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初一学生作文
先说悟道。所谓“道”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自然万物, 其生长、发展、消失, 均有其“理”所在。中学生处于其间, 就应该懂得生活的真谛, 这既是作文的要求, 也是做人的必需。古今中外, 许多经典之作都是以“道”见长的, “道”可以说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要从物象万千的世界中悟出“道”来, 且是让人产生共鸣的“道”, 关键是要用好辩证法。也就是要具有思辨的头脑, 遇事遇物, 要一分为二,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物思百遍, 其义也能自见。面对生活, 深入、科学、理性的思考, 总能有所收获。
龚自珍因为悟出了人生之道, 才有了“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妙思哲喻;李商隐因为深感离别之痛, 才有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情咏叹。宗璞从一株紫藤萝遭受不幸却又重新焕发生机的故事里领悟到人生之“道”:生命不因不幸而停止流动;有了不幸, 生命才更显辉煌。从而写出脍炙人口的《紫藤萝瀑布》。学生习作《依赖》, 写放学回家做作业, 因为没有带橡皮, 结果作业本上几乎被“毁容”了, 但小作者进而反思:
原来平时我的小错小误都被橡皮掩盖了……平时总是这样依赖它 (橡皮) , 人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就将事情做对呢?……假如生活中可依赖的东西都像今天的橡皮一样失去了, 人们一定会多出一份细心, 多出一份独立。
读到这儿, 人们的心沉甸甸的。是的, 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细节, 只要我们深入品味个中意义, 用心感悟, 同样也可以出彩。再请看下面的例子:一次平常的调座位, 有些人就是仅仅为坐到或没坐到满意的位置而喜忧, 会感悟、有思想的同学则或想到要与窗外那株给自己启发的树告别, 或想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或想到了人生的座位, 或想到了观察的新角度。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这些都只是因为换了一个角度, 其实生活亦是如此, 一个角度的决定, 就是你对生活、对人生的决定。“古今明月同一轮, 万般文章皆由心。”同样的生活却写出不同的文章, 全在于对生活的不同感悟。
再说悟情。情, 乃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 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是文章的命脉。俗语说, 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 情人眼里也出美景。如《乐趣》一文是写中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春游, 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啾啾’, 从树林里传来小麻雀的呢喃, 打破了这片宁静, 这群小家伙也那么早就起来了, 不知是赶着串门呢, 还是商量今天的活动。
小麻雀呢喃再平凡不过了, 但作者善于感悟, 富于联想和想象, 所以文章含情了,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一片欢乐的心情。
一、精心学课文,借鉴别人的“悟”
课文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者,也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过万重山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盼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胡同文化》是篇京味京腔十足的小品文,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写出了父子离别时父亲的切切关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等等。这些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现实中常常发生的,甚至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由于学生的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用心去想,因而对这些感受很淡漠,或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揭开了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
二、传授思维方式,用理论指导“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阅历浅,视野又小,对生活的认识更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老师在理论上作指导,交流思维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规范化的东西,以保持自身和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
要引导学生能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一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或发展变化了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找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揣摩作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勤于写日记,录下对人生的“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下来,为自己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初加工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练习自己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乃是“一箭双雕”。在学生刚进学校(高一)时,我就布置了写日记(有时侯是周记)的任务,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要求连段成文。只要长时间地坚持下来,学生自然会养成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四、用心作启迪,架起“悟”之桥
有了范文的借鉴,有了理论指导的思维方法,有了写日记的深化,学生对生活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积累,但仍然缺少“灵敏度”,即难以把生活的感受和作文的主题意向对接上。教师此时还应启迪“生活”和“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作文与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
那些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就像照片中如淋春风,迎风摇曳的花朵。我用眼睛凝神注视,可以看到空气中花朵摇曳的痕迹,我用耳朵仔细的倾听,可以听见风的声音:甚至可以感到它们在我心中荡漾出了涟漪。可我无法触摸到真正的风和花。
曾经,糖果似的童年真的没有了,那样的悄然无息,走的匆匆忙忙却不留下一点痕迹,就连那一腥点儿值得回忆的东西也带走了。
虽然自己很羡慕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但却发现爱情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满幸福;虽然与母亲的话越来越少,但却懂得了母亲的艰辛与伟大:虽然越来越讨厌那写成堆的作业,但却从那对与错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无私而伟大的灵魂,尽管整天与语数英打交道,我却和它们的相处的不错,因为我长大了。
月亮升得晚,我就故意留下来看家乡的明月。但是我从哪里来呢?
