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感悟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欣赏感悟(精选8篇)

音乐欣赏感悟 篇1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音乐类的选修课,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对音乐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前小学、初中的音乐课上,或者说是现在对一些流行歌曲的一些自我感受中。对于名曲只是有耳闻,却根本不能谈欣赏。说到这门课,一开始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室内音乐,直到上课开始,巴洛克、卡农、基格舞曲、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词才慢慢地从隐约虚无中逐渐进入我的耳中,原来室内音乐大体是这样的。其实这些像似听过又好像没有接触过的音乐名词让我很纠结,他们到底是有怎样的背景,应该怎样去欣赏?我一点也摸不着脑门。实在地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说起唱歌也是五音不全,线谱、音符更是早忘得一去无踪,可以说我比入门者还不如,一时间这门课让我觉得我的境界好低„„更别说选这门课有什么样的兴趣使然。

上了几堂课,才慢慢地有点感觉,纯粹的音乐和歌曲完全有着不同的感受。虽然以前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那都只停留在他强烈的节奏感上,从不深究它的内在的表达。后来从一曲曲的音乐,加之老师的一些音乐背景和音乐内涵的讲授中,我才慢慢明白,音乐就如同一篇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有高潮又低落,时起时伏亦或平平淡淡,它也许讲述了一个故事,有时又表述一些心情,或忧伤或欢喜,说积极又难过„„它的每个节奏每段旋律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体现。

就拿《G弦上的咏叹调》来说吧,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它的名字。后来通过课堂上和网上的一些资料才真正逐渐了解它。

要欣赏一部名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作者和背景。以下就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整理出来的一些资料,和一些感受。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弦乐合奏曲。原为德国作曲家巴赫所作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第二乐章《咏叹调》。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一开始就是缓慢的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意境悠远抒情。接下来的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在前面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起伏较大,情绪有点激动。旋律逐层上推至最高音,乐曲进入高潮,随后又趋于平缓,美妙的音乐在恬静的气氛中结束。

其作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

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

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象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最

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现在听到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于原始风格的,由小提琴演奏,古钢琴陪衬,这两种乐器是当时器乐的主流,现在听来这样的搭配仍然流淌着一种别样的怀旧感觉。背景古钢琴有节奏的敲击仿佛时间的脚步,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回忆的河流。整个音乐旋律悠扬流畅,在听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这首曲子对与我来说,其实第一次老师在放这首曲子的时候真的没什么很大的映像,就是觉得满低调的,后来在上2次课的时候,才慢慢的品出一些味道。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于室内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我觉得应该坚持开设,它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其他兴趣的培养,让我们对音乐产生了不同于现在的

音乐欣赏感悟 篇2

“开天辟地之后, 神女女娲看见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活得很苦、很累。于是她采天籁之音 (大自然的音响) 使人们愉悦、快乐, 从此华夏大地有了音乐。”

但从科学角度讲,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 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二、要了解音乐就必须先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在自然属性上它不过是声波的一种而已, 是一种机械波, 即机械振动的传播。自然界充满司空见惯的声响:潺潺的小河流水, 唧唧的虫鸣细语, 或是自然界有节奏的回声, 阵阵的海浪拍岸, 声声的林涛起伏……这些都是声波。当这些由强弱、频率、时间等要素构成的声波, 进入人的耳朵、大脑, 反映到主观听觉上时, 产生音调、力度、音色的不同, 与我们的情感、心灵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高一层次的旋律、节奏、和弦、曲式等, 也就产生了音乐。

联系如今的高中音乐教学, 我觉得“倾听音乐”才是音乐欣赏的最佳方艺术形式, 当然, 加入一些“非音乐”的因素进行辅助教学也是可以的。如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

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 如音乐音量过大, 音质毛糙, 弹奏音律欠佳的钢琴、手风琴等。

3.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人们常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句话说出了音乐的基本性质。一首音乐作品, 不管是宏大的交响曲还是一支短小的儿歌, 必须随着时间的进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只有听完了整首作品, 才能了解它的全貌。与此相对的是空间艺术, 比如一座雕塑, 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将它摄入脑海, 尽管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 但对其全貌已经有了印象。因此, 欣赏音乐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住方才听到的东西。尤其在大型作品中, 往往在每一个部分都出现新的主题或是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必须将它们记在脑子里, 追随它们的每一个变化, 这是欣赏音乐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 具备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不只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素质, 对欣赏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 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 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 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 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 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 音乐欣赏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比如,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的欣赏。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 感受到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听者带到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 欣赏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 获得极大的享受。《十面埋伏》, 让人听了以后, 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 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 旌旗蔽空, 战鼓隆隆, 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和惨烈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 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 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

