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共8篇)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1

第四条保险公司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制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并对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承担相应的责任。

保险公司应当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由其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申报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审批或者备案。

第五条 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报中国保监会审批。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保险法

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第十九条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的下列条款无效:

(一)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

(二)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第五十五条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六十条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前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

保险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被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可以扣减或者要求返还相应的保险金。

第六十二条除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本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外,保险人不得对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2

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在服务经济社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 保险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风险环境。为了加强风险控制, 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全面和确定的信息基础,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企业正在开发企业风险管理项目。如何建立及时、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 企业风险管理简述

近年来, 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都试图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作出全面和权威的定义, 较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先后给出的定义如下:

风险管理是以文化、过程和结构为基础而驱动企业朝着有效的管理潜在的机会和同时是有效的管理潜在的不利因素的方向发展。风险管理是组织策略管理的核心部分, 它是组织以条理化的方式来处理活动中风险的过程, 其目的是从每项活动及全部活动的组合中获得持续的利益。企业风险管理是一套由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共同设立, 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它的功能是识别那些会影响企业运作的潜在事件和把相关的风险管理到一个企业可接受的水发:一是从限制不利和促进有利的角度;二是从战略目标和过程的角度。中国保监会在2007年下发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中, 对风险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即“风险是指对实现保险经营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保监会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中给出的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经营目标, 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2 国内财产保险企业网所面临的风险

保监会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中对保险公司经营中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如下规定: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是保险公司普遍意义上面临的风险。保险公司因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而面临着上述各类风险中的不同风险。因此, 保险公司要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必须对行业现状和风险因素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产险公司经营风险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 主要表现为基层公司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 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 业务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 领导单纯追求任期内的业绩, 不采取长期的风险控制措施。二是资产风险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 隐藏泡沫, 增长方式原始, 高效益资产所占比重甚小;经营机构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 对资本市场及投资渠道的调研论证缺乏性, 投资决策的制定长官意志明显。三是核保核赔制度也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承保理赔风险表现突出, 违反授权规定的承保理赔权限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的现象仍然存在, 违反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盲目签单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 违反《保险法》及监管规定违规支付手续费的也很突出, 业务中的逆选择及过度承保风险一直存在。四是信用风险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越来越多, 单证领用管理混乱, 再保险知识缺乏造成分保不能摊回的风险。五是保险分支机构风险逐步增加, 主要表现为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也将迅速增加, 分支机构经营风险将逐步加大, 存在道德风险及短期经营效应等风险。

3 提高我国财产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确立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尽快按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 具体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 落实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层相关风险管理协调机构的决策和指示, 制度性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同时, 在经营子单位等层级, 根据业务量大小分别设立风险管理处室或岗位, 负责对所在单位经营活动的风险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分支机构较多的公司可以按经济区域或业务划分设立风险管理分中心, 作为上级公司的派驻机构实施大区管理, 增加独立性且便于人力调配。

3.2 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一是不断优化保险公司股权结构。二是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三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对公司治理的政府监管。

3.3 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保险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 必须符合保险业的特点。一是实行大区执行管理模式。由总公司在各大区设立总部派出机构或事业部, 把原属总公司的部分执行、监督职能前置下移至各大区派出机构负责实施。此举似乎有增加管理层次的弊端, 但也有管理幅度适中、执行监督到位、分类指导有效等优势。如果职责划分得当, 应当不失为一个有利的选择, 值得深入研究探索。二是实行以渠道管理为主导的销售组织管理模式。以渠道管理为主线组织管理销售活动, 既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各个险种的联合销售, 又有利于保险公司对不同渠道的分销效率进行评估, 研究制定不同的分销策略, 提高销售组织绩效。三是实行以产品为主导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保险公司按照各险种的特点划分不同类别, 以相似的类别为基础建立管理职能部门, 从而对各类产品的适应性、盈利能力进行评估、精算, 进而作出恰当的计划、控制、调整决策, 并适时提出产品开发需求。四是实行以项目管理为主导的研究发展管理模式。在产品研发、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及其管理方面, 应当逐步推进项目管理制。

