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推荐13篇)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1

刘桥中心学校

魏凯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借鉴外校成功的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提炼、总结,逐步构建了刘桥中心学校新《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这种学习的方式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展开.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五个“注重”.一、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其中,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有参与感、成就感.但在实践过程,往往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案例

1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王拾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15元,交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你准备怎么写呢?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1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a元,请失主速来认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注重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和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能够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案例2 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

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

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

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

案例3 我在执教“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首先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 这个问题对单个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完成的,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问题一提出便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让他们一边动手一边操作一边演算,10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他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个人的看法,再后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在老师引导下,在同伴们的合作下,此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答.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首先是分组应该合理;第二是合作讨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为了形式而讨论;第三是合作应该以个人思考为前提;第四是应该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想在课上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对课堂中的合作交流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保证个人思考的空间,切实发挥合作交流有利的一面,同时更多鼓励课后的合作交流.四、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2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 精确切入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社会发展的日益信息化, 课外读物、电视、网络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使得学生的数学现实远远高于按照教材学习进度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所以, 教师就不能仅仅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中去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 精确切入, 突出教学的重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 在教材安排上首次出现百分数,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外读物、电视、网络上早就认识了百分数, 所以课前我留了预习作业———查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 我没有从教材的逻辑起点出发, “神秘隆重”地引出百分数, 从零开始一点点地学习新内容, 而是直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 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展示着自己搜集的百分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 抓住本课知识的核心问题“你们能说说你所提供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精确的切入点, 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无奈地“跟着重复”, 而是生动地、高效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内容, 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把握了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习方法策略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 数学学习实质是学生运用技能掌握程度、操作能力高低、专业水平是否进步等, 对学生的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获取数学知识, 建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假设猜想、比较鉴别、类比迁移、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有条理地学习, 努力使学生做到解决数学问题时, 思路清晰、做法简洁并逐步达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境界。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恰当利用教学资源, 注重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整合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精心预设, 为可能在学习中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 给生态资源以“着陆”之地。教学中, 教师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 为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 允许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 真诚地倾听学生, 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只有教师有备而来, 顺势而导, 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 生成就越有可能, 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拓展,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 就不能预约精彩的生成。

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 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注重数学方法的引导。让教学风格朴实一些, 双基训练扎实一些, 教学容量厚实一些, 让学生思维活跃一些, 教学方式灵活一些, 让每个学生在45分钟里收获得更多!

(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

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细节 篇3

一、教学场景

一老师讲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老师出示一张多媒体课件后,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想一想,再告诉老师。”学生认真观察课件图片,老师提问其中一个男同学。该男同学起立回答道:“这幅图中的小男孩有36张卡片,小女孩手中有14张卡片。”老师示意学生坐下,并请另外一位女同学起立回答:“你说一说,小男孩和小女孩一共有多少张卡片?”该女同学说道:“36+14等于,嗯……”老师说道:“36+14等于多少呢?你知道吗?”该女同学认真思考。但老师已面对全体同学说道:“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课堂上多名学生兴奋地举起手并喊道:“我知道,我知道,等于50。”但老师却没有请学生回答,装作没有听到的样子说道:“同桌两人一组,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用小棒怎样算。”(学生在纷乱后开始摆小棒)

二、课堂教学场景给我们的反思

教师的不断反思会让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成功。针对上述教学场景,我认为:

1.教师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一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反复推敲自己的课堂语言,经过不断选择和提炼,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条理分明,用简洁明确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认知非常重要。上述案例中老师说:“想一想,再告诉老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老师的语言学生听懂了,而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是老师却没有让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老师作为成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不一致对小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是难以弥补的,如果长期如此,小学生们一定会说“某某老师说话不算数”,对老师的信任度会下降,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受到影响。

