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通用9篇)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1

为什么呢?刘先生继续论证:

“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所以说技术是第一竞争力。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第一竞争力。认识到此还远未结束,这是因为,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

(一)

如上所述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很有逻辑性。但我总觉得,这理论是在天上,不是在地上。按照这种理论去努力,就好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提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请问,如果说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第一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解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二者是什么关系?理念是可以学到、可以移植、可以模仿的,内在追求一致的企业有的是,但其核心竞争力却不见得一样,其市场表现也不见得一样。

说“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那么,有相同的理念就一定会有相同的制度、相同的技术、相同的产品、相同的竞争力了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说理念决定制度,决定技术,一定是先有理念,后有制度、技术,对吧?可我想,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时候,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不会是因为头脑里先有了一个创新的理念才发明发现的吧。我国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在谈到我国自然科学方面属于自己原创的发明创造还是少之又少的时候说:“这只能靠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是靠传统文化就能够解决的。”刘梦溪先生并没有因为钟情于文化而持一种文化决定论观点,我觉得这很客观,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核心专长”,这种核心专长,我认为可以被解释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总之,在迎合和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就是比竞争对手高一头,胜一筹,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核心专长我以为不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能够担当的。同属一个民族,同在一个社会,同处一个世界,大家所了解和接受的思想文化都差不多,没听说有什么文化秘籍和理念宝典成为了谁家的祖传秘方或核心专长,我也始终没有发现有哪家企业是以理念文化独步天下的。软实力只有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有根,才给力。

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就是把企业文化视为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从而误导了管理者,使他们认为文化、理念能自动导致企业的成功。而实际上,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不能代替清晰、合理的企业目标、标准、政策、规则、制度,以及对实现企业目标至关重要的其他管理职能、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这在中外合资企业里表现得更加突出。西方的契约文化与中国的道德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文化重道德,轻规则,“大道无形”,“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西方的契约文化重法治,习惯于按规则办事,他们相信白纸黑字的契约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在这样一个理念与文化截然不同的组织内,不能指望仅用理念和文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那么你怎么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打造为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且,过于夸大企业文化的力量,将企业文化抬到第一与核心的地位,存在着把管理与文化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的危险,而事实上,企业文化应该是所有管理的背景、环境和有机内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理念对实践有反作用,但也是先有实践后有理念,实践决定理念。决定人类社会前进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发展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起根本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源动力”,而不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对历史的推动所起的作用来看,“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论断,因为历史证明,是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着人类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而企业文化是第一竞争力缺乏说服力。早年就听过(没有读过)国外的一位学者断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很多人都引用过这句名言。可是1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应验了吗?还是科学技术起关键作用。

(二)

无独有偶,罗国杰、张大忠先生在刘光明先生的《企业文化》第三版的序言中说:“‘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都已证明,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制度创新首先来源于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这又是一个意识决定存在的理论。我要说,不!事实上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而后是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整理、提炼和创新,再推动大面积的企业变革与创新。“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都是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不是作者躲在屋子里“畅想”出来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即以理念与制度的关系而言,既不是先凭空产生了理念,而后再依理念制订制度,它一定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是人们的实践的抽象;而且,恰恰是许多理念都是从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提炼出来的,而规章制度则是人们具体实践的总结。

我们注意到,在企业文化传入我国以后,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等一些理论的误导下,人们一下子对企业理念顶礼膜拜起来,似乎只要有了这种金科玉律般的理念,企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企业文化有那么大的效力吗?企业理念有那么大的威力吗?其实非也!

我们说,企业文化很重要,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作用很大,但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盛衰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政治的、经济的、地缘的原因,也有市场的、技术的、社会的原因,要作具体分析,决不仅仅是文化一个原因,更不是决定的原因,不能把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统统归于文化,归于理念,事实上也不是如此。一个企业的生死盛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的变革,一定是对外部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变化,一定是源自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主观的、理想化的文化设计和理念设计。事实上后者也只是在前者改变的基础上或为了适应前者变化才发生变革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念也只是客观事物、事实、现象和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抽象和总结。由于文化具有覆盖性广的属性,人们在总结事业成败的时候,总能总结出几条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总能提炼出几条所谓文化理念,这很正常,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成败的全部、核心或决定因素。

李光耀先生在评说美国的发展成就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符合实际,很有道理。他说:“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之所以能这么长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真知灼见》)这段话,我觉得同样可以作为对于企业理念的作用和组织发展的归因的理解。

不错,精神可以改变物质,但在谁是本源,谁决定谁的问题上,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理念也只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精神改变物质也必须经过实践,更何况,理念能否化为精神还另说。因为即便理念是正确无比、高尚无比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如果广大员工并不认同,也只是空中楼阁,所谓理念也只是嘴上“念念”而已,不是吗?

