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推荐7篇)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篇1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

①.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篇2

时间:2015.10.14 地点:秦皇岛新世纪高级中学 五楼演播室 观察科目:高中地理 执教教师:赵俊艳

观察课题:复习课《地球表面形态》 观察报告人:康曙光 观察点:设计环节

一、观察点选取说明

赵俊艳老师上了一节高三复习课,选取课题为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复习重点主要放在“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我选择的观察视角为“设计环节”,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赵老师如何组织设计课堂环节,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并能够符合高考命题特点,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突破重难点。

二、观察结果说明

赵俊艳老师的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少教多学”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课程设计共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基础知识回顾,学案反馈、讨论展示点评、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赵老师对于学情有了深入的了解。第一环节,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着手,结合实际景观图片判断地质构造类型,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印象。随后的第二环节中,赵老师引入了很多老师都容易忽略的概念教学,突出地理核心概念,辨析易混名词,探究地理原理,将表象升华为理论。第三环节中,赵老师用五道探究题目将课堂探究的氛围推向高潮。学生按小组分配,合作探究、展示讨论结果。问题设置符合高考题型,突出能力立意。本环节也是课堂用时最多的环节,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疑问,又将疑问在讨论中解决。特别是问题4的设置,用一道题将静态的地质构造加以联系,变成了动态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四环节设计为课堂检测,本环节用时很少,可能是时间不够的原因,赵老师并未给学生思考时间,直接找学生说出了答案。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也是由老师复述板书来回顾本节课内容,如果换由学生来总结会更好。

三、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2、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

3、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地形图、白纸、小树、小草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利用暑假也出去玩了一趟,想不想看看老师去哪了? 生:想。

师:观察黄山和青岛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们去过哪里?能不能告诉大家那里是什么样的。师:有的同学去过黄山,有的去过青岛,有的去过蒙古大草原。都感觉祖国大好河山太美了。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下其他地方美丽的景色。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祖国的美景,我们高邮有这样的地形吗?

二、认识地形

在这此美景中,我们看到有大山、有峡谷、有峭壁、海洋、有大河、有湖泊、有草原、丘陵。这些地形跟我们家乡的地形一样吗?(出示油菜花和高邮湖)

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家乡的地形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表面》 除了平原外,还有什么地形呢?

分别出示:盆地、山地、丘陵、高原图片和地形特点。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图片,现在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电子白板出示地形、特点和简图)让学生把相应的特点和简图与地形连起来。

那么地球上除了这几点常见地形还有别的吗?下面一起欣赏下。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照片,他拍摄的与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吗?下面我们拿出地形图出来看看,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哪里是海洋?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我们国家的地形是怎样的?

现在请同学看看你们看了刚才的世界地形图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说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

三、制作地模

刚才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来,你们有兴趣作个地形的模型吗? 老师每组提供一盒像皮泥、一张白纸、一些小树小草,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地形的模型,看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动手前先看下活动要求。如果都清楚了,就开始动手吧。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汇报交流典型地形模型。那么什么是地形呢?

老师也收集了什么是地形的资料。课件出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现在人们很多都采用了航拍还有卫星拍摄技术。

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表面的有趣问题,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资料 篇4

51.“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中第5课“雨水对上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

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上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中“资料库”。

52.本单元的编排依据课标中的哪些内容?

答: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的“地球的概貌”和“地表的变化”。

5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结构是什么?

答:本单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地球表面是怎样的(地形)”;第二部分“地形变化和原因”。

54.“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答:(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于、沙、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9)上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l0)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55.“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答:(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士壤被侵蚀的程度。(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56.“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答:(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

57.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1)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及特点;(2)从地形图L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3)关于地球表面还知道什么?

58.在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方面,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什么? 答:在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方面,我们要学生了解到:(1)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2)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59.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 答: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60.在地球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下,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地壳运动会使地形抬升或沉降,形成山脉、高原、断层或裂谷;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湖等;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侵蚀作用会形成石林、溶洞、河谷、峡谷、瀑布等;搬运和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滩、冲积平原等·其结果是使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去,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61.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l)地球内部的运动;(2)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62.自然的力且造成地形变化有哪些类别? 答:风化、侵蚀、沉积等。

63.什么叫凤化?

答:在温度、大气、水分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岩石被破坏变化的过程叫风化。风化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碎小的石块、沙子和利上。

64.怎样根据颗粒大小给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

答: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部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利士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65.土壤中有些什么?

