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现为话题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发现为话题(通用14篇)

以发现为话题 篇1

我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小树下,等公交车。

时候是深秋,再加上这风雨的“慰问”,我越发感到寒冷,不禁缩了缩身子。

这时,两辆出租车,一东一西,都开到了这个十字路口,都有想往北道开过去的趋势。紧接着,又一辆出租车从西道貌岸然开到了这个对峙口,竟然也是向北道开过去的访客。

这是三辆出租车的交锋!

我正在猜想着结果,是三辆车同时开动呢,还是要有一位司机做疏通员,指挥着一一开往北道?或者,两种情况都发生了?或者……

交锋嘛,总会爆发出此火花,耍点野性!

谁知,三辆出租车在对峙了两秒钟后,饶有默契地先后一一开动了——首先,是西边的后来者试探性地往中间开了一段,见另外两辆车不动,便往北方扬长而去。再者,西边的另一辆车往北侧扭了一下身子,随着“先驱者”而去。而东边的“默默者”则在最后驶向北方。

这是何等的默契,何等的理性!

原本冷酷的结局,在三者的去向中,消失了踪影……

那位先驱者似乎有后来居上的嫌疑,但却为矛盾的解除迈出了第一步;第二者的顺势而去,为“默默者”的行程带来了一丝顺畅;而那最后一辆出租车的离去,结束了这次交锋,结局冷清而又有暖意。

也许,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下如这样,在一次次矛盾交锋中穿梭了时空。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结局?

对,我们要理性地思考问题,人性地解决矛盾,积累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经验!

以发现为话题 篇2

一、兴趣是愉快学生的保证

1.兴趣对学习的意义

歌德曾经对兴趣的重要性做了简单描述:“哪里有兴趣, 哪里就有记忆”, 没有兴趣, 对所学的知识提不起精神,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兴趣犹如一团火焰, 可能越燃越旺, 也可能被浇灭。

2.兴趣与生物教学

高考的压力、学习的重负, 使学生沉入题海, 漂游于知识的大海中, 沉浸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中, 经历无数个大考、小考, 获得一次次成功, 饱尝无数次失败。 有时谈兴趣而学, 似乎有点奢侈。

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 以熟悉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植物的生长素的发现》时, 借助于窄窗口培养出来的盆栽的图片, 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怎么只有根部在盆的泥土里, 其他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1.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独特、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 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构建趣味、高效的生物课堂奠定基础。

如对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导入, 如果教师直接以呈现教学目标, 提出学习要求而导入, 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 而如果教师以多媒体呈现在空旷的地方一个大树笔直、枝叶茂盛地生长, 与一个窗台上的盆栽而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都是植物, 而生长方式截然不同, 再提出问题:是什么外界因素使它弯曲生长并伸向窗外情境的真实、直观, 提出的问题又与这个情景相切, 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乐趣, 从而为一节课的学习铺平大路。

2.重视实验环节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 直观有效的实验可以活化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求知欲。 关于实验教学, 教师应首先做好演示实验, 如研究池塘中的“生命世界”、提取和分离叶绿素中的色素等时, 以及在《植物向光性实验》的探讨中, 演示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3.开展课外实验探究

课外实验活动,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对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有推动作用。 如课后将一个盆栽放在窗台上, 加深“植物向光性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理解。

学生观察了“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后, 让学生根据植物的向光性, 而学习养花技巧。 这样, 也实现“学以致用”原则,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维持兴趣

1.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预习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自主复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等。

“凡事预则立”, 预习对于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关键性作用, 预习到位、细致、具体, 有助于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生成。

如对于这一章节的学习, 在课前提前对教材内容全面把握, 如了解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有哪些,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现象、得到什么结论等, 以及根据这些实验探究出向光性的原理是什么;了解植物生长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等等, 一些基础知识在课前的掌握, 为课堂学习减轻负担, 实现教学重心的前移。

此外,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高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强弱, 决定成绩的优劣。 上课不能围着老师转, 应根据老师的引导、所设计的活动、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并能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尝试动手实验, 在课堂上勤学、善思、高效。

2.养成实验的好习惯

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中, 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是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首先应善于观察和比较一棵大树的生长及一个盆栽很久放置在狭窄的窗台上, 盆栽的生长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并通过观察, 善于求异同而进行比较, 再尝试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 简单的教学导入过程的“小插曲”, 被演绎得精彩无限, 悠扬婉转。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之后, 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种植一个小盆栽, 哪怕是一株花草, 并注意观察期生长特点, 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植物的向光性是如何形成的? 善于思考如何判断植物是否有向光性等, 从而培养善思的好习惯, 且学且思, “学而不思则罔”。

此外,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也可以结合宇宙飞船登天的史实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宇宙飞船上的植物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宇宙飞船上的植物也有向光性, 但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拓展性的思维问题:宇宙飞船上的植物的向光性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的向光性, 二者都为植物, 都具有向光性, 那么会不会有不同, 会有哪些不同?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而探讨出:宇宙飞船中的植物虽然有向光性, 但没有向地性和背地性……这样, 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拓宽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还红斌.在激发数学兴趣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 (上) , 2015, 06 (08) .