还有一点也必须指出,企业文化“决定论”和“核心论”还明显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唯意志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无视和否认客观规律,坚持人类意志有决定性的、头等的作用,认为只要进行教育、普及知识,改变人们的观点(也就是理念),就足以改变社会环境。文化决定论认为只要在观念上先有一套理念体系,而后才会有制度,而后才会有技术,而后才会有产品。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不是意志、不是精神、不是意识,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的管理和文化的形成自有它的客观规律,不是主观上有了一套理念就能形成的。我们只有发现、认识、遵从这些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才能有效,文化才能化成。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2

智慧教育和知识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 前者是素质教育——人本, 后者是应试教育——功利。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概念:知识属经验系统, 包括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有性质的区别、数量的多寡, 可以量化, 可以习得。需要提示的是:知识有两重性, 既是创造 (智慧) 的依据, 也是创造的障碍 (定势) ;知识和智慧之间有剪刀差, 甚至可以说, 在知识编码混乱的情况下, 知识越多, 知识提取越困难。换句话说, 知识不等于智慧, 教学中传授知识不等于给学生智慧。

智慧属于心理系统。智慧和知识有关, 但不是知识的本身, 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发现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 如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 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智慧依附于人而存在, 有个体性, 是不可传递的。含智量较高的思维方式、品质有:

1. 类化思维。类化即寻找事物的类似 (同类) 进行覆盖。分两个层次:

(1) 直接类化。找到同类直接覆盖, 如掌握了求梯形面积的公式:S= (a+b) h÷2 (S表示梯形的面积, 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 题目中有a、b、h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2) 间接类化。在题目中没有现成的类似, 如求梯形的面积, 题目中没有a、b、h对应的数字, 或缺少其中之一……借助中介 (类比、推理) 找到a、b、h, 仍用S= (a+b) h÷2解决问题。这种寻找“类似的类似”解决问题, 属深层次认识。类似重叠次数越多, 思维层次越深。心理学研究证明, 动物可以形成“三级条件反射”, 即能够找到类似的类似的类似。但类似重叠次数不论如何之多, 只是反应了认识的深度, 没有增添新的内容, 不叫创造。

2.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改变角度 (方向) 思考问题。改变角度有多种样式:

(1) 逆向思维。它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 又称反证、批判思维。常规思维说“是”, 逆向思维说可以“不是”;常规思维说“非”, 逆向思维说也可以是“是”。

逆向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是知识分子自主意识、“只管是非”精神的回归。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 发展是绝对的、永恒的, 所以,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明真理, 而是挑剔、批判真理。

逆向思维能使认识准确全面。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不能成真理。批判是对通常的认识、“颠扑不破”的真理进行反思、复正, 使其更准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证:榜样的力量怎能无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证:“人民”包括服务主体 (我) 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证:有些真理不能实践!

诸如此类。

(2) 侧向思维。从常规思维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又叫横向思维。其一, 用新观点看老问题。烧开水的壶盖“噗哧”、“噗哧”……响了千百年, 是人人皆知的现象。瓦特用新观点看老问题, 揭示其中的奥妙, 发明了蒸气机。

又如, 哥白尼猜出日心说;伽利略悟出钟摆原理;牛顿顿悟万有引力;安培创建电动力关系式;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旋转, 预测是植物内部含有某种物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韦格纳顿幻——大陆漂移……都是从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中用新的视角看到一抹遥远、深邃、缤纷的色彩。

其二, 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圆珠笔在日本刚造出来的时候, 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写20万字左右, 圆珠磨小而漏油。工程师从圆珠的质量着手, 反复实验、研究, 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厂内一位青工, 从孩子们将漏油的笔丢弃这一行为受到启示, 用旧观点看新问题, 建议老板干脆把笔芯做得短些, 写十七八万字油尽芯坏。“一次性圆珠笔”发明问世, 振兴了东京山地笔厂。

