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的作文素材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乐于助人的作文素材(通用16篇)

乐于助人的作文素材 篇1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李华约好打乒乓球。

可是我一直等到天黑,李华也始终没有来找我。第二天,我气得不理睬她。她一直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不理睬她。第三天,我去玩时,听见有一个小孩在那里跟别人说李华前天帮助一个小孩找妈妈。我这才知道,李华在来我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小朋友在一个墙角边蹲着哭,她便跑去问明原因。原来是那个小孩找不到妈妈了,在那里哭泣。李华就一起和那个小孩找妈妈,她们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那个小孩哭得更大声,李华便安慰她,问她:“你的`妈妈转什么样的衣服和裤子呢?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呢?”那个孩子一边抽噎,一边说:“我的妈妈是穿白衣服黑裤子,叫周莉娜,她的头发是弯的,又是浅黄色的,是瓜子脸,两双大眼睛,个子有一点高,有一点偏瘦。。。。。。”李华想了一会儿,“我有办法了!”她大声地说。李华拿了一块木板,在上面写道:谁是周莉娜?你的孩子找你。可是这样找,还是徒劳的,一点回应也没有。后来她到广播台去,让广播阿姨说:“周莉娜小姐,你的孩子在找你,快到广播台来!”广播播完没多久,就有一个那个小孩描述的女人来,一进门,便泪汪汪地跑过来抱起孩子说:“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那个小孩说:“妈妈!”那个阿姨把小孩抱走了。我得之后连忙向李华道歉,她却说:“没事!”

我要像李华一样有助人为乐、宽容的精神!

乐于助人的作文素材 篇2

1. 广泛阅读是丰富积累的捷径。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的确, 不管是后汉的马融、隋朝的公孙景、宋朝的李钢, 还是现代的毛泽东, 都是通过大量阅读而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从而写出举出闻名的文章的。我根据学生的阅历情况及年龄特点, 推荐订阅优秀刊物、名篇佳作, 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给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摘抄优美词句、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及好的开头结尾, 背诵名篇佳作, 记录名人轶事、典故, 分析学习优秀习作的写作技巧, 撰写读后的体会等, 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2. 实践活动为素材的积累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 我心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我, 有说话的欲望, 这时我就要倾吐, 那么一篇文章就产生了。”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教给观察的方法, 并随时记录观察所得;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记下家乡的景点、特产及人情风俗;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 给远方亲人、朋友或老师写信等) ,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深入社会,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并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在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 “心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他, 便“有说话的欲望”, “就要倾吐”, 乐写便自然激发了。

二、提倡自主, 促进乐写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文化修养等, 对同一种事物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感悟。因此, 学生的作文, 也就理所当然呈现出千姿百态。所以, 作文教学应珍视个性, 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准备作文素材、搜集信息资料、选择作文内容, 自主拟题, 自主确定中心、选择表达方式, 自主修改、评价作文……

自主拟题, 可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根据表达的中心拟题, 如《记助人为乐的××》; (2) 根据事情的结果拟题, 如《将相和》; (3) 根据所写人物 (或人物间的关系) 拟题, 如《小英雄雨来》《他们俩是好朋友》。

自主修改, 可教给学生必要的修改符号, 并掌握以下步骤: (1) 通读全文, 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是否有中心, 思想感情是否健康; (2) 联系上下文, 看结构是否完整, 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 段落的承接是否自然、顺当, 是否有详有略, 是否有个好的开头结尾; (3) 逐段默读, 用“换、增、删节、调”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修改; (4) 检查格式是否正确, 字体是否清楚, 是否有遗漏。

三、科学评语, 激励乐写

科学的评语, 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启迪学生的智慧, 给学生以教育, 以鞭策, 引导学生不断奋进, 使他们喜欢作文, 乐于写作。科学的评语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评语应真诚恳切, 循循善诱。

学生看到真诚恳切的评语, 如同面对面地与老师亲切交谈, 感受到师长的温暖与宽厚、关怀与爱护, 从而轻松自然地领会了老师的用意, 在喜悦中自觉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从而快乐地作文。

2. 评语应具体点拨, 针对性强。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每篇作文中的具体问题, 指出错误所在, 提出修改的途径和方法, 语言应简明有方, 评述结合, 让学生一看就懂。

