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精选9篇)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1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

一.取代反应1.CH4+Cl2--光→CH3Cl+HCl C2H6+Cl2-光→C2H5Cl+HCl

2.C6H6+Br2—Fe→C6H5Br+HBr 3.C2H5OH+HBr--加热→C2H5Br+H2O

4.C6H6+HNO3--H2SO4水浴加热→C6H5NO2+H2O

6.C6H5Cl+H2O--NaOHCu,高温,加压→C6H5OH+HCl

7.C2H5Cl+H2O—NaOH→C2H5OH+HCl

8.CH3COOC2H5+H2O--无机酸或碱→CH3COOH+C2H5OH

9.(C17H35COO)3C3H5+3NaOH→C3H5(OH)3+3C17H35COOH

二.加成反应

10.CH2=CH2+H2→Ni加热→CH3CH13.CH2=CH2+HCl--催化剂,加热→CH3CH2Cl

14.C2H2+H2--Ni,加热→CH2=CHC2H2+2H2--Ni,加热→CH3CH3

15.C2H2+2HCl--催化剂,加热→CH3CHCl2

16.CH2=CH-CH=CH2+Br2→CH2=CH-CHBr-CH2Br

17.CH2=CH-CH=CH2+Br2→CH2Br-CH=CH-CH2Br

18.CH2=CH-CH=CH2+2Br2→BrCH2-CHBr-CHBr-CH2Br

19.CH3CHO+H2–Ni→CH3CH2OH

20.CH2OH-(CHOH)4-CHO+H2--Ni→CH2OH-(CHOH)4-CH2OH

21.C6H6+3H2—Ni→C6H12(环己烷)

22.C6H6+3Cl2--光→C6H6Cl6(六六六)

23.CH2=CH2+H2O--H2SO4或H3PO4,加热,加压→CH3CH2OH

三.消去反应

24.CH3CH2OH--浓H2SO4,170℃→CH2=CH2↑+H2O

25.CH3CH2Br+NaOH--醇,加热→CH2=CH2↑+NaBr+H2O

四.酯化反应(亦是取代反应)

26.CH3COOH+CH3CH2OH--浓H2SO4,加热→CH3COOC2H5+H2O

27.C3H5(OH)3+3HNO3--浓H2SO4→C3H5(ONO2)3+3H2O

28.[C6H7O2(OH)3]n+3nHNO3(浓)--浓H2SO4→[C6H7O2(ONO2)3]n+3nH2O

29.[C6H7O2(OH)3]n+3nCH3COOH--浓H2SO4→[C6H7O2(OOCCH3)3]n+3nH2O

30.葡萄糖+乙酸乙酸酐

五.水解(卤代烃、酯、油脂的水解见上,亦是取代反应)

31.CH3COONa+H2O→CH3COOH+NaOH

32.CH3CH2ONa+H2O→CH3CH2OH+NaOH

33.C6H5ONa+H2O→C6H5OH+NaOH

34.C17H35COONa+H2O→C17H35COOH+NaOH

35.(C6H10O5)n+nH2O--淀粉酶→nC12H22O1淀粉麦芽糖

36.2(C6H10O5)n+nH2O--H2SO4,加热→nC6H12O6

淀粉葡萄糖

37.(C6H10O5)n+nH2O--H2SO4,常时间加热→nC6H12O6

纤维素葡萄糖

38.C12H22O11+H2O--H2SO4→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39.C12H22O11+H2O--H2SO4→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40.蛋白质--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各种a-氨基酸

六.氧化反应

(一)被强氧化剂氧化

41.2C2H5OH+O2--Cu或Ag→2CH3CHO+2H2O

42.C6H12O6+6O2→6CO2+6H2O+热

43.2CH3CHO+O2→2CH3COOH

★44.5CH2=CH2+6KMnO4+18H2SO4→6K2SO4+10CO2+12MnSO4+28H2O

★45.5C6H5CH3+6KMnO4+9H2SO4→5C6H5COOH+3K2SO4+6MnSO4+14H2O

★46.5C6H5CH2CH3+12KMnO4+18H2SO4→5C6H5COOH+5CO2+6K2SO4+12MnSO4+28H2O

(二)被弱氧化剂氧化

47.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48.CH3CHO+2Cu(OH)2加热→CH3COOH+Cu2O↓+2H2O

49.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50.CH2OH(CHOH)4CHO+2Cu(OH)2--加热→CH2OH(CHOH)4COOH+Cu2O↓+2H2O