三、那音乐对我们的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美好和谐的音乐会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这一点我们不用从理论上去旁征博引来加以说明, 就每人的生活感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了。当我们高兴时, 得意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会轻轻地哼一段轻快的小曲儿, 不管在哼的时候是否五音不全, 可我们还是哼了, 在我们郁闷或悲伤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学校中我们通过音乐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陶冶其高尚情操, 发展其创造力, 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感悟音乐魅力 对话音乐鉴赏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以兴促趣

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等五种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高中音乐教学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和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结合传统讲解,增添乐曲价值“引趣”

音乐教师合理的讲解是激发兴趣的传统手段,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改变灌输式教学就抹杀掉教师课堂讲解的效果。在音乐鉴赏中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例如《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他生平与音乐风格的关系;民间丝竹《中花六板》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苏州历史名人,如唐寅、孙武、沈括、蒯祥、范仲淹、顾炎武等,相关的园林建筑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扩展讲解苏州评弹的历史与故事等。通过讲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乐曲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出学生欣赏这些乐曲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兴致更浓。

二、借用音乐器材,感知乐器乐音“激趣”

乐器走进课堂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体验乐器的激情。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结合学校条件与师生能力,把一些乐器带进教室。在鉴赏音乐的前后适当地演奏这些乐器,或者让擅长的学生当堂表演,使学生对于这些乐器有了兴趣和印象之后,再欣赏乐曲时就会注意这些乐器在乐曲中的存在,会更加感受到乐曲之美。例如:在欣赏江南音乐时,可以将二胡、琵琶、扬琴、笛、萧等乐器带上课堂,让学生熟悉其声音与形状的特点,再去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乐曲,学生一定会更加投入,更加细致的去听。另外,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沙锤、响板、串铃、钹、撞钟等,每次上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一些节奏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加入新奇元素,开阔视野见识“勾趣”

新奇感与好奇心是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鉴赏中,让学生接触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乐曲。如风笛、排萧、马头琴、盖那笛等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独特、柔美,同学们通过对各种不同乐器的欣赏,了解它们上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了解到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优美的音乐,会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尽的热情。

四、融入时代气息,使之有其所好“展趣”

当代的高中学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而对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热情。作为理性认识还有待完善与提高的高中学生,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符合他们正常心理特点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流行歌曲能轻易地让学生着迷,而对正统的音乐教学学生却提不起几分兴趣呢?因为高中学生是一个即面对成年的压力又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的特殊群体,其喜怒哀乐比成人明显,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寄托,且流行音乐更能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而正统音乐思想意义深奥,学生一般难以深刻理解。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正统的音乐教学中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欣赏,了解作品及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等。例如:在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可以将陶喆的歌曲《苏三说》作为导入。学生们在正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听到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一定倍感新奇,学习情绪也随之提高,于是教师可以很顺利地带领他们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流行音乐作品,例如周杰伦的《霍元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使学生们意识到,戏曲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它同样可以具有时代气息,同样与时代并进,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正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泉。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调控不同手段促使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只要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倾入更多的革新理念,最终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出自我音乐审评观,进而真正达到喜爱音乐、了解音乐、品味音乐。

参考文献:

[1]蔡菲.浅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J].魅力中国,2010(4).

[2]熊恩梅.高中音乐教学要弘扬民族音乐[J].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0(1).

《音乐之声》感悟 篇4

观《音乐之声》有感

姓名: 学院

学号:

最近看完了有名的《音乐之声》,深受感动。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长.哈默斯塔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而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最后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

电影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

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玛丽亚归属于了冯·特拉普,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奥地利被德意志占领后,忠心爱国的冯·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玛丽亚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磨难重重、险恶四伏,但他们还是镇定地在百老汇表演了“精彩绝仑”的歌曲,一举成名的同时也唤醒了所有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在修道院院长及其他修女的帮助下,冯·特拉普一家安全地离开国界,过着以音乐为生的幸福生活。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虽然是第二次看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

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除了玛利亚,还有冯·特拉普上校,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音乐·感悟·奋斗 篇5