3. 评语应以鼓励为主, 委婉引导。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在作文评语中先给予实事求是的赞扬, 然后再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建设性意见, 引导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 评语应幽默风趣, 因势疏导。

教师幽默风趣的评语学生往往更易接受, 幽默风趣的评语常常使师生情感得以沟通,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老师的评语。

四、展示成就, 保持乐写

学生的作文兴趣往往不稳定,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展示成就的舞台, 让学生的作文兴趣得以巩固、加强, 并长久地保持下去。具体做法如下:

1. 读书交流会:展示读书笔记, 介绍读书心得, 评选“最佳笔记”。

2. 日记交流展示活动:展示日记, 介绍观察生活和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

3. 开辟“优秀习作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4. 推荐到校刊、报刊、网上发表,

对发表习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验成功的快乐。

5. 评选“小编辑”“小记者”:

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篇3

一、丰富训练形式,夯实写作基础

“意在笔先,文无定法”。教学时应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侧耳倾听、广泛阅读等途径去丰富写作内容,并以范文为指导,掌握基本写作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事物、获得心灵感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时时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观察来积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使作文教学逐步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游览、生活制作、小记者行,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激发他们的热爱生活之情,尝试做定期观察和不定期观察,并鼓励学生把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用本子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特征,注意有序观察。利用图画、插图、投影等教学媒介帮助学生观察了解事物,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把图中未表现的情节、对话、内心活动,加以合理的想象,表达出来。

2.以说为切入点,为写作做好铺垫。人的思维通过语言来呈现,以说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敏捷性和逻辑性。学生可以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等多种活动。写作前为了让优秀同学示范引路,可让他们说选材、思路、立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带动所有同学的作文思路。为了锻炼说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模仿生活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如“营业员与客人”、“爸爸与儿子”,学会与他人交际,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思维敏捷能力,并让学生评定角色是否逼真,语言运用是否恰如其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作文教学与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充分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学生除了读书本上的课文外,还要阅读课外的文章,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式,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妙词佳句,可以写写读书心得,还可以进行好书推荐,并定期进行评比,激励学生广泛阅读,读有益的书。

4.利用范文引路。以仿写为先导,继而发展到改写,再发展到创作。课文中一篇篇文质精美的文章,用为首选范文,教师可以经常把课文片断拿过来让学生扩充或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教师“下水”作文法,师生同步作文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感受,更易和学生心灵交融,并能随时指导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准确把握作文要求的“度”

小学生对作文的消极对待与教师过度拔高作文的要求不无关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时牢牢把握“能写”,切实做到“简单”。首先命题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而且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写他们最想写的内容。作文命题简单,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去写作。内容要求逐步达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而且作文时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作文水平低的同学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文通字顺,感情真实;对水平高的同学从描写细腻,遣词造句等方面加大要求,要注意抓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写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修改作文,是提高作文质量的保障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修改讲评活动。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少,得到的收获也少。针对这种情形,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自行修改。既当作者又当评论者,自读习作,检查有何不足,是否符合作文要求,推敲词语是否恰当等。

2.互改。教师首先在全班修改一至两名学生作文,意在进行示范引导,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行生生互改,可以由学生一个人修改,也可分小组进行。对学生作文进行互评,有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3.共同批改。对于作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加以强调。在师生共评中,先范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广开言路,再由教师总评。在这其中要注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以正面表扬为主,不挫伤孩子写作的热情。

4.教师批改。在教师单独批改过程中,可不点明错处,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的余地。例如,“这句话不当”、“用词不准”,因人而异,灵活点拨,拓展学生思维。例如,“换个比喻方式”、“再具体形象些”;对于条理不清,语无伦次,可借助批语促进其有序表达。批改学生作文“宜粗不宜细”,一般不要求重作,只要合乎要求就应给予鼓励。

素材小故事: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篇4

有一个小姑娘她又聪明又勇敢,还特别愿意帮助人。小姑娘最喜欢吃野果子了,这不,一天一大早,小姑娘就提着小篮子到森林里摘果子。啊,森林真的好大好大,小姑娘一到林子里就被好多千奇百怪的树木给吸引住了,她东看看西瞧瞧,这边摘摘果子,那边摘摘果子,一直往森林里走,不知不觉她已经摘了满满一篮子野果子,小姑娘看了看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家了。小姑娘就提着篮子往回走。走了好一会儿,看了看,咦,这不是我刚才摘果子的地方吗?我怎么又回到这里来了,难道说我迷路了吗?哎呀,这可怎么办呢?