2.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小学生的心理非常敏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在上述课堂案例中,一女同学正在认真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但老师却没有等到该女同学回答出答案,便又继续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这个场景的出现,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该女同学,尤其是她的心理。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心理感受,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时间长了会形成自卑感,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最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最起码要知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尊感、成就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为学生创造一种时刻处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学习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这节课,该教师怕女同学思考答案浪费时间,怕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浪费时间,以至于直接省略了请举手学生回答问题的教学环节。教师出现这些细节上的教学失误,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等待,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并对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快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积极正面的评价。另外,教师应该知道,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往往不会恰到好处,一堂动态、真实的课往往不会沿着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师只有确定“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才会更加精彩,学生的能力、思维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4.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要的,教师的反馈应该及时而全面。不论学生说得正确与否、表现得好与差,教师都应做出必要的反馈与评价。如果教师能够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能够指出学生在某一具体方面取得了进步,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勇敢地的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无论学生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所看到的教学场景却缺失了“教师评价”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能够意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长期下去,师生之间的情感将会出现问题,老师的教学效率就会打折扣。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4

85中

陈翠敏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创造性,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构建有效课堂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把握恰当的深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情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和错误,会引起苦恼、气馁等不良情绪,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而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给自己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并满怀信心地去着手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思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既不能简单肤浅,也不能深奥怪僻。如果过深,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容易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收不到效果,要么造成寂然冷场僵局,挫伤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徒然浪费教学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应答的兴趣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繁简适当。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问,答域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注意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太难太繁,超越了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学生无从思考、推导;太易太简,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问题深度把握要恰当,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突然抛出的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难而退,就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作用,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提问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和层次,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思想品德学科要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问题、抽象问题合理肢解,深题浅问,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或由易到难,或由外到内,或由现象而本质,或由特殊而一般。

设问时只有进行适当的梯度设计与调整,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一步步地透过现象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注意提问对象的广度 提问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也就是说,设计提问,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又要兼顾中差学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倾向于叫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几乎不叫落后者回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这些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的回答正确率较高,便于教学顺利进行;而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迟疑、抓不住要害甚至错误等情况而使教学进程中断,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困难生。教师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最终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变成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回答的机会,并因此导致他们分心,对课堂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捣乱行为,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广度,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平等回答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把提问适当地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类型。对学习困难者,尽量让他们回答简单题并及时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以满足他们能力提高的需要。那种一味让少数“尖子生”享受回答问题“专利权”的偏向,难免会引起众多学生的反感,甚至抱有不合作的“抗议”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5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原则

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心任务而服务

通常情况下,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不是自发的过程,是在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完成的.任何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中心和任务,师生都要为实现这一中心和任务而共同努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备课时,教者应对提问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布置,尽可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切忌东拉西扯,打乱学生正常思路,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果学生偏离了中心,教师就要适时打住,就像手中的风筝,高低适度、远近适宜.2.问题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问题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切记不可大、空、泛