灯里没有蜡烛,玉米的.叶子在风的震动下沙沙作响。但我还是,时间是否可以被科幻逆转,让我离开。
混乱、混乱和复杂。
夜晚,出奇的安静,月亮被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山的一边又黑又吓人,另一边看不到上山看月亮的人的脚印。我想象写下这样的悲伤:没有悠扬的感觉,没有缠绵的意义。
泉水和井水是水土一方的土壤。我听到歌声,我听到丁咚的歌声,忽高忽低,然后流向山边的山洞。我小时候去过山洞很多次。那些美丽的钟乳石和一层层美丽的石头像房子和建筑一样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江南的贵州高原,来自于一些珍贵的珠宝和珍贵的小尊重,被无情无意地浪费掉了。
我十岁的时候,去了高原上的一期。杂草和几棵野生杉木树装饰,雨下得出奇。远远望去,只看到高原独立时的风景。我没有看到冰雪之河,也没有看到水乡的游船。
受到一个又一个的干扰,这个村庄对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是无助的。
我见过瀑布和野鸡,冬天还有冰钩从悬垂的边缘垂向陆地。一根竹竿,我在我流浪的地方游来游去!天空苍白而狂野!在石马山高原的大坝上可以看到牛羊。
想得太远,扯得太深,似乎没人知道意思。你不应该去找它。
经典残留的还是死水和耕土。前十年待过的村子还能看到四季之上的月份,上面的故事,还有一些我没写过的深刻含义。
沿着熟悉的青石板路向前走,展眼便看见了熟悉的景象——门前我曾坐过的小石墩身上早已披了一层绿衣;印象中原本朱红的木门,早已斑驳的不成样子,而搬家那年贴的大红春联,经过岁月的洗礼,上面的字迹已不大识得,只能模糊辨认。向前迈一步,掏出钥匙,推开门,抬眼所见皆是旧时的光景。
此行,我是为了那棵树,是那棵幼年父亲和我一起种下的杏树而来,老院的时光里尤其这颗杏树在我快乐的童年里占据了很大的位置,树的荫凉和杏的甘甜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多年没有照顾它了,心里一直惦念的紧。我轻轻地叹了口气,这么长时间没来,想必那棵树就算没有干枯也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往小院的深处走去,我心里正嘀咕,却发现了自己所想与所见截然不同。那棵树依旧挺拔,初夏的微风轻拂嫩绿的叶子,舒展的叶子不经意间扫过青黄涩的杏儿,随风摇曳,热情地跟我这个玩伴打着招呼。它似乎更茂盛了,它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衰弱、微渺,而是傲然而生,挺拔的树干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气节,鲜嫩的树叶展现着自己无限的生机,绿的鲜亮,绿的活泼,绿的有深度。
我惊讶于这样的它,即使无人照顾,土地干涸,它也不曾干枯,是的,它脚下那片土地,实是干涸的不成样子,地表皲裂,触感极硬,想必是因为身为主人的我很久没有来为它浇水的缘故。想到这里,我急忙拿起水壶,来到水龙头前,等不及接满水,疾步来到我心心念念的杏树前,细心地浇了起来,往复几次。
原本干涸龟裂的土壤,在鲜活的水滋润下,逐渐变得湿润起来;抹了把额头的汗,我向下扯了扯口罩,抬起了身子,望着头顶上的一片杏叶,仿佛又绿了几分,随风而扬在向我招手,像是向我表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激之情!我低下头微笑,内心感谢着这棵小小的杏树,是啊,这就是在向我展示着生命的力量,也传达着生命的深度啊!
我当年和父亲亲手种下的杏树,纵然你的主人没有细心地照顾你,纵然你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生长,纵然你在干涸的土地上饱经严寒和酷暑的煎熬,但那又何妨?也阻止不了你享受自己的硕果累累,也浇灭不了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更压不住你想绚丽绽放的激情人生啊……生命保我以生存,生命的力量如此之伟大,乐观的精神如此之震撼,坚韧的劲头如此之不可思议……却又实是存在!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到了前几日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角是一种会夏眠的鱼,学名肺鱼,每当酷热的夏季开始时,因为河床干枯,所以肺鱼便钻进泥土中,把自己的身体团城球状,此时他们停止觅食并把自己所有的器官耗能降到最大,如此可以坚持四年之久。为了生存,蛰伏于自身的极限,等待甘霖,等待生机,永不放弃……
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而此刻我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就仿佛将一颗原石,正在精雕细琢,它忍受着刀刻火炽之苦缓缓成型,最终亮出耀眼的光彩!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不屈服于任何因素,不颓废于任何困境,默默地,不沮丧,不惊慌,不失望亦不抱怨;坚韧不屈、乐观向上,能达到包容天地,海纳百川的胸襟,这一颗小小的杏树——它,做到了!
这种饱经沧桑却灿烂充盈的人生,真的令我震撼非常,感动无比!对于我来说,需要改变的,正是这种对人生的态度,是用一种智慧和豁达,使自己持续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纵然困难重重,颠沛坎坷,也要保持初心,迎难而上!
一、操作中感悟
二、生活中感悟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表象不但可以储存, 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改组, 形成新的表象, 即想象表象, 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悟数学、学数学, 用数学, 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才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例如, 在学习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 通常概括成四句话“多加要减, 多减要加, 少加再加, 少减再减”.这个结论看似简单易懂, 但实则不然, 学生在运用时还是经常出错, 究其原因, 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 比如:小明带了158元钱, 买了一个98元的书包, 问:小明该怎样付钱?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 他们大多会说付给营业员100元, 找给他2元钱, 他还有60 (58+2) 元, 然后将这个生活过程数学化即158-100+2.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学生便能轻松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对比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 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 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 于同中见异, 刻意求新, 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比如, 在教学完分数应用题后可出一组这样的题目, 基本题:某校有女生400人, 男生500人, 这所学校中男女学生各占全校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1. 改问题
(1)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 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2. 改条件
(1) 某校有女生400人, 男生比女生多25%, 全校有学生共多少人?
