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精选8篇)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1

高校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把握导向和关口。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贵在落实,要在教书育人中得到体现。为此,结合讲话精神,教育部门当前主要抓好四件事:一、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二、着力抓好在六一讲话中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活动,三、着力抓好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节粮、节水、节电“三节”工作,四、着力抓好管课堂、管讲座、管网络的“三管”工作。

互联网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表示要高度重视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充分认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要把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统一设计,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的统一设计,从课程标准教材到教学、到考试统筹的设计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统筹设计作为一个持久的教育工程,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体现到宣传承载成才的各方面。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界地位日益提升, 我国的高等学校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了首要任务。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教育部特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提出了一种可参考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英语课堂上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而且也很难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得大学的英语课堂依旧是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而在这种新模式下, 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知识之外, 还要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 教学环节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监督者, 从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新形势下,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使之更加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更加适应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多为利用现有的教学材料, 旨在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中的知识, 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结果就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学生成绩差强人意。要想得到成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才会真正有效地学习。与此同时, 由于大学学生人数猛增, 教师人数相对不足, 师生接触的时间主要就集中在课堂上了, 那么, 在有限的时间里, 如何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 这也使得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目标之一。

另外, 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氛围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来看是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之外, 还要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外学习,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运用英语语言去交流沟通, 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课上学习能力和课外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时间的有限性, 教学内容的繁杂性,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剖析自我学习特征, 不断自我操练的能力, 尽可能地将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消化吸收, 并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不是应试教学下的哑巴英语的学习, 让学生寻找更多可以使用英语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语言知识之后可以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学习者有自我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 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首先, 学校的教学活动, 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应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一个方向来开展。在这样的大方向下, 大学英语教师除教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外, 还应设计更有利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先精选教材再精选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同时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要让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 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在不同的语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 要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能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新语言认知和理解。

其次, 大学英语教学应选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设计出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要先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 多采用一些利于语言教学的教学方式, 例如课堂师生互动问答, 小组话题讨论, 个人观点阐述等等,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十分缺乏语言环境, 因而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增加目标语言操练的环节,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和鼓励,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 随着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资源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补充, 这样既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宽的渠道, 而且促进学生改进原来的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互联网络信息,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这样教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为了改变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学习, 学习态度被动的现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成为了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内容, 进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结合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教授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控制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使用, 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学习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学生个人的努力参与, 学生在明确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之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并且会受益颇多。因此, 高校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摘要: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教育部提出了一种可参考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同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了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发展自主式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仅仅是把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作者从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设计角度, 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探讨了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6.[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6.

[3]廉东昌.浅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软环境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9) .[3]廉东昌.浅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软环境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9) .

[4]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1) :60-64.[4]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1) :60-64.

[5]周琦.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8 (34) :29-30.[5]周琦.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8 (34) :29-30.

[6]毛培胜, 韩建国, 张蕴薇等.精品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5) :22-23.[6]毛培胜, 韩建国, 张蕴薇等.精品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5) :22-23.

[7]任京民, 刘兆宇.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135-136.[7]任京民, 刘兆宇.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135-136.

关于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培养 篇3

在物理的教和学中真正发挥同学自主性参与的作用,教师的认真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合理安排等。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教师的课堂引导更为重要,它是学生自主性参与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和关键所在。

1积极鼓励同学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培养其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虽然已多年,但在应试教学、教师利益、学校教学质量生命线驱动下,眼下在不少物理教师中还盛行“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之风。这种做法看似节约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实际上他们是过分强调了物理知识的传承,而缺乏对学生探索精神、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严重扼杀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权利,不可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参与教学的理念,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探索乐趣。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