51.HCOOH+2[Ag(NH3)2]OH→NH4HCO3+2Ag↓+3NH3+H2O

52.HCOOH+2Cu(OH)2加热→CO2+Cu2O↓+3H2O

53.HCOONa+2[Ag(NH3)2]OH→NaHCO3+4NH3+2Ag↓+H2O

54.HCOONH4+2[Ag(NH3)2]OH→NH4HCO3+2Ag↓+4NH3+H2O

55.HCOOR+2[Ag(NH3)2]OH→NH4OCOOR+2Ag↓+3NH3+H2O

56.HCHO+2[Ag(NH3)2]OH→HCOONH4+2Ag↓+3NH3+H2O

57.HCHO+4[Ag(NH3)2]OH→NH4HCO3+4Ag↓+7NH3+2H2O

58.HCHO+4Cu(OH)2加热→CO2+2Cu2O↓+5H2O

七.还原反应

59.CH3COCH3+H2--Ni→CH3CHOHCH360.HCHO+H2--Ni→CH3OH

61.C6H5CH=CH2+4H2--Ni→C6H11CH2CH3

八.加聚反应

62.nCH2=CH2→[CH2-CH2]n63.nCH3-CH=CH2→[CH-CH2]n

64.nCH2=CHX→[CH2-CH]n65.nCF2=CF2→[CF2-CF2]n

66.nCH2=CHCN→[CH2-CH]n67.nCH2=C-COOCH3→[CH2-C]n

68.nCH2=C-CH=CH2→[CH2-C=CH-CH2]n

69.nCH2=CH-CH=CH2→[CH2-CH=CH-CH2]n

70.nCH2=CH-CH=CH2+nC6H5CH=CH2→

[CH2-CH=CH-CH2-CH2-CH]n或[CH2-CH=CH-CH2-CH-CH2]n

71.3CHCH→C6H6(苯)72.nCH2=CH2+nCH3-CH=CH2→

[CH2-CH-CH2-CH2]n或[CH-CH2-CH2-CH2]n

九.缩聚反应

72.H-N-CH2-C-OH+H-N-CH2-C-OH+...→H-N-CH2-C-N-CH2-C-...+nH2O

73.nC6H5OH+nHCHO---浓HCl,加热→[C6H3OHCH2]n+nH2O

74.HOOC--COOH+nHO-CH2CH2-OH→[CO--COOCH2CH2O]n+2nH2O

十.其他

(一)有机物跟钠的反应

75.2CH3CH2OH+2Na→2CH3CH2ONa+H76.2C6H5OH+2Na→2C6H5ONa+H2↑

77.2CH3COOH+2Na→2CH3COONa+H2↑

(二)炭化

78.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

(三)分子间脱水

79.2C2H5OH--浓H2SO4,140℃→C2H5OC2H5+H2O

(四)氨基酸的两性

80.CH2-COOH+HCl→[CH2-COOH]Cl-

81.CH2-COOH+NaOH→CH2-COONa+H2O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条件都为光照。)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加热,浓H2SO4)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以食盐、水、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合成聚乙烯的方程式。CaCO3 === CaO + CO2 2CaO+5C===2CaC2+CO2 CaC2+2H2O→C2H2+Ca(OH)2 C+H2O===CO+H2-----高温

C2H2+H2→C2H4----乙炔加成生成乙烯 C2H4可聚合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条件为点燃)

苯和液溴的取代 C6H6+Br2→C6H5Br+HBr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条件为浓硫酸)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条件为催化剂)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摄氏度)

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乙酸和镁

Mg+2CH3COOH→(CH3COO)2Mg+H2

乙酸和氧化钙

2CH3COOH+CaO→(CH3CH2)2Ca+H2O

乙酸和氢氧化钠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乙酸和碳酸钠

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甲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HCHO+4Cu(OH)2→2Cu2O+CO2↑+5H2O

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CH3CHO+2Cu→Cu2O(沉淀)+CH3COOH+2H2O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或加温)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2

一、存在问题

1.反应物、产物结构简式中多氢或少氢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经常会见到学生将CH2=CH-CH3写成CH2=CH2-CH3的低层次错误。虽然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碳原子只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但常常会因为写得太快或粗心大意而出错。

2.取代反应中遗漏小分子

在书写乙酸乙酯制备的反应时,学生极容易丢掉水分子;书写烷烃的取代反应时,学生也很容易漏掉卤化氢。当问学生何为取代反应时,学生都能娓娓道来,把取代反应的概念背得十分流畅。可见,不是学生对取代反应的概念辨别不清,而是在书写时常常会忘记各种注意事项。

3.反应条件书写错误

醇的消去反应与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反应条件容易混淆;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与乙醇的消去反应的反应条件容易错位;乙醇的催化氧化配平总是让许多学生耗时很多却又屡屡出错。虽然教师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些反应的重要性,但错误总是不能避免,甚至一错再错,实在令很多教师困扰。

4.物质书写不合规范

醛类物质RCHO写成RCOH,甲醛HCHO写成CH2O,这些问题总是重复出现在作业或考试中。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调换字母顺序不会影响物质的结构,却忽视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5.对官能团性质理解不清,书写反应东拼西凑