首先,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例如有个老师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准备了一只用布蒙住的细口圆腰的花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知识测出花瓶的内径.他先让学生猜布里这个大家伙是什么,猜来猜去大家都没猜出来,时间倒用了5分钟,这一问题环节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学生盲目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事实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去提问,尽量使得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有效设问.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例如,一次评优课活动中一个青年教师上“平方根”时,讲完性质后练习,其中有一道练习是让学生先举一个数,然后说出它是谁的平方根.结果前两个学生都举了正数的例子,老师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不同的例子呢?”一边继续请同学起来回答,结果都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举一些负数或零的例子.老师很生气,在评课时还没发现自己的问题,认为是学生太傻.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这个“不同”是数字不同?符号不同?还是其他呢?可见有效的设问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再者,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提问.例如,我在初三的一个双语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上“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的课时,了解到双语实验班已经复习过方程的内容且基础较好,所以在上的时候直接一步步抛出了本堂课的问题串,效果较好;而普通班进度慢,当时还没有复习过方程,当我也像在双语实验班那样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就让我意识到这是不行的,因为学生连最基本的根都不会求了,很生疏,所以我立即取消计划,从复习的角度提问,慢慢引入关系,结果内容虽没上完,但是课堂的效果是好的,学生回答起来很顺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我曾经听过一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公开课,开课老师这样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篮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班级里七嘴八舌,本来紧张的气氛变得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3-20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尔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他们甚至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故设计发散性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同一条件、多种结论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我们常见如图1那样图案的地面,它们分别是全用正方形或全用正六边形的材料铺成的,这样形状的材料可铺成平整、无空隙的地面.现在问:①像上面那样铺地面,能否全用正五边形材料?②你能不能另外想出一个用一种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的材料铺地的方案?把你的想法画成草图;③请你再画出一个用两种不同正多边形材料铺成的地面的草图.分析 要完成此题,要求学生理解题中要求,总结规律,结合多边形有关知识及图形来探索问题,本题中②就有无数个方案符合要求,如图2.③中方案也很多,如图3.本题中设计方案的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查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效检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设计逆向思维的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题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传统习题、常规解法后,通过逆向分析,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训练逆向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和试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方程组.分析此题是在学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后设计的,学生可在熟练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后,逆向求二元二次方程组,故应求出以7,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及以-3,5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才能构造出二元二次方程组.·设计一题多变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形及习题的发散思维习惯

通过对图形的变换或者条件的更换或添加,可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例如:把两块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按下页图4放置,其中边BC,FP均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①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下页图5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②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6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①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学生的每个思维障碍处巧妙设疑,不断深化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6

轵城三中

李雪琴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是一名出色的引导者,一堂好质量的数学课,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巧妙的导入和恰当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之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语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节课的成功将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巧妙的方法和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初中的孩子年龄还小,好奇心比较重,玩心也比较重,有些孩子还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精心组织导入语,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很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灵活的使用教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引入情境,设计巧妙的导入语来引起他们的共鸣。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的导入与设问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疑问加悬念

教师的导入语里要加入适当的疑问和悬念,刺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演绎一堂堂精彩又生动的课。

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 mm,对折两次高度是两毫米,对折四次是16毫米,那么大概要对折多少次就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高度呢?”学生会猜测一个很大的数,然后教师告诉他们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这样导入:

“金字塔那么高,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高度呢?”或者问“怎样不过河能测量一条河的宽度呢?”这时孩子们在下边小声议论,于是教师可以说“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轻松的解决它了.那么过一会请你们给我答案好吗?”学生听了这些话,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能专注于本课的内容。

(二)趣味加陷阱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我对前排一个男生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和XX同学一起去寻宝,挖到了80个金元宝,你们每人几个?”这个学生听到这样幼稚的问题感觉好笑,“每人40个啊。”我接着问: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可是你和你的同学还发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个三角形的,你们要将它平分,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才会使两人分得的一样多呢?”这个同学回答不出来了,这时把问题抛给大家,“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要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知识来回答。”有的孩子说作“三角形的高”,有的说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的说只要作“三角形的中线”就可以了,很快学生就讨论出三角形中线可以平分三角形的面积的结论了。再例如:

在教“圆”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先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便笑着回答:“圆形。”

师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造成三角形,四边形„„。”

同学们的兴致立刻就高涨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师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和椭圆的中心),行吗?”

同学们始而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

师紧接着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自然就引出了圆的定义。

教师要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可以选择这样的导入:将来有一天你做生意了,准备处理一批电脑,原来是按成本价上涨百分之二十,现在你打算按进价把它处理掉,所以你决定再下降百分之二十,那么这批电脑的价格有没有回到原来的进价?是亏了还是赚了?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没亏也没赚,因为„„”;有的说:“不对,是亏了„„”。有的学生就会用具体数字去算,最后会得出了矛盾的结论,在同学们的议论中,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是亏了还是赚呢?告诉你一个好的方法,用方程可以替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三)生活加思考

