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共8篇)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 篇1

一、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数量、家庭状况(包括父母在外的通讯地址、电话)、家里代管监护人情况。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给“留守儿童”爱的温暖

在生活中,学习上我们要像父母般了解他们的喜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日常苦衷、同伴相处的关系及分析其思想动态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

四、直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桥梁

这些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我教育他们利用电话,架设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并把它转化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载体,我做到定期和儿童父母联系,向他们直接反映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让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能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鼓励他们努力向上,让儿童亲耳听到远方父母教诲,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关爱着自己,父母一起在自己的身边,让他们知道不再孤独,产生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减少和预防他们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珍视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 篇2

一、“留守学生”的类型

从监护人情况划分, “留守学生”大致可分为隔代监护、寄养监护和无人监护等三种类型。

(1) 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在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 这种类型是“留守学生”的主要监护方式。比如:该校214名“留守学生”中, 跟随祖辈生活的达197人, 占了总数的92.1%。

隔代监护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 且又多为独生子女, 这类孩子往往生活于溺爱和娇纵之中。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 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 以文盲、半文盲居多, 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 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 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2) 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邻居、朋友看管的类型。在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留守学生”中, 属这种类型的共有15人, 占了总数的7%。

寄养监护类型有两个特点: (1) 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以不出事为原则, 相对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 以便当委托人———孩子的父母亲回来时好交待, 但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却缺少关注。因为监护人往往担心如果对孩子管严了, 孩子会将自己的不愉快感受告诉其父母; (2) 是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缺乏或完全不具备血缘上的亲情关系, 因而监护人对孩子的感情难以代替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感情, 这种差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凭直觉切身感受到的。特别是当孩子拿监护人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态度与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时, 感受尤为深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要么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沉默孤独;要么因为心理自卫的因素, 产生强烈的敌对抵制情绪, 放纵暴戾。

(3) 无人监护型。即完全脱离父母长辈而独立生活的类型, 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情况。这种类型在全部“留守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在该校“留守学生”中只有2例, 但这种类型的“留守学生”却最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无人监护型孩子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 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 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 往往会显得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 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早恋等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小偷小摸,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管教和自控能力, 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的情况来看,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容易遭受伤害及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等五个方面。

(1) 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学生”学习由于缺少有效的督促和辅导, 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居于中等及以下水平, 能够进入优等生行列的不多。我们对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214名“留守学生”进行了有关学习成绩的调查, 在将总成绩分为优、较好、中等偏下、差等四组的情况下, 发现214名“留守学生”在这四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2%、18.6%、28.2%、40.2%, 也就是说有68.4%的“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在全校属于中等以下水平。

(2) 行为道德失常。“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主体缺位, 而绝大多数代理监管人 (包括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 无力或不肯、不愿、不便对孩子履行到位的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 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 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如组织纪性差,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卫生习惯差, 生活习惯差, 不懂文明礼仪, 爱说脏话, 抽烟喝酒, 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教导处统计, 本学期初二年级共有12人次严重违纪行为, 其中就有8人次系“留守学生”所为。由于缺乏家庭温暖, 而且相对于一般同学, “留守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零花钱又要多一些, 所以, 沉溺于网吧是“留守学生”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作为民工子女的“留守学生”手里的钱又是非常有限的, 许多“留守学生”上了网瘾, 钱花完了就回家偷, 从而沾染上小偷小摸恶习。另外, “留守学生”早恋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 这些学生可以“自由”地接触一些淫秽印刷品或音像制品, 幼小的心灵无法抵御诱惑, 往往走上歧路, 致使其身心遭受严重伤害。