诸如, 给大象按摩可以多干活;对牛弹琴可多产奶;给鸡放音乐可以多下蛋……

(3) 发散思维。它是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辐射、寻求变异的一种思维方式, 又称辐射思维。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是求异。求异是智慧、是创造。被誉为经典案例、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设计的“非常用途试验”。

试验题目:列出红砖所有可能的用途;被试对象:学生;时间限定:8分钟。

一个学生回答:盖房子、盖谷仓、盖教堂、建教室、筑围墙、修烟囱、铺路面、修炉灶等。他局限于“建筑材料”正常用途范围之内, 属于常规性思维;另一学生回答:压纸、敲门、打狗、砸缸、支书架、做门槛、楔钉子、耍杂技、做棒球台、磨成红粉写字等。他走出了正常用途的范围, 具有求异性。发散思维的实质是求异, 指向偏、怪、特、奇、狂。

其二是选择。选择是智慧, 创新是一种优选。发散为认识问题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答案, 提供了判断、选择较多的条件、可能性。智慧最本质的特征不是思维的容量, 而是选择。可见, 发散思维的本质不是发散的 (数) 量, 而是质的优选。

教学中, 不少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引领他们寻找尽量多的方法、答案, 但就此而终, 忽略了发散的实质——优选——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法或答案。

(4) 动态思维。它是常规静态思维的发展, 是以动代静、以变制不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动、变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

其一, 以动代静。静, 止也, 面对的是死的世界;动, 活也, 灵活多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有三个大腕级明星, 应邀到同一剧场同时同台演出, 三人都提出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海报的第一个, 可是没有三个第一!经理以动代静, 将海报设计为一个可以转动的大灯笼……

其二, 变制不变。它是从新的、对方不期而然的角度创设问题, 解决问题。《环球时报》曾报道, 胡迪尼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 杰出的脱逃艺术家。他夸口一个小时内可以从世界上任何牢笼中逃脱。心理学家特地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牢笼, 向他挑战。胡氏信心十足地走进牢笼, 脱下外套, 紧张地工作起来。30分钟后, 他的自信消失, 一个小时后, 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 两个小时后, 他彻底崩溃了。胡迪尼筋疲力尽地倒在门上——门竟然大开!

胡迪尼可以打开世界上任何一把锁, 却无法打开没有锁的锁!胡氏潜意识中固定地认为:门是锁的;心理学家改变角度:创设了一个不锁的门。以变制不变, 变者睿智, 不变者愚蠢。“背水一战”、“空城计”、“破釜沉舟”等都是以变制不变的典型。

(5) 组合思维。它是常规单向 (项) 思维的发展, 是将两个或多个单项命题连在一起同步思考。

组合是创造。将两个或多个命题放在一起进行思考, 必然引出新的判断:

其一, 推演效应。如将“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不出人才”两个命题连接同步思考, 必然推演出新命题:中国教育问题严峻!

其二, 组合效应。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重新合理组合成一种新事物: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 创造熟食;18世纪林耐将植物形状相同和相异组合, 建立植物分类;19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 创建达尔文进化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组合产生毛泽东思想……《红楼梦》集文学、艺术、美学、植物、动物、医学、心理、教育、建筑、烹饪、管理等于一身, 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阿波罗登月工程”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标志, 动员了120个大学和研究所、200余家企业协作, 使用600台电子计算机, 投入42万名科研人员, 是集多种事物组合再组合而成。

概而言之, 变向思维的妙谛在于, 问题“在此”, 钥匙在彼;似乎对准了问题的“焦点”, 其实答案在问题的一侧。“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创造就是改变角度思考问题:聪明灵感不是别的, 是调整视角看一下;发明创造什么也没发明、什么也没创造, 是对已有的事物重新合理加以组合。

3.模糊思维。它是认识的极限, 是逻辑思维回归式的上升。模糊思维是模糊认知主体 (人) 和认知对象 (物) 、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界线, 将人与物、知与情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思维学研究证明, 思维可以借助概念或概念组成的认知结构进行, 也可以不用概念, 人与物、知与情融为一体进行, 是非主体、非对象、非概念等混于一炉进行思考, 故称模糊思维。

