绩又好,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童增良说。那时,童增良既是学校的田径队队员也是篮球队队员,因为体育训练,又要时不时外出参加体育比赛,童增良的功课有时难免会拉下一些。“陈薇当时是副班长,班主任让班长和她一起跟我结对,每天督促我这个体育生在文化课上努力。她俩可认真啦,都是言出必行的那种。不仅每天检查我作业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做对,遇到我因比赛拉下的功课,还会抽时间给我当‘小老师’。”童增良说,“我想,陈薇对待科研事业的认真劲儿,是与生俱来的!”

2003年因非典疫情采访,当时的浙江日报驻兰溪记者站记者徐宪忠结识陈薇,从此成为朋友。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跟陈院长通过电话联系比较多。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言而有信。知道她在实验室里忙,一般我找她,都是先发短信给她提前约好时间。等她回复后,到了约定时间,我打电话过去总是一找一个准;有时她回电话过来,也是一分钟不差,体现了科学家那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

★ 五中全会学习心得感想

★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想

★ 关于反腐倡廉学习心得感想

★ 高中地理学习心得感想

★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感想

★ 获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医师学习心得

★ 张丽莉事迹学习心得

★ 于海河事迹学习心得

★ 党员优秀事迹学习心得

上一篇:上海海洋水族馆下一篇:物理小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