老师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通过自主性参与的探究活动,学到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鼓励每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观点,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即使错了,也决不讽刺、挖苦,而是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验证。在课堂上不是少数学生表演、其他学生是观众,而是每一位学生都既作为演员又是观众的角色,教师也不是导演,只是策划和点评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个性也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最大限度被开发。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时,我用激光手电打出一束光在墙上出现一个亮点,但空气中的光束无法显现出来,“怎样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呢?”请同学根据平时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设计实验。结果大出我所料,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教室里扫地时有灰尘,窗门射进来的阳光路径能看出来,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扫帚扫地使教室里充满灰尘”;有“清晨乡村炊烟中看到太阳光,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教室里燃烧废纸产生大量烟雾”;有“在手电前放一张白纸,看到纸上有光束”,还有一个学困生竟然提出“早晨树林里有水雾,可清楚看清太阳光,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激光手电前方喷水雾”,并让他们用准备的激光手电进行实验,然后指出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创意,特别是对那个学困生的方案大加表扬,同时指出其中扫出灰尘和烧出烟雾对大气有污染、影响大家的健康,白纸上不便观察,是不可行的,最后让他们对这些方案进行改进,马上有同学提出“用玻璃罩中放点燃的蚊香”,并一起动手操作。虽然课常秩序看起来有些乱糟糟,但此间同学的探究热情高涨,参与率很高,几乎人人都参与,自主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要重视探究的过程,不能光注重探究的结果

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就草率得出结论,有的老师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两张小桌的脚朝下,压力不相同,观察到作用效果不同,马上提问“这个实验中哪个物理量相同?”,学生答“接触面积相同。”,又问“在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学生立即回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第二次实验让小桌脚朝上,压力相同,观察不同效果,问“这次实验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师提醒“看看这次实验中哪个物理量相同,哪个不相同。”,生即答“压力相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接触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最终归纳出结论。这节课中教师提问、提示、学生回答,环环相扣,教学环节无懈可击,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学生的思维很不充分,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这是拽着学生往前跑,作为主体的学生连自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还能发挥什么自主性呢?教师应在做完实验后,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发表各种想法、观点,还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的自主性也在这时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联系实际,有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物理教材中有些简单的知识或科学世界中的内容不需教师多讲,可让学生自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教材上的结沦一目了然,教师不能提一些表面的问题,而应该提升结论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总结。例如学习“不烫的开水”时,先让学生自学,找到开水不烫的原因是“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再提问“高山上鸡蛋煮不熟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办法解决?”学生可想到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造成的,并可采用锅盖密封或高压锅解决这一问题,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装有水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怎样使试管中的水沸腾?”这样立即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许多大胆的设计可对一些有效的设计进行当堂试验,使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的热情。又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课前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打捞沉船的新闻材料,了解其打捞原理,以及潜水艇如何实现下沉和上浮的。这些教学方法的选取既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4长期保护同学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学生讨论,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善于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探究中解决一些新问题而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下去。坚持让学生写物理周记,把每周自己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特别是每节课自己自主性参与活动的感受,在知识和技能上还有什么困难要请教、哪些成功经验可以介绍给同学们,这样可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情感趋向。有同学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还有同学对基础知识学得很好,但在联系实际应用时就不知该如何下手等,都可以从他们一周交一次的物理周记中反映出来,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时采取因材施教,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给每个同学创造机会,让他们明确下阶段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认真自我剖析、自我发现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

5坚持物理课堂的开放性,不断赋予学生自主性参与的权利

因为学生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是在更大的空间、更弹性化的教学氛围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里指的开放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只是强调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感受,达到教学的生活性、未来性;学生上课不追求活动的有序和高效,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教师上课时应强调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有什么新的问题和好的想法时刻可提出来供大家讨沦交流,不需要太好的课堂纪律,要还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了自由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参与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学生的智慧以及学生的理解、思维、观察、体验、比较等内发性行为和他们的合作、分享、倾听、操作等外发性行为。

下期主要内容预告(2007年8月20日出版)

课改之窗师生互动老师、学生在新“新标”下的课改中教和学的体会。

专题辅导点金初中教材(主要是9年级或初三)的重、难点及易错部分的内容点拨。

指点考试与解题迷津关于考试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考妙题赏析对有关中考妙题、新题的归类分析、解答方法及中考改革等。

走进重高初中光、力、热声等大单元检测题。

中考竞赛考场2007年部分省市等地中考和竞赛试题交流。

小物理学家学生稿件。(欢迎广大同学在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科学探究方面的文章,请老师组织同学踊跃赐稿,并请写明指导老师姓名)

实验探究师生对教材中的演示或分组实验的探究;课外小实验或科学探究的经验体会等。

进军金牌有关竞赛辅导经验及考试方法指导的文章。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4

动实施方案

为了实施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进一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农二师二十九团中心团场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我单位制定了如下实施计划:

一、成立团员意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进行广泛动员

1、为贯彻好团员实践学习“三个代表”的教育活动精神,单位计划成立一个由连队领导及党、团员组成的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对全连的各类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摸清每一位团员的基本情况及现状,动员单位领导干部、职工、暂住人员、外来打工者和各类流动人员中的所有团员参加此教育活动。

2、在11月6日---10日召集单位所有团员和一部分青年群众代表召开一次共青团动员部署会议,进行深入广泛动员。利用此次教育活动契机开展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座谈会,对团员和广大青年展开问卷调查,讨论共青团现阶段开展增强共青团意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切实增强广大共青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不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共青团组织群众基础。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手段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国中全会精神和共青团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把握“永远跟党走”这个主题,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根据上级精神和群众建议向所有的共青团员提出教育活动的要求,对参加教育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纪律、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制定出书面的材料,建立起对广大青年和流动性强的团员组织、指导、联系的工作机制,做到来有组织接收管理,去有个人活动记录,加强团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组织吸引力。

二、开展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

在11月11日---30日之间:单位领导和职工中的团员要展开每周两次的理论学习,以团中央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定编写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读本》和《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活动问答》为基本教材,重点学习《党章》、《团章》,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对于不在本单位居住和工作流动性强的团员则采用自学的方式,团支部采用发放学习材料,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主题讨论、团日活动等形式的学习,确保每一名团员至少能参加一次讨论活动,过一次组织生活,至少上一次团课、学一遍团章、学习时间30个小时左右,在活动中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做到有活动有记录。

三、总结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巩固教育活动的成果

单位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四评”活动,团支部根据要求做出团员的评议标准,召开团员民主评议会,团员个人开展自评,团员之间开展互评,团员对团支部工作和团干部进行评议,团支部根据自评和互评情况对团员做出评议。对于团员出现的问题不足,团支部要坚决纠正,提出批评意见,帮助整改提高。对于在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团员单位将考查评议,力争推荐入党。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有志青年,团支部将积极发展入团,努力壮大团员队伍,扩大青年群众中的影响。单位积极展开“先进团支部”的创建活动,做出书面的创建计划措施,建立团支部的工作制度,推广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规范团支部工作。团支部不断加强与党支部的学习和交流,学习党支部在基层建设中的先进做法,充公信托基层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开展团支部规范化建设。总结教育活动的经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流动团员管理制度、团员评议激励制度、团干部考评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的长期机制,以确保此次教育活动的长效性。

园五连团支部

2005-11 呈:团委

园五连团员意识主题教育计划

园五连团支部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5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涉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定位、根本任务、鲜明立场、阵地建设、方式方法、原则方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一系列重要思想,站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战略高度,立足党情国情世情,运用全面、历史、辩证、发展、法治的思维方式,科学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科学总结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体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对矛盾风险的准确认知,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而且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极端重要”阐明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重视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虽然说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但并不是说其他工作不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越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是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总书记关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新定位,既与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也为新时期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此后,他又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做出重要指示。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谈到这个问题,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指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强调,“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重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2002年,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形势下,总书记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三是传统教育引导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四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面对这些新课题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把意识形态的“变量”转变为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增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和意义。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会出大问题。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才会相得益彰。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建设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为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当今社会,只有把“两个巩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找到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实现“两个巩固”,关键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旗帜问题至关重要,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是根本。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只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凝魂聚气”的目的。念好“真经”,解决真懂真信问题。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还针对当前一些错误观点和言论做出回应,提出告诫。他指出,当前社会上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总书记还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因此,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误导,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之所以能焕发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样,我们在今天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需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他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生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总书记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史观,要求全党**,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他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他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后,“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的重要命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他同时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把党性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和言论。这些错误观点和言论,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无疑是对这些错误观点和言论的有力反驳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再次重申,对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廓清模糊认识、坚定政治立场,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开始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移。这个战场的胜负,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面对这种新形势,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这为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专门对做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系统阐述。他指出,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他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他要求,要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总书记还对加强管控与发挥互联网监督作用的关系做了说明。他指出,“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这就厘定了有关部门管网治网的边界,在严格以法治网的同时,要注意区分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同互联网监督的区别。对于前者,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对于后者,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同其他新技术一样,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快速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挑战,各种错误思潮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西方国家借助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都大大增加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多次强调,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总书记关于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有理有节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有效抵制错误观点言论在互联网上的攻击和渗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守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是生产理论、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地方,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生产思想又消费思想,既生产舆论又消费舆论,既生产理论又消费理论,既生产文化又消费文化。这就决定了高校始终处于各种思想理论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的最前沿,也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重点。社会上一有新思想出现,总是首先传导到校园。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存在模糊认识,对我国高校发展目标要求的把握还不到位;有的高校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还不强;有的高校阵地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等等。总体而言,无论思想认识还是工作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中央要求还存在差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16年12月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总书记在会议上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方面,对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17年5月3日,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效,强调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这些重要论述,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政治要求,也为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不断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要求各级党委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宣传思想部门的职责,一些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对此,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能依靠宣传思想部门单打独斗。一方面,宣传思想部门要强化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相继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更加明确所肩负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各级党委要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决不能做“爱惜羽毛”的“开明绅士”。为了把“党管原则”落到实处,必须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是确保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和气度,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党的宣传思想部门作为意识形态的管理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新闻舆论部门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工作者亟须增强忧患意识,克服本领恐慌,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唯有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老百姓信得过的人才队伍,才能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意识形态,即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能动作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会超过当时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自从阶级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摘自《辞海》)