以发现为话题 篇3

根据最近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恐龙时代维持地面清洁任务的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昆虫:蟑螂。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已经灭绝的小蠊科(学名:Blattulidae)的蟑螂。

来自斯洛伐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Peter Vr·ansky几乎是在无意中取得这一发现的。当时他正在研究小蠊科物种的食物组成,并预期结果与同时期其他蟑螂种类差不多。不过,其他这些蟑螂种类并没有以恐龙粪便为食的,因此研究团队一开始并没想到这一点。

后来,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黎巴嫩的琥珀,并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对里面保留的蟑螂化石进行研究。这种技术可以给出蟑螂的虚拟三维形象,而不会对原始标本造成损伤。

他们意外地发现,与其他蟑螂相比,这种蟑螂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木材颗粒。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任何木材颗粒的出现……都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些颗粒具有光滑的边缘,表明蟑螂并没有进行咀嚼。此外,这些木材颗粒分解腐烂的程度,并不是蟑螂消化系统所能做到的。因此,这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说:在这些蟑螂摄食之前,木材已经被消化过了。

那么是什么动物会以木材为食呢?答案是恐龙!

Peter Vr·ansky说:“木材没有其他可能的来源。这些木材碎片明显是经过消化的,而那个时期没有动物能吃下新鲜的木头。”在中生代时期,蟑螂是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昆虫。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涵盖了恐龙存在时间的一大半——的大部分时间里,还看不到现代“粪便清洁工”蜣螂和苍蝇的身影。

以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4

我发现一只穿着漂亮裙子和头上带上了蝴蝶结,看着就像是他的爱人,我赶紧让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道路,那女人身穿一身鲜红裙子,头带一个红发圈,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小小的小红点,走近一点看却是一只全身红色的小蚂蚁,只有头发和脸是其他颜色的,我在前2米的地方蹲了下来一看,真是太感人了!它们一起牵着走到了蚂蚁窝里,其他的蚂蚁都很开心。

过了一会儿,刚才的蚂蚁又一次地走了出来,用自己那小小的鼻子在闻味道,一下就闻到了面包的味道,因为我也在一边看一边吃面包,蚂蚁闻到的味道也就是我手上拿着的面包,我向前走了一步,它也向前走,我又发现我向哪走它也向哪走,真是太有趣了吧!

我放回面包拿了一点放在地上,看蚂蚁会不会爬来,千真万确,真的爬了过来,看了一下,觉得太大了又爬走了,我以为它不要了就把面包扔到了垃圾桶中,我扔香蕉皮的时候发现了一群群黑蚂蚁爬了过来,每只手里都拿着面包的一点点,其中有两只蚂蚁又向我手里的香蕉跑了过来,我看着它们都忘了我到垃圾桶的旁边干什么了,突然我觉得手在摇摆着,一看有两只蚂蚁在我的手上,我大声一喊“啊”!再飞快地摇着手,“啊”真是太可怕了!

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篇5

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有可能。因为它纯洁,好似梦中的白雪公主,带领我走进美丽的梦幻世界。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金黄的?有可能。因为它灿烂,好像黄昏是落下的夕阳,给予了我们勇气和力量。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有可能。因为它天真,仿佛就是那远处丁冬作响的风铃声,又好像暮色降临的夜晚。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有可能。因为它快乐,好似在百花从中的小精灵,活泼而又可爱。

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紫色的?有可能。因为它神秘,好似幻想的终结者,呼啸而过的海风吹过我那忧郁的脸庞。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有可能。因为它充满生机,好像硕果累累的金秋,一个个成熟熟的果子就是我们付出的回报。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黑色的?有可能。因为它邪恶,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阻碍着我们前进。童年,它是什么颜色的?啊!我终于发现了,童年是五彩的,因为它是一条彩虹,架起我们走向未来的路。

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篇6

我很奇怪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色有什么用呢?后来看了书,才发现原来变色龙皮肤细胞里,有红、黄、绿等几种颜色。变色龙变色后可以保护自己。

我的蚕宝宝为什么会死呢?后来我去问了老师,老师跟我说:”你的蚕有没有吐黄水?我说没有,那肯定就是叶子枯了。”我回到家看了一下嗓叶,原来真是枯了。

我发现含羞草只要有人碰它,它就会合起来,但是它晚上也会合起来,我发现鸡蛋花的花心跟蛋黄一样,为什么呢?不知道花心的味道会不会跟蛋黄一样?

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爱说慌,老师和同学们都讨厌他,有一天我看到了电视上说:有一个骗子骗了别人结果被抓了,我发现说谎的人如果不改,长大后就会成骗子,诚实的人长大后就可以成为好人。

我还发现背英语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知道中文意思,想着中文,就可以背出来了。

以发现为话题 篇7

一、以文本的典范语言为要素, 找准基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 意味着是一种示范, 可以让学生欣赏、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语言实践建立发展平台。因此, 要挖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 丰富多彩的典范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要素。以《秋天的雨》第二段为例阐述:

1.提炼精巧语言为要素。

这一段首先运用比喻, 把银杏树的叶子比做小扇子, 把枫叶比做邮票, 把田野比做金色的海洋。这些事物之间形状、样子、作用相似, 产生近似联想。其次, 运用人格化的写法, 秋雨是一个充满活力、魔法无边的精灵, 它把斑斓的色彩赐予各种植物, 把黄色给银杏树, 红色给枫树, 金黄色给稻田, 橙红色给果树, 多种色彩给菊花仙子。一个“把”字, 一个“给”能让你感觉到秋雨就像一个画家, 慷慨地把各种颜色送给别人, 让大地色彩斑斓, 让秋天美如画。在秋雨的感召下, 植物似乎富有灵性, 他们有思想、有语言。他们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飘啊飘啊, 邮来秋天的凉爽;他们你挤我碰, 展示自己的饱满, 争着让人们去摘;他们在秋雨中展露那优美的舞姿, 点头、微笑、弯腰, 风姿卓越。

2.挖掘关键词句为要素。

这一段中句子组合很有特色。第一句话中先是拟人写法“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接着比喻“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又是拟人“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句子与句子之间富有变化, 银杏树和枫树一种句式, 田野和果树一种句式, 菊花仙子是另一种句式, 读来富有节奏感。句子之间连接时还有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蕴藏妙用的连接词语:“你看”, “看”, 细细读来, 能感觉到作者发现了秋天的美, 非常兴奋, 他又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 惊喜地叫着“你看”, 想要引起同伴的注意, 让更多人和他一样发现秋天的美。让三年级的学生发现、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魔力, 并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这是我从中提炼的语言训练要素。

3.紧扣典型段落为要素。

这一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式, 围绕第一句“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描写。再看整篇文章的布局, 也是总分总, 将每一段的第一句串起来就是一首写秋雨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语言进行创作:秋天的雨, 是一个画家, 他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山林画得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秋天的雨, 是一个魔术师, 把田野、果园变得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我从教材中这些活泼、生动、有趣而有诗意, 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中提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的语言训练的要素。我抓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段段话玩味, 通过细嚼慢品, 发现语言精妙, 实践语言智慧。

二、探言语发现和表现的过程, 寻得方法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展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身体经历, 用自己的心历练的训练过程, 寻得多角度、多途径的方法, 体验语言的魅力, 获得语言技能。

1.巧用辨析之法, 获得词语运用技巧。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运用辨析法,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词义和词的不同色彩, 获得运用词语的技巧。

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是有色彩, 有画面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联想: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五彩缤纷的花十分鲜艳;我从花团锦簇看到花紧挨着, 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那鲜红的杜鹃花绽放开来;我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多么生动的联想啊, 接着出示与文字相映衬的画面, 将话显现为画。看着形象的画面, 再让学生背一背带有词语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道,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通过联想, 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写出花的数量多, 品种多, 形态多, 色彩多, 甚至写出花的香味。通过辨析, 学生更清晰:姹紫嫣红, 侧重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 娇艳、绚丽、好看;花团锦簇, 侧重于形容五彩缤纷, 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词语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 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词语宝库的金钥匙, 为语言实践积淀厚实的词语基础。

2.妙用赏析之法, 把握句子语言范式。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富有内涵, 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 并体现语言规律的现象。我选择这些语句,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感悟遣词造句之美, 体会表达之妙, 发现语言范式, 并模仿句子范式, 为独立运用语言夯实基础。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中这一句: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敏捷, 我请学生圈出关键词句体会。学生圈出了动词:蹬, 飞, 叼, 贴, 从动作上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圈出了比喻句“像箭一样”, 从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当然语言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此, 我引导学生读读前后两句, 还从哪里感受到翠鸟的快?学生发现前面一句用上“尽管……还是……”的关联词写了小鱼的机灵, 通过对比突出翠鸟的机灵、锐利。学生又发现后面一句写了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已经飞远了, 通过对景物的侧面描写间接写出翠鸟的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 我选择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前后句子的赏析, 并大量积累这样的语言范式, 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继而引导学生运用“尽管……还是……”的句式仿写, 把学生引向对文本语言更亲密的接触, 引向更形象的表达。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语句的语言范式, 让学生积累并运用有价值、有生命、有灵性的文字。

3.运用仿写之法, 掌握段落构成秘妙。

不同的文章构段的方式不同, 有的同一篇文章还出现多种不同的段式, 这些不同的构段方式使文章像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我运用语言迁移仿写的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不同的构段方式, 如总分式、转折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等, 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 我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 合作完成表格, 发现本段的构段特点。

这段是围绕第一句, 从船只多、拥挤、极窄三种情况直接写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从乘客飞一般和忙极了的感受衬托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并运用三组关联词语。我在学生发现总分段式构段特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仿写,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需要方法, 需要在语言实践中反复练习。在段的训练方面, 我还进行了模仿立意、转换语境等方法的探索,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技能, 习得语言并运用。我就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 借助文本, 通过感悟、欣赏语言现象, 感受词语使用的精妙和特点, 感悟句段所蕴含的味道和情感, 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并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把学习而得的技能转化成语言, 内化成阅读积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炼言语实践的表达与运用, 创造提高

我在学生学会语言的通顺, 用词准确, 句子完整, 句意明确, 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 段落层次清楚, 思路清晰的基础上, 又进行语言创造提升的实践训练。就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 指向话语与篇章, 指向“说”和“写”的创造性行为实践。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及自身的生活经验, 进行满足内心表现的一种说写语言实践形式。

