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精选6篇)

河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 篇1

许多人不知道河南理工大学是几本,其实官方也没有说它究竟是几本。因为教育部官方并没有一本二本的说法,只是在大众的观点中,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就是一本院校,本科第二批次招生的院校就是二本。那河南理工大学是第几批次招生呢,河南理工大学是几本?

河南理工大学在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甘肃等省市是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在这些省市可以说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本;而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在这些城市可以说河南理工大学是二本。

但现在许多省份都已合并了本科第一批次和本科第二批次招生,以后只会区分本科批次与专科批次,所以说河南理工大学是本科院校,以后估计说一本、二本的人会越来越少。

河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 篇2

对于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来说, 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中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 即毕业生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基础扎实, 同时也具备较全面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 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能够在各种企业中起到业务骨干作用。在条件成熟之后, 学院应该考虑着手培养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以培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对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 进行战略规划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1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后,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 包括信息内容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人员管理等诸多内容, 跨越技术、经济、人文三个层面, 如此一个内容庞杂的本科专业, 其具体的教育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跟市场需要和专业背景之间尚存在差距, 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也较差。培养目标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计作为支撑点的。

通过以前对学生的调查, 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 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 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 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 学生无一技之长, 专业特色不明显, 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1.1 课程繁杂, 有“拼盘”之嫌, 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为了兼顾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采用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设置, 但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而是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 课程之间的知识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 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部分课程交叉重复, 如市场信息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重复, 有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太强, 如信息组织。还有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 比如与ERP相关的课程, 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正是企业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学实验薄弱, 社会实践不足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 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 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 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学时较少, 一些必要的教学软件配备不足, 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 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此外, 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实践能力非常欠缺。

1.3 学生就业困难

信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普遍感觉自己竞争力不强, 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 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 其结果表现为毕业的时候就业困难, 就业率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在于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 专业培养缺乏特色, 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平平, 无突出之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 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太过逊色, 和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相比, 在专业水平上也是望尘莫及, 由此导致企业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当然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信息化还未真正为中小企业所实践, 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便是有此意, 也无此能力, 这就造成了信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而导致就业困难。

针对我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求我们在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时, 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本身的问题, 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我们要加强信管专业本身的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长, 以期增加其再就业时的竞争力。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教师们, 近两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研究, 以开放的理念与眼光, 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更新培养模式设计, 在培养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养模式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付诸实施, 将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 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又具有一方面专长的学生。

2 分支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指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 在专业中划专业或方向, 在资深教授专家的规划引导下, 由学生依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深入学习实践, 最后形成专业内分组培养的模式, 故称分支培养模式[2]。分支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师资力量雄厚, 知识结构合理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 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汇集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专业方向的不同人才, 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管专业的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方向相对较多, 为实施分支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2 宽广的社会实践资源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阳市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多个固定的业务实习基地, 如洛阳市内的中信重机集团、河柴集团、洛轴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玻集团、洛耐集团等, 洛阳市外的河南天鹰集团公司、河南天宏集团公司、平顶山兴鹰公司、河南天使集团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设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机构曾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过信管专业学生需求调查, 得到很多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如:要加强实践, 多了解企业, 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要突出专业的特点, 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自己的“杀手锏”等等。由此可见, 分支模式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而且迎合了社会需要, 同时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3.1 分支培养的方向的设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点, 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在计算机技术大类下, 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编程 (C++、java等)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类下, 可以划分为ERP、SCM、CRM等分支学习方向。

也可以按相关的标准划分, 设置分支方向。如按技术标准 (划分为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 , 或按功能职能标准 (划分为财务信息系统类、人事信息系统类、生产制造信息系统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类、电子政务类、小型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分支) , 或按项目进度层次标准 (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分支) , 或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

分支培养方向的划分与设置, 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 可以根据学院信管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支培养的方向, 对信管专业的学生实施分支培养。

3.2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求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 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 与企业接触,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 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 以此来带动各分支培养方向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养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要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 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较强的课程, 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的学时, 开设与ERP相关的课程, 购买安装一些必要的管理软件用于教学。

在课程教学方面, 可以通过设计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分支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将课程进行分类, 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进行深入学习, 精通该领域的主干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学习必要的软件, 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ERP软件或是SCM软件, 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和立体的概念;在学习《系统工程》时, 可以借助相应的系统仿真等软件, 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研项目方面, 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 完成项目或者撰写论文,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运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 从课程角度多增加实验课时, 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3.4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

分支培养并不是要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打乱, 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学生有选择的重点学习某些课程, 并在课外对这些课程进行拓展学习, 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专长。

分支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授课到项目实践, 分组培养、协同交流。在实践上可进行分支协作组队, 引入“项目小组”, 依托老师的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小组成员参与锻炼、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分支培养的时间可设定为一年或两年, 以大三和大四两学年为宜。

在社会实践方面, 采用校企联合, 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请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报告,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个实践环节中, 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4]。

4 总结

分支培养模式作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它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的建设, 也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我们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学逐步推广实施, 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峰, 江雨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4) :30-33..

[2]徐建国, 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10) :74-77.