有机物质性质的学习,归归根根结结底底就就是是官官能能团团性性质质的的学习,比如羧基、醛基、酯基等,要想正确地书写出符合要求的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这些官能团的性质。否则就会造成酯基能加成,醛基也能酯化的严重错误。

总之,有机反应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恰恰说明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讲清讲透,减少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

1.规范书写习惯,做到谨慎下笔,书写有思考,写后有检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好习惯对人的影响之大。有机化学的学习同样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机化学式中碳原子、氢原子数目的多少、有机反应方程式中的小分子、有机反应条件、配平等都与学生的书写习惯紧密相关。要想少出错、不出错,必须在平时的书写练习中多注意、严要求,做到下笔谨慎,边写边思考,写后必检查。久而久之,就能将这些行为转变成方程式书写中必要的步骤,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也会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快速提高。

2.典型易错的有机反应要加强学习,多次巩固,强化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并且先快后慢。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巩固,可以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并转化为学生的长时记忆永久储存在大脑中。比如,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这一有机反应,教师通过新课重点强调,课后及时练习,下节课课前再复习提问,使学生将这易错知识点牢牢地掌握。实践证明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必定会熟能生巧。

3.要理解官能团特征反应的反应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习得知识不是片面孤立的,应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善于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尤为重要。比如,加成反应的机理就是双键断裂,在断键的碳原子上各加成上相应的原子或基团,并将这一特点应用到不饱和键的反应上,如碳碳三键或者醛基(羰基)的加成。

4.减少机械学习,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不去理解其复杂内因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曾遇到学生像背诵语文课文一样大声地背诵有机化学方程式,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比如加聚反应,背会了乙烯的加聚,遇到丙烯时又写不出来了。于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我给学生总结了书写加聚反应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双键断,两边伸,写个括号,加个n。”然后再进行解释。从此,学生遇到加聚反应就能灵活应变,即使遇到陌生的物质加聚也不再惧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减少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善于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选取典型,展台投影,辅助纠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感官刺激物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集中于教学重点内容。学生书写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总是由教师批改标注对错,学生会习以为常,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如果将学生书写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借助于教学媒体或展台投影,让全体学生一起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效果将大不一样。比如,缩聚反应小分子的遗漏、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等这些错误,经过投影,将典型错误放大,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印象,学生再次书写时错误率就会明显减少。

6.开展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有关鸡蛋与人生的哲学:鸡蛋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打碎,走向的是永远的毁灭;在内力的作用下被打破,迎来的是成长的生命。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力表述为内驱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由学习成就赢得相应的地位,而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开展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挖掘潜力,展现自我,同时在比赛的准备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书写兴趣、规范书写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比赛就有竞争,将比赛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稳定动力,学生即可在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下快乐学习。

总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看似繁杂琐碎,实则需要技巧。首先,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对方程式的书写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有预见性,能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在新课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强调,在作业中强化训练,在错误出现时个别辅导,对典型错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进行呈现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做到这些,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才能大幅度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摘要: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体现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着重分析其本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高二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篇3

例4:fes2+o2→fe2o3+so2

分析:由反应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是具有单数氧原子的fes2变双(即乘2),然后配平其它原子个数。

解:4fes2+11o2→2fe2o3+8so2

4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待定系数法配平

例如对于 HNO3——H2O+NO2↑+O2↑的反应,可以如下方法配平:

1、先假设系数为a 、b、 c、 d,则aHNO3=bH2O+cNO2↑+dO2↑

2、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对于H原子,反应前为a个,反应后为2b个,即a=2b

对于N原子,反应前为a个,反应后为c个,即a=c

对于O原子,反应前为3a个,反应后为b+2c+2d个,即3a=b+2c+2d

3、任意设一个整数,比如a=1

4、解方程组,得a=1,b=1/2 ,c=1,d=1/4

5、代入方程式中,得到HNO3= H2O+NO2↑+ O2↑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4

1.使学生认识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结构和功能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通过介绍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材料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介绍我国高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介绍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通过现存的几个典型的社会问题,让学生阅读、讨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引入课题。

2.实物展示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牙、液晶材料等,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就在身边,就在化学课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运用投影练习等手段。

●教学用具

投影片、聚四氟乙烯管、高分子膜、尿不湿、人造牙、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液晶材料。

●教学过程

[引言]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总是在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中才得以发展,而社会也因科技发展而进步。所以现实生活中总存在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举出其中的三个例子,然后大家讨论并回答。

[问题1]地球表面有大约四分之三被水覆盖着,然而我们仍然强调水资源贫乏,要节约用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甲:海水中存在多种离子,使海水呈咸味,不能直接饮用。

乙:很多河流、湖泊及地下水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而不能饮用。

[问]如果我们能把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了,那就可以解决水资源贫乏的问题,如何使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呢?