1.学习小说利用短句烘托渲染的方法, 延伸创造。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小说中短句的描写很有力量, 我运用增减法引导学生体会像泼、像倒。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请把想到的写在文字的旁边:“仿佛看到雨水是从天上凝成一条泉水直接冲下来;仿佛看到天上开了一个大口子, 水从天上直往下倒。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老汉的话想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在文字的旁边:他想告诉人们桥窄, 情况危险, 提醒人们要排成一队, 有秩序, 共产党员要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 于是引导质疑:为什么文章不这样详细描写?对比读一读, 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体会到短句更简短有力, 更能渲染特殊的氛围, 烘托出生死关头的紧迫感, 丰满人物的形象。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请你用短句续写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___”

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和写作的方法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中, 使言意相融, 相得益彰, 生命感悟也在语言实践中绽放。

2.模仿运用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迁移创造。

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特别是文中的动作描写尤为生动。于是, 我引导学生默读2-10自然段, 抓住写父亲动作的词, 写一写批注。学生交流:挑———写出一个爱护菜园的父亲;扛———写出一个不怕累不怕苦;冲———写出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笑———写出一个乐观的父亲……教师引导:砌、挑、盖住、磨起、开、笑———写出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一个个动词, 让我们读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接着运用动词, 从课文这一留白处入手进行迁移创造: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 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 父亲正在吃午饭, 把碗一丢, 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当父亲抓起铁锨冲进暴雨中, 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怎样让我们意料不到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 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学生恰当地运用动词, 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

我还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进行课堂素描, 将这一语言实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物的一个特点, 在事例描写时, 重点写出人物的动作。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弯着腰, 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 两眼溜溜地转动,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 一会左拐, 一会右拐, 冲过了两层防线, 来到篮下, 一个虎跳, 转身投篮, 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 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表达手段等写作方法, 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 进行创造性练笔, 实现语言、思维、情感和谐共生。关于篇的创造性训练我们进行了猜想人物的心理、换位转换语言、关注描写顺序、模仿场面描写等方面的探索。有效组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 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更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 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引导, 将运用语言的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说、写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中, 语言实践训练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技能, 内化为语文素养,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夏丏尊.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10.3:1-20.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269-293.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8:1-90.

为学生自主发现创设空间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二鼓励直觉、猜想,展开发现活动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直觉(顿悟)、猜想是学生探究发现学习的重要奠基石,它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运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的直觉和猜测。

三提供数学素材,引导自主探索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素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归纳整理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的素材要有一定的逻辑序列,要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

四自主概括结论,合理验证假设

通过探索,学生已初步发现了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但此时掌握的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还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无法进行交流和表达,更不能较好地运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概括提炼,使缄默的知识外显化、理性化,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将发现的知识规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设计挑战练习,促使主体发展

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知识是经过一定的组织或转化后才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学生发现新知后可通过设计一些练习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 适度引进开放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学生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中,可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编写应用题。复习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全班46人去南京梅花山游览,门口的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15元,5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一读完题目,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全班只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要(15×46=)690元。”随即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要15×50×80%=6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90元。还有的说:“我认为还可以把多余的4张以每张15元的价格卖给别人,这样只用(600—15×4=)540元。”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讨论:当人数只有41人、40人,少于40人或超过50人时,怎样买票较合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认为:在保证既省钱,又能办事的情况下,人数不少于50人时,按规定可享受8折优惠;人数在41~49之间,买50张合算。人数是40人,买40张与50张所用的钱一样;不足40人时,按实际人数购买合算。像这样,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练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练习,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实践性,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真有用。

综上所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動,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

三年级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篇9

蝴蝶的嘴巴很别致,样子像钟表的发条,平时卷着,要用时伸直插进花丛里面去吸汁。它们的翅膀背面是绿色的,上面有美丽的花纹,翅膀正面是金黄色的,这使它们在扑动翅膀时像盛开的金色小花,非常美丽。它们在花丛中一会儿飞起,一会儿落下,一会儿成群,一会儿独自行动。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顺手捉了一只,这只蝴蝶是彩色的,很漂亮,我便想把它带回家,可是我手一不小心松开了一下,蝴蝶飞走了,只留下一层粉在手上。

这粉是什么呢?我回家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蝴蝶翅膀上的不是“粉”,而是一层小小的鳞片,有细长的、圆的和三角形的,排列的整齐而又均匀,把翅膀装扮很美丽。这些小鳞片附在翅膀上并不牢固,往往用手一摸,鳞片就留在我们手上,像是变成了“粉”。

初一以发现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篇10

翠绿的小草点缀大地。如果我问你,草长在什么地方,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长在土地上了。”如果今天我告诉你有的草长在墙上,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吧。并且会马上反驳我的意见,对吗?如果别人这么告诉我,我也不会相信。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说到我的发现,还要把时间逆转到四年前了。

酷热的夏天把大地烧的滚烫,火辣辣的太阳也把我热的心烦意乱,干什么都没有心情。于是便拿出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听了起来,他的钢琴曲一会儿如小溪潺潺的流水那样缓慢,一会儿又犹如来到群峰汇集的地方那样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听完后我的心情果然好了很多,想出去溜达一圈。