(2) 某校有女生400人, 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3. 条件问题互换
某校有学生900人, 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学校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通过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 使之成为新的题目, 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训练, 学生易于感悟到题目之间的关系, 从而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四、反思中感悟
反思, 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发挥指导、支配、监控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害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随着观念的更新, 我们逐步认识到: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我们应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引导反思, 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 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提高学生认知的复杂度.例如, 在教学“比例尺”时, 碰到了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平面图上量得学校操场的长是4厘米, 宽是2厘米.学校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先用4×2=8 (平方厘米) 求图上面积, 再用8×2000=16000 (平方厘米) =1.6 (平方米) 求实际面积, 我就引导学生:“你认为操场的面积为1.6平方米可能吗?合理吗?”学生一想立刻说不可能, 那这种方法肯定是错的, 那么错在哪呢?再引导学生反思比例尺的含义,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距离显然指的是长度, 而不是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 所以上面的解法显然是违背了比例尺的意义, 我们要先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的长和宽, 再求面积.
一、品析词句,体会语言美
对于学生来说古诗很短,但这正是古诗的特点之一——语言精炼,虽然古诗语言精炼,但每个字、每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古人又不同于今人,遣词造句完全不一样,还经常出现生僻字和古今异义的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词、句,认真揣摩诗人写诗的用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在教《静夜思》的时候,当说到“举头望明月”时,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今晚的月亮很圆,月色很美,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眼前的美景呢?然后一双双小手啪啪地举起来了,这个说,那个说,大家的开头都是“我看到了”。于是我就质疑了,我们通常都说看月亮,那我们能不能把这句的“望”字改成“看”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可以”,教师继续追问,但作者为什么要用“望明月”呢?于是学生又一次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区别“看”和“望”有点难度,教师要去引导、启发,让学生懂得“望”字是往远处看,这正好符合了此时的情景:月亮离作者很遥远。从而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当。
除了引导学生去质疑外,更要让学生懂得去联系实际,古诗也就是古人说的话,教师要让学生把古人说的话变成现代人说的话。在教《游园不值》时,当教到“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让学生将古诗中的每个字解释成现代汉语,不会解释的就给这个字组一个最常用的词语,于是学生开始组词和解释了,首先解决“小”字,学生基本都把它说成:小小的,很小之类的,我就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也不去评论对不对。再解决“扣”,这个字大家一下子就能理解了,知道是敲门的意思。接着是“柴”,学生基本也能答到木头。下面是“扉”字,学生对于这个字比较陌生,现代汉语中也不大会运用这个字,于是我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我说,看这个“扉”,它是“户”字头,里面是个“非”,同学们,你们知道“户”是什么意思吗?当学生答道每家每户时,我就顺势鼓励一下,然后说,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户”是家的意思呢?“非”字比较简单,它表示否定,那么把“户”和“非”连起来,学生也基本能说到不准人进去,此时我就点拨了,那怎样才能不让人进去呢,马上学生就说到了门,那么“扉”就表示门。最后剩下“久不开”,这三个字难不倒大家。待这句话中所有的词都理解完了,让学生将解释连起来读读,看通不通顺,马上学生就发现了“小”字解释不恰当,然后教师在慢慢引导,一句话就解决了,这样解决学生的印象深刻,以后碰到没学过的古诗时也可以用上这个办法去理解。
二、发挥想象,感悟意境美
正如前面所说,古诗的语言相当的精炼,就算理解了古诗诗句的意思,也许也体会不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就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古诗是诗人面对眼前的情和景有感而发而写成的,因此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呢?李白这个诗人本来就很擅长夸张,当说到“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的意思时,学生都在惊呼: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高啊!还纷纷表示质疑。这下我就愁了,没让学生感受到壮观,倒是让学生产生了疑惑了。幸好现在有多媒体,找了一段瀑布飞驰而下的视频,那刷刷的速度,那轰轰的声音,学生一下子就被怔住了。顺势让学生来谈感受,“壮观”这个词一下子就从学生口里蹦出来了。