(3) 心理性格畸形发展。“留守学生”所受到的更深的伤害还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和畸形的趋向。普遍表现如下: (1) 自我封闭, 遇事不与人说。如一些“留守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 却从不告诉监护人和老师。该校实验五班有个叫张友福的学生, 原来是个很听话、花钱也很节约的孩子, 但有段时间, 几个社会青年在放学路上强逼张友权索要“保护费”, 张友权只好一次次硬着头皮向爷爷要, 直到爷爷产生怀疑, 跟踪他去学校, 这才发现了他要钱的目的; (2) 自卑感强, 总觉得低人一等。自闭的性格源自于内心的自卑。一位“留守学生”说, 他最怕学校开家长会, 最怕在外面碰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地在一起。为了躲避这一切, 他从来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 (3) 缺乏爱心, 有暴力倾向。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 同学分为两种:“惹得起的”和“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 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 他们就人被欺负。由于缺乏爱, 他们往往显得对人生疏冷漠, 不肯融入集体生活, 不善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4) 容易遭受伤害。“留守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 在失去父母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最容易成为伤害和攻击的对象。该校就有一些“留守学生”假期在家缺乏父母的照管保护, 加之年幼不善于保护自己, 而遭受意外伤害。

(5) “留守学生”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了。 (1) “贫困恶性循环”的承载者。如前所述, 在几乎所有地区的调查中, “留守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 这种弱势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同时也体现在生理、心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留守学生”缺乏理想, 将来不知道从事什么职业。虽然这些孩子对未来并没做好准备甚至根本就没进行过准备,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却无可选择地要踏进社会, 要自食其力。摆在“留守学生”前面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步其父母的后尘, 进城打工, 充当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二是守着自家那极为有限的土地, 勉强维持生存。他们最终得到的是一个贫困代际相传、恶性循环的结果, 甚至成为社会的叛逆者; (2) “留守学生”由于有焦虑心理, 有抑郁症状, 易形成易怒性格, 以这样的心理基础, 在感到生活走投无路时,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 “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现在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

三、“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

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 就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 拓宽社会援助渠道, 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 营造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该校办学的宗旨是:补偿缺失的家庭教育, 让留守儿童品尝愉快的“家庭式校园生活”, 使每一名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1. 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措施

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 建立心理保健档案; (3) 建立结对帮扶体制; (4) 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5) 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 百分之百给予法律援助; (6) 成立周末留守班, 精心呵护关爱周末无家可归的孩子。

2. 对“留守儿童”的培养实行三个优先

(1) 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上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 制订学习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帮手, 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 多问一声, 多帮一把, 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 有益学生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 要及时诊疗, 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 既使其愉悦身心, 又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学校围绕着“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新生入学军训、学生会竞职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各类演讲赛, “迎奥运”等各类征文赛, 手抄报和诗配画展览赛, 广播体操比赛, 班级拔河赛, 校级排球篮球等球类赛, 登山和野炊等户外活动, 中秋和元旦等节日晚会、学生家长教师联谊会, 集中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并评选观后感, 参观王船山和夏门翰故居进行情感教育, 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教育, 等等。学校还成立了音乐、体育、美术、电脑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每天的第八节课定期开展活动;成立了军乐队, 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成立校学生会, 建立了“实验之声”广播站, 成为锻炼学生的平台。

三、加强“留守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和实践, 让人深深感到,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更要主动负起责任。

(1) “留守学生”问题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议学校要向社会、家庭宣传“留守学生”的生存现状, 引起全社会、所有家长都来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重视“留守学生”问题, “留守学生”家长为社会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作为一级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学生”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建议学校把外出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工作目标之中。特别重视关爱“留守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要负责他们的校内学习, 而且要主动加强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联系沟通, 传授基本的家教方法, 指导监护人对“留守学生”进行校外学业辅导, 促进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3) 要动员在职教师、离退休老教师同“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结成对子, 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 篇3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情感缺乏现象严重,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儿童,学业也大受影响,甚至有的走上犯罪之路。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班级中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一、留守儿童教育要求班主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要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具备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了解学生的能力,是留守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要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留守学生,关键要有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调查研究能力。

2.具有以言动心的说服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式是“说”。“说”的艺术,在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留守教育要做到以言动心,首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懂得教育的艺术。

3.具有指导班级活动的能力。留守儿童教育者应有广泛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4.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留守儿童缺乏的是爱,是一种来自家庭的父母般的关爱。作为班主任,我们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一种爱,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如何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班级教育活动