[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基本是以下两种:

甲: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杂知识,我们可先检验海水、污水、废水中主要存在哪些不能饮用的成分(离子),然后加入相应的化学试剂使它们或沉淀,或变成气体,再过滤。

乙:甲的方案不可取,一是不可能沉淀或汽化所有存在的有害物质,滤液不会是可饮用的水。但过滤不失为一种方法。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过滤用的纸或膜,这些过滤纸或膜能够有选择的让某些微粒穿过去,而其他的被滤出来。这样就可以使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净化。

[师]甲同学想到运用离子共存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错。但对成分复杂的污水、废水及海水净化成可饮用水来说,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乙同学的想法很好,如果我们通过一种特殊材料过滤海水、污水、废水中过多的电解质离子、微生物杂质等,海水、污水、废水即得以净化。

这种特殊材料在传统的合成材料中难以得到。人们又一次发挥其聪明才智,不断地研究,终于找到了这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多媒体演示]模拟海水的淡化处理

[板书]第三节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相对传统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而言的。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其性能更优越,应用更广泛。

[投影]教材图8—9

[师]这是一种与普通高分子材料不同的特殊材料制成的半透膜,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能,对被分离的物质可有选择地透过。我们叫这一类材料为功能高分子材料。

[板书]一、功能高分子材料

[投影]由功能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高分子分离膜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投影]膜分离的工业应用

工业领域 应用举例

金属工艺 金属回收,污染控制,富氧燃烧

纺织及制革工业 余热回收,药剂回收,污染控制

造纸工业 代替蒸馏,污染控制,纤维及药剂回收

化学工业 有机物除去或回收,污染控制,气体分离,药剂回收和再利用

食品及生化工业 净化,浓缩,消毒,代替蒸馏,副产品回收

医药及保健 人造器官,控制释放,血液分离,消毒,水净化

水处理 海水,苦咸水淡化,超纯水制备,电厂锅炉用水净化,废水处理

国防工业 舰艇淡水供应,战地医院污水净化,战地受污染水源净化

[问题2]科技的发展推动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医学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治疗人体的器官病变和坏死?

[学生讨论]

甲:将快要死的人的好器官移植过来。

乙:把有病变的那一部分切下来。

丙:不是有人造器官吗,可以换上人造器官呀。

……

[师]换别人的器官得经过一系列合法程序,再说在病人急需时也不一定有人愿意移植给他;将病变部分切下来要看病变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并非随便一个部分都可以切下来,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上人造器官。但人造器官对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制造人造器官有许多问题需考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并总结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阅读、讨论并总结如下]

1.相容性、亲和性

2.排异性

3.机械性

[展示]人造关节、人造牙齿、人造心脏补片等。

[师]许多人造器官的主要材料是聚乙烯。

[练习]写出聚乙烯的结构式。

[生]一人到黑板上板演,其他人在下面写在作业纸上。

[师]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展示]尿不湿、液晶分子材料

[师]这是用有强吸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可吸收重于自己几百倍的水,仍保持干爽,其主要成分是由聚乙烯醇、聚丙烯酸盐交联得到的。

[投影]医用高分子材料

人造心脏 硅橡胶、聚氨酯橡胶

人造血管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人造气管 聚乙烯、有机硅橡胶

人造肾 醋酸纤维素、聚酯纤维

人造骨、关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人造肌肉 硅橡胶和涤纶织物

人造鼻 聚乙烯、有机硅橡胶

人造皮肤 硅橡胶、聚多肽

人造角膜、肝脏、人工红血球、人工血浆、食道、尿道、腹膜

[师]除以上我们学习的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医学材料之外,功能高分子材料中还有传感膜(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和热电膜(能够把热能转换成电能)等。

[投影练习]

1.高分子分离膜可以让某些物质有选择透过而将物质分离,下列应用不属于高分子分离膜应用范围的.是

A.分离工业废水,回收废液中的有用成分

B.食品工业中,浓缩天然果汁,乳制品加工和酿酒

C.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将热能转换为电能

D.海水的淡化

答案:C

2.感光性高分子也称为“光敏性高分子”,是一种在彩电荧光屏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应用较广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简式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它是由两种单体经酯化后聚合而成的,试推断这两种单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在(1)中由两种单体生成高聚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高聚物的性质判断不正确的是

A.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

B.此高聚物不能使溴水褪色

C.此高聚物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此高聚物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E.此高聚物水解后可得到另外一种高聚物

(3)B

[问题3]前几年,在军事上使用雷达监控飞机的飞行。可后来雷达好像老了,有的飞机飞行,雷达竟然看不到了。那么,真是雷达老了吗?还是飞机会隐形?