小姑娘正着急的时候,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停在树枝上朝小姑娘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停。“小鸟,你怎么了啊?发生什么事了?”“小姑娘,你能帮帮我们吗?刚才我、小熊和小羊一起在玩的时候,小熊不小心掉到猎人挖的坑里了,怎么爬都爬不上来,小羊去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人来帮忙。”“这样啊,那,我去看看吧!”小姑娘跟着小鸟走到坑前,一看,哦,这坑真的好深好深,小姑娘说:“让我想想办法吧!”小姑娘抬头看了看,高兴地说:“有了!”前面林子里有好多的树藤,小姑娘就去砍了些树藤过来,她把树藤的一头系在树上,一头扔给小熊,对小熊说:“小熊,你抓住树藤我拉你上来”。小姑娘使劲的把小熊往上拉,可是小熊太胖太重了,小姑娘怎么拉也拉不上来,急的直跺脚。

正在这个时候小羊回来了,“小鸟,你找到人来帮我们了,这真是太好了。小姑娘我们一起来拉拉看吧”!小姑娘和小羊使劲的把小熊往上拉,小鸟在一旁不停的喊加油!“一二三,加油!一二三,加油!使劲啊,再使劲啊!”“呀、”!哦,他们终于把小熊给拉上来了!!

小姑娘对他们说:“时间也不早了,我也该回家了,可是我、”还没有等小姑娘把话说完,小熊就说:“等等,小姑娘,你救了我,我还没有谢谢你呢,我要把我最喜欢吃的蜂蜜送给你。”“对对对,小姑娘,你救了我的`好朋友,我也要送给你礼物,我呀把我的羊毛送给你,冬天到了,天气凉了,你用羊毛织衣服穿吧!”“谢谢你们,可是我~~~迷路了,不知道怎么回家”。这下在一旁的小鸟可乐了,说:“小姑娘,你别着急,我啊正在想怎么谢谢你呢,这森林里我熟的很,我送你回家吧!”“真的吗?这真是太好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小姑娘高兴地说。

乐于助人的同桌作文 篇5

记得我和他经常把老师批改后的题集抱回教室发给同学们,因为他比我壮,所以他经常帮我拿一些,这让我一下就轻松了许多,而且是经常这样帮我。除了帮我以外,他还经常帮助其他的陌生人,有一次,狂风暴雨袭击了整个城市,道路上满是积水,在我们放学的时侯,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冲出学校鱼贯而去,只有他注意到了低年级的小朋友徘徊在教室门前,他赶紧跑了过去,为他撑起伞,把他送回了家,自己才走。

认识他以前,我总是觉得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可自从他帮了我以后,我体会到了被人帮助的滋味,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并让我明白了乐于助人的意义,并且开始尝试时常去帮助别人。

小学乐于助人的作文 篇6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室里上课,忽听窗户“啪啪”的响。我向窗外望去,只见天空像数万只乌鸦遮住一样,黑压压的。狂风像是要把整个世界扫平,疯狂地刮着。闷雷在远处长时间地滚动,一道道闪电划破天空。眼看大雨就要来了。我坐在教室里,再也听不进课,耳边只有“隆隆”的雷声。我着急地想:爸爸出差了,妈妈又下班很晚,大雨就要来了,我没有带雨具,可怎么回家呀!难道一要等到晚上吗?我不敢再想了。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打着家长送来的伞回家了,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走到窗前,只见瓢泼大雨“哗哗”地下着,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像打开的一排水龙头,地上也成了一片汪洋。我无心去欣赏这雨景,心里只想着回家。嘴里叨念着:“怎么还不停,还不停

忽然,楼道里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而且越来越近:我一下子高兴起来:会不会是妈妈来接我了。我心里燃起了希望之火。我向门口望去,“啊,原来是班长肖立。”只见她气喘吁吁的,全身湿淋淋的,裤子上溅满了泥水,雨水顺着她的头发往下流。她右手撑一把小雨伞,左手拎着另一把伞,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笑着说:“今天放学,我看你没带雨具,无法回家,就跑回家又拿了一把伞,来,我们快走吧!”她一边说,一边把伞递给我……