在教下面一首古诗《绝句》时,着重分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句。让学生找到景物“鹂、柳、鹭、天”,再找颜色“黄、翠、白、青”,最后找动词“鸣、上”。学生对于这些景物,这些颜色并不陌生,因此在想象时也较容易,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早春的生机勃勃,有的学生在课后还用图画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句中词和词中间有节奏停顿,有感情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这就是古诗的另一个特点——音乐美。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有意象的华丽辞藻更为重要。”诗歌的节奏感是所有文体中最强的。对于每个鉴赏诗歌的人来说,感受音乐美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于漪老师说过:“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人也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从学生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大概已经能够知道他是否真正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苏教版三上有一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其中涉及到的古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因此在朗读时语调要低沉点,语速要缓慢些。不同的古诗表达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在教学时教师要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反复的诵读去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
古诗都是内在情感与外在节奏的完美结合,它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有很强的音乐性,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应尤为重视,在教法上,教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
第一次。,当我双手捧起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书名是《城市的眼睛》?“,”难道城市也有眼睛吗?“……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冲入了我的脑海,催促我翻开第一页。我刚开五分钟就舍不得放下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都在认真仔细的读着……时间飞快的流淌着,抬头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呵,真入迷。
《城市的眼睛》这本书有着浓浓的感情,能够打动每一位读者。它主要写了,朱迪一家三口来到莫城,在这里,他认识了“小霸王“沙鹏和”提琴公主“卢晶晶,并且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毛威小子又加入了他们,四个孩子一条狗在一起度过了好几个春秋。转眼间,他们已经五年级了,伙伴们一个又一个的走开,就只剩下朱迪了,他们有开始了新的旅程。
生命对于一个人犹如一张无需自己付款的单程旅行票,有长途的,也有短途的。人生如旅途,充满期望和神奇,也充满艰辛与险阻。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着无数异站,在这些释站中,等待你的或许是鲜花与掌声,或许是荆棘与苦难。也许你会陶醉于鲜花和掌声的温馨,然后怡然止步;也许你会畏缩于荆棘与苦难的伤痛,其后望而却步。那么,朋友,我要说,一旦陷入了这样两种境地,你就永远也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生活之路对于每个人都是充满坎坷与崎岖的,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辛,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走下去,任人世的尔虞我诈,任世事的沧海桑田。面对鲜花与掌声,我们得默然走过;面对荆棘与苦难,我们也得毅然走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最辉煌的释站。
人的一生对于漫漫的岁月长河,犹如流星般瞬间即逝;我们的生命对于茫茫宇宙,犹如大海中的水滴般渺小细微。人生在世,总应该给后人留下点儿什么,才足以证明我们生命的存在。是留下千古传颂的英名,还是留下遗臭万年的骂名,这全然在于你自己。如何让自己短暂而渺小的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芒?唯有用我们的智力与体力去奋力拼搏,去披荆斩棘,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熠熠生辉;也唯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于世界有意义,于他人有价值。就算是天边那颗瞬间即逝的流星,也要让它在划过天空的一刹那,发出一道璀璨的光芒;就算是大江大河中的一滴水,也要让它成为春苗干枯时的一滴雨露。
作文感悟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借鉴点多而且优秀的范文,让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感受,然后总结出从中感悟到的可以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进而运用感悟到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写作训练。
以下面一篇散文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
1.阅读范文:
此生从未去过江南,徘徊于山水之间,那一片烟柳繁华时常摇曳在梦中。看惯了浩荡金风中起舞的白桦林,看惯了茫无边际的林海雪原,在天苍地茫之中,心里就下起了杏花春雨,笼罩了古诗中的四百八十寺。
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千里莺啼,水村山郭,缓缓绘成了梦里清丽温婉的背景。没有寒冷,没有冰封雪盖,有的只是杨柳微风,杏花春雨,有的好似永远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将脚步放逐于幽深的雨巷,让心轻轻地承载丁香的惆怅。在那样的情景之中,哀愁也变得美丽起来。
江南的女子,该都是亭亭玉立,浅笑低回,驾一叶兰舟,轻舒皓腕,采一朵火红的莲,于时光深处悠悠而来。或人面桃花,倚墙嗅青梅,或秋千院落,裙裾飞扬,或蹙眉深坐,挑尽残灯。千般情态,万种风情,那张微笑的脸,从婉约的宋词深处慢慢地漾上来,直印进我向往的心里。
江南的男儿,该都是满腹才华,风流倜傥,轻摇纸扇,漫步于薄雾轻笼的郊外,或思饮艳遇,或提酒携樽,登楼作赋,把一片情怀挥洒于山水之中。他们的诗词歌赋,让江南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眷眷的深情。让远在天涯的我,于书卷的清芬中神飞千里。
江南的才子佳人,男儿的才思,女子的多情,相遇后便演绎出许多故事。于是便有了男儿的铭心之思,女子的无边清怨。有些故事,历尽千年,早已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成为一份直指人心的美丽。
其实,更吸引我的,是江南的历史底蕴。无数次的兴衰更替,造就了它沧桑的厚重。江南的风物,吸引了无数统治者的心,他们一心想占领江南。江南在他们的梦里,是一个欲望。当时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曾引得金主完颜亮亲临江南,在西湖上,饱览江南名胜之后,慨然写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由此可见其志。
有春风十里,珠帘漫卷,也有故垒萧萧,山枕寒流。无边风月,映衬着沧桑之美。这就是江南,水蕴灵性,山藏厚重,人拥至爱。这样的江南,怎能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向往之地?