[师]是飞机能隐形。隐形材料制造的飞机就可以隐形。隐形材料是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叫复合材料。

[板书]二、复合材料

[展示]铝合金、不锈钢、玻璃钢等

[师]这些复合材料与单一材料比较,具有哪些特性,又有何用途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219,并总结其特性、用途。

[生]阅读教材、总结。

特性:质轻、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抗氧化、抗冲击、绝缘、吸波性等。

用途: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宇宙飞船、轮船、建筑、体育用品等。

[师]大家总结的很全面。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但现实生活总会有新的问题待解决,为了解决新问题,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又将如何发展呢?

[板书]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投影展示]新型导电和电磁屏蔽材料;仿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智能材料等。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212~P213,讨论并总结。

[生]阅读,讨论并总结。

(1)对重要的通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继续进行改进和推广,使它们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与人类密切相关,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强调]未来的社会离不开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布置作业]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制品。

●板书设计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5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 2.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3.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过程】

[引入]在高一时我们就学习了烷烃的一种命名方法—习惯命名法,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又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为了使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对应一个名称,进行系统的命名是必要、有效的科学方法。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一、烷烃的命名

1.定主链,最长称“某烷”。

选定分子里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并按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为“某烷”。碳原子数在1~10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11个以上的则用中文数字表示。

2.编号,最简最近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把主链里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1、2、3等数字给主链的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从碳链任何一端开始,第一个支链的位置都相同时,则从较简单的一端开始编号,即最简单原则;有多种支链时,应使支链位置号数之和的数目最小,即最小原则。

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的一条为主链。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相同合并。

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主链上的位置,并在号数后连一短线,中间用“–”隔开。(烃基: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

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

但表示相同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要用“,”隔开;如果几个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前面已经讲过,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乙烯

单烯烃的通式:CnH2n(n≥2)二烯烃的通式:CnH2n-2(n≥3)乙炔

炔烃的通式: CnH2n-2(n≥2)

有了烷烃的命名作为基础,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就相对比较简单了。步骤如下: 1.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

2.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相同合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编号较小的数字)。用“二”“三”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

三、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苯的结构

1.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是以苯作为母体,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取代后生成乙苯。

2.苯环上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生成物叫二甲苯,由于取代基位置不同,可生成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叫邻二甲笨、间二甲笨、对二甲笨。

3.原则:(1)当无其他官能团时:以苯环作为母体进行命名称某苯:当有多个取代基时,可用邻、间、对或1、2、3、4、5等标出各取代基的位置。

(2)当含有其它官能团时:将苯基作为取代基进行命名。

甲苯,乙苯,邻二甲苯或 1,2—二甲苯,间二甲苯或1,3—二甲苯

对二甲苯或 1,4—二甲苯,连三甲苯或1,2,3—三甲苯

偏三甲苯或1,2,4—三甲苯,均三甲苯或 1,3,5—三甲苯

甲乙苯苯乙烯苯乙炔

四、检测题

1.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中正确的是()

2.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3.烷烃命名可简化为口诀“选主链,定某烷,编碳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相同基,合并算,不同基,简在前”。有机物为()A.4­乙基­2,5­二甲基庚烷 B.2,5­二甲基­4­丙基己烷 C.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D.1,1,4­三甲基­3­乙基己烷 的名称4.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A.2­甲基­3­丙基戊烷 B.3­异丙基己烷 C.2­甲基­3­乙基己烷 D.5­甲基­4­乙基己烷 5.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它的正确命名应是()

6.下列关于苯的同系物命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苯的同系物命名必须以苯作为母体,其他的基团作为取代基 B.二甲苯可以用邻、间、对这种习惯方法进行命名 C.二甲苯也可以用系统方法进行命名

D.化学式是C8H10的苯的同系物有3种同分异构体 7.下列有机物的名称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是()A.2,2­二甲基丁烷 C.3,3­二甲基­2­戊烯

B.2­甲基­4­乙基­1­己烯 D.3­甲基­2­戊烯

8.(1)2-甲基丁烷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可能得到的一氯代物有几种?

(2)若某烷烃的蒸气密度是3.214 g/L(标准状况),它进行取代反应后得到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试推出其结构简式,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9.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命名为“2-乙基丙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 其命名为“3-甲基丁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命名为________;

(2)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3)2,6-二甲基-4-乙基辛烷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 mol该烷烃完全燃烧需消耗氧气______mol。

参考答案

1.解析:A的正确命名为1,3­丁二烯;B项中应从离羟基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B的正确名称为2­丁醇;C为邻甲基苯酚。

【答案】.D

2.解析: A项的命名为己烷;B项命名为3­甲基­1­丁烯;D项命名为1,2­二氯乙烷。【答案】C

3.解析:A项错误,应先说较简单的甲基;B项错误,最长碳链碳原子数为7,主体命名应叫庚烷;D项错误,1位不出现甲基。

【答案】C

4.解析:由烷烃的结构简式可知,其主链有6个C原子。故命名为:2­甲基­3­乙基己烷。

【答案】C

5.解析:A项中主链选取错误,主链应含4个碳原子,故应为2­甲基丁烷;C项中的两个甲基在苯环的对位,其名称应为对二甲苯;D项中的编号顺序错误,应该为2­甲基­1­丙烯。