教师的导入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调动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下面的一段导入语:“暑假的时候我一家准备去游玩,想选择比较便宜的旅行社,那么现在有两家旅行社,所标的价格是一样的,可是优惠条件不一样,请你们帮我参谋一下,去哪家更便宜一点呢?可要替我算好了啊,谁帮我省下钱来了,老师奖励棒棒糖”这类的题目都比较长,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他们没有耐心去看题目,这样一说呢,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说教师导入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

审题导入法也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也有它的好处,有些内容就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整式的运算时,学生会将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混淆,于是,我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板书课题课题之后问:“同学们,请看黑板,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呀?” 学生会去读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我接着问:用两个字来回答我刚才的问题,我们将学习什么? 学生会答:乘法。

于是我继续问:学习什么的乘法?(请用一个字来回答)学生回答:幂。我接着问:什么样的幂? 学生回答:同底数的幂。

此刻,教师总结,我们将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

“那么谁能写出两个同底数的幂?我们试试它的乘法运算是怎么回事。”通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很清楚我们这堂课要进行的运算是什么,而且也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时,我又采用了类似的导入语,学生把这三种运算分的非常的清楚。运算的时候错误率很低。

(四)鼓励加激将

数学教学中,练习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练习课上充满激情呢?老师要充当好“主持人”角色,要精心组织自己的“台词”,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潜力。因为是练习课,有些孩子会不重视练习,甚至产生懒惰的情绪。于是我就用语言激励他们,例如:“今天我们要做五组练习,我们把它看成游戏里的五关,看看谁能一直通过五关,错一题就少一滴血哦。看哪位同学能杀到最后一关”学生的兴致很高,都很认真的对待每一个习题,带着饱满的情绪做完练习。做完以后我会总结,找到那些过关的“英雄”让他们有成就敢。在做稍微有些难度的题目时有的学生不想动脑筋,这时我会说:“刚才在(2)班上课时有一半的同学做对了这题,我们班可不能输给他们哦。”学生听我这么一说,那种不服输的劲就来了,就会全力以赴的去解决这道习题。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设问和导入都是一门学问,如果你问题问的好,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求知欲,问的不好,就会让他们觉得问题很难,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理等待 篇7

一、数学思维在等待中绽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需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错过”.

1.在审题中等待,开启思维的阀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 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2]. 笔者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出示这样一个例题: 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问题抛出来后,优秀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体积没变,表面积变少了. 按以往的教学流程,我就可以借势完成此环节的教学任务了,这时我并没有着急肯定,而是等了一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审题时的适时等待,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起来.

2.在探究中等待,让思维得到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会有很多种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人探究,等待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现,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 楼房外壁用于流水的铁皮水管的形状是长方体. 做这样一节水管, 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生1: 我是用六个面减两个面,( 1 × 15 + 1 × 0. 6 + 0. 6 × 15)× 2 - 1 × 0. 6 × 2.

生2: 我直接求四个面,( 1 × 15 + 0. 6 × 15) × 2.

师: 还有吗? 再想想. ( 我这时不着急,等了等)

生3: 我通过学习还发现可以这样列式,( 1 + 0. 6) × 2 × 15.

师: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我并没有着急的去将这道题完成,而是充分的给学生时间去讨论,最后经过大家集体的思维发现,不但得出了侧面积可以用周长 × 高来解决,还知道了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剪开,发现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不就是长 × 宽吗? 而它的长也就是原来的周长,宽就是它的高,这样我就得出了要求侧面积就可以用底面周长 × 高或者说侧面周长 × 长了. 这样的等一等还真是等到了好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比我们教师日后总结多少遍都有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自己说出来,全员参与的, 这样的思维清晰、有条理,这样记忆会深刻.