下了楼,来到街上。走着走着,扭头朝旁边墙上一看,咦,这不是草吗?怎么会长在墙上呢?真奇怪。我皱着眉头对着这草看了好长时间。

回到家里,我冥思苦想了大半天也没结果。我便去问爸爸,”爸爸草怎么会长在墙上呢?”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怎么能什么事张口就问呢?”我又陷入了沉思。咳,说不定书上有呢,于是我把百科全书植物大全都拿了出来一页一页的翻,可就是没结果,我有些想放弃了,可是又经不起“一夜成名”的诱惑,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可是只有一句话我一直弄不懂“墙上的草是靠鸟粪长出来的。”好不容易有点眉目了,一句话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靠鸟粪长出,靠鸟粪怎么长出来呢?”

以发现为话题 篇11

翻译学代表人物Toury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说:有些文化人意识到译文文本在社会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于是就创造出所谓的译文文本, 以之服务于目的语社会或文化。此类文本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原文, 当然也谈不上“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因此这些作品即为“伪译”本或假译本, 这种现象就是“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据此, 图里认为, “伪译”作品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文文本而存在并且得到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 有些“伪译”作品甚至还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 并有可能促进了本国文学样式的革新。假若研究者不对这种已存现象加以关注, 那么翻译研究就不能算做是充分的研究。 (2001:40) 在危机管理研究中, “伪译”现象就时有发生。

2 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伪译”现象

案例1.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著名案例:

在旅游危机危机管理的实证性研究中, 有一个广泛采用的案例, 即“美国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会议与旅游署灾后恢复的公关策划”, 该安全被大量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者津津乐道。上网查来,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网站都有转载, 有八本专著和教材中都曾引用这个案例的部分内容或全文。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出自何处呢?根据文章结构及行文习惯, 很明显这是一篇译自国外的翻译稿。出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 对其原始出处进行了追踪, 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原译文:“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这个旅游与会议目的地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面目皆非。1993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新型美国城市变成一座四处皆水而无水可喝的城市。七月11日当育空河水漫过得莫瓦尼斯水厂大坝时当地40万人口中有25万人口的供水中断。得莫瓦尼斯因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供水而闻名美国。……在8月举办的爱荷华州博览会和新一届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时, 休闲旅游已经恢复正常。得莫瓦尼斯大学花园假日酒店的总经理奥讷认为得莫瓦尼斯市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休闲旅游恢复到近于正常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甚至国际传媒也对这场洪水进行了报道。”

该案例涉及到的时间是1993年, 地点是有着40-50万人口的美国著名旅游城市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市, 事件是大洪水造成的旅游危机。而该市有一所得莫瓦尼斯大学, 有著名的花园假日酒店。洪水的主要祸首是育空河。而当年八月还在该市举办了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

首先确定的是“爱荷华州”, 虽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上没有查到, 但港台及海外的有关介绍中多有提及, 即为Iowa State的不同译名。而Iowa的译名在以上两书中均译为:艾奥瓦 (衣阿华) 。在维基百科上译为:艾奥瓦, 又译爱我华州或衣阿华州。该州首府Des Moines, 即得梅因或德梅因。但在该州辖区内没有叫做得莫瓦尼斯的城市。之后, 经查美国1993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没有关联。在美国40-50万人口的城市有43个, 但没有得莫瓦尼斯市。在美国3600所大学中也没有查到得莫瓦尼斯大学。沿着航空博览会主办城市来寻找同样也没有发现有关线索。那么这篇被普遍传播的案例又是怎样的一篇译作呢?

案例2: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名言:

“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句著名的译文除了作为名人名言被广泛传播外, 在危机管理, 尤其是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与著述中, 简直是必须引用的一句箴言。在百度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8, 700条, 在谷歌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19, 000条。因为所有的引用者对这句名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释, 甚至发挥和创意。所以就使得了解这句名言的原文本意变得非常必要。首先, 这句名言中为什么要提到18个月这个具体的数字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危机的提醒还是信心的保证?疑惑不解使得本文作者开始追踪这句名言的出处, 以正确理解其原文原意。

虽费尽周折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有位网友找来了比尔.盖茨的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 经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推测:这句经典名言可能是根据比尔.盖茨某次讲话的意思提炼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简而言之, 在未来的十几年, 微软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研发和营销成本。他们只需保留销售团队和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并且这些人员的数量还会逐年裁减直至取消。我们知道微软可能还会再存在十几年, 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真正创新的、为客户制作满意软件的压力。微软正在计划发布2008服务器系统 (距上次的发布时间为5年) , 视窗Vista已经推出 (距视窗XP的发布时间为6年) , 其它的一切都是每隔18个月就会升级一轮。

另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也曾说过:电脑芯片的更新周期为十八个月。这可能也会成为以上名言中“18个月”的创作根据, 故而比尔.盖茨的讲话就这样被“翻译”成了中国危机管理中的经典名言。这种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编译, 但圣经翻译理论家Nida (1969) 认为, 不能说编译也是忠实翻译, 只能说它是一种“文化翻译”;Rado则更直接地表示:编译并非真正的翻译, 而是一种“伪译” (Shuttleworth1997:3-5) 。