3.4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 很多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跟不上工作要求。风险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 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懂风险管理业务, 也要懂保险业务知识、沟通技巧等。要五招并施, 一是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二是吸引业务单位优秀人才转入风险岗位;三是招聘储备高素质人才;四是构建风险管理人才成长通道;五是开展“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工作, 明显改善风险管理队伍现状, 提供风险管理的人力保证。

3.5 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流程

全面梳理和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整合业务操作流程, 坚持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原则, 建立各类风险管控措施。编写从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到定期检查评估的整个风险管理流程操作手册。建立重大风险评估、重大事件应对、重大决策制定、重大信息报告机制。

4 结语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世界保险公司管理的大趋势。国内财产保险企业应当吸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 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 不断提高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在准确理解全面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涵盖风险管理政策、组织模式、流程控制、风险应对、信息系统、风险文化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达到风险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目标, 支持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稳健实现, 更好地参与社会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彤彤.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初探[J].会计之友, 2009, (05) .

[2]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 2008, (4) .

[3]运怀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测度与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 2007, (4) .

[4]金文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析[J].现代金融, 2005, (3) .

[5]张吉光.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J].中国金融, 2007, (17) .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3

1、财险公司进行财务预算的主要的原因

1.1财险公司对于自身的财务进行预算的必要性

财险公司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对于财务进行的管理和规划,所以对于这一类公司的日常决策而言,要将其具体化就必须在财务预算上有一个成熟的体系,将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统一了起来,使整个的经营都纳入了规范的步骤中去了。在现今的经济社会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所以在众多的财务公司中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只有在预算管理上的职能得到了体现,财险公司的竞争优势才能充分体现。

1.2财险公司的财务预算的特殊性

对于财险公司而言,和其他的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的运营模式是先投入了资金,再就这些资金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和责任。所以首先就是财险公司的费用的期间化的特性。具体的就是指和一般的商品相比较而言,它不会实行权责的发生制,而是如果在当期发生了的手续费和业务费以及税金保险保障基金都应该是按照保费的收入进行的时间上的确认,最终是归为会计当期成本收入,和保单的获取成本的费用进行核算的,当会计期提责任准备金小于保费收入的时候,就会有责任制的发生核算,这一系列的费用是不能进行资本化推销的,这种情况与国际保单获取的成本是资本化的。如果按保单严格进行会计分摊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财险公司的预算和国家的标准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了财险公司的预算具有了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咋预算上的难点,就使得财务预算对于财险公司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再者还在于财务预算具有的优势,诸如规划、沟通、控制、协调、业绩评价等功能。和其他的工商企业不同的是财险公司的成本具有未来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是之所以说财险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缘由。

2.财险公司财务预算控制方式的现状。

由于财险公司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所以对于不同的财险公司在进行自身的财务预算上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得这些控制的方式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1)对预算执行的级次控制力度不一。级次控制力度就是说对于公司的财务预算体现出了对上级的极度信任而对下级的怀疑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手续费用分险种的比例预算而资金差额实行的却是不全额收支两线的管理。这样的做法对于下级部门的财务预算的经营规划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不同公司之间的效益的差异。(2)预算的指标和考核时的指标不是同一种。预算的时候运用的指标在进行最终考核的时候并没有用上这就直接导致了监管的程度的缺失,在进行上级监管的过程中的工具就是预算的指标,如此一来就使得对于公司业绩的评价不准确,没有改善公司的管理能力。有些考核的指标不仅要有预算的指标还需要在保险的种类上和管理权限上进行考核,这样就是明显的权责不分的举措,对于公司而言是很危险的。(3)对于预算的执行力度不统一。有一部分的财险公司对于预算制定了严格的指标,良好的额控流程和规范的实施标准,但有些财险公司却是全靠自觉来调整收支的差额预算控制。这样的财险公司就只能用最终的指标完成情况来评价工作,这样就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和每个部门的工作状况都不好,直接降低了工作的进展度。