意识形态工作又称做思想上层建筑相关方面工作。

意识形态就像是要给人们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拓展资料:

意识形态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它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6

红河州与越南接壤,有3个国家级口岸,是云南省沿边开放重要地区。罗萍介绍,疫情防控中,当地持续推动红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47项试点任务、5项首创政策试点任务落地,同时加大金融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力度,降低疫情影响。

“我们出台了12条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罗萍说,通过积极主动服务,挂钩联系、定期走访外商投资企业,得以全面掌握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解决它们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复工达产,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存在形态分析 篇7

一、教材社会化内容分析框架

1.学生社会化内容维度的确定

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子类。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研究者通常从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等角度进行探讨与描述。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将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 (1) 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 (2) 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掌握; (3) 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确立; (4) 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培养; (5) 个性的发展。[1]根据这种理论观点, 社会化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文化层面, 研究者通常将其要素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规范 (包括价值规范、行为规范) 、理想信念等类别;二是个性发展层面, 包括个性品质的培养, 自我意识、自我观念的提升等;三是社会结构层面, 主要指社会角色的学习。这三个层面从不同视角入手基本囊括了人的社会化内容的主要方面。

学生社会化作为人的社会化的子类, 具有作为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即学生社会化处于初级社会化阶段, 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 社会化内容具体体现为各科教学内容, 集中呈现在教材上。各学科因学科特点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主要侧重在知识技能上, 如数学学科;有的属于综合性学科, 涉猎面广, 如语文学科中学生的社会化内容囊括了知识技能、社会规范、角色塑造、人生理想、健康个性等维度。

2.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的分析框架

审视教材中的社会化内容, 可以从教材目标维度与教材内容构成要素入手。

教材目标主要指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内容的编写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课程标准简明扼要地标示了课程目标与学生社会化内容的一些对应关系。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为例, 其十条总目标既有字词、读写等语文知识技能类内容, 也有诸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生态度、文化认识、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类内容。这就从面上概略地指示了语文教材中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价值观、个性品质、人生态度等不同社会化维度。

教材内容要素维度的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学研究文献看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与人的社会化的对应关系。在语文教材社会学研究中, 研究者从价值取向、文化倾向、社会角色、性别倾向等角度对教材内容作了大量的分析, 为审视语文教材的社会化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价值取向的研究为例, 研究指出,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有如下一些基本取向: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无私奉献、勤劳刻苦、诚实善良、人际和谐、男性中心等。[2]这些取向蕴含了政治类价值取向、道德类价值取向以及性别角色类价值取向, 是属于具体层次的内容要素。由此可见, 语文教材内容基本上是遵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根据学生社会化的特点而编写的。

由此, 借鉴语文学科中学生社会化基本内容的研究成果, 参照社会学中社会化内容三层面分类观点, 我们将分析框架确定为三方面五要素, 三方面指知识技能方面、社会规范与角色方面、人生理想与健康个性方面;五要素指知识技能社会化要素、政治社会化要素、道德社会化要素、角色社会化要素、理想社会化要素。由于五要素是三方面的具体化, 分析主要从五要素角度着手。五要素分析框架囊括了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能够比较全面而典型地分析教材中具有社会化功能的内容要素。