二、智慧的等待,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的等待,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放飞. 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问后等待,促学生思考

教师要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紧接着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连串的问题. 往往还没等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教师只是用很多解释和引导. 让学生理解,教师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 定心能够生成智慧,安静能够容纳百川,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静心思考的习惯. 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等待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数学思维,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出错后等待,让学生体悟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法时机 思考 预设问题生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課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抓住恰当时机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二、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如:在讲工程问题时,经常将工程总量看成一个整体“1”,根据”总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计算,这就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就要根据练习题中的变换、转化设计问题。例:煤炭产存有90吨煤,用甲拖拉机单独运需20小时运完,用乙拖拉机单独运需30小时运完,问两拖拉机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同学看完这道题后就会很快列出:这时老师可以继续设问:这样解对吗?为什么?正确的解法究竟怎样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可以加深同学对工程单位“1”的认识,同时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四、提问也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旧知识为学好新知识起着桥梁作用。因此,以知识的联系设计好一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五、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9

习惯用正确 姿势去读书写字,有很多好处。读书写字时,腰挺直,胸膛距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并保持45°角。这个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但让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们身体的成长发育,大大减少了得驼背和近视眼的几率,而且也能促进女孩子胸部的正常发育。这对他们以后找工作寻伴侣都会起到好的效果。

正确的练字、抄写习惯,对小学生的帮助也很大。课上让学生练字、记笔记是,我发觉孩子们大多数是眼睛看着书或者黑板,手就在本上写。好的写会儿看看本上的字,不好的半天才看一眼,这样写字的结果是,错别字多,自给潦草,不成行,甚至是字上写字,龙飞凤舞。有的同学一个词写了好几遍也没有练会,笔记记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无论什么时候写字时眼睛都要看着字。练字时要先把字看清楚,分析它的结构,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什么偏旁,各部分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是词要想想词的含义,不同的含义,字的形旁就不同。所以如果是生字词,我们就要先看上至少5秒钟,然后把视线移到本上,根据刚才的记忆把字词写下来。这样练字,一个字词写不到两遍,孩子们就可以记住了。如果是抄写文章或者是记笔记,至少要看半句话,可以从四五字开始,以后慢慢增加字数,然后把看到的记在脑中,根据记忆把它写在本上,这样不但可以把字写工整,提高了抄写速度,而且也能理解,记住含义,事半功倍。

当然小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还有很多。例如:注重积累的习惯,积累要分门别类的习惯,注意观察的习惯等。

浅谈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 篇10

浅谈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

设问,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设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提问的语言艺术,还要讲求所提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为此,教师要在“提问的艺术殿堂”里进行潜心修养。设计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匣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展开想象翅膀;有利于教师渗透德育;有利于启迪求异思维。

一、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创新因素,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颐和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的‘滑’字能否换成‘划船’的‘划’字?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争辩,而且学生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不仅理解了“滑”与“划”的区别,还深刻地体会到了“滑”字用得确切巧妙,它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湖面如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作者在这句话中用这个‘滑’字有什么好处?”就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教师的精心设问,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蕴含创新思想的问题,这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的两个“矛盾”,精心设问:“‘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老奶奶在等待灵车时的心情怎么既是焦急,又是耐心呢?这里矛盾吗?”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指挥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无声’和‘指挥’搭配在一起,得当吗?”在教学实践中,我捕捉教材中貌似矛盾或不得当的地方,精心设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正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教师以设问引发矛盾,激起学生思考与争辩、求得理解、消除矛盾。由于教师精心设问,不仅使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内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

教育专家袁微子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精心地设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教学《新型玻璃》这课后,我这样设问:“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五种新型玻璃为什么能防盗、夹丝、变色、吸热、消音?”我相机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第二天,学生捧着一本本课外书告诉老师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激起了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学生创新力发展的基础。