我梦里的江南,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在缓缓绽放。
2.学生自主探讨,积极去感悟,把众多的感悟点理清楚,形成最终的感悟收获。可借鉴的知识点如下: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作文,运用间接得来的经验,可以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比喻、引用、化用唐诗宋词中有关江南的诗词句,可以让文章的语言很出彩。
散文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用女子、男儿、才子佳人、历史底蕴来充实文章内容。
四字短句的运用,能让作者的情感深情流露。情感外露类的文章可用此法。
平时要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关键时刻就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向往名胜古迹:洞庭湖、岳阳楼、黄鹤楼、兰亭、赤壁、醉翁亭、石钟山、北固亭、桃花源、天姥山……
向往人物:陶渊明、李白、杜甫、司马迁、李清照、辛弃疾,诸葛亮、杜甫……(風雅之事、忧国忧民、英雄壮举、壮志未酬……)
对某处地方的向往,不能单叙地方景物,要有底蕴的东西在其中,如人物事迹、精神风貌、历史典故、民族精神……
3.快乐写作。揣摩了范文,收获了感悟,之后就是快乐写作了。学生可以天南地北、天马行空地根据自己感悟到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练笔。或以联想与想象取胜,或以语言精彩见长,或以历史底蕴显深厚,或以名胜古迹表情怀。因为悟到了写作中的一些窍门,所以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真正做到了“悟文而作文”。下面是优秀的作品展示,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他们“悟”痕迹。
佳作1:《但愿长梦不复醒》
我想我一定是梦游了,不然怎能这样幸运地和你,诗仙李白一同看世界、品人生。
年轻的你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凌云,我跟随你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游遍大江南北。走过山迢水远,穿过云缭雾绕。我们来到这入蜀之路,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天梯石栈,冲波逆折、枯松倒挂,飞湍瀑流;听到的是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连我也要感叹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步入中年的你,并不因年长而锐减飘逸豪迈之气。此时,你应邀入宫,供奉翰林,演绎了一段“力士脱靴,贵妃捧墨”的传奇。一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出多少豪气。可你这位御用文人,因小人排挤,仅一年便被赐金放还,从此你不再受宫廷的羁绊,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
走出黑暗的朝廷,天地为之一宽。在青山绿水之间放歌,在花影迷离之间畅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仕途不畅那又怎样,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身清贫那又怎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烹羊宰牛,一饮就是三百杯。你径须沽取斗酒十千,洒下了一路豪迈,饮出了一世英名。
尽管之后你受判长流夜郎,最终在寂寞飘然中远去,但那又如何,你自己将清新飘逸的文笔飞扬了大唐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的不朽赞誉。
与你一同走完这轰轰烈烈传奇的一生,我的梦也醒了,此时的我意犹未尽,体味着你教我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不羁。我愿长梦不复醒,与你在月下共酌,同销那万古愁情。
佳作2:西塘寻梦
西塘,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水乡女子,静静地横卧在浙江嘉善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展露着自己令人心醉的绝妙风姿。她激动着多少人的思潮,引动着多少人的遐想,更牵动着多少人的梦境!
西塘寻梦,便是我的夙愿。
一部美国的《廊桥遗梦》,无论是小说抑或是电影,都曾经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在廊桥上展开的爱情故事,深深地铭刻进我记忆深处。自此,“廊桥”在我的字典里,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西塘是个小镇,水河绕街道流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搭起斜斜的屋面,形成长长的廊棚,保留着明清时期水镇街市的遗风“街衙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这就是西塘的最大特色。吱吱嘎嘎,人力车的轮胎压着古镇的青石板路,一路清风吹拂,穿行在粉墙带瓦之中。稍倾,便到了“送子来凤桥”。这就是典型的“廊桥”。“廊桥”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保持着民间淡泊和朴素的风格。不知道西塘的“廊桥”是否演绎过像罗伯特 金凯和弗朗西斯卡那样绮丽的爱情故事?且看这座“送子来凤桥”是否有了爱情的结晶?我沉浸在美妙的梦想之中。
游西塘,不能不说西塘的弄堂。
“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白条多”。作为市镇和宅屋建筑的一个部分,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仅可作行人的通道。然而西塘的弄堂,它既是民居,又是小街,还是商铺。故此,西塘人把弄堂看成是他们的命脉。
最有趣的是那条总长68米,宽仅0.8米的“石皮弄”。因其地上铺的石板薄如皮而命名。它又深又长,又暗有狭,幽深曲折。雨天行走,一把伞就撑满了整个弄堂;两人相遇,必须侧身而过。弄堂两边是深宅高墙,打开各自的窗户,可以倚窗谈心,交手传筒。如若张生和崔莺莺在世,也用不着红娘忙乎了。
西塘的梦,穿越历史的隧道,就飘飘忽忽在这些谜一般的弄堂之中。
告别这位清新婉约的江南水乡女子,心中留下一串串如咀嚼橄榄般的回味无穷的梦。
西塘寻梦……寻梦西塘
总之,引导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这里只是谈了一些自己浅陋的见解和做法,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学习和改进。在这里抛砖引玉,期待收获更多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感悟学习》 姚伟文
2.《生本教育》 郭思乐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得亲自咬一口, 尝一尝。此言得之。现在借用来也说一句, 要想感悟高考作文的“个中三昧”, 就得真正“品味”阅卷现场的真实状况。笔者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 并一直密切关注全国高考阅卷的现场, 认为有义务将有关高考阅卷的心得奉献给今天准备高考的同学们。
(一)
