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精选8篇)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的执行力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有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多方面的采取措施,比如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强化机构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树立争取的权力观等等,但众多措施中改善体质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尤为重要。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提倡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是强化和明确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效能政府的制度保障;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绩效评估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把行政问责制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展行政问责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要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四是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要研究把行政问责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推行行政问责制要与宪法、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相衔接并有所区别;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理顺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形成完整的政府责任链条。同时,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项职能、任务、每一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科学界定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行政问责的主体、对象、重点、范围和方式;加强问责机制建设,明确问责程序。
六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的体系。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规范行政问责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政府执行力的概念理解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 是政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目前, 我国学界已将“执行力”引入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研究领域, 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我国学者和政界所共识。
执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 一刻都不能忽视。执行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延续的必然前提和根本要求之一。一般说来, 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政府, 才能够有效地执行已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决策, 国家的意志才能有效实现, 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公众的要求才能较好地得到满足。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往往是执行力短缺、执行不力的政府, 也无法有效执行国家的公共政策和决策, 政策所确立的目标犹如空中楼阁, 无法有效实现。因此, 必须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二、政府执行力的要素
1.组织协调能力
公共政策出台后, 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环节, 而且也是政府重要的组织职能体现。政府事务的公共性从特质上规定了政府执行的组织性、规范性、协调性和强制性。执行力是与决策力相对应的公共管理学重要范畴;决策力是指“决定策略或办法”的能力, 执行力则指“贯彻实施政策”的能力。政府执行力突出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贯彻实施政府政策、计划和命令的能力, 它包含着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组织行为能力, 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2.干部领导能力
政府执行力包括着各级政府公务员即干部的领导能力。首先, 它是指“吃透上情”的政策水平;其次, 它也是“吃透下情”的实践能力;第三, 它又是“上”、“下”结合的综合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经”, 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3.政策营销能力
通常来讲, 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换关系, 公共部门在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 从设计规划到“运送”服务项目, 再到接受公众反馈意见、重新修订设计规划、再次“运送”服务等等, 是循环往复的系统工程, 学术界称之为“政策营销”, 目的在于保证政策受众对政府政策有正确理解并加以接受。政策营销的价值就在于强化政府政策的柔性特征, 巩固与政策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深化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 提高大众服从和遵守政府政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总之, 提高政策营销能力就在于, 政府决策作出以后就要坚决地把它贯彻下去, 这就是政府执行中的营销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推进政府决策的决心;其次, 推进政府决策的渠道。推销政府政策需要适当的路径与方法, 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 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检查监督能力
首先, 事前监督。政府政策在贯彻落实之前, 应该宣传发动来造“势”, 有效地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把政府政策宣传到位, 以便执行者准确理解和积极参与, 同时让政策受众了解政府的真实意图和行为目标。因此, 这就要求实行政务公开, 扩大民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加强民主监督。其次, 事中监督。落实政府政策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政府执行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政府执行的若干个阶段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 以期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第三, 事后监督。政府政策执行后, 需要认真验收, 以期奖优罚劣, 补缺补差;检查监督工作必须经常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防止政府执行中的“一阵风”现象。
三、政府执行力的塑造
1.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坚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当前, 我们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全党来讲, 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来说, 就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令行禁止, 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要强调政治纪律, 决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行我素、阳奉阴违。要狠抓落实, 注重实效, 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对所有工作都要有部署、有责任、有检查、有考核, 增强政策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2.努力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的素质
政府执行人员与其他执行要素如组织结构、制度、资源、技术相比, 是执行活动的核心要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 它在政策的执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其他要素都必须通过执行人员才能发挥作用。因而, 提高政府执行人员能力的关键途径是采取积极措施去培育执行人员的素质。首先, 必须培养执行者的敬业精神, 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纪律性, 诚实可靠, 不搞形式主义。其次, 要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为了使政府执行人员与时俱进, 掌握新的执行技术、手段和艺术, 提高执行能力, 必须强调不断学习, 把政府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
3.改革执行体制
第一, 优化政府行政组织结构。
建立合理高效的行政组织架构, 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会导致政府行政效应不畅通, 政府执行不得力, 政府执行中传播的信息层级和组织载体过多, 就会使政府执行受到过多的和不必要的扭曲。因此, 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必须优化, 府际关系安排必须简化, 机构设置必须科学化。一方面, 尽量削减政府执行的层次和机构;另一方面,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行政权限, 在事权、财权和决策权之间准确划分责任和权益。
第二, 构建高效灵敏的公共管理系统。
在当前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政府迫切需要快速反应的行政执行过程中, 行政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对社会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快速高效的反应, 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 需要化繁为简, 避免行政体制安排中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另一方面, 需要构建有效的行政组织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内部资源配置常规流程、应急流程, 把各种人财物和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配置, 以保障政府机构高效运转。