1.日常性班级教育活动。(1)班会活动。现在几乎每个班里都有留守学生。我们在开班会的时候要精心设计有关留守教育的内容。班会的内容应当帮助解决留守学生精神上的迷惑、忧虑和不安,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催他们奋发向上。。(2)抓住班级晨会活动融入留守教育内容。因为晨会每天都要召开,因此有些随机性的想法最适宜在晨会中讲述。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前一天看到的学生的不良习惯,想到的新方法、新举措及时在晨会中展现出来。(3)抓住生活细节实施教育。如果注意观察,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很适宜开展教育活动。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留守学生的一举一动。

2.开展针对性专题活动。开展班级专题教育活动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活动要有计划性;二是活动要有针对性;三是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组织留守学生参加竞赛型活动。参加竞赛活动的四个原则:第一,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获胜的目标,要求夺得一些项目的优胜成绩,但不能要求每一次比赛都获得全面胜利。第二,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第三,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第四,参赛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

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要建立统一战线,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家访对学生和学生家庭的了解,仅通过看学生档案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材料是静态的,且不全面、不具体;光凭学生反映也还不够,因为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1.家访的类型。(1)了解性家访。这是一般性家访,适用于多数学生家庭。内容包括:家长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居住条件、家庭成员构成、学生父母感情情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等;学生在家的情况,诸如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交往情况,家务劳动情况等。(2)目的性家访。这是在了解性家访基础上对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的家访,适用于有特殊表现的学生。(3)沟通性家访。这是旨在与家长交换信息、沟通情感,以实现良好配合的家访。适用于因学校、家庭彼此不了解,产生误解或分歧,造成配合欠佳的少数家庭。

2.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在家访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1)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2)对于溺爱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一是开展学习互助,进行常规检查;二是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全面教育;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消除留守儿童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教育1 篇4

韩圩小学 赵德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经济落后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留守儿童因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都亟需全社会给予重视和关爱。现将对此问题的调查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问题分析

就城步而言,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26.1万人,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2.68万人,由此,全县有留守儿童12350人,其中10岁以下的775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2.8%。从留守儿童管护的情况看,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护的,占总数的52.6%;由亲戚朋友托管的占6.5%;留守儿童自我管护的占17.3%;此外,留守儿童与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的占23.6%。从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监养人状况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6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7%,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3%,特别是还有9.5%的是文盲和半文盲。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自立自理能力缺乏,委托监管难以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

(一)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缺乏共同的语言,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此外,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与学校联系少,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因而,大都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

(二)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三)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四)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有的留过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能挣钱,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五)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心的安全隐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为使农村留守儿童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必须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协作共同完成。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政策的精神,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和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二是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要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大抓,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范畴,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社会要热切关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差的问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应切实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学校要强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校外的生活真空。为此,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在什么地方务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到学生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包括相关的安全、生活常识、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真正做到在抓好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应增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孩子们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制度 1 篇5

1、学校每学期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

2、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家庭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

3、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培训与管理制度

1、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机制。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教育引导,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2、充分利用寒暑假、春节等留守儿童家长回家之机,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家长会等,传播科学文明的家教知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法制宣传。

3、以家长学校为平台,以分类教学的形式,抓好临时监护人专项培训,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对年岁大、离校远的临时监护人,学校以办村(居)家长分校和家访形式送教上门。

4、要求家长与学校或临时监护人签一份托管协议、留一个外出电话、学一点家教知识。

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

1、学校开通亲情热线,帮助留守儿童每月进行一次与外出务工父母通信、通电话或视频交流活动。

2、留守儿童家长每两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每月与孩子互通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和委托监护人联系一次,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成长,弥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失。

3、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4、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对每位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了解并指导监护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

1、学校每学期制定好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计划与安排,并抓好落实。

2、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作用。

3、积极开展找一名代理家长,结成帮扶对子;举办一次主题教育;组织一次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活动;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培养留守儿童特长;读一本好书的“五个一”活动。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等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制、安全、心理健康等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