怎样让学生乐于写作文 篇7

一.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素质来源于生活。学生“恐作文”的根源在于生活内容的单调、苍白。作文教学, 不能一味的关在课堂上进行, 要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北宋胡瑗说:“学中只守一乡, 则滞于一曲, 隘各卑陋。必游四方, 尽见人物情志, 南北风俗, 以广其间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今天多数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学校和家庭, 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仅限于书本和电视, 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有着人为的隔绝。为此教师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厂矿、农村、博物馆等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 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二.鼓励、鞭策学生多阅读、多练笔

1、多阅读是一种最便捷的积累材料的途经和手段。有不少同学的生活是两点一线, 即从家到学校, 从学校到家, 有点“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 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 但他们却对古今中外天下大事无不知晓, 为什么?阅得广, 读得博。我认为, 对阅读这一概念应该有个重新的界定, 它不应是局限于书本、报刊, 在今天, 我认为还应包括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东西。看书读报, 看电视, 网上阅读, 尽管足不出户, 但这些媒体已经让你与社会生活接轨了。在阅读时, 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写读书笔记, 观后感, 或书报摘句, 养成意识习惯, 积累写作素材。

2、多练笔, 养成写作习惯, 写观察日记也好, 写读书记笔记也好, 都是一种积累的手段, 其实这种积累的手段, 也是一个练笔的过程, 开始做起来似乎不成文, 显得零星散落, 甚至不着边际, 但毕竟是把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形成了文字, 这是培养作文意识, 作文习惯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笔记本, 每周交一次, 写什么都行, 只要内容健康即可, 不会写的可以摘抄名言警句, 优美语段、文章点评。通过督促检查, 学生在书写、写作习惯、写作意识方面大有提高。

让美文走进学生的作文素材, 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写出好作文, 对作文有兴趣。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刺激下, 虽有作文的冲动, 可碍于表达, 构思等的限制, 往往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 此时, 语文教师应有意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美的小美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去叙述事件, 描写景物, 抒发感情的。针对学生自觉性差的情况,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在对美文的接触中, 教师要适当地分析文章词、句、段的组合, 构思和写作方法等, 让学生对作文有些“朦胧”的认识。正是这些认识, 学生才会有作文的冲动, 才可能把积累的作文素材写成文章。。

三.少否定, 充分肯定优点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乐于作文 篇8

关键词: 兴趣灵感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现在的小学生谈“文”色变, 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困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与训练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表达的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在知识与教学艺术上,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引导学生乐于写作文,真正让“苦作”变为“乐作”。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乐于作文呢? 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个人认为:

一、培养阅读兴趣,打好作文基础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道:“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文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 读千赋”,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积累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更多的阅读中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本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学习了《爱迪生救妈妈》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迪生的故事》;学习了《寓言二则》一课后,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领会,看别人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且产生感染效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别人没写的自己要大胆写,别人已写的自己要创新。如学了《将相和》一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后续,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后来是怎样齐心协力,一起保家卫国的;学了《景阳冈》后,要求学生写出《新景阳冈》。尽管有些故事学生想象得还不太合理,写得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他们创造的开始。

二、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创造灵感

1、依据教材 ,不拘形式,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即“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关键。现在的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以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可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创设“童话作文”(自编童话)、“诗歌作文”(改写)、“应用作文”(纪实活动课)、“美术作文”(绘画比赛)、电视作文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写调查报告来丰富作文训练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另外,作文教学还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在作文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搜索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待作文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报纸杂志运用于作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这些刊物中的作文全是出自小朋友之手,篇篇都适合小学生的胃口,读着如同身受。正因为这些范本读的进去,消化得了,能学得来。学生们读后兴趣盎然,自然也想一试身手,展示自己的才华,写作兴趣油然而生。

2、联系生活 ,挖掘素材,唤起灵感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素材。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到生活这源头活水中汲取素材,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欲,“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炼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勤记观察日记、生活随笔,丰富写作素材,从闭门造车的陋习中解脱出来,并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作自身语言。

3、细心观察,加强积累,重视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 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训练。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他人的成功之作,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学生作文由“仿”走到“创”,古语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小学生如蜜蜂广采百花一样多读名篇佳作,吸收大量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即使不能达到“厚积而薄发”也能“先积而后发”。对好文章、好句段要指导学生一读再读,使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学语言、学思维,在多读中求理解和仿表达。正如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尝、玩味,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从而产生喜爱好文章的情绪,写作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学生细致地观察和广泛地阅读,就为学生增添了在作文领域飞翔的双翼。