答:土壤是沙、小石子、科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6.本单元设计“土壤中有什么”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验证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物及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作些铺垫。比如认识土壤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减少土壤被侵蚀的意义等。

67.为什么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答:土壤在地球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地球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的地球圈层发生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地表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活跃场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高士其《我们的土壤妈妈》的诗中所作的生动形象的比喻。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从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去理解这个问题。重点认识土壤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气、水、营养、热量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以及土壤为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68.什么是侵蚀?

答:流水不断冲刷地表,把疏松的石块和泥沙带走,使地表遭受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下雨时,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因此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的开始。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也会侵蚀地表。

69.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答: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耕作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70.侵蚀和沉积对土坯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答: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71.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还是东高西低? 答: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

72.我国平原大多在什么地方? 答:我国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7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板块

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运动的动力源自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

74.本单元主要有哪两种教学形式?

答:一是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的教学方法。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能利用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并简单描述所制作的地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橡皮泥、中国地图各块模板、记录表、毛巾。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出示两支长短不同的笔,用毛巾遮住笔的下一半,请学生猜一猜哪一支笔长。学生发现,比较两支笔的长短,不能只看露在外面的部分,将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很容易区分出笔的长短。从而引出,比较两个地方的地势力高低,也不能只看只露在地上的部分,应该有一个比较的水平面,我们暂定为“起平线”。

(一)揭题

1、出示谷歌地球(转动的地球),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地球表面的一些知识。

2、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

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不平(凹凸不平)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教师板书揭题)

(二)认识典型的地形

1、看视频,说地形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边看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看到的地形名称写在黑板上。

2、认识山地、平原地形

多媒体出示山地、平原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地、平原地形的特点。

请一个学生根据同学们描述的山地、平原地形特点,画出简图。

4、认识盆地、丘陵和高原

多媒体出示盆地、丘陵和高原,学生小组讨论这三种地形的特点,在记录纸上记录三种地形的特点,并根据所描述的特点画一画简图。

小组讨论结束后,全班交流对三种地形描述的特点及简图,将信息反馈在黑板上。

5、小结,说说家乡的地形

根据刚才学习的五种典型地形,说说我们的家长泰顺属于什么地形,并说说理由。请家长不在泰顺的学生说说他们家长属于什么地形,并说说理由。

(三)造中国地形,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

1、造地形

说说我们祖国有哪些有名的高原、平原、盆地?

教师用多媒体介绍用模板来造一造这些有名的高原、平原。(主要盆地: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主要高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原内蒙古高原 主要丘陵: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主要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宁夏平原。)。学生造,教师巡视,特别关注盆地小组,指导怎样造。

2、展示地形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我们做的是什么地形?全体学生评价是否符合地形特点。

教师将地形模型拼成中国地形图模型,学生讨论中国地形的特点。

(四)学习地形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说说怎样区分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

出示世界地图,运将才学到的知识请观察世界地形图,说说从世界地形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五)拓展,了解海底地形

七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专题 篇6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看课件)

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

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 ○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2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篇7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存活。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

【板书】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颗原子弹,足以把地球熔透。大部分撞上地球的物体都被撞击所形成的岩浆深海吞噬,不过,这次撞击也把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这些撞击物的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从此以后,月球就用空洞的眼神瞪视着地球历史的开展。【板书】

1、初生地球

【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板书】

2、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

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演化的?

【教师小结】到了38亿年前,撞击缓和下来,液态水得以存留。大约在此时,或许在海洋中,无生命的化学反应跨过了某道门槛,产生了复杂到足以自我复制的分子,并向着更复杂的形态进化。最早自35亿年前开始,生命之路开始演进至单细胞的蓝绿藻,它们在有阳光照射的海洋中茂盛地生长。这种数以万亿计的细微有机体改变了这颗行星。它们捕捉太阳的能量来制造食物,氧气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一点一点,它们把大气改造成适合呼吸的空气,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开启了大门。【板书】

3、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转折过渡】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板书】

二、地层和化石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教师小结】由岩浆,经喷出或者侵入(未喷出而冷却)作用形成的就是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

由其他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而形成的具有层理、有时带有化石的岩石就是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

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压固、富集、重结晶等作用下形成的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

【分析讲解】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板书】

1、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板书】

三、地质年代

【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介绍的都是自然界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全课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应的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初生地球

2、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3、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

1、三种岩层的形成和特点

2、化石的形成及作用

三、地质年代

1、划分的依据

上一篇:幼儿园学期教学下一篇:高中我们的梦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