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

1、留守儿童之家档案资料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纸质档案、图片档案、电子档案。

3、每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活动)结束后,要求档案管理员及时收集原始资料整理归档,学期结束前及时集中各帮扶志愿者和各班级(班主任)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原始资料整理归档。离校前所有入档资料按要求分类整理装订,完成建档任务,并及时上交学校负责人审核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备查。

4、案卷要求整洁、清晰,不得丢失。

5、留守儿童之前志愿者要及时做好平时的帮扶关爱记录和学期结束的留守儿童成长评价记录,学期结束前及时将《帮扶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表》等资料上交留守儿童之家档案管理员归档。

6、班主任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记载情况,并进行有效指导;根据学校计划组织开展专题关爱活动,学期结束前及时将有关记录表、活动资料上交留守儿童之家归档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结对帮扶制度

1、各个班要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全体任课教师要积极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2、老师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二”管护对子,全面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状况,要求做到:“三知”,即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监护人(或托管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做到知情;“三多”即在生活上多细心照顾、学习上多悉心指导、心理上多耐心引导。

3、学生之间采取一对一形式帮扶,即: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制度

1、听从学校老师教导,不携带易燃、易爆,易伤害等易造成事故的器械、玩具到学校,防止和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

2、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上课期间,不随意出校门,有病有事自觉履行请假手续。

3、勤奋简朴,自立自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生活节俭,不乱花钱,不购买和食用不合格的小食品;体谅父母的艰辛,不挑食厌食;听从家长、老师和监护人的正确教导,不自行其事。

4、自尊自爱,不打架骂人说脏话,不进网吧和游戏厅,不做有损于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

5、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不做危险性游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

6、主动与老师沟通,定期与父母书信电话联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留守儿童学习制度

1、认真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科学利用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前认真预习,并准备好学习用品。

3、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回答问题响亮。

4、课后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

5、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偏科、不厌学、争当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6、既坚持课堂上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又坚持自己计划中的自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7、积极参加课内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余时间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刊。

8、积极参加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之家志愿者工作制度

1、按照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安排和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关爱留守儿童,认真履行职责。

2、服从学校分配的留守儿童工作任务,加强对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对留守儿童一视同仁,注重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认真完成学校有关留守儿童工作的各项任务、尽职尽责,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注重对留守儿童个案的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总结、交流和推广留守儿童成长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案例、做法及经验,促进学校留守儿童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职责任务

主要职责:

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及家庭基本情况,引导纠正其思想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给予留守儿童亲情般的关爱,帮助其健康成长。

主要任务:

1、开展“双互”、“双访”活动(“双互”,即“双方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双访”,即“访班主任、访临时监护人”)。每学期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及在校表现情况;与临时监护人联系沟通,了解留守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

2、坚持经常联络。每周与留守孩子进行一次见面或沟通交流;每月帮助孩子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或书信联系;每学期与留守孩子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校家长会;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

3、明确帮扶内容。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在思想、学习、身心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亲情般的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制度

1、心理咨询工作的宗旨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咨询老师应对留守儿童的有关心理咨询资料予以绝对保密。

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的留守儿童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老师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心理咨询结束后,心理咨询老师应及时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并建立档案,交给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保管。

留守儿童之家财产登记保管制度

1、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的设施器材由学校监管并统一造册登记。应加强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用。学校设立专人管理。

2、购进设备时,管理人员必须与供货人或调入人共同启封,核对设备质量和数量。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信息报送制度

1、学校每周要将留守儿童之家的安排列入学校的周工作安排,并在校网站及时发布。

2、每月要总结留守儿童之家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校园网至少做一次报道。

3、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及活动图片,每月按时报送至区教育局。

4、每学期初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工作计划,期末要将本学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

留守儿童之家例会制度

1、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纳入学校周例会议程。

2、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之家例会。困难和问题,要在会上开展情况通报,思想交流活动。

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1 篇6

宜宾县王场乡小教师:陈自富

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国家对农民工政策的放宽,促使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出现了。这群孩子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电话和汇款单中才感觉到父母的存在。他们由于隔代抚养,亲情缺失,所以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内涵: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不在父母身边与其他亲人或独自生活的社会群体。