三、 正确评价,激励提高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激励评价机制。如样板激励:树立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为样板,有了“领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学生的写作热情。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评比激励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日记、读书笔记、“采蜜集”(佳词锦句采集本)等书面作品评比;一个层面是开展“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朗诵比赛”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颁发不同层次的证书和奖品,评出作文积极分子。当然,还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在学校里,教者可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广播站、校刊等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庭中,可让学生将优秀作品读给父母听,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可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学生的作文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尤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登报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语的,自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学生在写稿、追求发表的过程中,作文兴趣日益浓厚。有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赞扬,他们从作文中得到了信心和力量,因而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自然就会把作文当成一件乐事。

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作文评价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作文情境,才能使学生由怕写变成愿写、愿写变成乐写、再从乐写发展到自觉主动作文,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育学》(主编:周元),华东师大出版社。

写乐于助人的作文 篇9

我轻轻的推开了门,咦?奶奶没有在客厅,那奶奶就是在卧室了,于是,我到了奶奶的房间里看,咦,也没有在这。难道奶奶在厨房?

于是我又跑到厨房去看,奶奶也没有在厨房呀,奶奶去哪了呢?我心想奶奶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然后又想:我胡思乱想什么呀,奶奶怎么可能出什么事呢?没事,奶奶可能跟朋友去哪里玩了,过一会儿就回来了吧!

我放心地从书包里拿出作业做了起来,时间过得很快,六点半了,七点,七点半,奶奶还没回来我心里很着急:奶奶到底去哪儿了,平时在这个时候我和奶奶已经在吃饭了。

快到八点时,我的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奶奶还没有回来,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心想:就算奶奶去朋友家玩了,但也不至于那么晚呀?于是我冲出家门,决定要去找奶奶了,我问了王叔叔、李阿姨,还有王大伯,他们都不知道奶奶去哪里了,我着急的快要哭了,我找到张奶奶家,按门铃开门的不是张奶奶,而是一个熟悉的身影,啊!是奶奶,是亲爱的奶奶。

奶奶笑眯眯的对我说:“对不起啊,张奶奶她手断了,我过来帮忙,你看她的儿女也没有回来,我们多帮助她不是很好吗?”

我笑着点头,奶奶俯下身子,帮我擦了擦眼泪,对我说:“来,我们吃碗面条吧,肚子是不是快饿扁了?”我端着面条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嘻嘻,小馋猫,慢点儿吃。”奶奶笑着对我说,说完就去帮张奶奶洗衣服了。我吃完面条,也加入了奶奶的“助人为乐”团队。后来,我和奶奶告别张奶奶的时候,张奶奶对我们感激不尽。

乐于助人的妈妈作文 篇10

我的妈妈天生就有一个白白的身。长长的头发。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公园玩,我没去玩了碰碰车,过山车,溜冰,旋转木马……我们回家时,妈妈发现一个小女孩儿正在哭。妈妈连忙跑过去,而我正在小河边看荷花。,妈妈说:“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小女孩说:“我找不到爸爸和妈妈。”我的妈妈立刻从包里拿出手机就说:“你家人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小女孩儿说:“13538……”过了几秒钟,小女孩的妈妈终于接电话了。妈妈说:“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女孩儿说:我叫毕紫妍。”妈妈说:“喂,您好,您是不是毕紫妍的妈妈呀。”无丢啦?是的,您有什么事吗?您看见我家紫妍了吗?紫妍妈妈说。我妈妈说:"紫妍就在我身旁,我把她送到大门口吧!”紫妍妈妈说:“好的,麻烦了。”妈妈说:“不麻烦好了,那我们大门口见。”妈妈叫上我,我们就去了大门口。我们到了,大门口把钱交给了他的妈妈。我们就走了。妈妈说紫妍再见了。

乐于助人的作文素材 篇11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举。

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避免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导致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3、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可引发学生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了什么?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要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12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 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初步探讨与肤浅尝试, 我们体会到:获取充实的材料, 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 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 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 就近“取水”

作文教学中, 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因为入选教材的文章是众多行家里手经过精心选择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可的好文章, 无论思想性, 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文中之精华, 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而且古今中外、各类文体兼而有之, 可谓一座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只要辩证地、灵活地为我所用, 则会受益无穷。相反, 如果仅仅从应试教育这一狭隘角度出发, 则会得出“高考绝对不会考, 啃课本只会劳命伤财”的错误结论, 其结果则使语文教学误入岐途, 落得个“打死儿子招女婿”的可悲结局。