二、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存在形态分析

语文教材中社会化内容的存在形态包括社会化内容的构成及其呈现方式。下面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 采用社会化五要素分析框架作具体分析。

1.知识技能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包括语文知识技能、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三个方面。其中语文知识技能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等, 属于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和位置有两类, 一类是以短文形式集中出现在每个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 一类是以分散的形式呈现于课文前后的提示、练习、注释及附录等栏目中。[3]

(1) 文化类知识

语文教材中文化类知识涉及哲学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史地经济知识、天文知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生理和自然界知识、军事知识等等, 涉及面远远超越了其他教材的囊括度。这些知识大多附着于选文、注释及课后习题、资料袋、宽带网中, 只要求学生了解, 尽管基本不在考纲明确列出的考试项目中, 却也经过了精心编写, 有其特定的用意, 通常作为隐性要求的教化内容引导学生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存环境, 更好地融入社会, 增强谋生的能力。

(2) 生活技能类

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反映基本生活技能类的文章, 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明确提示生活技能, 如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另一类隐含于相关事情中以进行独立谋生等的思想教育,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 通过让孩子学会看病这一事情, 传达了对下一代自立的期望。

总之, 语文课本就像一个小百科全书, 蕴藏着丰富的知识, 这些知识涉及面很广, 是其他教材所不可比拟的, 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 学生能对社会、自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政治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是国家向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重要媒介, 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或政治倾向的养成上。

以人教社课标版语文教科书为例。小学阶段政治教化内容主要是简单的政治知识、信仰与政治情感态度, 其编排在质与量上都有层级递进的特点。例如, 一年级上册只有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属于政治类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篇课文都属于政治类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8篇课文都是政治类内容, 这是量的增加。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具有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特点。以低年段4篇与首都有关的课文为例, 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是以简单的短文灌输热爱首都的感情, 显得直接而简洁;二年级角度拓宽了, 对首都北京作了多侧面的描述, 其中《北京》写其美丽, 《我们成功了》刻画申奥成功时的北京, 聚集于国家领导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面;《看雪》则选取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这一角度, 强化学生对首都、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编排方式, 从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与同册教材不同课文两个层面, 体现出连续与强化的特点。

到了高年级, 随着学生接受能力增强, 政治类内容的深度、广度随之增加, 在政治知识、信仰、情感态度、政治形象等类目及其呈现上都有了拓展。以政治形象的呈现为例, 教科书所选的大多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选取点包括党的领导人的艰苦创业精神与优秀品质, 以及延安、北京等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符号的“圣地”。除此之外, 小学高年级及中学课本中开始涉及一些政治规范类内容, 引导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看法与态度, 通常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 以论理的形式逻辑严谨地引导学生对政治规范的认识。

从横向呈现方式来看, 同册教材通常选取不同政治类事物或同一政治类事物的不同方面以整合的方式强化政治教化。例如, 低年段教材除了选择首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一年级上册还择取了作为政治象征的国旗、升旗仪式等, 二年级上册还选取了欢庆国庆节等政治现象;其呈现途径除了课文, 还有课后“资料袋”, 语文园地中的“我会读”、“展示台”、“回顾·拓展”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等栏目。

总的来看, 语文教材集中选取的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政治类内容, 这些内容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课后习题、插图、资料链接、口语、回顾·拓展等构成成分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 建构了一条横向整合、纵向贯穿的层级递进式的学习链条。

3.道德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类内容要素主要包括人伦类道德类目与非人伦类道德类目。参照吴永军的“道德价值取向类目量表”, 人伦类道德品质包括外界交往类品质与自我伦理类品质。非人伦类道德品质包括与外物有关的道德类品质 (如环境道德之类) 和与自身相关的道德品质 (如进取、立志、信心等类目) 。其中, 与自身相关的伦理类品质属于个性品质, 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支撑项。

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其中人伦道德类内容选文最多, 从一年级上册就有热情好客类如《欢迎台湾小朋友》, 礼貌类如《有礼貌》, 互助互爱类如《爷爷和小树》, 和谐共处类如《小熊住山洞》, 亲孝仁爱类如《平平搭积木》等选文。这些选文以生动的形象直接展示人们之间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认同、模仿。教材同时也安排了如《该怎么办》之类道德类问题情境设计, 以启发学生思考, 加深道德认识, 塑造道德行为。