我想,有一种音乐旋律,可以征服世界上所有的人,它发出的天籁之声,足以让所有人被它强大的魅力所感染,使所有人对这旋律产生共鸣,所有人理解、欣赏并赞美它,所有人都会随着这种旋律的起伏而起伏。这会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旋律呀!它不会出自任何大师之手,也不会出自任何名贵的琴,它只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旋律,即使几世纪后仍会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我想把最美好的音乐送到每个人的心中。为了这个理想,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到现在,我已学了六七年的小提琴,在市里也算是有名气的,但我一直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能是因为我没上过正规的音乐学院吧,也可能是我还需要更加苦练吧。有些时候,我感到实现这个理想对我来说或许有些难了。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我认为,我有点儿“老”了。有些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音乐了,到现在也算是小演奏家了。比起他们来,我真的差远了。现在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练琴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我通过做一名优秀的演奏家来把最美好的音乐送到每个人的心中的想法看似不可能实现了。我也为此感到惋惜。

但是,我永远不会放弃。我要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想要把美好的音乐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必须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也只有向前发展,音乐才能得到更多人民的认可,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音乐,喜爱音乐,最好还要做到心中有音乐,并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音乐。这样,美好的音乐自然会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当然,音乐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支持,想要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就得从我做起。我要用自己的演奏去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们和音乐之间产生一种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培养出高雅的气质,再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这样一步一步地,会培养出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了群众不懈的努力,音乐会形成一个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如果在世界上,人人都懂音乐,那么音乐事业将会飞速壮大。

在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同时,音乐也正在逐渐完美。这会是所有喜爱音乐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难发现,有些大师的演奏虽然堪称完美,但却并不十全十美。我认为音乐没有完美,只有更完美,近乎完美。但我相信,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下,音乐会逐渐变得更加近乎完美。这也是所有为音乐的发展做出努力的人最希望看到的。

人类当前最高境界掌握在音乐大师们的手里。我希望他们之间能经常开展交流会,共同谈论对乐曲的理解,结合各自的精华,力争发展成一种有创造性新式的音乐。如果成功,也会被人们广为流传,并会扩大音乐的范围。

人类创造了音乐,并逐渐在完善音乐,但人类更需要守护音乐。试想一下,如果音乐从我们的身边骤然消失,世界将是一片多么可怕的沉寂呀!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需要忠诚的守护者,亿万名忠实的守护者,他们忠于音乐,并发展音乐。如果可能,我会将我的嘴永远地闭上,用琴来表达我的心声。我坚信我们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人类会让音乐更加得完美!如果我们努力了,音乐向前发展了,我们就成功了!将来音乐会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音乐将会飞速发展。

我正在向着音乐的最高境界发起突击。即使我演奏不出最高境界的音乐,但我可以探寻正确方向,找到音乐的精华,为后人指明一条笔直宽阔的、通向音乐最高境界的道路。我会成功的!

音乐的精华之一在于它的灵活性。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是不同的,即使一个人对同一首曲子演奏两遍也未必相同。

有些人演奏乐曲时,拉得音准、节奏都非常好,就是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更没有创新。所以,在演奏曲子时切记不能死抠曲谱,曲谱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音乐演奏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演奏时必须融入自己的情感,并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演奏出心中的音乐,在个别的地方多奏两拍或少奏两拍都可以,有的连音也可以分开演奏,只要不影响整个的演奏效果就行。如果你认为好,在曲谱的某些地方做些改动完全可以,奏出自己的风格。说不定在你的一时的灵感之下的改动还能高于原作呢!

但是我们也知道,达到这一点也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曲子时多听相关的示范演奏,多体会。对曲子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更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去曲子里面。

在音乐发展的漫漫的道路中,我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因为我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实在是太肤浅了。我还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音乐演奏家都行动起来,共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音乐环境,让所有人共同成长,共同壮大。

我也崇拜很多大师。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是“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虽说是崇拜,但我至今没有听到过他的任何一段演奏。因为他早在1840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一段录音。我对他的了解只能通过它流传下来的一些曲子和一些关于他经历的文字叙述。细细品味帕格尼尼的曲子,许多滋味都是难以名状的。如果非要说出的话,我只能用粗犷、豪放、气势雄浑等词来形容。他的曲子开始有些不被人理解,但你如果深入他的曲子,细细品味,才知道他的曲子真是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拉好他的曲子意义非同小可。高难度的技巧,手法乱中有序,把情感和技巧紧密的结合在了曲子中,拥有着独特的拉小提琴的气质,在几世纪后仍会流传。