【答案】B

6.解析:化学式为C8H10的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答案】D 7.解析: 【答案】C

8.【答案】(1)四种

(2)名称为2,2­二甲基丙烷 解析 2­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为,其中不同的氢原子只有四种(1和5位置的氢原子相同),被氯原子取代,可得四种一氯代物。

(2)该烷烃的摩尔质量为:3.214 g/L×22.4 L/mol≈72 g/mol,即CnH2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14n+2=72,n=5。由于题设该烷烃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也就是说,该烷烃中各碳原子上氢原子都是等效位置,则其结构简式为CCH3CH3CH3CH3。

9.【答案】.(1)主链选错 编号错误 2-甲基丁烷(2)3,4-二甲基辛烷

(3)

10.【答案】 11.【答案】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6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高中化学方程式小结 篇7

一、钠 1、4NaO22Na2O

Na2O2 2、2NaO2Na2S 3、2NaS研磨加热4、2Na2H2O2NaOHH2

5、Na2OH2O2NaOH 6、2Na2O22H2O4NaOHO2

7、Na2OCO2Na2CO3 8、2Na2O22CO22Na2CO3O2

9、Na2O2HCl2NaClH2O

10、Na2O24HCl4NaCl2H2OO2 11、2NaHCO12、NaHCO13、2NaHCO14、NaHCO3Na2CO3CO2H2O H2O

3NaOHNa2CO33Ca(OH)(少量)CaCO23Na2CO32H2O

3Ca(OH)(足量)CaCO23NaOHH2O 15、2MX22MX(M表示碱金属元素,X代表卤族元素)16、2MH22MH 17、2M2H2O2MOHH2

二、镁 铝 18、2Al2NaOH2H2O2NaAlO19、3MgN2Mg3N2 点燃23H2 20、2MgCO22MgOC

H2O2Al(OH)(3NH4)SO4(实验室制取Al(OH))3233点燃SO4)6NH21、Al(2333H22、Al(OH)3Al3H2O

223、Al(OH)NaOHNaAlO32H2O

三、铁 24、3Fe4H2O(气)Fe3O44H2

25、FeSO4高温2NaOHFe(OH)Na2SO4 226、4Fe(OH)O22H2O4Fe(OH)2327、FeCl33NaOHFe(OH)3NaCl 328、2Fe3Fe3Fe2

四、氯气

29、Cl2H2OHClHClO

2Cl2Ca(ClO)CaCl30、2Ca(OH)22CO31、Ca(ClO)2222H2O(漂白粉的制法)

H2OCaCO32HClO 32、2NaOHCl2NaClONaClH2O 33、4HClMnO34、2KMnO35、KClO32MnCl22H2OCl2(实验室制取氯气)

2416HCl(浓)2MnCl2KCl5Cl28H2O

6HCl(浓)3Cl2KCl3H2O

见光2HClO2 36、2HClO

37、NaClH2SO(浓)NaHSO438、NaHSO44HCl

NaClNa2SO4HCl

39、2NaClH2SO(浓)Na2SO42HCl(14、15结合)440、X2F22HX 41、2NaBrCl22NaClBr2 42、2NaIBr22NaBrI2(化学周期表从上至下单质还原性增强)

43、NaBrAgNO44、KIAgNO3AgBrNaNO3

3AgIKNO3(化学周期表从上至下银盐溶解度减小)45、2AgBr2AgBr2 光照

五、硫

硫酸 46、2CuSCu2S

47、FeSFeS

48、SH2H2S

CS2

49、SC高温50、3S6KOH2K2SK2SO43H2O

51、H2SH2S

2H2O2SO2 52、2H2S3O2(足)2H2O2S 53、2H2SO2(不足)点燃点燃54、2H2SSO22H2O3S 点燃

55、H2SBr2S2HBr

56、FeS2HClFeCl57、CuSO58、PbAc2H2S

4H2SCuSH2SO4 H2SPbS2HAc

259、H2SNaOHNaHSH2O 60、NaHSNaOHNa2SH2O 61、H2S2NaOHNa2S2H2O(60、61结合)62、H2S2FeCl3S2FeCl22HCl

63、H2SO(稀)FeSFeSO44H2S

64、SO22H2S3S2H2O

65、SO2Cl22H2O2HClH2SO4 66、SO2Br22H2O2HBrH2SO4 67、5SO22H2O2KMnO高温4MnSO4K2SO42H2SO4 68、4FeS211O22Fe2O38SO2

2SO225O22SO3 VOH2OSO3H2SO

4(硫酸的工业制法)