[3]张军, 李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10 (11) :1198.

河南科技大学高校专业简历 篇3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5岁(1992年4月9日)

居住地:河南

电 话:17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交通/运输/物流

职 位:信息技术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 校:河南科技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信息技术经理

工作经验

/7—至今: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 交通/运输/物流

技术部 信息技术经理

1. 前期从事客户站联网售票系统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软件事业部);

2. 后期从事软件产品管理和售前技术支持(行业方案部),制定出交通行业解决方案及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出演示系统;

3. 协助技术总监制订公司软件产品线和售前人员招聘等部门日常管理工作;

4. 负责公司软件产品售前技术支持(包括:产品演示、需求调研、技术方案、DEMO、标书编写)。

/7—2015/7: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机械/设备/重工

技术部 信息技术主管

1. 管理分销和电力事业部IT团队,制定区域IT发展战略与年度IT预算,使之配合企业战略目标并实现业务指标。

2. 负责IT运营以及IT项目管理。实施IT项目按照计划,满足业务部门需求,按时交付,控制项目成本在预算以内。

3. 参与业务流程分析,持续改进及业务流程的整合。维护公司IT架构及业务系统。(ERP,PLM,CRM等)。

教育经历

/9—2014/6 河南科技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 本科

证书

/6 大学英语六级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全国重点大学王牌专业 篇4

新闻学、艺术设计、微电子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地面武器机动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自动化。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计算机、历史性、会计学、宗教学、财政学、统计学、档案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中共党史。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艺术设计、音乐学、生态学、行政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类、化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心理学、天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影视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

复旦大学:

各重点大学的王牌专业 篇5

5、哈尔滨工业大学(顶尖高校):航天、机械、机电、材料、土木工程、建筑、市政环境、计算机、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全国第一)

6、南京大学(顶尖高校):天文,物理,化学、地学、大气科学

7、浙江大学(顶尖高校):化工、控制、流体传动、计算机、工业心理学、茶学,特种动物

8、中国科技大学(顶尖高校):数学,物理,化学,

9、西安交通大学(顶尖高校):电气,机械,电子,材料,法医

10、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冶金

1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法学

12、北京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管理、铁路信号

1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历史、环境科学

14、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

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学、计算机

16、北京理工大学:机械、车辆,爆炸

1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食品

18、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化学化工

1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公共管理、心理、地理

20、同济大学:建筑,土木,桥梁隧道,汽车,德语

21、华东理工大学:石油,精细化工

22、南开大学:文、史,数学,有机化学

23、天津大学:化工、制药、精密仪器、建筑

24、重庆大学:机械设计、电机、建筑

25、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船舶海洋近海工程、化工、物理

26、东北大学:自动化软件、材料、矿山冶金

27、吉林大学:化学、法学,汽车工程,畜牧地质

28、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海洋,核科学,水下技术

29、东南大学:建筑,土木,道路工程,电子通信

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

31、河海大学:水利,水电

32、南京理工大学:弹药车辆

33、合肥工业大学:汽车、机械

34、厦门大学:金融,历史,会计,化学,近海环境

35、山东大学:文、史,微生物,哲学材料

36、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药物食品、卫星遥感

37、武汉大学:测绘,计算机软件工程,水利工程

38、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电机,模具、新闻,同济的医学

39、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岩土

40、中南大学:材料,冶金,医学遗传学,桥梁隧道

41、湖南大学:汽车,机电,工业设计,土木

42、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航天,自动控制,通信指挥

43、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光电,生物病害,基因工程、哲学

44、华南理工大学:制糖、造纸,聚合物

45、四川大学:华西医科,生物医学、材料,皮革

46、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

47、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系统、车辆工程、轨道交通

48、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制导,热工程,航空

河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 篇6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每个年级选择5个不同专业的班级, 各发放问卷5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998份, 有效问卷995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欠缺, 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较低, 未形成良好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 在法律实践方面更需要加强践行力度。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一) 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欠缺

法律认知是形成法律情感、意志、信念、态度、行为的基础。法律认知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之上, 大学生才可能形成法律权威意识、法律思维方式以及进行具体的法律实践。据调查, 69.57%的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做到了部分了解。对于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仅有50%的大学生基本了解, 但内容并不全面, 理解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深。当问到“对于已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是否是完全民事主体”这一问题时, 只有30.43%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全民事主体, 有13.04%的大学生认为不是, 还有56.53%的大学生说不清。而对于程序法, 则有73.91%大学生不了解, 这对于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及自身修养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则有65.22%的大学生不了解, 这样大学生自觉遵守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基础就不牢固, 行为失范的概率更大。