3.财险公司进行财务预算改进的具体举措。

3.1建立按责任中心进行财务预算控制的全面预算体系。

在中国发展迅速的这几十年里,保险行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但体系还是不太健全,创造的效益不是很高,相关的从事保险的人员的自律性不高,保险市场也是不规范的,管理能力和手段的提高时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的措施。所以对于中大型的财险公司而言进行责任中心进行财务预算控制的全面预算体系的试运行是现今最好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预算、分类考核、分类管理,就每一个部门而言都有不同的考核指标,这样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严格管理,对于员工的积极性将是很大程度的提高。

3.2建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和分析评价标准。

针对于上面所提及的关于在考核指标和预算指标上的问题,首先需要公司的相关部门建立合理客观的考核指标,再者就是成立常设性的预算委员会,在考核指标的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合理运用这些职权就可以减少在预算过程中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还可以发挥部门的预见性,对于预算所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进行控制调整。

3.3拆分管理的流程为多环节管理,实行标准化作业,确保预算执行的效果在预定的范围内,上级和下级之间应该实行的是标准公开的方式,互相监管,标准的提出应该采取公示,集中统一销售人员和非客户之间的工作权限,在自身的工作范围能进行工作和执行标准,而对于客户和销售人员所限定的服务必须有开支下方,按照逐级的标准进行控制,考核时标准必须逐级上收,逐级审核,而考核的结果则必须下放,对于每一级部门而言都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和思想。

3.4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系统中有其合理的定位。

财务预算部门是有财险公司中的有关责任成员构成的,就每一个部门而言都必须提供与公司政策相一致的预算方案的草案,在正式编写预算方案和指标的过程中程序是很复杂的,所以需要特定的机构来负责编写汇总预算和完成日常的管理实务。而这个机构就是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的文件指标的权威性必须要得到体现,所以它的定位必须要明确,在一个财险公司中,财务部门就相当于一个中央处理器的位置,对于预算指标和考核指标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在终极审核的过程中,主要就应该是由财务部门来主持运作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部门在财务预算上的指标的标准相统一,使得最终的结构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和运作。

4.总结。

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所以在对于自身的费用的财务预算上是需要很高的标准的,在整个公司的运行过程中,都是通过当期会计预算来实行的,所以对于财务预算的具体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讨论,系统化的运作将会是公司竞争力的直接來源。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4

各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各保监局: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共保业务时,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使大量风险留在分支机构层面,总公司不能准确掌握整体风险累积情况,无法合理安排再保险,影响了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同时,也加大了再保险公司的累积风险,妨碍了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共保行为,防范和化解因不规范共保行为造成的风险累积,促进财产保险市场又快又好地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的共保业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被保险人同意由多个保险人进行共保;

(二)共保人共同签发保单,或由主承保人签发保单,同时附共保协议;

(三)主承保人向其他共保人收取的手续费应与分保手续费平均水平有显著区别。

二、各公司应加大对共保业务的管理力度,及时发现不规范的共保行为并加以纠正。

(一)提高对不规范共保行为危害性的认识,防范风险累积;

(二)完善共保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共保业务操作流程的管理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进行规范;

(三)严格控制承保权限,对核保人员的承保权限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四)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对共保业务信息的统计,细划共保业务保单信息的统计要素,强化信息查询和统计功能;

(五)准确、及时地向再保险人提供共保业务的有关信息。

三、各保监局应密切关注大型商业风险的共保,对不规范共保行为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干预,并及时向保监会反映不规范共保行为新的表现形式。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5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善于引领公司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造就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骨干人才队伍,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管金融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要求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管人员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和计划单列市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地市级中心支公司(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辖的支公司,下同)领导班子成员、区县级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包括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经理、副经理、经理助理等。