第三, 合理配置行政执行机构。
政府执行是靠行政组织来贯彻实施的, 只有科学配置行政机构, 明确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能, 划定行政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 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一方面, 政府部门行政职能必须明确, 权责关系必须划定, 以避免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敷衍了事等现象;另一方面, 合理设置政府部门机构, 适当划定管理幅度, 使政府执行运行畅通。
4.拓展执行资源
政府执行中要涉及到各种社会资源, 包括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首先, 经济资源是政府执行中的物质条件。没有充分可靠的物质基础, 政府执行就会捉襟见肘, 难以维持, 因此, 政府执行过程中应该首先确保物质基础。其次, 信息资源是政府执行的资讯基础。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政府执行往往会差强人意。第三, 社会资源是政府执行的社会基础。各类民间组织、群众性组织是政府执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在政府执行中的作用, 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政府执行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群众资源, 要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 把贯彻政府政策的行为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惠农政策;政策执行力;对策
2012年福建的生产总量达19701.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2%,政府财政收入3008.8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9%。但是,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相对于沿海城市,闽西北部分山区基础设施不足,公众教育水平不高,地方政府财政实力不够强,需要公共服务,当地政府和公共管理的质量有待提高。如何发展经济,提高系统的政策的实施,加快地方建设的发展,确保中央的利民政策和惠农政策得到实施,是摆在福建当地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值得国内一些城市思考和借鉴的。
一、政策执行力相关概念
从对公共政策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角度上看,公共政策是“政治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用来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控,是规范其发展方向的准则。”[1]当然,公共政策方案,以实现政策执行机构的政策为目标,更需要将政策的要求和内容变贯彻落实。政策执行在一个政策的生命周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实现政策目标唯一的途径。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指的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相关的政治实体的发展政策执行的能力,从而达到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实际上是对政策执行的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综合利用、协调、整合执行资源,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的外在表现的整体水平的衡量,这跟实现其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现状
福建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于2004年,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至2012年底,福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94.1%。从数据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在福建非常顺利。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
根据问卷资料得到,政策的目标群体当中,仅仅只有15%的比例对相关政策十分的了解,但是在有关报销程序、比例和范围的调查当中,有关新农合政策还有人缺乏对这些政策的理解,这些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与福建省有超过90%的年覆盖率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上级的指标基本能实现。但不能仅仅只是数值上的政策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政策执行力与政策执行的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提高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充分调研,在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下再做决策。再次,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尤其是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整合当地的具体实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财政和人力资源状况,在保证满足中央政府政策的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特定政策的要求。
2.提高基层政府人员的整体素质
每个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首先在基层政府中逐步引进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其次,还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开讲座等形式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政策、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从而全面提升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
3.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预防暴力执行或者只行政但不作为的行为发生
“政策监控全程是政策监督跟政策控制。政策监督是指对政策运行信息尤其是政策运行弱化表现信息的获知;政策控制这是对政策运行偏差状态的纠正。”[3],以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发现和纠正系统的偏差,确保实现政策目标。良好的政策监督机制应包括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把政策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财政、方案及其他资料“广而告之”。第二,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这有利于形成一套针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新立.现代政策研究全书[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何精华,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5):91—95
[3]涂圣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10一14
作者简介:陈贵庆(1990—),男,汉族,福建泉州市人,农业推广硕士,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与产业培育。
林克显(1969—),男,汉族,福建三明市人,研究员,农学博士,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持续发展与农业推广学,(通讯作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这为我们搞好政府工作特别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政府执行力作为突破点,时刻保持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深刻转变观念,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用改革突破体制上的束缚,以创新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富民为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推进发展,时不我待;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高效,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力,提升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注重学习,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学习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力量之源。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责任,在县乡政府中大力营造讲学习、爱学习、勤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学习为本,带头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学习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学习掌握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在吃准、吃深、吃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论点上动脑子,勤思笃学,以学增智、以学明理、以学修身,争当学习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不断增长才干,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驾驭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放思想,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要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大旗,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勇于变革,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始终保持奋发向上、比拼争先的精神状态,敢于正视困难,敢于强抓不懈,敢于攻坚碰硬。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际,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事情,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组织和人民。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发展公共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人民、服务企业上,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真抓实干,提高政府执行水平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调查研究,改进文风和会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目标任务考核,加大政务督办力度,推动工作落实。坚决维护政府决策的严肃性,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执行力。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法治水平