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课本, 既可以从文章内容方面去把握知识点, 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将课文作为积累作文素材的依据。这种就近取水的作法, 经济、省时、便宜、适用, 可谓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如若丢弃课本, 则是好高骛远, 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

教学中, 为就近取材, 我们把课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或仿写、改写、续写, 或以之为材料, 进行评述;学完全册之后, 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按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整理归类, 编为真理、信仰篇, 爱国、正气篇, 珍视幸福篇, 读书求知篇, 团结、奋斗篇, 风流人物篇, 山水风光篇, 警世告诫篇, 揭露、鞭挞篇等十余个类别。这样既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又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储备了材料。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 主动“汲水”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仅仅把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作为素材是远远不够用的, 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加强课外阅读, 去主动“汲水”。

由于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十分差, 手头除了课本之外, 平时要得到一本课外书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订阅关的报刊、杂志, 如《语文报》《作文报》《中学生文摘》《阅读天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 至少每2人一份;一方面师生一起为班上捐赠一部分书报, 供大家交流传阅。同时, 我们语文组还为学生编辑了一份《阅读选萃》, 每个语文老师负责1期, 分发到学生手中, 日积月累可成为一本有益的资料, 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选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适用性强,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再者, 我们坚持利用读报时间, 由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推荐好文章。或看录像, 或听朗读, 或自由阅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此外, 要求学生每周选读1~2篇短文, 定期对所作笔记进行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抓起的话, 通过两年的“汲水”储备, 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仅以我班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高中作文竞赛为例, 1人获省级一等奖, 4人获州级奖, 9人获县级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杨英雄同学来自农村, 父亲早年病逝, 家庭条件很差, 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 他坚持勤奋读书, 认真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方面进步较快, 他参赛的作文《花与叶》, 构思独辟蹊径, 采用童话的形式, 通过“花”与“叶”的对话寓深刻的哲理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 故受到各级评委的一致推荐;且被选入湖北省教研室编辑的《优秀作文精品集》一书。

由此我深深感受到, 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 学生则不可能达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古人讲“功夫在诗外”, 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引水”

为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 我们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地把“生活之水”引入学生的写作之中。每学期, 我们坚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 (或好文章) ”的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晚自习前的读报时间, 由1~2名学生上台发言, 简介或评述某本书 (或文章) 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 并要求说明推荐理由;然后评分公布。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既能够督促同学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 并作出精要的概括、归纳, 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同学间接地获取新的信息, 新的知识, 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 我们还坚持举行“手抄报”比赛活动, 具本要求是, 每份报不得超过2人, 组稿、排版、插图均由办报人设计完成;出刊后进行评比并发奖。“办报”这种活动, 学生兴趣浓厚, 人人都有机会实践锻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组稿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读书活动。

同时, 我们还适时地组织参与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活动, 如社会调查参观展览、郊游、看优秀影片、参加报告会、听时事讲座、参加文娱演出等。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 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克服了闭门造车, 随意编造的弊病。

几年来, 在作文教学中, 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 我们坚持开展了“就近取水”、“主动汲水”、“积极引水”的教学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 所带班多次获得省级作文竞赛指导奖, 其中2次一等奖, 3次二等奖, 5次三等奖;98年高考, 全班53人参考, 100分以上48人, 全州语文第一名 (142分) 、第二名 (137分) 均由我班同学夺得, 他们分别录取到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乐于助人的妈妈作文 篇13

我的妈妈今年三十多岁了。中等个,胖胖的身材,黑黑的皮肤,长着一张瓜子脸。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妈妈。

一天,我和妈妈到广场去玩。正当我们玩得开心时,忽然听见孩子的哭声,于是妈妈让我自己玩,她急匆匆的走过去 ,用手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为啥哭呢?”小男孩一边哭一边说:“我找不到妈妈了。”“啊,原来是这麽回事。小男子汉不要哭了,阿姨帮你找妈 妈。你知道妈妈的手机号码吗?”小男孩把手机号码告诉了妈妈,妈妈赶紧给他妈妈打电话。不一会儿,他妈妈就赶来了,拉着妈妈的手不停的说:“谢谢你!”妈 妈说:“不用谢。”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妈妈。