第三条 总公司党委对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的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市场认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权利与责任统一、激励与约束并重,坚持依法办事、程序合规。

第四条 分公司专家参照高管人员管理。

职数设置及聘期

第五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职数主要按照相应层级机构保费规模设置,兼顾当地区域经济状况和市场保费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

(一)省级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专家最高职数按以下标准掌握:

1.保费规模5亿元以下的,班子成员不超过3名;

2.保费规模5亿元至10亿元的,班子成员不超过4名,专家可设1名; 3.保费规模10亿元至20亿元的,班子成员不超过4名,专家不超过2名; 4.保费规模20亿元以上的,班子成员不超过5名,专家不超过2名。

(二)地市级中心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最高职数按以下标准掌握:

1.保费规模8000万元以下的,班子成员不超过2名; 2.保费规模8000万元至3亿元的,班子成员不超过3名;

3.保费规模3亿元至10亿元的,班子成员不超过4名,至少有1人兼任所辖区县级支公司主要负责人; 4.保费规模10亿元以上的,班子成员不超过5名,至少有1人兼任所辖区县级支公司主要负责人。

(三)区县级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最高职数按以下标准掌握:

1.保费规模2000万元以下的,班子成员不超过2名;

2.保费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班子成员不超过3名,至少有1人兼任所辖团队主要负责人。

第六条 上述各级机构班子职数,均为达到相应保费规模时的最高限配置数;省级分公司和地市级中心支公司班子职数,均含纪委书记、工会主任;选拔任用省级分公司班子成员,无论其是否任党委成员,班子成员总数均不得超过最高职数限制。

第七条 可以续聘。

任职条件和资格

第八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实行聘期制,每届聘期3年,聘期届满,经考核合格的(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认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总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忠实履行公司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具有突出的工作业绩,有较强的决策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强;

(三)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熟悉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国内金融保险市场及制度规则;

(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联系群众,团结协作,作风正派,情趣健康,廉洁从业,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记录;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九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任职资格:

(一)提任总经理的,应当担任副总经理2年以上,一年以上不满2年的,应当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累计3年以上;提任副总经理的,应当担任总经理助理1年以上;提任总经理助理的,应当担任下一层级正职2年以上。

提任区县级支公司经理、副经理、经理助理的,应当符合公司有关任职规定。

(二)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三)符合保险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担任党内领导职务的,还应当符合党章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第十条 特别优秀或者特殊需要的人才,可以适当放宽任职资格条件。面向市场选聘人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明确特殊的任职资格要求。

第十一条 按照公司法等法律和有关党纪政纪及保险监管规定,属于职位禁入情形的,均不得担任分支机构高管人员。

选拔任用

第十二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的任用,可以采用委任制和聘任制。

(一)对党委成员、纪委书记实行委任制;

(二)对经营管理层成员实行聘任期。

第十三条 选拔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一般采取组织选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进行,逐步扩大对经营管理层成员的市场化选聘。

第十四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年龄结构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省级分公司领导班子中,新提拔的正职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新进班子担任其他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第十五条 组织选拔一般应经过下列程序:

(一)沟通酝酿;

(二)在一定范围内对职位职责、任职条件及有关要求进行考察预告;

(三)在民主推荐基础上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三)组织考察;

(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五)综合分析,提出任用建议;

(六)党委讨论研究;

(七)任前公示。其中须报上级党委审批的,按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八)依照有关规定任职。

第十六条 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程序

(一)公布职位职责、任职条件及有关要求。竞争上岗在公司系统内部公布,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公布;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组织测试。竞争上岗应当进行民主测评;

(四)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五)组织考察。公开招聘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人选情况;

(六)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七)综合分析,提出任用建议;

(八)党委讨论研究;

(九)任前公示。其中须报上级党委审批的,按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十)依照有关规定任职。

第十七条 在公司内部选拔高管人员,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应当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

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应按照知情度、关联度和广泛性、代表性原则确定参加推荐人员的范围。