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升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落实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责任追究制度,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促进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五、从严治政,塑造廉洁为民政府
摘 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本文对我国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行政执行力 政府公信力 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第一次把“政府执行力”概念写进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它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综合治理的范畴。而在2006年9月份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这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决策政令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其一,行政执行力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其二,它要求下级政府及官员真正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信用指的是政府认真遵守并有效的履行法定职责及其对公众的承诺而赢得公众信任的状况。政府公信力是构成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孔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深远,只有一个诚信的政府,才是一个有效的、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各级政府建设在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方面取得了
一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些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信守承诺,公然违约(如肆意拖欠工程款),甚至还有些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完成所谓的经济指标,伪造数字,欺骗群众等一系列行为,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降低了行政执行力的效力,严重的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应有形象和威信,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和行政执行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四是滥用权力,不作为或乱作为。有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落实必然流于形式,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其主要表现是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地方保护,不顾大局;照抄照搬,唯上唯书;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等等。
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政府信用度和生命力的体现。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变量,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政府的公
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是政务环境的核心,是有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山西省政府全体会议上指出:“没有执行力的政府,是软弱涣散、难有作为的政府;没有公信力的政府,是失去诚信、人民唾弃的政府;没有良好服务的政府,是不称职、不合格的政府。”这一富有深刻哲理和简洁明了的警句,道出了公信力和执行力对政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当代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政府竭力追求的目标。随着世界范围的公共行政改革不断推进,改革都把提高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力求通过提高行政执行力有效解决政府效能问题,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解决政府诚信及与公民的关系问题。
二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就是要有效地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是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公众的信任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政府的良性运作,有赖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信任的相互合作。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更能通畅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更易于为公众认可和遵循,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四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解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存在问题,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必须求真务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状况。
三、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对策思考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是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承担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坐言立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进行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公信力就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和权威,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转变行政观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保证。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二是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是激活政府执行力的源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政府信用建设,为社会信用建设起到表率作用。
三是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工作流程。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高效、规范的政府工作流程是提高政府执行水平的保证。组织结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直接影响政府执行的力度。要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
四是通过政务公开化、公正化、透明化,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行公示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坚持高效便民,创新政务公开形式;坚持双向互动,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这是增强政府执行力的前提。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
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五是努力提高全体公务员的素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加强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公务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强化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六是加强监督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与问责。要建立健全纵横连锁的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执纪、执法专门机构的监督,加强公众监督,防止政府执行不作为行为。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从严执纪,实施问责和责任追究。问责制有利于提高机关干部的责任心,从而改善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态度,提高他们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就要重塑执行理念,重视执行效率,增加执行透明度,完善责任制度,强化执行监督等。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执行力,做好政府法制工作是基础,更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强有力措施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3).