乐于助人的同桌作文 篇14

因为乐于助人,他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我忘记带字典,四处找同学借,同学们有的没有带,还有的不愿意借给我。就在我急得快哭的时候,突然他把字典放在了我的手上,告诉我用完,再还给他。我感动极了,心里特别感谢他,于是轻轻地拉着他,说了一声:“谢谢你。”他只是微微一笑,没多说什么。

记得上个星期五,我和他一起走在回学校的路上,突然他往小巷里跑去,我疑惑地跟了上去,看见他正在帮一位老奶奶捡起掉在地上的水果和蔬菜,我也连忙上去帮忙。老奶奶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苹果,我们开心极了,他告诉我:“经常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神奇的魔力。

积累作文素材的良方——日记 篇15

一、引导学生认识写日记的作用

首先, 日记可以为写作建造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每个学生都写过日记, 但大多数学生没坚持几天就甩手不写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 觉得对写作的帮助不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认识到通过日记收集素材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现在记下的日记, 也许一时用不上, 但总有用到的时候。因此, 写日记不能急功近利, 学生应把写日记当作生活的必需,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 坚持写日记可以变苦为乐, 轻松愉快地提高反映生活的能力。教师布置的作文练笔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有时间、内容、体裁的限制, 还可能由于担心分数的高低、评语的优劣等因素, 学生在好多情况下只是应付了事, 在紧张愁苦中匆匆完稿。孙犁曾把日记称作“文学的跑马场”, 因为日记的写法自由, 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可以让作者任意发挥, 可长可短、可详可略, 在自由、自然的状态下书写生活, 称得上练笔的最好形式。

二、指导与检查的方法

首先, 教师要明确指导与检查的范围和内容。日记可以分为隐私日记和练笔日记。对于隐私日记, 教师是绝对不能检查的;而对于练笔日记的检查, 教师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也可让学生把这两种日记合二为一, 也就是让学生在记叙真故事、抒发真感受时, 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姓名、事物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号代替, 或用隐晦的方式表达。

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日记的写法。练笔日记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记事型日记、描写型日记、抒情型日记、议论型日记。

1. 记事型日记。

这种类型的日记主要是记下一天发生的主要事情。有的略记, 只对事情作大概记录, 只记录事情主干借以备忘;有的详记, 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记述, 有时也作一些评价和抒情, 篇幅往往较长。

2. 描写型日记。

这类日记侧重于描写, 常常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学化的描绘, 一般说来, 主要有写人、写景、写物三种描写类型。文辞华美, 充满文学色彩。写好这种日记可以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和人物形象, 可以提高学生“描神绘形”的能力。

3. 抒情型日记。

这种类型的日记以抒发感情作为主要内容, 运用的主要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有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 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应该注意的是, 抒情要真切自然, 发自肺腑, 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流出的情感才是动人的情感。

4. 议论型日记。

这类日记侧重于议论, 主要表达对某些事物、现象、观点的意见和看法。这种日记往往是有感而发, 对某些具体的事物、现象、言论进行评价。议论需实事求是, 切中要害, 切忌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不着边际。

再次, 检查学生日记的原则:宜勤不宜疏, 宜粗不宜细。教师可每天一查或三日一查, 最长不可超过一周一查, 因为时间太长学生可能搞突击, 一下子把几天的都写出来, 这不利于习惯的养成。检查不宜太仔细, 只要字数达到五六十字, 内容基本真实即可, 教师看得太细, 学生易产生畏惧、抵触、躲避心理, 不利于真情实感的大胆表达。

三、留心日记材料的来源

许多中学生写日记“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有的甚至半途而废, 主要是觉得无话可写:日记每天都得写, 哪有那么多东西写呢?其实,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生活的内容每天都处在更新中, 尽管中学生的生活相对简单, 但却绝不单调。中学生要重视积累日记材料,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材料。

首先, 校园见闻。对于中学生来说,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面度过的, 同学们最了解、最熟悉的往往是校园里发生的故事。因此和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往往在同学们的日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风格各异的教师、性格不一的学生, 每天都会发生让我们想不到的故事, 这些为同学们写日记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材料。同学们只需将所见所闻生动地记录下来, 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

其次, 家庭生活。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其实, 幸福的家庭也并非一样。因为幸福的表现不尽相同, 幸福的感觉也因人而异。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日记素材。家庭生活看似细碎、繁琐、无意义, 实际包含着生活的一切复杂性。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 一面镜子, 可以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