让我们首先关注阅卷现场的“审题”。高考, 是人才选拔考试, 必须“命题”。我国一直在讲究“文以载道”,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都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和谐发展的理念, 着眼于人与时代的交融共生, 人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人与社会的相依互存层面的思考;清楚表达切合时代主旋律, 贴近社会主流意识, 具有进取情怀的主题倾向更为显豁鲜明。“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有了“命题”, 就得“审题”, 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 否则, 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 就无法比较和鉴别。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 以前的命题中, 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 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 文笔再好作文都不及格, 实在很可惜。近两年在作文命题上已有意识地将审题难度降低, 不让考生转弯太多。”这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席话。指出了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走向:降低审题难度, 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作文本身而非纠结于题目。
从现在的高考阅卷现场情况看, 作文命题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是作文题目却并不好写;一般来说, 高考作文审题无难度, 但写起来有难度, 写好更有难度。其原因主要有, 有些题目中所含的某些要素, 虽然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但考生比较生疏, 不在关注、了解的热点范围内;有些题目的导语亦实亦虚, 并没有给考生足够的启示;许多考生没有完整理解命题隐含的限制性, 没有理清题目所存在事物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备考中准备的材料不容易使用, 只能依靠自己的综合素质, 发挥真实水平。实际上, 主张逐渐降低审题的难度, 就是为了让考生在有限的时空内专心致志地把文章写好;然而, 难度总得存在, 因为从选拔的角度看, 一定要凸显区分度。所以, 依然应该注重审题, 一字一句地把考题像要知道梨子那样“咬一口, 尝一尝”, 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如果审题马虎, 提笔就写;或因时间紧, 未能认真理解;或因心理紧张, 未加省察, 就会导致“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情况。而那些试图淡化审题和忽视审题的做法是完全无视高考作文的基本规律, 在高考作文应考实践中更是误人子弟的一种导向。摆脱这种情形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强化审题意识, 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 不必急于求成;唯求准, 唯求切, 唯求新。因为审题失误, 乃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切题与否, 才决定作文的档次分类, 并直接决定其分数的高低。这就要求在审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面, 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多方面挖掘。
就拿某省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来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命题, 所谓切题, 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其关系揭示的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内容上能涉及“忧与爱”的关系, 哪怕在情理上略显牵强;或在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另一方但也有所关联的, 均被视为切题。从这个角度看, 审题难度好像不大;但像这样审题所写成的文章分数, 也很难进入到考生所期望的理想档次;这又似乎证明在审题上决非那么简单。如果考生能再深入思考一点, 就会不难发现这个命题的重要关注点是,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并列或选择, 不应该仅仅只限于“因爱生忧”、“忧因爱烈”之类的理解, 而应该看到命题中更复杂、更多重、更深刻的关系;比如说“忧患中的爱”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关系, 只要分析合情入理, 就可以拿到一定的高分。
再如, 某省某年的许多考生, 由于在审题时没有能够完整地理解命题中《回到原点》所隐含的必要限制, 即“回到”与“原点”所存在的事物之间本应具有的逻辑联系是因果关系, 而非假设关系。当年就有一定数量的考生, 竟写出假设自己又回到母腹中 (有的干脆写成“妈妈的子宫里”、“母亲的肚子中”) ,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自己将会如何之类的文章, 令人啼笑皆非, 其分数难有优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如, 某年某省的高考命题材料涉及对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把握, 按理说不难理解, 但还是经常见到不少甚至有些是语言功底相当不错的考生, 因为偏题或跑题而被判低于基准分的低分;其中有多数考生“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急于抢时间以快速写作, 思忖不周就匆忙下笔, 结果曲解了歌词的整体寓意, 比如对歌曲中“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关键语句竟视而不见, 而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而大做文章;有些考生只抓住歌词中“你也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于是就大谈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和谐相处;有些考生抓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今天这方明天那里”等语句, 就大书特书“请父母赶快放手, 我们能自主自强自立”等一厢情愿的宣言式文章;有些考生更是由于对歌词中的“根”与“绿叶”二者之间存在的主体与派生、支撑与依附等主从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 因而在文章中竟将这种“主从关系”人为颠倒;将“自己”理解为“根”, 而将父母理解成“围绕子女默默奉献”的两株“绿叶”。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 导致不少考生的分数都没有及格。