赵子昂画马是一范例。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子昂画马神似, 他爱马如痴, 常常伏地为马, 昼夜和马生活在一起, 一起睡觉, 一起吃草, 一起奔跑……人和马合二而一, “我就是马”, “马就是我”!赵氏认知升华, 领悟了马, 画出了马的气质、风韵、神气。

模糊思维是一种境界。境界来自佛教, 如佛教“三境界公案”。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分成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 超越常人, 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体,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齐一”, (庄子) 超越了人、物, 甚或地球,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境界, 随心所欲, “有矩”与“无矩”合二为一, “有矩”即“无矩”, “无矩”即“有矩”。庄子的“无用”——“无用之用, 乃为大用”, 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 苏格拉底的“无知”——“我知道我无知”等一脉相承, 进入了模糊 (糊涂) 的化境, 清楚与模糊合一:清楚即模糊, 模糊即清楚。

仍以“赵氏画马”为例, 认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马是马, 非牛、非鹿, 是常规思维;第二阶段, 人与马合二为一, 属非常规思维;第三阶段, 马就是马, 赵氏看到了真马——马的习性、气质、神态。然而, 这个“真马”是对白马、黑马等的超越 (高度概括) , 是赵氏心中的马, 他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化境, 清楚和模糊合二而一:清楚就是模糊, 是马的马不是马——“白马非马” (公孙龙) ;模糊就是清楚, 不是马的马 (赵氏心中的马) 是马——真正的马。

模糊是境界, “道可道, 非常道”理在其中。“难得糊涂”的要义不是糊涂, 而是“难得”, 得者大师也, 无矩有矩、无用有用、无为有为, 无知而知、不靓而靓、不息而息, 半人半神, 游离于天地之间, 尽享生命之美妙, 名利淡矣, 超然。

我国的教育过于强调理性、科学, 慢慢地丧失了人原本的、独有的模糊思维, 过犹不及, 这可能就是当今不出大师的根本原因。顶层大师“糊涂”使然!

就此界定, 智慧是能力, 是运用知识、超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创造, 是生命进化、发展的极至, 是人超越动物的聪明、才智;智慧是境界, 是知识沉淀贯通, 生情升华, 超越凡人的一种思考。

然而, 教学、科研关注的不是知识、智慧的本身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而是两者的交会 (结合) 点, 即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是理解, “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融会贯通、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 简称“真知”, 或叫内化、活化的知识, 也就是说, 真知是智慧的象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将客观知识内化为真知, 方法如下:

1.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将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编码, 然后用自己的话清楚、正确地讲出来, 有个性化思考更好。这个过程是思维加工、再创造的理解知识过程, 也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标志。

2. 把教材复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学生不仅是认知体, 更重要的是发展体。传统教学的弊病是重视知识现成的结论, 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 导致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 (假知) , 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再认知价值, 没有智慧价值。

智慧教学应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 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经过再发现、再创造的复制思维活动而获得。这种教学活动的性质是学生用习得知识“同化”新知识, 把新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 将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过程, 是获得真知的教学。

如讲“概念”, 不是直接一口道破——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而是对“概念”进行教学复制:

“今天讲个‘张三不是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切切私语……

教师:“张三的确不是‘人’!”

学生:“为什么……”

——“同学和我都不是‘人’!”

——惊讶、怀疑、摇头、微笑, 进入强烈的探究状态!“谁是人?”

——“‘人’是个‘概念’, 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亿万人的一个抽象, 用概念表示‘人’。人是个大概念, 张三只是亿万中的一个, 是最低层次的下位概念, 张三不是 (不等于) 人, ‘人’和‘张三’是包含关系, 如果‘张三’是‘人’, 这叫偷换概念, 是逻辑性的错误。”

下课后, 学生生命超越的体验、思维兴奋的余波未消, 还你推我喊的“你不是人”……俨然, 生命超越是一种愉快、享受!