在非人伦类道德内容上, 教材选取了一些表现学生个性品质的选文, 如二年级上册《我选我》涉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进取等内容;《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除了与人相处的人伦道德外, 也有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道德类内容。此外, 教材还选取了相当数量的与外物有关的道德类文章, 如一年级上册儿歌《轻轻地》、口语交际练习《这样做不好》的插图、课文《小熊住山洞》等涉及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等行为规范;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成的》, 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都是典型的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道德类内容;这三个年段选文的表现方法由记叙为主发展到论说为主或记叙、抒情、论说综合运用, 表现方法的复杂度与内容的深浅都有层级递进的特点, 而同一主题不同侧面的反复呈现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关于教材中的道德类目, 吴永军作了统计, 其“价值取向类目量表”中道德类目共有24亚目, 即爱国 (爱家乡) , 仁爱、科学、勤学、坚毅、奉献、亲孝、智能、勤俭、进取、认真、信实、谦虚、友情、立志、信心、敬业、合作、知足、热情好客、助人、自尊、谦让、宽容。[4]这24亚目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 虽然不是立足于对所有教材的分析概括, 但基本反映了语文教材中道德类内容的构成情况。

道德类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通常是以课文为主体, 渗透于文前提示、课后练习、资料袋、插图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其呈现特点是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 既有简单直接的方式, 也有熔铸于人物语言与行动、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方式;既有同册同一道德类目不同角度的呈现, 同篇课文不同道德类目的呈现, 也有不同年级同一道德类目的纵向连续呈现。从低年段的简单易懂的道德形象与活动到高年段有一定深度的道德活动与认识, 教材在纵向上体现出深难度加大、内容反映面拓宽的特点。

总的来说, 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类内容相当丰富, 内容的呈现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的学科特点, 有利于学生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念、规范与情感,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仿效道德行为。

4.社会角色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因选文及插图的特点, 容纳了众多的社会角色, 是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教材中的社会角色类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其一, 从类与量上看教材角色的呈现形态。根据研究者的统计, 教材中的社会角色大致包括:政治领袖、共产党干部、军人或党的战士、警察、烈士、民族英雄、革命者、帝王将相、文学艺术家、教授、科学家、教师、学生、工人、农林渔牧人士、商人、医生、民主人士、官员、家庭妇女、普通知识分子、体育界人士等角色类型。这些社会角色的择取态势是从家庭邻里、学校为主到社会为主, 基本上符合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 每一阶段都有合适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一年级上册角色形象主要有学生、教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叔叔、农夫、盲人、诗人、售货员、小丑、军人、神话人物等, 主要集中在小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材人物角色越丰富, 活动领域越开阔。由于每一种角色形象都隐含着社会对其在角色义务与角色权利方面的角色期待, 教材选择与忽略某些角色, 角色的量的安排, 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对这些角色地位的看法, 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从量的有无、多少体现出来。

其二, 从呈现方式上看教材的角色形象。除了类与量的处理外, 教材中的角色形象还通过行为活动与形象塑造等手段呈现角色期望、态度与规范。以性别角色为例, 教材主要从两性职业、活动领域、形象塑造等方面刻画性别角色, 其间的显著差异暗示了社会对两性角色期望与态度的不同, 这类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教材对角色规范的呈现主要是凭借语言描述及角色行为展示, 与行为规范尤其是道德规范有密切的交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好汉查理》就提示了“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说话算数”等道德规范与角色行为方式;《我不能失信》强调了做人要“守信用”的道德规范与角色行为。教材借助课文人物角色之口直接鼓励或贬抑角色的某些情感态度与行为, 属于正面的直接的榜样教育。

总之, 教科书中的人物角色是对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人物的镜像反映, 选入教科书的角色形象在呈现上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 其情感、行为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给不同年段的学生提供了可认同的榜样范例, 对培养学生分清角色类型、健全角色扮演心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角色适应的能力有或显或隐的影响。