选拔省级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包括:

(一)省级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二)省级分公司部门负责人及地市级中心支公司主要负责人;

(三)职工代表;

(四)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选拔其他高管人员应参照上述情形合理确定推荐人员的范围。

第十八条 选拔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对确定的考察对象进行组织考察。综合运用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和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谈话等方法,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工作业绩和廉洁从业等方面的情况。

组织选拔应当坚持任职考察与聘期届满尽职考核、届内考核相结合,充分运用巡视、审计、监管和专项考评结果。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应当坚持测试与考察相结合,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第十九条 对通过组织选拔方式确定的考察对象和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方式确定的拟任人选,根据情况和需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个工作日。需要进行离任审计、资格核准的,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选拔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当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听取纪检监察部门关于人选廉洁从业情况的意见;根据情况听取当地监管部门的意见;根据需要听取其他相关方面的意见。省级分公司总经理任职应当听取当地组织部的意见。

考核评价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分支机构领导班子和高管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主要分为聘期届满尽职考核评价和届内考核评价。聘期届满尽职考核评价在聘期届满时进行,届内考核评价在聘期内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第二十二条 综合考核评价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述职、绩效评价、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

第二十三条 多维度测评主要包括该层级机构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员工代表参与的内部民主测评和监管部门等外部评价。第二十四条 对分支机构领导班子,重点考核评价其经营业绩以及政治素质、团结协作、作风形象等方面的情况。对高管人员主要考核评价其业绩、素质、能力和廉洁从业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经营业绩考核要充分考虑该层级机构所处市场环境,结合业务发展、风险管控、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情况,全面考核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第二十六条 分支机构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综合考核评价结果确定后,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反馈。

第二十七条 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分支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和高管人员培养、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监督约束

第二十八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当按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有关廉洁从业规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依法经营,廉洁从业,切实维护国家、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中的中共党员,应当按照党内纪律监督有关规定,严格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同时主动接受员工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上级党委、纪委要对下级机构高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监督,通过考核评价、列席会议、谈心谈话、诫勉和函询等方式,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在任中、聘期届满、离任时须经审计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第三十一条 项。

分公司党委每年初应向总公司党委报告本公司党委上工作情况。

第三十二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加强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方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总公司党委报告个人有关事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三条 分公司党委及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督检查,促进分支机构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涉及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的违纪案件,按照有关规定由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处。

第三十四条 民主管理。

分公司在研究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应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五条 分公司党委每年在规定范围内报告本选人用人工作情况,并接受加强职工群众民主监督,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司务公开、对本级党委选人用人工作和新提拔任用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任职回避制度。

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第三十八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在当地行业协会兼职的,须向上级党委报备,在人大、政协、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兼职的,须事前征得上级党委同意。

第三十九条 建立健全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职务消费制度,严格控制职务消费水平,提高职务消费透明度。对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信、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职务消费项目,应按照总公司相关办法,明确标准,制定预算方案。

第四十条 建立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分支机构高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管理权限、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给予经济处罚、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一)违反监管有关规定,不配合或者不接受监管执法的;

(二)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议事规则或者工作程序,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因管理不善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公司资产重大损失或者重大风险的;

(四)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出现违规选人用人问题,或者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对主管或者分管单位违反财政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长期失察或者发现后不予纠正的;

(六)授意、指使、强令财会人员进行违反国家财政金融纪律、薪酬分配制度和公司财务制度活动的;

(七)对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采取措施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造成恶劣影响的;

(八)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公司商业秘密,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公司合法权益的;

(九)其他应当予以追究的情形。

培养锻炼

第四十一条 按照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结合公司发展和个人实际,制定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培养锻炼规划,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

第四十二条 加强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战略规划、科学决策、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履行经营管理和党务工作双重岗位职责能力。

第四十三条 采取组织调训与自主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第四十四条 完善分支机构高管人员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和任用的依据之一。