3. 把新知识和习得知识联系起来。“智慧不是别的, 而是一个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 “体系”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结构原理认为, 事物的组合、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功能。心理学认为, “意义就是结构”, 钢筋、水泥、砖瓦等, 将其合理组合就可以成高楼大厦, 否则便是一堆废料。智慧教学不是给人知识的数量, 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发展是以习得的知识为前提, 将新来的知识镶在已有知识结构之中, 使新旧知识产生意义联系, 是学生不断扩大、改造、重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认知超越、智慧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证实, 聪明、愚笨的区别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差别, 而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知识结构效应) 。

4. 熟练掌握知识过程是理解过程。熟练的知识是脱口而出、唾手可得、类化力强、“升华待发”的知识, 是智慧的表征。

熟练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复习、强化。知识是人智慧、情感的结晶, 用概念 (言语、词) 表述, 所以, 概念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智慧、情感。复习 (言语、词的重复) 过程, 是概念中隐含的智慧被唤醒、情感被激活, 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过程, 是概念活化、张显生命力的过程。

心理学史中有一个故事:古代兄弟分家, 因一斗米没有分清而争吵、升级, 打官司到了法堂!法官了解事实后指令兄弟两人面对面双膝跪下, 哥哥喊弟弟100个弟, 弟弟依次回答哥哥100个哥哥。结果没有喊到10个, 兄弟两人站起来说, “官司不打了!问题解决了!”哥哥、弟弟……言语、词的重复激活了他们的认识, 唤醒了他们一娘同胞、骨肉之情。

我国传统教学箴句,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能生巧”、“巧可生情升华”等, 理在其中。

5. 运用知识过程是提升认识过程。由实践到理论是认识的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也是飞跃。如果把由实践到理论称为一级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则是二级或更高层的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的阴阳模型对接, 需要许多具体的中间环节、附加条件:从个体讲, 必须掌握理解的、熟练的知识、技能, 不是仅有一种知识或同类知识, 而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从客观讲, 需要同行、同事的沟通、合作, 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物质、时间、空间等条件。所以, 由理论到实践是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活动, 是强化对知识理解, 认识飞跃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 实践主要指学习实践 (中小学主要指作业) , 它比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要简单, 但学习实践同样是个再认识、再创造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人本即命本 (生命) , 人本教育是生命素质教育, 生命素质的核心价值是智慧。“教育即生长”,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顺应生命、提升生命的智慧教育。

人本即命本 (生命) , 人本教育是生命素质教育, 生命素质的核心价值是智慧。“教育即生长”,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顺应生命、提升生命的智慧教育。

教育仅仅是塑造吗 篇3

我为什么学心理学呢?这是我从小的一个志向。从我个人的家庭环境对我成长的影响以及周围同学的情况来看,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就会在心理上和性格上发生扭曲。因此我从初中到高一都一直想学教育或心理。虽然当时的老师都不同意,但高中毕业,我还是报考了北大心理系。

后来,即使在心理学没有用,受批判打击时,我还是抱定这样的信念:任何时候儿童教育都离不开心理学,这门学科早晚会有用的。

我从很早就开始思考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心理学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的时代对孩子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孩子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问题。所以从1979年起,我就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里去了。一投入进去,我就发现,我们的许多幼儿园是不许说不许动的幼儿园。有一天中午我去一个幼儿园,孩子们正好起床,一个个从屋里走出来,到外屋穿衣,然后排队上厕所,然后又排队洗手,最后举着双手坐在桌前,一点声音也没有,没有一个说话的。这使我想起一句儿歌“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这一套规矩完全是从前苏联学来的,包括洗完手之后就不能再碰别的东西这样的细节。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当时我就想,这是在训练一群不需要脑子,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灵气的小木头人。他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呢?前苏联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外控的,即从外部控制,而不是去引发孩子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4

打开QQ空间,看见好友的空间有一篇13岁少女毒杀自己的母亲,亲眼看着母亲活活疼死。联想到早几天在电视中看到的一则新闻:12岁的孩子因为回家不满姑姑没有做饭,于是用刀杀死自己的表弟和表妹,等姑姑回来时,他又将姑姑杀死。让我的思绪变得非常复杂。

搜罗一下,全国各地近年来发生了很多起孩子亲人毒杀自己父母的案件:

安徽17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亲对其管教太严,在父亲的饭中投放了毒鼠强,导致父亲中毒身亡;