[2]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兰州学刊.2003(6).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邹东升.政府诚信缺失与重建探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唐铁汉.努力提高行政执行力.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6]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7]颜晓峰.诚信与文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廖进,赵东荣.诚信与社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11-5 16:32:
54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讲话中指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何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执行力,我们经过调研,提出以下思路及对策。
一、创新政府管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新政府管理,就是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要求,其本质在于通过寻求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而确保社会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确保国家资本更好地用于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简而言之,创新政府管理,就是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行为等各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真正成为“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二、创新政府管理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简政放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不断变革,但是必须看到,政府管理体制还远远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突出的表现是:①职能转变不够,主要是定位不准,职能错位,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许多。审批环节还较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各种管理乱作为、政府诚信缺失、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没有根治。②政府和部门依法不力,主要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表现突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金钱化凸显。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掌实权力的部门和执法执纪人员“吃、拿、卡、要、诈、罚”时有发生,已成社会公害。③政府机构设置不太合理,办事效率差。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权责脱节,推诿塞责,相互掣肘,致使好多工作不落实。④权力寻租不但未能有效遏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商业贿赂在一些热门行业和领域成为潜规则,严重毒化了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更有一些公职人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不惜与社会不法分子沆瀣一气,祸国殃民。
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公职人员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其根子是权力垄断。垄断而缺失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犯罪。权力一旦失控,掌权者就会疯狂地寻租,为追求自己的私利与享乐,什么坏良心的事都敢干出来。所以说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一件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业。
三、创新政府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一)搞好制度建设
创新政府管理的核心是体制创新,为此,要建设三个有效机制。
第一、改革与完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
政府决策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但政府必须从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出发,寻求最佳的公共政策,谋取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开放和公开透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
一是要建立政策信息来源机制。应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定下来,坚持定时调查与经常性调查、领导调查与机关调查、专题调查与整体调查相结合,使调查的结论更加全面、准确、深刻。要畅通反映民情、汇集民意渠道,建立领导与群众对话机制,通过设立领导信箱,定期举办领导与群众恳谈会、领导接访制、领导联系点制,创新民意沟通载体、渠道和方式。二是健全决策的群众参与制。实行重大决策咨询意见制度,凡涉及发展大局的经济开发项目、财政收支、工程招标等重大决策,应吸纳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三是强化议事运行制度,推进民主决策程序化。狠抓决策主体、决策内容、决策程序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流程,制定决策执行监督工作规则。四是强化专家咨询制度,要更加重视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外脑”作用,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选择任用机制
国家公务员是促使国家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工程师”,其道德精神、工作责任心、学识才干、专业水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国《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的出台,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干部问题非常关注,但实际是一把手权力过大又缺乏监督,选人用人过程中有民主程序,无民主实质的现象比较普遍,结果,使公务员晋升过程由正激励变为负激励,变为拉关系走后门、买官卖官的腐败温床,涣散了公共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公务员的凝聚力,使政府工作人员逐步变得既没有工作动力、又没有工作责任心,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资源。因此,发挥人民群众在选人用人,特别是选拔领导中的作用,形成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制度,逐步实现民主选举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这是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是要缩小委任制,推行考任制。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形成主要领导干部“双推双考”,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逢进必考”制度框架。二是完善选举制,推行任期制和任期限届制,实行试用期制。三是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四是进一步健全干部辞职制。
第三、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与预算的民主机制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现代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决定政府预算,哪怕是一分钱的预算。预算使用的最终决定权不在政府,而在于法律上代表人民的立法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预算的分配和监督预算的执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提高预算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二是监督预算的使用过程,防止腐败的发生。为此,必须形成有效的、公开透明的、民主的、便于人民监督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机制,唯有建立透明和民主的公共财政和预算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预算的使用效率和遏制腐败。因此,①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财政预算制度向公共财政预算制度转变,向法制财政转变。②要强化人大立法监督职能,追究超预算开支,杜绝一切挥霍浪费现象,让公共财政普惠百姓。③强化媒体监督,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使财政预算与执行更加公开透明。