5.理想类要素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理想方面, 研究者指出, 建国以来的教材中, “人生理想”占据了部分篇幅[5], 说明“追求理想”也是教材的价值取向之一[6]。教材中的理想社会化内容其实是社会对学生的生活目标与人生志向的教化, 企图将学生的追求目标规范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其内容主要包括理想及其实现途径与方法。

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教材中的理想类内容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种类别, 因前两者与政治、道德类内容有交叉, 此处单看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呈现情形。

首先, 生活理想类内容。生活理想是人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生活方式的要求和向往以及对自己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 包括个人生活中追求的具体目标。[7]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小青石》等就属于生活理想层面的内容, 目的在于通过课文中人物形象对生活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 引导学生认同与仿效。还有针对具体生活目标的选文, 如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描述了懒狮子的不良生活目标与人生态度, 四年级上册《乌塔》则示范了将长期目标细化并最终实现的方法, 这类选文更能切实地引导学生的当下行为。

其次, 职业理想类内容。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工作行业、工作部门以及事业成就的向往。一年级下册《火车的故事》、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就是通过梦见开火车以及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的话语表白来展示儿童职业理想的萌芽。职业理想类内容还包括实现途径与方法的教化,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讲的就是主人公另辟蹊径最终实现职业梦想的经历。

从呈现途径看, 编者主要将其渗透于课文人物形象的经历以及阅读链接、文前提示、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等栏目, 如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三的训练话题就是理想。理想类要素在低年段主要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做梦、言说等方式策略性呈现, 中高年段则增加了理性思辩内容, 拓宽了涉及面, 尤其是社会理想类内容增加, 这与小学生的认识由家庭生活为主逐步发展到关注社会生活有关。

综上所述, 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五要素上, 其呈现方式是不同领域的片断性内容以某种秩序横向整合为同册内容, 纵向聚合为具有模糊层次性的成套教材。这种多维度内容组合的体系性特征从纵横向上保证了社会化内容的完备性与连贯性, 能够有力地指引和规限学生社会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2.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龙文.中学语文教材中人伦篇目选材研究.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 (3) .

[6]朱志勇.适应抑或超越?——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个体我价值取向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 2000 (5) .

关于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 巧妙置疑 动手操作

21世纪人类社会已悄然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素质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巧妙置疑,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教学导入方法在一节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所以新授课导入时,力求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惊奇之余,急欲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习进入良好状态,思维进入最佳境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新知识的获取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赛车各式各样,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还有正方形的车轮。“砰!”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问:“谁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车为什么不稳?”再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新授教学中,可让学生任意给老师出相同加数的连加试题,考考老师。以往都是老师考学生,而今天是学生考老师,学生兴趣极大,都想试一试自己出题难住老师。当然老师极顺利地脱口而出,说出结果。学生没有难住老师。这段表演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呢?学生急欲揭开谜底,这时老师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只要你认真上完这节课,你就能掌握这一秘密武器。这就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创造性学习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情境。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体会成功的快乐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老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做”和“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知识当作现成理论来教,而是要以“做”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不同类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摆、剪、拼,看能拼摆成什么图形,此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操作的积极性。通过摆、剪、拼,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或三角形。学生通过拼和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不讲自明。通过动手实践、比较和思索,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做”不是盲目的、机械的,而是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的自主探索,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三、强化训练,学以致用,感悟知识延展性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练习,更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一)突出重点,在“精”字上下工夫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把精力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练在关键处,练在点子上。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利用“妈妈购物98元,付款100元,找回2元”的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138-98=138-100+2”的简便算理,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二)紧扣难点,在“巧 ”字上动脑筋

不能单纯的多、重复地练,使学生处于机械、模仿的被动状态,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练习设计巧妙,学生愿做、乐学、肯探索,从而激发起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新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更好的开发。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解法之后,设计这样的练习:1.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2.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3.长是5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观察第3题,会发现长和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如果再应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就麻烦了,于是通过讨论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的练习,不仅强化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算法,而且很顺利地导出求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抓住关键,在“趣”字上做文章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练习不厌其烦,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诱导性,又带有趣味性的练习题目,迎合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激起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一些信封上,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看谁能又对又快。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四)设计练习,在“活”字上找突破

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实际,要注意思考性、灵活性。既要注意同一思维训练,又要注意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想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氛围,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会学。教学设计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大胆创新,才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四十分钟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宜宾市《公共知识》考试大纲下一篇:业主委员会工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