据资料显示:“2000年五普统计,我国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宜宾日报》报道:目前宜宾市因父母外出务工滞留在家的学生达16.4万。宜宾县王场乡村小学生中有85%是留守儿童,我校有90%学生是留守儿童。我现在任教班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40人,就有36位孩子父母都在外务工。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这些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吃穿很差,有的孩子冬天还光着脚丫,穿着单薄的衣服,没钱买学习用具和衣服。有的孩子是自己砍柴煮饭,自己下田插秧打谷。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这些农村留守学生回家缺少学习辅导,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常常思念父母却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听不到父母的声音,孩子们内心十分孤独。存在的社会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1

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殷殷深爱,更不会主动去理解、关爱父母,有的还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以怨报德,做出了许多不孝的行为。而这些朴实的农村家长们心里只想到:找钱只为了供孩子读书!他们哪里知道:孩子们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还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啊!

教育应该是一场及时雨。让孩子在“爱”的雨露里健康成长。“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让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爱的情感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激荡,让代沟和逆反心理在亲情的碰撞和感恩的和谐中消融。为此,在教育中,应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

1、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

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可引导孩子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主题班会课、各种队会、家访和谈心、作文、演讲、开设亲青电话等)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如在我的主题班会课中,孩子们含泪说道: “记得那是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买了生日蛋糕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我十分激动。我好幸福啊!”。“爸爸妈妈在外辛苦工作挣钱从不乱花,但是为了给我买鞋,他们省吃俭用也要把钱寄回家。爸爸妈妈很爱我!”。“爸爸外出打工几年了,是妈妈一直照顾我。妈妈身体不好,为了我上学不迟到,总是很早就起床煮饭,为了我睡眠充足从不让我帮忙。我和妈妈自己下水田插秧,收割谷子。妈妈的手起泡了却从不吭声。我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我爱我爸爸妈妈,我从不和同学比吃比穿,也从不用零用钱。我要在学习上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一位十年

里都很少见过父母的女孩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从2岁起,爸爸妈妈就去了外地打工,我就住到了外婆家。同学们,其实以前我好羡慕你们啊,开学的时候你们可以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到学校来报名,我却一次也没有过。去年,外婆带我到爸妈妈工作的地方去玩,我看见爸爸妈妈工作非常辛苦,工作的环境也不好,我在玩的时候还摔了一跤伤了嘴皮,爸爸妈妈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送我到医院,我看见爸爸妈妈都哭了,我才知道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现在我懂事了,理解爸爸妈妈了,我也十分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照顾!”„„

只要孩子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就会回忆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地好。孩子的发言既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其他的同学,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

2、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程要求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教育。依据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了本校教师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创编的歌曲——《牵挂》、《山里娃》〔附:歌词〕,使留守儿童和父母受到亲情的教育。音乐剧小品《牵挂》真实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再现了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牵挂的现状,《山里娃》的歌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女孩、学困生的心声,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我班有一名叫陈大群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外打工而且经常打牌赌博,哪有心思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孩子把学到的《牵挂》、《山里娃》在电话中唱给了爸爸妈妈听,令爸爸妈妈震撼了„„他们流泪了。他们决定:从此不再打牌赌博!现在她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向我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3、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让家长(特别是刚回家探亲的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家长的语言告诉孩子在外工作的原因和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一家长在家长会上深情地说:“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人,在外面打一点工,辛苦地挣一点钱,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在外时刻牵挂着孩子啊!希望孩子能多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不是不爱孩子了,而是心痛与无可奈何地选择,孩子就会主动去接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现状了。这样的小型家长会既能拉近孩子对父母的距离,又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4、营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社会的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为留守儿童架起 “爱心彩虹”,让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窝,有许多爱心人士作出了表率。如:宜宾县研培中心领导徐同烈、曾芳、陆秀芳、肖明、蔡施彬„„.在工作繁忙中到山村看望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宜宾市三中的一位即将赴外留学的英语教师单本毅老师,她在万忙之中,还来到宜宾县新庙村小看望留守孩子并帮助一位留守学生。新庙村小教师吴亨德老师收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留守女童为女,他不仅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承担了孩子上学的全部费用。„„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会到关爱,长大后也会去关爱他人。