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和公共财政与预算机制,是政府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制度构架。创新政府管理要实现重大进展,就必须从改革和完善这三大机制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建设诚信政府
诚信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决定因素。建设诚信政府是创新政府管理的核心要义。
第一、建设诚信政府的工作要点
1、全面坚持政府工作的透明公开。在行政执法机关推行四公示:(1)执行公务身份公示。每个执法人员都佩卡上岗,岗上挂牌。(2)岗位职责公示。单位处室分布图、办事流程图、处室职责一律上墙公示。(3)执法依据公示。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工作制度采取上墙、安装触摸式电脑、印发备索资料等方式公示。(4)办事承诺公示。向社会公开承诺办事
时限。围绕公示制建立4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被诉待岗制,如:首问责任制的内容是,群众上门办事遇到的第一个人,只要对方求问,不管是否与己有关,都要负责解释,联系经办人或引路,否则以失职论处。限时办结制的内容是,对涉及许可、登记、审批等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给以办结,否则,予以投诉追究。
2、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大力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诚信建设,使执法人员切实做到清廉如水,执法如山,坚强如钢。坚持不懈地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全力打造政府法制精神意蕴,全面树立执法人员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从而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建立畅通的渠道,认真受理举报投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公开曝光,严格查处。
3、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简化审批职能、弱化事务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抓紧解决“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政府不是无限责任政府,而是有限责任政府,不是无所不为政府,而是有所不为政府;不是为所欲为政府,而是有所必为政府,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建设公益事业、提供公众服务、建立公共保障上。一是强化四项理念,即依法行政理念、政务公开理念,层级管理理念,公共服务理念,坚决杜绝违法操作,“暗箱操作”。二是明确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可能减少行政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主要是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规划和制定,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品服务,完善市场服务职能。
4、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商业欺诈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逐步推行执业公示制度,将中介收费、职业道德、工作规范、纠纷处置等内容向社会公开,堵住信息误导、合同违约、价格欺诈、伪造凭证等不正当竞争和不法行为漏洞,保证中介行为健康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法制在建设诚信政府中的作用
1、全面实施“开门立法”。发达国家在立法过程中,任何与立法事项有关的人,都要以直接发表意见或者提出建议参与关系自己切利益的立法决策。立法民主化促进了公民对立法工作的参与,培养了公民注重公共利益的意识,增强了公民对法律的依赖感。如果在立法工作中,吸纳民意的途径不宽广,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通,这就直接影响了诚信政府的基础建设。公民应当是立法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政府立法应当注意“交涉”、“协商”,思考和探索,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制度和机制,以此来体现民意,提升公民对法治的信心。
2、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对其行使权力规定明确的程序和应负的责任,并建立便于行政对人监督的制度,以规范、制约、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防止滥用权力。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以及审批之后,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是否按照行政审批确定的条件、标准从事有关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并建立严格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3、严肃法令执法,强化行政监督机制。主要在改革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机制、扩大监督影响、发挥群众监督启动权等方面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加强对行政“红头文件”的备案审查,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该撤销的撤销,该修改的修改;通过加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公正执行,在有错必究、究必追责中树立政府威信;坚持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真正做到有权必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行政机关如果不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法,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执法机关负责人和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建设诚信政府中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自身建设与社会信用建设的关系。政府诚信建设与社会信用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政府诚信建设与社会信用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要激发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诚信美德源于人心,心正则诚,只有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信用建设,关键在人。为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2、正确处理依法管理与行业自律的关系。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对发生在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和利益冲突的处理应该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兼顾向弱势群体倾斜。政府只有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裁判员”,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保证社会信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只有把依法管理与行业自律紧密结合起来,既加大对失信者惩罚力度,又予以积极地教育引导,诚信政府建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建设诚信政府是艰苦细致的工作实践活动,只有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人民群众切地感觉到政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诚信政府建设才能起到作用,见到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要善于运用一切现代的诚信理念指导诚信建设,同时,要靠艰苦、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升诚信理论,去指导诚信建设的实践。
(三)推行行政问责制
行政问责制是追问政府职责履行体现的制度。现代意义的问责制是以民主为基础,强调政府对公民负责,做好份内之事,做不好就要追究责任。
推行行政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行政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政府工作必须以民为本,切实履行职责,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控制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要特别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阻止滥用权力的寻租行为。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是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执行力的迫切要求,更是构建责任政府、全面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行政问责制,根据问责对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行政首长问责制,主要对政府和政府部门首长实行问责。二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制,主要对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实行问责。行政问责要具体做好五点:①明确职责划分,界定责任主体,建立岗位责任制;②结合绩效评估,严格责任考核;③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追究;④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形成问责合力,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规范政府业务流程,严厉惩治公职人员渎职、失职、违法乱纪行为;⑤健全制度体系,规范问责行为。