2011年8月16岁的女孩子鼠药放在母亲的饭中,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2012年2月13岁的女孩子因怀疑父母偏爱自己的弟弟,用鼠药掺在营养快线中,将自己8岁深爱自己的弟弟毒杀;

2012年4月,法院审理了一桩少女毒杀母亲案件。13岁的少女,因为不满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教竟然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看看这些少年实施行动时的情景吧:

那天下午,我在百货商店门口买了一包老鼠药,晚上我和母亲吃过饭后,父亲还没下班,我就趁机把老鼠药放在了电饭煲中的米饭上,父亲回家吃过饭后即开始呕吐不止,我当时并没有感到事态的严重,心想只是教训一下父亲。当母亲问及我时,我矢口否认,后来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我才承认是我把药放在锅里,但我绝对没有想到父亲会被毒死。小华。

小娜告诉警方,2月27日那天,她把毒鼠药倒入营养快线里,然后将弟弟带到村口大榕树下。警方的讯问笔录显示,小娜毒死亲弟弟前,姐弟俩曾有一番让人不寒而栗的对话:

姐姐:弟弟,你喜欢天使还是恶魔?

弟弟:天使和恶魔我都喜欢。

姐姐:天使那么漂亮,恶魔那么丑,你为什么喜欢恶魔?

弟弟:因为姐姐喜欢恶魔,我喜欢姐姐,所以也喜欢恶魔。&&

小娜于是将手中有毒的饮料递给弟弟,弟弟接过来就喝下。

2011年8月31日中午,14岁的小玉将买来的两包鼠药放进米饭里。小玉的母亲邓女士食用了米饭后,当即出现呕吐症状,数日后邓女士在家中被发现身亡。亲眼看着母亲吃下有毒米饭出现中毒现象疼得满地打滚,当时逆反心理强烈的小玉非常冷静地拔掉家中电话线,还拿走了母亲的手机等物,然后返回学校。显然,当时小玉希望母亲死亡的犯罪故意相当强烈。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残杀父母的时候,不慌不忙、从容、淡定、思维缜密?这些足以做一名优秀特工的素质,却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体现的如此完美,令我心惊胆颤不寒而栗。

他们在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不是从良知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是一昧地将自己错误的行为归结到父母教育的严厉上,真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都一直地将矛头指向父母,难道父母望子成龙错了吗?难道父母严格管教孩子错了吗?

现在的孩子被爱宠惯,变得极度自我,无论什么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现在的媒体宣传,只要出事就将矛头直指家庭教育的失败、高考制度的失败、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归结与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管教太严格而导致孩子心理变态;却很少有人会说孩子自身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会去用这样极端的方法残杀自己的亲人?而偏偏他们会这样做?是谁在教化他们这样的叛逆?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舆论。我们没有良好的舆论导向,总是非常自以为是的专家理论来归结问题的根源。

严格管教没有错,唯一错误的是我们缺乏对孩子爱的教育、责任教育。不仅仅地家庭教育中缺失爱的教育,全社会都缺失爱的教育。这才是导致孩子心理变态的根本原因。

我们过分溺爱孩子,请问有谁让孩子吃过剩饭?请问有谁对孩子的要求说过不字?请问有谁让孩子干过体力活?做过家务、洗过衣服?买过菜做过饭?请问有几个孩子给父母过过生日?有谁又不会给孩子过生日?请问你生病的时候,会告诉你的孩子吗?当你手中没有钱的时候,你会告知孩子: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没有了&&

太多太多的问,其实我清楚地知道最终的答案&&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5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阅读不仅支撑着我们的专业生命,更关乎着我们的精神成长。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坐拥一壁藏书,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天地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养护自己心灵的花园。这样的老师必然由内而外的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他的眼睛就会看到历史和人性的幽微之处。生命的格局就会因为视野而被打开。书读的多了,他就想得多了,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跪着教书,就不会主动成为精神的侏儒。他的学识和人格会因为阅读而张扬师者魅力。更重要的是“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老师而被阅读吸引,从此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教师还必须收敛一些话语霸权和职业特权,从学生的对立面转回来做一件事情——学会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这应当成为语文老师专业生活一部分。只有师生“共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情感密码。如果你去读一读《长袜子皮皮》,就会明白为什么皮皮会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为什么孩子会说自己不愿意长大?阅读会告诉你——皮皮的淘气、独立、勇敢、慷慨,满足了每一个孩子的渴望飞翔、渴望成为英雄的童年情结。皮皮的世界,是真正儿童化的自由生活。