省级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一个聘期内应当参加累计不少于一个月的培训;地市级中心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一个聘期内应当参加累计不少于20天的培训;区县级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一个聘期内应当参加累计不少于10天的培训。

第四十五条 建立和完善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培养锻炼档案,记录个人的培养锻炼规划、职业成长经历、培训、锻炼、考核、奖惩以及个人有关事项等信息。

第四十六条 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建立分支机构领导人员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锻炼,根据培养和工作需要,实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交流制度,依照有关规确定培养继任方向,制定培养锻炼计划,有计划地将后备人才放到重大项目、关键岗位和复杂环境中锻炼。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退出

第四十八条 健全分支机构高管人员退出机制,完善高管人员免职(解聘)、撤职、辞职和退休制度,并依照有关法律或规定程序办理。

第四十九条 职:

(一)达到规定的任职年龄或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三)聘期届满未被续聘的;

(四)在聘期届满尽职考核评价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五)因严重违纪违法被追究责任的;

(六)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免职的。

第五十条 实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辞职制度。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因公辞职是指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有关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自愿辞职是指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职务。引咎辞职是指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风险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不宜继续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职务。

责令辞职是指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应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责令其辞去现任职务。分支机构高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职(解聘)或者撤第五十一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按照高管人员管理权限报批,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自愿辞职:

(一)重要项目或者重要任务尚未完成,且须由本人继续完成的;

(二)本人负有责任的重大风险尚未明显化解的;

(三)其他原因不能立即辞职的。第五十二条 续。

退休后三年内,不得在与本人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担任职务,不得从事与本人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需在其他企业担任职务的,应事先征得本人所在机构党委同意后报上级党委审批。

第五十三条 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离职或退休后,继续对原任职单位的商业秘密和技分支机构高管人员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应退休并及时办理退休手术秘密负有保密责任和义务,保密期限按照国家和原任职单位的规定执行。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五条 员管理办法。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6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开业的批复

(保监国际〔2008〕266号)

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你公司关于大庆分公司开业的申请材料收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批准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开业。

二、经审查,张敬波、李京符合《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核准张敬波担任你公司大庆分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核准李京担任你公司大庆分公司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三、该分公司仅限于在黑龙江省行政辖区内经营业务,业务范围由你公司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授权决定。

四、批准该分公司的办公地址为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路7号成基大厦5层。

五、该分公司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及时上报经营情况报表和其他要求报送的材料。

六、请持此批复到黑龙江保监局领取《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工商登记手续。

二○○八年三月十一日

浅谈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 篇7

一、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含义与目标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指出:“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公司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防范经营风险,对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在此主要对财务保险公司控制活动进行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活动具体包括:承保、理赔、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等,由于受公司发展体制机制以及成立时间长短等因素制约和影响,许多财产保险公司仍然在各控制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风险。

(一)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承保方面

(1)承保政策不稳定,缺乏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

对一些高风险和垃圾业务控制不严,影响了公司的业务品质和经营效益,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效率低下,也是车险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

(2)在承保管理上存在提供虚假信息、投保单无投保人签字、保单录入错误等问题

为回避投保政策,一些分支机构采取提供虚假信息的方式,将原来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业务改变性质,从而通过核保;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负责任或粗心大意而导致信息录入错误的现象,从而给后续环节造成不良影响。

2. 理赔方面

(1)理赔关键环节管理缺失,人为道德风险严重

如理赔查勘员技能低下、与修理厂勾结、扩大事故损失;岗位设置不明确、核损、核价、核赔等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监督,假赔案屡屡出现,赔款支出存在水分。

(2)理赔数据质量不高

各家保险公司对理赔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有要求,然而,有些保险机构理赔数据不容乐观。由于操作人员人为故意、失误重复录入系统、操作不规范等诸多因素,对长期未决数据未能及时清理,产生大量垃圾和异常数据,不仅给系统造成负担,而且也造成赔款成本不真实,最终影响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和会计报表真实性。