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某省高考作文题目《拒绝平庸》, 当年考生的审题疏忽状况, 更可以印证不认真审题而出现大量低分的严重教训。当年在现场触目惊心地看到, 这个省近40万考生面对这个题目, 仿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传染病”, 竟然一致作出了这样的理解, “拒绝平庸, 就等同于追求卓越、放弃平凡”;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导引下, 于是名人事例蜂拥而至, 许多为人们广为知晓的伟大人物再一次粉墨登场集体亮相:“拒绝平庸, 就是放弃平凡”,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最好的证明;“拒绝平庸, 就是追求卓越”, 李娜法网夺冠, 就是追求卓越的典型表现;屈原不随波逐流就是“拒绝平庸”;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就是“拒绝平庸”;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就是“拒绝平庸”;鲁迅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拒绝平庸”。一时间此类例子连篇累牍充斥文中。似乎是每个创造了不凡业绩人物的背后, 都至少应该有着典型的“拒绝平庸”的故事。问题在于, 先不说所列举的这些人物及事迹虽然都是无可厚非的“经典”材料, 但像这种炒历史冷饭的材料运用, 却也是写作上平庸之“举”的“经典”表现。再者, 从严格审题的角度看, 对《拒绝平庸》这个命题, 审题的应有之义应该是, “拒绝的是庸, 而不是平”, 而这一点在其提示语中更有着“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这样极为清楚的说明。当年的考生如果能够认真审题思考, 就应该读出这个题目中所包含的一定哲理, 就必须是“已经有‘平庸’危及自己, 且自己又能认识到这种危机, 并表明态度采取措施, 拒绝、摆脱这种危机”;这其中有的或许本来平庸, 此时忽然觉醒;有的或许本是平平淡淡, 但能静中思动, 追求不凡;有的或许已经出类拔萃, 但仍能志存高远;有的或许本已出类拔萃, 但现在已经担心“江郎才尽”等等。很显然, “追求卓越”只是命题“拒绝平庸”的一种可能;但决不能认为, “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追求卓越”。当年大量考生由于审题的“偏”与“浅”才直接导致所写的文章也走向“平庸”。而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的惨痛教训, 作为今天的考生不可不察。
另外, 在作文的审题中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不知基于何种思考就匆匆扫描, “整体打包”, 比如把“忧与爱”这样进行“整体打包”, “历史中的忧与爱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社会中的忧与爱是塑造我们灵魂之形的力量”、“生活中的忧与爱是支持我们面对人生的力量”等, 根本不顾及命题的基本要求, 如今已成为审题过程中最常犯的毛病之一。这类作文一般都被毫不留情判在40分左右, 自属必然。
(二)
此外, 再来看看阅卷现场另外一些需要留意的现象。
可能是在平时备考时, 为了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整个学校都掌握了一些所谓的写作“模式”或“套路”并经强力训练;在阅卷现场集体“亮相”时, 更有甚者, 不只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相同, 开头结尾相似, 甚至所使用的具体材料也“何其相似乃尔”, 这就必然招致某种意义上的宿构之嫌, 尽管判定“宿构”需要阅卷者拿出确凿证据, 但这类文章仍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相当糟糕的印象。那么, 阅卷老师怎会心甘情愿给这些文章亮出理想的分数呢。
无独有偶, 还有一类考场作文也被讥之为“套式作文”, 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文章结构表现为典型的“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个自然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开头结尾;而主题又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 而不能进行深入开拓。主题平面化、结构模式化、材料滥俗化, 是“套式作文”的三大基本表现, 这也是“模式”或“套路”的典型一种;对指导教师而言, “虽曰爱之, 实则害之”, 还是不要仅仅为了应考而如此短视, 不仅把灵动的思维束缚, 限制了思考, 而且也无法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对将来更是有害无益;只有平时老老实实多写一些活泼灵动具有真生活、真性情的“真文章”方为上策。
在阅卷现场还发现有些考生照搬使用试卷中的有关材料, 这种做法还被某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在自己的有关参考书或文章中美其名曰为“节省考场时间的最佳方略”等, 说得天花乱坠;可在阅卷现场, 遇到此类情况, 如果是用做文章论据, 则被认定为“机械抄袭”而只能得到很一般的分数;如果整段全篇照抄, 其性质则比抄袭文章还要严重, 只给评很低的分数。这里的教训是不要耍小聪明而投机取巧, “就地取材”即使“取之有道”, 也最好不要如此不劳而获。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缺乏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在试卷中随意透露出自己在具体某某市或某某学校如何, 无意中泄露了该考场的文章来自哪个市县 (区) , 不说这根本就不符合高考阅卷的有关规定, 也难料该阅卷老师有没有地域亲疏心理, 则很容易出现评卷中的人为不公正因素而招致不利影响, 应该尤为注意。
另外, 选择书信体、日记体, 使用副标题、小标题、题记、后记等, 虽然都被允许, 可是在阅卷现场还是看到, 有些阅卷老师就认为滥用小标题或题记纯属于小题大做, 在区区1000字中不伦不类;虽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 但难免不因个人的情感好恶而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分数。
在现场还发现, 对标题进行任意图解擅改的 (重起炉灶) , 这类作文一律是20分以下;胡编乱造、肆意虚构的, 例如不顾命题实际胡乱写成“穿越剧”, 则定然会往低分打;标新立异、硬贴标签的, 这类作文一般是5类卷。这些现象, 也应引起注意。
在阅卷现场, “立意”是最能体现思想见解和认识水平的。一篇好的作文, 立意首先要正确, 但要想拿高分的话, 还必须做到深刻和独到。要有思想的“火花”, 有自己的独到感悟, 能让阅卷老师觉得眼前一亮。在现场有句话传得好:只要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 那么所阅作文也就“靓”了。但在平时的应考训练中, 考生往往多把重点放在好操作的结构思路上, 这才出现前面所提及的诸多“模式”、“套路”, 而对于思想内容, 却总觉难以下手;而高考阅卷现场却又在充分说明, 构思固然重要, 但真正决定作文档次的, 思想性却居第一位。因为那些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文章, 哪怕有些瑕疵也属“白璧微瑕”而获得高分;而那些空洞干瘪言之无物的作文, 即使结构完整、辞藻华丽, 也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就要求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 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 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自我, 不要总是拿古今名人做代言人;材料要尽可能鲜活, 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不要总拿所谓的“经典”素材, 给人“陈芝麻烂谷子”为之麻木的感觉, 那些人云亦云重复率较高的材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所评分数的结果。