四、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地设问,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教师设问:“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以后,他会做些什么?他生活得怎样?”这一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知识储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如此,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五、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教师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来陶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教师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剖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第五部分时,我这样设问:“五壮士面对着敌人的重重包围,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他们真的胜利了吗?”这一精心设问,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有的说:“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有的说:“他们没有胜利,因为他们被敌人包围了,无路可走。”……这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问:“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领悟到了五壮士以牺牲作为代价,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掩护任务,领悟到五壮士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党和人民。此时,学生立刻产生了对五壮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激起感情的波澜,而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六、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启迪求异思维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求异的火花,并积极助燃,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钻研兴趣,又鼓励了学生探索精神,还启迪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习第四部分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非常危险,你有什么好办法救孩子呢?”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用帆布张开,让孩子跳向帆布。”有的说:“让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请直升飞机救援。”……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让学生通过深入理解课文,认识到让孩子跳水,是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最好办法。学生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我相机设问:“如果孩子不跳水,放弃了这唯一的生路,船长会不会开枪呢?”这一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兴趣,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精心设问,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递向思维,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11

一、以生为本,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一些数学知识较为枯燥无味。小学生本身就比较好动、好玩的,如果教师像传统教学一样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搞得课堂死气沉沉的,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所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的教学中,首先教师给出了两张跳绳的图片,问同学们这两根跳绳哪根长呢?该怎么比呢?这时候教师就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两根跳绳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并自己动手比较一下,看看到底哪根跳绳长。在学生们动手做了之后,大家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结果。然后,教师亲自教给学生如何去比较,将两根绳子并排放在桌子上,然后将两根绳的一头对齐,看绳的另一头,多出来的那根就是比较长的一根绳。学生们看见教师的示范后,都比较清楚地学到了这节课中“比一比”这一概念。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融入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极好。

二、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将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通过这些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10以内的数,在上课之前在一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卡片背面上,编上一些关于这些数字的谜语贴到了黑板上,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谁先猜对了谜语卡片就归谁。这时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去猜这些谜语,学生们在这个猜字游戏中就学到了这些数字。学生的兴趣因游戏而点燃,学生们在游戏中自主地去学习,同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游戏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教师可以充分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而在教学生学习时,教会学生转动思维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主动转动思维,思考问题,任何数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逐层引导、调动,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分数,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苹果拿出来,问同学们这是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将这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半,又问学生这是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又将其中的半个苹果又平均切成了两半,又问同学们,这是几个苹果?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大家想到了什么?教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导到分数的知识上去,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分数的概念。在这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着学生去自己探索分数的概念,分数所存在的奥秘。而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地思索,大胆地猜想,尽情地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数学知识,教师经常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这样能够帮助了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枯燥、繁杂的数学内容,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无形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的《乘法》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乘法这一内容,教师出了一道题:笼子中有鸭子和兔子,总共有18个头,54只脚,同学们算一算笼子中到底有多少只鸭子多少只兔子?教师让学生们自由结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同学们学习兴致更高,开始主动分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这些头、腿的个数来分配谁来扮演4条腿的兔子,谁来扮演2条腿的鸭子。在无数次的探索、商量中求得了正确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明白了要想完成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就必须学会合作,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小组贡献一份力量,该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不能依照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喜好来做这一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乘法”的知识,还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关键词:有效,自主探索,巧妙追问,适时点拨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细品文本,努力把持课堂核心目标,让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学有所得。

一、积极发问,自主探索

发问是教师传授知识、诱发思考、启迪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有讲究,做好以下三点:

1.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学生的成长需要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慢”的艺术,缺乏生长过程得来的“快餐结论”,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数优生的“表演秀”而掩盖了全班学生的认知真相。要在发问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争辩的时间,留有充分地操作、观察、分析的空间。课堂发问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迹。在等待时,教师应走进学生,与他们共同经历认知的过程,引领他们向着问题深处畅游。

2.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发问过多,频率高,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跳了多少次都可能不知“桃树”在何处,更不要说摘到“好果子”了,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兴趣。一般的课,理想的发问应以3—5个为宜。