3“伪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Robinson (1998:183) 认为, “伪译”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始自波波维奇1976年的“伪译”定义, 他在定义中说: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 于是便利用人们的阅读期待, 将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文作品出版发行, 以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此类“伪译”的出现一般均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按照图里的解释:就其文化地位来看, “伪译”与真译关系密切。某些作品以翻译的面目显现, 并非缘于某一文化中存在着“翻译”的概念, 而是缘于该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在该类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 更缘于该文化中的人们乐于接受并承认此类功能 (2001:45) 。

西方社会中, “伪译”是用来输入文学新类型或文学新风的捷径, 由于本土文化往往对翻译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故而“伪译”在墨守成规的传统文学实践中不会被非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坛的许多创新者都愿意打着翻译的旗号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封一函, 2005:27) 。

在“伪译”的成因及其意义方面, 图里结合一系列的案例提出:伪翻者为了达到其最终目的, 都会在文本中加入某种特质, 使读者把某类文本的翻译或出自某种源语和文本传统的译本联系起来, 并通过突出与真翻译的相似性, 来使“伪译”在目的语文化中通行无阻 (Toury, 2001:45) 。

首先, “伪译”是引入某类新事物的便利途径。因为翻译被认为是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之一, 因此即使“伪译”本中带有“离经叛道”的内容, 也可以被容忍, 故而“伪译”可以为传播异类文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有时, 有些作家为使自己的作品免于审查也会采用“伪译”的方式, 一方面缘于译本的来源是异文化的, 看起来似乎对目的语文化威胁较小, 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审核部门也无法找到原作者。

再者, 有些已有名气的作家在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时也会采取”伪译”的方式, 即打着翻译的幌子来推出新作,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读者中的名声免于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者则是利用某种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优势, 将自己作品伪装成该优势文化的作品的译本, 以达操控读者心理之目的。

另外, “伪译”并非总是一种个人行为, 在某种条件下很多“伪译”会同时问世, 它们源自同一种语言, 并在本土文化中形一种文化传统, 这远比单一文本意义重大。如果是大规模“伪译”本出现, 那就有可能是目的语文化内部整合的体现, 是权力机构利用文化机制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Toury, 2001:41-43) 。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中所出现的这种“伪译”现象虽然与图里所说的“伪译”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用“翻译”即“舶来品或洋货”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读者心理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了社会心理的倾向和外来文化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使我们看出“翻译”的极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4“伪译”现象的研究

“伪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 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曾记, 2007) 。按图里的理论, 随着地球村逐渐形成, 随着著作权法的严格实施, “伪译”终将不再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特质, 也不会再居于文化体系的中心。不过, 对某个历史阶段来说, “伪译”研究将仍然会对整个文化和翻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陆志国, 2003:114) 。如果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那么“伪译”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枚“奇葩”。

“伪译”现象由来已久, 西方译界普遍对“伪译”现象非常重视。“伪译”对于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导向翻译研究, 极具启迪作用 (Toury, 1995:41) 。我国译界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伪译”现象, 但研究中的主要术语还未统一, 研究规模还很小, 研究模式还很单一, 没有超出图里的讨论模式 (童亮, 2002:65) 。

事实上, 当代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如何实现原文-译文等值这一问题, 不仅应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通过怎样的文本策略而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而更应注重追问译文和翻译活动在目的语文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文化建构作用 (曾记, 2007) 。“伪译”借助翻译的名义参与到了话语的编织与文化的构建当中, 它似一面镜子, 反射出了“翻译”这一概念的诸多未经审视的问题, 也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摘要:“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说明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关键词:伪译,翻译研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112-114.

[2]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 2005 (4) :27-30.

[3]曾记.“伪翻译”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10) :77-78.

[4]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Douglas R.Pseudotranslation[A].Mona Bake.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6]Savory T.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 Cape Ltd, 1968.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以发现为话题 篇12

就在几天前,学校被M78星系的大魔王——巨齿龙兽占领了,我从我家13楼的阳台看着学校被摧毁,于心不忍,于是我就拿出了前些天刚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阿笨柜子里偷到的)炼成的“摔不死丹”从阳台到进了学校的大厅,却不料被一个眼睛长在脖子上的外星人发现了,它找来了X个同胞对付我,我只好披上宝牛牌“飞天斗篷进化版”逃离学校,不料他们的首领巨齿龙兽大吼一声,把玉皇大帝的耳洞都震聋了,我脑袋一晕,昏了过去。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在一座科研室里,那里的人都长着三只眼睛,在用一个类似显微镜的东西看着什么,我过去一看,里面竟然是我们的世界!瞧:阿笨竟然在趁吹总不在,偷宝牛的零食吃!