(三)
“语文素养”, 更是当今阅卷现场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 其中, 文体意识一定要清晰分明, 这虽是反复强调的话题,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文体意识淡薄而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 记叙文东拉西扯, 信马由缰;不讲构思, 甚至套作抄袭。议论文取材空洞, 材料堆砌,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叙是简单的低级转述, 不能动人;议是随便地泛泛而谈, 不能明理;甚至一半叙述, 一半议论, 凡属此类作文, 一律视为5类卷;语言素养较差的, 降格为6类。
此外, 从阅卷现场还可看到, 书写正确、整洁, 可以上浮一个档次;书写潦草且错别字、病句较多者, 一律下浮一个档次, 严重者可直接进入6类卷。这是因为文字表述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 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 要求文字表述首先要通顺些, 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 不能颠三倒四, 不能写只有少数人才懂的“网络言辞”, 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文字基本功扎扎实实为上, 早已经成为共识。
再看现场《等级评分标准》的“表达”项共有四个评判指标, 其中关于书写的评判指标依次为:“一等 (25-21) ”“书写工整”, “二等 (20-16) ”“书写较工整”, “三等 (15-11) ”“书写潦草”, “四等 (10-0) ”“字迹难辨”, 可见人们最关注的“文面”要素就是文字书写。将心比心, 在阅卷现场阅卷老师每人每天不少于300篇, 加班则不少于400篇, (但每日不得超过600篇) , 这不能不说节奏太快;此外, 在现场阅卷这种严密监管下所进行的高强度劳动, “劳动者”早已疲劳感顿生, 每天瞪大眼睛紧盯在电脑屏幕上的扫描件, 本来已使人烦躁不已, 但是绝大多数作文的“文面” (文章的视觉化) 更让他们疲惫不堪。毫无疑问, 在阅卷现场的特殊氛围里, 当人们遇到一篇书写清晰、工整、美观,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规范, 行款格式正确, 修改符号使用规范, 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时, 眼前能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甚至击节赞叹吗?这样的文章, 即使某个要素差一些, 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被评得较好的分数, 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 能有如此幸运者凤毛麟角。其实, 阅卷就是交流, 考生的文章就是代表作者在和阅卷教师在阅卷现场交流, 阅卷教师对每一篇即将和自己见面的文章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每当系统推出一篇文章,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文章内容, 而是“文面”。因此, 一个干净整洁的“文面”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四)
从阅卷现场感悟高考作文, 一言以蔽之:
现在的阅卷现场一般有这样几个“看重”:看重考生感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水平;看重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水平;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能力;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思路与结构能力。
“考纲”对作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符合”、“健康”、“充实”、“通顺”、“完整”、“规范”几个词上。这其中“符合题意”是最基本的, 因为考试要消除宿构、套作、抄袭等不公正现象;“思想健康”是传播文明的前提;“内容充实”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语言通顺”方能证明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书写规范”才能让人愉悦顺畅地阅读。这些是高考优秀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其实,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说法, 那就是高考现场作文评分人心目中的作文是什么样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最主要的是作文的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作文要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文字要一看就明白, 能畅晓通彻地把握全文意旨, 表达的过程中, 没有指向不定的模糊与歧义, 没有明此而实彼的微言大义, 没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空白意蕴, 没有出人意料的穷极奇崛的语言等, 这都因现场阅卷的临时限制性所决定, 因为高考作文并不是作文竞赛, 它还只是水平测试, 而非选拔极少数的写作“尖子”。
因此, 高考作文的平时训练中, 要注意积累丰富的知识, 要训练明辨事理的能力,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确切地认识事物, 要培养自己的情致来驾驭文辞。与其在训练时搜肠刮肚地堆砌辞藻、搜集资料, 还不如从思维的角度创新, 即, 拿到一个题目, 不一定去写整篇文章, 可以多找几个“下刀”的角度, 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学会揣摩命题者的想法。
毋庸置疑, 读书对高考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平时坚持安排合理的时间,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作品, 以开阔视野 (只是不要漫无目的跟风阅读, 比如, 非要读莫言的全部作品) ;精读自己喜欢的某些作家作品, 以探知精妙之所在, 肯定会对高考作文不断补益。
有专家就曾指出, 在高考作文训练中, “能力”依次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 可见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作文兴趣”。因此高考作文训练也要“兴趣”重于“技能”, “课外”重于“课内”, “讲评”重于“指导”, “多改”重于“多写”。不知以为然否。
【感悟初一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成长感悟初一作文10-19
初一军训感悟500字作文07-10
初一军训感悟800字作文07-26
初一作文日记精选400字:初中生生活感悟07-16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感悟800字初一参考06-20
[PK赛] 关于感悟的作文:感悟幸福06-15
初一下册期中考试作文初一作文11-23
感悟父爱作文05-24
伯乐感悟作文06-20
感悟夏季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