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做一个孩子心目中最好的读者,然后不断地把好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象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 儿童诗歌大全

★ 儿童诗歌精选

★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 儿童爱国诗歌

★ 现代儿童诗歌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6

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

大量教育实践和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育人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几年来的结果显示,教师积极的育人行为能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并明显降低他们的抑郁水平、孤独感、攻击行为和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教师良好的育人行为还有助于调节、修正不良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因此,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发展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

第一,教师应当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自觉提升育人能力。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个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任课教师应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应提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德育干部应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后勤管理人员应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学校领导应提高营造育人氛围,构建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行动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当前,学生发展存在身心健康有待提高、社会责任尚需加强、创新能力不足和实践能力较弱等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儿童、父母离异儿童、情绪困扰儿童、留守儿童等。教师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发展现状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迫切需要解决的育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改进行动。教师可以科学运用“四步法”行动研究——描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找出并实施具体改进方法、具体记录和描述改进效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师生沟通方式和教育教学行为,提升自身育人能力。

第三,区域和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实现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教师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之间合作、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形式。各个区域和学校应当支持和引导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内部研讨和交流制度,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借助微信、网络会议、QQ群等途径,逐步形成“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的良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促进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7

必须重“衡”而不是重“均”。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不是学校设施的“均等”, 而是教育内涵结构的“均衡”。因此,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眼于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着眼于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 而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则必须着眼于学校教育的内涵性变革。学校教育的内涵性变革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教育走的是一条重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发展道路, 即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倾斜性配置, 先办好少数能起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 通过这些学校的示范和引领, 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这种让部分学校先强起来的“重点”发展思路, 在当时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良策。然而, 这种发展模式在客观上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两极分化日趋扩大, 导致择校热、乱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这样不仅有悖于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也有悖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

重点示范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 基本上奉行的是外延式发展模式, 即在校舍、设备、经费、师资上予以倾斜性的扶持, 其发展指标大都体现为有形的、可外显的, 多半也是数量上的增长。包括重点学校评估或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考核, 可测定的外显的数量指标始终是第一考量要义, 从而形成了重投入轻创新、重外延轻内涵、重标准轻特色、重数量轻质量的教育发展观。

当前,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旋律, 而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依然囿于外延式发展思路及由此而生的教育发展观, 或许通过对薄弱学校的倾斜性扶持及由此带来的校舍改善、设备添置、经费增加和师资增量等均等措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近乎缘木求鱼。问题的实质在于, 外延式的改善并不能使“羊”变成“虎”, 要实现这一点, 必须从改变“基因”着手, 从改变教育的内涵着手。

学校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校长和课程。其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保障体, 校长是教育的牵引体, 课程则是教育的承载体。在失衡的教育中,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畸形的, 具体来说, 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失衡现象:一是师生间的失衡,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确认和保障, 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为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塑造”,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二是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和学校教育“标准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失衡, 由于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方法, 学生鲜有个性, 教育鲜有特色, 学校发展鲜有动力。在某种程度上, 学校教育成为鲜有活力和生机的“生产流水线”。

教育均衡化绝不是教育均等化。教育均衡化诉诸的结果, 绝不是通过“植树造林”运动制造出一个整齐划一、见圆见方的“人工林”, 而是要根据地形地势、植被条件和原有物种, 帮助或催生出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生态林”。

显然, 每一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都各有不同, 并且在理论上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也应该是各有千秋、特色互显的, 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聚焦学校教育的内涵要素, 要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办好每一所学校。唯有这些功能系统处在某种互为制衡的最佳激活状态, 教育的均衡发展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办好每一所学校”, 是教育均衡的价值所系, 是教育均衡的现实推进机制。教育均衡必须首先激活学校系统内的诸功能系统, 使它们能在有效运作的同时实现彼此的有机制衡, 实现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最终使学校置身于丰富多样、相互制衡的“生态”之中。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8