气得宝牛脸上冒出了好几条青筋,正怒气冲冲地盯着阿笨看呢!再看这里,主编大叔又在想方设法找吹总的错误了,他肯定是又想扣吹总工资了!我越看越激动,我连下一任韩国总统候选人名单都看见了呢!这到底是哪里?我走出科研室,只见街上的人都长得奇形怪状,街上还挂着一张大横幅,上面写着一堆奇怪的文字,我拿出玉皇大帝赏赐我的“万能翻译机缩小版”扫描了上面的字,原来上面写着“人类微生物新品种上市!快来买哦!地址——XX路XX号XX博士”我才明白,原来我们人类就是他们眼中的微生物,他们就像我们看着微生物那样看着我们!我又再次晕了过去。

醒来时,嫦娥姐姐站在我面前,对我说:“你吓到了吧?这可是最高机密哦!为了补偿你,太上老君送你三颗仙丹,你可以再去到那个世界三次,好好保存哦!”我眼前一亮,又回到了家里,手上握着三颗仙丹。吹总,阿笨,如果你们把我的牛皮登上去的话,我可以考虑送你们两个去一次哦!不过你们要保密,千万别被主编大叔发现了!

以发现为话题 篇13

又是一个寒冷的雨天,我独自走在地铁站里。不时会有风吹进来,其中还夹杂着几粒雨滴。我一边张望着一边抱怨道:为什么今天又要去补课,而妈妈为什么因为工作的关系让我独自去?列车又迟迟未进站,想到这儿,我觉得冬天的气息似乎又重了些,让我不禁裹紧了衣服。

等了许久,列车进站了,我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看向窗外。随着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雨滴越来越大,如果凝神看的话,仿佛自己也会被吸入天空中去。我一边想着,一边摘下眼镜,睡起觉来。

不知多了多久,等我睁开眼睛时,发现车门上的灯正在一闪一闪地亮起,车门缓缓开启。糟了!到站了。我急忙抓起包,就是本能地想往外冲。但是,一个声音在后面突然叫住了我:“>

窗外始终是个下个不停的雨天,而那一天的情景仿佛是一幅画面,又好似一段影像,在雨天时总让我不禁想起:如果我再晚一点,没来得及出站怎么办?或者说,我着急着出站,没有人提醒我的眼镜掉了怎么办?看样子,似乎是后者更为严重一点。而我也始终都没有忘记那一天走出地铁站,心中是感到了一种怎样的温暖,仿佛风也没有那么凛冽了。

时光又倒转到一个月前,我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快过年了,连空气都暖洋洋的,万里晴空呈现出淡淡的湖蓝色,宛如蓝色的水彩颜料溶在水里时的那种清澈空灵的色泽。我一边哼着歌,一边走着,直到耳边传来了类似铜钱碰撞金属的声音。

我低头一看,脚边正趴着个人,一件灰色大衣已经破烂不堪,呈现出黑灰色。在他的面前正放着一只铁碗,里面放着零星的几枚硬币。以前,遇到这种事,我都会有些厌恶的走开。但不知怎的,那天,我向碗里投了一枚小小的硬币。硬币落到碗里响起了一声清脆的声音。

我仍然记得那天在地铁站里所感到的温暖,与此时掠过心头的一种感觉一模一样。但愿他能过个好年吧。我在心中默默想着一边向前走去。

以发现为话题 篇14

1 引言

目前, 汉语口语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围绕话题进行口语教学, 进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汉语口语的话题来源只要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但是, 并不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与物都可以拿来作为话题进行日常教学的。话题的选择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进而选择出合适的话题经过组织后进行日常教学, 使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口语进行无障碍交流, 使言语口语训练质量得以提高。

2 选择话题教学的原则

话题的选择在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 其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培养方向。从事汉语口语教学的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以及反复实践、论证, 得出了在话题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话题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在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编写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去选择相对应的话题, 对学习者应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确定教材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 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相对应的话题进行教材的编撰。

学习者的群体不同, 导致选择的话题也不会相同, 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话题选择。学习者文化背影不同、语言环境不同, 话题的选择上也就不同, 因此在选择话题时, 要具有针对性。对于每一个学习者对于学习汉语口语这个群体来说均是一个个体, 不同学习者个体对汉语口语的需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人员就应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对应的话题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2.2 话题选择应具有科学性

话题选择应具有科学性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事实作为依据, 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否则就是虚构的。话题的选择不能与已经通过检验的科学原理相违背, 必须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话题。因此, 在编写汉语口语教材过程中, 应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汉语口语的学习人员对学习者爱好的话题进行筛选。同时, 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不能主观臆断进行话题选择去编写教材, 进而确保科学的选择教学话题。

2.3 话题选择应具有趣味性

学习者的兴趣是其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有趣性、生动性, 因此, 趣味性对教材编写人员来说十分重要。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动、有趣的话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使学习者能够主动进行思考,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有实质性的提高其汉语口语的交际能力, 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 话题选择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4 话题选择应具有实用性

实用性一直是汉语口语教学人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的一项原则, 在教材编写及话题选择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只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有利于教学组织, 这样的日常教学就决定了编写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教材编写在选择话题时应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 使学习者能够用得上。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组织及应用能力, 也就是使学习者能够熟练使用进而进行交际。因此, 学习者能否可以使用汉语口语进行交际是能量教学质量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在选择话题过程中, 做到所选择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才可以帮助学习者的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3 泰国小学初级汉语口语课堂话题选择的策略与技巧

汉语口语日常教学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去组织相关内容, 通过在泰国为期一年的教学锻炼,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总结出了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关于话题选择的策略和技巧, 为从事汉语口语对外教学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 以此共同交流。