从调查情况看, 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了解较好, 而对于程序法和《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知度很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在课程方面涉及较早, 而刑法作为一种惩戒性法律, 学生平时关注度会高一些, 媒体上相关内容也较多, 学生通过读报纸、看电视、浏览网页都能了解到这些信息。所以, 社会舆论、现代媒体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影响是很大的。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中规定的当事人的权力和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学生通过社会舆论、现代媒体等手段只能了解部分情况, 内容也是粗略的。对程序法的深入全面的了解, 需要大学生在充分了解法律程序的知识基础上更加主动地通过法律实践去进行。而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则暴露出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被动性, 在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二) 法律思维方式尚未形成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原理、原则和精神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其基本内容包括法律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法理意识。法律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 当法与情、法与理、法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时, 完全要以法律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实际上, 在日常行为中大学生“用法”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情况看, 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还未完全形成, 部分大学生还非常欠缺。发生突发事件时, 仅有8.70%的大学生经常选择用法律方式解决, 仍有23.91%的大学生从没想过用法律解决问题。那么, 解决突发事件的方式将可能是不被预期的, 可能是暴力方式, 也可能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这将增加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另外, 大学生要成为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 日常行为必须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符合, 自觉用法律规范调整自己行为。调查显示, 有77.83%的大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4.35%的大学生没有树立这种意识。当问到“你会用法律评价他人行为吗”这一问题时, 仅有30.44%的大学生能够做到, 这种“用法”“护法”意识的欠缺, 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法律的被动学习和运用, 形成了相对消极的法治文化, 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法治舆论氛围有待提升。

(三) 权利和义务尚待明确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核心要素。权利指可以要求他人做或不做的一种资格, 是权益和自由的体现;义务指必须做或禁止做的一种规定。作为公民, 行使好权利且履行好义务是必须之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 我们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大学生对于我国实体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以及自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意识都非常欠缺。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对法律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了部分了解, 甚至有的大学生能做到全面了解, 可见, 学校教育在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是有成效的。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仍有17.30%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完全不了解, 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本科生中普遍开设, 其中法律部分内容占据三分之一, 可是教学效果并未完全体现, 部分大学生并未完全如我们所愿对法律教材内容入耳、入心, 有些浅尝辄止, 甚至有些充耳不闻。法律知识的掌握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 但法律意识不能止于“知”, 而要履行“行”, 所以, 具体的法律实践是养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又一关键因素。调查显示, 32.61%的大学生能够经常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另有82.61%的大学生能够经常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可见, 部分大学生可以做到自觉践行法律。与之相对应, 仍有4.35%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法律实践。同时, 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在行使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 即对于法定义务的履行比率远远大于对于法定权利的行使。这可能是受传统法文化影响所致。长期以来, 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法的惩戒作用, 促使人们形成了履行义务的习惯和取向, 而法对于“权益和自由”的保护作用却宣扬较少, 权利意识没得到充分启发。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培育新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义务的履行, 而且要关注权利的实现。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机制

(一) 发挥高校主渠道的引导作用, 调整和改进各项支撑点

1. 凸显法制教育课程的专门性、专业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目前, 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体现在大一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上, 法制教育的专门性无法体现, 课时安排也非常有限。鉴于此, 课程体系应做必要调整, 如在基础课之外, 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强制增选法律专门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从业的需要选择几门课程认真系统地学习。担任法制教育课程的基础课教师, 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制教育能力, 多听取法律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建议, 只有对法律有较深刻的认知和研究, 才能对法理、法律精神、法律知识、法律案例做出深刻的剖析。另外, 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法制教育课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灌输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主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方法, 从法理入手, 让学生真正认识法律、信仰法律、践行法律。在法制教育课程考核上, 不应使用单一呆板的卷面考核方式, 可以将卷面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2. 开发法制教育隐性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设置中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学生课余活动较多以及法律条文的枯燥, 并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重视。鉴于这种情况, 高校要由被动变为主动, 建立和扩大法学社团的规模, 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 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另外,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法学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或邀请审判法庭进学校。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 到法庭庭审现场去旁听案件的审理, 到监狱去参观, 真正感受法律的深邃、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庭的威严, 增强对法律的信仰。

(二) 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1. 加强立法工作,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建国以来, 我国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是与人们的日常需要相比, 现有的法律体系仍然是不完备的, 甚至在有些领域还是空白。从最近几年发生的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事件来看, 法律的制定明显具有滞后性。对于生活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讲, 更希望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2. 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和司法适用的公平公正,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建立法制社会,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制止或取缔一切非法活动, 对违法犯罪活动, 必须依法严惩, 决不能让法律成为摆设, 要让它成为人们手中有力的武器, 成为惩恶扬善的正义天平。只有这样, 大学生生活于其中, 才能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强大和威严, 才能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践行法律, 维护法律的权威, 否则将对法律产生疑惑、疏远甚至违背。

(三) 发挥家庭和个体的互动作用, 让法律永驻心中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 做好遵纪守法的模范, 才能给孩子铺好守法之路。大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主动地、积极地去了解法律、学习法律、践行法律, 真正提升法律在心中的位置。当然, 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端正法律态度是关键。法律态度是法律意识的核心, 如同德沃金所指出:“法律的帝国并非由疆界、权力或程序界定, 而是由态度界定……”法律态度是我们自觉追求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提升法律修养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法律态度不仅有利于法制社会合格公民的培育, 而且能形成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促使法律秩序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 1997, (9) .

上一篇:写秋天的田野优秀作文下一篇:播音与主持专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