69、C2H2SO(浓)CO22SO22H2O 470、S2H2SO(浓)3SO22H2O 4H3PO71、PH2SO(浓)44SO22H2O

72、H2SH2SO(浓)SSO22H2O 473、Cu2H2SO(浓)CuSO44SO22H2O 74、2NaBr2H2SO(浓)Br2SO2Na2SO4H2O 475、2NaClH2SO(浓)Na2SO42HCl 412C11H2O 76、C11H22O114浓H2SO

六、氨 77、NH78、NH3铵盐(三解:易分解,热解,碱解)

硝酸

HClNH4Cl HNO33NH4NO3

催化剂79、4NH35O24NO6H2O 80、NH3O(纯)N2H2O 23点燃2NH81、NH4ClCa(OH)2NH82、NH4Cl(固)CaCl22H2O(实验室制取NH3)

3HCl(氨盐的热不稳定性,热解)

(NH4)SO63、242NaOH2NH3Na2SO42H2O(碱解)84、4HNO34NO光或热2O22H2O(硝酸用棕色试剂瓶)

2Cu(NO3)2NO85、Cu4HNO(浓)322H2O

3Cu(NO3)2NO4H2O 86、3Cu8HNO(稀)3287、C4HNO88、NaNO89、4NH33CO24NO22H2O

3H2SO(浓)NaHSO4PtRh4HNO3

5O24NO6H2O

高温高压90、3NO2H2O2HNO3NO 91、NONO22NaOH2NaNO2H2O

七、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硅为亲氟元素)

92、Si2F2SiF4

93、Si2NaOHH2ONa2SiO32H2 94、SiO95、SiO96、SiO97、SiO22CSi2CO 高温2CaOCaSiO2NaOHNa2SiO高温3 H2O

2324HFSiF42H2O

98、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99、Na2CO3SiO100、CaCO32Na2SiOCaSiO高温3高温3CO2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 篇8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会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体会双曲线定义及标准方程的运用, 掌握定义法(用双曲线的定义)和待定系数法求曲线的方程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是活的,数学是有用的,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变”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从“变”中认识“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求曲线的方程;

难点:双曲线定义的运用,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共同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i.一句话引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双曲线定义及推导出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些知识的应用.

ⅱ.新课讲授

例1.已知两定点 ,动点p满足 , 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 >6,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p的轨迹是一条双曲线,且焦点为

∴可设所求方程为:  (a>0,b>0).

∵2a=6,2c=10,∴a=3,c=5.∴b2=52-32=16.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 .

(说明:例1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形式及解题规范的训练.)

(思考1)若题目改为:(变题①) 已知两定点 ,动点p满足 , 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思考2)若题目改为:(变题②)已知两定点 ,动点p满足 , 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例2.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的形状.由声速及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可知a地与爆炸点的距离比b地与爆炸点的距离远680m.因为|ab|>680m,所以爆炸点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在靠近b处的双曲线的一支上.

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a、b两点在

x轴上,并且点o与线段ab的中点重合.

设爆炸点p的坐标为(x,y),则

即2a=680,a=340.

又 ∴2c=800,c=400,b2=c2-a2=44400.

∵ ∴x>0.

∴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为: (x>0).

思考1:若例2改为: 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b两地同时听到炮弹爆炸声,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又怎样?

高考化学常见离子反应方程式总结 篇9

1.钠与水的反应 2Na+ 2H2O = 2Na+ + 2OH-+ H2↑ 2.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CO32-+ 2H+= H2O + CO2↑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HCO3-+ OH-= H2O + CO32-4.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CO32-+ H2O+ CO2 = 2HCO3-5.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的反应 HCO3-+ H+ =H2O + CO2↑ 6. Na2O2分别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2Na2O2 + 2H2O = 4NaOH +O2↑ 2Na2O2 + 2CO2 =2Na2CO3 + O2 7.少量CO2与NaOH反应 CO2+ 2OH— = CO32— + H2O 8.过量CO2与NaOH反应 CO2+ OH— = HCO3—

9.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CaCO3 + 2H+ = Ca2++ CO2↑+H2O