3.1 话题选择应与学习者心理特点、兴趣结合起来

年龄阶段不同心理特点也不同, 通过调查,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与少年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基本一致, 但是其在稳定性、集中性方面比五年级以下班级的学生要稍强一些, 其在想象力、创造性等方面随着年龄的成长也得到了相对的提高。

日常教学话题的选择怎样去结合学习者的兴趣爱好, 怎样的话题才是泰国汉语口语学习者感兴趣的呢?结合专家、学者们的调研数据以及自己对日常教学的观察、思考, 笔者得出了学习者最欢迎的话题是能够完成“交际任务”这一结论。针对泰国圣弗朗西斯教会学校五年级日常教学为例, 学习者对说学习的部分话题喜欢程度如表1。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汉语口语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话题, 比如“职业选择”、“吃饭”、“购置喜爱的物品”等, 使学生不仅口语可以得到练习,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如果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 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者思维更加活跃, 记忆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互动效果得以质的提高。

3.2 从日常生活入手, 话题选择具有双向、多向的互动特点

任何语言口语交际的核心就是交流, 汉语口语也不例外。通过交流才可以互动, 互动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的语言内容付之于实践, 使学习者的口语技能得以提高, 进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互动就是使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学习者不仅动口还要动脑,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 话题是人与人交际的基础, 如果双方要达到某一目的, 就必须围绕着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因此, 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针对话题的选择应体现双向或者多向的互动性特点, 使学习者深入到话题中来。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话题主要是以“交际”来进行的人与人的信息对话以及以“服务”来进行的需求对话。根据观察, 泰国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有12个, 详情见表2。

泰国小学的汉语学习者喜爱的话题均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比如“吃饭”、“旅行”、“生日”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把课堂作为一个交际的场所, 通过学生与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围绕某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交流, 以学生为主题, 老师加以引导, 使学习者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学习得以提高。以此, 通过互动性的一些话题, 通过师生互动是汉语口语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同时也使学习者提高自身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3.3 根据文化背景, 在话题选择上应体现文化兼容的特点

每一种语言均是其对应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言的教学就是其对应的文化的教学,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就是了解学习相对应语言国家的文化。两个人如果文化背景不一样, 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误解的语言是属于交际文化范畴内的。学习者在学习母语外的语言时, 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不熟悉的文化现象是必然的, 这种情况就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消除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进行相对应的文化教学, 因此在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 选择话题应该考虑相对应区域的文化背景, 在话题选择上应体现文化兼容的特点。

不同国别、年龄、性别的学习者对汉语口语话题的喜好均有不同, 但是, 目前流行与市面上的教材都是一些通用性教材, 没有因地制宜, 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因此,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来进行, 这也是汉语口语是否可以迅速成功的关键。

在泰国, 教师应该根据其文化背景, 在话题选择时应该注入与泰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 这样学习者就容易接受。这样不管是教学效果还是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运用都显得特别融洽, 其文化的兼容性也得到了体现。

3.4 根据校园活动来选择话题, 使知识得以巩固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际, 只有将所学语言不断进行练习, 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并进行无障碍交际的目的。基于校园生活的多样性, 根据校园的热点及相关活动来进行汉语口语的话题选择, 容易与学习者引起共鸣, 这样也贴近了学习者的生活。

在泰国支教过程中, 笔者将日常教学与校园丰富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使学习者选择的话题与相对的生活内容相匹配, 使学习者口语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相对应的知识点也得以巩固, 进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3.5 在话题的选择上应符合目标阶段性, 做到难易适中

任何母语之外的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巩固, 没有捷径, 汉语口语也不可能例外, 因此在活体选择上要符合目标的阶段性, 循序渐进。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个体, 口语水平、汉语能力、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 这就对汉语口语教学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都会进一步提高, 教学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不管选择学习者什么样的感兴趣的话题, 话题的连贯性都是必须要保证的, 目标的阶段性也要得以体现。同时还要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以及目标来确定话题的难易程度。因为, 过于简单的话题没有挑战性, 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过于复杂的话题, 学习者无从下手, 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

4 结论

由于泰国小学汉语口语水平不高, 且参差不齐, 在对外汉语口语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从实践出发, 理论结合实践, 通过不断的学习、练习、巩固, 使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基本的会话能力, 同时具有一些社会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 根据学习者汉语口语的水平去选择难以适中, 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话题, 使培养的学习者能够流利、准确、得体的进行口语表达, 是汉语口语从教人员的从教目标。

摘要:通过对口语话题选择来源、话题选择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从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实践出发, 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的相结合, 总结出了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关于话题选择的策略和技巧, 为从事汉语口语对外教学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 以此共同交流。

关键词:汉语口语,话题选择,策略,技巧

参考文献

[1]曹景凯, 马强, 赵金晶等.英语第二口语课堂中的话题选择[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85-87, 94.

[2]丰汝谊.初级口语课堂中学生对话题选择的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 2009, (32) :194-196.

[3]魏京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3) :112-113.

[4]谭季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J].教书育人, 2009, (18) :64-65.

上一篇:新进人员培训资料下一篇:简单又好看红十字手抄报模板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