大家可能还听说过一位叫海菲兹的大师。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这是一位小提琴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家所体会到的精华!的确,人类不能没有提琴家,但人类也需要艺术家。对于提琴家,只要你有一定的天分,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坚持苦练,你必然会超越一般的小提琴手,成为提琴家。但艺术家却截然不同。成为艺术家,除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对艺术要有自己深刻的体会、独特的见解,并具备超群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非常细微的差距,但要想弥补这些差距,却是难中之难。你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多体会艺术中的微妙之处,忘我的投入到演奏之中,对于学习艺术的目的必须达到一种境界,争取达到并超越人类的极限。当然,苦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就不多说了。

对于艺术,对于音乐,大师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段话我今后都会铭记。他还告诉了我们艺术须与生活相结合: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没有艺术可言。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人才会成为一个情感丰富,视野开阔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有积淀、有智慧的人,最终促进整个艺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提升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艺术和生活学习是不可分开的。

世界的杰出音乐教育家林耀基曾说过:“拉琴是自由自在的游戏,让手指放松,跟随音乐律动,就能听到优美的琴声,这样拉小提琴,是一种享受”。忘记一切,沉浸在琴声中。”

有人曾经问过我:我练了这么多年的小提琴,参加了一些比赛,也表演了很多场,是不是想做一个大牌明星?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

青年小提琴家杨天娲对于自己的成名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我来说,我热爱音乐,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出名并不是目的,但是名声又是和这个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成就就不会有名声。我希望自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音乐的享受。对我来讲名气是离不开的,有上进的心态很好,但我不相信一夜成名,因为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无名。尤其是古典音乐更需要从小打基础。”

我练习小提琴,是为了从周边开始,感染周边的人,进一步推动整个音乐的发展,这在上问我也讲得很明白了。自己成不成名不是我最看重的,如果拉得好,自然会出名,我也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成为一个琴技高超的演奏家,因为我还有太多需要练习。可能将来我不会大有名气,但我必须成功。成功和成名两个词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也知道,成名并不一定代表成功。什么样的人算是成功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我,必须使音乐的高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也就算是成功了吧,心里会踏实一些。

感悟音乐之美作文 篇6

在路上,我的心情仍是十分郁闷。这时,我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音乐随风飘来。我十分惊讶“谁这么晚了,还在谁唱歌?”我好奇地循着音乐而去。在路的尽头,我看见了一个小乐队在表演。

乐队中有个乐手眼睛紧闭,眼眶深深地凹了下去,啊!他是个盲人!在他旁边还有两个人,竟然也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优美动听的乐曲,潇洒自如的表演,这一切让我的心一下子颤动起来,原以为他们都应该是愁眉苦脸的,可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他们完全陶醉在音乐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更加为之感动,他们是残疾人,也是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但他们却能那么乐观、那么坚强,表现了坚强的生活力,他们不但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战胜了命运。

对于音乐的点滴感悟 篇7

听久了, 对于音乐自然会有一些感悟。个人偏爱弦乐, 因为喜爱吉他, 而且, 很多音乐确实也是弦乐器演奏居多, 比如摇滚、布鲁斯、弗拉明戈、民谣等等种类, 吉他演奏居多;再者就是弦乐器的确比较容易携带, 例如古琴, 尺寸不大, 用琴袋装好就可以随身携带, 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听多了, 音乐在自己的耳朵里就形成了对比了, 这个对比当然是中西音乐的对比,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蛮大蛮复杂的, 假如非要拿它来讨论的话。但是, 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是避免不了的, 就好比国内油画里面的一个关于民族化的问题, 就是现代的东西与传统的东西怎么能融合或是相处。在这里我就浅浅的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而已, 不做沉痛的剖析, 也做不了这个分析, 只是从开始广泛的听音乐以来的并且结合自身一些专业的背景知识而作出的感性判断。