实施行政问责制,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有显著效果。一是增强了政府和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是明晰了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健全了政府责任体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三是有利于健全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增强了公务员的责任意识,规范了政府和公务员的从政行为;四是促进了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法定责任,推动了各项工作,保证了政令畅通;五是完善了监督制度,加强了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强化了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责任追究,促进了廉政勤政建设。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一、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主体问题
目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者对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并不能完全地理解,并且对政策的传达也是应付,对政策执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僵硬地照搬照抄,有的甚至只是在形式上执行,而实际上却是不执行。有些政策执行人员思想庸俗守旧,缺乏从业道德,只注重本身的权力的大小,从不考虑其应尽的责任,他们缺乏较强的事业心,不能全心工作,进而也无所作为。还有一部分人在面对问题时怕担责任,出现了执行者不敢管也不愿意管的现象。还有一些政策执行者执行的精神动力弱化,对事务的执行缺乏执行的决心,有的人在执行时持观望态度,把事情拖了较长时间不执行[1]。这样的行为使得一些执行任务及社会问题久拖不决,已经危害到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水平的提高。
(二)公共政策执行缺乏规范
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出于自身个人利益考虑,对上级政府的指示、指令进行过滤,他们只选择对本部门有利的政策执行。选择执行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两种类型,首先是在上级的一项公共政策中,选择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执行。其次是在上级的若干项公共政策中,从中选择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或几项公共政策进行执行。这必将破坏公共政策的完整性、严肃性,从而使公共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区分软硬指标,然后进行选择。他们将一些受欢迎的、无约束的政策归入软指标,而将计划生育、征收税费归入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政策执行者要用说服的办法让人们不要违反。但是,在实际执行进程中,由于这一政策决定着干部的政治前途,而单纯的说服教育无法使人们遵从,很难成功。于是,它将变成一项硬指标。在征收税费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通常将所有地方力量全部动员起来以确保任务的完成[2]。
(三)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沟通和协调不顺畅的问题
首先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上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就必然要设立具体的执行部门。但是如果执行部门设立不合理,多头管理、权责脱节、效率低下的状况仍然存在,政府事务综合管理水平低。例如,在流通领域中,如果管理机构设置采取分割管理的方式,发改委、商务部、工商局、药监局等,都具有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的职能,他们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就会经常发生摩擦,它也将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较大的阻力。其次,中央与地方之间沟通不顺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受集权体制的影响一直不畅通,由于缺乏沟通一些地方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指令,没充分考虑到后果,也缺乏公众参与,政策的透明度也比较低,公众由于对政策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难以接受新实行政策,进而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3]。
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执行主体存在不利心态
周永亮博士指出,心态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实践行为的一个动力源[4]。心态要素包括激情、态度、信念,执行主体的不利心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执行主体缺乏执行的激情。人的心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激情。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某些事情的激发下的一种情绪的爆发。激情可以支配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执行主体在执行时缺乏激情,往往造成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也是导致政府的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因素。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如是执行力水平较高的地区,那么执行人员的素质和面貌都是很优秀的,执行的激情也很高。反之,如果政府的执行人员的精神面貌、素质较低时,激情也不高,它将导致政府执行力也是比较低的。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机关工作缺乏激情,它将是导致政府执行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5]。其次,执行主体采取偏离的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即是指人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些事物。一些执行主体态度消极,做事情表现为不耐烦,进行抵制执行,这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也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又一因素。
(二)地方政府执行中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政策执行者及其行动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指导,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政策效果。健全的规章制度使政策执行的行为得到强有力的约束,为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另一方面,行为规范失去机制约束。一是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处于新旧体制转型阶段,新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之中,出现行为规范体制上的“真空”。二是在传统行为规范下,党政基本合一,政府行政一般由各级党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负责具本执行,党政关系没有理顺,党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行政工作,使政府功能有所削弱,影响了政策执行。三是目前行政执行中多采取强迫命令方式,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执行信息基本上处于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流动状态,缺乏双方的相互沟通和积极性的共同发挥。
(三)缺乏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是一个组织文化环境中由理念统领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地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群体氛围和群体能力[6]。对政府而言,执行力的文化是政府组织内的执行主体他们共享的关于执行的价值观、思想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就要求既要充分、科学利用一切有利于执行力的因素,又要所排一切不利于执行力的各种因素。而且一切组织成员在思想里面认同统一的执行观念和执行形式,还要具有规的监督体系和奖惩制度用以保证组织及其成员全心全意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并且要改变其行为和方式符合实际要求,这样才能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注重实际、目的明确、监督力较强的执行力文化。