三、教育孩子感恩亲情。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让孩子们明白:现在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爱,有社会的关爱,还拥有共同的妈妈——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的爱。有了这些爱,山里娃才能上学读书,过着幸福的生活。由于孩子理解了父母,又有社会的关爱,孩子的内心肯定是感激的,孩子们的感情就会得到更大的升华,知道去感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的方式也很多,让孩子们用言语来表达,也可以用行动来证明,如让孩子们亲自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含着泪花说:“爸爸妈妈,上次你打话回家,我还和您们赌气,对不起,我错了!” “爸爸妈妈,只因有了您们才有了我,我愿永永远远作您们的乖女儿。” “爸爸妈妈,愿您们多保重身体,春节能够回家和亲人团聚!”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爸爸妈妈,您们好吗?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有了进步,上次我还考了您们最满意的成绩—数学100分,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听大人的话,请您们放心吧!” “爸爸妈妈,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您们在外放心工作吧!”„„我班所有的孩子也正为在家里的亲人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洗衣、洗碗、洗脸、洗脚、捶背、端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个甜甜的微笑、送上自己最好的作业„„以表达对爸爸妈妈工作的理解和对亲人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农村留守孩子在亲情、关爱、感恩教育中健康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教育农村留守孩子学会自立、自强,鼓足勇气,向坎坷的人生挑战!

附:

牵挂

(女)爸爸妈妈啥时才回家?为祖国为将来我要上学啦!在学校爱学习我听老师的话,在家里爱劳动我听大人的话。爸爸爸爸呀,妈妈妈妈呀,就请您们放心吧!

(父)宝贝儿娃娃,我不能回家,为了你为了家我四海为家,在外面我找钱一定不乱花,在家乡条件差挖不出金娃娃。宝贝儿好宝贝儿,娃娃儿好娃娃,我时刻把你牵挂。

山 里娃

妈妈妈妈,我想说句话,为什么常常不在家?一天到晚无人管呀,我的学习怎么不差?

爸爸爸爸,我虽是女娃娃,我的理想也远大,男尊女卑为了啥呀,我也能建设现代化。

老师老师,别怪我成绩差,您也要改变教学方法,书山有路趣乐为径呀,我也知道学海无涯!

党啊党啊,说句心里话,我在您的哺育下,才能读书学文化呀,学校才有我山里娃!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理论,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介入

一、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弹性定义

(一) 留守儿童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进行其它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他人代为照管的这一部分未成年人。

(二) 心理弹性定义

心理弹性的概念相当宽泛, 其含义因不同研究、不同时期、研究所基于的不同理论背景乃至对象, 而有很大差异。目前, 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将心理弹性界定为:心理发展未受到严重压力或逆境损害性影响的一种发展现象。通常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的儿童, 战胜了逆境, 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二是儿童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 但能力不受损害;三是指儿童能够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因为留守儿童良好发展、适应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解决他们的适应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 很多学者也已经提出心理弹性理论对留守儿童的不同行为和发展做出了解释。在以往的心理弹性研究中, 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群体划分为非同质的、可分化的群体, 群体内部即有如研究者发现的那样由于父母外出而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出现心理障碍, 产生行为、学习问题等的个体, 但也有很多适应良好的或很好的个体。

国外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 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而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个体内部以及个体外部的保护性因素的提高。社会支持也是心理弹性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在本研究中, 笔者从微观和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详细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因素, 从而对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笔者的水平限制, 以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数据分析来源与以往文献参考, 笔者经过整合和自己的一些理解思考进行解释。

三、不同影响因素弹性理论分析

通过笔者的总结, 得出不同方面留守儿童的比较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系统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和差异。

(一) 性别

通过以往调查得出,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总量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这三方面, 女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Kessler等人 (1985) 认为在社会支持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更多的社会联系被发现对女性更有价值, 她们能从社会支持上获得更多的益处。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 而社会支持的提高也影响了心理弹性的提高。男生由于性别特征、性格以及社会角色的不同, 同时也由于他们更爱面子, 以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原因, 使得他们在寻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都显著低于女生, 从而影响了他们心理弹性的提高。