3.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一个问题发出之后,课堂上立马能形成“群鱼啄饵”之势,左攻右啄,跃跃欲试,最终寻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学生初步掌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在口中填数字,思考:(1)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2)为什么?第一问显而易见,第二问就很有思考价值,有些学生通过穷尽13至93九种可能,一一列举予以否定,是个办法。而课堂上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受第一问的启发,敏锐地分析出3其实就是几十加3,无论填什么,除以5结果都一定余3,这样学生对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巧妙追问,激发探究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首发的问题后,正确的要追因,不对的要追错,肤浅的要追根,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迷途自返。犯错误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是很正常的,对一个班来讲,也可以说是应该的。教师要直面错误,解剖错误,甚至是欣赏美丽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

2.乘胜追击。数学要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课堂中教师或者学生首度发问后,许多问题,学生大多能够比较顺利地回答出来,但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生回答顺利之时,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在发问“19的后面是多少”,学生众口回答“20”后,可以立即追问:“为什么?你怎么证明给大家看?”这样学生就得深入思考,对课堂难点的认知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适时点拨,指引方向

课堂发问与追问,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行为,课堂点拨则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课堂点拨做到点前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拨后则“柳暗花明又一村”。

1.言简意赅。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点拨的语言更应“惜字如金”。课堂点拨要围绕核心目标,达到“多一字则赘,少一字则不到位”的境界,精炼的点拨要给予学生想像空间,要便于记忆和理解,要体现数学简洁之美。单个知识点的点拨要言简意赅,知识板块的点拨要融会贯通。精炼的点拨就是要围绕课堂核心目标点出思想,拨出思路,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点拨也许应该精炼到“转化”这一思想———怎么去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切割可以转化为近似长方形,也可能是近似梯形,甚至还可能是其它图形,这样的点拨不仅对本节课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再用“转化”思想解决未知问题也很有启迪。

2.妙趣横生。精妙的点拨,不仅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更能化平淡为精彩,撩开数学知识神秘的面纱,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篇13

梁才中小郭素君

新课标倡导我们对教学要发展性评价。为了落实评价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都十分关注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在我们身边的数学课堂评价往往比较偏重分数,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忽视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多源、多向潜能的发掘;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发展观”是数学教育理念精髓之所在。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呢?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营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自己,以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质疑解辨,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和谐宽松的评价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中已编入了利息与成数,在教学后我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把这些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在积极、热闹氛围中,我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记录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舍弃无关问题,互评解题方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实践证明,课堂中的“乱”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差、学习效果不佳,相反,它的“乱”使学生无压力、无等级。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评价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一个的设想时,教师总喜欢立即给予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既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也使回答问题的同学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倚赖于老师,“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说应该这样做”就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而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异中评长短

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并评一评自己的方法比起别人的有什么优势或不足,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自己。

(2)答中自感悟

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疑而有思,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如学生在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时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判断对错,留下一点空间给学生,并加以疑惑的表情,学生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哦,不,应该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如此,学生能在教师留下的适当时间内及时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3)议中求完善

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

三、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善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命题时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放性。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学生很好的评价。

例:1.我们班去做早操,60个同学排队,可以按每行人,排成行。

2.菊花每盆4元,兰花每盆16元。现在有100元,可以买菊花盆,兰花盆。

3.“校园里有7棵松树,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多8棵。有多少棵杨树?”

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

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上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正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学生解答起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爱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多元目标,让学生乐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过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到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轻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假如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为学生建立的“成长记录”包含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的优秀习作,获奖记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注意及时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的小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方面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表现平时采用“丰富有趣的标志性评价”、“言简意赅的便条”、“富有哲理的课堂观察评价”等手段。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鼓励的语气和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年龄特点和趣味性,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内容──广角多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爱好、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评价中要独立的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双向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除老师评价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是以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主,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

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避免了片面地给被评者无情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情况,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过程──动态发展对于任何一项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故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因此,我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上一篇:以我爱植物为主题的作文下一篇:2024年团委学生会宣传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