三、提升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一)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
要完善公务员的培训教育体系,还要建立多种渠道、多媒体的方便公务员学习的培训机制。目前,中国对公务员的培训类型可以分为初任培训、晋升培训、专业培训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等。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地开展以上的公务员的培训活动,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培训制度和培训方法,逐步深入地拓展业务的范围。为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政府要广泛采纳各行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在政府的系统组织内,广泛强调终身学习和团体学习,进而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地变化。政府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执行工具,尤其是现代行政所需的信息的搜集技术、电子政务的技术和媒体沟通的技术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7]。
(二)健全沟通协调制度
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制度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利益是愈加难以调节,难免出现各种纷争和矛盾,这将直接导致执行力水平低下。此外,由于政策执行主体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沟通制度,使得各执行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出现了相互之间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府执行力深陷僵局。政策协调指的是通过对政府执行的各要素进行调整,使它们相互协作,使机构与执行人员能够统一起来共同实现决策目标,保障各项执行活动有序运行。在政府执行活动的过程中,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完善信息沟通中所指的沟通主要是指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内部组织人员相互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沟通是保证政府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使上级机关的决策及时准确地下达,下级机关也能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方针与政策,减少误差,还能够及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进而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首先,政府组织机构也要分工明确、精简机构,各个部门和各部门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路线,这样才能保证上级政府的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到下级机关。其次,由于上级机关的政策或决策传达到下级部门需要经过很多部门,文件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失真,所以政府机关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现代的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中间环节也减少了,进而减少了执行的成本,政策执行效率也大大降低,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水平[9]。
(三)构建政府政策执行力文化
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行政文化也源远流长,虽然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但也有许多的精华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如“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对中国建设民主政府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现阶段中国的行政法规也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廉洁奉公、高效执行、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对政府行政文化进行建设时,还要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之处,并进行改进,营造出先进的行政执行文化,来适应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10]。此外,还要调整政府组织内部,使政府机构各部门之间更加协调畅通,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水平。地方政府组织人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求各级政府组织,要从整体上认识到要提高政府执行,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政指导。
摘要:政府执行力在维系政府组织机构的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政府组织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在政治和经济各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治环境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这都与中国强大的政府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中国政府执行力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仍存在着乱执行、不执行或难执行等执行力不强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从而避免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保障政策顺利进行。同时它也为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加强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因素;对策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一套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安排。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等非盈利型组织,主要是政府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理论与方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行为过程。
一、公共政策的执行含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 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本质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执行主体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而言,公共政策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替代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存在冲突时, 执行者就会对原政策进行改造或变造, 衍生出一种看似和原政策一致但实际相背离的“新政策”, 来替代原有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降低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二)选择性执行。某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都要从对自己有利或无害的角度去理解、去执行,根据地方获利大小任意割舍中央下发的各项公共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内容,就传达、贯彻执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就不贯彻、不执行,这样的政策执行方法使国家政策部分内容得不到执行,政策精神得不到切实贯彻,无法实现政策利益的最大化。
(三)机械式执行。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机械地落实政策, 这种执行表现为忽略公共政策的精神实质与客观环境条件,对相关问题不能因时、因事、因地做出具体分析,照搬其他地区、部门或行业的政策;忽略公共管理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照搬过时的公共政策;无视公共事务的时效性,面对亟须解决的公共事务问题因坐等上级政策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三、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某一个因素所造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本身的缺陷