首先, 谈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个人认为还真的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 且不说传统音乐对于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度的减少和对现代生活的距离的增大, 就艺术发展这个概念点来讲, 似乎一直处于停留的状态。有好作品, 但大都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 大家都在啃老, 吃老本, 步伐卡在了古典与现代之间了。或许单拿一些古典作品来欣赏, 那真的是很优雅, 很空灵, 很美妙, 就如每当听高山流水时就能体会古时文人在此情此景里面的那种气质与感受。好的传统应该传承, 但作为艺术的发展, 显然不能吃老本, 不然又会走到死胡同, 就如中国画在近代的一些遭遇, 或者抛出国画已亡论。显然对于传统音乐肯定不能以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然而传统要怎么发展, 我个人当然是没有什么可供参考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 很多从事音乐的工作者们必定也在一直思索。我只能作为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对音乐的感知与品评口味作出一点点态度或是想法。就如今世界的发展, 当代艺术大行其道, 我虽没有去考证, 想必音乐界也是如此。且不论当代艺术的复杂性, 但是个人认为当代的一些所谓的现代后现代性还是可取的, 与传统必定有结合点。关于全盘西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然而完全顺着以往传统的路子继续往下走, 估计也不会出新的东西, 毕竟世界变了。所以结合的道路估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是关于结合, 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生硬的结合中西或是古今, 不是用上现代装备就看似跟上时代步伐了或是变的洋气了。在这里, 个人认为, 传统音乐尤其是以古琴这样的音乐类型, 文人气息尤为突出, 这与传统艺术里面的文人画是有太多的类似了。以董其昌为例子来说明, 他以古人的风格为师, 而不以自然为参考的对象, 但这并不会给画家更多的限制, 仿古也能提供画家相当多的自由, 使他们对眼前所见的意象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在传统风格中, “仿”人之所未曾“仿”1, 这样就不是把同时代的画家作为对手, 而是与活在百年前的古人大师的对话, 所以, 这也是为什么从今天看来, 从西方人眼中看待中国传统绘画更像是现代艺术。音乐与绘画是相通的, 所以从这一点说, 仿他人未曾仿, 对传统音乐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顾凝远也提出过“画家应该用心生拙, 因为一旦失拙入熟, 则拙不能复生矣”2。所以古人还是很有实验性的, 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对于不太成熟的艺术的一种可贵的态度。古人尚如此, 今人要做音乐更应该如此, 虽然会很疲惫、煎熬, 但这样传统音乐才会有生命力。

其次, 再谈西方音乐。虽对西方整个音乐没有什么系统的了解, 但是西方有民主与科学两样“神器”。所以, 在我眼里的西方音乐也是这样的, 建立在科学之上的, 并且一脉相承的走到现在, 到最后, 其实追求的与中国传统古人所追求的类似。这应该是属于解决了物质上的就要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了。听他们的音乐就犹如看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一样, 古典时期实实在在的感觉, 到现代追求感性的东西:古典音乐中的巴赫, 莫扎特的作品好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古典绘画, 严谨含蓄, 有张有弛;印象主义音乐中的萨蒂的作品犹如印象派绘画中莫奈的油画一般, 充满了光的感觉;新世纪音乐更像是一幅幅巴比松画派的抒情恬静的风景画;摇滚乐则更能够代表各种现代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与感性的作品。这些都是我的一些直观感受与粗浅分析。

不同的人总是共通的, 就好比对生命的虔诚和人性的关怀一样。音乐在我看来也是共通和有类似之处的, 就像有时听布鲁斯与大西北民谣一样, 节奏, 调式等等真的还很接近, 很有意思。作为一名音乐欣赏者, 虽有些感悟, 但也不会去纠结复杂的问题, 音乐最关键的还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注释

11.高居翰.《气势撼人》.三联书店, 第二章, 页76.

上好音乐欣赏课的三点感悟 篇8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家卡列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学生对音乐本身兴趣的培养。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审美情趣,发展个性起着促进作用。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认识到兴趣对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做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例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充分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它的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歌曲为一段体,全曲音域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感情,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夹用的衬词“啰儿”、“郎郎采匡采”等,来自呼牛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在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可讲解四川民歌的风格及山歌的特点,同时可对比东北民歌小调与四川山歌的不同风格,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儿童上山砍柴时的情绪,领会《太阳出来喜洋洋》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丰富音乐形象,把抽象的音乐变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去捕捉音乐,调动学生的想像,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养成聆听欣赏内容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实际为主,去欣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生如果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际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聆听中让学生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不妨采用提问和对比法。提问,首先就是在听前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必要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针对《赛马》一曲,可在听前向学生提出这个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听了以后有怎样的感觉等问题。通过这一提问,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思维想像。听后,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此外,采用对比形式也能体现音乐欣赏课乐曲的风格、特点、形式等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聆听中把握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如欣赏《赛马》时,在提问时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乐曲的第一段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乐曲的第二段以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曲调兴趣昂扬,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骑兵的勇敢豪放的性格,其中前半部分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富有动力。后半部分由伴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手指拨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结合,妙趣横生;乐曲的第三段以第一段的部分再现,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又一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对比听,不仅让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发展学生的音乐情感。

在欣赏时让学生聆听多遍,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作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针对教学特点进行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音乐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上一篇:网考金融学复习资料下一篇:期中考试表彰会发言稿(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