3. 财务会计方面

(1)费用列支不真实、不合理

变通费用的存在是各保险公司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手续费和销售人员展业费用变通上,通过报销虚构的会议费,办公费、汽油费等违规套取资金。直接导致了费用列支的不真实、不合理,也直接导致了营业费用的不真实。

(2)财务职能转换使合规风险有所增加

随着会计核算各模块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财务人员的传统职能进一步弱化,保费结算及赔款支出集中后,无论保费的确认,还是赔款的支付,都是在没有原始单据的情况下批量操作的。这样如何保证保费资金的合法合规、赔款支付对象的真实有效。由于财务部门不再保管赔款计算书及保单等业务资料,应对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出现风险。

4. 信息技术方面

信息技术系统不能形成各系统之间的完整对接。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相互分割。

(二)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各保险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问题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原因。

1.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合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保险公司员工内部控制教育相对薄弱,部分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表现出“无所谓”的思想;有些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简单化,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由监督部门或审计部门对问题的事后监督和检查,有的认为有了规章就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

2. 重制度、轻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有了制度,不去落实,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严密,也是纸上谈兵。从近年来检查发现的问题看,不是没有制定详细的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没有认真执行和落实。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重视事后监督,而轻视事前防范,或者不出问题就意识不到风险的严重性。

3. 考核体制上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

从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情况看,上级部门的考核不当,造成各分支机构将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净利润等经营指标作为工作重点,考核体系上偏重与保费规模等经营绩效指标挂钩,使各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投入在业务拓展上,关注业务规模,而忽略了内部控制。

4. 内部审计不到位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虽然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建立了合规稽核部,但种种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真正履行内部审计应有的职能。

三、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机制,一方面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保险行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财产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地说,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控制管理。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培育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

1. 治理结构

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和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 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

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3. 内部审计机制

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4. 合规文化培训

加强全体员工内部控制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培养合规企业文化,营造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效益的公司文化。

(二)提高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能力

风险是指公司运行过程中,出现偏离公司目标的情况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展业、理赔、财产资产、组织运行、人力资源等都可能存在风险或发生偏离既定目标的情况。内部控制应当对这些风险及时监控与分析,发现分险。财产保险公司应有风险管理和监测评估人员,对本部门及条线管理的主要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应进行模拟观察,定期汇总和适时调控。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执行力

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就要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控制风险发生。

1. 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险公司在特定的环境下,在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整个公司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内部管理体系通盘考虑,将公司内部管理的各环节,如承保、理赔、财务管理、单证管理、信息技术等,以及与这些管理相互交汇的所有中间管理环节统一纳入到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之中,并将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在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后,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围绕保险业务控制、资金运用控制、财务会计控制等方面,建立既无空白又无重叠、覆盖经营全过程的、切实可行的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内部控制管理配套运行保障机制

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相关配套运行机制的保障。各项配套机制的有效运行是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关键,包括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完善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管理办法。建立内部管理责任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问责制,建立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发挥协调效应,切实提高执行力。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畅通的信息系统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与引进先进的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效果。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整体运营状况,员工能充分了解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所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在横向和纵向上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决策层和相关人员掌握必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在出现紧急情况或重大突发事件时,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报告和有效沟通。

(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问责制,加大违规成本

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运行和遵循,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置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管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对称,违法违纪行为和有意误导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六)建立准入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活动,增强内部管理的学习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建立准入制度,首先是行业准入,积极倡导在全行业及案例保险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对存在违规行为人员实行行业禁入;其次是公司准入和岗位准入,实施管理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组织准入资格考试,上岗前必须通过相应岗位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通过资格认证准入制度的实施,能使管理专业队伍保持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各种专题的培训获得,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篇8

摘 要 2009年我国的立法机关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本文从修订后的《保险法》第四十九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规定的合理性,提出保险标的转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 保险合同 保险标的 转让