在公共管理中, 许多政策执行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与政策本身的是否科学合理也有很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果理论中, 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动力,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同样, 在公共管理中, 许多政策执行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与政策本身的是否科学合理也有很大关系。因此, 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必须同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稳定性及持续性。
(二)体制方面的因素
从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上看,长期以来的经验决策传统,尚未完全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这主要表现为在政策制订、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之间,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政策制订还存在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的情况。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容许政策执行者自行“变通”的弹性幅度,加之政策高度抽象,公共政策执行者根据各自理解执行政策在所难免。
在政策评价和监督工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检验标准以及专门的评价反馈渠道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政府执行公共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纠正。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统一的执行标准、地区的差异性、执行者的个性差异、科学实践经验的指导以及各种利益因素, 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出现千差万别。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及其成员执行的, 执行主体是政策执行中的关键性因素。执政主体的政策水平、知识结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对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态度和对政策的态度,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不时表现出来。如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偏离政策目标, 结合实际, 灵活地执行政策, 执行主体的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公共政策资源缺失
公共政策执行也需要充足的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执行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源在在质和量上的投入不足或者投入过量是政策执行困难的原因。其次,财政资源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再次是信息资源。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目标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信息的不足或断裂都有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的失控。最后是权力资源。政策执行的权力支撑是政策执行者调度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保障,是政策有效执行的保障。权力的不足不仅使其他资源难以调度,政策目标也可能因外界权力压力产生扭曲,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
四、解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的对策建议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将给国家的政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它不仅会损耗政策效益、削弱政策权威、消解政策目标,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消除障碍性因素, 确保公共政策执行的通畅。
(一)提高政策科学性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必须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对政策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力求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公开化 ,让更多的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照顾最广大民众的利益要求 ,使公共政策制定能切实代表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要保证程序上的正义,尤其在作出重大决策时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集体讨论等环节。积极地接触实际情况,与目标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民众的参与及其意见的表达。
(二)健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现行公共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要本着职能明确、职责清晰、高效合理、科学有序原则健全现行的行政体制。对职能交叉的行政机构,多余的撤消,重叠的合并,减少中间层次,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信息、监督四大类机构。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提供一定的自主行政空间 ,但不能发生与中央政府的抵触行为。
(三)完善政策执行的监控制度。
政策执行者作为“理性经济人”,有其自身的利益和其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执行政策时,不免带有其个人的主观偏见和感情色彩,而政策执行又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因此在政策执行时一定会涉及到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这为政策执行偏差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执行监控制度,即风险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整体素质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政策的实践者, 更应该成为政策的研究者和服务者。政策的执行机构要成为学习型机构,执行人员也应当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人员,执行者要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更为人性化的方法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评估和反馈。通过反馈进行目标的修正、内容的更改及方法的完善等手段改变政策的滞后现象。建立执行主体多元化的模式,扩大政策执行主体的范围, 改变由政府机关垄断政策执行权的传统,实现政府的公共权力部分地向公民社会转移, 推动政策执行主体的多元化,激发执行主体的责任心,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五)加大对公共政策执行资源的投入
政策执行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源的投入为政策的执行注入了活力。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动力,财力的投入直接影响政策的过程和效果。有了必要的财力保证,就可以为公共政策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最佳组合提供条件。信息资源对政策执行同样不可缺少。要改进公共政策的传播机制,以电子政府为依托,构建一个覆盖范围广、传递及时、互动性强的信息网络系统,准确地把握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05)
[2]董光前.公共政策参与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3]吴锦旗,陆秋林.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8(03)
[4]朱建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的思考[J].管理探索,2006(10)
【论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荐阅读:
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工作总结09-09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全面提高行政效率10-10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09-15
提高部门执行力10-05
提高执行力文章10-12
如何提高部门执行力10-07
提高自己的执行力10-19
执行力培训-政府干部执行力培训11-13
论政府职能转变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