10.碳酸钙与醋酸的反应 CaCO3 + 2CH3COOH =Ca2+ + 2CH3COO-+CO2↑+H2O 11.碳酸氢钙与过量NaOH溶液应 Ca2+ + 2HCO3-+ 2OH-= CaCO3↓+ CO32-+ 2H2O 12.碳酸氢钙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 Ca2+ + HCO3-+ OH-= CaCO3↓+ H2O 13.碳酸氢铵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NH4+ +HCO3-+2OH-NH3↑+ CO32-+ 2H2O 14.实验室制氯气 4H++2Cl-+MnO2 Mn2+ + Cl2↑+ 2H2O 15.氯气与烧碱溶液的反应 Cl2 + 2OH-= Cl-+ ClO-+ H2O 16.氯气与水反应 Cl2 + H2O =H+ + Cl-+ HClO 17.NaBr溶液与Cl2反应 2Br—+ Cl2 = 2Cl— + Br2 18.电解饱和食盐水 2Cl—+2H2O H2↑+Cl2↑+2OH— 19.SO2与氯水的反应 2H2O+ Cl2 + SO2 = 4H+ + SO42-+ 2Cl-20.SO32—的检验(与稀硫酸反应)2H++ SO32-=2H2O + SO2↑ 21.Cu与浓硫酸的反应 Cu +2H2SO4(浓)CuSO4 +SO2↑+2H2O 22.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 2H++SO42-+Ba2++2OH--= BaSO4↓+ 2H2O 23.烧碱与石英的反应 SiO2 + 2OH-= SiO32-+ H2O 24.水玻璃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SiO32-+ H2O+2H+ = H4SiO4↓ 25.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3NO2 + H2O = 2H++2NO3-+ NO 26.铵根离子的检验 NH4+ + OH—= NH3↑ + H2O 27.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2NH3·H2O + SO2 = 2NH4++ SO32-+ H2O或2NH3 + H2O +SO2 = 2NH4+ + SO32-28.氨水吸收过量二氧化硫

NH3·H2O + SO2 = NH4++ HSO3-或NH3 + H2O + SO2= NH4+ + HSO3-29.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Cu + 4H+ + 2NO3-= Cu2+ + 2NO2↑+ 2H2O 30.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3Cu + 8H+ +2NO3-= 3Cu2+ +2NO↑+ 4H2O 31.醋酸钠水解 CH3COO-+ H2O CH3COOH + OH-

32.氯化铵水解 NH4+ + H2O NH3.H2O+ H+ 33.碳酸钠水解 CO32-+ H2O HCO3-+OH-34.明矾水解 Al3+ + 3H2O Al(OH)3 +3H+ 35.铁与盐酸反应 Fe + 2H+ =Fe2++ H2↑ 36.铝与盐酸反应 2Al + 6H+ = 2Al3++ 3H2↑

37.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 + 2OH-+ 2H2O= 2AlO2-+ 3H2↑ 38.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 + CO2 2MgO + C 39.铝热反应 2Al + Fe2O3 2Fe+Al2O3

40.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 Al2O3 + 6H+= 2Al3+ + 3H2O 41.氧化铝与烧碱的反应 Al2O3 + 2OH-=2AlO2-+ H2O 42.氢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 Al(OH)3 + 3H+ = Al3++ 3H2O 43.氢氧化铝与烧碱的反应 Al(OH)3 + OH-=AlO2-+ 2H2O

44.氯化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 Al3+ + 3NH3·H2O= Al(OH)3↓+ 3NH4+ 45.氯化铝溶液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 Al3+ +3AlO2-+ 6H2O = 4Al(OH)3↓ 46.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 AlO2-+ H+ +H2O = Al(OH)3↓

47.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AlO2-+ CO2+ 2H2O = Al(OH)3↓+ HCO3-48.苯酚钠中通入二氧化碳 +CO2+ H2O + HCO3-49.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 2Fe3+ + Fe = 3Fe2+ 50.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 2Fe3+ + Cu =2Fe2++ Cu2+ 51.氯化铁溶液与氢硫酸反应 2Fe3+ + H2S = 2Fe2++ S↓+ 2H+ 52.氯化亚铁溶液与氯水反应 2Fe2+ + Cl2 = 2Fe3++ 2Cl-

53.溴化亚铁溶液与过量氯水反应 2Fe2+ + 4Br-+ 3Cl2= 2Fe3+ + 6Cl-+ 2Br2 54.溴化亚铁溶液与少量氯水反应 2Fe2+ + Cl2 = 2Fe3++ 2Cl-55.硫酸铝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反应 Al3+ + 3HCO3-= Al(OH)3↓+ 3CO2↑ 56.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呈性

2H++SO42-+Ba2++2OH-=BaSO4↓+2H2O

57.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后,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

H++SO42-+Ba2++OH-=BaSO4↓+H2O 58.明矾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Al3++ 2SO42-+ 2Ba2+ + 4OH-=2BaSO4↓+AlO2-+2H2O 59.明矾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呈中性

2Al3+ + 3SO42-+ 3Ba2+ + 6OH-= 3BaSO4↓+ 2Al(OH)3↓ 60.碳酸氢镁与过量Ca(OH)2溶液反应

Mg2+ + 2HCO3-+ 2Ca2++ 4OH-= Mg(OH)2↓+ 2CaCO3↓+ 2H2O 61.氢钙与过量Ca(OH)2溶液反应

Ca2+ + HCO3-+ OH-= CaCO3↓+ H2O 62.等浓度氢氧化钡与碳酸氢铵反应

上一篇:幼儿园资料下一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