(二) 年龄

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 其心理弹性能力越高。一些学者则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同样也有学者称心理弹性与儿童的年龄无关。

在本篇研究中, 笔者结合埃里克森理论, 认为在留守儿童有认知能力之前的几岁里, 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没有差异, 而在具备认知能力之后, 其心理弹性能力与年龄成正相关。即留守儿童年龄越大其心理弹性能力越高。

(三) 父母出外情况

父母出外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爸爸不在家>都不在家>妈妈不在家。留守儿童一般是父母一起出外经商或从事其它活动, 或者是爸爸出去经商, 妈妈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一般情况下, 母亲是不会一个人出去的, 如果是母亲出去的话, 很可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感情上出现了问题, 使母亲选择离开, 或者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照顾问题不太注重。这些因素很可能让孩子缺乏必要的来自父母的关心、照顾和支持, 同时还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进而影响孩子心理弹性的提高。爸爸不在家的孩子虽然不能经常看到父亲, 但一般情况下却有一个能够关心、照顾他们的母亲。而且,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相对于和其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弹性的提高。所以, 妈妈在家的孩子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父母都出去以及妈妈不在家的孩子。

(四) 与父母团聚次数

经研究证明, 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父母如果经常回家探望的话, 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 减少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 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弹性的提高。如果父母外出, 而且又不常和孩子团聚的话, 由于亲子沟通的缺乏, 以及与父母在家孩子进行对照所引起的失落感, 必然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心理弹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五) 不同人照顾方面

以往结论得出, 照顾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顾人为妈妈的最高, 照顾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其次, 照顾人为爸爸的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妈妈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悉心的照顾, 而且在情感上也能给他们以比较恰当的关心与支持, 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而有利于他们心理弹性的提高。而爷爷、奶奶等亲戚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 孩子对他们也往往不服管教。爸爸往往对孩子不能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学术月刊, 2010.10

[3]章国平, 何建华.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农业考古, 2007, (3) .

[4]叶敬忠, 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77—78.

[5]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1 篇8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工作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班主任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面对长辈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班主任要多进行家访;班主任应架起父母与心灵相通的桥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已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实践中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多层困境分析

(1)学习状况令人担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家里没人指导,导致成绩欠佳,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就出现上课不用心,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完不成,成绩不合格等状况。也有些“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心不强,有厌学倾向。

(2)行为习惯让人愁。有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如我班有个学生,父母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到别的班级去敲诈女同学的钱,要是不给,就拳脚相向。

(3)个性特征异常。有些“留守儿童”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和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而且还导致很多儿童依赖性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儿童的成长,从大的方面看,却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里的班主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研究

(1)班主任应细心观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班上的“留守儿童”,一旦发现他们有问题,就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他们关爱。如我班有个女孩子,爸妈长年在外,把他托给姑姑照顾。有一段时间,我每次上完课后,她总跟在我身后。于是我就找她聊天,给她修指甲,让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关怀。慢慢地,她自己就道出了实情:原来,那几天她姑妈不在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她害怕回家。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我就叫了班上的另两个女同学陪她。事后,她只要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主动来找我聊。还时不时把一个糖,一个橘子放在我的讲台上。她成了一个品学兼优,开朗的孩子。

(2)班主任在班上应多开展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主任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面对长辈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班主任应多家访。“留守儿童”基本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平日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不是过分溺爱,就是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中,个性比较封闭,性格比较古怪,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有些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班主任,要多进行家访,将其在学校的表现通知其长辈,并与长辈沟通,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4)架起父母与其子女心灵相通的桥梁。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没有收到父母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关系。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我班上有一个叫王某某的学生,由于他爸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平时也很少回家,于是他从来没叫过一声“妈”。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些时间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实是爱自己的。同时也让他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在提高教育教学的同时,把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之中去。

[1]徐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探究[J].网络财富,2009(2).

[2]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

上一篇:材料专业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春游的收获作文600字