一、保险合同转让

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承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法的本条修订被人们认为是“新保险法改采对物主义”,“新保险法有利于发挥保险法的保障作用”①。新《保险法》的修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保险合同的转让问题仍然值得分析,以便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首先,就保险合同的转让作一下限定:以财产保险为准进行讨论。保险合同转让就是作为保险标的的财产基于法律和事实发生权利和义务的转移而导致建立在保险标的之上的保险合同的转让。

二、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保险合同的转让条件和保险标的具有复杂的关系,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以下仅就其中主要立场相对的两种条件进行分系,以阐释我国《保险法》修訂的合理性。

(一)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让

《日本商法典》第650 条规定,“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增加危险时,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②。”从日本商法典的规定来看,采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转移。这种立法例的意义主要出于以下理念和考虑。首先,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个人作为主体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相比,处于市场的弱势低位。出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调整这种关系,以限制契约自由下的利益失衡。其次,规定保险合同可以随保险标的转让自动转让,有利于市场交易。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财产自由流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保险制度作为一种财产保障措施,在不削弱它的保障功能的同时,让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由流转。从而尽可能的促进财产的流转。第三,保险合同自动转让,有利于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保险合同是特殊的合同,保险指向风险,保险的目的是经济补偿,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保险人基于保险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来获得利益,同时要满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对的射幸利益。保险人并不因为保险标的的转让必然加大风险,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同时也获得风险保障,如果限制保险合同的自由转让,就违背了保险的初衷。

(二)保险合同经保险人同意后才能转让

我国前《保险法》采用的就是此种条件,可以看出这种立法例的背后蕴藏着如下的理念。第一,维护契约自由的原则。契约自由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朴实的基础原则之一,是私法自治的核心部分。契约自由的思想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契约是当事人相互统一的结果;其次,契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③。保险合同作为一种契约,当然的是契约自由的结果。故保险标的转让并不必然导致合同转让,需要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尊重他的选择权。第二,合同的相对性原则的坚守。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合同不能为第三人设定义务,除非第三人同意。李永军教授认为“契约的相对性是契约自由的副产品,契约自由包括契约的相对性”④。我个人认为契约自由和契约相对性虽然渊源深厚,但有各自的范畴,所以将合同的相对性单独提出。保险标的的转让的效力不能及于保险人,故保险合同不当然转让,除非保险人同意。第三,维护保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防止保险欺诈,维护保险的诚信原则。一般认为,保险合同是一种对人合同,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原则上其主体不得任意更换。一方当事人能否取得订立合同时所期望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他在订立合同时所选定的对方当事人的。如果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而未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因为对方当事人未必了解第三方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就有可能相信,并有可能发生在第三人没有能力履行合同时,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权利或利益上的损害。另外,也存在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目的,而不征得对方当事人同意就转让合同的情况。所以合同的转让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第四,有利于保险人重新确定保险利益,估算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承保,及是否增加保险费率。从保险利益原则来看,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在财产保险合同存续期间,转让保险标的,原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丧失,从而导致原保险合同因保险利益的丧失而失去效力。

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两种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维护了不同的利益。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比较赞同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流转。首先,契约自由原则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契约自由在当代经济组织以绝对优势的地位屡屡侵犯个人的权益的现实情况下,如继续坚守契约自由的固有含义而不变通,则有违追求正义之宗旨。第二,合同相对性也因为现实的变迁而被突破。在通常的保险标的的转让中,保险人的风险一般不会增加,再加上保险业本身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保险标的的转让合同自动转让对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格局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选择和规定是科学和合理的,既采取了自动转让的条件,又为维护保险人的利益规定了通知义务和风险增加下的解除权,维护了一种平衡,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和交易的促进。只是通知的义务和风险增加解除权的实践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尤其是风险增加的评估问题需要法律的进一步界定。

注释:

①邢海宝.保险法中转让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9(4).

②石慧荣.保险合同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5).

③[英]阿蒂亚.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5.

上一篇:建筑粉刷施工合同下一篇:辍学情况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