教育是一种体验,它需要温度。我不反对线上教育,但建议要结合线下的实际教学。如果缺少了面对面的眼神交流,温度传递,缺乏言传身教的实践,教育也最多实现了“教”,未能达到“育”。学到知识和懂得做人做事,同样重要,而后者不是在屏幕上可以做到的。

中国在线教育过热,风投密集投入,市盈率倍数惊人,妖股层出,让很多非教育的也要把网络转向教育,去分一杯羹。未来3-5年,我个人认为,没有实体线下的在线教育将会有一批倒下去,而剩下的强者,要不就是找到了纯在线的方式,要不就要补上线下这一课。

教育是一个产业,2015年1.6亿人民币的蛋糕,随着二胎政策等还在扩大,而全球化让出国留学以30%以上的复合增长成为热点,K12、语培、留学、国际班、国际幼儿园、国际学校…… 造就了一片市场的繁荣!

如何让有情怀的教育得以快速实现和惠及更多,还是需要资本的介入。资本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资本是一个工具。虽然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但掌握资本的人可以决定利益的大小与实现的周期,教育需要寻找同样有情怀的资本家!

什么样的资本符合有核心价值的教育呢?除了情怀,还要有资源。教育是非交际型的,他们更多的是专业领域,而资本往往后面是优质的资源。用资本的力量整合有效的资源,扩张有效的市场,让更多的人才聚集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最理想的状态。

教育也是一个商业体,无回报的商业不会持久。嫁接有效资本可以让教育更用心,让消费者更愿意买单。不是所有的情怀必须廉价,社会需要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多样性。

教育是实体,如果人之身体骨骼血肉,不断可以自然生长,但毕竟局限性强,速度慢,做不好就成了“行尸走肉”没了生机。而资本虚无如同灵魂,只是夸大资本的力量,滥用资本,就会陷入“孤魂野鬼”游荡状态,无处落脚!教育加上合理的资本,也许再来点情怀,正好!

成人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对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上学期我承担按新课标实施的七年级数学课的教学任务。一学期的新教材教学中,自己虽然在教改中做了不少的尝试,但仍无经验可言,只能谈点粗浅的教学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1.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多元、综合和均衡的重新定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短视、片面、僵化的问题。只强调知识和能力,其中的能力主要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巩固知识的能力,核心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2.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的实施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4)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教材研究体会

1.旧教材重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对学生认识规律考虑不周,既不利于学生数学的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不利于学科能力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虽然感觉不如旧教材好处理,有知识零碎、散乱的表面特征,但确实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旧教材中内容很少重复,呈直线上升,而新教材内容安排上前后有重复,呈螺旋式的上升,如平行线、概率、有效数字等内容,七年级第一学期有安排,第二学期也有安排,由初步认识到逐渐加深。

2.新教材编排上重视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部分的内容明显增加,动手能力、合作交流几乎每节课都有安排。

3.新教材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新教材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就数学教材而言,以上特点,我觉得北师大版本比人教版本表现的更为突出。

三、课堂教学的体会

1、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变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口号。所谓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每堂课、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运用课堂教学的渠道,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依据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主体活动,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应是新教改的要求,也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更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明显受到重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创新也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

2、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必须在教师身上有明显表现 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课堂上都必须很注重对学生引导,以学生参与教学为主要的特色,可以说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人本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因新课程、新教材十分重视探究法教学,强调和要求师生充分互动,课堂上师生交流联系、沟通的机会比传统教学要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情的投入。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我深切地体会课堂教学效果中“教师知识仅占50%,教师教学占25%,情感占25%”深刻意义所在。

4、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扩大教学视野、扩展课堂空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我们的正常上课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还有较大的距离。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和相比,我们学校的教学硬件是还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求,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信息等不能很好地满足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自己的绝大部分课堂教学基本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或者说只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良,只有新教学意识和理念,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之信息闭塞,外出交流少,使我们的新课程实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6.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要有学生家长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探究式的课题学习、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业等,都和传统学习活动有显著差异,易被家长误解,很可能认为是不务正业。进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多方面有利环境,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如我曾经布置的设计图案的作业,被相当多的家长误解。

四、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6.教学研究侧重于:

(1)探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讨;

(2)怎样具体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上一篇:房屋改造装修注意事项下一篇:专利实施项目验收总结报告编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