再次, 社会广角。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一定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纷繁复杂, 而且很多时候许多现象混杂在一起, 掩盖着事实的真相;或者真相与假相交杂, 真假莫辨。同学们在观察社会时, 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社会的一般规律。对于美的事物, 同学们要发现和颂扬;对于丑的事物, 同学们则要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

最后, 阅读天地。阅读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脑细胞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黄金阶段, 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广泛阅读, 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且, 中学生也正处于对一切知识兴趣最浓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广泛阅读,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 阅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看报, 还包括视听阅读, 即通过电视、电影、多媒体等渠道进行的时尚阅读。阅读, 必然伴随着理解和感受, 这些就是我们写日记的材料。

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最头疼学生抄袭、拼凑。学生之所以抄袭、拼凑, 其根源是腹中空空, 没有素材, 无话可说。写作技巧可以传授、模仿, 而素材的积累绝非一时之功, 因此, 学生要注意和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而写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日记的作用、指导与检查的方法、日记材料的来源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让农村小学生乐于作文初探 篇16

关键词:作文;能力;兴趣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农村小学生最怕写作文,往往是提笔难下,寥寥几句或干脆逃避,久而久之,就越写越难。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是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各级各类语文考试必不可少的试题之一。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经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写作兴趣,并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要求,才能具备独立地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

一、多说标准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农村,要一个小学生用普通话表达一句意思通顺、完整的话比较难,因为他们的语言环境很特别。家庭教育多为本地方言。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时时刻刻都讲普通话。我的方法是:首先,一到学校就说普通话,不管与谁讲话,都要做到。同时在班里建立普通话监督岗。其次,同学之间交谈时,或读书时,如发现谁发音不到位就马上互相指正,直到读准确为止。第三,进行课前演讲,内容、形式不限。开始时,只要演讲者做到讲话流利、发音准确就够了。到后来就要注意感情、表情等方面。这样一来,轮到上台演讲的学生肯定十分注意自己的普通话发音,之前肯定在抓紧时间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的准确表达。

二、创设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譬如:让小组里每一个学生考虑一个故事良好的开头,写在一张纸上。在教师的指示下,每个学生应把自己的这张纸传给下一个同学,接下去的人就续写这个故事的第二句话,用这种方式在组内轮流,并注意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读了前面已写的部分后,再加上自己的句子。连续写了十到十二个句子时,要重新开始写一段,写完十至十二个句子,作文又转回到最先写作文的人手里,他将给它加上一个题目,然后把所写的故事带回家并把文章写完整。通过向别人朗诵或在公布栏上张贴的方式,与同学共享完成故事的快乐。这种故事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真可说是学中玩、玩中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阅读积累

农村小学生由于课外书籍少、阅读量少,所以他们的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感情不够丰富,对于作文的想象、虚构的能力还很差。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让学生把阅读和摘抄相结合,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阅读

平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洋葱头历险记》《小王子》等许多作品,让他们从小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书中曲折的情节、朴实自然的语言里找到读书的乐趣。另外,选取好的时文,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并利用班会、晨会、课前5分钟进行。时文选择方法有以下几种:(1)老师选好让学生朗读、讨论;(2)由老师规定文体,学生寻找;(3)学生选择,学生评出好文章,但要注意的是老师对学生的选文进行必要的把关指导。

2.摘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笔记应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我要求每个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都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随地积累好词好句、优秀片段,以丰富他们的作文知识。还教给学生分类摘抄的方法,把内容分成人物、动物、事件、景物四大类,再把四大类分成若干小类。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大增,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树立信心,培养成就感

“爱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可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校里,可以通过校园佳作宣传栏、学校广播站,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班级里甚至可以搞个班刊,每次作文后,选出佳作订在一起,相互传阅,即成了一本小刊物,让学生知道,佳作离我们很近,就在身边;在家庭中,可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读给父母听;社会上可让学生投稿,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就是最大的奖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肯定会乐学。当然,让学生乐于写作文,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并非易事,要有耐心、恒心,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我们去循序渐进,相信教好作文并不是空话,也不是大话。当作文进入儿童的情感世界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成为儿童情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的语言就在“为情而造文”的驱动下,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破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9.

上一篇:决策失误的原因下一篇: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